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青年教师工作计划(最新9篇)

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今后的工作中要务实求真,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并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增长和应用知识,学会怀疑和创新。以下是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指导青年教师工作计划(最新9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 篇1

1. 要想做好“传、帮、带”工作,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很重要。在教学上,在师德上,在业务技能上都要做出表率作用。我将会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新教师,在年轻教师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关心与帮助,扶持他们走出困境。

2. 同研同备:上好课的关键是备好课,研究吃透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所以我准备和刘建平老师一起进行新课的同备同研。帮助她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梳理,以达到在课堂教学中的有的放矢,共同提高教学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3. 跟踪刘建平老师的教学过程,并作好讲评分析,帮助她逐步掌握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也要多利用空课的时间与刘建平老师进行即时教研,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刘建平老师的教学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范文 篇2

高校中青年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高校中青年教师比例不断加大,大批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或将成为各高校教育和科研的骨干。目前,高校新入职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快。但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就是:新入职中青年教师在经济收入、生活、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压力,不可避免会影响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使中青年教师能较快成长,已成为高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同时,2012年1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将加强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打造高校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空间作为重要工作之一。高校中青年教师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各高校在中青年教师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中青年教师特点,积极制定相应策略,从各方面予以倾斜。

高校中青年教师的特点

(一)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

刚刚参加工作的中青年教师,经济收入不高,面临住房、成家立业、养儿育女等方面压力,生活负担较重。从工作上来说,中青年教师承担课程较多,备课量较高,尤其是在教学能力上还没有太多经验的教师,会倍感压力。另外,角色转变也需要时间,中青年教师通常都是从学生转变到教师不久,初期会存在学生和教师双重身份,导致中青年教师自我认同需要一个转化过程。

(二)中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相对不够

目前,中青年教师大都具备高学历、高智商的特点,但在专业化发展、教师职业素养方面显得不够。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工作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教育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修养,这些都需要一定时间去培养和训练。

(三)中青年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困惑

高校教师具备三个责任,即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方面责任是衡量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教育教学能力就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依据相关学科理论、教育心理、教学技能等的能力。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的训练和培训才能胜任。科学研究需要教师长期积淀,不断思考、淡泊名利、静心研究,但是,中青年教师在职称评聘、课题申报等压力下,思考能力和深度都在减弱,在学术研究中急功近利,缺乏长期坚守的科学精神。

综合以上特点,高校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中青年教师发展的特点和困惑,制定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符合中青年教师发展的政策体系。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探讨高校中青年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如何构建。

学校中青年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建设

从全校情况看,学校目前有专任教师1,599人,其中45周岁有1,103人,约占总数的69%,40周岁以下有814人,约占总数的51%。这些中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针对其发展,学校设计和实施了一套完整的培养和资助支持政策与工作实施体系。

(一)宏观层面――围绕学校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发展战略

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非常重视学校人才工作,围绕“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于2010年、2012年分别召开了两次人才工作大会,尤其是第二次人才工作大会明确提出,重点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十二五”规划中,学校提出要自主培养100名具有创新意识、素质精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明确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明确学校和学院在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工作上的责权利,配套考核措施、办法。制定学院在学科建设、本科生教学、竞争性教科研经费取得、教科研项目得奖以及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可以量化的考核目标。为了体现对中青年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的政策倾斜,学校2010年开通“博士通道”,对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单独投放“副高”指标,从效果上看,通过“博士通道”评上副教授的教师,与一般途径评上副教授的教师相比,数比平均数多3篇,其中第一作者多3篇、核心期刊多两篇。

(二)中观层面――重视人才建设工作,实施人才强校计划

学校制定“十二五”时期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强校计划实施方案。人才强校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引智计划实施方案》《人才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优秀团队扶持计划实施方案》。其中,针对学校中青年教师占有较大比例的特点,专门制定了《人才(中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支持体系。

1.建立完善的新进校中青年教师培育体系

第一,规范教育培训。以教师培训学校为主体,采取校院两级培训的形式,从适应应用型办学和国际化办学的要求入手,进一步规范统一全校新教师培训的内容、方式和要求,增加培训内容,9月~10月集中统一完成。

第二,实施助教制。中青年教师入校第一年实施助教制,主要任务是选准发展方向、拟订见习计划和实施方案、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与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备课等。坚持试讲制,每名新教师新开课前要进行试讲,实行教研室、系(部)二级试讲过关,规范教学行为、强化育人意识;坚持听课制,以教研室为主体,开展中青年教师观摩课活动;坚持督导制,教学督导委员会要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跟踪调查,加强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提高执教能力。

第三,深化导师制。指定具有丰富教学及科研经验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做导师,用两年的时间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环境、发展教学技能、培养科研能力。第一年主要侧重于教学方面的指导,协助导师参与课程的教学,承担课程的辅导、批改作业、课堂讨论的组织等工作。第二年通过科研立项资助的形式(设立苗圃工程)在导师的指导下帮助新教师提高科研能力。

第四,加强社会实践。要求专业教师入校两年内完成为期半年的社会(企业、行业)实践。通过实践熟悉社会各种活动及生产、经营、开发和管理等环节,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实际应用能力。

2.建立完善的中青年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体系

第一,加强师德教育。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师德培养,倡导教书育人、严谨求实的良好师德师风。结合中青年教师的特点,利用中青年教师喜欢的载体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定期举办中青年教师师德论坛、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外实践等。

