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案设计

  ***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压榨剥削,农民起义风气云涌。洪秀全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民间的宗教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从1851年初洪秀全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运动。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案设计一

  太平天国运动

  一、课程标准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学情分析

  初中课标的要求是“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因此学生了解运动的基本过程,但是对于纲领、作用等认识较少。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书本知识的分析,了解太平天国兴起原因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材料分析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历史过程的学习,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于天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分析,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从而树立只有无产阶级(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五、教学过程

  导入:

  由近代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引导对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解释。

  或者由电视剧《太平天国》的片头曲导入,使学生头脑中对运动的场面有大体印象。

  新课讲授:

  (一)世间不太平——太平天国兴起原因

  提供材料,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总结

  材料一:***战争后***大量进口,10年当中,每年从3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银贵钱贱现象并日益严重。

  材料二:***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材料三: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四: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答:一是白银外流加重了人民负担;

  二是五口通商使东南棉纺织业受到冲击,出现大量以农民为主体的流民;

  三是清政府沉重的苛捐杂税、暴力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

  四是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使人民无法生存。

  从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三方面原因,一二两点是外部原因,即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第三点是根本原因,即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剥削,第四是是直接原因,即自然灾害。

  (二)创太平世界——太平天国运动过程

  1、太平的萌发——起义准备

  拜上帝会的创立: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便于文化不高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接受。

  2、为太平而战——起义过程

  (1)学生课前预习,填写表格中的史实,明晰运动的整个发展过程。

  时间 史实(历史事件) 前期 开始 1851.1 金田起义 发展 1851.9 永安建制 建立对峙政权 1853.3 定都天京 革命纲领 1953.12 北伐、西征、天京突围,《天朝田亩制度》 全盛 1856 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后期 转折 1856.8 天京事变 重建领导核心 1856 干王:洪仁?谎嗤酰呵厝崭伲?

  英王:陈秀成;忠王:李玉成 革命纲领 1859 《资政新篇》 失败 1864.6 天京陷落 (2)教师结合地图介绍前期发展过程

  1951年金田起义,运动开始。起义军为“太平军”,建国号“太平天国”,洪秀全为“天王”

  1951年9月,永安建制,封五个王,初步奠定政权基础。

  1952年,进军湖南,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公告

  1953年初,攻克武汉三镇,3月,占领南京,建立对峙政权。

  之后进行北伐、西征、天京突围战。北伐由于战线过长、补给困难,加上清政府北方势力强大失败,但沉重打击清政府北方统治;西征控制安徽、江西、湖北地区,提供物质基础;天京突围战打败江南江北大营,巩固天京。

  3、太平的构想——两个文献

  (1)《天朝田亩制度》

  ①提出问题,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是什么?《天朝田亩制度》是否意图解决这一问题?

  ②根据材料,回答土地分配原则与方法、产品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③根据上面分配制度,如果实施,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即《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目的。

  ④评价:

  学生从内容可直接得出“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革命性”结论。

  平分土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挫伤农民积极性。通过讲解得出“是空想、不切实际,无法真正实施”的结论。实际上这是历代农民起义的一个共同点,如宋代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过“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明末李自成起义“均田免粮”的口号,都没有能成功。

  (2)《资政新篇》

  ①简单介绍《资政新篇》提出背景与目的

  ②根据《资政新篇》内容,请学生分别说明哪里不同于封建制度之处,有何资本主义特色。

  中央集权,广开言路——针对封建制度的官官相护

  发展工矿、水利等事业——建设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体系

  私人兴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针对封建制度重农抑商

  中外通商、平等往来——针对清政府闭关锁国、朝贡贸易

  兴办学馆、医院、福利机构——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体系

  ③评价:

  进步性由学生在书本上找出,局限性根据材料归纳

  材料一 太平天国的人们对《资政新篇》中由“百万家财者”设立银行,“准富人请人雇工”等,不用说是极为刺眼的。

  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江浙尚未诞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依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答:(1)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2)缺乏相应的社会条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4、盛世的没落

  (1)天京事变

  ①根据关系图略讲事变过程:

