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大全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大全一

  授课课题 《鸿门宴》 学时 3课时 知识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技能目标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3、能准确概括文章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具仪器 多媒体设备 课程模式 文化课新课教学 教学地点 教室

  教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答案: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

  2.你知道下面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答案:项羽〗

  自命不凡的项羽,不想承认失败的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那么,项羽的失败有没有他自身的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从《鸿门宴》中找找答案吧。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三、课文疏通

  1、 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2、 串讲与翻译

  3、知识点归纳

  (作练习用)

  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二、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幻灯展示

  三、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 古:敬酒

  今:长寿

  6.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大全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楚汉相争的相关史实;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句式,疏通文意;

  2、 学会抓住关键词阅读文言叙事散文;学会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过程与方法

  3、 略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关系;

  4、 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课前预习任务】

  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2、关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人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经典点评

  郑板桥评论:“《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巨鹿之战 项羽以少胜多,大破秦军。此时的项羽,豪气满天,“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垓下之战 当四面楚歌之时,项羽仰天长叹“天亡我也”。这是怎样的痛断肝肠!项羽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4、背景知识

  《鸿门宴》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陈涉起义后,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同为楚怀王所辖的主力军。项梁死,刘项分别战于黄河南北。楚怀王曾与诸将相约,谁先入关,就是关中王.项羽在巨鹿一带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则从黄河以南打进函谷关,攻下咸阳。

  刘邦攻下咸阳后,吞并霸上,遣将把守函谷关,不纳诸侯,欲称关中王。项羽听说后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这次宴会隐含杀机,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鸿门宴”一词今天也成了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的代名词.

  5、文化常识: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从坐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6、课文解题

  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这次宴会隐含杀机,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鸿门宴”一词今天也成了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的代名词.

  7、字音字词大盘点

  欲王wàng关中 飨xiǎng士卒 为wèi击破沛公军

  崤xiáo山 好hào美姬jì zōu生说shuì我

  熟与君少长zhǎng 从百余骑jì 奉卮zhī酒为寿

  戮lù力而攻秦 樊哙kuài 范增数shuò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jué 交戟jǐ之卫士 瞋chēn目视项王

  目眦zì尽裂 按剑而跽jì 沛公之参乘shèng

  赐之彘zhì肩 切而啖dàn之 如恐不胜shēng

  人方为刀俎zǔ 何辞为wéi 道芷zhǐ阳

  8、三台一中导学案p33----34知识梳理(一至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楚汉相争的相关史实;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句式,疏通文意;

  2、 学会抓住关键词阅读文言叙事散文;学会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过程与方法

  3、 略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关系;

  4、 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教学层次设计】

  一、导入,利用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导入;(约3分钟)

  二、介绍司马迁及《史记》。(约2分钟)

  三、检查预习学案完成情况;(约7分钟)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调;(约12分钟)

  五、略读课文,找出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填表,理清人物关系;

  六、梳理文本情节,把握文本思路;(约12分钟)

  七、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约3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3分钟)

  1、情景设想:(板书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并在而这之间正上方打上“?”)这个问号里面,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需要我们解决的几个。谁能说出与这两个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 明确(七嘴八舌):项羽、刘邦、楚霸王。

  楚霸王就是项羽。同学们说的很对,主要就是这两个人。但其中有一个人和这两个成语都有关,这个人是——

  明确:项羽。

  2、那么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两个成语的出处和主要故事内容?学生如果不能,出示ppt

  明确:“破釜沉舟”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7年,秦围赵,包围了赵国的巨鹿城。项羽受楚王之命率楚兵渡过漳河,命令士兵砸碎做饭用的锅,凿沉了过河用的船,只带了够三天吃的干粮。楚军被推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士兵们无一不以一当十,奋勇向前,结果大败秦军,取得战争的胜利。后来,人们就用“破釜沉舟”表示不顾一切,下定决心干到底。

  师问:司马迁是什么人?

