诸葛亮的名言【优秀4篇】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诸葛亮的名言【优秀4篇】,欢迎阅读。

诸葛亮的名言范文 篇1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作为忠臣楷模,智慧化身,罗贯中笔下的他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更有忠顺勤劳之诚,匡扶社稷之志,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他早已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天下“第一奇人”,看他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如何演绎自己炫美的人生。

诸葛亮其人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他未曾出山,就已在隆中定鼎三国,三分天下;出山后,充分发挥其杰出的外交才能,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大胜赤壁,辅佐刘备成就帝业;刘备死后他又定南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以攻为守,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享年53岁。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此外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身披鹤髦,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帅哥,更是智慧的代表,是忠臣的典范。阅读《三国演义》,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智慧、谋略、忠诚、机敏、博学……

神机妙算,堪称神人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被神话了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足智多谋,呼风唤雨,无所不能。隐居隆中,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提出了据蜀、联吴、抗曹的长远战略思想;出山后两败曹军,使关、张去隙:“孔明真英雄也!”奠定了他在刘氏集团内部的威信,之后又孤胆赴江东,舌战群儒、理导孙权、智激周瑜,既避开了周瑜的暗算,又完成了联吴抗曹的策略。无论大小战争,他都能轻松应对,赤壁之战,他“草船借箭”计谋超群,“巧借东风”神乎其神,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下了战争史上辉煌的一页。另外他还有“锦囊妙计”未卜先知,空城一计,吓退孟德,八阵图谱,困住陆逊,甚至是死诸葛都能吓走活仲达。另外他能遗计斩魏延、显神保蜀民、预知邓艾偷渡阴平等等,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真是料事如神。他的智慧,不仅作者赞其“此万古之人不及也”,连对手都盛赞他“真神人也!”“我不如也!”鲁迅也评价他“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小说中的传奇人物,诸葛亮与汉主刘备可谓肝胆相照,他为刘氏江山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是多方面的:作为军事指挥家,诸葛亮从初出茅庐开始,占荆州、攻长沙、克南郡、取西川,使刘备在成都称帝,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作出以攻为守的战略选择,“六出祁山”,直至病死五丈原;作为政治家,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之所以如此,是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知遇之恩。刘备三顾之时,诸葛亮仅是一个26岁,没有任何功名的布衣农民。刘备能枉驾三顾,这让诸葛亮大为感动。不但如此,刘备临死时,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士为知己者死”,这种莫大的恩宠和信任,更加激励了诸葛亮,“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他励精图治,屯田兴兵,一生念念不忘“恢复中原,重兴汉室”,直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康熙就曾这样评价他的一生:“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

千虑有失,瑕不掩瑜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的品格亦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智谋策略亦有失策之处,情感上也有私心和七情六欲。罗贯中在神化诸葛亮的同时,也敢于展现其性格的不足:一是用人上的失误。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在华容道上用他,他放走了曹操;让他镇守荆州重地,结果使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此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马谡,言过其实,刘备就曾告诫过他,但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仍让他镇守汉中咽喉街亭。丧失街亭,使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二是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北伐役中,魏延就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的战略,但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竟未同意,结果错失战机,后邓艾灭蜀,正是用此偷袭之策。三是领导艺术欠缺。作为辅国之臣,诸葛亮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甚至“罚二十以上皆亲览,”“常自校薄书”,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手下人才的发展,防碍了人才的培养,结果他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另外他没有坚决制止刘备的冒进,没有肃清刘禅身旁的小人,这些都是造成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直接原因,为他的靓丽人生留下了小小的缺憾。

考题点拨

例1:(2007年天津市试卷)结合《三国演义》的内容填空:

