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寓言故事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勤劳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中国寓言故事【最新7篇】。
【以羊替牛】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涸辙之鱼】
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他说:“可以,待我收到租税后,马上借你300两银子。”
庄子听罢转喜为怒,脸都气得变了色。他忿然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赶路到府上来时,半路突听呼救声。环顾四周不见人影,再观察周围,原来是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
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据称,这条鲫鱼原住东海,不幸沦落车辙里,无力自拔,眼看快要。请求路人给点水,救救性命。”
监河侯听了庄周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鲫鱼。
庄子白了监河侯一眼,冷冷地说:“我说可以,等我到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你这儿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罢!”
监河侯听傻了眼,对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那怎么行呢?”
“是哇,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即气得睁大了眼,说眼下断了水,没有安身之处,只需几桶水就能解困,你说的所谓引水全是空话大话,不等把水引来,我早就成了鱼市上的干鱼啦!”
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人们的常识。这篇寓言揭露了监河侯假大方,真吝啬的伪善面目。讽刺了说大话,讲空话,不解决实际问题之人的惯用伎俩。老实人的态度是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宙斯和猴子
宙斯通知林中所有野兽,许诺给评选出来的拥有最漂亮孩子的野兽发奖。猴子与其他野兽一起来到宙斯那里,她以慈祥的母爱,带着一只扁鼻无毛、相貌丑陋的小猴子,前来参加评奖。当她把小猴子带给大家看时,引得一阵哄堂大笑。但她坚定地说:“我不知道宙斯会不会将奖品给我儿子。但至少有一点我十分清楚,在他母亲眼里,这小猴子是最可爱的、最漂亮的、最活泼的。”
这是说,不管孩子漂亮还是丑陋,优秀还是平庸,在母亲眼中总是最好的。
狮子与报恩的老鼠
狮子睡着了,有只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狮子猛然站起来,把他抓住,准备吃掉。老鼠请求饶命,并说如果保住性命,必将报恩,狮子轻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狮子真的被老鼠救了性命。原来狮子被一个猎人抓获,并用绳索把他捆在一棵树上。老鼠听到了他的哀嚎,走过去咬断绳索,放走了狮子,并说:“你当时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报答,现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报恩。”
这故事说明,时运交替变更,强者也会有需要弱者的时候。
牛和屠夫
有一天,许多牛想杀死宰牛的屠夫,因为屠夫从事屠杀他们的职业。他们聚集在一起,商讨办法,磨砺他们的角,准备战斗。有一头耕过许多田地的老牛说:“屠夫们确实宰杀我们,但他们是用精巧的手艺来杀我们,减少了我们的痛苦。如果没有这些手艺高明的屠夫,而让其他人来宰杀,我们便更加痛苦了。你们要知道,虽然屠夫可以杀死,但人们总是要吃牛肉的。”
这是说如果灾难和死亡是不可避免时,就要勇敢地面对它,与其痛苦而死,不如痛快而死。
黄鼠狼与爱神
黄鼠狼爱上一个漂亮的青年,请求爱神将自己变为女人。爱神同情她的热情,将她变成了一个美丽多姿的少女。于是,那青年人一见就爱上了她,带着她回自己家里去了。当他们喜气洋洋地走进洞房时,爱神想要知道,黄鼠狼改变了外形后,习性会不会改变,因此她把一只老鼠放进了房子里。那女人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立刻跳下床,去追老鼠,想要吃掉它。爱神见此,十分气愤,又将黄鼠狼变回原来的模样。
这故事是说,本性恶劣的人,即使外形变了,本性仍难改。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能理解猴子们的意思了,猴子们也很得老人的关心。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一听,早上的栗子又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面积方圆约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开始换牙(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老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魁父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泥土和石头又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一位手中拿着蛇的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岗高地阻隔了。
