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新课标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好教材。
课文内容貌浅实深,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四年级学生对课文的象征手法及文本真正内涵的体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我在教学中应该予以重视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语言,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课前搜集阅读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感受“借物喻人”这一表达方法。
3、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课文的重点,目标3是课文的重点更是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文中的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简介宋庆龄生平。
解题。
故居 樟树
课文应该写什么?什么地方的樟树?
范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
说说你对课文的那个部分的印象最深。
自读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通读每个自然段。
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检查自学情况。
抽读生字卡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指导分段
自由读课文。
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告诉我们什么。
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给课文分段。
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作业 :
分段朗读课文。
复习生字。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抽读生词。
口头扩词。
劝 拒
繁 稠
细读课文
自由读§1~3。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是写谁的事?什么事?
指导朗读。
学习§4。
默读,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语。
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读课文,找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看图理解有关句子。
指名说说稠密的意思。
指导造句。
指导背诵课文第二段。
默读§5。
用“ ”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 ”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指导朗读。
引导背诵。
指名朗读§6。
理解有关词语。
说说为什么人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前合影留念?
作业 :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2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我这次比赛上的课题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本文人物离学生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文章所写的樟树虽然学生比较熟悉,但本文主要通过对樟树的描写,要求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宋庆龄同志的高尚人格。我的设计是想通过对文本阅读指导,让学生认识樟树,欣赏樟树,感受樟树的外形美与内在美,从而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理解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樟树前留影的原因,从而感悟宋庆龄的人格魅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指导,我感觉还是比较生动的,抓住了樟树“蓬蓬勃勃”与“香气永存”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的深入、感悟也比较深刻。通过大量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补充,学生对宋庆龄有了一些了解,对文章的这种写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或许是人物离学生较远,或许是我预设得过于生硬,学生对“树”与“人”的这种联系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让课堂出现了尴尬的瞬间,也让后面的教学内容显得有些拖沓。
比赛已经结束,我对自己本次的表现不太满意。我认为自己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优美。2、对文本的解读要更多地关注学生。3、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当然,无论赛课的结果如何,对于我来说算是有了一次收获,而且这种收获也只有多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够获得。从教龄来说,我从教已经十几个年头了,这么多年来,学习提高的机会也不少,但很多时候,只是知道了怎么上好课,对自己的某些不足,没有能够及时地发现,不知道问题在哪。所以只有通过这样公开的赛课、评课,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是对自身一次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提高的过程。
上课内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科 目
语文
所属年级
( 四)年级 (下 )册
备课者
须靓玄
一。教学目标:
我的修改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故居、樟树、崇敬、稠密。
3、会用“崇敬”、“稠密”、“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情感与态度: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2.领会樟树那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三。教具、学具准备:
搜集宋庆龄的图片、资料,制作ppt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 同学们,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美丽、端庄而又慈祥,你认识她吗?(出示宋庆龄图片)她曾经担任新中国的名誉主席。她就是孙中山的夫人,被称为“国母”的宋庆龄。(板书:宋庆龄)。学习生字“龄”。
2、 在上海的那段日子,宋庆龄就住在这里。(出示故居图片)这座白色小楼就是她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上海的故居。(板书:故居)
老师结合图片介绍:这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位于上海淮海中路边1843号。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
3、 当年,周恩来同志觉得这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这句话,引读)(板书:舍不得) 听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吗?(指名交流)
4、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补齐课题)谁来把课题读好?指名一至两位。一起来读读。
二、 初读过渡: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呢?打开课本,读通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樟树?
1、出示自读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樟树 繁衍 劝说 搬家 稠密 蓬蓬勃勃 石榴 崇敬 瞻仰 抗拒 仍然 枝枯叶落(着重指导带点字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你理解了哪些词语,交流学会的词语。
稠密:多而密。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瞻仰:恭敬地看。 蓬蓬勃勃:形容繁荣、旺盛。
三、理清文章脉络
1.再次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请大家再看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文章的重点就是写樟树,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看看那几段重点写了樟树?(4、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四、精读1-3自然段,感受喜爱
1、出示樟树的图片:两棵树在宋庆龄奶奶眼里是什么?谁能把她的喜爱读出来?当你读到“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时,请你想想,宋庆龄会在这两棵树下干什么?(指导交流)
2、指导朗读。
3、一到三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是啊,这样写能不断引出下文,加深对樟树的印象。
4、那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再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崇敬 瞻仰
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3、仔细读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组是写人们参观宋庆龄故居的心情。第二组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过渡: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具体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4、5自然段。)、
二、新授: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再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语圈圈画画,想一想,哪个词语最能突出它的生长特点。相机板书:“蓬蓬勃勃”。
2、 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1)体会枝干“粗壮”
出示图片:如果此时这两棵树就在你眼前,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像两把绿绒大伞,远看像两朵绿色的云朵。)
从它树冠的大体会到了蓬蓬勃勃。你能把这种“大”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樟树的蓬勃生机?
