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同学的一封信初中5篇2020

友谊是什么?友谊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激情时的舒解剂;是我们压力的流泄口,灾难时的庇护所;是我们犹疑时的商议者,蒙浑时的清新剂,是我们思想的散发口,也是我们沉思的锻炼和改进。每日一记,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带来:给同学的一封信。

给同学的一封信1

同学们:

你们好!

首相恭贺你们在教师岗位上已经渡过一个多月了,期间你们有喜悦也有焦虑,有成功也有失败。我想对你们说,这些都是正常的。教师职业是一项极为复杂、难度极高的事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你们,需有效规避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为此,我给你们提出以下希望:

第一,把握教姿教态,注重常规教学环节

教师是课堂的焦点,一个不熟悉讲台活动的人,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难免会产生慌乱,这是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尽快适应的首要障碍。由此会产生语速过快、声音过低的通病。这个问题可以在实践中慢慢通过自我控制得以改变。需注意的是,死盯着教材教案,不能脱稿授课也是新教师的大忌。新教师需要逐步养成脱稿授课的习惯,讲课时眼睛要持续扫视全体学生。另外,新教师还要做到,板书要快速与合理、美观而整洁,课堂中保持理性和冷静。教师需要呈现给学生的印象是充分自信和干练,同时能够有效控制课堂走向和学生学习状态。

新教师一般刚从学生阶段走过来,长期当学生的感觉导致他们往往崇尚自由,在心理上有一种忽视常规环节的倾向。比如,对上课的仪式、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学生的课堂纪律等都不太注重,导致课堂混乱,而自己还以为是教育自由、教育宽容的表现。实际上,课堂中的常规环节是正常教育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活跃时可以活跃,但该严肃的时候必须严肃,否则不只是害了学生,最终会还害苦自己,因为这样的后果只能是课堂纪律无法控制。

新教师在上课时,因为缺乏教育教学经验,不知道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易犯平均用力的错误,导致自己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更累,但效果却不好。这需要新教师一要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以减少自己摸索的时间,二要多与学生接触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基础和接受水平及特点以利于调整自己的教学,三要仔细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教科书及相关辅导用书,弄清楚教学重点和规律,以教学突出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第二,冲破自我封闭,主动适应学生

目前,你们的人际关系处于起步阶段,一般除了跟自己的同学或一起顶岗的同学交往较多外,与其他人交往较少。但这种交往相互之间的学习很少,并且同类心态人员在一起长时间交流,容易引起对工作和环境等不满情绪升级。所以,新教师需要自己勇敢接触老教师群体,特别是任教班的班主任。同时,与同科目的老教师交流并学习他们的经验也非常有用。有可能的话,还可以主动接触学校业务骨干,对于教育和教学工作非常有发言权,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往往含金量很高。

你们的教学艺术相对缺乏,一般都是凭借自己当学生时代的经验来激励学生,没有比较合适的激励学生的技巧,语言上缺乏变化,形式上比较单一,同时对于学生的心态把握不准。在这些方面,一般需要新教师了解班级文化和习惯,在生活中多询问同事,了解其他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同时,要注意多与学生个别谈话,了解学生的心态和对教学方面的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正面表扬,但切忌表扬过多、过滥,那样容易让学生没有成就感。

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去埋怨学生的基础,而是要主动去适应学生。在走上讲台后,新教师往往无意识地以自己学生时代的水平为参照,认定学生的基础很差,不但埋怨学生,甚至还会在课堂上指责他教师的行为。要知道,教师的个人能力实际表现在学生的进步幅度上。你们要在工作中以平和的心态、宽容和多元化的教学思维对待学生,对学生用“我们”的心态代替“你们”的对立思维。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活动和艺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非常困难的必须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难度和自身的能力差距,调整好自身的心态,多深入学生心理,塑造好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工作的艺术教育学生。