在有关赤壁之战的章节中,写了许多表现诸葛亮才智的故事,如_________,就是其中的一个(用五个以内的字概括)。东吴的主帅周瑜风流儒雅,有勇有谋,但气量狭小。嫉妒孔明的才能,非要置他于死地,结果却是屡遭失败,在临死前不禁仰天长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此题根据情节把握名著的细节。考查名著,一般考查主要人物的主要情节,考生只有熟悉这些内容,明确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才会应对自如,从容作答。解答时要理清脉络,不可张冠李戴。

参考答案:示例: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借东风、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任选其一);既生瑜,何生亮。

例2:(2010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试卷)判断文学名著表述是否正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是“失街亭”一事。

点拨:名著情节的考查,都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事迹,这包括体现人物成功的事迹,大家熟知,流传极广的事迹以及人物转折或成语俗语中涉及的情节。考生在备考时,应学会归纳,归类处理,以备考查。

参考答案:正确。

例3:(2006年四川省资阳市试卷)某校初三(8)班同学在阅读完《水浒传》、《三国演义》后,开展了一次“识英雄,学英雄,做英雄”主题班会活动。在选择学习对象上,出现了分歧:一部分同学(甲方)选择诸葛亮,而不选宋江;一部分同学(乙方)选择了宋江,而不选诸葛亮;另一部分同学(丙方)则将诸葛亮、宋江都选了;还有一部分同学(丁方)则认为宋江、诸葛亮都不值得选。甲方选择诸葛亮的理由是:诸葛亮有运筹帷幄的卓越的军事谋略,同时还有对刘氏王朝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而宋江道貌岸然,虚情假意,在梁山正在兴盛,腐败的宋王朝束手无策之时,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接受招安,出卖梁山,使众多英雄罹难。

假如你是乙方、丙方、丁方中的任何一方,请谈谈你的选择理由。

乙方:

丙方:

丁方:

点拨:此题考查考生阅读名著的感受。读名著,切忌读死书,更不能迷信书本。要理解内容,以之为鉴,为我所用,成为我们走向成熟的养料。解答此种题型,应亮明观点,然后引用人物事例说明人物性格,表明作出选择的理由,表意清楚即可。

参考答案:

乙方:宋江仗义疏财,受到众英雄的拥戴。他统领梁山英雄,除强扶弱,打富济贫,一身英雄气概。而诸葛亮效忠于昏庸无能的刘禅,东征西讨,七次北伐,影响了广大百姓的安宁生活。

丙方:诸葛亮、宋江两个都是名著塑造的民族英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诸葛亮的聪明智慧,敬业精神,学习宋江的仗义疏财,侠义精神。

丁方:他们是小说塑造的英雄,是虚构的人物,没有实际意义。即使有这样的英雄,也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要学英雄,我们就要学今天的英雄,学身边的英雄。如:任长霞,面对黑恶势力,她拍案而起,面对贫民百姓,她柔情似水。

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孔明听毕,汗流遍体 ②言讫,叩头流血

③先主谓众官曰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3)文中“先主”相对_________而言,指的是_________,该故事概括为“_________ ”(五字以内)。

(4)选段中孔明说“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试结合小说说明先帝的“知遇之恩”表现在何处?

2.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评价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1)仿照示例,试从小说《三国演义》中找出相关情节,印证上面的评语

示例如:约官职――街亭失守,用人不当,自贬三级。

(2)陈寿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

3.最初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人是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又再度向刘备推荐。请写出你所认识到的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并用相关情节证明。

性格特点:_________,印证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要求写出下列与诸葛亮有关的俗语、成语、歇后语和名句。

(1)诸葛亮吊孝――

(2)诸葛亮眉头一皱――

(3)三个臭皮匠――

(4)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5)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

(6)个个_________;家家居易百乐添。(仿照加点字格式填写)

参考答案

1.(1)①完毕。②完毕。③对……说。(2)我即使肝脑涂地,又怎么能报答您的知遇之恩呢!(3)刘禅;刘备;白帝城托孤。(4)示例如: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等。

2.(1)示例如: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七擒孟获。(2)《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诸葛亮的名言范文 篇2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

