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国民间故事大全最新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唐朝后期,韩愈被贬,心情十分不好,刚好遇到他的侄子韩湘子和华山修道士吕洞宾,二人劝说韩愈去华山一游,以解心头之闷。韩愈对名川大山一贯比较感兴趣,但因以往政务冗忙,没有闲余时间,苦不得游,今日,经他俩一提,正合其意。便道:“也好,只是道路崎岖,如何去得?”韩湘子道:“这有何难?”于是两个道人夹着韩愈瓢至山顶,然后两人离去。
韩愈立于峰头上,放眼环视,只见华山层峦叠嶂,苍松郁郁,小径通幽,奇鸟鸣丛,悦耳动听,好似天外仙境一般。他漫步山上,观赏了镇岳宫、玉井楼、二十八宿潭。他纵目西峰,气势磅礴,莲叶覆顶,开石为洞,庙宇依山势而建,道路凿巨石而成,山日天光,光辉相映,翠草绿树,互为衬托,无限奇景佳境引得韩愈诗兴打发,遂吟道:“太华峰顶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冷比霜雪甘比密,一片入口沉疴痊。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寅缘。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
吟罢,他又兴致勃勃地登上极顶仰天池,享受一下那“可通帝座”的最高点。他又来到南天门,观看了凌空高撑的长空栈道。他怀着欲罢难舍的心情,走遍了东峰,领略了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下了金锁关,来到五云峰,心想:上山容易下山难,便迈开脚步往下走,转眼来到“苍龙岭”顶端,往下一看,天际茫茫,苍龙岭形似云雾中的一座独桥,两边深不见底。
面对此景,韩愈不由得目瞪口呆,身软腿颤,一步也不敢迈了。唐时的华山,不象现在这样凿石为阶,设栏护路,履险如夷。唐时不过是在苍龙岭的脊背上粗凿了几个石窝而已,游人到此,只能手脚并用攀爬而上下,象这样的险境,怎能不使文人出身的韩愈胆战心惊呢?但不下山不行,当时的华山非今日可比,荒寂无人,虫兽出没,不是久留之地。
韩愈鼓足勇气向下走,但走不了几步又退回来,脚下还不时打滑,真是一走退两步,紧张的冷汗直流,浑身颤抖。为减轻行李,他把所带的书籍都丢下岭去,但还是不能前行半步,被困多时的他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不由得放声大哭,并悲叹道:“难道我韩愈就葬身于此了?”
但韩愈毕竟是位大智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愿望使他急中生智,便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墨砚台,很快写好了一封求救信扔下山去,不久,华山采药者将此信报告了华阴县令,县令即派人将韩愈救下山去。后来,有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后人又于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
以后清代的李柏登山至此,面对历史上这一哭一笑,他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做诗云:“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苦一笑传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韩愈在苍龙岭留下的这段逸事,为我们增添了许多情趣和遐想。而苍龙岭之险俊和神奇迷人的魅力将深深地吸引着世人的心。
大名鼎鼎的包拯,是北宋一位刚正不阿、断案如神的清官。
包拯喜欢书法,对书法艺术也颇有造诣。
有一次,包拯被调到端州做地方官,这里的端砚非常有名。
他到任不久,便听说历任地方官员借进贡端砚为名盘剥百姓,砚工苦不堪言。
为了弄个究竟,一天包拯穿上便服,去砚工最集中的村子了解情况。
包拯进了村,就听见一间小茅棚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砚工们正在凿砚坯、刻图纹。
只见砚工们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他们边工作边埋怨官府要砚多却付钱少。
回到衙门,包拯立即找来经办贡砚的书吏张考文。这人专用端砚贿赂上司,博取主子的欢心。
他一听包拯问起端砚的事,便奉上一个优质砚台,并讨好地说还有更多的好砚台要送给包拯。
本来按规定,端州每年只向朝廷进贡十块贡砚,而地方贪官私自增加数目,中饱私囊,害苦了砚工。
包拯越想越气,脸色铁青,把张考文送上的端砚“砰”的一声摔在地上。
张考文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才知道“包青天”果然铁面无私,于是跪地叩头求饶。
包拯这回可纳闷了:莫非手下人背着自己私受贿赂,藏于船上?他马上把大家召集起来查问。大家都说没有私藏。
包拯让他从实交代,张考文不敢隐瞒,便一五一十地把历年来贪官劣绅贪污勒索的实情招认出来。
包拯据此专门出了一份告示,规定不得任意增加贡砚数目,不准克扣砚工的工钱。百姓们高兴极了。
包拯离任时,端州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很多人携物相赠,都被包拯一一谢绝了。
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顺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风和日丽的天空突然乌云翻滚,浊浪排空。
包拯感到事有蹊跷,但他又想自己平生廉正,上天断不会为难自己。然而,过了好一会,风还不停,浪也不止。
包拯追问再三,这时他的书童忽然跪下承认,离开前有人送了一块端砚,他认为是小事,就私下替包拯收了。
包拯一听,当即命令书童将砚台取出。这块端砚,外包黄布,砚身雕龙刻凤,果然是方好砚。
包拯喜爱书法,对文房用具也很钟情。但他连看也没看一眼,随手将端砚抛到江里。
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
船开行不久,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顺流而下,一片黄光,变成了沙滩。传说现在广东广利镇的“砚洲”和沙浦镇的“黄布沙”就是这样形成的。
河西河西:即河西走廊,在甘肃省西北部,自古是通新疆的要道。地方,有一座大石山,名叫铁柜山。老人们传说,铁柜山下宝贝多。可惜,抓山鸟累死了,支山石压碎了,宝贝再难出世了!
我们就讲讲这个故事:
从前,铁柜山边,有老两口,没儿没女,在山前荒滩上挖了一块【】小菜地。老两口辛辛苦苦,搭茅屋,修小渠,养鸡鸭,种菜蔬,过着勤劳孤苦的生活。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老两口一年比一年衰老了,精神气力,越来越不行了,种地下苦下苦:干活。,更加艰难了!缺吃少穿的日子难熬,无儿无女的孤单寂寞更难熬呀!
“唉!我们有个儿女多好啊!能帮妈妈看鸡,能帮爹爹种菜,就是我们往后死了,也好有个亲人抬埋!……”老两口时常这样感叹着,念叨着。
没有马勺榆木削,没有火炉黄土捏;可是啊,人没有儿女,再想再盼也没奈何!
老头儿的腰驼了,腿弯了,走路行动不便了。有一回,出门摔了一跤,碰落了一颗牙齿。他把这颗牙齿,埋到菜园里,说:“这是我身上掉下的骨血,种到土里吧,也许能扎几条根根,生一株苗苗!”
老婆儿的眼花了,手硬了,做活劳动笨拙了。有一回,切青菜,刀刃一拐,连肉切下半片指甲来。她把这片指甲,也埋到菜园里,说:“这也是我身上的骨肉,种到土里吧,也许能发出芽芽,开朵花花!”
春雨浇、太阳照,菜园里的种籽发芽了。白菜的嫩芽芽出土了;芹菜、茄子、辣椒的嫩芽芽出土了;豇豆、黄瓜、葫芦的嫩芽芽出土了;在老头儿种下牙齿的地方,在老婆儿埋下指甲的地方,也各有一苗嫩芽芽长出来了。一苗芽芽粉红,一苗芽芽翠绿,瓜不像瓜,豆不像豆,胖乎乎的,旺生生的,连务了一辈子菜园的老头儿,也识不出这两株小芽儿到底像什么蔬菜果木。老两口又稀罕,又疑惑,他们说:“这怕真是咱老两口的骨血变成的,好好护着它吧,看它能长成什么苗?开出什么花?结出什么果?”
早松土,晚锄草,水浇足,粪上饱,这两株稀奇的芽芽啊,一天长得比一天高了。
红芽芽长了八尺八,蔓蔓爬上葫芦架,生绿叶,开黄花;黄花落了,结了一个大金瓜!
