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2020汇总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经典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经典成语故事1

窃符救赵

他是为人宽厚、礼贤下士的贵公子,凡是士人,不论才能高低,他都能谦和地对待他们,不以富贵姿态傲人。因此周围千里的士人都争先恐后地来依附于他,以至于各诸侯国都因为忌惮公子,不敢随意进犯。他就是被公认为战国公子之首的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

在《史记》里,信陵君“窃符救赵”几乎是一个完美得无以复加的故事。信陵君光彩照人、雄姿英发、义薄云天,引来后人源源不断的敬仰和膜拜。然而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名魏无忌,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魏安釐王元年(前276年)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号信陵君。

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里才德最高、名声最响的一个人。他屈尊求贤,致使门下宾客数千,一时间人才济济,所以诸侯国都因为公子的关系十多年不敢发兵魏国。

公元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在长平全歼赵军40万,公元前258年,秦国大军直抵赵国都邯郸城下,一时间赵国面临亡国的危险。为此赵孝成王、平原君向各国求援,魏王便派遣老将晋鄙率兵10万救赵。

平原君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于是平原君给信陵君写了一封信,“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见对方打着自己姐姐的旗号,语气强硬地要求发兵,于是只好千方百计地劝说魏安釐王发兵救赵,可是魏安釐王惧怕秦国,迟迟不敢出兵。

后来,信陵君只好在门客的帮助下,偷出了魏安釐王调兵遣将的虎符,又杀了大将晋鄙,最终才解了邯郸之围。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美名也传遍了天下。

窃符救赵真的是义薄云天吗

许久以来,人们都把信陵君看成是义薄云天的人物,对其有着无数的赞美和夸耀。可是也有人对此持反对态度。

他们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并不是因为他义薄云天、急人之难,而是虚荣心作祟使得信陵君有了邀名的心理。

信陵君虽然门下人才辈出,但这些都是一些门客,而并非是可以在沙场上冲锋陷阵的武士、将军,也就是说信陵君是不具备救赵的实力的。

可是经过平原君和其使者的一通忽悠,信陵君有些飘飘然了,为了显示他的“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他一次次请求魏安釐王赶快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魏安釐王。遭到拒绝后,他只得使出下三滥的偷盗手段,窃取了虎符,去营救赵国之围。

若背着魏安釐王窃符是为了魏国的利益,也就罢了;可是信陵君“窃符”,不仅不是为了魏国,反而害了魏国。因为此时的魏国也仅仅有自保的能力,根本不具备向外派兵援助别人的实力。此时向外派兵,必将导致内部空虚,自己全线押上,如果一旦被人抄了后路,那将使魏国有亡国之险。

就算没有被人从后面偷袭的情况,信陵君带着魏国的兵将和秦国的虎狼之师作战,这样一来,既使得魏军损兵折将、大伤元气,又得罪了秦国,给双方的矛盾埋下了隐患。这是一个但凡稍稍有政治头脑的人就可以想到的,可是信陵君为了自己的名声,把其他的东西都抛弃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中,他表现得情深义重,看到平原君“独不怜公子姊邪?”的书信时更是热血沸腾,想要孤身跑到赵国去救自己的姐姐。由此可见,信陵君抛开生死奋力救赵,是怕自己的名誉受损,怕自己的姐姐受难,这固然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平原君夫人何尝不是魏安釐王的妹妹呢?

在关系到一国人民的生死利益时,在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安危时,拿一个女人说事儿,这就更缺少政治家风范了。

可以这样说,“窃符救赵”是造成魏国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信陵君为了自己的私利,为了自己的名声,鼠目寸光的他利用了自己的政治资源和长期培养起来的虚伪名声,为自己又迎来了一次更大的、“千古流芳”的“蜗角虚名”。信陵君的“蜗角虚名”不但没有得到“蝇头小利”,反而终致害人害己害国。

总结

因此,信陵君窃符救赵整个件事中,只能显示出信陵君的无知无能,意气用事。他的“义薄云天”只是为了他的名声服务的,而对于信陵君自己的国家、兄长兼君主的魏安釐王,他毫无“义”可言。

经典成语故事2

才高八斗

“八斗之才”这句成语赞美某人很有才,尤其是富于文才,写的文章很多。中国传统文学名著《西游记》说:“才如子建成诗易,貌似潘安掷果轻。”《儒林外史》说:“这人是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都标榜了“子建”,以他作为才高的象征。“子建”是指曹子建,也就是曹植(公元192年~232年)。