3、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4、学须静,才须学。——蜀·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的名言范文 篇3

纵观千古,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无疑是最为声名煊赫的。历代不衰,千古传颂,无人不晓。尽管“出师未捷身先死”带给了后人无尽的遗憾与唏嘘,但他为复兴汉室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带来后人无限的崇敬与感动。共同阅读三国演义诸葛亮演讲稿中学生,请您阅读!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讲稿1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千百年来,诸葛亮在人们的心中已成了智慧的化身,虽然已去世多年却还活在人们心中。

在诸葛亮幼年时随叔父避乱荆州。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辅佐刘备建立蜀国。俗话说的好是金子总会发光。龙不可能一直都是卧着的,诸葛亮的传奇一生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虽然他一直都很低调在山上种田,但他的才能和智谋注定了这一生的不平静,必定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人。

没有人能看透诸葛亮到底聪明到了什么地步,在人们的心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好像夜观星象就能明白一切,陆游曾称赞他到:“出师一表真世名,千载谁堪仲伯间。”有的人曾把他当做神,因为他的智慧已经到了超越人的地步,也有人把他比作妖。但不论是哪一种都充分的证明了他的不凡和聪明。他用它的智慧辅佐刘备从一个毫无势力的人到三国鼎立的局面,让人不得不佩服。

诸葛亮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单单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还有他的忠心和人品杜甫曾赞美诸葛亮到:“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衣襟。”杜甫还评价他说:“江流石不转,遗恨吞长江。”这些千古名句都体现诸葛亮感人的忠心。他为了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有谁能做的到呢?

人人都知道诸葛亮聪明但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天才,大家看到的都是他成功后的一面又有谁会注意到到了深夜他还在看着书的情景呢?古代像诸葛亮一样的人很多但他们没有像诸葛亮这样流传千古我觉得出了后天的努力不够之外就是没有诸葛亮的忠诚的品质。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讲稿2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他是智慧的象征,是忠臣的诠释,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流传了千年。他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是一个天才的发明家,也是一个预知天下大事的占卜家。刘备“三顾茅庐”,也看出了诸葛亮之后对蜀国作出的贡献相照应。让我们一起走近诸葛亮,走近一个千年流传的传奇。

在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方面,我们能用到他的成语。在节日上我们用孔明灯来放飞希望。“空城计”也常常被我们在捉迷藏游戏中运用得淋漓尽致。“木牛流马”对后来的各种交通用起到了非常大的启发。从他一次次策划的胜仗中,不得不否认已经无法有人能取代他,这个人就是卧龙军师。我们男生也从“三国杀”游戏中感受到了诸葛亮不管是在年轻时还是在年老时都能看出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在抵御外敌的同时体现出超人的能力和最智慧的头脑。

诸葛亮既是幸运的,也是悲哀的。遇上伯乐,但却不能完成他的愿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我们走近诸葛亮光辉的一面,但他忧愁的一面往往是被人遗忘的。可是遥望历史几千年,只有那么一部分人的背影依旧停留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向他看齐的。

在这样一个战乱的年代和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是幸运的,幸福的。相比那些生在战乱环境下的平民百姓,他们的雄心壮志是后人小小理想的垫脚石,我们做的是去缅怀他们,用更多的传统活动来为他们表示尊重。

走近名人,走近历史,走近生活,慢慢地才会发现生活遍是他们留下的足迹,留下的一切,让后人进行改进,改进成我们美好的生活。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讲稿3其实,历史对诸葛亮添加了过多的赞扬,却没有人真正地批评过他。

大家翻开历史书,蜀汉为什么会灭亡呢?其实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要他辅佐刘禅,可是他却一切包办,导致刘禅没有任何办事能力,因此后来信任宦官,导致蜀汉灭亡。

