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讲话(通用6篇)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又是一年一度繁花似锦、硕果累累的金秋,此时的华园不仅处处洋溢着丰收与成功的喜悦,更加因为你们新华工人的到来而饱含了无限的希望与生机。今天恰逢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我们在南校区举行隆重的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学校、代表学校党委书记王迎军同志和其他党政领导以及全体师生员工,向来自祖国各地的6203名本科新生、4250名研究生以及来自60个不同国家、地区的332名留学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节日问候!衷心祝贺你们梦想成真,走进华南理工大学这座学术殿堂。
华工是一所什么样的学府?也许,你们在报考志愿表里填上“华南理工大学”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你们心中可能还充满了无尽的想象。我在这里度过了过半的人生岁月,深深地了解并热爱着这所美丽的学校。今天,我想以“希望”为题,谈一谈华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谈一谈老华工人的向往,谈一谈新华工人的使命。
我相信,今天出席开学典礼的每一个同学,都是心中装着希望、带着憧憬来到华工的,而这个希望和憧憬,将陪伴你度过这段人生中最美好、最难以忘却的岁月。诗人艾青这样形容希望:梦的朋友,幻想的姊妹,原是自己的影子,却老走在自己的前面,像光一样无形,像风一样不安定。希望是人们最真切的幻想和盼望,最美好的愿望和期待。它无影无形,却美丽动人,是指引人们前行的灯塔,赋予人们不竭之动力;它温暖如春,但忽远忽近,让人们历经等待和挫折的考验,需要人们常常与忍耐和努力为伴;它霓裳飘渺,却平等善良,为平凡的人插上信心的翅膀、赋予神奇的力量。是啊,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希望,每一所学校都需要希望,希望是力量、是信心、更是践行,需要人们为之不断的拼搏和奋斗。
希望之意义,在于责任,她来源于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自强不息。1952年,为了迎接新中国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进行了全国高等教育院系调整,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重托,汇聚了来自全国10余所大学的工科力量,一所新型的多科性工业专门学院—华南工学院诞生了。建校伊始,我们的首任院长、先后求学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人称“海陆空专家”的罗明燏先生,毅然谢绝美国航空顾问委员会对他的高薪挽留,回到祖国,献身华工的建设,虽面临重重困难,但他始终秉持“办大学,就要创一流”的信念,号召和影响了一大批新中国第一代理工科专家名师汇集华南工学院。我国著名教育家、电子学家,新中国无线电电子科学的奠基者之一冯秉铨先生,面对1956年全国第二次院系调整后全系只剩下3名教师的情况,毅然组建了4个专业的无线电自动控制系。一个人开了12门专业课,“一天干几天的工作,一个人干几个人的工作”,使无线电自动控制系从无到有,到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和学院。这样的名字还有很多,大地测量专家陈永龄、土木结构专家陆能源、人民画家符罗飞……他们大多都是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到起步维艰的华工,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在老一辈建设者的辛勤耕耘下,华工不久后就成为了全国文教战线的先进单位,1960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大学。如今,你可以徜徉在由现代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的石牌坊下;瞻仰一番掩映在苍翠树林中的伟人塑像;夕阳下你或许会轻轻抚摸日晷上的投影和底座上依然雄浑的花纹装饰;你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华工开创者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正是源自对祖国和人民高度的责任感,激励了一代代华工人面对前行路上的任何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昂首阔步!
