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介绍了作者环绕世界旅行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读书方法。告诉我们要与书为友,以书为侣;善于读书,常读常新,其乐无穷,充满了人文情怀。文章紧密围绕教材本单元的专题“我爱阅读”编排,短小精致,角度新颖,比喻、假设、反问等独特灵活的表达方式,能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感悟、积累与运用的实践中学习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重视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以读促写。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教学内容的整个与课内外的融合,努力让学生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作者“爱书、爱读书”的热情,体悟读书的方法,享受读的乐趣,让学生对读书充满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课件出示生字,一些重点句子及训练的句式。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了解上节课所学内容:
了解了作者带一本书旅行的理由和作者的读书方法。
(板书:以书为侣:原因方法)
2、了解了作者的选择,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印象?
(作者特别爱书,而且很会阅读。)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书,爱读书,我们应该怎么读课题?
(齐读)
二、体悟方法,品味情感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爱书、爱读书的深厚情感,画上记号,想一想作者怎样具体地表达这种情感呢?可以在一旁写上批注。
2、检查自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师:你发现了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深爱书籍?说说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指名读相应的句子、段落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根据学情安排教学,下面为预设顺序,注意体会以比喻的表达方式为主。)
⑴ 假设:
第一、四、七自然段:
① 学生谈体会:
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爱书的情感的?怎么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的?
② 指导朗读:
如:第一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钟爱。
⑵ 比喻:
重点研读:
①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②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③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a、引导学生体会把书当作朋友时的珍爱与亲密;把书比作家时的温馨和留恋;把书比作故地时的方便与依恋。
b、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用比喻对表达爱书之情的妙处。
c、拓展练习:
师:根据你自己的读书感受,填一填,读一读,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⑶ 设问:
(第三自然段)
① 理解“毫不犹豫”。
② 体会朗读,体会回答果断、爱书之切的情感。
⑷ 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 学生交流体会:
(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
② 体会朗读,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⑸ 列举交流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读书的名言资料。
⑹ 朗读全文,回归整体:
(可指名接读。)
师: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体会作者假设、比喻、反问的表达方法!
(完善板书:热爱读书)
理由:常读常新,以书为侣热爱读书。
方法:思考、品味、小结……
三、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神奇的书》:
1、画出书神奇的地方。
2、想一想作者怎么表达的。
3、学习了课文,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书、对读书的感受,诵读这首诗歌。
4、名人读书故事: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毛主席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等符号比比皆是。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拾贝壳的孩子: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四、推荐作业
1、拿出勇气: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平静心态:
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3、补充能量:
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
4、奋力向前:
继续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读书,注意及时记录。
五上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堂实录集锦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我认为就两点:一个是“太学生了”,另一个是“太语文了”。因为我们是教师,所以要把课上得“太学生”;因为我们是语文教师,所以要把课上得“太语文”。“太语文了”和“太学生了”都聚焦一个“太”字。精彩的语文课妙就妙在这个“太”字上。“太”字最早源于“太极”一词,是“大”与“、”(表示“小”)组合而成的汉字,意思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既指极大,又指极小,是“大”与“小”的辩证统一。“太学生了”就是实现了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课堂既给予了学生主体地位,使之成为课堂的“老大”,又着眼于学生视野不宽、认识模糊、见解肤浅或错误等“小”处的指导。“太语文了”就是实现了从“泛语文”、“窄语文”向“本位语文”的转变,课堂既有宏大的语文背景,有“大语文”的境界,又能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标点符号等“小”处去探究。像这样,语文课堂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大即是小,小即是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这就是我追求的语文课堂“太”之境界。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执教了《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现实录和自我剖析如下:
一、素读
(一)引起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填空游戏:长满 的大树。你会怎样填?
生:长满树叶的大树。
生:长满果实的大树。
生:……
师:可有一位老奶奶不像你们这样填,她写了一本小说叫《长满书的大树》。够奇特吧?
生:(点头,露出惊讶的神情)
师:(出示尤安·艾肯的照片)这位慈祥的老奶奶名字叫尤安·艾肯,是英国著名的儿童作家。1974年获得了安徒生文学奖。安徒生文学奖被称为“小诺贝尔文学奖”。你们想知道她在获奖献辞中说了些什么吗?
生:想!
师:请打开书,一起读读第3课的课题——
生:走遍天下书为侣。
【学生“小”,理性不足,喜欢感情用事。开课以填空游戏切入,凸显“长满书的大树”之奇特,激发学生兴趣,引起阅读期待。】
(二)自由阅读文本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大声阅读,遇到生字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为止。
生:(自读课文,读通顺后举手示意)
师:大家真的把课文读通顺了吗?我们来检查检查。(教师出示生字词和难读的句子,抽学生朗读。略。)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头脑风暴”。请大家再自由阅读课文,在“收获卡片”上写下自己读懂了什么,在“问题卡片”上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我给大家10分钟时间。看谁写得又多又好。
生:(学生边读边写)
【学生“大”,首先表现在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这里,不预设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时空“素读”,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三)交流初读收获
师:刚才,我看了同学们写的卡片,密密麻麻,精彩纷呈。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尤安·艾肯成为作家的秘密就是喜爱读书。
生:我知道了假如要驾舟环游世界,尤安·艾肯会带上一本书。(师板书:“带书出游”)
生:我知道了作者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师板书:“怎样读书”)
生:我知道了一本书,不管你看了多少遍,总能从书中发现新的东西。
师:这就是作者驾舟环游世界带上一本书的——
生:原因。(师板书:为什么带书出游)
生:我知道了喜欢读的书就像朋友,就像家一样。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还说——
生: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是你自己的东西。(师板书:“书是朋友,是故地,是你自己的东西”)
师:“故地”是什么意思?