而且,诸葛亮没有把他的本领找个继承人继承衣钵。他在一出祁山时就在天水收了姜维,可一直到临死,他都没有认真教育过姜维,只给了他一本书。

还有,诸葛亮把荆州占住不放,结果与东吴不和,直接导致了关羽的牺牲,间接让张飞与刘备都相继被害。

接着,我们就要讲到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荣耀与错误——征南蛮、伐北魏。

其实,当时诸葛亮刚刚打下川地,百姓刚喘息一两年,又劳师出征,劳民伤财,实不可取。而且,当时的天下大势是与东吴有不和,后方不固,而魏虽撤胜诸葛亮一筹的司马懿,但急切之间,曹睿还是会首先把兵权赋予他。因此,天时不利,地利不得,人和不顺,诸葛亮的出征实为徒劳之举。

按当时的大势,如果诸葛亮还算有一点眼光,应该派精兵猛将把住北、东、南三个关口,尽力与东吴和好,这是外交;整理好政事,再教教刘禅基本的为君之道,此为内政;最后,再广泛培养人才,精中选精,给自己找个徒弟,再给国家找些栋梁之才,这才是长远之计。等到大势有变,曹睿被麻痹,司马懿真正被疏远时再出兵,起码成功的几率要大得多。

所以,我觉得诸葛亮是一个可悲的人。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讲稿4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他是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和外交家。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能言善辩的性格被罗贯中描写的淋漓尽致。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计,调遣关羽和张飞火烧新野,正因他的足智多谋,使这一仗大获全胜。使曹操的兵马一下子从十万大军变成了几千人。这足矣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了。

从“诸葛亮草船借箭”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本领令我赞叹不已。同时,让我对诸葛亮产生了几分敬意。在这个故事中我也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好像已经知道了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对曹操的举动了如指掌。

有一次,诸葛亮去找孙权,请他和刘备联盟,孙权的手下听说诸葛亮来了,想杀杀他的威风,于是一个接一个的向诸葛亮发出挑衅,可都被诸葛亮驳得垂头丧气。后来,在殿堂后,诸葛亮看孙权不好说服,便用了激将法,把孙权说服了。就这样,诸葛亮舌战群儒,胜利而归。难道这还不能说明诸葛亮的能言善辩吗?

诸葛亮的机智真是:“鬼神不测之机,圣人难比之智”啊!

不过,诸葛亮这一生都好似是别人的工具,为别人出谋划策,为别人安邦定国,一直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却没能建立一个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国家,这是他毕生的遗憾。

后来,刘备建立了蜀国,诸葛亮更加爱民爱兵,为蜀国创造了许多的光辉历史。回想起他的经历—取荆州,排八阵,收二川,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真是惊心动魄。举世无双啊!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古有诸葛亮为榜样,现有周恩来为楷模,我们有为何不像他学习哪?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讲稿5“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幼起,我就从《百家讲坛》里听着名家津津乐道《三国演义》,最出神入化的莫过于大先生——孔明,常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见他的才华横溢,非同一般。

相传孔明是一位身高七尺、才高八斗的大学问家,他能一眼识破魏将司马懿的心思,巧用一回“空城计”。他轻轻一摇孔明扇,便有妙计横生;他默默焚香抚琴一曲,便能胜过百万精兵;他静静赏鱼半晌,便会闪现绝佳战略图,刘备三顾茅庐,不禁使刘备心悦“如鱼得水”。啧啧称赞声不绝于耳……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豪杰并起。一把鹅毛扇,一盏孔明灯是诸葛亮的代名词,他只身在茅庐中,却能明察千里之外,他的神机妙算无不令人称奇!他一生谨慎,长于巧思,从不打无备之战——当马谡违令,城内失守时,魏将司马懿引十五万魏兵逼近西,士兵纷纷无心应战,但孔明根据对方的实力,思量片刻之后果断下令:诸军各守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高言大语者,斩首,孔明携两小童焚香弹琴,司马懿固然上当了。而现今物质生活优越的学子们,一到关键时刻,总或多或少的有临时走马观花,草草复习搪塞老师、父母,更缺乏一种责任心,我应时刻提高警惕,不打无备之战。孔明更能知已知彼,以不同的视角概括对方心理及天气、季节的情况做出不同的战术策略,如“巧借东风”。