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飞鸟就会落下。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不眨眼)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视物)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手舞足蹈,拍着纪昌的胸膛,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个性鲜明,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本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让学生通过这则寓言体会到自己在良师的引导下,也要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终会成为祖国的栋梁。(即实现自己的梦想)。
两只桶寓言故事
两只桶给装在车上运出去,一只桶里装着酒,另一只桶什么都没有。
请看第一只桶,没有发出什么噪声,慢吞吞地稳步向前走。
另一只桶跳跳蹦蹦前进,它一经过,道路上就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并且尘土飞扬,行人由于害怕,不得不赶快向路边退让,从老远地方就能听到木桶的声音,然而不管这只桶怎么大声作响,它的。好处却没有第一只桶大。
凡是把自己的事业向大家讲个不停的人,他肯定不会有多少成就。凡是切实苦干的人,他常常默不作声。伟大人物依靠的是事业上的声名煊赫,他在考虑筹划的时候,他是不声不响的。
广纳贤才
管仲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治国贤才,齐桓公不避前嫌重用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强盛起来,管仲还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这一切,使得齐桓公十分关注有才干的人,他深知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国君来说是多么重要。他想,光有一个管仲还不行,还需要有更多的像管仲这样的人才行。于是齐桓公决心广纳贤才,他命人在宫廷外面燃起火炬,照得宫廷内外一片红红火火,一方面造成声势,一方面也便于日夜接待前来晋见的八方英才。然而,火炬燃了整整一年,人们经过这里时,除了发些议论或看看热闹外,并无人进宫求见。大臣们只是面面相觑,也不知是什么原因。
有一天,竟然来了一个乡下人在宫门口请求进去见齐桓公。
门官问乡下人:“你有何才干求见大王?”
乡下人回答说:“我能熟练地背诵算术口诀,我希望大王接见我。”
门官报告了齐桓公。齐桓公觉得十分好笑,背诵算术口诀算什么才能?于是让门官回复乡下人说:“念算术口诀的才能太浅陋了,怎么可以接受国君的召见呢?回去吧。”
乡下人不卑不亢地说:“听人们说,这里的火炬燃烧了整整一年了,却一直没有人前来求见,我想,这是因为大王雄才大略名扬天下,各地贤才敬重大王希望为大王出力,又深恐自己的才干远不及大王而不被接纳,因此不敢前来求见。今天我以念算术口诀的才能来求见大王,我这点本事的确算不了什么,可是如果大王能对我以礼相待,天下人知道了大王真心求才、礼贤下士的一片诚意,何愁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能人不来呢?泰山就是因为不排斥一石一土,才有它的高大;江海也因为不拒绝涓涓细流、广纳百川,才有它的深邃。古代那些圣明的君王,也要经常去向农夫樵夫请教,集思广益,才会使自己更加英明起来啊!”
齐桓公听了乡下人的这一番话,被深深打动,认为乡下人说得太有道理了,于是马上以隆重的礼节接见了他。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各地贤才纷纷前来,络绎不绝。齐桓公大为高兴。
一个统治者若真心求贤,就必须有诚意、礼贤下士,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人才。
不要把偶然当成必然:二技致富
有个人以钉铰的手艺赖以谋生。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驾临在郊外的皇帝。皇帝头上戴的平天冠不知怎么坏了,因此下令让他修补平天冠。这个人修好后,皇帝给了他重重的奖赏。
这个人来到山里,碰到一只老虎趴在地上呻吟。老虎看见有人过来,便举起爪子给他看,原来它的脚掌上深深地扎了一根竹刺,伤口都已经溃烂了。这个人壮着胆子帮老虎把爪子上的刺拔了出来。过了一会儿,老虎衔来一头鹿报答他。
这个人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我有两种绝技,可以立即发财!”
接着,他在自家大门上写了两行大字:“专修补平天冠,兼拔虎刺。”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不要把个别的现象当做普遍的规律。
上帝不会保佑坏人:丑角的笑
将军走到怒不可遏的国王面前,向国王敬礼说:“村子已经受到惩罚,男人们都被打倒在地上,女人们蜷缩在没有灯火的屋子里,不敢哭出声来。”
祭司长站起来向国王祝贺:“上帝的仁慈永远归于陛下。”丑角听到这句话纵声大笑,吓得朝臣们毛骨悚然,国王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王座的尊荣,”大臣说,“是以陛下的威严和全能上帝的恩宠为支柱的。”
丑角笑得更响了,国王怒声喝道:“不合时宜地寻欢作乐!”
