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报告推荐3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报告(精选3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篇1

一、调查目的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主要课程,如何上好语文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从xx年8月开始,至今小学课程实验已开展了九年。为了解我镇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根据学院的有关社会实践要求,我利用工作之余,深入到我镇各小学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较全面、深入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二、调查方法、内容及对象

1、调查方法:访谈法,听课,随机抽样调查。

2、调查内容:

⑴教师方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调控、教师素质、教学特色;

⑵学生方面:参与状态、交流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

3、调查对象:全镇10所小学的30名语文教师及其学生。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结果概述

我历时近两个月,分别到我镇10所小学听了30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常态课,并与教师进行了访谈,对30节课进行了量化评估。结果达到a等(90分以上)的课12节,占抽样总数的40%;b等(80―89分)的16节,占抽样总数的53.4%;c等(79分以下)的2节课,占抽样总数的6.6%。

总的看来,我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凸现出以下亮点:师生关系趋于平等、民主和和谐,教学方式悄然改变,教学评价趋向多元,教师探究、合作成为共识,校本教研崭露头角。

(二)教师方面

1、教学目标。90%以上被抽查的教师(以下教师均指被抽查的教师)能正确地定位和把握教学目标,约40%的教师非常关注生成性目标。

2、教学内容:85%以上的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约30%的教师能创造性处理和使用教材,约20%的教师能合理、有效开发和补充语文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80%以上的教师教学流程清晰,师生活动时间分配较合理,语文学科特点较突出。

4、教学方法:70%左右的教师能灵活运用教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和求知动力。25%左右的教师注重学法指导,能设计出质量较高的探索类问题和发散类问题。极少数教师教法陈旧。

5、教学调控:80%的教师基本上是按预设方案(教案)组织教学,只有20%左右的教师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组织教学,50%左右的教师能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6、教师素质:90%的教师有亲和力,教学基本功较强。从学历程度看,合格率(中师)100%。其中,中师6人,占总数的20%;大专21人,占总数的70%;本科3人,占总数的10%。被抽查的30名教师,第一学历均是中师,第二学历(专科、本科)均是电大、自考或函授学习取得的学历,具专科以上的教师只有7人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只占总数的23%,因此,教师的专业文化知识不是很强。

7、教学特色。约40%的教师教学有亮点,有创意,约20%的教师有教明显的教学风格。

(三)学生方面

1、参与状态。从参与的广度上看,被抽查的30节课中,50%的课中的90%以上的学生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40%的课中的50%左右的学生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10%的课中的多数学生很少参与或几乎没有参与学习过程。从参与的深度看,50%的课中的90%以上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40%的课中的50%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10%的课中的多数学生是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2、交往状态。被抽查的30节课中,约50%的课中的多数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敢于评价自己、学生和教师,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0%左右的课中的学生几乎没有交往。

3、思维状态。被抽查的30节课中,约50%的课中的一部分学生敢于提出一些有挑战性与独创性的问题,并能与他人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活跃,发散性思维得到教师的重视与培养。

4、生成状态。被抽查的30节课中,60%左右的课中的学生,大多数学习兴趣浓厚,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度较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效果较好,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调查结论

1、教师教育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薄弱,有的还存在模糊认识。对课程标准解读不够,课程标准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评价方式欠完善且不尽科学。

2、教师的情感、价值判断与现代教育思想有一定差距,专业知识欠深厚,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理解不够。

3、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对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握不够,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4、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普遍较差,综合知识与知识结构尚不理想,只知埋头教书,不懂科学研究的现象还很严重。

5、教师对现代教育中自身的角色地位把握不准,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到有效体现。现代化教学媒体和手段在现代教育中的应有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6、学生对语文学习相对缺乏自主性,语文学习过程中还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

7、学生在课堂中个性能得到一定的张扬,但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上的一些问题视若无睹,置若罔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篇2

一、调查目的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主要课程,如何上好语文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从20xx年8月开始,至今小学课程实验已开展了九年。为了解我镇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根据学院的有关社会实践要求,我利用工作之余,深入到我镇各小学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较全面、深入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二、调查方法、内容及对象

1、调查方法:访谈法,听课,随机抽样调查。

2、调查内容:⑴教师方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调控、教师素质、教学特色;⑵学生方面:参与状态、交流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

3、调查对象:全镇10所小学的30名语文教师及其学生。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结果概述

我历时近两个月,分别到我镇10所小学听了30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常态课,并与教师进行了访谈,对30节课进行了量化评估。结果达到a等(90分以上)的课12节,占抽样总数的40%;b等(80―89分)的16节,占抽样总数的53.4%;c等(79分以下)的2节课,占抽样总数的6.6%。

总的看来,我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凸现出以下亮点:师生关系趋于平等、民主和和谐,教学方式悄然改变,教学评价趋向多元,教师探究、合作成为共识,校本教研崭露头角。

(二)教师方面

1、教学目标:90%以上被抽查的教师(以下教师均指被抽查的教师)能正确地定位和把握教学目标,约40%的教师非常关注生成性目标。

2、教学内容:85%以上的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约30%的教师能创造性处理和使用教材,约20%的教师能合理、有效开发和补充语文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80%以上的教师教学流程清晰,师生活动时间分配较合理,语文学科特点较突出。

