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本文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指导思想:
《观潮》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远程教学软件、电视电脑、录像带。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师生互动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课件(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伟。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情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师生互动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
一、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课文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但学生平时可能缺少这方面的观察和思维习惯。因此,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打破习惯思维的举措。从而认识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习惯思维方式。
二、教学要求:
情义目标: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习字词。
第二课时:从小男孩的举措中体会什么叫创造,受到感染,启迪。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
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板书课题。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2、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如: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
能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问题,才促使我们去解决问题。)
3、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
4、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三、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汇报交流。
说说你回家切苹果的情况,你是怎样切的,分别看到了什么?
四、学文探索,体会何谓创造。
1、一般人是怎样切的?理解 循规蹈矩
2、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的?理解拦腰切下去
(1)演示一下切法。
(2)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图案?理解 横切面 果然
3、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你想过没有?(思维定势作用 或是出于方便 出于公平 想不到切苹果还需要创造性思维 )
4、“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 “魅力”。文中指什么? (小男孩的喜悦,传递秘密的远。)
5、“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所谓创造,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用他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发现新秘密。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需要自己提出问题等。)
6、出示名言警句
(1)、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2)、 我最怕/人们睁开眼睛/毫不惊奇/对白昼习以为常/活着/不追求童话的幻想/而出入 ——(罗日?杰斯特文)
(3)、健康的好奇心会帮助你消除无知。
7、 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安排练笔。写一写,再交流。
8、把你感悟最深的语句多读几遍(最后一节),建议背一背。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下列词语造句。
清晰:_________
魅力:_________
学了课文,你想探索什么?(想知道第一个发现这秘密的人是谁吗?还想探索其他吗?)
板书设计:
苹果里的五角星
拦腰切下去--------发现五角星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叫创造力
【教学目标】
1、认识“避、撼、喧”等5个生字,读音多音字“雀”,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2、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避、撼、喧”等8个生字,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重点)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难点)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重点)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蝴蝶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你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看到大家急切的样子,老师也特别希望和大家一起去寻找蝴蝶的家,咱们一起去吧。
(教师板书:蝴蝶的家)
【设计意图: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作者介绍
燕志俊(1907-1982)又名燕遇明,今邱家店办事处颜张村人。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著有《苦女翻身记》、《 枯树开花》、《山乡女儿》和《碧叶集》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注上问号。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躲避 震撼 喧嚷 素洁 玷污 家雀 炊烟 屋檐
(重点指导生字:
避:“避”是“辟”加走之旁,不要读成“pì”;
憾:不要读成“gǎn”;
喧:“喧”和“渲”是形近字,读一声“xuān;
污:不要读成“kuī”;
素:是平舌音,不要读成卷舌音“shù”;
檐:应读“yán”,不要只读半边“zhān”。)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雀(què qiǎ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不像家雀似的,一下雨就飞到人们冒着炊烟的屋檐下避雨。
②读一读:麻雀(què)俗称家雀(qiǎo),因其常在百姓家中筑巢,且不避人而得名。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躲避 喧哗,大声喊叫。
喧嚷 素雅而洁净。
素洁 隐匿避开,以免遇到某些情况。
玷污 指心里受到强烈冲击。
炊烟 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
震撼 弄脏;污损。比喻名誉受污损。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打开课本,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1)想想说说:
课文主要讲什么?
从哪几个方面讲的?
(2)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志。
2、全班交流反馈:
(1)《蝴蝶的家》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和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2)指名轮读课文,同学评议。
(3)小组代表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
五、品读课文 ,理解感知
(一)细读课文,提炼问题。
1.教师范读。
2.感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提炼主要问题。
作者为蝴蝶着急的?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3、结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4.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写,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
(二)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1、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中作者为蝴蝶担心。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
(1) “常想”说明了什么?
(作者总这样想,一直为蝴蝶担心。)
(2)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蝴蝶怎样的态度?
(作者直接表达他对蝴蝶的担心,仿佛一下子就走进了作者的心。)
2、 “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难为蝴蝶吗?”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你有没有到过喧嚷的环境?这里是谁在喧嚷呢?这里用“喧嚷“又说明了什么呢?
(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
震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过渡: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哪些句子说明了蝴蝶经受不住猛烈的风雨呢?
3、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1)理解素洁、玷污。
素洁:文中指蝴蝶素雅而洁净。
玷污:弄脏。
(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预设: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板书:着急)
(4)指导朗读: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
4、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
下、树叶下面……(板书:猜想)
(2)作者做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3)我们都应该睁大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运用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像作者一样,置身于、置心于大自然,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5、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一位小朋友非常确认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
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1)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2)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设计意图:品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时候,此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此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在愉快的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受到应有的教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六、总结主旨
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说出善于观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爱怜。)
(板书:关爱生命心系自然)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老师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找来一首小诗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请看。
蝴蝶的家
麻雀的家在屋檐下,
青鸟的家在大树上,
蝴蝶呀蝴蝶,
下雨的时候,
你去了哪儿?