生:故乡。
生:不一定是故乡。词典上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都叫故地。
师:这么说来,故地包括——
生:故乡。
……
师: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就知道这么多,真不简单!请大家看着板书,用一句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带书出游
为什么带书出游
怎样读书
书是朋友,是故地,是你自己的东西
生:课文先写了作者驾舟环游世界一定会带上一本书,再写为什么带书出游,然后写怎样读一本书,最后说喜欢的书是朋友,是故地,是你自己的东西。
【此环节,教师既了解了学情,又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帮助学生弄清了文章的结构,掌握了主要内容,为深入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摸清学生需要
师:“学贵有疑”。刚才,同学们在“问题卡”上写了不少问题。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解决了的,就用斜线画掉。实在解决不了的,待会儿,我们共同来研究。
生:(四人小组讨论,相互释疑,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大”,也表现在学生本身具有学习的本能和创造的天然潜力。让学生相互释疑,就体现了对学生这种“大”的尊重和信任。】
师: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出乎我的意料!不少问题,都在小组内解决了。我发现有两个问题特别有意思,有价值。请和把你们的“问题卡”拿上来,在投影上展示给同学们看。
生投影:
为什么“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这句话为什么不用“?”而用“。”?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要服好务,必须摸清学生学习的需要,准确把握住学生的“小”。因此,我设计了这个质疑展示环节,将学生思维之惑充分暴露了出来。】
二、导读
(一)文本推理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在课文中找到“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个句子。读三遍,想一想:能用几个字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吗?
生:(读后)一本书读多少遍都有新的发现。
师:这是几个字吗?
生:多读都新。
师:四个字!语言简洁了,能不能再准确一点?
生:旧书多读也新。
师:六个字,走回头路了。用“常读常新”这个词好不好?
生:好!
师:作者是怎么推出书常读常新这个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生:(默读)
师:能说说作者的推理过程吗?(学生沉默)这样吧,我们一起来读读。(引)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它读上一百遍,最终你能把它背诵下来。对此,我的回答是——
生:(读)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背诵的程度。
师:(引)这有什么关系呢?
生:(读)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师:(引)朋友和家都太熟了,怎么还能发现新东西呢?
生:(读)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师:(引)因此——
生:(读)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谁来用更简洁的话说说作者是怎样得出书常读常新这个结论的?
生:一本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朋友见过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还会有新的发现。家每天都回,不管过了多少年,也会有新的发现。所以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你把意思说得很清楚,很好!可不可以再简洁一点?
生:喜爱的书是朋友和家,朋友和家再熟悉,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都会有新发现,所以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板书:
书是朋友、家
朋友、家再熟,都可以有新的发现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请大家看着板书,把作者的推理过程说一遍。
生:(齐说)
师:说得太好了,言简意赅!作者通过比喻推理让我们明白了常读常新这个道理。
【语文之“小”,可以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小到一声唏嘘,一个表情,一次心跳,一丝细微动作。这里让学生把“大”书读“小”,用一个词来概括问题,用一个句子来表达推理过程,追求的是“小语文”之精进幽微,培养的是学生聚焦概括之能力。】
(二)互文印证
师:书真是“常读常新”吗?不光尤安·艾肯有这样的体会,古今中外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来读读——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司马光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生:(熟读)
【小课堂,“大语文”。阅读既要收得拢,更要放得开。这里引入名言警句,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更可以加深学生对常读常新的理解和深信度。】
(三)唤醒体验
师:同学们,你有常读常新的体会吗?谁来说说?
生:我喜欢读图画书,一本图画书要读好几遍,越读越想读,有时晚上躲在被窝里还在读。
生:我读《猪八戒的故事》,读了三遍。开始读只觉得好笑,后来慢慢觉得猪八戒有很多好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读《唐诗三百首》,开始只是觉得好玩,读久了觉得写得很美,越读越想越,不知不觉就能背诵了。
生:……
师:这都就叫常读常新!由此看来,同学们并不比作家、名人差,你们一样有常读常新的感受。我相信,有书为伴,有书为侣,你们的人生一定很辉煌!让我们再读读这精彩的句子——
生:(齐读)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大”即是“小”。“大”道理往往表现在“小”体验中。这里让学生谈自己读书的体会,既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是为了让常读常新的思想“入脑入心”,点燃孩子读书的热情,正所谓“读书也是读自己”。】
三、研读
(一)巧设“支架”
师: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这句话为什么不用“?”而用“。”?这个问题的确提得非常好!我给同学们一些参考资料,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出示:
问号的三种用法:
1.用于疑问句末尾。疑问表示有问题提出来。一般会在句子末尾加上“吗”、“呢”等语气词,有时也不加。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2.用于设问句的末尾。设问是明知故问,以引起人们对问题的注意。设问要作回答,一般是自问自答。如,“难道我们就万事不如人吗?不是。”
3.用于反问句的末尾。反问又叫激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已包含在反问之中。如,“今天依然屹立的金字塔不正是奴隶们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吗?”
生:(默读)
师:这里介绍了问号的三种基本用法。大家真的读懂了吗?请在我们的语文书中找出每种用法的例子来说说。
生:“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是疑问句。
生:“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是反问句。
生:“怎么办呢?我就放学回家以后,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是设问句。
……
(二)自我探究
师:看来,同学们真读懂了问号的三种基本用法。下面分组讨论,“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这句话为什么不用“?”而用“。”?
生:(小组讨论)
师:说说你们讨论的意见?
生:这个句子虽然用了“怎么”这个词,但不是在提问题,所以不能用问号。
生:这个句子既没有疑问,也不是反问,更没有设问,所以不用问号。
师:同学们真有学问,一下子就把这个难题攻克了!今后面对这样的问题,大家可以自己先找找有关方面的知识来探究,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三)朗读深化
朗读课文,读好问号是关键。请大家只有朗读课文1-6自然段,注意读好问句。
生:(自由朗读)
师抽学生朗读,并指导读出感情。
【“小”即是“大”。“小”问题背后往往有“大”学问。这里借助学生的“小”问题,补充关于问号的知识,给予学生探究的“支架”。学生很快解决了问题,不但获取了语文知识,而且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延读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阅读了课文的1-6自然段。弄清了“走遍天下书为侣”的道理。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次旅行的话,需要有好书为侣吗?请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
《沉思录》是总理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他说这本书“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读了这句话的想法?