“上帝赐给陛下多少恩宠,而他赐给我的就只有这一份笑的禀赋。”
“这份禀赋要断送你的性命。”国王右手握剑说。
但是丑角又纵声大笑起来,直到他不能再笑为止。恐怖的阴影笼罩着宫廷,因为他们听见大笑的声音在上帝的沉默深处回响。
不要用虚伪代替怜悯:以羊替牛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做人要经得住诱惑:小岩石和鹅卵石
小岩石从隧道中滚出来后,飞落到小溪中,四处一看,水中尽是圆圆的、光滑的鹅卵石。小岩石不解地问:“我们石类都是有棱角的、立体多边形的,你们怎么变得像鸡蛋呀?”
“我们原来也是有棱角的、立体多边型的,后来让溪水把我们冲刷成这个样子的。”
“什么?”小石头惊讶的'叫道,“难道溪水有这么可怕吗?”
“是呀,溪水看上去软软的,实际上太有力了,让我们没办法对付,只好变成这样了!”
一块一直生活在溪水底下古老的岩石听见后,指着自己坚硬的棱角说:“不用怕,小石头,只要坚定地迎接溪水,不对溪水左右逢源,你就不会变成光滑的鹅卵石的。”它说完,指了指鹅卵石接着道:“只有那些内心和身体都禁不住溪水冲刷的石头,才会变成鹅卵石的!”
小岩石看了看水中摇晃不定的鹅卵石,再看看屹然不动的老岩石,心里顿时明白了许多。
不要忽视他人的技巧:黠鼠夜扰
苏轼在一次夜读中忽然听到一阵老鼠啃东西的声音。他估计这声音是从床下传出来的,于是用手在床上使劲地拍打了几下,想借此把老鼠吓跑。然而这种办法收效并不大,仅仅安静了一会,老鼠又不停地啃起东西来了。
夜里老鼠啃东西的声音既令人心烦,又让人恼怒,因此,苏轼吩咐书童去捉老鼠。
书童端着烛台往床下一照,发现声音是从一个被绳子系住了口的严实袋子里发出的,于是高兴地说道:“哈哈,老鼠被关在袋子里面了,它还能往哪儿跑呢?”书童小心翼翼地解开系紧袋口的绳子,只让袋口露出一条狭窄的缝隙,试图等老鼠刚一露头就捉住它。可是书童等呀等呀,不仅没有等到老鼠出来,而且连一点响声也听不到了。因此,他感到非常奇怪。为了弄个水落石出,书童打开袋口,端起蜡烛把袋子里面照了个通亮。他发现袋中一动不动地躺着一只死老鼠。书童惊讶地说道:“这真是怪事!刚才这袋子里分明有一只啃东西的活老鼠,它怎么会突然间死去呢?如果这只老鼠刚才就是一只死老鼠,那么啃东西的声音难道是鬼发出来的吗?”
好奇心驱使书童进一步往下追究。他两手抓着袋底把袋子往上一提,然后用力抖了几下,想把袋子抖落一空,看个结果。可是袋子里面除了老鼠没有旁物。他只听见老鼠落地“嘭”地一响,还没来得及去捡那只死鼠,却看到死鼠突然复活,一溜烟就逃走了。
苏轼被老鼠的吵闹折腾了半天,结果老鼠把他的书童弄了一个措手不及就溜掉了,因此心里很不愉快。他恨恨地说道:“想不到一只老鼠有这么狡猾!它无法咬破坚固的袋子逃跑,就用啃咬之声招人来解开袋口。当你守候在袋口伺机去捉它的时候,它却装死蒙骗你放松警惕。一个小动物耍出的狡猾花招居然骗得过人,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可恨的事情!”