麦田、松林、老树干寻不见你的踪迹,
花朵、石桥、屋宇下都不是你的家。
你轻盈的身体怎么禁得住狂风的肆虐,
你素洁的双翅怎么受得了雨水的冲刷!
蝴蝶呀蝴蝶,柔弱的蝴蝶,
你是那么让人担心,叫人牵挂……
亲爱的蝴蝶,其实,我的家就是你的家!
爱心为你编织成温馨的家,
不管电闪雷鸣,任凭风吹雨打,
要害怕,快快回家!
八、当堂检测
1、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2、 小练笔:蝴蝶的家在哪里,你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写出来吧。
九、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有关蝴蝶的故事,
2、关爱生命心系自然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让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蝴蝶的生活状况,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小练笔没有让学生展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比较少,激励性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老师的赞扬,成功的喜悦,都很好地激励着学生更加努力发奋。
教学目标
1、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猫的资料。(比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什么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挂图。
2、认识猫。
(家猫、波斯猫)
3、学生介绍猫。
4、师予以师纳。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5、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学习生字词
(一)自学生字词后出示生字卡读、记。
(二)形近字练习。
虑( )稿( )要( )
虚( )搞( )耍( )
三、学习课文
(一)理清条理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2、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希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淘气。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学生A: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B: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C: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2、归纳引导。
(1)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
(喜欢、喜爱)
(4)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五、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思考·练习第1题。
认知目标:
1、理解课文中踉踉跄跄、迟缓等词语的意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朗读课文,想想华林到底把戏演砸了没有。
3、通过上网,了解戏剧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富有同情心,善待有困难的人。
分层目标:
ABC三类学生在各目标方面要求有所降低。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案学生活动
一、认知冲突:
1、板书课题:10、意外的台词读课题
2、学生质疑:(1)什么是台词?
(2)意外的台词是什么?
二、主体探究:(3)为什么说是意外的台词?
1、提出小组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理解词语。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解决刚才提出的简单的问题。
(4)圈出华林在演出时神情表现的词语,
从这些词语,你明白了什么?小组合作自学、讨论解决
(5)有的人觉得华林把戏演砸了,有的人认为比较简单的问题。
华林演得最好。你是怎么认为的?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交流词语意思:独幕剧、迟缓、懈怠、客栈、踉踉跄跄
(3)根据填空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A、B类学生回答华林是个,新年快到了,他在班级准备的一个独幕剧里扮演,他排练时。新年到了,他在演出时说:
(4)说说:课文里意外的台词是指什么?C类学生回答
3、圈出华林在演出时神情表现的词语,A、B类学生先回答:
讨论:从这些词语,你看出什么?华林善良,富有同情心,
(1)交流圈出的词语。善待有困难的人。
(2)品读课文,指导读。
(3)说说看法。
4、齐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有的人觉得华林把戏小组讨论、交流演砸了,有的人认为华林演得最好。你是怎么认为的?
三、实践运用:
1、选词填空:
严格严厉严肃
爸爸的脸突然()起来,我们都不敢出声了。学生先比较这三个词的华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意思后再填空。
小孩子不可以说谎。妈妈()地批评我。
2、从下面的词语中挑选一个造句。
大吃一惊。学生在组内
(大吃一惊什么意思?谁在什么情况下会大吃一惊)自选一句造句踉踉跄跄。(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会出现踉踉跄跄的样子?)
四、拓展延伸:
有关戏剧等知识,你可以从这些网址查看资料:老师也已经从这些网上找到了课本剧、相声等。小组准备、交流。
这里有个有趣的相声《猜字谜》三段,根据自己的爱好,挑一段读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
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汇拢、土岗、戒指、乐章、酸枣树、刺伤、陈列、解毒、记忆”词语。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
2、课文的2-6自然段,感受美妙的梦境。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图片、视频、文字);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
2、浏览“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
3、交流体会
① 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 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初步进行《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教师提示]① 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
② 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
③ 绿叶的梦:启发质疑。
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⑴ 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
样的印象?
