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杂谈(优秀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半截蜡烛》教学杂谈(优秀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辩一辩,了解故事背景。 篇1

上课一开始,我就介绍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参加传递情报的工作,以及选择用蜡烛藏情报的原因。在初步了解整个故事的大背景之后,请同学们分别站在正反两方面辩论一下,论证这种用蜡烛藏情报的方法好还是不好,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通过举例、类比、推理等方式从正反两方面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认为好,因为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有的认为不好,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败露,那时鸡飞蛋打,情报毁掉不要紧,连命都斛丢掉,风险太大。在辩论的基础上,老师顺势指出:正因为它有利也有弊,因此这种方法曾经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故事发生的小背景的过程,为后面理解课文打下了埋伏。

《半截蜡烛》教案 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五 年级 下 册 科目: 语文

课题:12.半截蜡烛

参备人意见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一、初读课文知大意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

2、 理解生词: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凝视:聚精会神地看。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静。

3.写出课文的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

1.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说说剧本有什么特点。

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2.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要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来说说

带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有关的语句。

① 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②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3.选取片断分角色演一演。

注意分好角色后找到自己的语言,记下来,想象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再演出来,注意配上动作神态进行表演。先组内试演,再全班展示。

4.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课后反思 :

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半截蜡烛》教案 篇3

《半截蜡烛》教学后记

薛元荣

《半截蜡烛》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片段一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伯诺德夫人一家也的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杰奎琳。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沉思片刻)母亲的贡献最大。是母亲想出了这个绝妙的注意,是母亲巧妙地吹熄半截蜡烛,尽管危机没有过去,是母亲的镇定、机智影响了孩子,才有了杰克和杰奎琳的第二、第三次的化解危机。

生:我觉得是杰奎琳起到了关键作用。

似乎很少有学生说到杰克,我出示这样一段文字: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

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师:读读这段文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厄运即将到来,我为他们一家担心、害怕、难过。

生:我体会到了灾难即将降临。

生:杰克真了不起。他“默默地坐待着”,等待的可是生命危险!他还那么从容,我真佩服他。

师:看来,是一家三口共同化解了危机。

正当我想结束这一片段时,有学生提出来,说,给予杰奎琳机会的是德军少校,因为他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怎么理解德军少校的“仁慈”。

师:德军到伯诺德夫人家干什么?

生:搜查。

师:显然不是来看望杰奎琳的。他们是怎么进来的?进来以后做了些什么?找出有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体会。

(学生圈圈划划)

生:“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闯进”足以说明他们的本质——强盗。

生:“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对一个孩子是这样的态度,少校也没有制止部下的野蛮言行,少校为什么从容部下肆无忌惮,少校本人不会“仁慈”。

生:“……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恶狼的眼睛有一双是少校的。

师:那么少校为什么会“仁慈”呢?

生:是假仁慈,因为他绝不会想到杰奎琳在保护绝密情报。

生:一旦少校发现了半截蜡烛的秘密,是绝对不会放过和他的小女儿一样大的杰奎琳的。

生:也许,就在这一刹那,少校动了恻隐之心。一来,或许他也是被迫侵略法国的;二来,看到了杰奎琳,自然想起了自己的女儿。战争使得自己和女儿无法见面,战争使得杰奎琳生活在恐惧之中。

反思:战争给德国、法国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德、法两国人民都不希望发生的。和平是世界人民的愿望。可战争这架机器迫使很多人陷入了流血、逃亡和死亡的泥沼中。少校是“德国强盗”中的一员,是执行者,是战争的奴隶和炮灰,他的“仁慈”未必全部是假仁慈,他也有像杰奎琳这样的一个小女儿,这是他的“父亲情结”闪现,“少校”角色退隐。但是,一旦发现杰奎琳的半截蜡烛的秘密,他的“少校”意识马上复苏,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厄运难免。战争使得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片段二:

(总结课文)

师;课文学完了,你想对伯诺德夫人或者杰克或者杰奎琳想说些什么?

生:伯诺德夫人,我想对你说,你真了不起!机智勇敢,并且,您的儿女在您的培养教育下也是勇敢、镇静。您的心里装着法国。

生;我想对杰奎琳说,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你保住了情报,保住了情报站,你那么镇定,那么聪明,你用你的幼小、合理的要求——上楼睡觉、有“礼貌”地道晚安机智地保住了秘密。

生:杰克,你是男子汉,我佩服你。当我读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时,我快哭出来了。杰克你真勇敢、机智,你的机智还表现在危机没有化解后的从容。

生:法国人民真伟大,伯诺德夫人一家真伟大。这是了不起的一家,这是了不起的民族。因为你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国家,所以你们面对厄运即将到来表现得镇定自若。

这时有学生提出,“战争让女人走开”,伯诺德夫人参加情报工作还情有可原,虽然她是家庭妇女,可是让两个幼小的儿女也参加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是不是有些残忍,因为太危险了。至少“战争让儿童走开”。我让学生们读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体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生:她们是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她们的行为是正义的。

生:伯诺德夫人教育孩子要爱自己的祖国。在战争年代怎么爱国,那就是为把德国强盗赶出去做些可以做的事情,比如情报的传递工作。

生:德国法西斯是不会放过任何人的,包括孩子。他们的集中营里也关着很多孩子,他们惨无人道地杀害了很多孩子。

生:今天和平年代的爱国是好好读书,身陷战争泥潭的法国孩子的爱国是为把德国强盗赶出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战争,无法让爱国的孩子走开。

反思:战争与孩子是一个问题。《半截蜡烛》里的战争是真实的战争,孩子是真实的孩子。而我们有些反映抗战的影视里的孩子简直是在玩敌人、玩游戏。过去渲染、激发仇恨,今天暗示孩子的是战争真好玩,侵略者真愚蠢。当侵略者踏上法国的土地时,意味着法国人民的尊严面临挑战;面对侵略,除了拿起武器别无选择,要么做亡国奴。伯诺德夫人和她的孩子都知道这一点:她们别无选择。

片段三:

危机过去了吗?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说,危机当然过去了。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写下去呢?

生:我们能看懂了,可以不写了。

生:文章要留空白,让读者去回味、思考。

师:我们把空白来填满好吗?

(学生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生: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杰奎琳不敢惊呆了,随即恢复了镇定,摸黑走进了卧室,点燃了另一枝蜡烛,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德军看看搜查不到什么,灰溜溜地走了。当大门关紧时,伯诺德夫人和杰克冲上楼去,三个人紧紧地拥在了一起,眼里满是泪花。二次大战结束后,半截蜡烛的故事传遍了全法国。

生: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怎么回事?”德国少校狐疑地问。

杰奎琳娇声地说:“可能我走得太快了,不小心弄灭了。没关系,还有两步就到卧室了。我能找得着火柴。”危机化解了。

过了一会儿,杰奎琳举着一枝蜡烛问:“先生们,要再亮一点吗?”

生: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伯诺德夫人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上,幸好,他们围着杰克生的火正在烤火呢。

反思:虽然也有个别学生认为,熄灭了蜡烛被狡猾的少校发现了问题,伯诺德夫人一家惨遭杀害,但大多数的学生以为不合文章的逻辑,应该不会引起德军的注意。但是,在二战期间,像这样的家庭遭到逮捕乃至杀害的很多。法国人民永远纪念他们。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