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4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胎生、卵生的两种生殖方式及其发育过程。

2、尝试在协商中共同探索关于动物的奥秘。

活动准备:

配对图片黑板

活动过程

一妈妈和娃娃配对

1、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一些动物妈妈和动物宝宝,看他们都在这儿呢?都有谁来了呢?

(上面一排式动物娃娃,下面一排是动物宝宝)

2、玩了一会之后,这些糊涂的娃娃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好不好,把娃娃送到妈妈的身边。

(幼儿分组操作,妈妈和娃娃图片操作)

3、分享配对好的妈妈和宝宝

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来把自己的结果告诉大家。

有分歧的来讨论。

4、单老师看到了有的妈妈和娃娃很容易找到,但是有的就有点不一样了,有的妈妈和娃娃长的很象,有的则娃娃小的时候是不象妈妈的,长大后才象妈妈。

二了解动物妈妈生宝宝的两种方式

1、看小小鸡和妈妈母鸡的样子就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母鸡妈妈是怎么生出鸡宝宝的。

请幼儿根据视频描叙。

鸡妈妈是先生蛋——蛋变成小小鸡——小小鸡再长成鸡

(结合图片展示)

2、和鸡一样,先把生出来蛋宝宝或卵,再孵化长成小宝宝的动物我们都叫它是卵生动物。

3、那么你知道还有谁也是象鸡妈妈一样,也是卵生动物的呢?

(鸡、鸭、鹅、鱼,鸟、蝉苍蝇等等)教师分类粘贴

其实在动物世界里,除了鸡、鸭、鹅是卵生的,各种各样的鸟类,鱼类,还有昆虫他们都是卵生的动物。

4、所以的动物妈妈都是这样生宝宝的吗?当然不是,那他们是怎么生宝宝的。

5、出示小鹿的图片。

原来向小鹿一样小宝宝直接妈妈的肚子里长成,然后再生出来的动物,我们叫它们是胎生动物。那你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的动物呢?

三幼儿尝试分类

1、刚才我们知道了动物有是卵生的动物和胎生的动物,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动物分分家,

分卵生和胎生

2、我们人是卵生的还是胎生的呢?

3、小刺猬和乌龟是卵生的还是胎生的呢?

大班科学教案4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及讲述等活动,丰富幼儿有关动物胎生和卵生的基本常识。

2、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家长带领幼儿收集胎生、卵生动物的资料、图片、书籍。

2、几种卵生动物的多媒体课件。

3、动物图片若干。

4、黑板两块,贴有双面胶的白纸两张。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

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好像飞机在飞行。

二、了解卵生动物的常识。

1、蜻蜓一生下来就是这样子吗?

2、观看多媒体课件前一部分。

(1)有一天,一只小鸟从河边飞过,看见蜻蜓用尾巴在点水,蜻蜓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蜻蜓在干什么呀?(蜻蜓点水是在生宝宝,它把卵子生在水里,卵子一天天长大,最后就变成了小蜻蜓。)

3、观看多媒体课件后一部分。

(1)小鸟还看见了母鸡、青蛙、乌龟也在生宝宝,我们也来看看它们是怎样生宝宝的,它们的宝宝出生时是怎样的呢?

(2)谁像蜻蜓一样把宝宝生在水里了?

(3)还有哪些动物像蜻蜓、青蛙一样把卵子生在水里的吗?

(4)母鸡和乌龟是怎样生宝宝的呢?(母鸡孵蛋),那乌龟是怎样孵蛋呢?

(5)还有哪些动物也会生蛋?

小结:这些动物和蜻蜓、青蛙妈妈生宝宝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由动物妈妈先产卵,卵再不断变化长大,最后长成和妈妈一个模样的动物叫卵生动物,动物这种生宝宝的方式叫卵生。

4、扩散性思维: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卵生动物?

三、了解胎生动物的常识。

1、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的呢?

2、播放小马出生录像,马妈妈生下的是谁?它长得怎样?

3、出示小马图像,这是马妈妈生下的谁?它长得怎样?(引导幼儿观察马一生下来就有头、身体、四肢、尾巴。)

4、小结:像小马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得一样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5、发散性思考:大象是胎生动物还是卵生动物?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胎生动物?

四、了解人也是胎生。

1、动物有胎生和卵生,那我们人呢?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

2、请幼儿默默地对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妈妈,您辛苦了,谢谢您!

五、游戏“动物分类”

1、交代游戏玩法:把椅子下面的动物图片拿起来,看看上面的动物是胎生的还是卵生的,然后把它贴到黑板上,这块黑板贴胎生动物,那块黑板贴卵生动物。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检查分类情况。

大班科学教案4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和讲述等活动,初步了解有关动物卵生和胎生的基本常识。

2、激发对动物的探索兴趣,增强对小动物的热爱情感。

活动准备:

PPT课件、蜻蜓和母鸡生宝宝的多媒体课件、红、绿彩带、小红旗若干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客人,看,是谁来了呀?(小鸟)小鸟长大了,它想飞到外面去看看周围的世界,我们跟着小鸟一起去看看吧。

二、观看课件、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的生殖方式:卵生、胎生。

(一)看课件了解卵生动物的常识。

1、观看蜻蜓的课件。

(1)、提问:故事里小鸟碰到了谁?蜻蜓妈妈在干什么?