希望之意义,在于执着,她来源于奋发有为、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南大门开辟了一条先行先试的快车道,华工乘时代的春风,在当时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精心筹划和执着坚持下,于1993年开创了全国“部省共建”与联合办学之先河;1995年第一批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20xx年被纳入第一批“985工程”建设大学。20xx年学校敏锐地抓住国家和广东省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只用不到5年的时间,就建成了一个气势恢弘、建筑如诗、环境如画、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校区,不但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赢得了新的空间,而且促进了学校办学由多科性向综合性、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型、由半开放式向开放式的重大转变。近些年来,华工又不断强化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大幅度提升了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农业科学、物理学已进入ESI学科排名而成为国际高水平学科,轻工、食品、建筑、材料、化工等学科已名列国内前茅,一批理科和人文社科学科快速跃升到国内较高的水平;建立了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内的50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国制造”和“广东制造”向“中国创造”和“广东创造”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无论是像何镜堂院士这样被称作世博会“中国馆之父”的名师大家,还是像黄飞教授这样31岁即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青年才俊;无论是华工引进的广东省领军人才孙大文校友当选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和入选“全球海外华人社区新闻人物”,还是世界著名美籍华裔作曲家周龙、陈怡伉俪受聘华工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无论是生物科学创新班学生3年20人次共13篇论文问鼎《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3年3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0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生论文提名;还是开设创新班、卓越班、国际班,成立创业学院;这些都印证了,改革创新、追求卓越,已经成为当代华工人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的精神力量,它像是希望的生生之源,为华工带来了今天的人才鼎盛、学术繁荣!
希望之意义,更在于未来,她来源于始终如一、百折不挠的信念传承。同学们,华南理工大学自建校伊始就已经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与共和国的命运和前途紧紧连在一起了,在这片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土地上,“建一流大学、让华工走向世界”是一代代华工人的夙愿,她承载着历史、连接着现在,更与未来相约。我们希望,到20xx年,华工将形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大学的雏形;到20xx年,华工将基本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52年,也就是华工建校100周年的时候,它将成为一所令人向往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名校。如果说,一代又一代老华工人的辛勤耕耘奠定了学校现有的发展基础,那么,华工明日的辉煌将有赖于新华工人更加努力的拼搏。同学们,明年就是华南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的大庆之年,你们正逢其时,当你们因为信任和向往而选择成为华工人的那一刻起,你们的成长成才就已经注定与华工的希望、祖国的希望、民族的希望联系在一起了,你们的未来就是华工的未来、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作为一名上世纪80年代初毕业的老学长,我常常感慨,时代赋予了我们这代人神圣使命,几十年负重前行,虽青春已逝但却壮心不已,只因心中希望之火还在燃烧。年青的学子们,你们正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在此,我想和同学们作如下约定:
第一,让我们约定,胸怀鸿鹄之志,登高望远,孕育希望之源。
同学们,希望之路漫长曲折,只有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才能为希望提供动力之源,才能在希望的航程中劈波斩浪、引吭高歌。你们不仅承载着自己的未来、家庭的希望,更寄托着学校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特别是在今天,在国际风云变幻、国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的时候,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时候,在华南理工大学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时候,担责任于身,负使命于肩,你们责无旁贷。
同学们,希望的路上,我们共同前行。让我们约定,高扬理想,挥洒青春,立大志,成大器,让华园成为你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成功的新起点,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积极担负起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第二,让我们约定,炼就卓绝之才,学贯中西,插上希望之翼。
同学们,希望之路布满荆棘,只有刻苦钻研,学贯中西,练就一身本领,才能插上希望的翅膀,飞越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取得最终的成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为学”需要一种一丝不苟、滴水穿石的学习态度,还需要一种独立思考、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在华工,高素质、“三创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究式、研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学术无起点”的创新氛围,各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计划,各种活跃的文体社团活动,都将为你们提供成长成才的广阔空间。你们是学校的主人、教学的主体,应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敢于彰显个性,敢于冒尖。我相信,华工“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将激励你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求真至善,知行合一,迈入辉煌的学术殿堂。
同学们,希望的路上,我们共同前行。让我们约定,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这三四年的每一寸光阴,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方面有所建树,努力成为出类拔萃的国家栋梁之才。
第三,让我们约定,常修高尚之德,以德立身,攀登希望之峰。
同学们,希望之路充满诱惑,只有日省其身,树德为先,才能学有所成,才尽其用,攀上希望的高峰,看到最美的风景。大学之大,首先在于精神之伟大。我们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为首要,修身就是要自觉、自律、慎独,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宽宏的心胸气量,要有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学在严,为人要正,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人品的高度决定着人生的高度,面对成长中未知的坎坷,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品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终身。你们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为名扬天下的大英雄,但你们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社会脊梁。因此,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你们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学习和研究中,你们要始终坚持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付出去获取成功。
同学们,希望的路上,我们共同前行。让我们约定,发扬和光大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理,淡泊名利,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努力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健全、能力出众、全面发展、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的时代精英。
同学们,华工的史册即将翻过第五十九页,静谧的西湖、秀气的钟楼、隽永的校训石,她们共同见证了希望在一代代华工人身上传承、践行。华工作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社会精英的摇篮,承载着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希望,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你们作为新一代华工人,将延续并承载着几代老华工人“建一流大学、让华工走向世界”的殷切希望。今天,美丽的华园以其温暖宽厚的臂膀拥你入怀,在这里,你将书写人生春华,收获岁月秋实;在这里,你将与师长同窗结下深深的友谊,邂逅一段终生难忘的情缘;在这里,你的每一步足迹、每一个成功都将打上“华工”的烙印。同学们,衷心祝愿你们放飞青春的梦想,奏响人生的乐章,未来属于你们,希望在你们身上!