生:总理工作那么忙还坚持读书,一读就是100遍,很了不起。
生:我们不光是旅行需要带本喜爱的书来读,平时一样需要读书。
生:好书值得天天读,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师:是啊!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把“走遍天下书为侣”改为——
生:走完一生书为侣。
生:书是我们一生的朋友。
生:一生一世书为侣。
生:书啊,我一辈子的朋友。
师:的确如此,书是我们一辈子的朋友!有好书陪伴的日子是充实的、美好的。同学们,课后给自己选一本枕边书吧。常常翻翻,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读书,要基于文本,但不能“螺蛳壳里做道场”,局限在豆腐干大小的文本上。“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而应该让语文课立于所身处的历史文化、社会人心之中。课尾,之所以让学生从“走遍天下书为侣”引申出“一生一世书为侣”,是因为我深知:只有让语文课在宏大的疆域中驰骋,才能让学生越学越聪明,培养出语言和精神的“操盘手”。】
二、省优课赛课堂实录:《走遍天下书为侣》
课前谈话:
老师说一句诗,学生来猜节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秋节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
其实我们刚才猜的这些节日,都是——传统节日
一年的很多日子都是节日,今天就是一个节日——国际消除贫困日,你说重要吗
你还知道哪些节日?
生:十一国庆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
师:还会想到什么节日?
生:清明节、9月10日教师节
师:你没有忘记我们老师的节日。同学们,我再给大家猜2个。4月1日?第二天4月2日是什么节日?老师把它写下来,你们看仔细了。
师板书:世界儿童图书节
每年,安徒生获得者要做一个讲座。
一、感受作者义无返顾的选择
1、揭题、解题
师:在1974年的世界儿童图书节上,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她作了热情洋溢的献辞,在献辞中她做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
她选了一本书,并且以此作为献辞的题目,那就是——生:走遍天下书为侣
师:老师把题目写下来,请大家认真地看。
师:侣是一个生字,很有意思,右边紧挨着2个口,看到侣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伴侣、情侣
师:你会想到哪些四字词语?
生:形影不离、情比金坚 你的词汇量非常丰富
师:比如“如影相随”把这些词语放到题目中去,你会怎么理解课题?
师:理解到了这里,谁愿意来读读题目。让我们一起来读
师:课文都已经预习了是吗?课文围绕“走遍天下书为侣”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注意把生字读准了,课文读顺了。
学生交流。
2、初次读课文,我们要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深入学习课文,我们就要尽量走进作者创设环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现在让我们走进作者创设环境中。她要去环球旅行,要多少时间呢?
出示资料:
麦哲伦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用了整整3年。
日本一位71岁老翁独自完成环球航行历时234天。
XX年,中国人首次完成帆船环球航行历时185天。
二、感知作者以书为友的理由
1、创设情境,质疑:你们心中是否有什么想问问作者?
师:跟随这一叶孤舟到达这茫茫大海
音乐响起:
当第一缕晨曦穿破云雾,我静静地读这本书
当月光伴随孤独挥洒,我静静地读这本书
当乡愁如薄雾缠绕,我静静地读这本书
当暴风雨即将袭来,我还是静静地读这本书
多少个白天、多少个黑夜,陪伴着她的只是这一本书
师:此时你们心中是否有什么想问问作者?
生:你要读那么多遍不厌烦吗
生:为什么选择一本书
生:不觉得孤单吗
2、作者是怎么回答的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自由地读读作者的回答吧!
三、领悟作者与众不同的观点
1、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作者的态度、语气表达出来。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句。
2、交流
生: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师: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平时不太会做菜的妻子做了一桌美味的菜,感觉家特别的温馨
你们有这样的感受?
生:我知道这是爸爸买给我的新书。
师: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把这份心情送到书中读。
生读
师:高兴的心情请你带上笑容来读。你自己感受到了吗?带着微笑读,不仅要体会心情,还要带着表情来读。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的是?
师:回到这样的家,除了惊讶、高兴,你还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生读
生:我还会非常激动。[小学教 学 设计 网--更多课堂实录]
师:那就激动地读,再激动一点。
师:比第一次激动多了。还愿意读读其它的句子吗?
生:是的,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师:让我们一起坚定地说。你从哪个词语听出来的?
师:谁愿意再来读读?照顾下后面同学,你来
生读
要是稍微读得再快一点,再坚定一点
师:让我们一起来坚定地说——生齐读
师:还愿意读读哪个句子?
生:“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
师:你发现这是什么句子了吗?反问句的语气特别强烈,谁还愿意把反问句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还有愿意读读其他句子吗?
生:见到了朋友,发现朋友居然还懂这个。
师:见到了朋友,发现朋友居然还懂这个。你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惊讶
师:把惊讶送进去读
生:兴奋
师:兴奋送进去读
生:激动
师:把激动送进去读
生读
师:的确是非常地激动。
3、练习
朋友经常相见,可总是还能有新的了解,那叫——常见常新;家每天都回,可也总有新的发现,那叫——常回常新。其实,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体会作者情感我们要触摸作者思想,作者用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其实要说的是什么?
生:要说的是一本书
师:一本书能够怎样?你可以找到书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概括的话来说一说。生:能让你找到快乐
师:作者其实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观点呢?能找到书中的语言吗?
生: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叫做常看——常读常新。
师:那么一遍又一遍读这本书,能发现什么东西呢?你已经读了一百遍了,第一百零一遍读这本书,你还会说什么?或者不经意的发现,或者不引人注意的地方,你会说什么?
生:这段句子的什么这么好?
生:我怎么从来没有发现小草的生命力是那么地顽强
师:是啊,你多读就发现了
生:我还会说,我怎么才发现作者还有这种打算
师:这样的发现的确是不容易的
师:当你拥有了新的发现,此时你会拥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兴奋
生:新奇
生:喜悦
生:欢快
引读,回归课题:
师:所以,我相信你愿意把一本书读上十遍,因为——(引读)你总是能发现新东西。
我想,你愿意把一本书读上五十遍,因为——(引读)
你愿意把一本书读上一百遍,因为——(引读)
你愿意像作者一样——“走遍天下书为侣”,因为——(引读)
4、多么独特的观点,老师多想与尤安艾肯有一番面对面的交谈,你们愿意当一回尤安艾肯女士吗?你们现在就是作者的代言人,你们要把作者的毫不犹豫、义无返顾,通过你的朗读、回答表现出来。(师生对读)
四、存疑结课
1、作家毕淑敏用一生的精力来读一本书《人鱼公主》,师配乐朗读毕淑敏《常读常新》。
师:每一遍读都有的新的感受,每一遍读都有的新的发现,这就是——
生:常读常新
2、写话:在你的眼中,一本你喜欢的书又是什么呢?
