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大家复习好历史这门课程,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个高考历史的知识点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知识点关注度和熟练度
(一)中国古代史——国家统一的潮流(政治制度的改革、主流思想的统一及文明的传承、经济制度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力与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外交流及民族关系疆域政策的发展、重大人物及措施)
1、制度的改革:
(1)明清的制度改革:税制改革、外贸政策的调整、外交政策的特点、台湾的管理和对台政策的变化(已考:荷兰占台背景及台湾的收复、八旗制度、乡规制度、矿禁制度、海洋、养廉银制、警察制度、移民制度、闭关锁国)。 周年:《尼布楚条约》——奠定中国版图的基础。
(2)民族政策——加强边疆管理的制度:唐太宗开明“爱之如一”的政策、张居正“羁縻”政策、明清“改土归流”及清初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已考:八旗制度,蒙古“三娘子”)
特点:和平、交流合作、融合、教化引导(归化)、移民开发、制度管理、中央集权与尊重相结合、政治管理与经济文化发展(增加道德教化)相结合
(3)行政、监察及法律制度和选官制度及经济社会管理制度:刺史制度、地方巡视制度、清朝的总督制度、明的三司制度。
—— (已考:基层管理“乡规民约”制度;汉唐行政区划、魏晋周隋法律、宋监察弹劾、唐谱牒及藩镇、汉纪年、清八旗及城市管理制度改革、唐两税法及前期赋税制度、南朝山泽管理制度)
制度改革的目的及作用: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经济的发展、边疆安定与开发、民族融合、制度加强(包括对其他制度产生的延伸性的影响)、生产\生活的进步、区域开发效率提高、中外交流、文化繁荣\抵抗外来的经济侵略、维护主权和领土。——常用的答案(目的只要在作用前面加个“为了”或“为”)
局限:没有真正和彻底实现、作用有限(阶级、个人、时代与历史的局限性),或存在一定的问题。
2、文明的传承和中外文化交流——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观念
(1)中华文明圈:汉——唐时期(形成) (已考:鉴真东渡与玄藏西游)。
(2)早期的明末清初“西学东渐” 和“东学西传”的背景、途径、方式、影响及作用和特点。
(3)古代交通的发展 :“丝绸之路”、邮驿制度、京杭大运河、古代航海活动与近代航海活动,关注图表题,关注与交通相关的贸易、投资、人口、科技及国际经济的差异性及联系性等。
3、古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历史人物:康熙的统一活动、背景、策略、贡献,关注这一过程中的相关人物如:施琅等。
4、古代重大的治国理念——儒家民本思想人物或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治世良臣:魏征、刘基、诸葛亮之类
——(已考孟子、颜回、季札等儒家的思想及道家丘处机的主张、宋包拯)
5、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制度改革:两宋及元朝时期的“商业革命”的理解(涉及对市场的综合理解)。
6、关于统一的观念: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与魏晋的历史证明——经济、制度、疆域、民族、文化);局部统一和改革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融合推动国家的统一(民族融合的途径:战争、经济文化的交流、改革、杂居、迁徙、国家统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观念。
(二)中国近现代史
1、近代史
(1)近代史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
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西学东渐”,中国的相关制度如科举制的西传),文化特征和精神所反映的社会变革及时代潮流。
关于人物和改革题的基本注意点:
背景;个人素质及经历;时代相关问题(历史的必然性);材料体现的特殊背景。
评价标准: 是否推动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愿望、文明的演进、制度革新 、国家利益、 一定的思想道德价值标准、 材料所体现的价值。
(2)新民主主义(概念理解)时期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化) (学生出国留学(周\邓留学法国)、文化名人之间的来往),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宣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行关系论证)
重要经验及精神:实事求是、统一战线、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群众路线、抗日爱国、国际主义、民族主义。——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党风建设、民主建设、廉政建设、伟大转折和工作中心的转移
毛泽东革命思想:1925年、1927年(实践与理论上的准备)
——1928年、1935年、1938年、1940年、1945年、1949年。
②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重大事实及制度创新(已考“三三制”原则、抗战前后各党派政治地位)
2、中国现代史
(1)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渡时期、全面建设、时期的曲折、“徘徊”时期、新时期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已考:新中国的工资改革及基层民主选举;陈云的经济思想;1977——1981年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可以作为背景及作用予以应用)