第三,走出教条理解,立足学生实践

在顶岗之前,你们曾学习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于是在实践中往往未经思考就一一照搬,结果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引起混乱。所谓兵无常法,水无定势,每种与实践相关的教育理论都有自身的适用环境和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包打天下。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必须要勤于思考,深刻理解环境、对象和内容之后,再选择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教条式地理解和运用教育理论,既是教育理论的不幸,也是自己的不幸。新教师要避免那种学究味浓、脱离学生生活实践的教学,以防拉开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加大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所谓到哪山唱哪山的山歌,新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生活,理解学生所处的文化生活环境,成为学生文化中的一分子,而不是陌生的观望者。在讲课时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经验和内容讲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不但会降低教育难度,还会引起学生好感。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自己,这是一个合格乃至教师的基本前提。

第四,听从各项指挥,注意自身安全

顶岗实习是咱校的一项宏伟工程,目前已探索出比较成功的培养方案。驻县管理老师(如杨震老师)也都是爱岗敬业、能力卓越的优秀教师,希望你们听从顶岗办特别是驻县管理老师的各项安排,积极完成各项任务。

虽然把安全放在第四条,但其实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你们实习的质量。关于日常生活起居的安全问题我就不赘述了,重点说说缓解师生矛盾冲突,树立自身威信的方法:

1、老师平时要多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认同你、信任你。2、批评的语言要体现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感觉你是在为他好,而不要侮辱学生。3、批评的态度要严肃,语气不要过于激烈,让学生感到他确实是错了,不要让他感到受到恐吓。4、给学生立规矩,立了以后坚持执行,久而久之,学生认为您的话必须要听、您的要求必须执行,错误行为会有所减少的。这可提升您的气场!5、学生有严重的错误时要严肃地制止,鲜明地表态,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之后要了解情况,再进行处理。不要贸然批评有错的学生并在班里孤立他。6、不要随意没收学生的东西,特别是手机等贵重物品,教师可以在教室前面设立一个临时违禁物品存放处,当着学生的面把暂存起来,下课后还给学生。

…….

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吧,相信你们能够总结出更多、更好的办法

同学们,你们待学习的东西很多,课业压力也较大,就先谈这些吧。过些时间,我亲自去看望你们。

祝大家:

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心情快乐!

给同学的一封信2

全体同学们:

大家好!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想跟大家说声“对不起”,由于学校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安排,我们一班被迫解散,重新接受分配。我知道,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公平的,我也曾因此和学校领导多次反应、沟通,但学校是一个集体,也只能从大局考虑,最终还是保留了原来的安排。看着大家落寞的表情、泛着泪光的眼睛,我也很难过。做了两年朋友的我怎能不了解大家对这个大家庭的感情呢?

记得刚组建这个班级的时候,就像一盘散沙一样。几个调皮的男孩经常找事、挑衅,不知学习;同学们对学习似乎永远没有信心、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持怀疑态度;对集体事务也漠不关心;我们的成绩也是全年级最差的……这些都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决心一定要将我们一班的境况扭转过来。

我开始让大家写日记进行心灵交流,在这里,我可以了解大家的心灵动态,做适时的引导;可以和大家交流对集体的认识并听取大家的意见;也可以做大家最忠实的朋友,倾听你们的心声;我们在这里畅所欲言……

同学们,还记得“111班”名字的来历吗?我们是2011年的夏天相聚在一班这个大家庭的,为了给大家打气、加油,从不争强好胜的我开始了对自己性格的一种挑战和“逆袭”,公然命名我们的班级为“111班”,永争第一的意思。我告诉大家,学校里的一班往往是最强的班级,是快班的苗子;还时常鼓动大家,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一定会成功;当时挂在我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能不能超过-×?真的,只要努力,你一定可以的……

还记得七年级的运动会时,CZ在大家的举荐下极不情愿的参加了男子跳高比赛。赛前的一次体育课上,四班的MYH在试跳时胜了他,为此,M还专门找老师又改了参赛项目,对那次比赛是志在必得,而CZ也更无所谓了。比赛场上,我亲自观战,一边帮同学们拿衣服、一边拿相机抓拍、一边还不忘适时地“指导”一下动作,忙得不亦乐乎。还记得吗?CZ最后居然拿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忘记的,他尤其不会忘记。我一直认为,后来他坚定走体校这一决定,都起源于那次的运动会所给的他的自信。昨天他在跟我聊天时还自称是“你最喜欢的学生”,可见他现在有多么的自信、阳光!