(2)体会树叶“密 ” 、 “绿”
指名学生说,体会树的稠密,密得怎么样?引导学生想象一下。
“绿得发亮”问: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叶子绿油油的,好像有油要冒出来,樟树的生命力很旺盛)你喜欢这绿油油的樟树叶吗?谁愿意来读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写叶子的话。
(3)是呀,这可是两棵有着上百年树龄的樟树啊,它至今依然是那么蓬蓬勃勃。让我们一起来读1-2句,真是蓬蓬勃勃。这种蓬蓬勃勃是不是暂时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学习第三句话)
(4)出示句子,从这句话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樟树的生命力很顽强)谁来读好它?指名读第3句。
(5)小结:是啊,樟树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出示: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听听,这是多么顽强的樟树呀!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手句话吗?
(6)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读第四自然段。
4、读着文章,我们知道了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所以,当周恩来同志劝她搬家时,她不肯,说——引读“我舍不得…….”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那么,还有什么让宋庆龄舍不得呢?(出示第五小节,指名朗读)
2、樟树的高贵之处到底在哪里呢?再读第五小节,圈圈画画学。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香气能拒虫,(板书香气拒虫)追问:你从哪里读到的?
学习:“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过渡:香气还有什么特点呢?(香气能够永久保持。)你从哪里读到的?学习“而且樟树本身却有一种拒虫的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3、引读,是啊!当它枝繁叶茂的时候,它散发着香气,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依然……当它被砍伐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还是……
这就是樟树的的特质,这就是它的高贵之处。你家里也能发现樟树的踪迹吗?(樟木箱、樟脑)樟木箱里放些什么?(贵重的丝织品、羊毛衫等)哦,是利用樟木的香气来拒虫。
4、是的,在医生做手术的缝线里,在编织渔网的丝线里,在各种胶卷胶片中,都有樟树的身影、味道。不管它以哪种形式存在,虫类都怕它,只要这木质——,虫类就——。引读这句话。
5、这节是写樟树的香气能拒虫,又为什么要写其他树招虫呢?(引导学生体会,反衬樟树的特点)
6、小结:是呀,这一节通过对比的写法,更突出了樟树的可贵之处。
7、再次小结:文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难怪劝宋庆龄搬家时,出示“她不肯,说——”
(三)加深理解:
1、那么宋庆龄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了解她吗?学生交流资料,根据学生了解相机引导:
宋庆龄帮助孙中山闹革命。(她也是一个革命的先行者!)
宋庆龄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她是抗日的先锋!)
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立场坚定。)
宋庆龄支持抗日,常常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有一次,她收到了一封装着两颗子弹的信,信里写着:警告你,子弹是不认人的!宋庆龄看完了,坚定地说:“我是不怕他们的!”你从这段资料中感受到了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无论是金钱的诱惑,还是死亡的威胁,宋庆龄总是那么立场坚定,坚强不屈。板书“坚强不屈”
在文革期间,反动势力四人帮妄图取消宋庆龄亲手创办的儿童艺术剧院,宋庆龄闻讯立刻驱车前往,四人帮听说后只得悄悄地溜走了,这件事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二十世纪新神话”。你从这段资料中知道了什么?(反动派很惧怕宋庆龄)是呀,正是宋庆龄的一身正气吓退了嚣张的反动势力!板书“一身正气”
2、(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觉得站在我们面前的宋庆龄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呢?(学生自由交流)
3、出示:
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支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
4、今天,她虽然已经不在了,人们总是——出示第六小节,引读学到这里,你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真实写照,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看到了她的——指读板书: 顽强不屈,看到了她的——一身正气,看到了她——奋斗的一生。
5、总结写法:作者借樟树来写宋庆龄,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从樟树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宋庆龄那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此刻,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宋庆龄的音容笑貌,去缅怀她的丰功伟绩。(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6、指导背诵4、5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舍不得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顽强不屈 蓬蓬勃勃
一身正气 香气拒虫
七。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 2、再次朗读课文。
3、学习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写一个人
八、教学反思
苏教版教材主编 张庆老师一直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课,何谓“简简单单”?关键在于突出重点,激发学习情趣,力避头绪纷纭,花样繁多。在教学中,我努力地实践着这一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教学时,我化繁为简,仅仅让学生说了四句话,便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很朴实,但很扎实。
第一句话:“宋庆龄———”
指名读课题后,我问学生,通过预习,你感受到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到的?学生很快地找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一句,看出宋庆龄是伟大的人。接着,我出示“宋庆龄 ”,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练习说话,要求能表现宋庆龄的伟大人格。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时间小手如林:“宋庆龄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宋庆龄在危难时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宋庆龄一生地位崇高,但从不搞特殊化,十分尊重劳动人民”……通过交流,学生互相分享收获,对人物的了解更全面,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第二句话:“樟树———”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我让学生圈画出感受深的词句,反复品读,将自己读懂的用“樟树 ”的句式表达出来,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书声琅琅。根据学生的说话内容,我作了概括板书:外形——蓬蓬勃勃;可贵之处——香气永久,虫类惧怕。