第二,设立专项资助项目。针对学校中青年教师的实际,在35周岁以下,中级及以下职称、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中设立专项资助项目,采取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滚动淘汰的管理办法,用于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立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社会实践、进修培训等,为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搭建新的平台,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树立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进而带动中青年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三,设立突出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优秀青年人才库,制定相关规定,从严遴选,每个市级以上重点学科(专业)选拔2名~3名35周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进入青年突出人才培养工程,三年一批,结合市“人才强教”“三年行动”等项目,以校级教学研究立项的形式进行资助。

第四,设立出国培训项目。学校积极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建立师资交流制度。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拓宽中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十二五”期间选派了100名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大学进行三个月以上进修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吸收和消化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促进教学、研究与国际接轨。同时多渠道地聘请外籍教师来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学和学术交流。

3.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和服务支持体系

为了保障人才强校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

第一,领导重视,全员重视。形成各级领导重视,校院齐抓共管,师生员工关心和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协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为中青年教师培育计划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为中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

第二,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项目经费的支出,学校设立中青年教师培养专项经费,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经费保障,有关经费的资助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式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传、帮、带”相结合。通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教学科研团队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对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业务进修、教学科研的指导和帮助,从思想、教学、科研等方面对中青年教师全面指导和多方帮助,为中青年教师的培育提供大力支持和有力保证。

第四,指导中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从服务支持层面,助力中青年教师成长。中心以“提升效能,规划发展;崇尚师德,成就卓越”为宗旨,打造了新教师研习营、专题培训班、教师发展论坛、职业发展导航等系列品牌活动,建立了中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平台和机制,发挥教学名师和教授对中青年教师的指导作用,帮助中青年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三)微观层面――制定培养资助意见,助力中青年教师成长

2013年,学校通过了《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和资助工作意见》,并根据该意见制定了《中青年教师专业培养和资助细则》《博士学位中青年教师培养和资助细则》《对博士后出站人员资助细则》和《中青年教师配备导师细则》等四项具体实施细则,采取的途径和措施主要有:

1.学校设立博士津贴,纳入政策性补贴范围。年龄在40周岁(含)以下具有博士学位,且专业技术职务在中级及以下(行政职务在副处级以下,不含副处级)的专职教师,可享有博士津贴。

2.建立中青年教师该级别项目配套支持制度。对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获批的省部级青年项目,若确需配套经费支持,在申报时可以明确提出,可选取奖励或由所在学院从科研业务经费中予以配套支持。

3.完善中青年教师学历进修资助制度。对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资助,鼓励其进修博士学位(已具有博士学位的可去国内外进修或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对其攻读博士学位(或到国外进修)期间的绩效工资和待遇将给予适当保留。

4.完善中青年教师企业或国外“游学”制度。鼓励中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科研院所实践或任职,担任行业社团(或组织)的领导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采取自费的方式到国外进行留学、短期学术交流或访问学者;对以上事项有关学院(教学单位)要积极支持,并核算为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学校也给予一定经费资助。

5.加强中青年教师配导师的组织、落实和检查监督工作。每学年各学院(教学单位)要将本单位配备导师的情况报校人事处备案,且对导师要制定具体的指导任务和目标要求以及每月、每学期听所指导中青年教师授课的次数;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配备企业(行业)导师,实行双导师;对指导的中青年教师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或争取到相关级别教学科研项目(且经费到账)的导师,学校将给予一定的物质(资金)奖励。

高校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中青年教师对高校发展至关重要,根据中青年教师特点制定完备的发展支持体系和政策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最大限度实现中青年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双赢”。

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工作计划 篇3

从20xx年的9月,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些许的兴奋,我走**我的三尺讲台,构筑起我的教师梦。

尽管大学所修的专业也是师范类的,但毕竟学校注重理论学习,在实际的工作中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老师”,在自己的第一步上看来不是那么的得心应手。

重新审视自己近两年的工作过程,似乎一直在不停地忙备课,“抓”学生,“盯”学生……可是,结果却差强人意。这一切在警示我,我的工作中存在偏差。与其说今天写下的是我对自己今后近三年的规划,不如说这是重新认识和调整自己的一次深思。

辛苦的工作,不尽如人意的成绩;课堂上的热烈的气氛,作业不够完善的答案;学生口口声声喜欢语文课,却没有很大的进步。这种种的矛盾让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一大忌:教而不实,我的教学缺乏系统性。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的是细水长流,水道渠成。我恰在这点上做得不够稳扎。我想我的今后发展规划就该从这里入手吧。

为了能有效的“对症下药”,我仔细地观看了指导老师讲授的内容,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为了使自己快速的成长,在师德、业务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快速跟上新课程。新教育思想的步伐,特为自己制定一份专业成长计划:

一、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这种修养既包括学识方面,也包括道德方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自身修养欠缺,何谈对学生进行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相对于其他科老师而言,知识面要更广,要多读书,多思考,勤练笔,要让自己显得比较渊博,比较有涵养。同时,语文教师还应在道德方面作出表率,为学生率先垂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师德方面。

1、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

教师要认真学习***列宁**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真学习**民族传统的道德理论,吸取其精华,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认真学习*道德理论,用先进的道德理论,武装自己,教育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认真学习一般的道德理论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从多方面获取道德知识,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衡量教师道德是非、指导教师道德行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标准,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具体地向教师表明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正确回答了教师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有力保障。要将教师的师德规范,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信念,需要教师有一个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

3、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

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

(二)学识方面。

现代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发展潜力。所谓广博的知识,是教师要有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对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除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以便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了解其发展缘由和社会意义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一边教学中能够深刻揭示其人文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品质。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否达到一定的深度、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本身是否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而理解掌握教材,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学过程是,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解答这些问题并非易事。如果教师见识广,对诸如这些问题就能应对自如,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做出解答,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如果教师阅历少,见解肤浅,甚至以“以后再告诉你”来敷衍学生,无疑会给学生泼冷水,既降低了自身形象,又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准,要广通博览,在脑子中建立一个“活书库”,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