  生1: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师:很好,讲得简洁、清楚。“畏缩不前”、“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一当十”,多么形象啊。×说的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役——

  生(齐):巨鹿之战。

  师:巨鹿之战。时间是公元前207年。(在“破釜沉舟”的左下侧板书巨鹿之战(前207年))

  师:等到项羽凯旋,召见诸侯诸将,他们“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都爬着往前走,不敢抬头看项羽。巨鹿之战加速了秦国的灭亡,项羽也以其勇猛威震诸侯,初步确立了其霸王的地位,一步步走向其事业的顶峰。(在“破釜沉舟”和“?”之间画上向上的斜箭头)

  3、谁再来谈一下“四面楚歌”?

  明确:“四面楚歌”也是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围在了垓下,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刘邦又使用攻心术,让士兵在夜里唱起了楚地的歌谣,使项羽以为楚地全被汉军占领,而丧失了斗志,最后败退到乌江,刎颈自杀。后来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表示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提示:刚才讲的就是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垓下之围。至此,身经七十余战未曾败北的西楚霸王以悲剧而告终。(在“四面楚歌”的右下板书垓下之围(前202年);在“?”与“四面楚歌”之间画上向下的斜箭头)

  教师语:同学们算一下从巨鹿之战到垓下之围,有几年时间?5年。 是啊,短短五年的时间,项羽便由令诸侯“莫敢仰视”的霸王陷入绝境,最后无颜见江东父老,身首异处。是其兴也暴,其亡也速。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另一段“极得意文字”——鸿门宴。(板书鸿门宴)“鸿门宴”可以说是项羽兴于巨鹿而败于垓下的转折点,通过学习,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问号拉直,把它变成感叹号。

  首先,咱们先来认识认识课文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巨著《史记》。(点开幻灯片)

  二、介绍司马迁及《史记》。(约3分钟)

  关于《史记》

  《史记》全书共( )篇,包 括(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 )。 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 )”

  本纪:(12)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30)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70)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10)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8)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三、检查预习学案。(幻灯片展示如下内容)(约7分钟)

  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抽1学生回答,生答完,师显示正确答案)

  欲王wàng关中 飨xiǎng士卒 为wèi击破沛公军

  崤xiáo山 好hào美姬jì zōu生说shuì我

  熟与君少长zhǎng 从百余骑jì 奉卮zhī酒为寿

  戮lù力而攻秦 樊哙kuài 范增数shuò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jué 交戟jǐ之卫士 瞋chēn目视项王

  目眦zì尽裂 按剑而跽jì 沛公之参乘shèng

  赐之彘zhì肩 切而啖dàn之 如恐不胜shēng

  人方为刀俎zǔ 何辞为wéi 道芷zhǐ阳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调;(约12分钟)

  五、略读课文,找出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填表,理清人物关系。(约3分钟) 师:大家的神情告诉老师,大家很享受这个故事,那么现在请大家略读课文,完成ppt中的两个表格(幻灯片)。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填一下,有没有自愿的来的?(教师巡视,两分钟后说,填好了的同学可以找旁边也填好了的同学交流一下。)

  表一:楚汉人物对比表

  籍贯 主帅 谋士 武将 间谍 兵力 汉 刘邦(40多岁)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10万 楚 项羽(20多岁) 范增 项庄 项伯  40万 表二:人物关系表

  六、梳理文本情节,把握文本叙事脉络。(约12分钟)

  1、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鸿门宴的经过,并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三大部分,即宴会前,宴会上,宴会后。

  明确:

  宴会前: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献策→项伯说情

  宴会上: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宴→义责项羽

  宴会后:刘邦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 2、现在我们就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分别为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同学们以前后桌四个人为一组合作探究,解决以下

  ①课文按宴会前、中、后怎么分段?

  ②宴会前部分记叙了哪几件事?

  ③宴会中记叙了哪几件事?

