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高考散文(汇总三篇)

你回忆过自己的高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回忆高考散文,以供大家阅读。

回忆高考散文1

轻轻走过十多个春秋,我默默的思念,淡淡的回想,思念那永逝的时光,回想那永存的记忆……

——题记

秋风无声的吹下一片片枯叶,不知怎的,小小的心里竟充满了忧伤!落叶一去不复返伴随着的还有那永逝的时光,似乎脑海里那记忆的画面也越来越模糊了……

默默坐在窗前,看着一排排大雁南去的背影,总好像丢失了什么,是天真?是无知?还是……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到底是什么,记忆中的美好吗?

看着那只剩几片枯叶的树枝,泪水不知在什么时候早已划过脸庞,是呀!记忆永远都只能是记忆了,一去不复返。但记忆中的一切又好像只发生在昨天,那个寂寥没有方向的日子里!

记忆无声胜有声,记忆有快乐也有悲伤,更有那无奈的诉说。而这一切也许都只能随着秋风而销声匿迹了吧!

记忆是悲伤的,因为它永远也不能复现;而记忆又是美好的,给人无限怀念。

记忆中的我好像很快乐,一直很快乐,随着时光的流逝,似乎在也找不回那种无知的快乐了:那时无忧无虑,现在顾虑重重;那时不懂悲伤,现在多愁善感……难道,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吗?

秋风依旧在吹,枯叶依旧在落。秋景中的回忆还在继续,但似乎有又多了一层淡淡忧伤……

窗外白雾笼罩着城市,窗内忧伤覆盖着心灵。好想大声问问蓝天为什么回忆总是那么的模糊,那么的悲伤……

轻轻伏在桌上,静默的注视着远方,好希望记忆中的那种美好可以复现,然而它们早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在沉重的叹息。想着两年后的高考,忆着半年前的中考。一切又好像都在周围,如果一个是明天,那另一个就是昨天……

窗外麻雀悲寂的鸣叫打断了我那纷飞的思绪,环顾四周,原来一切还是老样子,继续着那无奈。真的好希望,无奈之中也可以有些快乐!

轻轻的回忆,丝丝的忧愁。就让一切都埋藏在心底吧!我们一起展望未来!

回忆高考散文2

难忘……

1977年,我参加高考,在监考老师发试卷前,考生的心情是异常的不平静。考场内十分安谧,几乎彼此间都听到了心跳、听到了呼吸。就是监考人员也显得相当紧张和忐忑。发卷的铃声终于拉响了,当我打开语文试卷时,我首先是看作文题,因为作文分占60%,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我急切地展开,一个鲜亮的题目让人豁然开朗:每当我唱起《东方红》。我当时心潮起伏,随即马上默默吟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那里有了共产党/那里人民得解放”然后一篇抒情散文油然而生。

我记得当时的作文是这样写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每当我唱起东方红,我的心就热血沸腾,秋收暴动的长缨,“八一”起义的枪声,井岗山头的号角,南湖游船的党旗,遵义城头的霞光,万里长征的战歌;我想起了星火燎原,四次反围剿的神算,四渡赤水的机智与英明,雪山草地播撒的火种,延安窑洞的彻夜灯光,《论持久战》的抗日胆识,西柏坡前巧妙部兵,三大战役确定解放,百万雄师过江南下,天安门前的五星红旗!

每当我唱起东方红,我知道抗美援朝惊世界,上海江南造船厂的万吨水压机,万吨巨轮乘风破浪;知道蘑菇云冲天起,珍宝岛反击战胜凶顽!是的,毛主席是中华民族的大救星,共产党领导我们得解放……”