八斗是容量单位,早年的人家买米、买谷物都以斗量,一石有十斗,具体的比喻让人容易想像。曾经起过这个趣问:一石才中的八斗才给了曹子建,那么另外两斗才在谁那里呀?可能和最早赞美他有八斗之才的人有关系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原来用“八斗才”作比方赞美曹子建的人是诗人才子谢灵运(公元385年~433年),的确,他话后还有真意。宋代无名氏的《释常谈》记载“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谢灵运把天下的才能以“一石”来作比喻,其中的八斗才用来赞美曹子建,剩下的两斗中,他分得一斗,其他天下人共分一斗。这也就是说,谢灵运赞美曹子建是八斗之才,同时就在赞美自己才高于时下之人。他说这话的当时,曹植已经是古人了,所以他一人独占一斗才,就是天下最有才的人了。所以说这话,露现了他恃才傲物的一面。

谢灵运是东晋到南朝宋期间的文学家,他出身晋朝名门高第,祖父是西晋车骑大将军谢玄,母亲是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外孙女,父亲谢瑍早逝,他袭封康乐公,人称谢康公、谢康乐。他从小颖悟、好学博览群书,工书画,文章在当世即享有盛名,为江左 第一。

谢灵运出生年代比曹子建约晚二百年。两人的出生背景、天赋才情和人生境遇也多类似。比如,他们两人都是从小就展露头角让人惊赞。谢灵运的父亲谢瑍并不聪慧,而谢灵运自幼就聪颖绝顶,让祖父谢玄惊异,对亲人、知己说:“我生了瑍,瑍怎会生出颖悟的灵运呢!”曹子建十岁就能文,才思俊捷,词藻富丽,尤其擅长写诗,《金楼子·说蕃》记载曹子建的文章给父亲曹操看后,父亲惊问:“你请人代你写的文章吗?”子建从小展现的文才让文学成就不凡的父亲都感到惊艳!

谢灵运和曹子建两人在文学成就上都具有代表性的地位。曹子建的才华受人赞赏,诗、赋从汉魏一直到六朝影响深远。这或许触动谢灵运赞美、比附曹植,用以展示自己的背景。曹子建是文学巨擘,上接汉代,下通六朝,独步各代的高才。他兼善四言诗、五言诗,《文心雕龙》给他历代中最高的评价;民间乐府诗在他手中,加入诗人之笔,发乐府之奇。李白说“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杜甫说“子建文笔壮”。

谢灵运以写实精神刻画山水景物,则开创了诗史上山水诗新章,刷新南朝诗坛气象。他寄情山水,涤荡官场失意,他遨游名胜,处处题咏心情,写实锻句富丽精工,哲理意趣清新自然,人与自然融合共鸣,扭转晋代玄言诗的格局。其山水诗大部分成于永嘉太守任内,为六朝和唐朝山水诗人的出现,开了先河。

钟嵘《诗品》将他列入上品:“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诗仙李白,颇推崇激赏谢灵运的山水诗:“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不仅李白,唐代诗人间对曹子建和谢灵运两人文章很推崇,赞美有加,唐代杜佑《通典·杂议论中》评论:“灵运词高于穆之,……子建藻丽于荀彧”。

谢灵运以八斗才赞美了曹子建,也赞美了自己。“八斗之才”,就这样流传下来了,用来称誉才学很高的人,也有作“才高八斗”的说法。

经典成语故事3

画地为牢

画地为牢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uà dì wéi láo,意思是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或做指定范围内的事,不得逾越。指指定他在某一区域活动,就是不能超过这个活动范围。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画地为牢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在地上画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 如后代的牢狱。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於鲜也。”

《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扞姬昌呴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封神演义》第二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禁于此间。”后比喻将行动限定在某种范围内,不得逾越。

相关故事

打柴的武吉是一个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来卖柴。在南门,正赶上文王车驾路过。由于市井道窄,将柴担换肩时不知塌了一头,翻转扁担时把守门的军士王相耳门上打了一下,当即就打死了,被拿住来见文王。文王说:“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命在南门地上画个圈做牢房,竖了根木头做狱吏,将武吉关了起来。三天后,大夫散宜生路过南门,见武吉悲声痛哭,问他:“杀人偿命,理所当然。你为什么要哭呢?”武吉说:“小人母亲七十岁了,她只有我一个孩子,小人也没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饿死了!”散宜生入城进殿来见文王,说:“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办完赡养母亲的后事,再来抵偿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准了,就让武吉回家去了。 “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出自《封神演义》第二三回)

经典成语故事4

房谋杜断

后代史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基本都首推房玄龄, 一句话说的直白:“唐代贤相,前有房杜(杜如晦),后有姚(姚崇)宋(宋璟)。”

房玄龄是今天的山东淄博人,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房彦谦历仕四朝,是南北朝末年和隋代有名的学者。房玄龄从小耳濡目染,聪慧好学,学问底子搭得很扎实,练得一手好书法,十八岁就考中进士,先后任职羽骑尉、隰城尉。