当我把我们运动会时拍到的照片张贴在班级文化墙上的时候,大家“故作镇静”的脸上分明洋溢着惊喜和不可思议——原来,我们在运动场上是这么的“英姿飒爽”啊!那次运动会让我们发现了很多有着运动天赋的人才。

我洞悉着一切可以把握的机遇。我们一起经历了焦作市艺术节的音乐、舞蹈、诗歌朗诵、绘画展示,很多同学都取得佳绩;元旦抱球接力跑,我们终于赢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我们一起齐心协力,力战群雄,最终在客观条件非常弱的情况下夺得拔河比赛第三名的成绩。直到现在,我还依然记得当时赵赛和樊菲同学的手都流血了,却怎么也不愿退出,依然坚决要参赛的情景,以及我们大家在赢得比赛后不少人都流下激动的眼泪的场景。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那是因为我们的心早已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就在我们的大家庭终于迎来了她的春天的时候,我们居然就要分开了!没有人比我更清楚这将意味着什么,但我努力朝着好的方面想:也许有的同学更需要鼓励,在平行班会更有利于他的发展;也许有的同学需要鞭策,那么在快班可能更能激发他的潜力。如此想着,我也是求个心安。只是,一个个同学毫无征兆的辍学,一双双空洞的眼神,一张张缺乏生气的青春的面孔以及一次次考试成绩所反映出来的情况,都令我始料不及、不寒而栗:我们111班的孩子们究竟怎么了?

我也曾和几位同学谈过话,从你们无奈的叹息声中,从你们决堤而下的泪水中,我似乎又回到了曾经,那个因特殊原因没能教到他们毕业的那届学生。幸运的是,他们都从这种遗憾中走了出来,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成功地迈入了理想的高中。而大家呢?要沉浸在这种无法改变的外部环境中,自怨自艾、顾影自怜到何时呢?除了会让自己痛苦、关心你们的人痛心之外,会有一个怎样的结果呢?

面对痛苦,我们可以悲伤、可以沉浸,甚至可以大哭一场,但一定要从中走出来,走到阳光下,继续微笑面对未来。这才是生活的强者!

请一定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认识到班级只是一个代号,我们都是学校大家庭的一员;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努力适应;要相信每个老师都是爱自己的,他们都希望自己更优秀。凡事要往好处多想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环境和条件,让它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在我的心目中,111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最棒的,独一无二的。希望你们在仅有的半年初中时光中奋力拼搏,力争取得理想的成绩,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根基!

请一定记得,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对待生活!你将是生命的强者!

永远的朋友

给同学的一封信3

李同学:

你好,暑假刚结束,于你意味着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开始,毕竟高中生活的节奏和内容再也不是初中三年所能概括的了。当然此时的你也完成了一个转变,从一个孩子转为一个青年,至少是在心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上进行了转变,不一样的学习任务有一个与过去不同的你去完成,作为局外人的我们一直期待你能及时成长为一个不能落伍甚至是游刃有余的一个学生。

游学在外,归来之时,你对家的概念可能会与你的小伙伴理解上有所不同吧,毕竟你的小伙伴就在身边的学校里,他们早已早早的回到了家,每天都这样。这就是环境的魅力,看你怎样去认知。

作为你的老师和朋友,让我给你写一封信,这是对我的信任,我不知道说什么才适合现在的你,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几个词语和对大学的理解吧。我一直以为一个人的成长首先是思想的成长,思想的成长是人努力向前的原动力,也是持久的革新力。