4、教学方法:70%左右的教师能灵活运用教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和求知动力。25%左右的教师注重学法指导,能设计出质量较高的探索类问题和发散类问题。极少数教师教法陈旧。

5、教学调控:80%的教师基本上是按预设方案(教案)组织教学,只有20%左右的教师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组织教学,50%左右的.教师能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6、教师素质:90%的教师有亲和力,教学基本功较强。从学历程度看,合格率(中师)100%。其中,中师6人,占总数的20%;大专21人,占总数的70%;本科3人,占总数的10%。被抽查的30名教师,第一学历均是中师,第二学历(专科、本科)均是电大、自考或函授学习取得的学历,具专科以上的教师只有7人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只占总数的23%,因此,教师的专业文化知识不是很强。

7、教学特色:约40%的教师教学有亮点,有创意,约20%的教师有教明显的教学风格。

(三)学生方面

1、参与状态:从参与的广度上看,被抽查的30节课中,50%的课中的90%以上的学生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40%的课中的50%左右的学生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10%的课中的多数学生很少参与或几乎没有参与学习过程。从参与的深度看,50%的课中的90%以上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40%的课中的50%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10%的课中的多数学生是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2、交往状态:被抽查的30节课中,约50%的课中的多数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敢于评价自己、学生和教师,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10%左右的课中的学生几乎没有交往。

3、思维状态:被抽查的30节课中,约50%的课中的一部分学生敢于提出一些有挑战性与独创性的问题,并能与他人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活跃,发散性思维得到教师的重视与培养。

4、生成状态:被抽查的30节课中,60%左右的课中的学生,大多数学习兴趣浓厚,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度较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效果较好,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调查结论

1、教师教育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薄弱,有的还存在模糊认识。对课程标准解读不够,课程标准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评价方式欠完善且不尽科学。

2、教师的情感、价值判断与现代教育思想有一定差距,专业知识欠深厚,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理解不够。

3、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对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握不够,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4、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普遍较差,综合知识与知识结构尚不理想,只知埋头教书,不懂科学研究的现象还很严重。

5、教师对现代教育中自身的角色地位把握不准,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到有效体现。现代化教学媒体和手段在现代教育中的应有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6、学生对语文学习相对缺乏自主性,语文学习过程中还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

7、学生在课堂中个性能得到一定的张扬,但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上的一些问题视若无睹,置若罔闻。

小学语文教学时一项艰辛的工作,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作为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勤于总结,与时俱进,才能有力地推进语文课堂教学走上一个新台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篇3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过:教学的本质意义是交往与对话。通过对话,师生的心灵距离才能拉近;通过对话,教师才能实现对学生真正有效的引导;通过对话,学生的个性才会有彰显的平台…因此,有效教学只有通过有效对话才能得以实现。可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堂有效对话认识还很模糊,很多“对话”仍属于低效或无效行为。如何组织有效的对话教学成了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因此对堂教学对话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目前对话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

误区一:学生并非学习的主体

标强调学生的发展是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程资的选择、目标的制定、堂对话活动的实施都应该以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堂中,发现教师更多地只是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强加给学生,基本忽略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资的有效运用。教师只有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合理的对话活动,以语言材料为载体,创设真实的情境,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去审视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审视对话教学是否能促使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和情感上的沟通,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情感的目的,才能切实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误区二:有问有答即有效对话

随着新改的实施,传统的“满堂灌”现象变成了“满堂问”,可实践观察中发现部分教师虽然从形式上给予学生对话的权利,但是这个对话过程以及话语权都牢牢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宰”。虽然堂有问有答,但其实质却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一步一步接近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对话教学不过成了“对话圈套”,对话教学就这样在堂上被虚化了。

误区三:对话操作的泛化

堂对话的真正价值,在于对学生成长需要的满足和提升。通过堂教学,通过生生之间的差异交流,通过教师的点拨乃至于师生间的对话使学生获得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机会。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对话教学。

二.改进措施

1营造宽松民主的对话平台

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堂氛围。对话教学的前提是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离开了个体的平等,离开民主的教学氛围,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教学。教师首先要做个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相互辩驳……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其次要创设愉悦的对话环境,要及时给予有效的良性的评价,教师的这种即时性的激励性评价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和赞赏。教师的评价应该发自内心且充满新意。在自然而然、充满真情实感的赏识过程中,学生就会有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就能积极参与师生对话。

2设计有效的对话话题

话题确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进而影响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设计的话题必须让每个同学有话说而不是部分同学动起,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最近发展区”,这样既能让学生保持一种紧张而有序的心理状态,又能够促进教和学之间的互动。为使对话充满灵性,教师要力求话题具有探索性和开发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想像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提供足够的对话时间

为使对话真正有效,就必须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和对话时间,使他们成为堂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时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预案,往往慌忙开始而后就匆匆打断,从而使对话流于形式,根本没有意义。堂有效对话不仅仅是让学生说,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说,更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4尊重个性感受。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对同一事情,就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疑问和观念,切不可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纳入自己既定的轨道,把结论强加于学生是与有效对话背道而驰的。只要学生不偏离本,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就应得到教师的尊重和鼓励。这样,堂对话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