篇二:
祝贺你们从此成为求是园中光荣的一员。今天各位同学相聚浙大,意气风发,正所谓青春无价。你们已经做了一个非常慎重的选择——加入浙大!这个选择使你和浙大从此紧密相连、难以割舍;使你们将终身秉承浙大师恩教诲;你将和同学们天涯难断、兄弟情深。
今天我想和你们谈谈"选择"。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选择,谁走进你的生命,也许关乎运气,谁停留在你生命里,却由你自己选择!今天以前,某种意义上看,也许你还是个孩子,凡事都由父母亲人耳提面命,帮忙选择;而今天以后,你将独立生活,自己选择、独立担当。"选择"是个大学问,课程表里你一定找不到,但它确实贯穿于你在浙大的每一天、每件事!
你可以选择舒适安逸,也可以选择艰苦奋斗;
你可以选择投机取巧,也可以选择脚踏实地;
你可以选择小富即安,也可以选择壮志凌云;
你可以选择人云亦云,也可以选择独树一帜;
你可以选择囫囵吞枣,也可以选择慎思明辨;
大学时光其实并不长,在无数次或随意、或慎重、或纠结、或明智的选择之后,你的人生之树也悄悄生根、发芽、绽放。对于选择,我的人生经验是多听、善问、勤思、明辨。
人的一生中"不如意事常八九",你可能没有选择上心仪的专业或课程,可能在众多才华横溢的同学当中不再独占鳌头,也可能与心中的恋人失之交臂,我希望你们不要埋怨,不要嫉妒,阳光下舞蹈,风雨中历练,即使痛苦也要选择乐观和坚强,追逐自己的梦,选择自己的路。
我还希望你能明白选择宽容比祈祷聪明更有意义。选择宽容不是选择回避,它是一种坚强、一种豁达,是对一切结果真诚接纳的坦荡;它是一种柔韧、一种执着,是对一切过程宁静致远的自信。选择宽容,可以维护他人的尊严,也可以赢得内心的平和;选择宽容,可以化解众多矛盾,也让自己保持前行的从容。
选择浙大也就意味着选择了"求是精神",求是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有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开放精神、爱国精神,它是浙大人生命的基石,百余年历尽沧桑都未曾改变!
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求是精神是不畏艰险;
在物欲横流的年代,求是精神是不为财奴;
在浮华世界里,求是精神是内心的天平;
在奋进岁月中,求是精神是理智的准绳;
做人,求是精神则为真诚务实、热爱真理;
做学问,求是精神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今天是你们进入浙大的第一堂课,无论你从哪里来,今后要去哪里,在今后的日子中,你们一定要让"求是精神"融入你的生命,永不背离。我希望你们秉承求是,奋发努力;希望你们倾听内心,学会选择,以理性之美雕塑自己的未来,成就母校的辉煌!