上学。这个词语很简单,但能不能每天问问自己是在上学吗?上学的基本内涵大约便是“向上学习”的意思,不是简单的去学校,也不是只坐在教室里,更不是简单完成作业那么简单。“上学”何其难!无论作为一个学生,还是一个家庭的孩子,每天都要“向上学习”,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前进三步倒退两步,于学有心得,于人有所警醒乃至进步……每天问问自己,不至于耗日子甚至产生颓废或惰性,这便是反思的力量,不断反思,就会少走弯路;不断反思,思想就会越来越成熟,自我革新的力量和前进的原动力就足矣。

好学生。“好学生”的内涵,不是学习好,也不是品质好,或者品学兼优可以概括的,这都是结果,从结果看有点太超前,也让评价过于简单化了。评价“好学生”的标准,应该是评价学习的一个过程,好学生的内涵我以为是“爱好学习的人”,论语有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之谓也。一个学生能做到好之者不辍,无论成绩怎样,都可以是个好学生了,坚持下去的话,他的一生必定是个有成就的人,哪怕很平凡的人,也必定在周围中是个佼佼者。

好学生的第二个内涵必是做事有求好心理。一个工作,无论是主动去做的,还是被动去做的,无论高兴去做,还是勉为其难去做,只要必须去做,那就力争调动自己的一切热情和能力去做,这便是求好的心理动力,成大家者或大成就者必有这种心理动力。

老师。老师,这个词语历史不算悠久,比他古老的词语是师傅,师傅这个词语的内涵我不用解释,你自然懂得,百工之人皆有师傅,师者,古人以为仅次于天地君亲的人,与你而言,不需要提高到这个高度,也无必要,但至少要心怀敬意和感恩之意,在今天尤为难能可贵。亲其师方能近其道。师者,性格各异,习惯不同,不以个人好恶而崇拜或贬损,敬其人格魅力,敬其业优,敬其热心,敬其耐心……总有能打动你的一点。

心存感恩的人更能做好手中的活。

大学。大学,有学问者聚集的地方,大学问者不独知识渊博,更是具有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在一个领域具有开创性构建能力的人。在大学里学知识固然重要,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和方法更重要,这影响一生。

人,应该尽可能去上大学。

教授是有等级的,因而学校也是有等级的,有理论者有技术者有劳动力之分。学生也是有层次的!承担的责任不一样,资源也是有层次的。

人,应该尽可能上一所好大学。

上大学不是为了挣钱,一种开创性工作带来的是荣耀,这种荣耀下自然会解决衣食无忧,成功人士何须为衣食住行操心?

上大学没那么容易。有个最低门槛,还有形形色色的门槛,北师的心理学比北师大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高很多,同理,川大的牙科,湖南师大的新闻……

还应消除一些错误意识:不上大学也能成才。不上大学也能成才,但不容易,毕竟只是寥寥可数的人,谁敢把自己当做这屈指可数的人?大多不过是以此作为自我解脱或嘲弄的托词罢了,你当真你便上当了,不虚言。

李同学,我并不想探讨怎样做一个合格的高中生,或者高中怎样才能学好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你的老师每天都在告诉你。我谈了一些题外话,是想引发你自己的思考,究竟你在领悟老师每天的言传身教中缺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昨天中秋节,忙忙碌碌,晨起草成此信付与李同学,不当之处敬请体谅用心之真诚吧,也当体察我对你的期盼与祝福为上。

就此搁笔,静候你不断进步的好消息。

你的朋友南山

给同学的一封信4

同学们你们好:

在这周班级的倾诉会上,你们一个个当着全班的面,毫无掩饰地把内心想说的话倾诉在同学的面前,让在场的我内心也倍受到触动,同时因你们内心纠结而不安。

首先感谢同学们对同窗三年同学的信任和同学们彼此间相互依恋,才是这次倾诉会让我深感我作为一个班主任的失职和不安。我不能走进你们的内心世界来了解你们、读懂你们,我自以为和同学们关系处理的还不错,但当听到你们内心倾诉时,我有点迷茫和不解。作为一个你们认为比较称职的老师,竟然不能走进同学们的内心世界,这是我的失职也是我在这方面的疏忽。这两天我也在反问自己,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老师如何担起育人的重任呢?其实不是我不想了解你们的内心世界,一来我知道你们现在表面都伪装地风平浪静,但内心深处时刻都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你们不能自拔。二来作为你们比较信任的我,在某种程度上也很无奈,因为我在这方面知识和能力比较欠缺,我也不知道如何做才会走进你们的内心,今后我一定在这方面努力,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其次在今天班会上,同学们更多提到的是你们内心压力是如何如何的大,你们对自己未来由于自己的不自信而看不到自己未来的希望,你们在家常常受到父母横挑鼻子竖挑眼地指责和谩骂。你们更多倾诉到是你们父母对你们的不理解,有些同学甚至提到不愿回家,即使回到家,你们都不愿在家多呆几天,因为你们怕父母无休止的唠叨。我知道在你们这个年龄段你们的内心有时的确也很纠结。但在倾诉会后同学们给我写的悄悄话中,你们大多数都认为我是你们眼中比较称职的老师,甚至有的同学把我称为一位慈祥的父亲,看到这些话语时我也很感动,也被你们的幼稚和自私愤慨着。对你们来说,你们正是成长阶段,你们的人生观还没有形成,你们在对待亲人的问题上显得有点偏激。这说明在做人方面我和同学们交流的太少,所以就像在倾诉会上同学们提到最多是如何摆脱你们家人对你们的束缚,你们很想在外闯荡自己的世界。我想你们这种想法是很不切实际的。一个连父母都不能包容的人,如何去包容外面世界的人呢?

同学们你们现在静心想一想,你们父母把你们带到这个世界上,那时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自从你们哇哇坠地,你们的双亲和家人就承担起培养你们的重任。你们现在才十五六岁,你们想到该如何理解父母,如何和父母沟通相处,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来圆父母对自己儿女身上应该实现的梦。相反,你们一回家就感到自己家里已经容不下你们这些可以展翅飞翔的小鸟,你们都很想离开生你养你的地方去远走他乡,去寻找属于自己生存空间。这说明你们很幼稚,你们只是一群意气用事少年。你们要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特别给我的悄悄话里你们写到我像你们的父亲一样,当我看到时,我也感动过,我也扪心自问过,我只是你们人生路上一个相知相遇的过客。你们连陪伴你们十几年的双亲关系都不能很好的相处,都不能理解和包容。而把我认为是你们慈父,来感激我,这个观点我是不能接受的。你们父母在你们成长路上付出的心血远远超过了一个老师的付出,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一些事情。但你们今天不但不理解和包容你们的父母,不愿接受他们的唠叨,相反你们还产生了一种逆反态度来处理你和你们父母之间的隔阂,我想这是不应该的,说到底你们都太自私了。我想我的学生应该有一个宽大的胸怀,接纳你们的父母以及他们现在的一切。因为任何人对什么都可以重新选择,唯独对父母是没有办法选择的。现在好多同学抱怨你们的父母是如何不理解你们内心,你们已经非常厌烦了父母无休止的的唠叨,从心理学上来说我是可以理解你们的。毕竟全班同学都来自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同学们和家长在思想和知识接受上不同程度上都有差异,这是客观的。但是我们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来感激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的人,我们要有包容他人的胸怀,多站在他人角度上来换位思考自己面对的问题,一些问题也会自然化解的。我们更应有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只要这样我们才能感到家的温暖和亲人对我们的关心与支持。我们更应努力做好现在阶段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努力学习,考出理想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父母,因为读书阶段,你们父母最关心地莫过于你们现在的成绩。