诸葛亮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他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天下大计,竟然一夜白头。蜀汉兴建五年,他率师北上伐魏。在出师前还不忘将国家大事——对后主嘱咐,激励子孙后背,我们都知道他不放心,但这是他的责任,是他的使命,是他的忠诚。他豪情万丈,大笔一挥,蘸着自己的心血,慷慨激昂的写下了千古表文:《出师表》,对于蜀汉而言,历史所书写的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留给后人的是欲语先流泪,连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也曾泣不成声地喊叫:“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孔明,大丈夫独有的情怀——心系天下,怎叫世人所忘怀?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呕心沥血的二十几年中,他报先帝之恩。本可以借“扶不起的阿斗”为名,自己完成霸业,但他为了使国家兴旺发达,他北上伐魏,谆谆教诲“阿斗”成为明君。

啊,诸葛亮,你才华飞扬,令人称奇!

啊,诸葛亮,你心系国家,坚守使命!

诸葛亮的名言范文 篇4

【关键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智慧过人;匡世奇才

“诸葛亮,字孔明,自称卧龙,琅玡人也”①(山东沂南),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古语谚:乱世出现英雄,英雄亦逢时也。三国之时,群雄逐鹿中原,鹿死谁手而亦不可知也!诸葛孔明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实现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梦想,成为流传千古的英雄人物,但其在施政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错误,那我们今天又怎样去读《三国演义》之诸葛亮呢?

1.诸葛亮素有匡天下之志,一生中心怀统一大业之夙愿

诸葛亮幼年之时,黄巾四起,继而关东诸侯之兵讨伐董卓,天

注释:①《诸葛亮传》《三国志》《三国演义》

下分裂,军阀割据,混战不休,真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神州大地一片凄凉惨像。后其随叔父隐居隆中,“躬耕南阳”①但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着时局的发展,因而能对天下之形势了如指掌。此时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欲南下伐吴,因而流寓荆州的士人纷纷北返,然独亮曰:“中国饶士大夫,熬游何必故乡耶” ③立场鲜明地表示了决不投曹。这其中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诸葛亮出身士族,自幼读儒家之书,习孔孟之道,故而深受其影响而忠于汉室,其二,诸葛亮素有匡天下之志,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信念,曹操乃一暴虐之士,何以投之?适逢此时,刘备兵败,闻亮之名,慕而求之,这就是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之美传。诸葛亮“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④愿为备效犬马之劳。如果刘备不请他出庐,他就会“尚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⑤宁可终老黄泉,亦不侍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⑥正是这“淡泊明志”之高尚情操,他才不辞危难辅佐刘备,“士为知己者死”之精神令他把报答知遇之恩和匡天下之志统一了起来,也使他自己踏上了一条命运多艰的政治道路,这也是他的不平凡之处,他投身于仁德之主刘备尽可纵横驰骋施展其才华,实现心中大志。

注释:①④⑤《资治通鉴·魏记二》之《出师表》司马光著·青海人民出版社

②《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出版社

③ 《魏略·诸葛亮传》裴迁·文艺出版社

刘备死后,诸葛亮受托孤之诏,时刻不忘兴复汉室,一统天下之志。为完成先帝之遗愿,他兢兢业业,先后五次北伐,但终因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等各方面的因素,先后失利,虽然失败,但诸葛亮之心可鉴