——重大历史节点的历史背景与中外联系(1949、1956、1979、1992)
(2)新中国的外交(建国初期、60年代中法关系、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八九十年代以来)
外交的基本政策与原则(中美建交的基本原则)、重大外交活动的背景(1950年、1953——1954年、1964年、1970年1971年、1972年、1978年、1982年、1989年)原则及影响
外交方面的基本规律——(实力决定地位、利益决定政策原则、意识形态制度在特定时期也有一定的影响而本质上也是利益,考虑问题的因素一定得涉及到外交双方和相应的时代国际背景):
中美外交关系的演变(一波三折、基本原则——“一个中国”“不谋霸权、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保证“断交”“废约”“撤军”等(三个无意)——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影响(国家的独立自主、世界的和平、国际地位的提高、外交热潮的产生、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改变国际力量的对比和形势等)
(3)国家统一(香港澳门问题的来源、台湾的历史及早期解决方案(两种方式及“一纲四目”、 80年代一国两制的方案及实施和意义作用)
1997年香港回归:中英谈判的背景、英国的方法(主权换治权)\中国所坚持的原则(主权问题不容讨论)及成果和原因(实力、地位、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认同、人民的愿望、中英的实力对比等——也可以用于一般的外交分析)、历史意义(迁移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应用于一国两制)
(4)关注教育改革的目的(培养时代变革所需要的人才、实用性人才、创新性人才、为改革服务、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道德教化、国民素质)、改革的成效(促进的了人才的培养、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传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科技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体现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及有利于国家的繁荣稳定等)。
日本在东北和台湾进行的殖民教育奴化教育(背景、目的、方式、及危害)(是教育改革的反例)
(4)新中国党和政府在建设方面的经验特点及教训
特点:全面兼顾、重点突出、分步完成、试点推广、开创性、奠基性、循序渐进、同时并举、原则与灵活并重(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广泛性与群众性、艰苦奋斗与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等。
(三)世界近现代史
1、世界近代史
(1)相关重要概念:资本原始积累、圈地运动、重商主义——专制主义、国家主义(早期民族国家);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民主思想与实践》的相关概念、各国修宪的背景(为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国家及社会需要)及作用和特点以美国为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及相关概念;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 (已考:2012孟德斯鸠的反专制思想与严复的反专制思想;2018法国民族主义的及原因;俾士麦“非常法”;“鲁滨逊漂流记”;卢棱“权利不得代表”“制度的设计与实践”;荷兰占台;英国济贫制度)
(3)关注重大背景的表达(经济、政治、文化及英法美德等重大国家间的相互影响)。——(已考:“大豆”、“人口”的全球迁移)
(3)世界中心的变化及国际地位(大国崛起)的变化及其原因。
(4)马克思主义及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巴黎公社)发展过程及背景和精神原则。——相关的问题(文学、艺术)(2018考选择题:《正义者同盟宣言》)。
背景:专制主义的统治、资本主义的弊端: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阶级剥削与压迫、贫富差距、人民的保障和权利未能真正实现、环境问题及殖民主义的侵略以及战争等问题、道德沦丧(资本主义的金钱罪恶),工业革命加剧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条件:经济基础、理论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个人努力、实践经验与教训的总结、重大事件的影响。
意义:科学的理论、科学的规律、国际工人运动的团结斗争、有力的思想和理论武器、改善工人的处境、促进资本主义的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推进文明进步和思想的解放、提高地位和信心等。
2、世界现代史——(已考:罗斯福与华盛顿的外交政策原则)
(1)战后世界体系形成的背景及作用(政治、经济体系)——全球化的表现及作用
战后世界的主要趋势:两极到多极的过程、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一体化、和平民主、合作与自由的多边关系、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
形成的原因:吸取经济危机和战争的教训、旧秩序的破坏、制度的异同及借鉴、意识形态的异同、心理的异同问题、利益的异同问题、国家实力的问题、政策的问题、理论的问题。
积极作用:合作、安全、和平(避免世界大战和有利于局部的安全)、地位的提高、实力的增强、资源的共享、民主秩序的稳定、体系化、制度化、联系的加强、互相借鉴。