  SHAPE MERGEFORMAT

  太平天国达到顶峰后,天王与东王争权夺利,洪秀全召韦昌辉、石达开回京护驾,但韦昌辉在屠杀了杨秀清一家后意图夺权,洪秀全令石达开诛杀了韦昌辉一家。由于天王对翼王的猜忌,使石达开愤而出走。由此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②原因分析: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案设计二

  教材内容

  ***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压榨剥削,农民起义风气云涌。洪秀全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民间的宗教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从1851年初洪秀全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运动,经历了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并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岢觥蹲收?缕?烦晌??教旃?硕?笃诘母锩?倭臁?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势,不久天京陷落,中国历史上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虽然失败但意义深远。本节课即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过程、纲领、意义及教训。

  一、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和宣传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东征和军事上的全盛;天京政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原因和历史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得失。

  (2)组织学生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并作出评价。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高一新授课,学生对教材并不太了解,所以首先要注重知识梳理和本节课的框架结构的构建,依据教学大纲和历史考试说明,确定本课突破的教学重点是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着力解决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若能恰当的选择切入点,突破难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 导入本课

  【问】***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战争后中国的革命任务和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问】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揭开序幕的是什么运动?为什么?

  【答】是太平天国运动。因为这场运动担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总结过度】对,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起义,但是它兴起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赋予它特殊的使命——反侵略反封建,它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揭开序幕。这节课我们去深入学习了解太平天国运动。

  2.目标导航

  用课件演示下表: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了解――理解――体会”,教师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目标三个层次的具体指向。

  了解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的原因及过程。 理解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与局限性。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 体会 .农民阶级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3.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首先从宏观上对课本有个大致了解,并构建知识结构,再提炼要点,快速记住主要历史事件。在学生快速阅读和记忆的基础上,用谈话方式解决并用课件演示出问题及答案要点。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主观原因:洪秀全及其拜上帝教的推动

  【设问】:有人说 “太平天国运动是***战争炮声的回声,如何理解?”

  【答】:***战争后,一方面,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压榨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另一方面,西方基督教传到中国洪秀全深受影响,创立了拜上帝教。

  【探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目的和特点是什么呢?拜上帝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指出: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

  特点: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的结合起来。

  关系:是一种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它根本不同于基督教,它是农民起义的工具。

  说明: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平等的思想,是洪秀全号召人民群众参加反清斗争的理论武器。但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不是科学的革命理论,不可能引导农民革命走向成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太平天国运动过程

  1.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引导学生看“太平天国形势图”,教师并给予适当的解读:要求准确记住金田(起义地点)、永安(初步建立政权)、天京(正式建立政权)的位置;掌握拜上帝教活动的地区和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地区。

  【讨论】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清政府就急于定都天京是否正确?

  要点:肯定说:南京是江南重镇,六朝古都,南京附近的东南一带,又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是清朝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地。因此,定都天京无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给清朝封建统治势力是一个沉重打击,对各地人民反清起义是一个极大鼓舞和推动。同时,有了比较稳定的后方,避免了以往农民战争中常见的流寇主义现象。

  否定说:过早建都,助长了起义队伍内部封建等级思想、保守思想、享乐思想的滋长,为后来天京变乱埋下了祸根;匆忙建都,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分散了兵力,导致北伐失败,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最终陷入被动并很快失败。

  2.太平天国运动军事上的全盛

  【设问】:定都天京后所面临军事形势怎样?为此洪秀全、杨秀清采取那些军事措施?结果如何?

