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

  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3、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探究,理解新闻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尊重人性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把握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筛选信息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波兰诗人菠萝涅夫斯基的一首小诗《我的故乡》导入,介绍奥斯维辛的历史由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解题:课文题目为什么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既然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了的呢?

  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或自己的话概括。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知

  1、参观者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性。这篇新闻有没有写那些酷刑是如何实施的?有没有对遇难者的死亡做直接描写?那作者是以什么独特的视角来写的?

  请学生找一找关于参观者感受与反应的句子,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想一想,写参观者的感受与反应的目的是什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二

  设计说明: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比较感人的作文,我觉得这篇文章分析应侧重于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对全文情感分析,让学生从中感到震撼,并知道这篇文章为什么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并自然引出对标题的分析。并让学生课前合作去搜集有关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资料,加深对纳粹罪恶的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思那段历史,反思人性,得到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领会贯穿在全文的压抑、沉重的感情。

  2.使学生记住那段历史,反思那段历史,反省人性,珍爱和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蝴蝶》——来自奥斯维辛的诗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但现在,我们阅读到另一种东西——飞来飞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阳的泪水,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它们在巴维尔最黑暗的生命时光里,跳出了一抹最鲜亮的光。

  人们说,眼睛看到的,是心灵的图画。那是美、是生、是自由和尊严的图!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这里有试验室,这里有毒气室,这里有焚尸炉……这里曾倒下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之多……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二、文章主体分析

  请大家思考一下,罗森塔尔带我们都参观了奥斯维辛的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明确:第7—15自然段;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参观者参观时的感受和反应如何?(让学生在原文中找并划出来。)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布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读到这,大家有什么感受?

  恐怖,发抖,惊惧,窒息,(原文的语言,也是我们大家的感受)压抑,沉重……

  如果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好不好?

  不好。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就更具广泛性,这当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感受和反应,说明奥斯威辛集中营遗迹召唤起所有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同时,这比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三、文章细节分析

  我读这篇文章时,不只读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时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就是读整篇文章都有这种感受,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1、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三

  一、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

  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这也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罄竹难书的暴行,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四、教学重点

  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五、教学难点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

  ----------------(学生回答)

  ?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

  1、 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找同学把这些生字读一下。

  婆娑 嬉笑 凋谢 撰写 步履

  窒息 祷告 雏菊花

  因为同学在课下已经预习了课文,所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面两道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那些没有人性的杀戮已经算是很平常的事了,算不上什么新闻了,也是一种讽刺,作者写这篇新闻是要让我们后人记得那段残酷的岁月。

  2、文章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嬉笑”,应该说是一幅非常美好的和平景色,但是作者却认为“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呢?作者这样说是什么用意呢?

  明确:作者用的是反语,景色固然美好,却和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色,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的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

  用意在于,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

  3.作者说这里曾经是一个人间地狱、杀人工厂,那么这个人间地狱由哪些地方组成呢?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也是参观者的参观顺序)

  三、文本研习

  1、那人们在参观时都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范文3篇

2.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3.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正文

4.《奥斯维辛没有什麽新闻》教学反思

5.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作文课《新闻阅读、写作》最新教学设计范文3篇

6.大专实习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7.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

8.《奥斯维辛没有什麽新闻》反思总结

9.高中语文必修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10.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正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