问题:大国强权、霸权主义、国际恐怖主义、环境问题、生存问题、贫富差距、经济安全问题。
(2)欧洲合作的背景(原因、条件)历史作用及重要人物的评价,内容(涉及范畴)及特点。
(四)重大历史阶段特征专题(一定要简要记住,形成解答题背景题的基本模式)
1、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阶段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三个民”(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民族危机)、“一个西”(西学东渐:西方人文、理性思想、科学观念和知识、进化论、马克思主义)、“腐败统治、矛盾加危机”“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座大山、二大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西方近代世界历史的基本背景(两个“资”(资本主义经济与资产阶级)、社会矛盾、专制阻碍、工业革命、思想解放(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宗教改革与新教思想、启蒙运动与理性及科学思想)、工商业发展、殖民扩张与殖民体系、世界市场、民族国家形成等) ——适用于时代背景的阐述
注意:材料题的背景一定要有个性化的答案(源自于材料、或个人、或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
2、中外关联的重要历史阶段
明清早期的中国或17世纪中期(中国明末清初:天崩地解政权更替政局动荡、专制统一、自然经济为主体、理学占统治地位、文化专制(八股取士)、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科学落后)与西方的比较(民主的趋势、开明的政策、人文思潮(“文”“宗”)、理性、科学、殖民、开放、民族国家的形成、重商主义与工商业的发展)(已考:2017年14——17世纪的中外历史图表论述题)——多次出现在高考的答案中
18世纪(清朝时期的“雍”“乾”时代)——(国力的强大、制度的落后、衰败的趋势、专制的强化、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及政权的巩固与西方形成强烈的反差)。
——对比同个时期的世界重大人物(“拿破仑”、“华盛顿”)及背景
19世纪的世界历史——“双元革命”(工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动力作用)、二个阶段(自由主义与垄断阶段)、两种政体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三大思潮,四大文化(科技、文学、艺术、思想),世界市场五大洲的联系。
注意:中国(专制、落后“自然经济”、愚昧、闭锁)——整个前近代明清中国可以概括为这四个方面
——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课标命题精神
——(要求牢固掌握这些时期的时代特征和中外历史背景的对比)
二、提升方法适应度
(一)关于“特点”题的思考
1、掌握平时出现的各种特点题的答案及规律:
制度改革:与……相合,多层次分部,法律性、规范化、系统化、公平公正、具有……思想的特点、方式自上而下或……、强调……、注重……、以……为中心、体现……阶级利益和本质等。
如经济方面的措施:从……的开发和利用,采用……方式,和文化交流相结合,利用……环境;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则特点(典型示范、循序渐进、逐步推广、自愿互利、同时并举-“全面建设”“整体推进”、以……为中心重点突出、综合平衡发展),经济结构、布局特点(平衡不平衡)、经济过程和趋势(时间长、过程漫长、曲折发展、上升、下降、递增减等)、开放的格局特点(课本),经济组织的特点(阶级属性和性质、形成的方式特点“股份制”、“以……为纽带”、带有……“色彩”、“松散性”原则等。
2、用“概念”的方式理解和归纳概括特点
特点的归纳与概括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和“外延”的理解。“”涉及到材料所表达的“本质”“规律”“趋势”“社会阶级属性”的特点,“外延”指的是涉及相关的“时空”、“程度—高、宽、深、广、好坏、强弱、多少”、结构、布局等,特别是时空观念,是判断和归纳概括的主要依据。
(二)关于答案的组织
1、坚持对应性原则,看清题目的答题项的数量和内容,对应回答,分点作答,要点式回答,关键词回答(采用词组或短语作答,如原因条件用主谓式,影响作用用动宾式)。
2、史论结合,以主要观点结论为引子,分出小观点,再结合一定的史实说明。看分找点作答 , 点要多,不重复作答,要简练。先材料后知识 ,以材料信息为答案的引子,为先,为主,逐渐扩大到所学知识。
3、答案须有层次性,敢于作答,慎重下笔,轻易不改,可以边看材料边看题目作答,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动笔,划下关键词,以备用
(以上从一般性而言,高考也可发生变化,请同学们要灵活应对)
三、2019周年大事感悟
1689年《权利法案》
1789年美国宪法颁布及联邦政府成立、法国大革命爆发颁布《人权宣言》,
1799年拿破仑上台(雾月政变),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年意大利复兴(统一)运动,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次年下诏“预备立宪”,
1919五四运动,
1929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苏联农业集体化,
1939年二战爆发(德国突袭波兰),
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亡及新中国成立、德国分裂及北约成立标志着冷战局面的全面形成,
1959年三年困难开始,
1969年、1979年改革开放、中美建交、台海和平、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访美。
1999年中国收回澳门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