绿芽芽长了三尺三,长长的秧秧南墙上牵;开的什么花?粉红花;结的什么果?银豆角;豆角有多少?只有一个;什么样儿?像弯弯的月牙儿。
二月发芽,三月生叶,四月开花,五月结果,六月、七月,金瓜儿熟了,银豆角饱了。老两口,选了一个日暖天晴的好日子,拿上筐箩,提上篮子,走进菜园,一个来摘金瓜,一个去采豆角。老头儿走到瓜架下,还 没有动手摘哩,金瓜自己落地了。老婆儿走到豆秧前,还 没有动手采哩,豆角自己离秧了。瓜儿落在地下,一分两半,瓜壳篓里,睡着一个憨墩墩的胖娃娃;豆角离开豆秧,裂开口儿,豆角皮皮里,躺着一个嫩生生的俊女儿!老两口一见,大吃一惊,丢下筐箩、竹篮,回头就跑。只听后面,一对儿女连声叫:
“爹爹,爹爹你莫要怕,我是你的亲娃娃!”
“妈妈,妈妈你莫惊疑,我是你的亲女儿!”
声音响当当,叫的那么亲热,那么甜蜜!头一声“爹爹!妈妈!”叫得老两口儿站住脚;第二声“爹爹!妈妈!”叫得老两口儿回了头;第三声“爹爹!妈妈!”叫得老两口儿喜笑颜开,望着笑眯眯的一对儿女,忍不住心里欢喜!老头儿走上前,抱起金瓜里的男娃娃。老婆儿走上前,抱起豆角里的小女儿。
老两口儿挨着儿女粉嫩的脸蛋儿,亲了又亲,亲了又亲。老花的眼睛里,流下了欢喜的热泪——他们怎能不欢喜啊!孤苦伶仃半辈子,忽然得了一双儿女!
儿子哪里来?金瓜秧上结下的,女儿哪里来?豆角里头生成的。老两口给取下名儿,哥哥叫“金瓜儿”,妹妹叫“银豆儿”。
俗话说:只愁生不下,不愁长不大。转眼几年,金瓜儿、银豆儿都长大成人了。
金瓜儿帮爹爹种菜,人儿虽小,本领不小;栽葡萄,种果木,园里的蔬菜一片绿,把个破破烂烂的小菜园,作务成齐齐整整的花果园。春种秋收,不用爹爹再操心。
银豆儿帮妈妈管家,手脚儿勤,心眼儿灵。管家理事比人能。南山打柴,西河担水;碾下的米,珍珠黄,磨下的面,雪花白,又养鸡鸭又养鹅……一家中事,无论大小,她安排得样样周到,不用妈妈再操劳。
儿女长大了,衣食丰足了,一家儿欢欢乐乐,过上了好日月。
关起门,家里坐,半天空里掉下祸。有一天,南庄李员外上大佛寺烧香还 愿。轿子打从山下过,看见了金瓜儿家小菜园,树上果子红,园里菜叶绿,豆棚结铃铛,瓜架吊葫芦,一串串的葡萄赛珍珠。李员外越看越爱,不由得点头夸赞:“哈!真是世外小桃源!”轿子停下了,李员外走下轿来问跟班:“这是我家地界,谁在这里种菜?”跟班过去一打听,领来了金瓜儿一家四口人。李员外说:“这山,是李家山;这地,叫李家园;你们在这里种菜栽树,为什么不给我家纳粮交租?”
老头儿听了,心里很不服气,说:“这山,原是个荒山;这地,原是个石头滩。我从三十岁到这里,挖石头,揭草皮,开成这块小菜地。四十年过去了,我在这里做庄稼活,就是这里的园主,为什么要给你交租?”
李员外一听,冷笑一声,问:“说你是园主,手里可有地契?”
地契?——没有。一句话噎住了老头儿。
“官凭印,虎凭山,土地要契约管;你没契约,我有契约。种了咱园子四十年,官粮地租,要从头清算!”李员外这么一讲,他随身的管家,端起算盘乱拨拉,乌木算盘啪啦啦响,算下了黄金白银各十两,限三天,交不出黄金白银,这园子就种不成!
李员外走了,老两口心里好愁闷,三天限期,哪里去变二十两金银?
金瓜儿、银豆儿,兄妹俩一商量,二人来对爹妈说:“爹爹、妈妈不用愁,咱有两双劳动手,能从无中生出有。”
老两口儿说:“唉!孩子呀,要十个瓜,咱园里去摘;要十个果,咱树上去采;这十两金,十两银,穷汉家里没处寻!”
两个孩子又说:“好汉出在穷人家,金银出在深山里,咱家庄前这铁柜山,人人传说,铁柜山里金银多。咱兄妹俩,登山寻宝,一定要把黄金白银找到!”
金瓜儿、银豆儿拿着镢头,扛上铁锨,兄妹二人来到铁柜山上。挖呀挖,铲呀铲,一心要打开铁柜山。他们熬了两天三夜 ,挖通十丈深的山洞,不见一块金,不见一块银,,洞底下挖出了一座铁闸门。铁门框,铁门坎,门口闸着铁闸板。左拉——不开!右掀——不开!向上抬,向上抬!——力气用尽了,那座铁闸门啊,还 是打不开!眼看三天的期限就要满了,怎么办?
兄妹俩太累了,走出山洞,坐下来歇歇。
忽然半天空里,飞来一只大鸟,绕着铁柜山,左盘右旋,飞了几转,猛然冲下来,伸出利爪,抓住山头,向上只一提,“轰隆!”一声,把一座铁柜山悬空提起几丈高;接着,又突然“咕咚咚!”平地一阵雷声,从远处滚来了一块大石头,稳稳地支住了悬起的铁柜山。
金瓜儿、银豆儿一见,又惊又喜,跑到山底下一看,那座铁闸门已经打开了。闸门开,铁柜开,金银宝物现出来;黄灿灿的——是金山;白花花的——是银山;聚宝盆、珊瑚树、琥珀、玛瑙、夜 明珠……真是金光闪闪,宝气灿烂,把人的眼睛都耀花了!金瓜儿、银豆儿走进门去一看说:“这些珍珠宝贝,我们没处用,只拿点金银出去吧。”说着,金瓜儿在金山上捧了一捧金子,银豆儿在银山上拾了两块银子。兄妹两个,走出铁门,欢欢喜喜要回家,忽见那块支山石头,从山底下滚出来,越滚越小,越滚越小,骨碌碌碌……直滚到金瓜儿的面前。仔细一看,哪里是什么石头,原来正是金瓜儿亲手种下的一个大冬瓜!兄妹俩看着冬瓜,正在稀罕,又见那抓山的大鸟,把脚爪一松,轰隆隆震天一声响,铁柜山从半悬空里落下来,照原样儿,长囫囵囫囵(hú lún):完整、整个儿的意思。了。那抓山鸟儿,展开翅膀飞过来,越飞越低,越飞越小,扑啦啦啦……直飞到银豆儿脚下。仔细一看,哪里是什么仙鹤神鸟,原来正是银豆儿家里养着的一只红公鸡!
金瓜儿抱起他的大冬瓜,银豆儿抱起她的红公鸡,兄妹二人,心里好欢喜:“啊哈!抓山鸟,支山石,原来出在咱家里!”
限期到了。李员外带着管家跟班,上门收租来了。金瓜儿兄妹,清早出门干活去了,老两口拿出了儿女寻来的金银。一捧金,两锭银,黄金白银上天平;金子十两,银子十两,不多一丝,不差半分。李员外一见,心里好奇怪,这穷汉家里,哪来这么多钱财?便开口问老两口:“你这些金银,是家藏的?捡来的?还 是东西换来的?……说明来路,我才能收。”老两口都是诚实人,便把金子银子的来路,老老实实说了出来。
李员外听了,心里又惊又喜。他本来想霸占金瓜儿家的菜园子,如今一听有支山的冬瓜抓山的鸡,这么好两件宝物,看见肥肉,就不想吃豆腐了。他眉头一皱眼一翻,又生出一条奸计。
“老大爷啊!”李员外笑眯眯地说,“你喜爱咱这所园子吗?”
老头儿摸不透人家是啥心思,便以老为实以老为实:老老实实的意思。地回答。“怎么不喜爱?地种三年亲如母啊!”
李员外说:“那么,我就把这基业基业:即产业,这里指菜园子。卖给你家吧!”