第三句话:“宋庆龄和樟树——”
文中将宋庆龄和樟树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语句有两处:一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二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前句表达了宋庆龄对樟树的钟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这种情感,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如:每当朝阳初升时,宋庆龄在樟树下踢踢腿,弯弯腰,锻炼锻炼身体;每当夕阳西下时,宋庆龄抚摸着樟树粗壮的枝干,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怀念着孙中山先生;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宋庆龄便和小朋友在樟树下说呀,笑呀,还做游戏,快乐极了……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宋庆龄和樟树是密不可分的。后句从表面上看,是人们爱樟树,但仅止于此吗?我让学生联系搜集的资料,比较樟树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人格有哪些相似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略作思考后,打开了话匣:“樟树蓬蓬勃勃,充满活力;宋庆龄在长达70年的战斗生涯中,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斗志。”“樟树具有与众不同的香气,宋庆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永存。”“樟树的香气使虫类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樟树的象征意义:象征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本文以树喻人的写作方法。
第四句话:“小草(荷花、仙人掌等)——”
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大多可作为仿写的典范。随课文特点,教师自主安排一些迁移性小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了以树喻人的写法,但刚刚接触,领悟不深,设计此句话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我让学生思考小草(荷花、仙人掌等)与人(哪类人)之间的相似点,仿照课文写一段话。我班一名同学选择了铁树。在描绘铁树默立一角,以它粗壮的身体净化空气后,他写道:“凝望这铁树,我眼前不由出现了那群在田地里挥动镢头的农民,他们与灯红酒绿的城市极不协调,可哪一个傲慢的城里人能离得了他们的劳动果实?”这样的练笔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针对课文进行了知识迁移,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教得“简简单单”,学生定能学得“扎扎实实”!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课题)。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读完后,问:这一段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4)出示第4自然段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稠密”是什么意思?还可以说什么稠密?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关联词,找一找,并用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
(5)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6)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所以我们以后在写一种物体时,也可按照由分到总的顺序来写。(7)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指名回答描写樟树的句子。比较句子:而樟树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呢?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说一句话。轻声读第5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指名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3)而课文是怎样描写别的树木的?理解“招虫”,这段话说明什么?这一自然段重点写樟树,但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描写石榴树呢?师:越是写石榴树上的害虫之多,危害时间之长,就越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所以我们在习作时如果要写出一个事物的特点,也可以采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来写。(4)男女同学分别读第一、二层课文。(5)“高贵的品质”仅仅是指樟树吗?组织阅读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读完后交流: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身正气(6)齐读第五自然段,读出感情。3.学习第六自然段(1)指名朗读。(2)这句话写了几层意思?从哪个词可以看出?(3)“崇敬”和“瞻仰”是什么意思?(4)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所以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5)齐读第六自然段。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表面上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彰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阅读《一课一练》的第五部分——“智慧林”和《新补充读本》第201页的一篇文章——《做好功课才快活》,读后请你以“宋庆龄奶奶,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反思:今天执教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堂课下来感觉颇好。课前我充分解读了文本,把握住了本课的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及体现的可贵品质。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抓住樟树的“蓬蓬勃勃”,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在学生理解了樟树的可贵之处后让学生把宋庆龄与樟树作比较,使学生了解了宋庆龄的高贵的品质。