⑵ 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⑶ 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
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想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
4、学习本课生字词
⑴ 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⑵ 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
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⑶ 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⑷ 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
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5、按要求自读课文
⑴ 提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分段。
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
⑵ 学生按要求自学。
⑶ 反馈:检查分段情况;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
要解决的问题。
6、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
葛翠琳,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半个世纪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葛翠琳曾出访法国、瑞士、泰国、日本并讲学。70年代末期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80年代末曾任瑞士儿童图书国际奖评委。1990年与韩素音等人创办冰心奖,并一直主持冰心奖工作,为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尽心力尽力。90年代曾连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小读者喜欢她的书,是她兴的事。
7、布置作业
⑴ 抄写本课生字词。
⑵ 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 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
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
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学生自学,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出示默读要求
⑴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⑵ 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
2、生自读课文。
三、探究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1、梳理内容
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 演示图片,提出质疑
① 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
②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
③ 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
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⑴ 浏览课文。
⑵ 交流自己的意见。(可以读一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⑶ 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
4、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6自然段)
[学习3——6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然后
深入学习即可]
⑴ 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① 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 出示词语练习
(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
(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
照样子摘录词语:元宝树叶(菟丝子草、豆角花、野菊花)
③ 自读课文,注意练习中出现的几组词语,从中体会采集绿叶带给“我们”的快乐。[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 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⑤ 指名读本段课文,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⑥ 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能听出,你们已经体会到作者采集树叶时的快乐。(再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⑵ 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① 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随机板书]
② 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③ 交流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 练习有感情朗读。
⑶ 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
① 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 结合“泡泡框”谈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随机板书]]
③ 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④ 试背诵本段。(时间允许可以齐背或指名试背)
⑷ 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① 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 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随机板书]
四、总结全文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预习下一课。
内容:
①交流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
②设计一次活动,享受童年快乐。
③走访长辈或邻居,搜集大人们的童年生活趣事。
板书设计:
绿叶的梦
童年的玩具 着迷
采集绿叶 自由快乐
绿叶的梦 寻找奇叶 争强和探险 童年的梦想
制作标本 精挑细选 对大自然的热爱
了解树叶 增长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找“文眼”
1、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诚实与信任》。生齐读课题。
2、请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找出含有课题的一句话,用直线划出来。
(小黑板出示: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3、这句话是谁说的?话中的“你”、“我”分别指谁?它表示什么意思?
过渡:小红车主人为什么说“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夜晚。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师范读1—3自然段,学生思考:想想那个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是一次小小的交通事故,在你看来,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环境、小红车主人、自己等多方原因)
(师出示相应句子:天很黑,又有点雾……”“这辆车的车头超出……”)指导练读:应该是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作者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精神真令人敬佩,谁能读好这句话?
在“我”当时所处的环境下,换了有些人,可能就会一走了之,逃之夭夭。读读课文1—3自然段,找找一走了之的理由。
在这样的一个黑黑的、无人的夜晚,“我”发现自己把别人停在那里的一辆汽车的。反光镜给碰碎了,是怎么做的呢?
3、学生自读找到相应的句子:
“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组织交流:
①什么叫环顾?我为什么要环顾?
②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4、“我”留下了字条,字条上会写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写这张纸条?
(1)学生练写,交流纸条内容。要求学生说清事件,并告知自己的名字、电话。
(2)现在你准备把这张字条放在哪里?你为什么要压在车刷下?
(3)师生角色对话:我想劝你别放。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能信任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吗?
小结:“我”留下了字条,你觉得我还留下了什么?(板书:写字条留下诚实与信任)
过渡:如果你是小红车的主人,看到字条会想些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教师引述:刚才大家所说的,正是小红车主人所想的。事隔三天,他主动打电话与作者联系。小黑板出示相关内容,练读对话。
(1)分清哪些话是我说的,哪些话是车主说的。
(2)同桌练习对话。
(3)指名分角色朗读。(一组读完后评议:他们之间的对话充满了真诚,你们听出来了吗?再来一组试试)
2、引导学生质疑:听了这一段对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小红车主人为什么要感谢我?
3、引导学生解疑:让我们带着疑问再次细读课文内容。
(1)讨论:“我”的哪些言行感动了小红车主人,使他要感谢我?
(2)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3)指导学生再读对话。
小结:这一通电话,使我和小红车的主人彼此又收获到了什么?(板书:打电话收获诚实与信任)
引读:两人的对话充满了真诚,以至于我都没有……也不知道……(引读:他的年龄。)但他的话却……
过渡:小红车主人的话有没有印在你们的脑海中?
四、总结全文
1、学生背诵小红车主人的话。
2、感人的故事学完了,我们肯定对“诚实和信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你学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吗?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收集关于“诚实和信任”的3句名言。
六、板书诚实与信任
写字条留下诚实与信任
打电话收获诚实与信任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策略/方法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课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什么问题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
二、精讲点拨,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错、不添、不漏。同时,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领读齐读:
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
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4、提问: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我们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并交流反馈。
6、齐读。
7、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
8、小结: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
三、有效反馈,布置作业:
1、小结:读了这一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2、布置作业:
①熟读诗歌,背诵全诗。
②听写生字词,描红习字。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根据内容画一幅秋天的画。
④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课后词语,并反馈。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①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画画谈谈自己的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②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其中,你喜欢什么呢?把描写这一景物的语句勾画下来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批注上你的体会。
组织交流,相机指导: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组织讨论: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谈话“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出示分组活动内容: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1—1揭题,生齐读课题。
1—3生自由谈
2—1生自读全诗
2—4教学易错字
2—7生思考
3—1创设情境,学生发言。
3—2引导学生在图画中、从身边景物、人物、事物的变化中找秋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秋天的特点。
1—2学生质疑
2—1让学生有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品析,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2组织学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