老头儿摇摇头,说:“咱穷汉人家,没那么多钱!”
李员外说:“不要你金,不要你银,只要你支山冬瓜抓山鸡;这一桩买卖,实在便宜了你。”
老两口一听,心里一惊,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说什么也不敢答应。
老头儿说:“支山冬瓜,是我儿子种的!”
老婆儿说:“抓山公鸡,是我女儿养的!”
老两口齐声说:“儿女的东西,我们不能作主!”
这时候,李员外的管家鼻子里哼了一声,接口说道:“你说冬瓜是你儿子种的,我说冬瓜是员外地里生的;你说公鸡是你女儿养的,我说公鸡是吃员外庄稼长的;好心赏你们便宜,你们还 不识抬举!”
李员外和他的管家,一阵软,一阵硬,把老两口摆弄得又急又气又害怕,真不知怎样说才好!就在这为难的当儿,金瓜儿卖菜回来了,银豆儿担水进门了。老两口唉声叹气,把李员外贪心夺宝的事,对儿女从头说了。兄妹两个,明知李员外钱多势大,穷人难能斗过他。就劝爹妈说:“金山银山,抵不过种地吃饭;只要他能把菜园子留给咱,我们不指望那宝鸡神瓜发横财!”
白纸上落下黑字,李员外亲笔写了地契,金瓜儿、银豆儿,交出了支山冬瓜抓山鸡,这一桩买卖就算成了交。
“轰隆隆!”一声响,“抓山鸡”抓起山来;“咔嚓嚓!”又一声响,“支山石”支在山下。李员外领了他的管家跟班,穿过铁闸门,来到铁柜山里面。
想抬走金山,又舍不得银山;怀里抱上珊瑚树,眼睛瞅着夜 明珠;还 有那珍珠、玛瑙、白玉、水晶……哪一样宝贝不稀奇!只恨爹娘没有生下三头六胳膊,又后悔没有赶上骡子拉上车。这么多的金银珠宝,少拿一件也心疼!这几个贪心鬼,从清早磨到日正午,从中午挨到日偏西,前山跑到后山,累得满头大汗,早忘了他们从哪里进来,该从哪里出去。
“抓山鸟”累了!“抓山鸟”腿酸了!“抓山鸟”力气用完了!脚爪一松,铁柜山从半悬空里掉下来了。大山压顶,独石难支,“支山石”压扁了!“支山石”压碎了!“轰隆!”一声震天响,铁柜山合在一起了!
那伙贪心不足的人,永远被压到山底下了。
早年,有个赵员外的大娘子,为人刻薄歹毒,天天都在盘算怎样才能多榨一点长工的血汗。长工们累得脸窝进去了,背拱起来了,手茧越来越厚,肚皮越来越薄,背地里都骂那大娘子叫“母蚂蟥”。
这天是腊月二十四,穷哥们去找母蚂蟥结算一年的工钱。母蚂蟥“嘿嘿”几声干笑:“难为你们又帮了我一年呢。嗯,工钱嘛,好说呢,嘿嘿。”
穷哥们说:“你给呀。”
母蚂蟥说:“着个什么急呀?老话说,来得好不如去得好呢。看着就要过年了,说几句笑话,图个吉利再走嘛。”
穷哥们说:“谁有心思说笑话呀?”
母蚂蟥摇了摇头:“这就说差了ぁT谖壹野锕ぃ不光要手脚勤快,还 要嘴巴子利索。你们呀,一个人只准说两个字:头一个字,要撩得我笑,后一个字,要撩得我骂。说得到的就开工钱,说不到的,嘿嘿,就莫怪我少!”
穷哥们急了,这不是刁难人吗!
第一个穷哥抓头挠耳想了半天,想不出来。母蚂蟥干笑着说:“嘿嘿,你一边去吧。”
穷哥们一个一个地想,都是在头一个字上就犯了难,没法子,被母蚂蟥一连赶走了八个。
轮到最后一个长工杜老幺,母蚂蟥望着他得意地说:“杜老幺!就看你的能耐!前后总共两个字哟!你要是说得到呢,嘿嘿,我把工钱开给你,要是说不到呢,哼!”
杜老幺心想:我说得到,才给我一个人的工钱,那八个弟兄还 不是给你母蚂蟥白干了一年吗?不行!就说:“若说得到呢,你得把九人的工钱都给开出来!”
母蚂蚁皱了皱眉头。她恼呀!可又想,你杜老幺口气好大呀,还 不是图嘴巴快活,卖乖讨人喜欢嘛,量你说不到。她干笑说:“好嘛,都给开——ぃ银钱就在桌上放着。”
杜老幺眨了眨眼睛,问:“这话当真?”
母蚂蟥:“我什么时候赖过账呀?”
杜老幺看见几条狗在堂屋里追进赶出,闹个不停,就有主意了。他对母蚂蟥说:“那我就想的呢。”
母蚂蟥:“快点想呀!我可没工夫看木脑壳!”
这时候,一条大黑狗叼块骨头,突然从门边窜了进来,差点把母蚂蟥撞倒了。母蚂蟥吓了一跳,骂着:“讨死呵?畜牲!”
杜老幺却对着大黑狗,喊一声:“爹!”
母蚂蟥听见一声“爹”,先是一愣,跟着就忍不住大笑起来:“哈哈哈哈!畜牲叫它爹呀?只怕你是急黄浑了哟!哈哈哈哈!”
杜老幺忍住火,又学着狗子的腔调对着母蚂蟥恭恭敬敬叫一声:“妈。”
母蚂蟥又一愣,就醒悟过来,破口大骂:“好大胆的杜老幺!你是编着法子骂我呵?我是母狗?呵?”
趁母蚂蟥乱骂的当口,杜老幺早拿了银子,与八个穷哥们分工钱去啦!
我家没得良心
腊月廿三,帮工的放年假。杜老幺收拾包裹的时候,老板怕他带走了自家的衣物,守在旁边看,一边又皮笑肉不笑地拉话:“杜老幺,你那些不值钱的褂子裤子,没有拉掉吧?”
杜老幺笑了笑:“该不会吧?”
杜老幺走了。老板放心不下,又在屋里东寻西寻,横看竖看。忽然,杜老幺喘着气奔了转来,直喊:“老板呐!老板呐!”
老板从房里钻了出来:“什么呀?”
“掉了一样东西呢!”
“嗯?”
“良心掉了。”
“良心?”
“是不是你藏起来了?”
老板骂说:“屁话!哼,这屋前屋后随你搜,我家没得良心!”
半文钱
枝江县的糊涂大老爷活该倒霉,他找到杜老幺的名下来啦。
那是在清朝时候,杜老幺坐在树下啃洋芋鄂西山里人出门,常带煮熟的洋芋(土豆)做干粮。,糊涂老爷来了:“杜老幺!看你穷得襟挂襟,纽挂纽“襟挂襟,纽挂纽”:鄂西方言,指穿得破烂,筋筋条条。,你的名声还 不小哪!远近四方都说你心窍足得很,本县倒想试试你的功夫,你敢跟本县打官司么?”
杜老幺说:“我吃哒洋芋没事干哪?我哪里敢跟大老爷打官司呢?”
糊涂老爷得意得很:“谅你也不敢!走呀,我们的官司算打定啦!”
杜老幺问:“这是哪儿话呀?”
糊涂老爷说:“本县服硬不服软!你先要是承认打,本县就不打啦;可你答的是不敢哪!本县就要寻不敢打官司的人打官司,跟你说清白,输你把本县的乌纱帽打掉;打不掉呵,你就别想啃洋芋啦,就算捏在本县的手板心里啦!”
杜老幺慢慢站起身来,咕咕哝哝地说:“看来这场官司躲不脱啦?”
糊涂老爷催逼着:“走呀!”
杜老幺却一屁股坐下来了:“唉!”
县官老爷问:“你是怎么啦?”
杜老幺说:“没得盘缠钱呢!打官司得到荆州府,我半文钱都没得,怎么敢上路呢?”
糊涂老爷得意的嘿嘿直笑:“半文钱?你有半文钱就敢上路呵?”