一本好书能让人“常读常新”,就像 ,就像 。
3、通过大家的体会,你们已经深深地明白,书是能够——(生:常读常新,)但是怎样才能常读常新呢,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去读一本书呢?相信我们下次还能从这献词中有新的发现。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长满书的大树》,里面收录了每年在世界儿童图书节的献词,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并且能从中常读常新。
三、《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堂实录
汉川市马口小学 喻琴
教学目标:
⒈认识文中出现的生字,正确拼读。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4.通过多种形式地读,领悟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对书的热爱,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漫谈引入,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如果现在给你一次机会独自驾船环绕世界旅行,你们愿意吗?你知道这一趟下来得用多长时间吗?
2.猜不出来了吧,别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数据,请看(出示课件)可以小声地读出来。
3.从这些数据上你发现了什么?
4.是呀,最快都得185天呢!这么长的时间,你会选择带上一样什么东西供自己娱乐呢?
5.看得出大家都愿意带上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一个人她是这样选择的。
出示: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谁来读读?(指名朗读。)
6.这个人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这是她在1974年为世界儿童读书节所写的献词里讲到的一段话。她选了一本书,并以此作为献词的题目,那就是走遍天下书为侣。(板书课题)
7.注意侣是一个生字,很有意思,单立人,右边紧挨着两个口,给这个字组几个词。(伴侣,情侣)看看字型,想一想字义,由此你能联想到哪些四字词语?把这些词语带到题目中去,你会怎样理解课题?理解到这,一起读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感知理由
1.课题读得这样好,相信你们等一会学课文也一定很棒。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听听这篇热情洋溢的献词吧!一边听一边思考:看看作者围绕“走遍天下书为侣”写了哪些内容呢?
播放录音
2.说说你得到的答案。
3.初次读课文,我们要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深入学习课文,我们就要尽量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扬帆启程,开始这段环球之旅吧!
出示课件,音乐响起:
4.多少个白天、多少个黑夜,陪伴着她的只是这一本书。看看课题,此时你们心中是否有什么想问问作者的?
是啊,老师也感到惊讶!我也想问问她:如果这一趟下来,你能把它读上一百遍,最终你能把它背诵下来,你也愿意吗?
5.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看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作者的心里话,她是怎样回答我们的。(第5自然段)自由读读,看看作者到底做了怎样的回答。(学生自由读)
那作者是怎样回答我们的?谁来读读作者的心里话?
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肯定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肯定?抓住重点词指导学生读出肯定的语气。
6.在这一段回答中有这样几个句子,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句子了吗?
出示反问句:
这有什么关系呢?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
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谁来读读?(指名读)反问句的语气特别强烈,谁能再试试?还有谁试试?
7.三个反问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把你体会到的情感带到文中再来读读
8.反问句中的朋友和家在这里喻指什么呢?你能找出作者的原话吗?
指导朗读比喻句,慢读,读出依恋与温馨的感觉。
作者的比喻多贴切呀!在作者的眼里书如友,书似家。(板书:书如友 似家)
9.是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要好的朋友,每个人都有温馨的家,同学们说说你对朋友和家的感受。
(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发言)
学生自由畅谈感受。
10.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生活中有一个好朋友,会给你很多帮助,远在千里的游子总是眷恋自己温暖的家,下面让我们带着对朋友和家的依恋之情再来读读下面的句子:
出示: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加以朗读指导2-3遍,语气要缓,慢,有陶醉与温暖的感觉,)
11你们读得真好,你们的朗读让我陶醉,你们的朗读让我体会到了书里的温馨。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书吗?说说平时你都读过哪些书?同一本书读过两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你最多读过几遍?读了那么多遍,每一遍的感觉是一样的吗?
12.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感觉厌倦,每一次新的接触反而会给我们新的感觉,会让我们的情感更深一层,书亦如此。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就叫常读常新。(板书常读常新)
13.引读,回归课题:
是呀,常读常新,每一次读都有新的发现,每一次读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所以,我相信你愿意把一本书读上十遍,因为--(引读)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我想,你愿意把一本书读上五十遍,因为--(引读)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你愿意把一本书读上一百遍,因为--(引读)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你愿意像作者一样“走遍天下书为侣”,因为--(引读)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一本好的书不仅要读十遍百遍,而且要用人的一生去读,去体会。
三。存疑结课
1、《海的女儿》看过吗?作家毕淑敏就是用一生的精力来读它,并写下了这样的诗篇:(课件配乐朗读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师:每一遍读都有的新的感受,每一遍读都有的新的发现,这就是--生:常读常新
3、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已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怎样才能常读常新呢,怎样才能做到十遍百遍地读同一本书而不感到厌倦呢?下节课作者会在这篇献词中告诉我们很多她读书的方法,相信我们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长满书的大树》,里面收录了每年在世界儿童图书节的献词,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并且能从中常读常新。
板书:
3. 走遍天下书为侣
如友
书 常读常新
似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并爱到启发。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侣”的阅读习惯。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领悟作者的观点,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
4、阅读《神奇的书》,感悟比喻,拟人表达方式的妙处。交流名人读书名言,增加语言积累。继续开展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2、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或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趣导入
1、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借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
2、大家谈得都不错,有这样一个人,她说(出示):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⑴ 理解“毫不犹豫”。这个词告诉我们什么?
⑵ 朗读体会。
3、这个“我”是谁?
(教师简要介绍人物资料)
这篇文间是她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感人至深的献辞!
出示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4、朗读课题,解读课题:
⑴ 指名读,理解“侣”在课题的意思。
⑵ 读了这个课题,你心中有什么问题?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反复朗读难读的段落。
3、指名分段朗读,师生共同纠错。
4、概括课文内容。
三、读书交流,探究体验
1、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本书作为环游世界的伴侣?现在,让我们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体会其中的道理。
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2、全班交流作者为什么书作为自己伴侣的原因。
3、书像她的一个朋友,一个家为什么呢?