2.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他的又一人生大亮点

人无信念之精神支柱,则如同一行尸走肉也,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坚定的人生信念是人行万事必须的推动器,也是实现人生价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又辅佐后主,这是他对历史的卓越贡献,但这些行动都和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分不开的,这一精神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令人感动,由此赢得了世世代代的千非百万人民的赞颂,于是诸葛亮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公忠秉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影响深远,至今仍然活在人民心中,特别是在东邻日本,诸葛亮之名家喻户晓也,诸葛亮一生中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时刻鞭策着自己,正如他在《前出师表》中所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职分也。”他的一生中也在积极践行他的人生恪言,治理蜀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但从没在先帝、后主面前要求过什么,他数次北伐,多次出祁山以图中原,克复天下,一统大汉江山,直至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百分之百、不折不扣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诸葛亮公忠体国之精神,生前得到蜀人之爱戴,死后亦长期受到蜀国人民的怀念,这足见以诸葛亮之精神是何等地令人感激涕零。

3.诸葛亮以其渊博的学识,过人的智慧而终成一代名相

诸葛孔明自幼遍读诸子百家之书,勤习孔孟之道,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明世这前后五百年,《三国演义》中司马徽盛赞曰:“孔明之才,天下少有也。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徐庶走马荐诸葛:“臣比孔明尤不及其十分之一,臣比之犹如寒鸦与凤鸾、劣马与麒麟也,亮之才能臣十倍也。” ①诸葛亮以其渊博的学识,过人的智慧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生前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对策隆中,为刘备进谏以统天下,刘备未得诸葛亮之前,转战各地,寄人篱下,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亮精辟地分析天下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三足鼎立,联吴抗曹之路。此乃世人所知之“隆中对”也,它既是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此后,刘备占荆楚之地,攻两川之险,建立了蜀汉政权,历史证明了诸葛亮预见的正确性,不愧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按古代治世之道,要得天下,须占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隆中对策”就是根据这一理论来分析天下之形势的。曹操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一,人力、物力、财力充足,占尽天时,“此城不可与争锋。” ②孙氏凭长江天险,割据江东,占有六州八十一郡,已历三世,占尽地利。“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③但其不足以单独抗曹,荆州之地,刘表将亡,两川之地,刘璋昏庸,“将军可以先取此两地,以做安身

注释:①②③《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出版社 1982年

之所然后北上讨贼,克复中原,一统天下,何愁不定乎?”诸葛亮还为刘备设计了两步走的战略方针,一是避实就虚,夺取荆益;二是占尽“人和”与“人谋”,一统天下,诸葛亮分析要尽“人和”,须招贤纳士,总揽英雄,使众士归心若水之归海,须内修政理,外和夷越,使人民归附,要“外结好孙权,抗衡曹操,以待天下之变,” ①

这条路线是一条唯物主义路线,是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的,故刘备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得水也。” ②

当曹操大军来犯之时,诸葛亮便火烧博望城,真可谓锋芒立现在,曹操大怒,亲提一军伐刘备,结果又中了孔明火攻之计,差点丢失了性命,公元208年,曹操南下伐吴,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出使江东,先是舌战群儒,力压群雄,由是名震江东,后又以超人的智慧挫败了东吴水军都督周瑜的不正之心,草船借箭,神坛祭风,得周瑜叹曰:“诸葛亮神机妙算,真神人也。”赤壁一战,曹军大败,诸葛亮借关羽之手,放走了曹操以日后牵制东吴,令东吴不能图刘备,些真可以说是远见卓识之表现,诸葛亮历经百战,每次皆用户智破敌,临死前,授锦囊计斩魏延,死后以木象退走司马仲达之兵,就连一空城计令司马仲达心神不定。

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出使江东同,联结孙权,此行不仅任务重大,而且前途多凶,但诸葛孔明对东吴上下晓以利害,使东

注释:①②《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出版社 1982年

③《资治通鉴·汉记》·司马光著·青海人民出版社

吴决定联合刘备共抗曹军,从而使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不辱使命,显示出现了他不凡的外交才干。

