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教案【优秀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苹果》教案【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苹果》教案 篇1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人手一盒蜡笔。

2、一张已经完成涂色活动的红花。范画一张。

活动过程:

1、讨论三八妇女节送给妈妈的礼物。

教师:大家知道马上要过什么节吗?你们想送什么礼物给妈妈啊?幼儿讨论并得知是三八妇女节。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出示一张已经涂色的红花范画,说:你要做小红花吗?我们来做朵红花送妈妈,好吗?

2、幼儿观察红花的涂色方法。

教师:大家看看,这么漂亮的`红花是怎么变出来的呢?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红花涂得有无出边框、是否顺着一个方向等特点。(使幼儿观察并知道给花涂色尽量注意不要涂出边框,要顺着一个方向涂)

3、幼儿尝试进行涂色活动。

幼儿尝试空手练习。

教师:我们也用自己的手做蜡笔,涂一涂,要注意顺着一个方向。(幼儿在桌上空手练习)

讨论:怎样涂色好看?(选择朝一个方向涂色,顺着横向、竖向涂色都可以)

幼儿尝试进行涂色。

教师:妈妈最喜欢红红的花朵了,我们大家来给妈妈花红花吧!

幼儿尝试进行涂色活动。

教师在幼儿涂色过程中,注意提醒幼儿朝一个方向涂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蜡笔。

4、乐意送礼物并说祝福的话。

教师:呀,小朋友做的红花多美呀,我们今天就把妈妈的礼物带回家,送给妈妈吧。

接着,鼓励幼儿回家送礼物并说出自己心中祝福的话,可以让幼儿与同伴先交流一下。

《苹果》教案 篇2

一、活动背景:

初次看到这本绘本,就被画面中以“苹果”引发的食物链,这种类似于“一物降一物”的逻辑关系所吸引,感觉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幽默有趣的故事内容中学习数学,定能轻松、愉快地积累数经验。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而数活动本身又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就把这样一个“润物细无声”的绘本内容进行了一些筛选,把内容锁定在7以内的数量,然后通过积极的师幼互动,不断引导幼儿感受绘本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和各事物间的联系,让幼儿在看看,猜猜,说说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绘本的乐趣。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看看、猜猜、说说的过程中,感受故事所蕴含的7以内的数量关系及事物间的联系。

2、大胆讲述画面内容,体验数学绘本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课件(绘本故事、游戏:谁的反应快),操作图和操作卡两人一份等。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曹老师带来了一本有趣的绘本,里面藏了一些神秘的朋友,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

(1)第一次记忆练习。

师:等一会儿,给你们十秒钟时间来认识一下,当我从1数到10,时间到,图片就会消失,而你们呢就要说出图片上有谁?行吗?准备开始。(1、2、3、4、5、6…10)

师:时间到,看清楚了吗,图片上谁?

师:到底是不是这些朋友,我们再来看看。

师:这是…,这是…?一共几位?(4位)

(2)第二次记忆练习:

师:你们太棒了,一眼就看清楚了!诶,还有一些神秘朋友还没出来呢,你们想认识吗?

嗯,这次要增加难度罗,只5秒钟,而且我还要倒着数,哎,倒着怎么数?

师:好的,我就按照着你们的方法,来倒计时,这次可要看清楚了又有哪些朋友来了?准备开始:5、4、3、2、1.

师:有谁?一共有几位?

(评析:两次记忆练习,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记忆力,吸引幼儿的眼球,而且也能帮助幼儿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

2、播放课件,理解绘本内容。

(1)仔细观察画面,目测物体的数量。

师:都认识了吗?今天我讲的这个故事就是关于它们的,故事的名字叫《首先有一个苹果》。

师:首先是什么意思?(首先就是第一、最先出来的意思)首先有一个苹果,长在哪里?

它长得怎么样?(又红又大,很健康)。

师:来了谁?有几条?两条毛毛虫想干什么?(吃掉红苹果)。

师:这时,谁来了?有几只?三只小鸟又会干什么?

师:看看它们在干什么?(幼儿观察画面)几只小鸟捉到了毛毛虫?还有一只呢?

师:为什么只有两只小鸟捉到了毛毛虫?

师生共同:因为小鸟有——2只,毛毛虫有——3只,小鸟比毛毛虫多——1。

(评析:通过目测数量,解释“为什么只有两只小鸟捉到毛毛虫”的原因,能帮助幼儿理解“毛毛虫比小鸟多1”的数量关系,为接下来理解“猎人、猎狗和小鸟谁多、谁少”的数量关系作铺垫。)

(2)仔细观察画面,比较物体的数量

师:就在这时,谁来了,有几位?(4位)4位猎人拿着枪想干什么?

师:你们猜猜4位猎人都能捕猎到小鸟吗?为什么?

师:我们一起看看几位猎人捕猎到小鸟了?

师:为什么没有都捕猎到?

:因为猎人有4个,小鸟有3只,所以4个猎人比三只小鸟多1。

师:这是,谁又来了?一共有几只?

师:猎狗看见猎人抓到了三只小鸟,就连忙奔过去叼小鸟,猜猜看这五只猎狗都能叼到吗?为什么?

师:看看有几只猎狗叼到了小鸟?猎狗和小鸟谁多谁少?