杜老幺答:“那当然!有了钱就少为难。”
糊涂老爷一拍胸:“本县给你半文钱!”一调头吩咐手下:“来人哪!跟他斩个半文钱来!”
快得很,钉锤凿子“谩钡囊幌拢一文铜钱斩成了两半儿。糊涂老爷跟杜老幺甩了半边:“拿去!”
杜老幺接过半文钱就走。两个人一走走到荆州府,杜老幺果然告了枝江大老爷一状。你猜是怎么告的?四句话——
身为百姓父母官,
目无王法好大胆,,
乾隆通宝劈两半,
不斩也得先撤官!
那个糊涂老爷的乌纱帽当时就被摘啦!
从前有个顶聪明的人,名叫张古老。他一共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二和老三,都已经娶了媳妇,只有老四还 是条光棍。兄弟们没有分家。由张古老带着在一起过日子。
说也奇怪,这三兄弟都生得呆头呆脑,一点也不像他的老子;娶进来的这三个媳妇,也是半斤配八两,心里都不大灵活。一家子人没有一个讨得张古老的喜欢。
日子久了,张古老心里发愁。他想:我这块老骨头,总不能老赖在这世上,说不定哪一天,我两腿一伸,看他们这么混混沌沌,怎么过日子呵!于是,他便想替四儿子找个乖巧一点的媳妇。现今,能给自己添个好帮手;将来,也好做个自己的替脚人,掌管这份家业。
想想容易,办起来却难了。张古老打听来,打听去,总没有一个合适的。到底老汉是个聪明人,他想了一个巧妙的法子。
这天,他把三个媳妇叫到跟前,说:
“你们好久都没有回娘家了,心里一定很挂念吧!今天,我就打发你们回娘家去。”
三个媳妇一听说回娘家,欢喜得不得了,只问公公让她们住多久。
张古老说:“大媳妇住三五天,二媳妇住七八天,三媳妇住十五天。三个人要一同回去一同回来。”
三个媳妇想也没想,便连忙答应了。
张古老又说:“往日你们回去,,总要带点东西孝敬我,但是,每一次带回的东西都不如我的意。这次你们回去,也少不了要带点东西的,不如我先说出我要的东西来。”
“你老人家只管开口,我们一定带回来就是。”三个媳妇一齐说道。
张古老说:“大媳妇替我带一只红心萝卜回来;二媳妇替我带一只纸包火回来;三媳妇替我带一只没有脚的团鱼回来。”
三个媳妇一听,都满口答应了。三个人便一齐动身回娘家了。
三个人走呀走的,不一会,便走到了一条三岔路口。大媳妇要往中间那条路去;二媳妇要往右边那条路去;三媳妇要往左边那条路去。三个人正要分手时,才记起公公的话来。
大媳妇说:“公公嘱咐,让我们一个住三五天,一个住七八天,一个住十五天,还 要同去同回。哎,三个人的日子又不一样,同去还 容易,同回多难啊!”
二媳妇说。“是呀!同回才难啊!”
三媳妇也说:“是呀!同回才难啊!”
“还 有礼物呢?一个是红心萝卜,一个是纸包火,一个是没脚团鱼。哎,才一听好像是顶普通的东西,如今一想,都是些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啊!”大媳妇着急地说。
“是啊!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啊!”二媳妇也着急地说。
“是啊!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啊!”三媳妇也着急地说。
“不能同去同回,又没有这些礼物,公公是不会让我们进屋的,这怎么办呢?”大媳妇更是着急了。
“这怎么办呢?”二媳妇也更着急了。
“这怎么办呢?”三媳妇也更着急了。
三个人想来想去,真不知怎么才好。大家都急得不得了,又不敢回去,便坐在路边上哭起来了。
三个人哭呀哭呀,从日出哭到日落,越哭越伤心,越哭越热闹。哭得惊动了住在近边的王屠户。
王屠户带着女儿巧姑,在路边搭了个草棚,摆了张案板,天天卖肉过日子。这天听到了哭声,便向女儿说道:
“巧姑,去看看是哪个在哭?出了什么事情?”
巧姑走了出来,见是三位大嫂在那里哭成一堆。问道:
“三位大嫂,你们有什么心事,为何哭得这样伤心?”
三个人一听有人来问,连忙抹掉眼泪,一看,只见是位大姐站在面前。她们止住了哭声,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
巧姑一听,想也没想,便笑着说:“这很容易,只怪你们没有想清楚。大嫂,你三五天回来,三五一十五,是十五天回来;二嫂你七八天回来,七八一十五,也是十五天回来;三嫂也是十五天回来,你们不是能同去同回吗?”
巧姑接着又说:“三件礼物:红心萝卜是鸡蛋,纸包火是灯笼,没脚团鱼是豆腐,这些东西家家都有,是顶普通的东西呢。”
三个人一想,果然不错,便谢了谢大姐,高高兴兴地分了手,各自回娘家去了。
三个人在娘家,都足足住了半个月。这天,她们一同回来了。见着公公,把礼物也拿了出来。
张古老一看,吃了一惊。原来她们带回来的礼物,一点也没有错。他心里知道,这不是她们自己想出来的,便问她们。三个人也不敢隐瞒,就把实情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了。
张古老一听,决定要去会会这位姑娘。
这一天,张古老一直走到卖肉的草棚子里,连忙叫老板称肉。
王屠户不在家,巧姑走出来,问道:
“客人,你要称什么肉?”
张古老说:“我要皮贴皮,皮打皮,瘦肉没有骨头,肥肉没有皮。”
巧姑听了,一声不响,便走到案板那边去了,一会,就拿来了四个荷叶包包,齐齐整整地放在张古老面前。
张古老一看,一样是猪耳朵,皮贴皮;一样是猪尾巴,皮打皮;一样是猪肝,瘦肉没有骨头;一样是猪肚子,肥肉没有皮,一点也没有错。他心里一喜,便想道:这才是我的媳妇啊!
张古老回到家里,马上请了一个媒人去向王屠户说亲。王屠户知道张古老的底细,和巧姑一商量,便答应了。不久,张古老选了个日子,把巧姑接了过来,和四儿子成了亲。
张古老得了这样一个聪明的媳妇,满心欢喜,平日里,特别把她看得重,还 有心要她当家。
巧姑见公公对自己这样好,也顶尊敬他。
日子久了,大媳妇、二媳妇和三媳妇便有些不自在了。背地里叽哩咕噜地说:“公公有私心,只心疼四儿媳妇,嫌弃我们。”
张古老看出了她们的心思,他想:“要大家心服,非得想个法才行。”
这天,他把四个媳妇都叫拢来了,对她们说道:“我一天天老了,很难管上这份家。我想把这份家交给你们来管,但是家里人口多,事情杂,要有个顶聪明能干的人才管得下。我不知道你们里边哪个最聪明,最能干?”
四个媳妇一齐说:“公公,你就试试吧!”
张古老说:“好,我就试一下吧!试出来哪个最能干,最聪明,家就让她当。这是你们自己说的,以后不准埋怨啊!”
大家同意了。
张古老说:“会居家的人,就知道节省,无的做出有的来。我就在这点上出题目,要用两种料子,炒出十种料子的菜来;用两种料子,蒸出七种料子的饭来。哪个做得出,就是顶聪明能干的人,家就归她当。”说罢,张古老就转头问大媳妇:
“你做得出吗?”
大媳妇一想:两种料子就只能当两种料子用,哪能当十种料子用呢?便说:
“你别闹着玩了,这哪里做得出来?”
张古老又问二媳妇:“你做得出来吗?”
二媳妇一想:平日蒸饭,都只用大米,顶多再加一二种料子,哪来的七八种料子,便说:
“公公,你别逗弄我们了,这哪里做得出来?”
“你做得出来吗?”张古老又回头问三媳妇。
三媳妇心想:两位嫂子都做不出来,我更不用说了,便没有做声。张古老知道三媳妇也做不出来的,便说:
“想你也是做不出来。”最后,才问巧姑:“你呢?”
