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范文5篇

  读《守望的距离》让我知道了 “人必然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1

  什么是幸福?有人认为满足自己就是幸福,有人认为金钱荣誉就是幸福,有人认为与别人做比较就是幸福,我说:知足便是幸福。

  多数人看见别人幸福,感到自己不幸福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嫉妒,

  在人类心理中,也许没有比嫉妒更奇怪的感情了,它及其普遍,几乎是所有人共有的一种本能。为了害怕孤独,人会选择痛苦,博取别人的垂怜,悲伤理直气壮地成为要求被爱,被体谅,被细心治疗的筹码。嫉妒别人的快乐,永远活在别人的影子下,这样的人与自己较劲,自己折磨自己,只会使自己更加痛苦。相反,“能经天磨是好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嫉贤妒能的实质是嫉名妒利,一辈子怀才不遇的倒霉蛋是不会有人去嫉妒的,“它们必欲找出他身上不如己的弱点,以证明他受之并非完全无愧,这样的弱点总能找到,因为我们怎会承认别人在一方面都胜于己呢?”

  但是,伟大的成功者却不易嫉妒,因为他找不到值得他竞争的对手。那我们是不是也该提升自己,不屑去嫉妒别人呢?

  真正的精神强者必是宽容的,嫉妒是弱者的品质,在生活中,如果你学会了知足,你便拥有了幸福。现在你知足了吗?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2

  《守望的距离》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引人入胜,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散文里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如果我们自己都放弃了自己,那谁还来拯救这个“宇宙”呢?

  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守望者,守望着自己的人生。人生就像一盘棋,走错了一步就会悔悟终生。但与棋唯一不一样的是:棋可以悔或重下一盘,可人生不能重来。所以,我们要认真下这盘棋。

  我要做一个幸福的守望者?守望着我拥有的东西,守望着我的理想,守望着我的朋友,守望这世间美好的一切,守望幸福。

  周国平先生的话总让人似有所悟,我感叹他笑谈人生的超然。他在困难过后并不像人们那般呻吟,而是敢于面对人生的问题,笑谈生死。

  在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一个人如果拥有了精神家园,那他就拥有了整个宇宙!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3

  这辈子不沾哲学!

  这是读过《守望的距离》后的第一感觉。

  一个人要想热爱生活并且能在其中艺术地活着,就别沾哲学。哲学并非艺术,这门学科太过于理性化。而浮生若梦,沉醉于生活,热爱并享受它,比一切都重要,像哲学家一样把人生放于解剖台之上,费劲心机地分割归类创造概念,最终得到的只是更深的迷惘。

  所以,同样是讨论生命,比起周国平,我更喜欢史铁生。

  《守望的距离》读过后,我感到的反而是更深的迷惘,再读史铁生,感到的却是更多的释然。

  史铁生一定也是研究过哲学的,然而,在经过了“未知死焉知生”的求索后,他能够自退一步,找回生活,笑看世界,而不是让人生僵化在一个个永远也说不明白的定义和概念中。

  对于人生,这,才是最美的答案吧。

  我想,对于后现代的精神危机,哲学也许无法解决,也无需解决。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像史铁生一样,笑着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正如史铁生所说,只要你最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过程你无论怎样都得落入绝境,只要你仍然不从目的转向过程你就别想走出绝境。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一个只想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止你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也可以把死亡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

  对啊,就这样,立足于目的的绝境却实现着,欣赏着,饱尝着过程的精彩,你便把绝境送上了绝境。梦想使你迷醉,距离就成了快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

  有人说,史铁生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是史铁生解决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危机,我想,也许这是对的。