(评析:有了上面一个环节的铺垫,孩子们在比较数量时就会想到“谁多?谁少?谁比谁多”从而进一步感受了故事中人和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3)仔细观察画面,讲述画面内容。

师: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猎人猎狗在干什么?什么事情会让他们这么害怕呀?(幼儿猜测)

师:原来谁来了?有几只熊?

:猎人和狗看到了可怕的熊,所以害怕得拼命地往前逃!

师:逃啊逃,它们发现了什么?有几个?一起数数。

讲述:猎人和猎狗为了阻止被熊追上,他们就把7只蜂窝全扔向了熊。

师:可是谁也没想到,里面竟然飞出来了什么?多少只?数不清可以怎么说?

讲述:许许多多的蜜蜂把所有人都蛰了,哇。整个场面变得很混乱。

师:现在你还能数得清他们分别有几个吗?那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他们数清楚?(幼儿讨论:分一分、排排队)

(评析:数、形结合,能让幼儿感受到故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巩固了对数字6、7的认识,从而体会到从1到7甚至“数不清”的数量概念。)

3、演示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教师示范排成阶梯性:

师:该怎么排呢?诶,故事里首先出来的是(手势提醒)——一个苹果,把它排在哪里,好就听你们的,让它站在这条黑线上,那一个苹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嗯把1贴在苹果后面的小方框里。

师:接着是~(两条虫子)排在哪,可以用数字几表示?然后呢(三只鸟)再接下来呢?那你们能不能像我这样按照故事里出现的顺序一个一个往下排?然后在旁边贴上相应的数字。

(2)交代操作要求:曹老师给你们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份操作材料,等会就请你们按照故事里顺利来给他们分一分、排排队,然后在旁边贴上相应的数字。

(3)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引导幼儿边回忆故事边按顺序排队。)

(4)检验幼儿排序的结果。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排的?(引导下面的幼儿要安静倾听同伴发言,引导大家一起说说)

:都是这么排的吗?举起来让我看看。是呀,原来再乱的东西,只要把它们分一分、排排队,就会变得很清楚。

(5)了解阶梯排序中的秘密。

师:从这些排列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

:他们的排列就像走楼梯一样!从上往下数一个比一个多几(1),2条毛毛虫比1只苹果多(1),2比1多(1);3只小鸟比2条毛毛虫多(1),3比2多(1);4比3(多1)5比4、6比5、7比6。

从下往上数,一个比一个少一!看6只熊就比7只蜂窝少(1),6比7(少1)5比6……1比2少1。

(评析:回忆故事中的人和物,是对孩子记忆能力的一种考验,而阶梯式的排列方式,能帮助幼儿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序规律。)

4、游戏:

(1)谁的`反应快?

师:真厉害,都知道了。(点击课件)小熊也想来考考大家了,敢不敢试试?仔细听,小熊会考大家什么呢。点击课件小熊出题:(4比3多几? 6比5多几? 4比5多几? 3比4少几?)

师:真厉害,都答对啦。连小熊都很佩服你们哦,表扬一下自己!

(2)马兰花

师:现在曹老师想你们一边玩个游戏,一边来考考你们?不知你们行不行?好找个空一点的地方。(2瓣花,比4少1,比4多1,比5少1)。

(评析:游戏的插入避免了枯燥的说教练习,能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练习的欲望,同时也巩固了解了数字1——7之间的关系。)

5、环保教育、延伸活动

(1)孩子们,到现在我始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熊为什么要去追猎人和猎狗呢?(幼儿讨论)

:是呀,小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去保护它。

(2)那么小熊去追猎人和猎狗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答案就在这本绘本里面,等会儿我们回教室一起看一看,再研究研究,好吗?

(评析:环保教育能让幼儿知道“猎人捕猎小鸟”这一做法是错误的。而“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能引发幼儿自主探究绘本的欲望。)

三、活动

画面看似简单,却能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字融入了形象生动的故事中,以一种好玩、有趣的方式表达了数字的感念,这就是绘本《首先有一个苹果》的魅力所在。所以我感觉这个教材非常符合中班孩子具体形象化的思维特点,也符合了在“情境中学数学“的现代教学理念。活动一开始我主要通过两次记忆练习,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接着以绘本“首先有一个苹果”为导入,当每一次角色数量出现的递增、画面逐步丰富时,我都采用了“谁来了?”“有几只?”“为什么小鸟(猎人、猎狗)只能叼到(捕捉)两条(三只)毛毛虫(小鸟)?”等指向性明确,简练的话语进行提问和引导,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们在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时,不知不觉中,记住了故事中的角色,习得了7以内的数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而最后的排序、游戏等内容,也让幼儿感受到了原本枯燥的数字学习也可以来自于绘本、来自于游戏,从而再次激发了幼儿爱学习的欲望。整个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活动氛围轻松、愉悦,师生互动好。

《苹果》教案 篇3

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2、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课前准备:

挂图、每人20个圆片或者小棒。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显示18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b、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18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2、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18÷6=3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三、尝试:

第2页 “填一填,说一说”两道小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四、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除法竖式,除法竖式的写法不同于加法和减法,我们在书写时格式一定要规范,数位对齐,并且要知道每一步的意思。

作业设计:P3页练一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