(2)、蜻蜓妈妈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它把卵子生在哪?它的宝宝是怎样长大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PPT课件,(卵→幼虫→蜻蜓)

(3)师:还有哪些动物和蜻蜓一样也是产卵的?(出示PPT课件:蝴蝶、苍蝇、蚊子)

(4)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小鸟谢谢你们告诉了它这么多知识,它继续往前飞,又会看见什么呢?

2.观看母鸡的课件。

(1)、小鸟看到谁在干什么?母鸡是怎样生宝宝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PPT课件(母鸡→鸡蛋→小鸡)

(2)、师:还有哪些动物会生蛋呢?(出示PPT课件:鸭、鹅、鸟)

小结:像这些动物妈妈先产卵,小宝宝呆在卵里,吸收卵里的养分,然后不断的变化长大,最后长成和妈妈一样的动物叫卵生动物、这种动物妈妈生宝宝的方式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卵生。

(3)、扩散思维: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卵生动物?(出示PPT课件:鹰、蚂蚁、鱼、壁虎)

师小结:其实动物界里,很多鸟类、昆虫累、鱼类、爬行类都是卵生动物。

(二)、了解胎生动物的有关常识。

(1)、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的呢?(不是)

(2)、出示PPT课件,猫的图片,猫妈妈生下的宝宝是谁?它长的怎么样?

(3)、出示PPT课件,狗的图片,狗妈妈生下的宝宝是谁?它长的怎么样?(引导幼儿观察小猫、小狗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的一个模样就有头、身体、四肢、尾巴,还要喝妈妈的奶长大呢。)

小结:像小猫、小狗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的一样的动物叫胎生动物。这种动物妈妈生宝宝的方式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胎生。

(4)、发散性思考:出示PPT课件,大象是胎生动物还是卵生

动物?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胎生动物?(出示PPT课件,猪、牛、兔……)

师小结:其实在动物界,许多哺乳动物都是胎生动物。

三、巩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1)、分别出示各种小动物PPT课件,让幼儿猜猜它是卵生动物?还是胎生动物?

(2)、幼儿讲述后,教师逐一出示答案。

四、出示PPT课件,以竞赛的形式,幼儿进行抢答,进一步巩固对卵生、胎生的知识。

1、师介绍参赛小组:红队:红队必胜,耶。

绿队:绿色绿色,健康快乐!耶。

2、师介绍游戏规则:当出示动物图片时,请每队队员进行举手抢答,答对的小组队员自己插上一面小红旗,抢答结束后以红旗多的一队获胜。

2、总结得分情况,祝贺获胜小组。

五、活动延伸:

师:大自然还有许多动物,哪些是卵生动物,哪些是胎生动物呢,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收集一些图片带到幼儿来,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听,好吗?(结束)

大班科学教案4篇4

设计思路:

孩子们对动物很感兴趣,特别是经过这个主题活动。课后经常有孩子问我,为什么鱼妈妈生出来的鱼宝宝一开始和妈妈张的不一样?为什么小狗和他妈妈就一个样?还有鸡蛋里面为什么会钻出小鸡?――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让孩子对动物的生殖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我特别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名称:

胎生动物与卵生动物

活动形式:

集体活动与分组活动相结合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动物的两种生殖方式:胎生和卵生以及其发育过程。

2、发展幼儿分析、概括能力,丰富幼儿词汇:胎生、卵生。

3、激发幼儿对动物的探索兴趣,培养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图片(幼儿每组一份)胎生、卵生字卡每人一块操作板(贴有胎生、卵生标志)

2、自定义图片(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教师用图片)

活动过程

1、提出疑问,引出课题

出示一组图片鸡妈妈在下蛋――鸡蛋――鸡妈妈孵蛋――小鸡从蛋壳中出来。问幼儿是不是所有动物妈妈生小宝宝都是这样呀?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了解一下。

2、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生殖方式:胎生、卵生

通过图片分别以鱼和人为例简单介绍胎生卵生的过程,重点对其区别进行介绍。

3、幼儿操作进一步巩固胎生与卵生的.知识。

幼儿分组活动,将各种动物图片贴在有胎生、卵生标志的操作板上。(放音乐,教师巡回指导最后集体评价)

4、幼儿讨论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胎生与卵生的知识

总结分享

和幼儿一起到饲养角找找,看看有那些动物是胎生的那些动物是卵生的。

活动评价

1、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参加活动,并对动物的生殖方式(胎生和卵生)有了初步的了解。

2、通过活动幼儿对小动物产生浓厚兴趣并能积极探索。

活动延伸

回家与父母共同查阅有关胎卵生的资料、图片,在活动室开展“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图片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