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为您整理了《但愿人长久》最新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6 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诗歌诵读比赛
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 复习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 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 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课后反思: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昨晚,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而我自己,就在浴室中大声反复的将《水调歌头》吟诵。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然后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对孩子们的情感冲击。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再补充苏轼被贬后在牢中写下的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在体会埋怨的原由时,我引入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我引入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我和学生在古筝的伴奏下,齐读《水调歌头》将古诗情韵推向高超。
正值“梅子金黄杏子肥”的季节,我有幸走进优雅古朴的石屏小学。第一次走进校园,感觉异常的安静,整洁,让我不忍打破这份宁静。因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情境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可能是因为要上课了,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于是也就顾不上欣赏校园的花草树木,小桥流水。
上完四年级上册的文包词《但愿人长久》,自我感觉很失败,原本预设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钻研教材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是一篇文包词的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创作经过,所以我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只关注了文本中现有的情感主线,即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而忽略了文本中没有的,却又有必要让孩子了解的,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文化积淀。比如,课文开头的“古时候”,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其实这就是宋代,再比如,文中所说的“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其实是苏轼自己主动要求去做官的,为的就是和弟弟苏辙靠得近些……所有这些,其实与文章的中心“思念”,是一体的,如果能做到这些,能让孩子更透彻地了解整个诗词的`创作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这首词。
其次,教学预设时“备学生”不够。也许是好长时间没有走出去接班上课了,所以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导致课堂好几次几乎“冷场”,那些突发状况都是我没有提前预想到的,所以在临时处理时有好多的不完美。比如,课堂开始,吟诵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学生只能说一首《静夜思》,当我灵机一动,换了一种方式,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时,我所说的上句,学生又无法接出下句,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同时也很尴尬。所以,我想,今后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所有因素,比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已有的能力……只有全方位地考虑周到,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
最后,课堂的整个行进节奏把握得不太好。课堂前一半过于松散,时间花费太多,所以后一半就显得有点紧了,以致结束时有点匆忙。
当然,不忘表扬自己一两点。首先觉得自己的书写指导很到位,而且落到了实处。其次,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好几次生活情境,对理解文本中的句子,词语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
今后,若还有这样的学习,锻炼的机会,我想,我一定会坚持走在情境教育的队伍中,努力学习,再接再厉!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思念-----埋怨------宽慰------写诗来展开教学。讲到“埋怨”这个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不说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体验到了融洽的学习氛围。现在我想重温一下当时的一些情景。
师:“埋怨”是什么意思?
生:是抱怨别人的意思。
生:我补充,是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而产生的一种心情。
师:那你们平时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而埋怨过谁吗?
生:我埋怨过一个同学,借了我的东西不还。
生:我埋怨过我妈妈,她老是叫我学这学那。
……
师:哦?那苏轼是因为什么不开心?
生:他原来和弟弟苏辙形影不离,后来分别得太久,又不得想见,所以不开心。
师:那苏轼他去埋怨谁?
生:他埋怨的不是人,是月亮。
师:哦?你从哪知道他埋怨的是月亮?能读出来吗?
生:“他眼睁睁……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
师:看来他还挺郁闷的,谁来开导他一下?要是你在他旁边,你会和他说些什么?
生:我想说:你不用那么开心,好多人和你一样,家人不能团聚呀。
师故做更伤心的样子,扮演苏轼:人家就是伤心嘛,我和弟弟都好几年都没见面了!
生:要知道,什么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的,月亮现在是很圆很亮,但它也有不圆的时候啊,有时还被“天狗”吃了呢!(全班大笑)
生:每个人都会有悲伤,也有快乐的事情发生,现在你虽然很伤心,但是你可以想想高兴的事情呀。
生: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你弟弟也会在这个时候看到它的,你们借着月光,用心来说话呀,他一定能听到的。
师:噢!我们兄弟俩“心有灵一点通”,对,你们开导了我,谢谢你们。我来做一首诗吧:人有悲欢离合……
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我觉得建立师生间融洽的学习氛围是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催化剂。
说教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深远意境,字里间流露出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谴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介绍了苏轼创作的原因,即思念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苏辙。第二段(第四至五自然段),具体描绘词的意境。第三段(第六自然段):写诗人低声吟诵新作〈水调歌头〉,交代词作已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 学习“文包诗”写法。c、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能力目标: a、 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b、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 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说教法与学法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者要借用现代教学媒体和自身语言的感染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体会亲情,领略意境。《但愿人长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们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筛选学生的疑问,突出情感变化,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2. 学法指导: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复习旧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
浩月当空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手足情深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
思念 埋怨 宽慰
二、细细品读,体味领悟。
1、让学生迅速读课文,分别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思念”“(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细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2 ) 学生讨论。
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二是目睹他人团聚的情景:“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课”,饱受离别之苦。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更勾起苏轼对弟弟的思念,因而”心绪不宁”。三是与弟弟手足情深且分别已久。)着重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意思
(2)进一步自读感悟,指名读,读出思念之情。(配乐朗读,背景音乐<良宵>)
4。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 学生自由发言: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3) 自由练读,感悟苏轼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4) 这段后面是省略号,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能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5。细读课文第五六自然两段
(1)。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学生齐读: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 想到这儿,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常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3)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