到底诸葛亮是如何完成任命的呢?诸葛亮首先对孙权分析形势,说:“今操殳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①如今提兵而兵,意在孙权。“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按兵束甲,背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②接着诸葛亮表明了刘备之立场,“刘豫州王室之后,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③最后,诸葛亮指出了共拒曹操的前景:曹兵虽众,远来疲惫,已成强驽之末,刘备尚有精兵两万,文有诸葛,武有张、关、赵,是一支不可以轻视的力量,“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则曹兵破矣。曹操兵,则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④诸葛亮以以隆中路线的坚定原则和孙权谈判,订立了双边同盟,而非附庸顺从,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抗曹者,” ⑤不得不做出现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一战,孙权联军火攻曹操,孙权借荆州于刘备,曹操闻之,“方作书,落笔于地。”⑥蜀伐吴之后,魏吴联合图蜀,诸葛亮夜不能睡,遂派一能言善辩之士出使东吴以联吴抗曹,后吴遣使至蜀,诸葛亮与吴国订立盟约,共约永不相犯,联合抗曹。可以说是诸葛亮出类

注释:①-⑥《资治通鉴?汉记》司马光著?青海人民出版社

拔萃的外交才干使蜀汉政权得以建立并保其安全的。

5.诸葛亮善于发现人才,采纳忠谏,但他又过于自恃,不能集思广益

诸葛亮一生中不仅自己智慧过人,而且善于发现在人才、运用人才,他没有因此自比管仲、乐毅而妒杀人才,他能够清醒认识到,人才者,蜀汉之柱石也,没有一些人才精英,要使蜀汉政权在乱世中立定脚跟,进而北伐中原,统一汉室天下,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在“隆中对策”之中,他就为刘备提出了建议,要占尽人和,必须招贤纳士,总揽英雄,使众士归心若水这归海也,历史证明这是十分正确的,刘备正是采纳了诸葛孔明的建议,才能顺利地攻占荆襄四郡后而夺取两川,遂成帝王之资。在行军作战中,诸葛亮也是人尽其才,他知张飞爱喝酒,便令张飞以酒为错误信息,智取城池,并获一员将才严颜。北伐之中,他中姜维之计,便设计收服姜维,使继承其大业,他深信,唯有姜维足有资质继承他的才学和大志。诸葛亮一边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一边善于利用人才,可以谓人尽其才,物尽其力,这在封建社会里众士相互排斥、打击、妒忌的大背景下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就这一点,亦足以成为他人生又一亮点。然人无完人,诸葛亮在当政期间,也犯过不少错误,以致于北伐失败,克复中原,统一天下的计划成为泡影。他在伐魏之时,自恃其才,不能集思广益,诸葛亮北伐不是说没有成功的希望,这希望就在第一次出师。当时,曹魏之关中空虚,“朝野恐惧”。陇右三郡判魏应亮。魏延进谏,大军须直指长安,一举奄有关中,则天下震动,中原人士旅踵西归。吴人拼力北进,强弱之势不是不可以易位的,以弱克强,必须用奇。只可惜诸葛亮过于谨慎,“虑多决少” ①不敢用奇。丧失了这一取胜的大好时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慨也夫!“初,越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为先锋,而以谡督军在前,与张战于街亭”。②最后街亭失守,为用人之失,他不进兵关中而兵出现祁山,又行动迟缓,使张郃上陇,为战略之失。街亭失守,诸葛亮诛马谡,斩李盛,废黄袭,“天下未定而戳智计之士,”为用街之失,诸葛亮连年动众,师劳民疲,陷于内外交困之境,他北伐失败,加速了蜀汉灭亡,为决策治国之失,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荐一批人才,然终用亲已之贤才,而不取蜀地之才,不能不说气度有些偏狭。

综上所述,诸葛亮虽有过失,但我们也不能对他求全责备,他仍不失为三国一代杰出人才,他因其智慧过人,而被后人喻为智慧之化身,而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精神更为后人称颂,西晋之陈寿认为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于,优于优略,非其所长,”这是很有根据的,可谓是对诸葛亮之公允的评价。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