一晃30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今天重新唱起东方红确实赋予了新的内涵。我十分欣赏和追随“毛泽东留给中国人的7种遗产”。简单温习如下:第一是骨气。骨气,说白了就是人要有脊梁骨;没有脊梁骨,只有任人欺侮和宰割。毛泽东的一生,是挺起的中国人的脊梁,在他的领导下,1949年中国人终于“从此站起来了”!第二是志气。毛泽东一直胸怀大志,志向,就是人生的目标,然后百折不回,力求实现。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成为中国人的领袖。第三是勇气。毛主席的理论勇气和战略勇气,初见于两万五千里长征,再见于抗日战争,三见于三大决战,四见于五次对外决战。每一次决战,都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次飞跃,都是一次理论和战略的突破。第四是才气。毛主席的才华是多方面的,而且都是超凡的才华!他是中国历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具有军事、哲学、文学、政治等多方面综合性超凡的才华。是毛主席的才华使他特有的骨气、志气、勇气有用武之地。所以人没有才华不行。第五是土气。这里所说的土,不是土包子的土,而是乡土的土,可以理解为国情、民族风格。毛主席的这种土气,体现在他为人行事的风格上,体现在他革命治国的思路上,更体现在他热爱人民上。毛主席特别重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党章更规定这一宗旨。第六是正气。他一身的浩然正气来自他大公无私的理想,为国家奉献、为人类解放的高尚道德情操。这决不是政治口号,而是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行动中。他一家有六个亲人为革命牺牲,包括他的爱妻杨开慧和爱子毛岸英。第七是王气。也就是王者之气。以德服人者王,这是中国儒家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他晚年济弱扶倾的反帝反霸事业,使他不仅在第三世界赢得了崇高声望,也赢得了第二世界和第一世界政治人物的由衷敬佩,更为中国人赢得了王气。

高考作文中我还写道:“每当我唱起《东方红》,我的眼前明亮起来,脑际里浮现出一幅画面:浩瀚的大海上,一艘巨轮在前进,凝视着远方,露出必胜的信念,跟着共产党舰首翘起,迎着喷薄欲出的红日,向着美好的前方,破浪前进。”

前些天,校友发来函件,让我们77、78级同学利用“五一”小长假回母校共聚,由于工作关系、路途较远等等原因,我不能如约,确实觉得遗憾!为了表达我的特殊纪念,故写此文,来慰藉母校的老师、同学,同时更是对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喝彩的一种诚挚表达!

看过“回忆高考散文 ”的人还看了:

1.回忆高中散文

2.回忆高中母校散文

3.高中优美回忆散文校园

4.回忆高中生活的散文

5.回忆高中毕业的散文

6.高考回忆散文3篇

回忆高考散文3

又是一年的高考开始了,这个时候,全国几千万考生已经坐在考场上,第一堂的试卷即将发到他们的手里,象即将出征的战马,象即将离弦的箭,象即将出膛的炮弹 ,只等一声令下,就要冲向各自的目标。而我,却因为我要去拜访的目标现正在考场上监堂,不得不推迟行程,停留在电脑旁边了。

我的心早已飞到了考场上。这一天,全国有多少人在关注高考啊!没有想到,我也成了这些人中的一员。只不过,我更多的是对三十多年前那恢复高考后第一次高考的回忆了。

该我参加高考的时候,却没有高考。那是“白卷英雄”们驰骋天下的年代。能上大学的人不需要高考,叫做“工农兵学员”,是采用“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进入大学校园的。“推荐”的是那些除了肚脐眼浑身上下疤都没有一个的人,凭着他们的根红苗正,凭着他们的历史清白,凭着他们的心红志坚。政审合格了一切都合格了,基本上就可以进入大学校门了。“选拔”就是所谓的高考了,张铁生就凭一九七三年的一张白卷,和考卷背面的一封信,进入铁岭农学院后,一九七五年便成了铁岭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人大会委员,受到王洪文,江青的接见。于是,考生们凭着“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懂abc,一样能当接班人”之类写在考卷上的几句顺口溜,就冲进大学校门里去了。后面的造反者们紧紧跟上,就把中国的高考制度冲得七零八落。

我们这些人根本没指望能进大学,因为过不了“选拔”那一关。

我家本是贫农,祖祖辈辈的赤贫,一贫如洗。却因为我的生父听说解放前在国民党部队里当过兵,并且一九七零年进过“一打三反”学习班,被定为历史反革命。虽然我出生后不到三个月便被现在的贫农家庭抱养,但是没有用,养父的那个“污点”像紧箍咒一样,在我出生时就已经紧紧地戴在我的头上了。甚至在我已经进入了大学,还有人写了一封信,到我的学校告我,说我有政历问题。学校领导给我看了那封信,并当着我的面撕掉了它,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要我安心学习。

一九七四年我高中毕业以后即回乡当了农民。恢复高考是在一九七七年的冬天,那时候,我已经是经过了近四年磨练的老农民了,哪里还有去报考的心思?