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首先我祝愿同学们每天都能快快乐乐。过去的一学年,我们全体师生迎难而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方各面的工作稳步前进,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新的学期迎着凉爽的秋风向我们已经走来,我们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相信,我们的老师、同学是好样的,我们的学校也同样是优秀的。新的学期我们将从强管理、重服务、抓落实,高扬创新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关注师生的互动发展,使每一位同学都拥有快乐,学会创造,学会做人;让每一位老师都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团结和谐。
同学们,面对[飘扬的五星红旗,你在想什么呢?作为一个小学生,新的学期如何使自己成为家庭的好孩子、学校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少年呢?将来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把自己塑造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合格人才呢?以下是我对大家新学期提出的希望和要求:
首先,要学会做人。同学们要学会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争做一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第二,同学们要学会学习。在同学们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培养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还应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以求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三,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特长,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成绩达到“更高、更好、更上一层楼”。
第四,要团结友爱,遵纪守法。同学们要为加强校风和班风建设作出贡献,要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文明礼貌,团结互助,争做学校的好学生。
第五,要讲卫生、讲文明,爱我校园从我做起,营造好我们整洁、舒适、美丽的校园。开展好“五个一”活动。人人学会写一手好字;能写一篇好文章;有一项兴趣特长;读一本好书,学校图书室将全天为同学们开放,欢迎同学们积极借阅;每天做一件好事。
同学们,你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是未来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过去,我们学校为各中学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生源,赢得了有关中学和广大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信任和支持。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会尽力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同学们要加倍努力。你们的父母在关注着你们;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在祝福你们。今天我们要将新学期视为一个新的起点,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学习和生活之中。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刻苦学习,热爱劳动,关心他人,善于合作,以优异的成绩向你们的父母汇报。
老师们、同学们,收获的季节不在自然界,她蕴藏在我们每一位永新人的心中。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策马扬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挑战,寻求新的发展,为永新的未来而奋斗!让鲜花和掌声永远与一小相伴,让我们共同的家园—永新小学永远温馨。
最后,祝我们的全体老师在新的学年中身体健康、工作愉快、家庭幸福!祝同学们快乐成长,学习进步!谢谢大家。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晚上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地举行20xx级浙江大学新生开学典礼。现在,我代表全校的教职员工,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对20xx年的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我相信,在各位接到浙江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一定在考虑:浙江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当各位进入浙江大学校园的时候也一定在考虑:我应该如何度过在浙江大学的四年或两年的时光?此时此地我们重温一下六十年以前浙江大学的老校长竺可桢教授讲的一段话,一定大有好处。竺校长讲,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江大学来干什么?第二,将来出去做什么样的人?很多年以前,当我拿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来到浙大的时候,我在校门口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深为震动!这段话我思考了二十几年,我希望同学们也能深入地思考,力争把这两个问题回答好。
今天,在这个开学典礼上,我向新同学们提出三个希望,也是三点要求。
第一,我希望大家能够深刻地领会浙江大学的办学目标、办学使命。大家知道,浙江大学的办学目标是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她的使命,是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也许有的人会认为:这样的目标是不是太高了一点?我认为,这样的目标恰如其分。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在20xx年要成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在21世纪中叶要实现现代化。世界上十几亿人一举进入现代化,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件大事。全球的经济、文化、政治将引起巨大的反应,而这个反应现在已经开始了。要完成这样的壮举极需一流的人才,特别需要各方面的领导者。浙江大学是中国最高水平的学府之一,我们不挑这样的担子谁来挑?而各位也正是这样一流人才的后备人选!我算了一下,各位能考入浙江大学,大概是500人里面选一个;如果大家毕业出去也能够走在500个人的一支队伍的前列,那不是领导人又是什么?我们要完成浙江大学的这个使命,光靠学校是不够的,需要你我携起手来,一起去完成。从今天开始,要成为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人,这样一个信念、这样一个目标,应该成为你们头脑中每时每刻都要思考的问题,应该让它们指导着你们度过浙江大学的四年,度过你们今后的一生,成为你们强大的动力,激发你们去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创造。