出示: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瘦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⑴ 自由练习读。
⑵ 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⑶ 全班交流:
你可以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一处标点,一段话来谈你的体会和发现。
① 出示: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a、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b、对比阅读,抓住“?”读出反问的语气,感受反问的语气──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② 出示:
偿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你已经见过朋友再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哪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a、理解比喻写法的好处:作者把书当什么?
b、多读几遍,联系生活谈“书”与“家”、“朋友”的相似之处。
c、作者还把书当作什么?
③ 出示: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指名读,谈体会。
⑷ 仿写比喻句: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所有出示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书的无限喜爱之情。
四、复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书写,选择你喜欢的词或难写的词写两遍。
3、用“毫不犹豫”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伴侣
朋友
书是 家
故地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2、回顾上节内容,说说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
二、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学生所读第7段,边读边勾划批注:
⑴ 自由读,想像你就是著名作家尤安·艾肯,你怎样向人家介绍你的读书方法?相互理解“新东西”的意思。
⑵ 梳理写作顺序,抓住“首先、然后、最后”用自己的语言简介读书方法。
⑶ 谈谈“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对我的暗示。
⑷ 挑战读,比一比谁的朗读最富有感染力。
⑸ 你看,读同样的文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怪不得作者说,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⑹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⑺ 指导背诵7段。
三、阅读拓展
1、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中国人称为“煮书”。
2、补充阅读《超谈“煮书”》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3、结合这篇课文,联系多人读书的故事来谈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可仿照第7段的方法。
4、实践运用:
用我们刚才学到的读书方法来学习《神奇的书》。
⑴ 划一划书神奇在哪里。
⑵ 品一品哪儿最让你感动。
⑶ 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
⑷ 谈一谈你的独特理解。
⑸ 背一背这首诗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仿写填空:
你喜爱的书就你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一本你喜爱的收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
2、写几条读书名言。
3、推荐阅读:
《书比人长寿》。
〖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首先
一遍又一遍地读 然后
最后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并爱到启发。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侣”的阅读习惯。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领悟作者的观点,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
4、阅读《神奇的书》,感悟比喻,拟人表达方式的妙处。交流名人读书名言,增加语言积累。继续开展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2、难点: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或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趣导入
1、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借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
2、大家谈得都不错,有这样一个人,她说(出示):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⑴ 理解“毫不犹豫”。这个词告诉我们什么?
⑵ 朗读体会。
3、这个“我”是谁?
(教师简要介绍人物资料)
这篇文间是她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感人至深的献辞!
出示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4、朗读课题,解读课题:
⑴ 指名读,理解“侣”在课题的意思。
⑵ 读了这个课题,你心中有什么问题?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反复朗读难读的段落。
3、指名分段朗读,师生共同纠错。
4、概括课文内容。
三、读书交流,探究体验
1、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本书作为环游世界的伴侣?现在,让我们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体会其中的道理。
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2、全班交流作者为什么书作为自己伴侣的原因。
3、书像她的一个朋友,一个家为什么呢?
出示: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瘦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⑴ 自由练习读。
⑵ 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⑶ 全班交流:
你可以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一处标点,一段话来谈你的体会和发现。
① 出示: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a、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b、对比阅读,抓住“?”读出反问的语气,感受反问的语气──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② 出示:
偿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你已经见过朋友再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哪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a、理解比喻写法的好处:作者把书当什么?
b、多读几遍,联系生活谈“书”与“家”、“朋友”的相似之处。
c、作者还把书当作什么?
③ 出示: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指名读,谈体会。
⑷ 仿写比喻句: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所有出示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书的无限喜爱之情。
四、复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书写,选择你喜欢的词或难写的词写两遍。
3、用“毫不犹豫”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伴侣
朋友
书是 家
故地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2、回顾上节内容,说说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
二、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学生所读第7段,边读边勾划批注:
⑴ 自由读,想像你就是著名作家尤安·艾肯,你怎样向人家介绍你的读书方法?相互理解“新东西”的意思。
⑵ 梳理写作顺序,抓住“首先、然后、最后”用自己的语言简介读书方法。
⑶ 谈谈“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对我的暗示。
⑷ 挑战读,比一比谁的朗读最富有感染力。
⑸ 你看,读同样的文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怪不得作者说,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⑹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⑺ 指导背诵7段。
三、阅读拓展
1、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中国人称为“煮书”。
2、补充阅读《超谈“煮书”》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3、结合这篇课文,联系多人读书的故事来谈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可仿照第7段的方法。
4、实践运用:
用我们刚才学到的读书方法来学习《神奇的书》。
⑴ 划一划书神奇在哪里。
⑵ 品一品哪儿最让你感动。
⑶ 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
⑷ 谈一谈你的独特理解。
⑸ 背一背这首诗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仿写填空:
你喜爱的书就你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一本你喜爱的收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
2、写几条读书名言。
3、推荐阅读:
《书比人长寿》。
〖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首先
一遍又一遍地读 然后
最后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难点: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课件出示生字,一些重点句子及训练的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文本的开篇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创设,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营造一种宽松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选择后,再去领悟文中的选择时,或许更能感悟作者爱书的人文情怀。]
二、释题明意,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
2、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设计意图:就题质疑的方式似乎陈旧,但并不落后、过时,语文教学应讲追求扎实、有效。只要能服务教学,有益于学生语文学习,就是好方法。本文围绕课题质疑,很容易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旨:作者只选一本书旅行的原因。]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句。
1、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把生字新词画下来,标下段落序号。
2、认字读词。
①教师呈现词语,学生自由拼读;去掉拼音,指名领读;读对了大家跟读。
②教师呈现文中带有生字新词的重点句子,请学生读句。
③指导写字。
师:你们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两个字最难写?谁来教老师写。(着重指导“豫”、“趟”的写法,学生可能认为其它字难写,可以顺势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田字方格中指导书写。)
④读通课文。
师:大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桌之间合作读书,每人一段轮流读,互相听评,帮助对方把书读得更通顺,更好。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中,继续关注识字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避免常规教学中受公开课的影响,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后忽视学生生字学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特别强调第二课时学习,以致第二课时,任务重,头绪多,走马观花,无法落实。]