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教学艺术是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达到完美的境地,如何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每位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专业技能包括教材的解读能力、与学生的交往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了,教学水*也就提高了,学生也就能乐学,易学了。

1、“教材的解读能力”。

我一直认为,画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美术老师,作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语文老师,数学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数学老师,原因就在于他们还不具备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一个教师,其专业能力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他阅读教材的时候能自觉地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价值的角度、人文熏陶的角度、难度把握的角度、坡度设置的角度,去审视教材,从而筛选出最具科学性、艺术性和有价值的教学要素来。这种能力必须成为教师的基本功,它是教师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标志。

2、“与学生的交往能力”。

成年人一般都和成年人打交道,由于年龄相仿,就较容易设身处地地沟通和共鸣。教师却不同,是与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打交道,**的价值观和孩子的价值观有很大区别,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差别,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目前师生间的感情隔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师生无法享受教育幸福的重要原因。可以说,良好的与学生的交往能力的缺失,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生活质量。因此我认为,把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能力纳入教师的基本功,是十分迫切的,每一个青年教师都要注意和学生多交往,在交往中掌握交往的技术、获得交往的能力。

3、“课堂**管理能力”。

课堂的**管理需要一定的管理艺术和能力,这种艺术的本质是要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比如某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提醒了,又分神了,那可能是他在课外或课间,遇到了烦心事,你意识到这些,就能正确地处理,有效地**了。

4、“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学生间或师生间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教师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像一个****要有处理突发战机变化的能力一样。战争,事关人的生命;教育,事关人的灵魂。之所以提出这个能力,是因为我们经常能看到,众多教师经常简单乃至粗暴地处理各种课堂上和课堂外的突发事件,一些研讨课上,我们还能看到青年教师面对突发事件,手足无措,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三、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1、写作能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使我们获得成就感。

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说明写作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如果能够看到自己的文章能变成铅字见诸于报刊,说明你的心血和努力获得了回报,其中的成就感与快意只有自己能感受得到。别人投过来的赞许与羡慕的目光,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2、写作能帮助我们更加用心去品味生活。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必须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捕捉生活和工作中有意味的现象和信息。使自己的感官变得敏锐和机灵。

3、写作会帮助我们深化认识。

表达是认识的更进一步深化,要想把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表达出来,就必须使自己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鲜明的观点,有可读的价值。

4、写作能帮助我们梳理思绪,使自己的头脑变得清晰,思维变得井井有条。

培根说过“写作使人精确”。一篇文章能条理分明地表达出来,少不了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

5、写作能提升我们语言表达的能力。

口头语言由于可以借助手势、表情和交谈对象及随时反馈与沟通。因此,有时口头语就显得不完整、不准确。这就是生活中常见到的有的人很健谈却不会写。而书面语言就必须要求十分完整和精写。文章中若出现用字不当,语意不通这类现象,就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因此,当我们在写作中练就了用完整和精当的语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受时,自然而然,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就得到提高。课堂上一个语意清晰、出口成章的老师一定会深受学生们喜爱。教学效果自不待言喻。

6、写作也能提升我们的阅读品质。

当一个人有了写作的习惯时,那么在阅读上就不会满足于泛泛浏览,你一定会去不自觉地地品味别人是如何遣词造句的,揣摩别人是怎么立意的,探讨别人是如何谋篇布局的,想法从别人的佳作中汲取值得学习的东西。阅读的层次很自然地得到升华。

因此,每一位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的道路上,必须学会调整自己,摆脱工于心计的市井之气,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专业尊严感的幸福,这样语文教师就走向了大气象——努力成为一个***,而不是教书匠。这个时候,语文教师就成为三尺讲台上,学生百读不厌的那本厚重的、不倒的、书香四溢的大书!

文品高了,人品高了;人品高了,教品自然也就高了。一句话,什么样的教师也就带出了什么样的磁场,什么样的深度也就拥有了什么样的深度课堂。高度不一定是目标,向上才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姿态。真正的彼岸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是凭着对教育、对孩子的良心,我想,我们会渐行渐远。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 篇4

关键词:校本培训 青年教师 专业化发展

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呼唤新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作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贴近学校和教师实际、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灵活性强等特点,已经被广大青年教师普遍认同和接受,已然成为了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

一、现阶段我区青年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高水平培训的受训面小,无法满足广大教师的高层次需求

现阶段,能够参加高级(如省市级)培训的一线教师寥若晨星,能够参加部级(如国培计划)培训的更是寥寥无几。青年教师作为学校的生力军及后续的发展力量,更是很难得到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凸显了目前依靠高水平培训受益的教师少,培训对全体教师的影响力不足的现状。

2.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对实际教学指导意义不大

目前,培训的专家学者所阐述的理论虽与教育教学相关,但内容往往理论性太强,忽视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训效果与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效率不高。提供给参培教师的观摩课往往是汇聚“集体智慧”的精品展示课,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准备,不适于教师在日常实践中快速模仿上手。参培教师只能感叹其堪称完美的教学艺术形式,实际上这对他们自身的指导意义不大。

3.基层组织的培训水平偏低,部分培训流于形式

培训缺乏统一的研究指导部门,高级中学的培训工作一般是由教研室、教务处进行统一管理,而这些部门日常事务繁杂,在教师培训的研究和指导方面时间、精力投入有限,没有完整的培训计划,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时间有限。在培训方案的实施、培训结果的评估等方面,都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培训工作中缺乏科学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4.青年教师对培训认识不准确,关注度不够,积极性不高