我要讲的第二个希望是,希望各位能够深刻地理解浙江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浙江大学由于她悠久的历史,由于她强大的研究能力,也由于她独特的风格,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们的理念首先是以人为本。如果你们在二十年以前进入浙江大学,可能有人会对你们讲,今后你们要成为一个计算机工程师,要成为一个著名的医生,如此等等。但是今天我们对你们讲,你们首先在浙江大学要学会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因此,浙江大学对我们学生的要求,是希望他们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共同得到提高。在知识方面,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既要广,又要深,而且要有创新;在能力方面,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要有很好的交往能力,而且要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在素质方面,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有伟大的人格,有很好的道德。只有把三者结合在一起,你们才能具备一个领导者所应有的优秀品质。为此,学校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我们进行了学分制的改革,使大家能够自主性地学习,能够自己去选择学习的进度,选择课程,甚至是选择专业。我们推行了四学期制,使得大家能够高效率地学习。我们开创了各种各样的校内外活动,使大家能够在科研、实践和国内外的交流与竞赛中间增加自己的才干。因此,在浙江大学学习,我们期望你们学得更多,学得更广,学得更快,学得更深。
我对各位提出的第三个希望,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起,要进行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上的彻底的转变。各位都是中学阶段学习的佼佼者,但是我今天要跟各位讲,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研究性大学的学习和一般性大学的学习也有很大的不同,你们必须完成从一种学习方法向另一种学习方法的转变。比如说,你们在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式的学习,而到了大学阶段,你们都已经在十八岁以上,你们要进行的是成人式的学习。成人式的学习意味着你们要有很强的主动性,你们要对自己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再比如说你们在中学的学习主要是课堂教学,加上各种作业、复习,而在大学的学习,老师不会不分巨细什么都讲。老师讲的是核心部分,但你们要应用的是更大的部分,你们必须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课堂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场所,但不是大学唯一的学习场所,其他比如实验室、各种研究课题、各种竞赛、各种校内外活动同样非常重要。我们不但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而且要有世界目光,了解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不同文化,这样才能造就我们的国际视野。
所以,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月对你们来讲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月,是你们能否成功进行这种转变的关键阶段。学校党委和行政决定,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对浙江大学的新生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帮助我们的新同学完成这样的一次跨越,使他们在今后的四年学习中间能够更加志存高远、生动活泼、得心应手。要完成这样的转变也许会有痛苦,但是完成了这样的转变,我们就会有成长的快乐,而这样的成长对你们从一个中学生走向未来的领导者是十分必要的。我祝愿各位能够成功地进行这样一次转变,我也祝愿各位能够在浙江大学的四年中使自己成长为一个中华英才!
亲爱的同学们:
晚上好!欢迎你们来到“浙里”,这也许是你们漫漫人生的一小步,但一定是你们拥抱世界、走向未来的一大步!
自1897年创校以来,浙江大学就是一所胸怀天下和面向全球开放办学的高等学府。求是书院时期,倡导中西兼修,开创选送高材生赴日深造之先河;抗战西迁时期,保持国际学术联系,办学成就蜚声海外,赢得“东方剑桥”美誉;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首批大学组团赴美考察,率先重启了国际合作交流;新浙大组建以后,全球声誉与日俱增,世界名校纷至沓来,国际校区雏形初现……浙江大学始终坚持求是创新的校训和海纳百川的胸襟,积极推动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从未停歇攀登世界学术高峰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同学们,浙江大学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国际视野意味着开放包容的胸怀,塑造全球意识,理解多元文化,从容自信地与不同国家背景的人一起学习和共事;国际视野意味着谋划全局的眼光,全面深刻地看待事物,从更广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维度进行独立自主的分析研判;国际视野意味着博采众长的视角,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便利,掌握来自全世界的知识和资源,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国际视野意味着心怀天下的格局,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发展与区域发展、国家发展、全球发展统一起来,努力担当起引领社会、服务国家、贡献世界的使命。
以塑造国际视野为目标,注定“浙里”的学习将与众不同,更与高中迥异。在这里,你们将有广阔的空间自主学习,可以自由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你们将有足够的条件交叉学习,可以跨学科上课、跨专业研讨、跨领域交流;你们将有良好的环境探究学习,可以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社团工作的激情、创新创业的奋斗;你们还有充分的机会跨境学习,可以参与全球名师在线课程、世界名校交流访学、国际顶级会议竞赛。你们在“浙里”会不断努力提升国际化修养,为未来承担大任做好准备。
为实现浙江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我们将努力构建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和学习平台,赋予你们更多的国际化培养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让你们与来自全世界的留学生和外籍教师融洽相处,为你们创造多学科和跨文化的学习交流环境,帮助你们拓展全球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我们将打通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课堂进行协同培养,加强第一课堂启发探究式的课程教学,丰富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学术活动等为载体的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强化第四课堂的海外学习、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要求每个学科专业都制定特别的国际化培养计划。我们希望通过全方位的努力,争取让每个学生在校都有至少一次国际化学习的机会。