四、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自读自悟。
师: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能否把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读文,并结合课文,交流感悟,教师注意评价多样性的引导。作者把书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次,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说明“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板书:常读常新)
3、感悟方法,拓展小练笔。
①感悟方法。
师: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在读书过程中是怎样读的?(生读第7自然段。)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方法吗?(体会: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
(板书:思考、品味、小结……)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这一过程,简单理解,重点读中感悟。)
②关注练笔。
师:读了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一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平时也读了许多书,你是怎样读书的呢?请大家拿出习作本,写一写,注意用上“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③展示练笔。选择几篇学生习作,请学生上台朗读交流。
④小结。通过学习课文,不仅知道了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也了解了作者读书的方法。参照作者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去实践、去体验阅读的快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抓住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落。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对话,交流自己读书经历与方法,让学生展示自我阅读的成功,激发学生动脑、动口的表达欲望。读中学写,既整合了教学内容,又体现了扎实的语文实践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了解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了作者带一本书旅行的理由和作者的读书方法。
(板书:以书为侣:原因方法)
2、了解了作者的选择,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印象?(作者特别爱书,而且很会阅读。)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书,爱读书,我们应该怎么读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由内容的把握到情感的感知、体会,是阅读教学中质的飞跃与提升。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定好阅读教学的“调”(情感),更难得的是这种情感得自于学生自主的畅所欲言与感悟。]
二、体悟方法,品味情感。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爱书、爱读书的深厚情感,画上记号,想一想作者怎样具体地表达这种情感呢?可以在一旁写上批注。
2、检查自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师:你发现了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深爱书籍?说说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指名读相应的句子、段落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根据学情安排教学,下面为预设顺序,注意体会以比喻的表达方式为主。)
(1)假设。(第一、四、七自然段)
①学生谈体会。(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爱书的情感的?怎么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的?)
②指导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钟爱。)
(2)比喻。(重点研读。)
a.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c.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①引导学生体会把书当作朋友时的珍爱与亲密;把书比作家时的温馨和留恋;把书比作故地时的方便与依恋。
②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用比喻对表达爱书之情的妙处。
③拓展练习。
师:根据你自己的读书感受,填一填,读一读,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3)设问(第三自然段)
①理解“毫不犹豫”。
②体会朗读,体会回答果断、爱书之切的情感。
(4)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学生交流体会。(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
②体会朗读,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5)列举交流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读书的名言资料。
(6)朗读全文,回归整体。(可指名接读。)
师: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体会作者假设、比喻、反问的表达方法!(完善板书:热爱读书)
理由:常读常新
以书为侣热爱读书
方法:思考、品味、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交流品读中的思维碰撞,感悟、习得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感悟、学习比喻的表达方式并读好课文。在这一环节中,作者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但教师心中不可不分轻重,满盘皆抓。教师应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上(对表达的方式并不了解,更不知道一些俗语。)对教学重点放在比喻的表达方式上,不仅让学生学习体会,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模拟表达,各抒己见,积累内化。除比喻的表达方式外,其它如假设、设问、反问等的表达方式,学生有所感悟,教师点到即可,把重点放在指导品读上,让学生读出滋味来。]
三、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神奇的书》
1、画出书神奇的地方。
2、想一想作者怎么表达的。
3、学习了课文,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书、对读书的感受,诵读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在学生阅读感悟有所沉淀内化时,顺势引导拓展新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喧泄、展现自己情感与能力的空间,实现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最后的畅谈感受,更是实现学生对阅读兴趣与价值观的新的提升,让学生心中铭记“走遍天下书为侣”。]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5.让每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学习难点: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学习准备: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带书旅游的理由。(在书中批批画画,写下自己的感受)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等词语;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解决了每课一练中的一些题目等。
2、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深入品读文本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读了这一句话,我体会到就是读同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我从“总能”和“不管”体会到的。
b、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读了这句我体会到作者非常喜欢读书,就是同一本书,他也是百读不厌。我从“一遍又一遍”体会到的。
c、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读了这句我体会到作者很喜欢书,因为他把书当作了朋友一样,当作了人似的,读书就好像是在和朋友说话一样。而且书也是想读就随时能读的。我是从“就是”和 “随时想去就去”体会到的。
3、朗读能力展示。
生1:“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要读出感叹与惊奇的语气。
生2: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这有什么关系呢?……弃家而去吧?” 要读出作者坚决、肯定的语气。
(三)创作性展示
1.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或感受;
3.展示自己创作的一段话。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伙伴呢?
四、知识拓展延伸
展示课前自主收集的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的根据,然后反复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会悟
(1)假设
这篇文章通篇都用了假设来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一步步表明观点说明方法。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自己的回答是愿意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在假设的情境中,作者仿佛在与人交流,把自己对书的独特情感以及自己在书中体会到的乐趣表达的淋漓尽致。
(2)设问
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毫不犹豫地回答直接显示了自己对书的情有独钟。
(3)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连续两个有理有力的反问让你不得不点头称是,朋友越见越亲,家越回越依赖,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我们情感更深一层,书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4)比喻
作者还运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得更形象。
①作者把书比喻为家。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开,作者把书和家相比,表示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自己温暖的家。另外,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了喜爱之情,还说了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②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朋友,是你孤单寂寞时的陪伴,是你伤心难过时的安慰。朋友能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把书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足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珍爱。
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作者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③作者还将书比喻为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2.我会读(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或感受;
2.展示仿写的句子: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 ,也________ 。
3.展示自创诗歌等。
4.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读书的名言及名人爱书的故事。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成果展示结合)
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爱书的这种情感?