  【答】形势: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

  措施:为了巩固政权,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

  结果:①北伐军进行了两年浴血奋战,终未取得成功,最后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在北方的统治。

  ②西征的胜利,使太平天国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③天京突围的战斗,打垮了威胁天京的清江北、江南大营,从而巩固了天京。至此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用多媒体投放图表(一)让学生填表

  投放图表(一)

  措 施 目 的 时 间 将 领 意 义 北 伐 西 征 东 征 【过度】俗话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在1856年太平天国进入军事全盛的时候,一场大规模的内乱即将来临,这就是天京内讧,使太平天国运动的由胜转衰。

  3.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和失败

  (1)天京变乱——由胜而衰的转折点(1856年)

  ①.原因: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腐朽思想开始滋生。

  (教师简述并投影)在天京,诸王模仿封建统治者大兴土木、建筑王宫。〖投影:《天王府》、《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从《天王府》画面上可以看出天王府的威严和等级的森严;从《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画面上可以反映出天王的享乐生活。各王还通过家族、部下等关系结成派系集团,分别控制军队、争权夺势,分裂的危机愈演愈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终于在1856年秋演化为一场大变乱)

  ②天京变乱的经过:

  (教师简述天京变乱的经过,让学生简单了解,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

  ③天京变乱的影响: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

  【过度】(教师简单的陈述并用多媒体投出)经过这场变乱,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敌人得到了喘息之机,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再次围困天京,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入防御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指挥军事防御A.再破江北大营 , B.三河镇大捷 C.再破江南大营D.李秀成;东征苏南与进攻上海 E.安庆陷落与陈玉成就义。1864年天京失守,标志着天平天国的失败.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①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②原因: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③教训: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投影图表(二)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突围――天京事变――天京陷落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案设计三

  教学设计者基本信息 作者姓名 李广元 性别 男 职称 中教高级 所用教材版本 人教版 所属模块 必修1 单元专题 第四单元第13课 设计主题 太平天国运动 1.整体设计思路 《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属于“政治”模块“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个专题下的学习要点。内容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我们知道,旧教材的核心史观是“革命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习惯于宏大叙事,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农民起义的波澜壮阔、农民领袖的金戈铁马、农民群众对专制王朝的坚决斗争的精神,在错误和失败的地方往往又流露出惋惜的态度,似乎只有胜利才是最好的结局。然而,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历史课堂去探究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远比去探究历史事件本身更有意义;特别是从生产力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了解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时间、人物、主要战役、具体经过即可。历史教育教学要挖掘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发展有价值的内容。怎么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哪些东西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有借鉴的作用。为此,本课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一、起义是如何炼成的?二、天国的理想为何难以实现?三、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这样设计教学,既有时间脉络,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又突出教学中心和主题,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层层推进,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这样设计教学,也克服了长期以来僵化的历史教学模式: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展现了一个“多棱”的历史,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2. 学情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初中已经学过,有的学生还看过电视剧《太平天国》,这都为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但是学生对该事件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不客观的,甚至是不真实的,如何让学生准确、客观、真实地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如何通过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 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历史必修一的中心和主题是“政治文明历程”,揭示了人类历史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发展趋势,这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方向。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在教学中,应当把这场运动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联系起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当今社会价值进行定位,深刻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方向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问题。

  “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材主要安排三个目:“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津”、“《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天国悲剧”,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的历程,认识农民起义在革命中的地位及局限性。按照课标的要求,本课教学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和最终失败的过程,二是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定位在“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功绩

  教学难点:通过太平天国运动,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4.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拜上帝教”的主要思想主张,认识其实质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后的情况,认识这场运动的时代局限性。

  3.知道《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本质,理解其不能实施的原因。

  4.知道《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客观认识其进步性。

  5.了解中外不同时期人们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理性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6.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全过程,思考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 5. 教学策略设计 高中阶段“革命史”教学,存在一个“程式化”的现象:一些教师总是习惯于按照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或意义组织教学。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对,但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历史教学陷入一种“怪圈”,学生也会陷入历史学习的“怪圈”,即历史就是原因、经过和结果。这种“程式化”的后果,往往导致教学中心不明确,历史学习没有方向;这种“习惯”,也使历史失去了它应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背离了历史的“原生态”特性。高中历史学习,不应该强调历史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更不是培养历史“专家”,没有必要“程式化”,不应求大而全。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学重点,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突出重点和特点,让学生感受生动、生命的历史。

  为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名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如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述,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评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关注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评论。材料和观点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通过多元的材料、多元的评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也会使学生对这场运动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实现教学目标。 6.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导入:

  教师:(上课前播放《太平天国》电视剧主题曲)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一首叫《浩浩乾坤》,你们知道这是近代哪一次重大事件的主题曲?