  ④宴会后记叙了哪几件事?

  3、大家对课文是怎么分段的?

  明确:1、2段是宴会前;3、4段是宴会中;5、6、7是宴会后。

  4、宴会前主要讲了什么事?

  明确: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献策,项伯说请。

  5、 宴会中讲了什么事?

  明确: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宴,义责项羽。

  6、宴会后讲了什么事?

  明确: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

  小结:梳理课文思路后,我们发现,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开始,到刘邦最终被放走结束;以曹无伤告密开始,以曹无伤最后被诛杀结束;以范增劝说项羽开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结束。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但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十分紧密,可以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的故事。

  七、作业设计

  1、三台一中导学案p33----34

  八、【板书设计】

  鸿门宴 司马迁

  破釜沉舟 四面楚歌

  巨鹿之战(前207年) 垓下之围(前202年)

  宴会前: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献策→项伯说情

  宴会上: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义责项羽

  宴会后:刘邦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学会分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典型的细节描写;掌握归纳人物个性与历史事件关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3、在分析课文情节的过程中,学会梳理古代记叙散文的叙事脉络; 4、朗读法和问答导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探究“性格决定命运”在楚汉战争中的体现。

  【教学层次设计】

  一、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约35分钟)

  二、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约5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约35分钟)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 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 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为主,引导 学生了解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段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2)项羽接获曹密报后,当即大怒,一个“怒”字你可以看出哪些信息?

  (3)刘、项双方兵力如何,介绍兵力与驻地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范增定计

  (2)项羽自己想做皇帝。从我们之前讲到过的“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我们知道,项羽击退了秦军的主要力量,他觉得自己功不可没;再者,项羽是将门之后,而刘邦呢?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项羽自觉出身上高人一等,自然就看不起刘邦了;项羽想做皇帝,刘邦他也想啊,狭路相逢,必然有一方要败退下来的。

  (3)点明双方驻地与兵力,表明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必要的插叙为下文人物活动做铺垫。

  4、小组讨论!项羽要打刘邦的原因和范增支持项羽打刘邦的原因一样吗?项羽为什么要打,范增为什么支持项羽打?

  明确:项羽要打是因为刘邦触犯了项羽的尊严,使项羽大怒;范增支持项羽打刘邦是因为范增看出刘邦有称霸天下的野心。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①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 通“拒”;“内 ”,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2.第二段的教学,讨论课文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二段一共写了哪几件事?

  2、项伯一个怎样的人?

  3、事情败露,刘邦采取了哪些措施?

  4、刘邦和项羽是如何决策的?

  5、第一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1、项伯夜访、项伯说情、张良献策

  2、项伯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是间接支持中华民族统一事业的功臣. 然而项伯的所作所为都是基于自己个人利益的考虑,虽然间接达到了快速统一的目的,但是完全忘记了民族大义,只能说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

  项伯于险难中不忘朋友,有恩图报,不辞辛苦,表现出了一种高尚的仁德情怀,这是极为可贵的,但他忽略了两个问题:

  一是秦灭后刘邦与项羽已成一对生死对手,自己身为楚军高级将官,当朋友之谊与政治利害相冲突时,究竟应把什么放在首位;

  二是要让张良离开霸上,可以找出多种借口,未必一定要把实情相告知.当真话有泄露军机之嫌时未必不可以说些善良的谎话.项伯对两个问题显然均未考虑,他把朋友之谊凌驾于政治关系之上,也没有说谎话的准备,因而向政敌之友泄露了自己军中最高机密.