对于小A同学在班会上反驳小B提到一个关点:‘现在好多父母没有文化这个问题’,产生了异议。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点不成熟的观点,希望能给各位一点思考。虽然在坐各位同学的父母都来自农村,他们受教育的层次并是太高,好多都是初中毕业。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并不意外着他们在教育孩子这方面知识就欠缺,相反有些不识字的家长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是比较成功的。所以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并不在文化程度高低,而关键是否懂得如何运用这方面知识来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这才是关键所在。就如我是搞教育的,对我在教育自己孩子方面也遇到了许多疑惑而苦恼,例如:我的儿子有时好端端的给发脾气,摔门,以及又是说些让我都不能容忍的话。从家长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我一定是很生气的,因为我也在抱怨孩子不能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现在随着我自己在翻阅教育方面书籍时,我才发现孩子有他的内心世界和童年的想法,作为家长往往会强加于自己的意志给别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主动和自己父母主动去沟通,去融合,千万不要让牢骚和抱怨占据你的内心世界。如果这样你们眼睛里只要仇恨和不满,这对你们人生观形成以及今后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学会包容,懂得感恩,知道沟通,珍惜时光,自立自强这才是我们九班同学身上所具有的。从现在开始希望同学抛弃前嫌,化解内心纠结与不满,携手共进,在这中考备战路上,拥有一个阳光的心态,积极备战,争创中考佳绩!

班主任

给同学的一封信5

同学们:

你们好!

上周五下午,我们一起度过了两节快乐的时光。现在想起来你们用方言朗读玲子卖东西的片段我还在笑。为你们课堂上精彩的发言和表现叫好。

由于时间关系,你们在课堂上提出的几个问题我们没有讨论,课后虽然我建议你们自己慢慢解决,但出于老师的“毛病”,这里我还是想通过你们的老师代我转达我对这四个问题的看法。但这里说明一点,老师的看法未必是正确答案,这只是我目前为止,对这些问题的粗浅理解。

第一个问题:北海的菊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文章中出现了三次北海的花。其中包括两次“北海的菊花”。所以,如果只提“北海的菊花”的话,就不包括第一段中的“北海的花”。因为第一段不是秋天,那是什么季节呢?你们再认真读读,想一想。因此,这个问题,老师更正为“北海的花”。这是对问题的修正。请大家注意,发现问题并表述清楚是非常关键的,这是对我们阅读能力和概述能力的综合考验。目前,大家已经能发现一些有意义的话题,但概述能力还不够,还需要加强。这里的“不够”是指你们的语言还不够简练,逻辑还不够严密,表述还不够清晰。

如果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我的理解是“一条写作线索”或者是“一条红线”。我们通常用“红线”来形容线索,这主要是突出它的重要性。但我们千万不要过分重视“红线”的作用,而忽略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把不同的材料用这条线索串联起来的。在我看来,作者是用季节的变化来穿起“看花”的话题的。如春季母亲让看花,作者是一种暴怒无常的状态,经历了夏天之后的秋天,母亲又让他看花,作者已经慢慢接受母亲的建议,其实,这也是对自己瘫痪这一事实的接受。但遗憾的是母亲突然离世,让母亲这个心愿没有实现。这也是史铁生终身的遗憾,愧疚,甚至是对母亲的一种罪过。于是,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对菊花的描写就格外有生命力。选用了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烂漫等修饰性词语。这表明在萧杀的秋季,在作者眼中,菊花成为一种生命的象征,成了自己精神获得重生的象征,同时,也透过菊花,作者似乎看到了母亲那种高洁与坚贞的样子,她给自己和妹妹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做出了榜样。所以,这段文章非常动人,你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好好读读,如果再把母亲的几句话好好揣摩一下,应该有更深的感受的。谢谢这位同学的提问。

第二个问题:第六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个问题我在第一问题的回答中已经涉及到了,但我还是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试着回答一下。