巧姑想了想,说:“我试试看。”
巧姑走到厨房里,用韭菜炒鸡蛋,炒了一大碗,用绿豆和在大米里,蒸了一大盆,端到张古老面前。
张古老一看,说道:
“我要的是十种料子的菜,怎么只有两种?我要的是七种料子的饭,怎么也只有两种?”
巧姑说:“韭菜加鸡蛋,九样加一样不是十样?绿豆和大米,六样加一样,不是七样?”
张古老一听,高兴极了,连声说对,当场就把钥匙拿了出来,交给巧姑了。
巧姑当家以后,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得妥妥贴贴,吃的穿的,都是自己做出来的,一家人过得舒舒服服。
有一天,张古老闲着没事做,便坐在大门边晒太阳。突然,他想起自己过去的日子,年年欠债、受气。如今日子过好了,自由自在。真是万事不求人。一时高兴,顺手在地上捡了块黄泥坨坨,在大门上划了几个大字:“万事不求人。”
不料,当天知府坐着轿子,从这门前经过。他一眼便看见门上这几个大字,大大吃了一惊,心想:这人好大的胆,敢说出如此大话来,这不是存心把我也没有放在眼里。好吧!我叫你来求求我。便厉声叫道:“赶快放下轿,给我把这个讲大话的人抓来。”
衙役们马上凶恶地把张古老从屋里拖了出来。
知府一见,瞪着两眼说道:
“我道是什么三头六臂,原来是个老不死的老头。你夸得出这种大话,想必有大本事。好吧!限你三日之内,替我寻出三件东西来。寻得到,没有话说,寻不到,就办你个欺官之罪。”
张古老说:“老爷,是三件什么东西?”
知府说:“要一条大牯牛生的犊子;要灌得满大海的清油;要一块遮天的黑布。少一件,便叫你尝尝本府的厉害。”说罢,便坐着轿子走了。
张古老接了这份差使,掏空了心思,也想不出个办法来对付,整日里愁愁闷闷,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
巧姑见了,便问:“公公,你老人家有什么心事,尽管跟我们说说吧!”
张古老说:“只怪我不该夸大话,和你说了也没有用。”
巧姑说:“你老人家说吧,说不定也能想出个办法来的。”
张古老只得把心事对巧姑说了。
巧姑一听,说道:
“你老人家说的对嘛,庄稼人吃自己的,穿自己的,本来是万事不求人。你老人家放心吧,这差使就让我来对付。”
过了三天,知府果然来了。一进门,便叫道:“张古老在哪里?”
巧姑不慌不忙地走上前说:“禀大人,我公公没在家。”
知府瞪着眼说:“他敢逃跑,他还 有官差在身啦?”
巧姑说:“他没逃,是生孩子去了。”
知府奇怪起来了,说:“世上只有女人生孩子,哪里男人也生孩子?”
巧姑说:“你既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为什么又要大牯牛生犊子呢?”
知府一听,没话可说。停了好久,只得说道:“这一件不要他办了,还 有两件?”
巧始说:“请问第二件?”
“灌海的清油。”
“这好办,请大人把海水车干,马上就灌。”
“海有这么大,怎么车得干?”
“不车干,海里白茫茫的一片水,油又往哪里灌?”
知府一下把脸也羞红了,便叫起来:
“这一件也不要了,还 有一件!”
巧姑说:“请问第三件?”
知府说:“遮天的黑布!”
巧姑说:“请问大人,天有好宽呢?”
知府说:“哪个晓得它有好宽,谁也没有量过。”
“不晓得天有好宽,叫我们如何去扯布呢?”
这一说,知府再也没有话回了。红着一副脸,慌忙地钻进轿子里,跑了。
本来,张古老就有名,这一来,远远近近的人,更没有一人不知道了。大家都说:“这一家子,有个顶聪明的公公,还 有个顶乖巧的媳妇。”
新媳妇当家
黑獐沟有个穷木匠,平日专门给人箍桶,乡亲都喊他张箍桶。他有一个女儿,名叫九斤,生得美貌端正,聪明能干,早就是高山上打锣——名声在外。
一天,张箍桶做活外出,家里来了一个老汉,请张箍桶做活。临走,九斤姑娘道:“老爷子,您老贵姓?”我姓一斗米,二斗米,三斗五升四斗半。”九斤姑娘想了想说道:“啊,你老是石二爷吧?”老汉微笑着点了点头。九斤姑娘又问道:“您老住在哪里?”老汉说:“我家住在东村,门前有记号:东边叮孪欤西边冷清清,看门的两个人,胡须长在颈脖里,扫帚长在脑顶门。”九斤姑娘笑道:“石二爷,看来您老家屋东边有个铁匠铺,西边有个祠堂,门前还 长了两棵树吧?”石二爷笑着点点头走了。
听说石二爷有请,张箍桶背了家业来到石二爷家。一见面石二爷就说:“我要箍的桶很多,箍一个早早桶,中午桶,小小桶;还 要箍一个有盖无底桶,有底无盖桶,两个耳朵高空耸,中间通通;再箍一个中间横架一根梁,尾巴翘起在天空,翻转过来扑通通。”张箍桶一听,心想他箍的这些桶,我哪知是些什么东西,还 是回家问问九斤姑娘吧?便和石二爷扯白说道:“谁晓得你箍这多桶?有些工具没带全。我还 得回家拿来呢!”
张箍桶回到家里,把石二爷的话跟九斤姑娘一说,九斤姑娘脱口说道:“这容易做,早早桶是早晨用的家业,那是洗脸盆;中午桶是晌午用的家业,那是饭桶;小小桶是尿桶;有底无盖桶是脚盆;有盖无底桶是锅盖;两个耳朵高空耸,中间直通通,那是饭甑子;翻转过来扑通通是打水用的吊桶。”张箍桶领教后来石二爷家,一进门,装作早就心中有数的样子喊道:“石二爷,你要做的洗脸盆、饭桶、尿桶、脚盆、吊桶,我把家业拿来了可以做。”石二爷却说道:“这些东西我都不做了,现在我要做一个聚众金丝桶。”张箍桶问道:“聚众金丝桶是个啥样的?”石二爷答道:“上无盖,下无底四面城墙不通风,上盖楼室到银街,十字路口在当中,千军万马内面蹲,中间住个赵子龙。”张箍桶一听又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好又扯白话说,回家拿长线刨子。回家后九斤说:“哪是什么聚众金丝桶?分明是养蜂用的蜂箱吗?”张箍桶弄清后又到石二爷家,满不在乎的说道:“石二爷,你没有养蜂,做箱搞啥子?”石二爷说,“聚众金丝桶我也不做了。现在对你说实话吧,听说老弟女儿九斤聪明过人,我早想领教领教,今天看来,果然不错。”说后又留住张箍桶在家攀谈。
张箍桶前脚走,石二爷后脚便请了红媒,到张箍桶家给自己三儿子提亲。因为石二爷一家为人正直,心肠善良,很有名声,所以张家父女也很乐意地答应了。以后,纳了聘礼,择了吉日,大红花轿,细吹细打娶回九斤。
有一天,石二爷把大媳妇、二媳妇、三媳妇都叫到堂屋里说道:“以前这个家靠我这把老骨头架支撑着,眼下我的岁数来了,这个担子也该卸了。我想从你们妯娌中找一个来当这个家,把我的担子接过去。这里有青布一丈二尺,我要做四样东西:一件老衫,一个搭裢,一条汗巾,一个披肩,谁能做,就让谁当这个家。”说完盯着三个媳妇,看谁来揭这个榜。大媳妇说道:“按说一丈二尺布只能做一件长衫,既然老辈子要做四样东西,不够我们就添上,莫说老辈子还 拿出这些布,就说一寸不拿,全部由我们拿出来,也是我们晚辈子应该孝敬的。”石二爷忙说:“不行,添一寸也不行,我就是要看看谁个心巧手艺高。”接着二媳妇冷冰冰地说道:“一丈二尺布做一件长衫也不够,要做四样东西除非是神仙。”两个媳妇都说不能做,石二爷又看三媳妇九斤,九斤不紧不慢地说道:“让我试试吧!”说着接了青布。
第二天,九斤把做好的衣裳拿了出来,公爹一试很得体,很合适,高兴的像吃了欢喜团一样。接着问道:“还 有三样东西呢?”九斤扯着长衫上的荷包说道:“现在哪里还 有用搭裢的?有东西装在荷包里就行了。”石二爷连说:“有理,有理。”又问道:“我要的汗巾呢?”九斤说:“把小襟子扯起来擦汗还 不是能行吗!”“要得!要得!”“我要的披肩呢?”“做活挑担子时,把长衫的后幅往肩上一搭,不就成了披肩吗?”“嗯,也要得!”
