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怎样提高数学成绩

  初二怎样提高数学成绩?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刚刚升人初一的学生数学基础都非常好。也很想学好数学,可就是成绩提不上去;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学习方法,初二数学怎样提高成绩,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二怎样提高数学成绩

  循序渐进,防止急躁。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初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许多出色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认知学习论的角度看,数学学习的过程乃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而数学学科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

  数学教学方法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组织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和机会。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第一,课堂上多给学生留些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第二,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第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将开放题目带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题目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数学开放题目的显著特点是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大,以便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很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目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思维;

  第二,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三,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要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开放题目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开放题的基本要求,适度开展开放题的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努力。 。

  数学课堂兴趣

  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们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在改革组织形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探讨问题、动手实践和互相协作的能力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不仅要有教师的好心,还要有科学的引导方法,建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组织严密的管理措施。学生经过了较好的培养,就能充分发挥个人在小组中的学习潜力和管理才能。小组中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和深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了。这主要表现在教学情景的设计要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引导、点拨、释疑、理论升华的"火候"掌握要适时、适度。因此,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教学机智、教学艺术和师德修养。我们也有这样的教训:教师做了大量工作,学生研讨问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提出这样、那样一大堆问题,教师不知该如何"收场"了,就出现了"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学习越是开放,教师的主导作用越重要。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酉--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

  我们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 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培养数学发散思维

  建立师生伙伴关系,消除学生思维定势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建立新型的师生伙伴关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有利于学生形成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发散思维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同时要引导学生消除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就是按着一种固定的思路考虑问题,表现出思维的一种倾向性,它有积极性的一面,在条件不变的情境时,思维定势能使人迅速从“知识库”中提取已掌握的知识,迅速地解决问题,提高思维效率形成。但思维定势是影响发散思维的主要障碍,当条件或情境变化时容易产生错的方向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及时帮助学生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扫除造成思维僵化的障碍,是培养学生思维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法加以分析。

  启发设问的方式,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遇到了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出来的。问题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矛盾是推动思维的动力。问题设计得科学艺术,能激起学生动机,开阔学生思路,诱发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设疑要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和关心的事物入手,提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认知心理。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发散性”提问,如“对某一问题的解法或思路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使学生产生和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和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实践表明,通过启发设问的方式对数学问题的开放发散的探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