  从今以后,像史铁生一样的活着,一起笑看。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4

  04年的炎夏,我第一次踏入了大学校门,也一头扎入了那浩瀚书海中。初读周国平先生的书,我庆幸我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人仿佛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记得当年的我还把这段话抄在了活页纸上,大学四年里,笔记本的扉页语一直都没有变过,一直都是这段温暖又激励的话语。它就像路的尽头的那盏灯,一直指引着我前行,它更像是我深藏于内心的一个温暖的家园,时刻都对我喃喃细语,“累了就回家。”时光荏苒,如今的我已不再是那象牙塔里的人儿,一头扎进了工作后,生活也复杂了许多,不能说迷茫满布,困扰也是不少的,很难能静下心一读好书。

  于周国平先生,我是心怀感激的。正是这么一个朴实温暖的哲学家让我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哲学也不尽是晦涩难啃的理论,也不都是些抽象难懂的哲学问题,原来我们也可以过上一种哲学的生活。哲学与生活,也是理性与感性。一个不感性又不理性的人,生活不一定精彩,但也肯定是纯朴的。一个既感性又理性的人,理性的光辉普照生活中的杂绪万千,若能理得清清楚楚,想个透彻明白,那便是有福气的生活。倘若总是在感情与理性之间徘徊与挣扎,那便是纠结丛生。理性而不感性,生活会枯燥些,但应该也是井井有条的。人最怕的就是感性而不理性。缺少了理性对生活的整理,人就容易迷失在感性化的生活里。莫名的挫败感,难以驱逐的空虚感,对未来的无力感,斗志昂扬又情绪低落,自信又自卑,生活陷在情绪化的泥潭中无法解脱。

  感性是天生的,你不能控制自己对一花一木伤怀。感性也并非不好,它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但要丰富且多彩,人就必须理性的活着。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理性不必达到通晓生死的哲人智慧,我们理性的活着,只需要接受现实,接受自我。接受现实,人理性活着的第一步。接受现实,生活的每一步才能扎实的落在土地上。而接受现实,最重要的莫过接受自我。恰当的自我评价,你才不会陷入无谓的自信与自卑之中。接受了现实,你就要着手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时间于你才真正产生了价值。做力所能及的事,一是有得做,二是可做,在一点一滴的小成功中积攒把握生活的信心。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5

  站在思想的山峰,目睹着秋风扫落叶,一片一片,融入生命的河流。你爱着,感受着,思考着——今天我活着,我只有一个人生。你一直在守望,寻找着生命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究竟在追求什么?追求一种人格魅力,一种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藐视世俗的舆论和功利。用一颗深刻的心灵感受悲剧的深刻。日子川流不息,每天都似水流年,你心中的那个心灵世界,珍藏着许多往事,有欢乐,也有悲伤,它们虽已逝去,却永远活在你心中,与你终身为伴。尽管它渺小得甚至连一丝微风,一缕轻烟都算不上,可是你依然十分珍惜这个小小的心灵世界。然而生命永远在未完成之中。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人的一生,思绪万千。有时惊心动魄,有时牵肠挂肚。古往今来,诗哲们关于人生虚无的感叹不绝于耳。他们的悲观,执著,超脱,那些多愁善感,那些豪迈奔放,都奏响了生命的进行曲。

  人生是有意义的徒劳吗?从叔本华到海德格尔,都在寻问,生命—— 沉重的轻?虚无与偶然?人生难免有等待,等待的滋味有千百种,最是一言难尽。回归简单的生活,就像白开水一样。如行云流水般,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文字闲人,平淡有味。自然闲人喜欢躲藏起来,是顽皮还是害羞?智慧在思考中诞生,就算是孔子也洒脱。至于爱情,那是人性的一部分。人生永远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一个人只有在临终前才知道这一生最难忘的是什么?尽管那些风风雨雨已如烟雨朦胧。一句淡然面对,把一切都轻描淡写,你的诉说谁人理解。只好笑笑,古今多少事,都傅笑谈中。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的余晖散播人间,人生的尽头桑田沧海。

  依然想问守望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相关文章

1.2020年读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2.《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精选范文

3.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经典示例

4.哲学散文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5.周国平有哪些好看的书?

6.文科高中生必看课外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