从此,九斤姑娘做了石家的当家人。
鹿邑县太清宫镇的人们都知道,太清宫西边不远的小吴庄有一口出土的石匣,上面刻有十个大字:“要得石匣开,还得唐王来。”这十个字引出一段历史传说来。}
唐朝李渊追封李老君为自己的祖先,后来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当了皇帝,便特意从京城长安赶到曲仁里老子庙祭祖烧香。
李世民来到老子庙,老道姑派个十七岁的小道姑侍侯。这小道姑身穿道袍,头扎道角,白白嫩嫩的脸蛋,衬着黑丝一般的头发,长得要多齐整有多齐整,小道姑给李世民端来一盆洗脸水,盆沿上放条手巾,李世民洗过手,暗道:“这小道姑长得这样好,咋舍得出家呢?别看人家是出家人,瞧那三宫六院都没着女子长得齐整。”他一边想,一边抠手指甲,抠着抠着用手指头一弹,把一滴水弹到了小姑子的脸上,小道姑脸一红,抿嘴一笑走了。
这小道姑是个聪明女子,她回到自己住房,越想越觉得唐王对她有意。三更半夜从床上爬起来,悄悄走到李世民住的客厅里,往李世民床前“扑通”一跪:“万岁在上,小女子俺讨封来了。”李世民问她为啥讨封,小道姑把他弹水的事和回房后心里想的叙述一遍。李世民装模作样地说:“寡人实在无意,你是出家人,不该有这种想法。”
小道姑又羞又恨,转身就走,她回到自己住房里,越想越难过,就用三尺白绫悬梁自尽了。
再说李世民在客厅里刚刚闭上眼睛入睡,就看见一位白胡子老头来到他的床边,指着他说:“我是老子,世民哪世民!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小道姑本来无意,明明是你看上了她,一见钟情,弹她一脸水,反说人家不该讨封,你们二人前世有缘,本该今日成亲,不可为了自己的身份看不起地位低贱的人。”李世民醒来一想,才知道是做了一场梦。他对刚才的说法感到很后悔,正要派人去叫小道姑,听人说小道姑已经上吊死了。
李世民想起是自己把小道臊死的,心如刀绞,后悔万分。为了赎回自己的过错,就把小道姑死后封宫,用大石匣把小道姑金鼎玉葬,石匣上的盖上刻了十个大字:“要得石匣开,还得唐王来。”现在这个石匣还在太清宫大殿旁边放着呢。
长白山是抚松县东面最高的一座大山,岭连岭,山连山。在这座山尖上,不长树,不长草,连个鸟雀都飞不上去,一年到头积雪不化。这里,有个很大很深的湖叫“天池”,过去都管它叫“龙王潭”。
这座山,一到早晨日头刚冒红的时候,上面全是大雾盖着,什么也看不清。如果你站在老林子里,就能看到一对一双的梅花鹿,嘴里叼着一棵绿草儿,草上挂着一团红籽儿,站在高高的石砬子上,对天大叫。
这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来还 有一段很优美的故事呢!
传说很早以前,这座山,是玉皇大帝所管辖的“仙境”。山上一年四季总是花鲜草绿,蝴蝶成群,一片片的长寿花开得又红又香。那时候,这座山名叫“万香山”,山尖上有个“龙王潭”,潭里的水分三样色:上面是一层黑水,当中一层是绿水,底下是白水。传说,每年到了三月三那天,王母娘娘摆完蟠桃宴,玉皇大帝就带领神仙到“万香山”来看长寿花。玉皇大帝为了防备长寿花被人偷去,叫织女织了七层锦云,罩住了山顶,又派一条黑龙住在潭里,看管长寿花。
黑水龙王有三个女儿,大公主和二公主都出嫁了,只有三公主还 是个黄花闺女。三公主长得眉清目秀,和那长寿花一样俊。她特别爱玩,整天从前宫玩到后宫,日子长了。她在黑水宫玩得有些腻了。有一天她听说潭面上景致好玩,还 长有一种“长寿花”,要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因此她心里老是惦念着要到上面去玩玩。可是,玉皇大帝怕潭中生灵到潭上惹是生非,派老君在上面洒下了一层黑水,并把这事列入天条,谁要违犯了就要遭贬。
玉皇宫里有个银龙大王,和黑水龙王是连襟,他的二太子年岁和三公主相仿,脾气也相同。有一回他私自到人间,叫老君碰上了,说他犯了天条,奏了一本,玉皇大怒,把二太子贬到黑水潭苦修三年。二太子到黑水潭就和三公主处熟了,他们多么想到水面上去看看长寿花呀!一天,二太子想出来个好主意,对公主说我得让玉帝答应收回它的旨令。
第二天早晨,黑水龙王刚到黑水宫,就看见虾兵蟹将,一个个东倒西歪,像掉了魂似的,见到黑水龙王一齐跪下,说:“龙王啊,可不好了。”
黑水龙王一见兵将这个样子,吓了一跳,急忙问:“你们这是怎么了?”
兵将们说:“因为我们成年累月连个日头影也看不着,道行都减退了,要是再见不到阳光,我们的道行就全没了。”
蟹婆子也说:“让我们到潭面上去……”
黑水龙王本来不同意,但又一细琢磨,怕真的把虾兵蟹将的道行都弄没了,靠谁来保护长寿花呢?于是奏明玉帝说:“黑水潭里大小兵将的道行都减退了不少,很难守住黑水潭和长寿花。”
玉帝问:“为啥道行都减退了呢?”
黑水龙王说:“潭里兵将终年在水底下,受不到日精月华,所以道行减退了。望大帝开恩,让他们每天见见阳光。”
玉皇大帝一想,也有道理,就答应他们每天到潭面上见一个时辰的阳光。
黑水潭里的兵将听到这个事,都乐坏了。三公主和二太子乐得更不用提,天天到潭面上尽情地游玩。有一天,他们在回宫的道上,忽听道旁有一种嗷嗷的叫声,三公主问道:“什么怪物,在这乱叫唤?”
“公主不要生气,我是人间的紫貂。妈妈有病,来采长寿花,被抓进潭来。因想念妈妈,才每日哭叫。”
公主一听是人间的动物,就说:“人间的事你一定知道很多,讲给我听听。”
紫貂说:“人间比万香山可强百倍,白天有日头,夜 晚有月亮,地走不到头,,天看不见边,花草树木,五谷杂粮,要啥有啥;男耕女织,世代相传,一点也不像黑水潭里这样冷清。”
二太子在一旁说:“人间可比这里好得多,那次我到人间,要不是被老君碰上了,我才不回来呢!不过凡人就是不长寿。”
三公主又问:“那是怎么回事?”
紫貂说:“大多是得病死的。”
三公主对二太子说:“表哥,咱们这儿有长寿花,它的根能治百病,除百瘟,益寿延年。我们要有下凡那天,把它带到人间一些,该有多好。”
紫貂乐得直跳:“那容易,出了三江口,就到了人间。”
三公主说:“你们不知道,这潭口有三道闸门,闸门用三把金锁锁着,钥匙放在宝箱里,只有等我爹爹上天办事的时候,偷到钥匙,穿上巡水宝衣,拿上巡水宝剑才能出水啊!”
紫貂一听,不由想起了心事,两眼吧哒吧哒直掉眼泪,说:“公主呀,我要采不来长寿花,我妈的病好不了,家里的兄弟姐妹就全完啦。”
二太子说:“三妹,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再说要能把长寿花带到人间,帮助凡人治病,该有多好呀!”
一天,三公主听说黑水龙王又到天上去了,她就慌慌张张跑到黑水后宫,见了黑水娘娘说:“妈妈,可不好了,紫貂把宝箱咬了个窟窿。要是把宝衣咬坏可糟了!”