同学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开放互通的时代,你们正见证强大自信的祖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你们正目睹这个美丽奇妙的星球走向更加多元化、一体化的未来,你们正体会到互联网将全世界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深入。在“浙里”,学校将为你们打开通向世界未来的大门。
同学们,你们是我担任浙大校长之后迎来的第一届新生,作为校长和学长,我很高兴和大家携手同行、共创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世界,为我们的未来!
谢谢大家!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在今天这个庄严的时刻,我谨代表全校的师生员工,向来自祖国大江南北、世界各地的6200名本科生同学和4360名研究生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祝贺!欢迎你们加入华南理工大学,祝福你们开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旅程!
同学们,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而大学是人生最重要、最美好的成长阶段。大学阶段形成的思想、观点、能力和习惯,会影响你的一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你选择读什么样的大学、如何读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的人生能达到的高度。
同学们,你们就读的华南理工大学,是一所在国际国内享有卓越学术声誉的大学。根据最新“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华南理工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 201-300强区间,在榜上的国内高校中排名第15位。学校的工科排名位列全球第48位,在国内高校中位居第5位。学校有3个学科领域跻身ESI全球排 名前千分之一国际顶尖学科行列,入选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6位。这些数字可能还远远不能描述这所学校,但可以让你对她有一个直观的整体感受。在今年的近千 万名考生中,同学们能够脱颖而出,你们的每一位都是非常优秀的;在全国20xx多所高校中,大家与华工相约同行,这更是彼此的缘分。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选 择解答了“读什么样大学”的问题,启动了人生的一个重要开端。接下来,我们要回答的是“如何读大学”的问题。在这里,我想就这个问题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在 大学,努力蓄积自己改变世界的力量。
同学们,我们所处时代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日新月异,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信息、生 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创新领域,科技创新正迅速而强有力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格局。最近,我关注到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因为正在发生的智能机器人 革命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启发我们去探索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挑战的素养和能力。谷歌的机器人AlphaGo在与世界顶尖围棋手的对弈中 获胜,里约奥运会上机器人参与了对赛事的采编和报道,智能机器人判断医学X光片准确率达98%以上(超过专家水平);机器人甚至还来跟大学老师“抢饭 碗”,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一门300多人的课上,新助教已经任职3个月,竟没有人发现“她”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然而,人工智能毕竟是“物”而不是人,不 具备情感、个性、意志、道德等人性,也不具备创新创意创造能力,而这些正是大学教育的价值所在,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宗旨所在,也是我们华南理工大学的特色和 优势所在。
在华工,我们秉持优才优育、因材施教和“科学无起点”的理念,致力于培养敢创新、能创造、会创业的“三创型”人才;学校有很好的平台和条件,131个 由院士、大师、一流学者主持的实验室,400多个校外实习实践平台,80多个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四级科研实践培养计划,是你们大学学习的课堂。在这个大课 堂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他们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他们在全国挑战杯、世界各项大赛中稳夺桂冠;还有很 多研究生同学,他们或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拥有多项专利的“专利大王”,或成为自创企业年产值超过20xx万的“创业明星”,或以自己的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 学技术奖励。
我相信,在座的你们一定会更加优秀,因为这是一块成才的沃土。同学们要好好地扎根下来,通过书本和阅读,通过思辨和审问,通过专业学习和科研训练,在 广袤深厚的知识海洋中,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格,提升创造性能力。只有这样,我们在做职业选择时,才会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应变能力;未来,可能不会 很远,我们在与机器人“抢饭碗”时,才会具有更大的优势和胜算。
同学们,当前社会正处于深度转型中,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格局在不断调整,社会价值观更加多元,每一个阶层、群体和个体都在努力表达自己的诉求、 彰显自己的声音。比如,对于每一个公众事件、公共话题,我们总能听到、看到多途径的表达、多维度的解读和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作为大学生,尤其是处于金 字塔塔尖的一流大学的学子,我们对社会、对他人该有怎样的声音、态度和行为?哈佛大学开展了一项长达7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构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 素并非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身心健康及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推崇涵养“厚德载物”的君子人格和“民胞物与”的士子情怀。 现代大学教育的目的,既在追求“至真”,也在追求“至善”。很难想象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力卓越,但德行缺失,那么,这样的学生还会被社会所需要吗?这样 的大学还会是一所好的大学吗?