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他们还在一些低层次的教学问题上纠结、苦恼。例如,维持课堂纪律、调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处理学生个人问题、繁重的教学任务、人际关系、获得充足的上课资料等,他们承受着巨大的教学压力和精神负担。另外,面对上级安排的培训任务,受训教师没有选择权,愿不愿意都必须参加,导致教师缺乏学习上的需求,容易形成抵触情绪,许多教师抱着应付的态度参与培训。

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一种在职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有利于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需求,灵活地选择培训内容、形式、场所、方式等,让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尊重其自主性,个性化发展的培训方式,由本校、本班实际情况产生。校本培训是一种立足于本岗、本职的校内培训,是最经济的培训形式。它不仅培训覆盖面广,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学习需求,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工学矛盾,形成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在动力,提高培训效益。

二、如何对青年教师有效实施校本培训

1.开展好校本培训的前期工作

(1)注重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掌握教师的实际需求是决定其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三个结合:教师的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确定培训内容;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其他业务素质相结合,精选培训内容。通过如此细致的调查研究,有的放矢,为下一步安排校本培训做好充分准备。

(2)精心制定计划,充分考虑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根据校本培训的特点,学校制定培训计划不仅要与学校的近期工作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相适应,还要与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划相适应。因此,学校领导必须高瞻远瞩,要首先制定一个长期的培训计划,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其具体化,循序渐进地分解到每学期、每月乃至每周的培训活动之中。每次活动都能按计划实施,并做到三个到位:活动之前,安排布置到位;活动之中,讨论研究到位;活动之后,考核评估到位。另外,还要有专人负责,保证培训计划的落实。

(3)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拓宽校本培训的渠道。由于校本培训基本是在校内进行,教师互相之间较为熟悉,因而为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一般来说,我们将平时的教研活动内容均纳入校本培训的范畴,使教师在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例如,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课堂教学研讨,进行教科研案例分析,组织经验交流以及平时的听课、评课、说课等。并根据实际情况或需要,将诸多形式交叉进行,使培训始终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拓宽了培训的渠道,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培训的实效。

(4)发挥教师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培训。正是由于校本培训基本是在校内进行,按照以人为本的培训观念,应当把教师作为培训的主体。本校的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积累了或多或少的经验,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完全可以胜任培训者的角色,以自己的现身说法与其他教师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例如,我校每年组织的中高级职称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之间的汇报课,同层次教师之间的比赛课等,这种方式极易被教师所接受,成效十分显著。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每学期专题论文的交流,每学期拟定一个主题,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充当主讲,大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探求欲望,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2.校本培训形式

我校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占全体教师的65%左右,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一直是我校领导、教研室关注的重点。我校教研室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经过几年的探索,摸索出了一套在校本培训方面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形成了自己的培训特色,基本形式主要有:

(1)案例教学式培训。案例教学应作为校本培训的一种基本方式,它倡导发挥集体的力量,在友好民主的氛围中,不兜圈子,一针见血地围绕案例开展教研组活动,以期起到提升青年教师能力的目的。本培训方式一般由教研室牵头,以备课组长为主导,以青年教师为主体,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分学科、分类别、分层次抽查典型的青年教师教学案例、教学方案为研究标本,备课组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对教学案例进行研讨、评判、反思、感悟。这是一个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的过程。

(2)现场诊断式培训。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是青年教师在成长中的主要问题,现场诊断式培训有目的地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严谨的理性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从中通过集体的智慧总结经验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现场诊断式培训法,以其面对面的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及时进行课堂剖析,避免了由于时间的原因而忽略细小问题的弊端与不足,出现问题马上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滞留,对青年教师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主题研讨式培训。每学期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选题(优质课、说课、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命题能力、解题能力、分析能力等),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设计系列活动,解决本学科热点、难点问题。这是我校主要采取的校本培训之一,在本讨论形式中,难点是确定讨论主题,重点是讨论的实效性。主题讨论式要确定讨论主持人,制定相关的制度,做好相关的督查工作,要营造民主和谐,畅所欲言的讨论氛围,鼓励青年教师要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与气度,要不怕说错话,勇于说实话,不能为长者讳、为尊者讳,才能搞好主题讨论法。

(4)校级连动式培训。我校教研室充分发挥我校自治区级示范校的作用,以我校“名校长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尝试组建校际联动的“教研活动共同体”,推动教师加强学习实践,加快兄弟学校教师队伍现代化调整、完善与成长的速度。活动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针对青年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邀请兄弟学校的相关教师来我校进行分析、点评。另外,“走出去”开展兄弟学校之间的教学联谊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了以往教学片的惯例,有效制止了同校固步自封的培训现状,初步实现教师自我学习,主动参与。这样,青年教师问题研究针对性强,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通过来自第一线的问题,话题指向多元化,容易激发团队成员之间的思维,开阔解决问题的眼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培训方式还有许多其他的类型,在此不再赘叙。对于以上的培训方式,一定要注意研究教学案例、主题等研讨中心的原创性,以防个别教师或备课组由于某些原因而抄录互联网、优秀教案等资料,而没有自己的思考。针对此问题,首先,还是营造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树立正确的教研观,组里的教师,也要以问题说问题,不可“倚老卖老”,在案例分析的公开场合,以问题为依据,以缺陷为切入点,展开分析、点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青年教师的自尊心,呵护他们的教学热情;其次,要成立专门的小组,在培训的前、中、后进行相应的督查,以防培训活动自欺欺人,流于形式。

三、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注意事项

1.增强实践性

根据教育规律,先进的教育理论必须与教师个体经验及其所具有的具体实践情境相结合,才能得到有效地运用,未经受训者自身消化、咀嚼、内化的理论,很难使教师在实际工作实践中指导教师的行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因此,一方面,培训者应将培训理论内容尽可能结合青年教师的教学实际,以个案研究、现场诊断等方式引领教师分析、讨论;另一方面,应引导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鼓励和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