黑水娘娘听了,忙从兜里掏出个小丫腰葫芦来,忙念道:“葫芦开,葫芦开,吐出宝箱钥匙来!”连念了三遍,只见一道金光,从葫芦中飞出一把钥匙来。娘娘忙递给三公主说:“这是宝箱钥匙。快去看看,千万不可误事!”公主说声“是”,转身就跑了出去。
三公主拿着宝箱钥匙,打开宝箱,取出巡水宝衣和巡水宝剑,找到二太子和紫貂,一同冲了出来,潭中有些鱼鳖虾蟹也一块跟着跑出了三江口,从此三江里生长了很多鱼虾。
三公主和二太子到了人间,忙从怀中取出长寿花种,迎风一撒,眨眼工夫,到处开遍了通红通红的长寿花。紫貂高兴地说:“公主,你真做了一件好事。”
三公主和二太子偷走长寿花的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怒,对老君说:“你带领五百天兵天将,前去查明此事,要严加惩处。”老君带领兵将,来到南天门外。
三公主和二太子正种长寿花,忽见满天黑云,飞沙走石,三公主和二太子立刻觉得浑身发颤,知道大事不好。三公主忙对二太子说:“表哥,我们犯了天条,要遭大祸,你快逃走吧!”二太子说:“三妹,我要和你同患难,决不分开!”
只听老君站在天上叫道:“好个孽畜,你们私自下凡,带走了长寿花,还 不快回天认罪!”公主说:“出来就没想回去!”
老君大怒道:“触犯天条,还 执迷不悟,这还 了得!天兵天将与我拿下!”众兵将一齐上拥,可是宝衣金光闪闪,不能靠近。老君一看,忙从怀里掏出一个万宝袋,往下一抛,只见三公主宝衣上的金光,完全钻进袋里,不一会儿,宝衣变成了普通的布衣。
三公主说:“什么叫天条地条,只许你们在天上兴风作浪,就不准我们来到人间栽花种药?”
老君恼羞成怒,忙命雷公雷母、闪电娘娘说:“快快把他们处死!”雷公手举神斧,正要劈雷,又见东方来了一块白云,原来是观音大士赶到了。
观音大士忙说:“老君何必动怒,看在我的面上,让他们变化身形,下界去吧!”说话间,手举圣水瓶晃了三晃,用杨柳枝一掸,只见三公主和二太子就地一滚,变成一对满身梅花的走兽。他们向观音大士点点头,又朝老君大叫三声。老君非常生气,大声骂道:“好个畜牲,还 敢对我无礼!”遂命八大金刚动手,只见一把钢叉向三公主飞来。三公主仰着头,瞪着眼,瞅着老君。二太子一看不好,忙窜到前面,挡住了三公主,就听“嚓”的一声,钢叉落到了他的头上。观音大士一见不妙,忙从圣水瓶中滴下三滴救命水,二太子只觉得一阵头痒,头顶长出了一对像树丫巴一样的角。老君看三公主和二太子都变成了走兽,又命风婆婆,雪公主吹风扬雪,将万香山变成了一座四季不断雪的山峰。从此,人们就管它叫做“长白山”。龙王潭成了现在的“天池”。遍山的“长寿花”就是现在的人参;紫貂给妈妈治好了病,从此也子孙兴旺,在此世代为家;三公主和二太子就变成了梅花鹿。每到早晨就站在石砬子上,嘴里衔着人参,向半空大叫三声,对天庭发威。
从此,人参,紫貂与梅花鹿成了好朋友,总不分开。长白山也就成了盛产这关东三宝的宝地了。
吉斯娜·娃吉原是一个女神,长得很漂亮。她同父亲一起住在天上,但她向往地球上的生活。她看到地面上川流不息的人们,时常叹息,说:“要是我当个凡人多好!”
当父亲到地面同风神打仗时,她要求带她一起去。但父亲——巴打拉·古鲁从来没有答应过。吉斯娜·娃吉对父亲的这种态度很不满,在父亲结束战争回家时,她便噘着嘴,不跟他说话。巴打拉·古鲁看着老是生气的女儿,也生气了。
“吉斯娜·娃吉,我已经无法忍受你的任性胡闹了!我可以让你到地面上去过一个凡人的生活。但遗憾的是,这又不可能,因为你已经喝了长生酒,所以你只能嫁给一个神,让他来关心你的命运。”
“父亲!”
吉斯娜·娃吉激动地说,“我自己已经找到丈夫了!”
“是谁?”
巴打拉·古鲁问,“我不希望是风神的儿子。你去找我敌人的儿子做丈夫,我是无法忍受的!”
“父亲,不是他,根本不是他!我的丈夫不在天上,在地上。你只要往下看,就能看见他。他正在那山坡上播种稻谷。”
“但这是人!”
巴打拉·古鲁狂怒了,“这是凡人!你是神仙的女儿,不能嫁给他!”
“但是我想当他的妻子!”
吉斯娜·娃吉不甘示弱,“我不愿嫁第二个,只有他才是我的丈夫,不管我以后要永远离开天堂,永远当凡人,我都认定了。”
“我再说一遍,你不能嫁给凡人!”
巴打拉·古鲁凶狠地说,“如果你不听,我要把你变成一棵稻,你懂吗?”
吉斯娜·娃吉有些害怕了。她的父亲从来没有这样对她生气过。过去他总是满足女儿的要求的。她想到自己的命运要象维湿奴神的妻子捷维·湿丽一样,更是不安。捷维·湿丽就是因为不听丈夫的话,才被丈夫变成一棵稻的。不过吉斯娜·娃吉不象捷维,湿丽那么软弱,她不想使自己成为一棵稻,也不想嫁给神,她只是要做在山坡上播种稻谷的人的妻子!
第二天,当巴打拉·古鲁准备为吉斯娜·娃吉去找丈夫时,传来消息说,风神又来挑衅寻事了。巴打拉·古鲁只得去同风神打仗。出发前,他对吉斯娃·娃吉说:“我回来时,给你带来冰的丈夫。”
吉斯娃·娃吉恭恭敬敬回答说:“好的,父亲。”
但是她不等父亲回家,就从天上飞下去了。风很高兴地帮助她,一直把她送到那个山坡上。
“现在我可以很好地仔细看看他了。”
吉斯娜·娃吉这么想,也希望青年来看看她。
青年农民看见吉斯娜·娃吉了,马上朝她走过去,他当然不知道这姑娘是神的女儿,便问道:“美丽的姑娘,你在这儿找什么?”
“我在找丈夫。”
吉斯娜·娃吉微笑着说。
农民听到这神奇的回答也微笑了一下。
爱情给他们无限的力量,两人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开怀大笑。
这笑声却给吉斯娜·娃吉招来灾难。她的愉快爽朗的声音传到了正在同风神作战的父亲的耳朵里。尽管仗打得异常激烈,巴打拉·古鲁还是听到了,他看见女儿下到地面,同一个凡人在一起高兴地笑,笑得越来越响。
巴打拉·古鲁对女儿的行为大为恼火,他马上停止战斗,飞到那块山坡上,吼叫:“回到天上去,快点!”