一只老鼠,其体能和智能远不是人类的对手,但是这不等于说人类与一个弱小的对手相比,没有自己的短处。书童因为只看到了人类具有思维能力的长处,而忽视了老鼠求生的乖巧和逃生的敏捷,所以被弱小的对手所捉弄。
为人民造福:钟馗捉鬼
玉皇大帝命令捉鬼大神钟馗到人世间去捉些鬼来,钟馗领旨后带着几个帮手到了下界,执着剑准备捉鬼。谁知阳世的鬼比阴间的鬼多而且凶。众鬼见钟馗来捉,各显手段与他纠缠不休。只见那冒失鬼上前夺剑,伶俐鬼搬腿抽腰,讨厌鬼拉靴摘帽,下流鬼宽衣解带,无赖鬼掀须掠眉,亡命鬼执刀对仗,淘气鬼挖鼻剜眼,醉酒鬼胡言乱语,贪财鬼奉上钱币,好色鬼扑面狂吻。众鬼跌倒地上,撕扯不开,使钟馗几位身怀法术却无法施展,更使众恶鬼气焰嚣张,大喊大叫,就像是获胜有理似的。正在为难张惶之际,忽然见一个非常肥胖而高大的和尚,挺着大腹嘻哈而来,见此情景便将钟馗从地上扶将起来,问道:“伏魔将军,为何这样狼狈?”钟馗说:“相隔不过几十年,想不到现在的阳世之鬼居然如此难捉!”和尚说:“不妨,让我替你捉来。”这和尚便对众鬼哈哈一笑,张开巨口咕噜一声,把众鬼全部吞到了大肚内。钟馗大惊道:“师父,你实在是神通广大!”和尚笑道:“亏你还是伏魔将军,不知道现在阳世的恶鬼,做鬼的花样和伎俩比以前更多,也更难缠,与他们论不得道理,讲不得人情,只管用大肚皮装了就是了!”
寓言解读
社会丑恶现象复杂多变,在社会转轨变型时期,各种“鬼”更是各显“鬼”通,不仅危害社会,而且与法纪巧妙周旋,败坏风气,气焰嚣张。为了社会的安宁和进步,对“鬼”绝不能容忍、姑息和宽恕,必须作针锋相对的斗争,才能制服恶鬼,为人民造福。
汝州农村有个老翁,家道殷实,十分富有。可是他祖祖辈辈都是文盲,连“之乎者也”等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不识字干很多事都极不方便,老翁尝够了苦头,决心让儿子念书识字。
有一年,老翁聘请了一位楚国的读书人教他的儿子认字。第一天上学,老师用毛笔在白纸上写了一笔,告诉他儿子说:“这是个‘一’字。”他儿子学得很认真,牢牢地记住了,回去后就写给老翁看:“我学了一个字——‘一’。”老翁见儿子学得用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第二天上学,老师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两笔,说:“这是个‘二’字。”这回,儿子不觉得有什么新鲜了,记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三笔,说:“这是个‘三’字。”儿子眼珠一转,仿佛悟到了什么,学也不上了,扔下笔就兴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亲说:“认字实在简单,孩儿已经学成了。现在不用麻烦先生了,免得花费这么多的聘金请先生,请父亲把先生辞退了吧。”见到儿子这么聪明,老翁高兴地准备了酬金辞退了老师。
过了几天,老翁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就吩咐儿子一大早起来写个请帖。儿子满口答应了:“行,这还不容易吗?看我的吧。”
老翁看儿子满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时间慢慢地过去,眼看太阳都快偏西了,还不见儿子写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儿子这是怎么了?”等了又等,老翁终于不耐烦了,亲自到儿子房里去催促。
进得门来,老翁见儿子愁眉苦脸地坐在桌边,纸在地上拖得老长,上面尽是黑道道。儿子正拿着一把沾满墨的木梳在纸上画着,一见父亲进来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他为什么偏偏姓万呢?我借来了母亲的木梳,一次可以写20多划,从一大早写到现在,手都酸了,也才写了不到3000划!万字真难写呀!”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学习只满足于一知半解,那和这个笨儿子又有什么两样呢?
中国寓言--向日葵和石头
种子成熟了,落到土里,以后又发芽,生长,这件事本来很自然,很合理,没想到有一粒种子却因此触犯了一块石头。
那是一块古老的石头,据说它最爱安静,它的行动十分稳健。多少年来,不论世界上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它都能沉住气,保持一个一动也不动的姿态。不用说,它认为自己很有见解,也很有涵养。因此它打算著书立说。它的计划当中有一部哲学,据说里面包括这样一些伟大而深刻的专题,比方:论不变动是宇宙的规律;论黑暗的永恒性和美;论石头对于存在的决定性;论安静与平静之为幸福,等等。有一天,当它正在思考哲学计划的时候,忽然有一粒种子,未经它的许可,大模大样地闯进它的世界来了,而且从此留下不走。这使得它大为恼火。不仅它的安宁受到了扰乱,而且,最糟糕的是,它的哲学体系被破坏了。
石头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可是这很不容易。它既不能完全否认种子的存在,又没有力量把种子驱逐出去。它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一个办法。它决心在自己的哲学里添上这么一章,题目叫做:论种子的丑陋及其对宇宙安宁的破坏,很快必将自行毁灭,等等。
“等着瞧吧!”有涵养的石头自言自语说,“就算你也是一种存在,可是你生出来没几天,个儿小,又不结实,看你还能活几天!”
