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故事及出处

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成语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成语故事(一)

曳尾涂中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臣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麻烦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已经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两个大臣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小编解读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他住在“穷闾陋巷”,经常忍饥挨饿,但却始终拥有冷峻深刻、洞察人生的敏锐目光和超然的处世态度。在他的一生中,除讲学、著述之外,有时还得靠钓鱼、打草鞋来维持生计。他视前途为草芥,视富贵如粪土,对自己所处战国乱世有着清醒而独到的认识。

后人常用“曳尾涂中”形容与其为了名利而受尽拘束,不如安于贫贱,自由自在地生活。

烽火戏诸侯

西周时,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sì],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小编解读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无信则不立。对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此,拿政令开玩笑,视“诚信”为儿戏,必将导致信用丧失,众叛亲离,其下场可想而知

历史成语故事(二)

孔子不借伞

子有一位弟子叫子夏,他的性格和子路很相似,也是一位勇猛的斗士。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他一直是孔子的护卫。但他这个人又是个有名的小气鬼。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外出,天要下雨,可都没有带雨具,正好路过子夏的家。子路提议说:“咱们到子夏家借把雨伞吧。”

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小编解读

俗话说的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与人交往时,如果老拿别人的短处来考验他,结果肯定是彼此不快,甚至因此葬送友谊。只有理解与包容才是明智的相处方式,才能让友谊长久。

断机教子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人们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道理。

小编解读

这个典故也是三字经中“子不学,断机杼(zhù)。”一句的由来。后人常用它来形容家长教育有方。

历史成语故事(三)

拾葚供亲《二十四孝》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汉代孝子蔡顺,少年丧父,对待母亲非常孝顺。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蔡顺只得拾桑葚给自己和母亲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

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三斗白米、一头牛给他带回去供奉母亲,以示敬意。

小编解读

对于多数现代人来说,事情正好相反——为人父母者即使省吃俭用,也要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而子女们往往对此习以为常,不懂感恩,有的甚至还会抱怨父母没有提供更好的条件。所以说,蔡顺的孝心难能可贵。

有诗云:“黑葚奉萱帏,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注:“萱帏”也作“萱闱”,是指母亲的住处,也指母亲。)

卓茂让马

卓茂是汉朝官员,曾经官至太傅,他生性宽厚仁爱,乡邻朋友都很喜欢他。

起初,卓茂被朝廷征召出任丞相府史。一天,当卓茂从相府走出来时,有人拦住他的车,气冲冲地说马是自己的。

卓茂问说:“您的马遗失多久了?”那人答道:“大约有一个多月!”其实这匹马已经跟了卓茂多年了,卓茂心里知道对方误认,仍默默解开缰绳将马牵给对方,临走时,回头对那人说:“如果您发觉这匹马不是您的,请您到丞相府把马还给我吧!”

不久,失马者找到了自己的马,把马还给了卓茂,并叩头谢罪。卓茂毫不怪罪他。

小编解读

范晔在《后汉书》中评价此事:卓茂拥有敦厚的性情宽广的胸襟就接近于仁爱,有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就接近于宽恕,遵循这个道理,怎么会招致埋怨悔恨呢!(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历史成语故事(四)

江泌追月

南朝人江泌小时家贫。白天,他要帮助家里做些杂活维持生计。晚上,人们休息了,他却抓紧时间来学习。

由于买不起烛火,他就把书拿到屋外,借着月光读书。月亮慢慢地西斜了,江泌就把梯子搬出来,搁在墙角下,站在梯子上接着读。月亮慢慢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地升高,一直爬到屋顶。

有时,他白天做得累了,晚上没有精神。看着书本,人经常因困倦从梯子上摔下来。江泌摔痛了,也摔醒了,神志反而清醒起来,于是他拾起地上的书,仿佛没有这回事似的,连身上的泥土掸也不掸,又赶快爬上梯子,继续读书。

江泌如此勤奋好学,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小编解读

江泌在艰苦条件下依然能够勤奋学习、追梦不止,拥有良好学习条件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一曝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高明的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好的口才,尤其善以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刺劝戒执政者。孟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有一次,孟子对齐王的昏庸和轻信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地对他说:“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之物,可是你把它放在阳光下照了一天后,却又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十天,它哪里还活得成呢?”

他还进一步说:“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是有限的,承蒙大王信任,听了我的劝诫后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旦离开你,那些终日围着你转的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这与一曝十寒没有什么区别。”

后来人们用“一曝十寒”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小编解读

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必须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韧劲,防止半途而废,杜绝一曝十寒。

历史成语故事(五)

七录七焚张溥[pǔ]是明代文学家,其散文《五人墓碑记》是广为传诵的名篇,被收入《古文观止》。

张溥小时候资质平平,别人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

他学习非常用功,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写完朗诵一遍,把手稿烧掉,然后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用功呢?”他回答说:“不过用这种方法勉强背诵罢了。”

他把自己的书房起名为“七录斋”,以此自勉。

经过这样勤奋刻苦的学习,张溥写诗作文日益灵敏快捷。有人来求他写文章,他连草稿也不用打,当着客人的面一挥而就,因此张溥在当时名望很高。

小编解读

张溥虽然天资不高,但他肯下功夫,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敏捷起来。俗话说“勤能补拙”,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子产不殉私情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执政(相当于宰相),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位期间推行了许多于国于民有利的政策和制度。

子产在郑国上卿子皮的推荐下执掌了国政,然后子皮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尹何去当邑宰(相当于县令)。

子产认为尹何还年轻,恐怕难以胜任。他对子皮说:“您爱尹何,自然想帮他。但如果因此就把一个大邑的政事交给他,就好像叫一个不会用刀的人去割切东西一样,其害处无疑是很大的。一个国家的大邑,有如一匹美锦,哪里能够让人去学着胡乱裁剪呢?”

子产接着说:“打猎需要有熟练的射箭和驾车技术,若是连驾车都不会,又哪敢想会有所收获呢?从政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只有学好各方面的知识和本领之后,才能担当行政管理工作。如果拿做官去练手,不仅会危害国家,还会危害从政者本人。”

子皮听后,惭愧地说:“我是小人呀!只知道爱惜自己身上穿的衣服,对国家的大邑却如此不负责任。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我哪里知道其中的道理呢?”

小编解读

子产选拔官员之所以如此严谨慎重,是出于对国家和老百姓的负责。即使对于举荐提携自己的人,他也丝毫不殉私情。这样的事例即使放在现代社会,也具有很强的学习意义。



历史成语故事及出处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