  学生:太平天国运动。

  教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学生:视频的最后点到了太平天国运动这个事件。

  教师:很好!你们很会捕捉有效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咱们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是的,这场运动持续时间长达14年,势力席卷大半个中国,太平军还曾经一度打到清政府心脏——北京地区,几乎把清王朝统治推翻,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场运动为什么会发生或者说这场农民起义是如何炼成的?

  设计意图: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万事开头难”。历史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课堂导入作为一堂历史课的开端,肩负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人情境等任务,即体现“凝神、起兴、点题”六字原则。本导入的精彩之处在于:一是教师较好地利用了当今学生喜爱通俗歌曲的心理,以播放《浩浩乾坤》为引子,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二是《浩浩乾坤》从一个侧面赞美与揭示了这一场伟大的农民运动,有利于激励学生深入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演变历程。

  步骤2:新课讲授:

  一、起义是如何炼成的?

  1.“吾乃人王”——洪秀全何许人也?

  材料一

  1814年:生于广东花县,家境贫寒。幸得族人相助,7岁入私塾读书。

  1828年:14岁,赴广州应试落第。

  1836年:22岁,应试再落第,收到基督小册子《劝世良言》,未读,藏之。

  1837年:第三次落第;沮丧返家;大病,产生幻觉:见上帝和耶稣;始读《劝世良言》

  1843年:29岁,第四次落败,创拜上帝教。

  设计意图:讲述洪秀全的个人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材料二 “近世烟氛大不同,知天有意启英雄。神州被陷从难陷,上帝当崇毕竟崇。明主敲诗曾咏菊,汉皇置酒尚歌风。古来事业由人做,黑雾收残一鉴中。”——洪秀全

  设问:依据材料一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从该诗中分析洪秀全为什么会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道路。

  材料三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

  设问:洪秀全的主张有哪些?这些主张能号召人民革命吗?

  设计意图:探讨“拜上帝教”的基本主张,引导学生思考“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为何如此“迅速发展”?

  材料四 中国的人口从1700年前后的约15,000万增加到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的约31,300万,一世纪间不止翻了一番。由于此前阶段的增长以及缺少经济机会,到1850年人口约达到43,000万,而国家变得越来越穷。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25页)

  设问:材料揭示的信息如何?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提供不同于教材的史料,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进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教师总结:根据上述材料的分析和结合教材,教师总结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一是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二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三是自然灾害;四是洪秀全的个人经历及其为发动起义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天国的理想为何难以实现?

  1.太平天国发展过程示意图

  材料五

  SHAPE MERGEFORMAT 设计意图: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对该内容比较熟悉,展示该图示让学生简单介绍即可。

  2.太平天国的理想

  (1)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六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设问1:《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思想?

  设问2:根据《天朝田亩制度》第一点规定可以看出它主要反对什么土地制度?体现了农民什么愿望?

  设问3:《天朝田亩制度》能否得到农民的欢迎?是否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是否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什么?它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

  设计意图:讨论《天朝田亩制度》,认识其实质,进一步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及纲领所表现出的局限性。

  (2)颁布《资政新篇》

  材料七 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设问:《资政新篇》能否得到农民的欢迎?为什么?它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深入分析《资政新篇》,既要看到《资政新篇》的进步性,又要看到这一纲领的问题,培养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3.这个天国不太平

  材料八

  材料九

  设问:材料七、材料八之间有何联系?你如何看待?

  设计意图:以“不太平”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鼓吹的所谓“人间天国”的本质,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

  材料十 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

  —— 孙中山

  太平天国之战争,为19世纪东方第一之大战;太平天国之历史,为19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 蒋介石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2.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太平天国运动

3.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几种教学方法

4.高中历史《***战争》教学教案大全

5.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六篇)

6.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教训介绍

7.太平天国运动的成果

8.教师个人自我评价精彩范文

9.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简述

10.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