2.注意多样性

教师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师培训的多样性。一方面,教师由于地域性差异、学科性差异、因而发展需求亦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即使在大体相当的时空条件下,教师对自身的发展期望也因人而异。因此,教师教育处应在全面研究青年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教师培训,以便在实际培训中,注意到教师个体间的差异、学校间的差异以及地区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只是指教师基础水平的不同,也包括客观条件对教师的需求的不同。

3.注重评估反思,不断拓展校本培训的新思路

每期培训结束后,学校都要组织专门考察委员会对教师培训的情况进行测评,组织教师进行座谈,或以问卷形式等,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方面的反馈消息。以便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更好地设计以后的培训思路。

以上就是我校在青年教师培训方面的一些做法与思考。在新课改的滚滚潮流中,我们每一名教师都是这潮流中的弄潮儿,希望每一名教师都能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献计献策,不断推进中学教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尚智。校本教研指导。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快速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93-02

近年来,随着职业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比重日益加大,越来越多的硕士毕业生甚至是博士毕业生填充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刚进入职业院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是由于他们是从学校进入学校,实践经验较少,对企业的需求不是很了解,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是无法快速适应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唯一一所以铁路为背景的职业院校,办学特色鲜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加上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铁以及汽车城的优势,该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生达到了万人以上的规模,每年招聘青年教师30-60人,为了能使这些新教师快速成长,该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本文试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以为同类职业院校提供参考。具体说来,有效途径有如下几条。

一、入职培训

入职培训是青年教师认识学校的第一课,通常会由相关领导和有教学科研经验的老教师主讲,从师德师风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基本能力培养、人事政策、工会计生知识、校史与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引领新教师学习,迅速使青年教师对学院及教师这个职业有深刻的认识。

二、岗前培训

由于青年教师大多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的岗前培训,可以使青年教师掌握高等教育的相关理论,了解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熟悉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在心理上尽快融入教师这个角色。

三、导师带徒制

学院还会为每位青年教师选配一名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结对指导,并签订《“老带新”结对培养任务书》和《“老带新”结对培养确认书》,要求导师帮助新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熟悉教学大纲、制订授课计划、审阅全部教案,每学期听所指导的新教师上课至少10节以上,并对其上课效果做出具体评价与指导。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要跟导师助教一门课程,听其他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的课20节以上,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学习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技巧和师德风范。学院会抽出专家组进行中期检查和最后的验收。另外,导师还要在科研方面对新教师进指导,包括如何进行课题申报、论文撰写、专利申请等,并吸收新教师进入到自己的课题组,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逐步提高科研水平。

四、院内教学竞赛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学院会定期不定期地举办针对青年教师参加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包括教案、授课进度计划评比、一手粉笔字、“我的拿手课程”和“青年教师课堂竞赛活动”等。其中最大的教学竞赛活动是“我的拿手课程”,该活动持续3年,覆盖几乎所有的青年教师,首先由教师本人挑选上过两轮以上的自认为比较拿手的课程来参赛,并在开学初提交该门课程所有的教案、大纲、授课进度计划和课件至教学督导室。资料一经提交即进入第一阶段日常检查阶段,教研室要组织听参赛教师的课不低于三次,二级学院组织听参赛教师的课至少一次,对参赛教师进行评课指导,专家组会不定期地进行听课检查并进行评分记为初评成绩。第二阶段为专家组集中验收阶段,专家组成员不低于5人,听取完整的两节课之后进行打分,从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是否合理、重难点是否突出、教态是否得体、语言是否流畅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定,然后让学生也对本次课进行打分。除听课外还要进行说课,说课以突出“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为核心,强调其在大纲计划、教案、课堂的体现、运用和落实。然后专家组进行评分。听课和说课全部完成后按比例综合评定成绩,综合成绩超过80分以上才能通过。本次活动学院和教师都非常重视,通过对本门课完整的评价和指导使青年教师从多个环节受益匪浅,教学水平提高很快。

在提高青年教师的技能方面,除了上述的入职培训、岗前培训、导师带徒制、院内教学竞赛几种学院内部的活动,还提供大量的机会参加市级、区级和部级的各种比赛和培训,进一步使青年教师扩大了视野,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五、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

近年来作为职业教育风向标的技能大赛每年都会举办,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参与市级、区级、部级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至2015年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比赛中共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6项,是连续五年代表广西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最多、人数最多、成绩最好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创新和学习能力强,是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的主力军,在指导比赛的过程中,会去查阅大量资料,并把这些知识传输给选手,自身也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范文 篇6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17-02

据教育部网2012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年龄统计显示,小于35岁(包含35岁)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高达44.05%,40岁以下(包含40岁)比例则达到了60.09%。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希望,肩负着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重任。如何实现其快速成长,培养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乃至成为“优青”、“杰青”、学科带头人、院士等拔尖人才是每一位高校师资管理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青年教师本身、培养体系、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社会大环境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培养的质量。

一、影响青年教师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

任何一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共同的作用,青年教师培养也是如此。一方面青年教师要有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愿望和基础,另一方面要有为其提供培养的机构和资源,还需有配套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

(一)青年教师本身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选聘的青年人才大多数学历层次都比较高,博士非常普遍,从培养对象层次来讲,都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由于青年教师大部分出生于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1],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理念以及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一些人之所以选择教师岗位是考虑到教师这个职业稳定、竞争压力小、待遇高等原因;少数青年教师趋利现象比较严重,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学术研究不够深入,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还有一些教师把教师岗位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与高校赋予教师的使命严重不符。