四、知识拓展延伸
1.阅读《神奇的书》体会书的神奇体现在哪,并体会作者的写法。
2.完成课后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篇散文,它用比较的手法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同时,全文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精炼而准确的语言,具体地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概括出读书的方法。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系自己读书的感受,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比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具 挂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如果让你独自驾舟环游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
好,让我们一起到文中看看作者的选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
2、谁来说说作者独自驾舟环游世界旅行,选择什么东西供自己娱乐?(书)
3、板书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侣”是什么意思?(生查字典:同伴)
4轻声读文,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第二部分:3-9自然段
第三部分:10-11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划出有关的句子,并在句子旁写下自己的体会或感受。
2、交流讨论
3、品读课文并指导朗读
4、齐读第二部分
5、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为什么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
二、继续阅读课文,感悟学习方法
(一)感悟方法
1、齐读第七自然段。
思考:作者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2、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继续读文,划出有关词语。
(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3、小组合作概括出作者读书的方法
(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
(二)思考说收获
你反复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吗?有什么收获?
(三)学方法,谈怎样认真读书
课文最后两个问句是否需要回答?如果需要,你想怎样回答?
三、总结全文畅谈感受
四、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九册书上有一篇课文是《走遍天下书为侣》,写的是作者在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时,选择书为伴侣。他把书比作朋友,温馨的家,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学完了文章后,正好课后有个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我《以走遍天下何为侣》为题,把这个小练笔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下去。按照以往的惯例,学生都是用一两句话来应付差事,而这次却有所不同,虽然在语言表达上有些与课文有些雷同,可学生的作文中写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
如果我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只能带一样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书,因为书书不仅能使我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汇,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不管你读多少遍书,总会从中发现新的知识,书能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能让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
二
如果我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只能带一样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书,因为书中有丰富的知识。有了这本书,会在你的旅途中,给你带无穷的乐趣。在没有人时,独自一个人在船舱里,尽情地遨游在书的海洋里,津津有味地享受着书带给你的喜悦。书像一位老师,教会你各种知识;书像一位天使,把你送到知识的天堂。
三
如果我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只能带一样东西,我会选择一支画笔。美丽的风景、各地的人土风情,都是我要用画笔所描绘下来的。回到家后,我会细细地欣赏这一路所创作的作品,会好好保管,让我的子子孙孙都能有机会欣赏这些画。我会骄傲地对我的子孙说:这些画是爷爷周游世界的见证。
四
如果我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只能带一样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个百音盒。一个百音盒!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如果你在坐船时心情烦躁,可以听听音乐缓解你的心情,让你的心情变得愉快。如果你在心情愉悦时,再听听音乐,会让你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起来。
五
如果我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只能带一样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架照相机。为什么呢?仔细想一想,如果我带上一架照相机,在大海上望着蔚蓝色的海水,美丽的红霞,洁白的海鸥,我会用相机把它拍下来;在森林里,歌唱的小鸟,涓涓的细流,帘帘的飞瀑,我也会拍摄下来。一路上,我可以拍下许多美景,回到家时,看着这些美景照片,会勾起我对旅行的美好记忆。
六
如果我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只能带一样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书。古往今来,历史上涌现出了多少知名的人士,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在阅读了大量名人故事后,我发现这些名人,并不是有特异功能,也不是天生奇才,他们都是靠勤奋学习,勤奋读书,最终成为博学多才、知识渊博的人。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书籍。特别是我,我从小爱读课外书,那里的优美的词句,动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打动着我那幼小的心灵。由于小时候爱读书,所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在作文时常常下笔流畅,没有提笔不知写什么的烦恼。渐渐地我发现作文越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越是写得生动。我认为:人类最有知识、最忠实的老师,应该是书籍,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老师,也是我们知识的源泉。
走遍天下何为侣?很多人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爱物随之周游世界,而孩子们却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选择。当我批改孩子们的作文时,忽然间觉得孩子们长大了,被孩子的文字所感染。到底走遍天下何为侣?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知诸君如何选择走遍天下何为侣呢?
【学习目标】
1、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
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
3、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⑴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⑵ “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⑶ “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
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
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三、拓展活动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小练笔”。
今天,我执教了《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共2课时。
第一课时实录:
一、导入
师:采访一下,你们读课外书,一本书一般读几遍?
生:2遍。
生:3遍。
师:英国作家尤安。艾肯读书跟咱们不一样,他一本书可以读一百遍。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走遍天下书为侣》。看老师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
师: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谁来解释一下题目?
生无人举手。
师:难度有点大,降低一点,谁说说你哪个词不懂。
生:侣
师:谁来解答一下?
生:伴侣。
师:对,侣就是伴,同伴的意思。天下什么意思?
生:世界。
师:整个题目什么意思?
生:走遍全世界,带着一本书。
师:没写着带一本书呀。就说带着书就可以了。
师:谁能读好这个题目?
生读得一般。
师:通过你的读,听不出你在强调什么?想一想应该突出哪个词?
生:书。
师:现在你来读。
生读得不错。
师:大家一起读。
生一起读。
二、质疑题目,激发阅读课文的兴趣
师:读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以书为侣?(教师板书)
生:作者是怎样写的?(教师板书)
师:还有吗?
生无人举手。
师:我这有问题,作者是读一本还是读许多本?怎样以书为侣?(教师板书)
师:你们想解决这些问题吗?
生:想
师: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怎样?
生:读书。
三、明确课时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的第一个学习目标就是练习正确流利的朗读,此外,我们还要学习生字新词,解答一部分问题。
四、初读课文
师:下面大家带着问题读一遍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
生读。
师:读一遍,行了吗?
生:不行。
师:咱们再读第二遍。
生读第二遍。
师:认为能够正确流利朗读的举手?
大部分同学都举了手。
师:下面大家展示一下读书成果。谁来读一下生字。
指生读生字。
师:谁来说一说,这些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说,教师补充。
师:下面大家给每个自然段标注一下顺序号。
生标号。
师:我们轮读课文。教师给学生分工。
学生轮读课文。
师:谁从洪亮、正确、流利的角度评价一下这几位或某一位的朗读呢?
学生评价。
师:在读书的过程中,谁遇到了不理解的词语。
生:忽略
师:可以用不加反义词的方法解释,谁来说一说。
生:不重视。
生:老师,什么叫品味呀?