这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本文的重难点。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好,举手回答的人数增多了。有几个学生如范浩、张艺耀、刘芳慧的回答非常棒,这使我感到非常的欣喜。这其中除了学生充分的预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领导来听课,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也想在老师面前好好地表现一下吧。但从平时的课堂教学来看,绝没有今天的表现。有的学生一节课都不举手一次,精神也不太集中,而一到下课却生龙活虎,这种情况让我很头疼。所以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改变教学方法,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我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学效果会好一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华罗庚实验学校 蒋一梅
教学目标:
1、 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稠密、繁衍、瞻仰等。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3、 读懂1-3自然段,初步感受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
课前准备:
4、 学生收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进行阅读,并记住主要事迹。
5、 教师把相关资料、图片制作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人,(出示课件——宋庆龄)。她美丽、端庄而又慈祥,你认识她吗?看老师把她的名字写出来,板书:宋庆龄
学习生字“龄”。
2、你了解她吗?谁来说说?学生充分交流,然后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她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
她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统治。她革命生涯70年,永远保持着革命的青春。
她救国救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历经腥风血雨,屡遭国内外分子的迫害,但她毫不畏惧,依然保持一身正气。
她博爱无私,人称她为国母,时刻关心着青少年的成长。如今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宋庆龄奖学金”,依然慧及着千万青少年,是亿万青少年心中永远的母亲。
3、(出示课件)看,这就是宋庆龄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就是她的故居。板书:故居
师介绍故居:
这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位于上海淮海中路边1843号。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去世后,中央决定将此处作为永久纪念的居住。1994年1月,改名为上海宋庆龄纪念馆,纪念馆主要任务是宣传宋庆龄光荣伟大的一生。
4、(出示课件)在故居的院子里有两棵引人注目的树,板书:樟树
你见过樟树吗?
5、 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庆龄的故居去看看这两棵樟树吧!谁来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检查生字词(出示小黑板)
搬家 稠密
繁衍 瞻仰
(1) 自由读
(2) 指名读,指导书写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搬家,搬怎么记?
稠密,文中哪句话里有?谁来读?能不能换个词?
繁衍,文中说繁衍什么?谁繁衍?怎么繁衍?
繁怎么记?一起书空。
瞻仰 瞻怎么记?一起书空。瞻是什么旁?它表示什么意思?
那瞻仰就是怎么看呢?找到有瞻仰的句子,谁来读?知道它的意思了吗?
3、下面请大家把这5个字描一遍。
4、生字读准了,那课文就能读得更好。请大家再看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文章的重点就是写樟树,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看看那几段重点写了樟树?
5、找到了吗?既然是重点段,那就要读好了,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段。
自由读,指名读。
6、 读好了这两段,那剩下的段落就简单了,读读看,再指名读。
三、 精读1-3段,感受喜爱
1、 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当你读了这句话的时候,你想知道什么?
2、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读第2段吧。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些,宋奶奶要在这房子里做什么?确实小了一点,所以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宋奶奶对此怎么看?这两棵树在宋奶奶眼里是什么?谁能把她的喜爱读出来?当你读到“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时,你又想知道什么?
3、 一起读第3段,读到这儿我们终于知道了这是两棵樟树。让我们再把这三段连起来读一读,这下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不一开头就写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了吧?
4、 是啊!这样写能不断引出下文,加深对樟树的印象。
那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樟树的“高贵”又可以从哪里看得出来?出示:
②“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交流这些句子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悟。可以围绕樟树香气的作用及持久性来品读每句话,每个词语。
相机板书:高贵: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启发感悟: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继续追问:文章写樟树的处形和内在的品质,这与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
我又问,知道宋庆龄的请举手。
这时候我适时地读了一段与课文紧紧相连的文字读给学生听,问:你听明白了什么?
然后,我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让他们说说感受。
有的说宋庆龄很清秀。
有的说相片中的她很高雅。
有的说看起来她很高贵。
有的说她很温柔慈爱。
我顺势简要介绍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让她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明晰起来。
然后我问孩子,现在你们明白了吧,文中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了吧?
孩子情感的闸门被打开了:
有的说宋庆龄的精神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
有的说宋庆龄像樟树一样让敌人畏惧。
有的说宋庆龄就是一株高大的樟树。
树如其人!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这时,我再让他们齐诵最后的一段。
感情可想而知!