(二)培养设计缺乏系统规划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校本的培训模式,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效率并不是很高。一是许多高校将培养重点放在了“角色转变”的入职培训和“简单化”的骨干支持。二是许多高校在培养体系上缺乏相互衔接。三是建立的培养体系缺乏顶层的设计,对教师的个性需求与学校发展目标统一性研究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不能有效激发青年教师强烈的自我提升意愿,青年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脱离,青年教师并未从中获得充足的职业提升动力和有效支持。

(三)相关制度不能提供有效保证和支持

高校中的一些制度在设计中或执行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关于加强师德建设方面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职称评审制度过程中的资历影响,青年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重,分配制度和考核制度不完善等还存在许多不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因素。据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课题的最新研究得出以下数据:21.3%的青年教师认为职业道德整体形势堪忧;32.1%的青年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41.9%的青年教师认为职称评审竞争激烈;66.3%的青年教师发表文章是为了职称评定,仅有27.2%是出于兴趣;91.4%的青年教师认为收入一般或较低。可见高校中这些具有导向性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二、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分析影响青年教师培养因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高校青年师资培养体系的建立应以“顶层设计”为指导,以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为依据,以实施分阶段、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一)顶层设计,科学规划

党和国家对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2012年由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0号)。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提出“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立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这些文件的出台,一方面彰显了国家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关心,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对青年教师顶层设计的一个纲领。各个高校也应坚持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本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紧密联系,科学设计教师队伍发展的规模、结构、层次和比例,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发展及培养体系。

(二)结合分类管理,实施分类培养

当前,高校根据大学的功能基本上将教师在岗位中大致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和推广服务型等几类。不同岗位的教师承担不同的职责和任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不相同,这样其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也应不相同。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使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三)分阶段,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

青年教师的培训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为青年教师设计出较为清晰的成长发展轨道,从入职的岗前培训开始,到夯实基础,骨干培训,再到拔尖提升、成名成才。各个阶段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依存、步步深化的过程,各个阶段可以采用渠道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1.入职培训。这主要是针对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其培养目标是角色转变,适应岗位需要,培养对象主要是刚毕业来校工作的研究生。具体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培训:①集中培养阶段,主要是开展以下培训,一是开展校情校史培训,目的是让青年教师了解本校的历史沉淀和建设现状,感受学校文化底蕴和教育理念;二是开展高教发展改革前沿培训,目的让青年教师了解国家教育改革趋势、教育改革最前沿的理论;三是开展教学名师、知名学者专家现身教育培训,目的是通过教学名师现身谈师德、谈教书育人,灌输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四是开展学校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介绍本单位工作范围及工作程序培训,目的是让新教工尽快熟悉学校的工作环境及程序;五是参观学校科研试验、示范、实验实习基地和科研成果,目的让青年教师感受到科技工作环境,目睹实习实验的过程,感受科技进步。②分学院培训阶段,主要可以开展“1+1”式导师对新教工的培训,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导师指导内容包括:师德教育、传授科学的教育思想,培养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指导青年教师撰写授课计划、课堂教研、讲稿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课堂教学、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熟悉并把握教学环节和教学规范。同时可以利用导师将新教工带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在团队的帮助下尽快成长。

2.夯实基础,能力提升培训。这主要是针对已经有一定教学科研基础,需要继续加强和提高的青年教师,其培养目标是能力和水平的快速提高。培养对象主要是讲师以下的科教人员。主要可以开展以下工作: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国内外各类进修培训、参加校内外科研合作、外出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等培训工作,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或参加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为其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实力打好基础。

3.骨干培训。主要针对青年教师较为优秀的一部分人开展的再提升培训,培养目标就是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其对象主要是青年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务和少部分业绩突出的讲师。主要通过鼓励青年发表一些高质量论文、指导研究生、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过实施骨干支持计划,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学习和科研合作,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拓展国际视野。

4.拔尖提升培训。主要针对青年骨干教师中具有一定学术潜力的教师进行拔尖提升培训,培养目标是学术、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负责人,能产出标志性成果,培养对象主要是具有正高级职务的青年教师。主要通过校内一些诸如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实施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优青、杰青、青年千人、“长江学者”等选拔人选,最终目的让骨干教师成为高校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团队负责人,能完成国家一些重点项目,产出一些标志性成果。

三、完善制度保障

青年教师的培养无论是入职培训、夯实基础培训还是骨干、拔尖培训等,要保证培训质量,就必须有相应的保障制度。笔者认为这些制度需要重点解决五个问题,一是要让青年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去参加培训;二是在培训期间其工资及各类待遇不可以降低太多;三是培训能使教师从中获得职业发展的动力;四是培训后,对于青年教师职务提高和待遇增加机会增大;五是能监控培养的质量,并不断地进行调整。

(一)整合培训机构资源

目前,各高校负责教师培训的审批和实施分散在人事处(人才办)、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科研处、国际交流处等单位,资源很难整合,也容易造成时间上和精力上的冲突。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其支持政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需要设立统一部门,有专人管理,能够协调统筹各部门资源。

(二)设立专项经费

各类培训的开展、支持计划的实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构建教学科研平台、购置实验设备、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等更需要大量资金作保障。

(三)实行协议合同管理

要保证培养质量,需要与培养对象建立一种契约制度,既要体现培养单位的目标、培养对象的职责,也要体现培养期间培养对象的工资待遇,培养费报销,提升后学校所能提供机遇和支持政策都要明确。

(四)建立培训质量监督体系

培养管理部门不能仅停留在组织申报上,要深入到培养过程和后期管理中去,建立培养对象资格审查、过程监督、培后效果和后期跟踪制度,及时反馈培养的质量以及各类支持计划实施的进展及效果。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范文 篇7

