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

  现在,初中历史所涉及的是粗线条的知识,每课的内容也不多,学起来应该很容易。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文化带有民族色彩,承上启下,为隋唐繁荣奠基。)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1.曹胜袁败原因:

  (1)袁绍:骄傲轻敌;拒绝正确意见。

  (2)曹操:重用人才;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理解性记忆)

  2.意义: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1.战争起因:曹操想要统一南北。

  2. 曹操失败原因:根本原因:统一时机不成熟。

  (1)★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2)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3.影响:

  曹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北方统一。

  刘占两湖、川贵。

  孙在长江中下游。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

  三国时期:开始于220年,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是222年★

国号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经济特色

灭亡时间

220年

洛阳

曹丕废汉献帝称帝

大修水利

266

221年

成都

刘备(称帝)

在丞相诸葛亮治理下,改善民族关系

263

222年

建业

孙权(称王)

造船业发达

280

  *三国鼎立史实结合P76地图记忆。

  *三国都注意发展经济,主要目的是满足军事斗争的需要(保护自己或进攻别国)三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是曹魏。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是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1. 建立者:司马炎(晋武帝)

  2. 建立时间:266年

  3. 都城:洛阳

  4. 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263年,魏灭)、魏、吴(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5. 灭亡时间:316年(匈奴人灭西晋)

  6. 西晋灭亡(短命)的原因:

  ①西晋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

  ②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

  ③西晋统治者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反抗。

  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是在西晋后期。★★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结合课本P80页地图)

  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的各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简称“五胡”)。

  3.前秦统一北方:

  (1)概况:4世纪后期;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进行改革。迅速强大,统一黄河流域。

  (2)影响: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南方)

  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今南京)。

  2.灭亡时间:420年

  3.东晋政治表现: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堂兄王敦,形成“王与马,共天下”。

  4.东晋未统一全国原因: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北伐缺少后援。

  二、南朝的统治

  1.南朝:420——589年期间,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城都在建康,历史上统称这些为“南朝”。

  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3.梁武帝萧衍时,政治腐败,允许部下对地方烧杀抢掠,对经济破坏严重,使得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以前,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江南落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

  1.原因:

  ①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最主要的原因)

  ②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人民共同开发。

  ⑤统治者重视。★★

  2.表现:

  ①农业:修水利垦荒地;水稻为主施緑肥,小麦农耕和粪肥,也在江南推广。技术上: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植;麦稻兼作;双季稻出现。

  ②手工业、商业大发展,南朝时,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文化带有民族色彩,承上启下,为隋唐繁荣奠基。)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1.苻坚失败原因:

  ①民族融合不充分,民族矛盾严重,各族士兵不愿为前秦卖命。(最主要原因);

  ②苻坚轻敌;

  ③内部不团结;

  ④指挥不当;

  ⑤战火烧到南方,不得人心;

  ⑥统一时机不成熟(根本原因);

  ⑦东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指挥有方。

  2.影响:

  (1)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

  投鞭于江、足断其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名称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历史影响

巨鹿之战

前207年

项羽

秦军

项羽胜

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袁绍

曹操胜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孙刘

孙刘胜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

东晋

东晋胜

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战乱。

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战役是:赤壁

发生在黄河流域的战役是:巨鹿、官渡

发生在淮河流域的战役是:淝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治移风易俗)

  1.北方的统一: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2)北魏统一北方:

  ①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

  ②统一: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2.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目的:顺应统一和民族融合趋势,巩固北魏统治(根本目的)。★

  3.孝文帝汉化改革内容:

  ①494年,迁都洛阳。迁都原因:原都城气候干旱,供给不足;政治保守不利汉化;位置偏北,不利融合和控制中原。 迁都目的:推进汉化改革;加强对中原的控制;促进洛阳繁荣,中原发展。

  ②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说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4.孝文帝汉化改革意义(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实质:是少数民族民俗汉化、社会发展封建化过程。★

  2.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

  3.表现:

  ①生产生活:北方各族由畜牧业转向农业生产,汉人学习北方各族畜牧经验,同时,食物、服装、用具等与汉族融合;

  ②政治上:十六国北朝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

  ③经济文化上交流频繁;

  ④民族心理上,“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隔阂与偏见减少。

  4.意义:丰富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科学文化发展客观原因北方民族大融合。

类别

代表人物

朝代

成就

地位

科技

农学

贾思勰

北朝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数学

祖冲之

南朝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缀术》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天文历法

《大明历》510年正式颁行。

 

机械制造

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文化

书法

锺繇

曹魏

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并济

后人称其楷书为绝世之作

胡昭

   

王羲之

东晋

《兰亭集序》被称“天下第一行书”

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人称其为“书圣”

碑刻

北魏

《比丘道匠造像题记》、《张猛龙碑》

特点“苍劲厚重,粗狂雄浑”

绘画

顾恺之

东晋

《女士箴图》、《洛神赋图》

 

雕塑(石窟)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1.《齐民要术》主要内容:总结北方长期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生产技术方法;强调遵循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改进生产技术与工具;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2.祖冲之的圆周率是在前人刘徽基础上创造的。

  3.东晋,山水诗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

  4.南北朝辉煌石窟艺术反映佛教盛行,为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开凿石窟,北朝石窟艺术特点继承秦汉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佛教艺术特点。龙门石窟常与佛教、白马寺结合在一起考察。

  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初中生如何学好历史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真正弄清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在与人谈话时若能博古通今,一定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历史还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历史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占领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应联想到中国历史“五四运动”的发生。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港澳、台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四、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不管哪个学科,要想学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及时复习巩固,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懒散拖沓,所学的知识不及时掌握,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心,这样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

  五、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现在,历史考试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1、选择题。历史考卷中的选择题一般都是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直选法。依据题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②排除法。在做题时,如果一时难以确定正确答案,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该题的选项逐一排除。③分析比较法。我们还可以对所有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最终通过思考确定选哪一个。

  2、判断题。我们先要找出该题中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判断,只要有一个错误,该题就应打“×”。做题时,一定要仔细些。3、材料分析题。首先,要大胆去做,不要有畏难情绪。其次,要注意方法。我们可以按这个步骤去做:①认真阅读材料,读懂材料;②看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再快速浏览材料。③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做答。答案要简明扼要,不要展开讲。4、问答题。问答题的审题很重要,一定要看清题意,弄明白要求回答什么。回答时要把相应的问题讲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层次清楚,最好分要点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解题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们对历史学习付出极大的热忱,有信心和决心,肯努力,讲求方法,你们一定能学好历史,并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相关文章

1.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

2.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

3.七年级上册历史每个单元知识总结

4.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结构图

5.初一历史学习方法指导与学习方法总结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