生:品尝。
师:那可不对,怎能说品尝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呢?解释词语要注意联系语言环境。
五、理解第一部分
师:下面,我们来解答第一个问题——作者是读一本,还是读许多本?是读一遍,还是读许多遍?大家在书上圈划一下答案。
师:谁说说。
生: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师:对。
师:下面大家自由朗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
师:我再找一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指一生读书。教师指导学生读好“我会选择一本书”“你可以把它读上一百遍”等句子。
师:作者说是读一本书,还是许多本?
生:一本。
师:读多少遍?
生:一百遍。
师:一个如果,表明作者并不是真的去周游世界,通过作者创设的情境,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作者对读书的喜爱。
师:程度深不深?
生:深。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自由朗读一下第一部分吧。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如果第一部分我直接写“我喜爱读书,一本书我可以读上一百遍”好不好,为什么?
生:无语。
师: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而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这样写,显得很形象,很有情趣。你们说是不是?
生点头。
师:文章第一部分又把题目扩展开来,具体进行了解释,这些有何作用?
生:点明中心。
师:不对,应该是点题。
六、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教师手指板书)
二、感悟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
师:作者的读书跟咱们不一样,很有个性。一本书,作者为什么他能够读上一百遍呢?大家在树上圈出答案。
生圈划。
师:谁说说?
生:第4自然段。
生:第5自然段。
生:第6自然段。
师:概括地说,就是第6自然段;具体地说是5、6两个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不是。
师:为什么这样说,可能有的同学还不明白。没关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大家可以通过多读,加深感受和理解。下面大家自由读一遍,用心地读一读,仔细地体会。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我请一个同学读,大家认真听。
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很有感情。
师:下面我再找一个同学来读。
指一生读书。
师:读得也不错。下面大家看一下第六自然段,标注一下重音词。
学生标注。
指一生读这一句,评价指导,让学生再读。学生齐读。
师:下面咱们师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5、6自然段。
师:下面大家一起读一下。生齐读。
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理由?
生举手的不多。
师:看来理解得还不是很好,下面大家再反复读几遍,直到能向别人讲明白这个问题为止。
生过一会停了下来。
师:现在,谁能给我讲一讲。
一部分同学举手。
生:因为每次读书都有新的发现。
师:这就好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
生: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师:“真想不到你懂这个”含着的意思是——
生:对朋友有了新的认识。
师:每次读书,都有新的发现,就像过了多少年后又回到家,你会说——
生: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差!
师:这句话含着的意思是——
生:无语
师:对家有了更新的发现。
师:看大家的神态,好像还没有完全理解作者的观点。没关系,以后你可能对此有更深的感悟。
师:作者在讲述理由的时候,实际上第六自然段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那我能否把第5自然段删去呢?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无语。
师:这样可以把为什么说每次读书都会有新的发现,讲得很明白。
师:第五自然段,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三、感悟读书的方法
师:以书为侣,一本书要读上一百遍,那究竟怎样读呢?大家在树上标记一下记号。
师:谁说一说。
生:第七自然段。
师:对。谁来把第七然段读一下。指生读。
师:下面我们合作读。(教师读首先,然后,最后等词语)
师:作者写了几遍读书呀?
生:5遍。
师:那也不够一百遍呀?
生:作者用了省略号。
师:作者为什么用上“首先”“然后”“最后”等词语呀?
生:条理清楚。
师:说得非常到位。
师:这段话里前面谢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最后一句又写同船而行。这是为什么?
生无人举手。
师:联系上文的内容和题目想一想。
生:和上文相联系,点明题目。
三、学习结尾
师:我们一起把结尾读一下。
生齐读。
师:结尾写得很简短,但是含义很深刻。第一句中的朋友,表明作者与书的感情怎样?
生:感情深厚。
师:朋友就不能有一次交往,说明这本书读多少遍?
生:许多遍。
师:随时想去的故地,“故地”说明原来读过这本书吗?
生:读过。
师:作者在结尾再次强调一本书可以读上许多遍。大家注意一下,上文都是书像什么,这里变成了书是什么,由此,你能感悟到什么?
师:作者与书的感情在步步——
生:加深。
师:最后一句有不明白的吗?
生:我不明白。
师:因为人与人不一样,读书的方法不一样,读书的感受和收获也不一样,所以作者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
(学生似有所悟)
四、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感受到作者与众不同的读书个性,也学到了作者巧妙的写法:创设情境,写得富有情趣;巧用比喻,写得形象、生动;注意点题;前后贯通,结构严谨等。在读书方法上,相信大家都能得到启发。
【反思】
这两节课,感觉是在“读”上有所加强了,读的次数增多,形式上也有变化。通过读来加强感受,寻求理解。朗读与感悟结合在了一起。第二,我用问题串起课堂结构,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动力。第三,在写法渗透、读法指导上有所加强。
不足之处:1.句子训练不明显。有的句子虽然孩子们读了许多遍,但并未真正的理解,这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来。如“一本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这句话的含义孩子们真懂了吗?此外教师的训练目的也不明确,到底训练哪个句子,训练学生应用哪种方法品味,教师心中都不明确。2. 有感情地朗读还不是很充分。3.写法的渗透点太多。4.课后第三题,仿写句子和背诵第七自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
自己细读文本的功夫还要再加强!
本册第一组课文的主题是:我爱阅读。书中选编的四篇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紧密地围绕着阅读。我也是爱阅读的人,所以书中选编的四篇课文所讲的我深有同感。我也希望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爱上阅读。
课前通过调查,我发现,喜爱读书的同学有不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有的说是为了写好作文;有的说是喜欢里面的故事:有的干脆说是父母规定要读的……我又问他们读书以后有什么收获?有的同学把握了故事情节;有的同学记住了里面人物的言行……感觉学生读了,但是真正热爱书,并能真正读进去的人不多,这可能也跟学生的年龄和阅历有关系。所以在进行这一单元教学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比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我采用联系比较策略,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朋友”“家”,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的道理。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会理解的更快,体会的更深刻。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书,让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心底迸发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号召他们加入读书的行列。
课讲完了,但我要把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读书的热情化作他们的行动。但学生们家庭状况都不是很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做的图书目录,我发现学生手里的图书少得可怜。于是我又充分发挥同学们做的书目的作用,让同学们传阅每人的书目,开展“互借互读”的读书活动,大大拓宽了学生读书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