关键词: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发展

在教师培训中实施导师制,是青年教师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青年教师导师制单科培养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指在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为青年教师配备课程指导教师,通过发挥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培养,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郑州科技学院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主动适应教师教学发展需要,通过实施导师制单科培养,促进了教师成长。

一、指导教师

为了保证指导质量和效果,每个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不超过两人。担任导师工作的既可以是资深教授,又可以是年轻教师。选配导师的条件是: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指导能力。导师的职责主要有: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青年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全面指导青年教师课程教学,使青年教师熟练掌握教学规范;讲授示范课,随堂听课,指导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对青年教师进行综合考核,提出考核评价意见。

二、指导对象

鉴于本科教学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按照本科课程主讲教师资格要求,接受导师制单科培养的青年教师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目的是通过接受导师具体指导,基本能够达到独立承担本科相关课程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但对于那些经过教学业绩考核,确需教学指导的其他青年教师也应选配指导教师进行专门培养,以扩大导师制单科培养的受益面。指导对象的职责是:尊重指导教师,主动接受指导教师在思想、业务方面的指导;全程旁听指导教师课堂教学,邀请指导教师随堂听课,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在导师指导下做好各教学环节的工作,达到担任本科主讲教师的基本要求;主动向导师请教问题,及时汇报教学工作情况,培训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提交指导教师审定。

三、指导过程

1.选定指导主体

在导师制单科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是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主体,青年教师是追求教学发展的主体。指导教师和指导对象的选定均由各教学单位负责,报经学校审核备案后颁发导师聘任证书,导师聘期一般为一个学期。

2.签订指导协议

青年教师与指导教师签订指导协议,协议书一式三份,指导教师、青年教师和教学单位各执一份。协议书详细规定指导教师与被指导青年教师各自的职责与任务。

3.制订指导计划

指导计划由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完成,具体制订时以导师为主导,结合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又要尽可能详细和可操作,既要考虑青年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又要立足青年教师近期培养方案的设计。

4.落实指导内容

指导教师悉心指导,青年教师虚心求教,指导计划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正是在这种导学互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导师的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师德教育

言传身教,以自己良好的专业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青年教师,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关注和解决青年教师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确定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教

学观。

(2)备课指导

与青年教师一起研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考核大纲,使他们明确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参考书(目)和最新教学学术信息,帮助青年教师丰富备课内容;指导青年教师研读教材,书写教案,制订教学进度计划,填写教学日志。

(3)教学指导

为青年教师讲授示范课,听青年教师讲授公开课,通过书面记录、现场点评、跟踪督促、回头检查、阶段总结等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的途径与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坚持既督又导、督导结合、重点在导的原则,做到督严格、导得法、帮诚恳、评中肯,积极营造和谐的培养氛围。

(4)双师指导

带领青年教师到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青年教师一道利用自身理论及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产品研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5)教科研指导

培养青年教师教科研兴趣,指导青年教师从事教科研活动;组建教科研团队,主持教科研项目,吸引青年教师系统、科学、规范地参与到教科学研究活动中来,以教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推动教

科研。

(6)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指导

指导青年教师考试命题、试卷批阅、成绩分析等,使青年教师明确标准化考核的基本要求。

5.填写指导记录

为加强对导师工作的监督检查,导师在指导青年教师过程中要填写《青年教师导师制单科培养记录手册》,用于记录指导过程。手册填写的要求是:指导时间要及时,指导过程要完整,指导内容要详细,青年教师确认要签字。

6.考核青年教师

指导周期结束之后,要对青年教师接受指导情况进行考核,主要考查青年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指导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培养成效等。考核主要由导师来完成,教学单位也要出具鉴定意见。考核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对考核结果合格的青年教师,列入本科主讲教师队伍;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青年教师,延长指导期限,继续接受指导。

四、指导效果

实施导师制,搭建了指导教师与指导对象交流的平台,导师通过现身说法实施个性化教育,把教学过程中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虚心接受导师指导,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教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师德方面,在导师的教导下,青年教师树立起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强化了职业道德意识和教学质量意识,增强了投身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德育能力在认识和实践两方面跟上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步伐,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纷纷加入党的组织,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业务方面,青年教师通过与导师互相探讨,倾听导师的指导和建议,明确了教师职责,规范了教学行为,在教案编写、教法运用、课件制作、教学组织、学法指导、实践创新等方面,提高了能力和水平。在教师学期业务考核评价中,参与导师制单科培养的青年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都在良好以上,其中,90%以上为优秀等级。他们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屡获大奖。由他们指导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在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中也捷报频传。

作者简介: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 篇8

关键词 青年教师 卓越工程师计划 工程实践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30

Exploration on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s Plans

LU Qian, CUI Zhi, FENG Wei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that young teachers are generally lacking of engineering capability in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s plans, the performances and reasons of result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lacking of engineering capability were both analyzed in detail. The means of training and improving the engineering cap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s plans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All this work has a goo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young teacher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Key words young teachers; outstanding engineer program;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0 引言

为了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家提出教育改革计划,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前卓越工程师计划已经实施了近五年,第一批卓越计划培养的大学生已经顺利毕业并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盐城工学院作为国家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科院校,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工程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全方位培养;但同时,在实施卓越培养计划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短缺。

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引进了很多青年博士。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近三年来也引进了超过100名青年博士。这些青年教师的引入,给教学队伍带来了活力,也给学术研究领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是另一方面,这些青年教师尚未完全适应工程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自身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欠缺,这不管是对于高校进一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还是对于青年教师的自身发展而言,都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如何不断加强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了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本论文从实施卓越培养计划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青年教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如何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对于提升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较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1 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表现