首先,我无法确定这段文字就是所谓的“环境描写”。就这篇回忆性散文来说,鉴于目前你们还未真正接触这种文体,如果只用目前的语文知识去“框”它的话,或许不太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深度理解。所以,这个问题我更愿意修订为“文章最后一段文字对全文表达的特殊意义。”

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老师关注的第一个问题。它是“这篇文章写了几次季节?猜测一下他为什么布局?”文中写了几次季节呢?显然是三次,一次春天,两次秋天。他为什么这样布局呢?因为在我看来,作者要凸显一个“变化”。什么变化呢?就是他瘫痪后,由一个健康人到残疾人的艰难痛苦的变化,再由一个残疾人到一个精神健康人的伟大人格的变化。这种变化,作者用了区区一千多字就表达清楚了。这需要极高的写作驾驭能力才能实现。即便实现了,如果我们的阅读能力和生活积淀不够,也能以理解。这也是老师让你们反复朗读的目的之一。如果你们朗读不过关,老师无论如何讲解,你们的理解只能是一知半解而已。

所以,作者从一个暴怒无常的春天写起,用母子对话把他们当时境地交代清楚。然后经过一个夏季,儿子已经可以看着窗外落叶飘零而不再暴怒无常,且能够愿意与母亲一起看花了。这个变化经历了三个季节,春、夏、秋。这是作者为什么写季节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凸显自己接受现实之艰难。但就在这个时候,母亲突然离世。于是,儿子为自己的固执和麻木而懊悔,愧疚,自责。直到几年后,他才鼓足勇气,含着热泪写下了这篇饱含愧意的文章。

这些愧意从哪里看出呢?“我没想到”。作者多次提及这句话,每写一次,就是一次痛苦的回忆和愧疚。但对逝者最好的纪念就是对现有生命的珍视。于是,作者用最饱满、鲜活且富有生命的文字把“又是秋天”写得烂漫异常。好好活,才是对母亲的最好怀念。

第三个问题: “文章中出现了两次“好好活”,它们分别包含什么样的含义?”

我的思考是,一次是母亲对儿子希望,同时也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毕竟她自知时间不多了。而最后的“好好活”则是作者对母亲劝慰的理解和当下对待人生的一种姿态。

第四个问题:文中出现了几次“没想到”,它们的出现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有什么作用?

我认为,主要是作者一种愧疚的表露。“没有想”不等于“不知道”。母亲有病,儿子肯定是知道的。只是没有想到母亲会这么快的离开他们,离开这个已经苦难异常的家:一个瘫痪的儿子,一个未成年的女儿。作者在刚刚要走出挫折境地的时候,母亲却突然离去了,这个现实让史铁生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他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时的麻木和“自私”。这里的自私有一个引号,是强调当时的史铁生出现那种状态也是自然的,正常的,他能度过那个艰难的时刻,除去母亲之外,还有医生和他的朋友,这一点,《我二十一岁那年》一文已经写清楚了。因此,“没想到”的反复出现就是为整篇文章的愧疚情绪一再加重,让人感到。

再次说明一下,对上述话题的应答只是我个人阅读的感受,未必正确,因为,很多作家写文章的时候并未想到被拿来做考试题用,所以也没有什么正确答案。但没有答案,也不能成为我们胡乱猜测的理由。毕竟作者写文章时还是有自己清楚的写作意图的,作为读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大量文章的阅读与相关作者背景的分析,力争把我们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思去接近,完全接近是不可能的,毕竟人是思维不能替代,但我们可以尽量地接近,努力使我们成为这些优秀作家的阅读知音。这时,我们的语文能力就会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最后提示大家一点,如果你们有时间可以在百度搜索一下“常亚歌朗读《秋天的怀念》”就可以在新浪音频中听到老师的全文朗读,这是一个月前在我办公室录制的,还有很多问题,但你们听听,或许对理解文章有好处。

欢迎大家提出更多的好问题来与我分享。

祝:大家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你们的朋友常亚歌


给同学的一封信初中5篇2020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