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伟大领袖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播种机。”是啊,征这条曲折坎坷的路是一条鲜红的血路,中国工农红军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因为长征,使中国人民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使更多的中国人参加了革命,使我们有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__年来,长征精神激励鼓舞了几代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精神到底什么?我认为第一是共同崇高的革命理想,漫漫长征之路,每一步都有流血牺牲,然而,创建一个崭新中国,使人民幸福安康是每一位红军的理想,靠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终于走向了最后的胜利。第二,坚定的团队精神,红军有着钢铁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千军万马如一人,紧密的团结合作,发挥出了战胜一切敌人的强大力量。
第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红军战士以昂扬的斗志,坚韧的品质长期战斗,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不屈服,敢于亮出宝剑;饥寒交迫,艰难苦困不能动摇他们的志向。
第四,科学的世界观,一切从实际出发,知己知彼,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创造了战争史上的辉煌战例。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又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同学们,我们的先辈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独立,历经万苦千辛,浴血奋战,用鲜血与生命谱写出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这一切来之不易,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今天,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该怎样弘扬长征精神呢?我想大家提出以下建议:一,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解放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学习。
要消除不利于学习的各种束缚,发展创新精神,积极探索,促进自我发展;二,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三,长征精神的核心是艰苦奋斗精神。
我们更要树立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克服学习上种.种困难,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用长征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创造出新时期建设主义社会的奇迹,使我中华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
前不久,央视诗朗诵《相信》让众多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同志们、全体中华儿女热泪盈眶。其中反复吟诵的诗句“朋友,在中国、在你身边、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你看见了什么、记住了什么?你为什么感动、又为什么彻夜难眠?”久久回荡在人们心中,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普通市民争当志愿者。“你好,请问在哪里报名志愿者?”简单的一句话,温暖了无数一线工作者的心。在不断细化最小管理单元格,增设卡点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分身乏术,人手不足的问题显现。自从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后,越来越多的市民,或穿红马甲或戴红袖章,涌现在大街小巷,不畏艰难险阻,饱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日夜站岗,劝导群众减少出行,出门必戴口罩。
爱心人士慷慨相助。“镇上工作我们都看在眼里,各卡点工作人员都非常辛苦,我担心你们营养跟不上,所以买了一些水果和饮料。”潘记粮行潘承武关切地说。他见镇上领导干部都奔走在外,只有一位老同志和一个小姑娘守在办公室保障应急处置,还热心帮忙搬运物资到储藏室。在工作人员的强烈要求下,草草地拍了张照片就走了。不为名利,一心奉献的爱心人士,如同甘露,滋润着广大一线工作者的心,形成了强大的后方力量。
家人朋友全力支持。“妈,我好累,初五从家带来的饺子快吃完了......”一位刚刚就职不满两年的年轻同志,在连续工作十五天后给家里拨通了电话。“你们现在都不算辛苦,想想那些冲锋在最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再坚持坚持,等疫情过去了,妈妈包饺子给你送去。”话音刚落,手机一响,家庭群里收到三条消息,是其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姐姐,在六安市中心血站献血的照片和一张“抗击疫情,为爱逆行”的奖状。
社会各界理解配合。走进庆丰超市,一进门就有一张桌子,两位工作人员,分别手持消毒酒精和体温枪,为进出人员杀菌消毒、测量体温,严把超市出入关口。在姚李,像这样的超市、药店不在少数。所有经营者,充分配合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对娱乐场所的关停表示理解,自觉对其经营的生活必需品、医药供应场所、复工企业等落实一日一消毒,严格做好体温检测工作。昔日繁荣的姚李大街,人烟稀少,多数市民坚持非特殊情况坚决不出门。被政府电话“骚扰”的部分群众,如实告知其身体状况、家庭住址和出行情况。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支持,为奋战在一线的工作者们减轻了很多压力,作出了很大贡献。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抗击疫情,不是一个人的战役,也不是一群人的战役,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打响的冲锋战、阻击战。我们要激昂斗志,满怀信心,相信胜利就在前方!
在一次培训的课堂,授课老师说起西迁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一张张黑白的老照片,记录着1956年交大西迁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校长动员全校师生西迁、西迁的选址、西北的荒凉、校区的建设、陪伴老教师几十年的箱子……
如果说这只是交大的历史,那么它就不会被更多的人铭记和传承。老一辈知识分子响应祖国的号召,义无反顾从经济繁荣的上海来到条件艰苦的西安,“党让我去哪里,背上行囊就去哪里。”为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他们顾全大局,艰苦创业,克服种.种困难,那种浓浓的爱国情怀让人敬佩不已。迁校初期,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到处都是土路,不仅“水泥路”“扬灰路”困扰着大家,而且学校周边没有商店、菜市场,这些生活习惯的差异也改变着他们。
他们之中许多人扎根西安,有的已经逝世,有的白发苍苍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人才培养的牵挂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影响着年轻教师。老一辈尚在努力,年轻人又何以松懈?在安静的环境中做学问,在平淡的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脚踏实地,一心一意把工作做好,不断地付出和努力,才有后期的丰硕成果。正是由于老一辈知识分子甘于做铺路石,为了国家的发展奠基,才会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最终实现祖国的腾飞。
“到艰苦的环境去,越艰苦越光荣。”这是当年的社会价值观,为了祖国的发展和强大,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着。经历了国家的弱小、连年的战乱、外敌的入侵,终于迎来了国家统一。曾经人们流离失所的景象,加剧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到艰苦的环境去,不仅因为艰苦的环境更能锻炼能力、磨炼意志,也是因为国家的需要。一声令下,他们无条件的执行,没有太多的顾虑,那是怎样的觉悟和凝聚力?这里有他们对党的信任和忠诚,也有希望加快国家建设步伐的迫切心情,这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时至今日,每每回想起他们当年艰苦奋斗的场景,仍然让人热血沸腾。走进新时代,西迁精神依旧仍然熠熠生辉,带领着无数人坚守岗位、淡泊名利为国家建设和企业发展做贡献。国家的需要就是那催人奋进的号角,激励着一代代人前行,走出不一样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