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青年教师普遍表现出了对工程素养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专业实验课程需要指导培训。很多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需要从事一定的教学工作,而很多专业课是有配套实验课程的。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很多青年教师对于一些专业课程的基本实验也不了解,基本的动手能力有所欠缺,需要老教师的指点、指导,才能够完成实验课程。这表明很多青年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是欠缺最基本的动手实验能力。

(2)专业生产知识亟待补充。很多学生在生产实习、定岗实习及工程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中,会对生产实习工艺过程或者一些生产环节中涉及到的技术问题存在疑惑,而青年教师普遍不能给出满意的解答,这就表明青年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有所欠缺,对专业生产技术及工艺环节存在一定的知识脱节。

2 原因分析

青年教师大多具备很高的学历,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但是为什么其工程实践能力普遍欠缺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导向政策存在一定偏颇。很多地方高校往往一味重视科研成绩,如每年申请多少个部级项目,获得多少奖励等等;对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自然力不从心。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作用下,很多青年教师也着眼于科学研究,从而忽略了教学研究,也忽略了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青年教师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青年教师往往把学术研究看得很重要,但是对于本科教学,尤其是工程实践教学,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轻视。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存在晋升职称的压力,往往更加看重具有量化考核指标特点的科研,自然就再无精力用于教研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校工作量考核方式存在误区。很多本科院校的工作量考核方式存在一定误区,青年教师往往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科研成绩不是很突出,为了完成每个年度的工作量考核,只能通过教学和指导学生竞赛等方式来弥补工作量的欠缺。而这样的考核方式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青年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题教学和指导学生方面,而在科研领域,及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则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其最终结果就是影响到了整个学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质量。

3 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1)高校应当为青年教师开设系统的工程实践培训课程。高校将青年教师引入之后,不能立即给青年教师布置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反,应当为其开设系统的工程实践培训课程,这对于青年教师日后自身的发展,以及提高整体科研实力和教学水平都是有益处的。通过系统的工程实践培训课程,能够帮助青年教师培养其工程素养,锻炼其动手能力,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

(2)青年教师自身应当不断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之后,怕吃苦受累,很多人不愿因承担工程实践教学、实验课程教学等任务,因此而丧失了培养和锻炼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机会。实际上,一方面高校应当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给勇于承担实验课程和工程实践教学的青年教师更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自己也应当通过工程实践教学来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3)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计划。高校应当鼓励青年教师勇于走出去,到生产企业定岗实习。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发放适当的实习补贴,定期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集中生产实习,掌握生产技术与工艺环节,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定期将校外名企的技术专家、工人师傅等请到校内,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实地演示、上岗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耳濡目染的工程实践引导和能力培训,从而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引导青年教师多参与横向课题。青年教师在纵向课题的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普遍在横向课题方面表现较差,究其原因,本质上还是因为横向课题是与企业签订的课题,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而对于工程实践能力有所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做好横向课题自然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为此,应当引导青年教师在横向课题方面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通过到企业实地考察,钻研生产技术,提出并解决设计方案,实施技术方案等环节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青年教师对专业技术的理解程度,在提升了自身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关系到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加强和提高青年教师在卓越计划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为青年教师才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性人才因素。本论文简要探讨了当前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和表现,并且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方法与措施,对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素养,提升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先军。增强教师工程素质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效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21(12):137-138.

[2] 李锋亮,李曼丽。对工程师教育收益率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0.18(5):37-43.

[3]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4] 李培根。工程师教育培养该何以卓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3-14.

指导青年教师工作计划 篇9

挖掘教育资源,传承优秀文化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完善的自觉追求,是优秀教育者一生的奋斗过程。学校党支部、工会和团委,结合近年来老教师退休比较集中的实际,把凝聚在老教师身上的优秀教风和光荣传统,作为青蓝团队开展师德培训的教育资源。在为退休教师举办离校告别仪式的准备过程中,组织青年教师对老教师进行访谈,开展“书写老教师事迹、传承学校文化”的教育活动。在一场场“学校因您而精彩”的老教师退休告别会上,看着老教师曾经年轻的风采,读着青年人对老教师感人事迹的赞颂,老教师身上那种爱岗敬业、潜心钻研、淡薄名利、为校增辉的道德风范,在青年教师的心里埋下了重生的种子。

结对拜师,名师指引

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如何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是青年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为了让青年教师都能交上满意的答卷,学校为青蓝团队中教龄不满两年的青年教师指定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新老教师结对子,双方签订师徒合约,规定各自的职责和要求。学校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公开汇报课活动,召开师徒工作总结展示会议,考核师徒责任落实情况。在这些交流活动中,青年教师听取老教师的指导意见,学习团队中其他人的成功经验,不断自我反思、行为跟进。

开设青蓝团队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的要求空前提高。在这一背景之下,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为适应时代要求,我校党政领导每学年都要认真制订青蓝团队课程计划,选聘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定期开设青蓝团队课堂。课程设计的内容丰富多彩,从教育法规、师德修养,到心理拓展、说课评课,从学生辅导到与家长沟通,凡是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人际交往、学科能力上经常遇到的问题,都会作为青蓝团队的课程主题。课程的形式多样活泼,有美文分享、案例反思、游戏体验,也有授课讲座、分组研讨。我们还开辟了“青蓝剧场”教育普法平台,青蓝团队的成员将教育普法剧情精彩地再现于校园,并通过他们扮演的一个个生动的角色,深刻理解了相关教育法规的内涵,理解了教师从事的崇高事业。

指导青年教师制订自我发展规划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