四、指导背诵第4-6段
五、课外延伸。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这两句也成了千古名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相同情感的诗句还有:
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 有岂在朝朝暮暮”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六、作业设计
1、 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
2、 搜集一些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准备举行一次朗诵会。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思念(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重亲情 通情达理
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就按课文作者的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2、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了解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和时代背景。
1、 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从中体会作者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了解内容
1、投影出示要求
(1)练读课文后生字。
(2)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隐藏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4、指导朗读《水调歌头》这首词,重点是朗读后面几句话。
三、指导学习生字词语
1、对“屈、悲、缺”等字进行书写指导。
3、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不懂意思的词语。
四、总结下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听录音,感受《水调歌头》这首诗歌描绘的意境。
了解苏轼生平。
齐读课题。
2、 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 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 练习朗读自己课文。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生思考后自由作答
练习朗读背诵
2、练习描红,书写生字,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词境界阔大,风格豪放,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
但愿人长久 教学时间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齐读《水调歌头》。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朗读《水调歌头》
三 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齐读课题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
(b 突出第2小节朗读的欢喜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埋怨月亮的话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2、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3、体会作者中秋月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4、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教学难点: 古典诗词的创作背景、词的意境及表现形式等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其次,背诵段落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也是较为困难的。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光盘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9/6 第5课时教学目标: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初步了解苏轼;学会课后生字。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熟读课文。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大概。教学准备:准备好苏轼的《水调歌头》、背景音乐《明月几时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达成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谈话导入以直观导入法导入课文,促使学生能较快进入课文,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学习课文。 1、我国有许多别具民族特色 传统节日。2、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历史上流传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3、板书课题,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苏轼的写作《水调歌头》的经过。4、读诗词,课题就是取自下阕最后一句。5、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但愿人长久,齐读课题。学生说说有哪些节日 学生认真听,齐读课题。 学生读诗词二、初读课文通过学生自读课文,并运用指名读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力求做到读顺句子,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1)先读熟生字表上的生字,再认真读课文,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边读边做记号。(3)读完后,标好小节,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不懂的可以查字典。2、检查自读情况。(1)抽读词语卡片(电脑光盘),读错正音。注意“埋怨”的“埋”的读音。(2)指名试读课文,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点评。3、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简介苏轼,这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2、学生读卡片,试读课文,并相互评论。出示词语,指读正音:轼、辙、婵(翘舌音)奔 (多音字ben)隐、吟 (前鼻音)廷 (后鼻音)3、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三、品读课文 在刚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品读课文,使大家能更好的读课文,并读好课文,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1、通过刚才的朗读、交流,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相信大家也被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所吸引了。下面,老师要请大家再读课文,这次读课文和刚才不同,这次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看谁读的好。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并相互交流。 四、布置作业以作业形式,巩固所学。 1、读熟课文。2、抄写生字新词。3、上网或图书馆查寻有关苏轼的生平。学生完成作业。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课文,能体会课文内容,理解苏轼前后感情的变化,理解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补充全诗《水调歌头》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能争取、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二、教学过程
1、 指名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谈话,这首诗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在什么时候?
3、 中秋佳节,月儿圆圆,我们都会做些什么呢?
4、 可是,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的愁思。
5、 请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简单交流
1、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2、 通过学生的交流,简单的整理文章的脉络。
3、 所以苏轼在这样一个团圆之夜,不禁吟诵起来……
4、 出示《水调歌头》的全文,指导学生朗读
5、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指名读
齐读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
抄写生字新词
流利的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导入新课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出示全文,
2、 集体朗读
二 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来观察画面(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3、 苏轼为何“心绪不宁”:学生自主交流,指导朗读第二第三自然段
师总结,是啊,在这个月圆之夜,苏轼看着这皓月当空,看着别人和亲人品尝这瓜果,自己已经有七年了,苏轼心里回想和弟弟欢乐嬉戏的美好时光,心里会是怎样的心情啊!生交流
此时此景,用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来表达,那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4、 苏轼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
出示: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自由读,体会苏轼此时的心情,指名读,评价
5、 此刻,苏轼心里还会埋怨什么?学生交流,从哪儿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内心的种种想法
认识省略号在这里的意思
6、苏轼思绪万千,转念又想:……
出示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你能感受到此时苏轼的心情是怎样的?
7、此时,苏轼仰望明月,不禁低声吟诵起来,学生共读《水调歌头》
师重点画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点朗读诗句,说说课文那里体现了诗句。(结合课文第五自然段朗读诗句)
二、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三、 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