注重德行修养,在本质上,就是当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有所冲突时,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要兼顾利他需要,更直白地说,就是要努 力做一个“更好一点的人”。华工20xx级校友蒲少涛在大二时查出身患尿毒症,为了帮助他战胜病魔和成就梦想,学校为他举办了个人专场晚会筹措治疗费用, 提供了单人宿舍以方便家人照顾,还帮助他申请创业启动资金等;当他创业终有所成时,他的公司每有一笔订单成交,都会捐出一部分钱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他还给 学校基金会账号汇来专款,希望用于重病学生的帮扶。他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学校和社会给了我巨大的关爱和帮助,现在我有了一定的能力,要将这份关爱和 帮助传递下去。”彼此的温暖守望一直是华工学子的底色。希望同学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涵养止于至善的人格理想,追求知性与德行的双重卓 越;未来,在更广阔的天地,将华工人的温暖善良传递下去,展示人性的美好与光辉,激发更多的人向上、向善,支持和引领社会的文明、秩序与进步。
同学们,我们的国家日益变得强大,我们越来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国家发展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是科学、技 术、知识与人才。实事求是地说,在这方面我们的国家还有一些短板。据初步测算,中国现在拥有的世界一流科学家约100多人,占全球4%,美国这一数字则是 40%;在当今世界公认的1000多项关键技术例,中国有一半以上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要成为国家核心竞 争力,出成果、出人才。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看,德国大学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时,也是德国国势在世界上最强之时;美国拥有现在这样的优势地位,也主要 源于其一流大学造就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说,没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没有这些大学产出的一流创新人才和一流学术成果,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建设一流、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一直激荡在华工人的历史血脉中。学校创建伊始,我们的首任校长、先后求学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大学和英国伦敦大 学,被誉为“海陆空专家”的罗明燏先生,毅然谢绝美国航空顾问委员会对他的极力挽留,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投身华工的建设;在他的号召和影响下,华 工汇聚了一批新中国第一代理工科名师大家,近百位教授中,有40多位毕业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这个队伍就是在今天也堪称是“豪华阵容”。他们 在建校初期就提出要办一流的理工科大学,并以此为信念,于百步梯前、中山像下,筚路蓝缕、风雨传薪,授业兴学、耕耘不辍,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开启了华南理 工大学的办学之路。一代一代的华工人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不忘初心,终成今日之华工。“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希望同学们能传承前 辈先贤的家国情怀,全面提升知识和能力,磨炼意志和品格,坚定志向和信念,把自己打磨成全面发展、追求卓越的人,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最有生气、最 具创造性的一支力量。
有人说,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慌张。或许大学生活会有些模糊、紧张、混沌;然而,如果我们把格局和心胸放大些,把视野和眼界提高点,站在华工的肩膀上,你会发现世界虽然很大,但你并不害怕,因为你的内心充满力量、安静从容!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祝福和期待同学们,在最好的大学里,积蓄自己改变世界的力量,拥抱更加精彩的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