我初中时的班主任老师专程到我家找到了我,叫我一定要去试试,说象我这样的成绩,不去参考实在可惜。我去了,在找不到任何复习资料,没有任何复习准备的情况下去了。考试的结果是,全县二千七百多名考生参考,有二十八人上线,我有幸在那二十八人之中。当年全国的升学率约为百分之四,被称作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我们县的水平是百分之一,真正的百里挑一。

想想今天的考生参加高考的情况,那巨大的反差让人觉得恍如隔世。

从时间上看,今天的考生早在一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复习,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熟悉要考试的内容;而我们,除了有一部分城市户口的同学提前得到了通知,到处找资料,放下手中的营生,复习了几个月以外,象我,高考前三天都还在农田里劳作,为了挣取养生糊口的每天十个工分。从复习资料上看,今天的考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看不完的资料做不完的题,还有老师精心准备的辅导;而我们,在作出了要去参加高考的决定后,报了名,离高考的日子就只剩下十多天了,到哪里去找复习资料啊?只能把还保存着的原来的教材找出来,把原来做过的题再做上一遍,自己设想几个各种文体的作文题,每个题练上那么一两篇,就算是对高考做了充分的准备了。

走上高考考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我首先感觉到的是考场气氛的庄重,肃穆。快四年了,离开了教室,活跃在田间地头;放下了笔墨纸砚,放下了书本,拿起了镰刀,扛起了锄头。今天,我回来了,回到四年前的教室里来了。我心里没有紧张,因为我明白,如果能考上,我将开辟我更加广阔的人生之路;如果没有考上,也没有什么不得了,我回到农村里仍然是优秀的农民。那时不是有一句话叫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吗?由于没有心理负担,我考得很轻松。

凭着我对文学的爱好,对文科知识的从小积累,我填报了文科。第一堂考下来,我已经感觉到,我考上了。因为语文题都是我认为非常简单的题,我的作文也自认为写得不错,因为那是我的强项。第二堂数学,我感觉我完了。那些公式定理我记得还是比较熟的,但是那些题我大都看不懂,好像它们都在故意为难我。这堂考试一结束,考生们走出考场,那议论声排山倒海,给我的映像是,几千考生仿佛要把仪陇县城抬起来。从考生们议论的声浪里,我听出,是题太难了,这就不是我一个人没考好的问题了。好在第三四两堂的政治,史地考完后给了我一些安慰。我总的映像是,考得不很好,但也许不至于落榜。

果然,当高考阅卷老师回到家后,我得到了一点信息,这位老师估计文科的分数线可能在一百九十五分左右。我有点高兴,因为我自己估算了一下,我的四科总分应该在二百四十分左右,应该是不会落榜的了。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

而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录取学校离我的志愿相去甚远。我进入大学的第一个作文是命题作文,题目就是《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别的同学都写的是,如何激动,如何高兴,如何奔走相告,如何通知亲朋好友,如何准备进校等等;我写了我的真实想法,我不高兴,我不想到这个学校去报名。是亲朋好友们劝我说,你不能不去报名,因为从现在起,你已经成为正式的国家工作人员了。国家对你包吃包住,不用交学费,毕业后还包分配工作。你现在已经不是农民了,这样的好机会你怎么能不去?这样我才来到了这所学校。也许是由于有点标新立异吧,我的作文第一个作为范文被老师在班上宣读。

确实,我如果没有去报到,时隔半年,第二次高考开始了,我如果用这半年时间来复习,也许绝对不会进入现在的学校,也许会使我的心理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也许会使我的人生轨迹沿着另外的轨道划下去。

需要说明一下,第一次高考,是在冬季,春季入学,春季毕业。这一次高考,还聚集了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的几届没能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于是就有了“老三届”“新三届”还有应届毕业生共七届高中生同进一个高考考场的情形。也许是国家发现这些年积压的人才太多,而国家的科技人才又呈现出严重的青黄不接的局面,第一次高考录取后又降低分数线,补录进一大批优秀人才进入各大高校。并且在一九七八年的春季发出通知,当年季秋(时隔半年)举行第二次高考。这种高考制度延续至今。

我在这里不只是想说今天的考生们是多么幸福,而当年的我们是多么的艰苦。我更想说的是,我们不一定要追求名校,重点高校。只要我们抱定了为祖国母亲效力的宏伟志向,在哪里不是为国效力?是金子在哪里不发光?

我的母校虽然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但老师们学识丰富,爱岗敬业,对我们循循善诱,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我们这些学子深深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从那时起就决心象他们一样,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自己从事的事业。

母校条件差怎么哪?那不正是有良知的学子毕业后报答母校,为母校争光的动力吗?我是这样想的,是这样做的;我教育的几千学子也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他们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着他们的青春和力量。

想到这里,我感到欣慰。我想把此文献给那些已经参加高考的,正在参加高考的,和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们,让我们共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