  结论:重义而不分敌我,迂腐,毫无原则的人。

  3、与张良商量对策,拉拢项伯,刘邦先“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再用一番谎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项伯被拉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

  5、文章先交代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告密,这是矛盾的“导火线”。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他有“欲王关中”的野心,再加上当时颇能蛊惑人心的“望气”说法,说刘邦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勿失,这是“火上浇油”,使矛盾进一步激化。三十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机。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刘邦先“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再用一番谎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项伯被拉拢过去了,为下为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沛公”张本。五十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

  二、作业设计

  1、三台一中导学案p40----41:随堂训练1至4小题。

  三、【板书设计】

  鸿门宴

  司马迁

  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献策→项伯说情→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1、 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 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 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 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朗读课文,重点字词正音,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1)导入: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2)明确学习任务: ①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②疏通文意

  ③掌握课文中所出现的文言知识 ④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⑤人物形象分析

  (3)作者简介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 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背景简介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5)学生朗读

  下面我们开始读。根据有无声音,读可分为朗读和默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朗读的效果要大大优于默读--它能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朗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读准字音;二是要读清句读;三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学生边读,边板书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 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

  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欲间行(jiàn) 数目项王:shuò 数次用目示意项王。目,用目示意,动词

  通假异读: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

  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杯杓 sháo 酒杯和勺子。

  生字:

  鲰生 zōu 浅陋的小人

  卮酒 zhī 古代盛酒的器皿,杯 戮力: lù 合力 樊哙: kuài 刘邦的战将

  瞋目: chēn 瞪大眼睛,表示发怒 目眦: zì 眼眶 跽: jì 直身而坐 参乘: cānshèng 负责警卫的骑士 彘肩: zhì 猪腿 啖: dàn 吃 靳强: jìnqiáng 刘邦的战将

  读完后,师:“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生:述(略)

  师:评价学生的复述情况(略) (7)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是检查同学们的作业情况;

  第二是 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说作业。(师生共同解决并落到实处)

  1. 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1.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同上 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 同上 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 同上 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 同上 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 同上 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 同上 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使动用法 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同上 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事

  2.判断下列加线的古今异义词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婚姻,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而听细说

  明确: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3.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4.名句积累 明确: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5.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因

  例句 出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 《烛之武退秦师》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荆轲刺秦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②如

  例句

  成语 举所佩玉珏者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④谢

  例句 出处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乃令张良留谢 《鸿门宴》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 释义 依靠 趁机 于是 趁机 释义 顺、随 比得上 到,去 释义

  举起、抬起推荐 科举考试 全、尽 全部、整个举起 释义 道歉 告辞 感谢

  (5)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翻译。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情节发展脉络。

  教学步骤: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1)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哪几件事?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第二件事“范增进言“。

  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无伤告密、项刘对立(40万比10万)

  (2)思考: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刘邦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项伯泄密、刘邦设计

  学生朗读1、2段。

  曹无伤告密引发了项羽愤怒,范增进言激化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而项伯告密给刘邦带来了转机,张良献计,项伯转心,刘邦决定参加“鸿门宴“。

  “鸿门宴“上项羽和刘邦将怎样的剑拔弩张、刀光剑影? 请看第3段。 学生朗读。

  篇二: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设想: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练习――――巩固

  教学时数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要读出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项羽起兵及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北的教训。“时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我战之罪也“。

  4)“鸿门宴“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二、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王(wang)关中““说(shui)项羽““美姬(ji)“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军霸上“、“王关中“;抓点同为名词作动饲用,读第四声。

  “成五采“、“为(we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骨'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古今异义:

  “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固不如也。““固“,本来。

  通假字:

  “具以事告“,“具“通“俱“ .

  “要项伯“,“要“,通“邀“

  “毋内诸侯“,“内“通“纳“

  “不敢倍德“,“倍“通“背“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谁“介宾短语“为大王“作“为“的状语,“者“助词“的“。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三、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泊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3.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大全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必修三《鸿门宴》精选教案范文3篇

2.高一语文《鸿门宴》原文

3.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4.高中语文《天狗》优秀教案

5.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设计大全

6.高中语文《师说》优秀教案设计

7.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优秀范文3篇

8.高中语文《蜀道难》优秀教案汇总(3)

9.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课后练习答案

10.语文《木兰诗》教案大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