唐朝名相房玄龄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率兵起事,房玄龄投到了李世民麾下,担任秦王府记室,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管理文牍。他文思敏捷,每逢行军途中要书写军情奏章,把马停一会就写好。他跟着李世民每平定一地,别人都急着找古玩珍宝,他却急着为李世民收罗人才,像杜如晦、张亮、薛收、李大亮等人,都是房玄龄举荐给李世民的,后来都立下大功,成为朝廷要员。

唐朝名相杜如晦

房玄龄和杜如晦在历史上被称为“房谋杜断”,意思是说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人互为裨益,堪称绝配。公元626年,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三人作为主要策划者,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谋划,帮助李世民谋得帝王之位。李世民称赞房玄龄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赐予他国公爵位。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历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徒等要职,是朝廷中枢决策的主要参与者。他重视吏治,裁撤冗官,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节省了财政开支。他重视制度建设,在汲取历代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典章政令,废除隋朝的严刑酷法,以宽厚平和之风处理民情政务。他工作勤勉,废寝忘食,任人惟贤,不分卑贱,被人称为一代贤相。

因为政绩卓著、贡献巨大,李世民对房玄龄恩宠有加,他居相位十五年,女儿是高祖李渊之子—韩王李元嘉的正妃,儿子房遗爱娶了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一家皇亲国戚显贵至极。但房玄龄始终很低调、很谦逊,生怕放纵招摇惹来祸患。

房玄龄的夫人卢氏很厉害,对房玄龄照顾细致,管理严格。有一次李世民赐了两个美人给房玄龄,他战战兢兢领回家,强调是皇帝的意思。没想到卢氏根本不理会皇帝的谕旨,大骂房玄龄,操起鸡毛掸子把两个“美人”打出了府。李世民知道了,想压一压卢氏的霸气,给老房撑撑腰,就下旨把房玄龄和卢氏一起召到了宫中。

李世民指着两位美女和一坛“毒酒”对卢氏说:“现在你有两条路,一条是领回二位美人,安安稳稳过日子,另一条是喝了这坛‘毒酒’,省得嫉妒别人了。”房玄龄知道夫人性情刚烈,怕夫人喝“毒酒”,赶忙跪地求情,被李世民喝止。卢氏一看皇命难为,自己又不愿屈从,就举起坛子,含泪将“毒酒”大口喝光,房玄龄抱着卢氏老泪纵横。在场的人却一起大笑,原来那坛里装的并非毒酒而是晋阳府食醋。李世民见卢氏是这样的脾气,只好收回成命,让房玄龄继续接受夫人的专宠。从此,“吃醋”“醋坛子”便成了女人间妒忌的代名词。

公元648年8月18日,房玄龄因病去世,终年七十岁。李世民为之废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文昭”,将其画像供奉于“凌烟阁”。房玄龄和徐茂公有点像,后辈子孙不太争气,他死后没多久,次子房遗爱与妻子高阳公主被控谋反。房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全家都受到了连累。

经典成语故事5

披荆斩棘

冯异是东汉初年的一位名将,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字公孙。汉光武帝刘秀刚起兵时,他就在刘秀手下效劳,立下很多战功。他虽然功高盖世,为人却十分谦虚,从不居功自傲,因此人们非常敬仰他。

汉光武帝派冯异率军队平定关中,冯异果然不负众望,真的使关中安定下来。光武帝大喜,封冯异为阳夏侯,让他担任征西大将军的职务。

由于冯异坐镇长安,兵权很大,又爱民如子,老百姓都称他为咸阳王。这时,有个小人向光武帝启奏说,冯异的威望太高,可能会产生谋反之心,朝廷不可不加以防备。

冯异听说这件事,唯恐皇帝加害自己,就给刘秀写了一份奏折,说自己忠心耿耿为朝廷办事,决无异心。他说:“以前在处境很困难的情况下,我做事都不敢有半点差错,现在天下太平,又有爵位之赏,我怎么敢一意孤行,做出越轨之事呢?”

刘秀回了一封诏书说:“我与你从公的方面来说,是君与臣的关系;从私人感情方面来说,就如同父子一样。你实在不需要因为这个而害怕呀!”

公元30年,冯异从长安来到京城洛阳,朝见光武帝。光武帝非常隆重地接见他,并对满朝文武说道:“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簿,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之地,立下了盖世奇功啊。”

退朝之后,光武帝又将很多珍宝、衣服赏赐给冯异,并且写了一道诏书说:“当年在无蒌亭,我没有饭吃,是你给我弄来一碗豆粥;在虖沱河,我饥饿难耐,又是你给我煮麦饭。这些事情历历在目,我又怎么能忘记呢?你对我的深厚情意,我至今还没有报答。”

◎成语释义

比喻在创业的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奋斗。

◎故事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经典成语故事2020汇总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