但是女儿根本不想回到天上,她感到同青年农民在一起才是幸福。她的爱情超过了巴打拉·古鲁的意志。
她说:“不回去,我不愿回到天上去!我宁愿当凡人,同我丈夫一起劳动生活。”
“好,你留在地面上。但是你再也不能是神,也再不能是女人。你得变成稻束,让灵魂永远留在这儿,在这块山坡上。”
巴打拉·古鲁说完,吉斯娜·娃吉就变成了一株细细的稻束。
“捷维·湿丽的命运降落到我身上了。”
吉斯娜·娃吉深深地叹息,忧伤地低下头去。青年农民没说一句话,只是亲切地抚摸着自己的情人——稻束。
这时,巴打拉·古鲁可怜起青年农民来了。”
为什么不让他们在一起呢?虽然吉斯娜·娃吉永远成了稻束,她的灵魂留在这山坡上,何不把青年农民也变成稻束……”
青年农民变成了稻束。两株稻束互相弯腰,好象表明,它们之间的爱情多么深厚。
大约在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农历四月底的一天,屈原在汨罗江边听一个外乡人说,秦军已经攻下了郢都,郢都城内一片混乱,百姓们正在遭难。
这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屈原脸色惨白,眼泪双流。他没有听完那个人的话,颤颤巍巍往家中走去,还 没进门,身子一闪,差点子摔倒在地上。女慌忙上前一把扶住,大声喊道:“爹,爹!您怎么啦?”屈原被女儿搀扶着靠在床头,流着泪,断断续续地说:“完……了,我的……祖国……完了……”女听了也忍不住嚎啕痛哭起来。父女俩哭做一堆,哭声惊动了附近的百姓。他们连忙跑到屈原家里,听说是楚国已被秦兵灭亡,一个个也跟着眼泪双流。满屋子人哭啊,哭啊,泪水把焦干的地面都淋湿了。
翁老倌自己含着一泡眼泪,走到屈原身边哽哽咽咽地说:“大夫,您的心是尽到了的啊,楚王要是听了您的话,也不会落到这步田地。您别再哭了吧,哭坏了身体,我们做百姓的会更加难过啊!”屈原勉强忍住了痛哭,坐了起来,喝了一口水,想起自己被放逐以来,在荒凉 的沅水、湘江边到处流浪,吃尽了苦,可没有哪时哪刻忘却过国事。一路上,不断地打听战事的消息,总幻想有那么一天,国王终于醒悟过来,召自己回都,剪除奸佞,重振朝纲,使楚国重新兴旺起来。而今这一线希望成了泡影!想到这里禁不住又哭了起来。从这天起,屈原茶不思,饭不想,坐不稳,睡不安,呆呆地从清早坐到天黑,从天黑坐到天明。有时,,他走出小屋子像一个木头人一样,站在汨罗江边。望着那浑浊的江水出神,别人喊他几声也不答应。
端阳节快到了。五月初四这天晚上,鸡叫过两遍了,屈原还 满脸泪痕坐在窗前,翻动着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竹简。女从梦中醒来,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晚没有合眼了,还 是上床睡一会儿吧。”屈原没有起身,摇了摇头,长叹一声说:“儿啊!我现在在想着一个人。”女目不转睛地望着父亲问道:“什么人呀?”屈原站起来,在房中踱了几步,然后十分沉重地对女儿说:“一个叫彭咸的人,他是殷代的一位忠臣,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女打破沙锅问到底:“他怎么了不起呀?”屈原半天没有作声,女又追问了一句,他才慢慢地说:“他直言进谏,可是国王不听他的忠言,最后……”说到这里,屈原把后半截话咽下肚去了。女还 想挖树盘根,屈原却说:“不早了,你快睡吧!”
屈原熬了一个通宵,看到天已渐渐亮了,太阳快要出山了,起身吹灭房里的灯火,走到女床前轻轻喊道:“儿呀!快起来呀!今天是端午节啊!”女听见爹爹喊她,一个翻身从床上爬了起来。屈原又说:“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放在哪里?快拿来我穿。”女听到爹爹要穿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十分高兴,连忙打开木箱拿了出来,双手捧给爹爹,问道:“您今天穿新袍到哪里去?”屈原接过袍子,两眼深情地望着女儿说:“我想到外面随便走走。”他穿好长袍,又把帽子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好像要出征打仗的样子。
女看到父亲的精神好像好了蛮多,心里高兴。她一边往灶里添柴煮饭,一边轻声地哼起父亲的诗句来:“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她想用他自己的诗句去劝他不要过分悲伤,保重自己的身体。屈原听了,苦笑着点了点头,转身到屋后牵出了那匹清瘦的白马。女赶忙起身给它喂些草料。那老马两只耳朵扇了几下,不肯吃草,只是望着主人,不停地摇动着那白色的尾巴,好像在问:“到哪儿去呀?”
早饭后,女扶着屈原上马,又问父亲说:“爹,你要到哪里去?我陪您去好吗?”屈原抚摸着女儿的头说:“我到外面走走,你好好在家。”女只好哀求似地说:“那您要稳当点,早点回来呀。”屈原点了点头,一颗颗泪珠从眼眶里滚了出来,落在马背上。女顿时心里一惊,打算劝住父亲不要出门,但屈原一扬马鞭,已到了濯缨桥头。女只好爬上玉笥山,站在一个高高的土墩上目送着父亲,直到看不见父亲的身影……
再说屈原骑着那匹老马,沿着汨罗江堤慢慢往西南方走去。一路上,熟识的百姓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瘦弱的身子,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他们不断地和他打招呼,问话。
一个渔人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这两天身体好了些吗?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个大嫂正在扯野菜,见了屈原,硬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帮助屈原挖桃花洞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河边打鱼回来,见屈原骑着马来了,连忙迎了上来:“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动,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抽了一鞭,那马四蹄腾空而起,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
不知什么时候,那老马又渐渐地放慢了脚步。屈原回想起一路上百姓们的问话,眼看着静静往西方流去的江水,想着自己无力救国救民,又流起泪来。马蹄踏在干枯的路面上,发出单调的声响:壳、壳、壳、壳……
屈原骑着马又朝前走了一阵,太阳钻进了厚厚的云堆,天色霎时阴沉沉的了。江面上起风了,他身上的袍带和灰白色的胡须,迎风飘动。江水不停地拍打着江岸,一串串的浪花在江面上翻飞,追逐。渔民们急忙收网,把颠颠簸簸的渔划子划向岸边。这时屈原骑着马,已走了三十里,最后在汨罗江下游罗渊附近的一座小山边下了马。
他走到最高的一个土堆上,对着江水呆呆地站着。只见天色愈来愈暗,风势越来越猛。他像一尊石像一样站在黑沉沉的天底下,眼前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心头像烈火在焚烧。举目远望,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笥山头,乌云滚滚。眼前翻飞的泥沙在空中乱飞。真是天也昏,地也暗,这世界太浑浊了。他越想越愤激,左手按着剑柄,右手撩起长袍,转身走下土堆,吃力地一步一步向江边走了下去……
说也奇怪,屈原走一步,那老马也跟着走一步;屈原停住脚步,那老马也站着不动。它眼睁睁地望着屈原,竖起两只耳朵,好像在问主人:“你怎么往水里走啊?”屈原摸了摸它的头,它立即把头沉重地垂下。就在这一瞬间,屈原毅然拉过缰绳,把马拴住,抱起一块石头,一纵身,向波涛滚滚的江中跳去……
一声巨响,天崩地裂!
顿时,江上浊浪翻滚,悲风四起。百姓们闻声赶来,只见屈大夫常骑的那匹白马,耷拉着脑袋,纹丝不动地站在江边。百姓们奔跑着,哭喊着:“屈大夫投江了啊!屈大夫投江了啊!”原来划进江边港湾的渔划子,射箭一样的飞了出来,立即打捞抢救。一条船一、二个人划太慢了,百姓们纷纷跳上小船,拿起扁担、木板一起划水。“划ぃ快呀!”“划ぃ快呀!”数十条小船像穿梭似地在江面上来往。横十里,顺十里的百姓都向这边跑来。汨罗江岸人山人海。渔民们一直到断黑还 在打捞,围观的群众一直到伸手不见五指,才哭哭啼啼地散去。
相传,从这年端阳节以后,每逢端阳,汨罗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再现当时抢救屈原的情景。从农历四月中旬起,龙舟下水练习,“咚咚锵,咚咚锵”的龙舟锣鼓,“划ぁ—加油!”“划ぁ—加油!”的龙舟号子,就在汨罗江上此起彼伏。到了端阳节这天,数十条青、红、黄、白等不同颜色的龙舟汇集在江面上,一字儿排着。每条船上三十多个水手,只等那炮声一响,就一齐划水。龙舟像射箭一样向目的地飞去。围观的群众一次多达十万人。这一风俗习惯一直流传下来。直到今天,这一带还 流传着这样的龙舟号子:
咚咚锵!划龙船。
龙船长又长,不怕风和浪;
龙船跑得快,赶走水妖怪;
龙船跑得欢,快快救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