种子当然没有理会这些。它不但继续留下来,而且越来越不安分。它居然还呼吸,居然还唱歌。它喜欢唱一些关于生长和发展的歌。歌里面老是什么温暖啦,春天啦,这一类的话,乐观得很,自信得很。
有涵养的石头变得非常激动:
“等着瞧吧!马上就会刮风的。”
于是素来欢喜安静的石头居然一心盼望起刮风来了,它认为刮风会冻坏柔弱的种子,而它认为自己是既不怕冷也不怕热的。
风倒是刮起来了,而且是一阵风接一阵风。先是冷风,后是热风。或者说,是冷风带来了热风,寒冷带来了温暖,冬天带来了春天。终于,春天在风声里出现了。
不安分的种子不但没有冻死,反而发了芽,生了根。它的根从石头下面穿过去,它的芽从石头旁边挤出来,露出了地面。
“先别忙得意,等着瞧吧!”石头还是不服输。
于是石头又盼望下雨。虽然,严格说来,它不怎么喜欢这一类事情。可是它认为雨水会淹死种子,而它自己好像是既不怕潮湿又不怕干燥的。
不久,真的下雨了。电闪雷鸣,地动山摇。这种景象使得那盼望下雨的石头也不禁战栗起来。可是,嫩芽不但不畏惧,反而快乐地迎接雨水,旺盛地生长起来。接连几场大雨以后,嫩芽变成了一棵完美的向日葵。
“等着瞧吧!”不服输的石头还是这样一句话。
它想:也许小向日葵不能长大。也许,它再长高,就支持不住自己的重量,会突然倒下来的。
小向日葵并不因这些诅咒而停止生长。它的根一天天往深处扎,它的茎一天天变得更粗壮更结实,它的`叶子一天天长得更茂盛。终于有一天小向日葵变成了大向日葵,开了一朵很大很大的金黄色的花。花向着太阳,不知疲倦地随着太阳转,以后结了许多种子。接着,新的种子又开始了新的成熟,准备落到新的土壤里去,长出新的向日葵来。
至于那块伤心的石头呢,他的哲学著作当然永远不会完成了,但他的结局倒不完全是悲剧的。他在冷和热不断交战,在潮湿和干燥不断更替,在植物根不断穿透以后,终于破裂了,变成了植物的养料。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叫《中国寓言故事》。其中有三篇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狐假虎威》、《画龙点睛》和《此地无银》。
《狐假虎威》说的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这个故事告诉了我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一样,假借别人的威风,恐吓别人,其实自己没有什么本事。让我明白了不能像狐狸那样,借助别人的势力来欺负弱小,实际上自己非常弱小。
《画龙点睛》说的是梁代有一位擅长画龙的画家,名字叫张僧繇,龙画的栩栩如生,可是都没有眼睛。大家觉得很奇怪,便问:“为什么不给龙画眼睛?”张僧繇说:“不能画,一旦画了,龙就会飞走。”大家都不相信,一直催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拿起笔,给其中两只龙画上眼睛。结果画上之后,雷声大作,两条龙冲天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另外两条龙。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两句重要的话,好比给龙“点睛”,使文章变得生动,并且点中要害,或变得深刻有力。
《此地无银》这个故事讲了古时候有叫张三的人,他有三百两银子。他把银子藏了起来,在藏银子的地方贴了一张纸条“此地无银三百两”。但是这一切都被阿二看到了,阿二把银子偷走之后怕被怀疑,就在旁边又贴了一张纸条“隔壁阿二不曾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隐瞒某件坏事,结果反而更加暴露。
在这本书里我学习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我要多读书,学到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