再组织交流,寻找樟树与宋庆龄之间的相似之处。学生很快找出答案:
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
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樟树有高贵的木质————宋庆龄有高贵的品质
相机板书: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教学随想: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就这篇课文本身而言,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高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高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学科 语文 年级四年级 执教者 丁秀琴 教学时间07-5-12 教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4、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抽读词语卡片二、细读课文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1)学习第4自然段。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⑤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2)学习第5自然段。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②学习第1~3句。a、指名读。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③学习第4~8句。a、自由读课文。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c、理解句子。 教学设计“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⑤指导朗读。⑥指导背诵。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1)指名朗读课文。(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4)指导概括段意。三、作业 评 课情况 这一课的设计上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较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全班范围的互动,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节课依据自主发展,点拨启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了自读、自悟、质疑、表达、讨论、评价等学习活动的情景,使学生欣欣然,跃跃然投入其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几乎都被调动,这都是教师有效激励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评课人: 赵月华 周乐 孙燕 丁晶 王锁欢 赵小华许文燕 马俊林 谢仁萍 邱萍 陈钟 教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再让学生自读、圈点。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小黑板把学生说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我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但课堂调控能力不强。总的说来,教学是根据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教学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课堂教学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所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调控能力。所谓调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而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积极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而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是做得不够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教学实录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执教者:王英俊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师:根据课题,大家来讨论一下,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应该知道哪些东西?
(学生思考后迅速讨论)
生:通过学习,我们应该知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的。
师:是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长得怎么样?外表美不美?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还有谁想说?
生:通过学习,我们还应该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这个问题我们是要搞清楚。天下樟树多的是,为什么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
生:我还想知道,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
师:同学们刚才开动脑筋,提出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可是,这么多问题中,你觉得我们首先应该解决哪个问题?
生: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什么样的树?
师:对。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樟树的小节。
(学生自读课文后纷纷举手。)
生:课文的四五俩小节写了樟树?
(投影出示第四小节)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第四小节。一起读,边读边思考,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学生齐读课文后举手)
生:枝干粗壮。
师:这是樟树的外形。
生:蓬蓬勃勃。
师:蓬,后鼻音。跟老师读,蓬蓬勃勃。
(学生齐读。)
师:词语找的是对的。看黑板,跟老师一起书写这个词。注意“蓬”字是上下结构,草字头的一横要长些。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师:谁知道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
生:蓬蓬勃勃的意思是树长得茂密。
生:是叶子很多
生:是树长得很大,很粗。
……
师:同学们刚才是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来讲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第四小节,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学生自读后举手。)
生:第一句话,“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读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棵樟树。
师:两棵什么样的樟树?能跟大家描述描述?
生:这两棵樟树长得不高,但是它们的枝干非常粗壮,而且很长,伸得很远。
师:像什么?
生:像两把绿色的大伞。
师:说得真好。来,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
师:听你读啊,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伸得还不够远,谁还想读。
(又一位学生读。)
师:读的真好,这才叫“伸得远远的”。大家一起读。
(学生一起读。)
师:同学们,读书的方法呀,往往就隐藏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读了第三小节的第一句话,现在再请你来读“蓬蓬勃勃”这个词,你会怎么读呀?
(学生练读后举手。)
生:蓬蓬勃勃。(声音不响亮,但是拖得较长。)
师:听你读,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虽然伸得很远,但是却太细了,是两棵细细的樟树。谁再来读?
生:蓬蓬勃勃。(声音非常响亮,而且拖得长长的。学生纷纷鼓掌。)
师:哎呀,你读的真好。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我想突出樟树长得很粗壮——
师:所以读的响亮。继续说。
生:我还想突出樟树的枝干伸向四面八方(说得慢而有力),伸得远远的(声音拖得很长)。
师:你读的好,说得更精彩。同学们,一齐像他这样读。
生:蓬蓬勃勃。
师:还有哪句话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到樟树什么?
生:我能体会到樟树长得很茂密,叶子很多。
师:从哪个地方体会到的?
生:稠密。
师:你真会读书。
生:我能体会到樟树的叶子很绿。
师:从哪里?
生:绿得发亮。
师:那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相信你一定可以读好它。
(学生朗读,感情非常丰富。)
师:现在大家知道蓬蓬勃勃的樟树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知道了。
师:刚才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了什么叫做“蓬蓬勃勃”。这呀,其实就是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
师:那么同学们,樟树的蓬蓬勃勃是不是暂时的呢?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
生:从“四季常青”。
师:还从哪里?
生:“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能体会到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樟树。
师:一齐读这句话,读出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幻灯片出示: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暴晒还是狂风暴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师:听听,这是多么顽强的樟树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小节,会背的就背。樟树不高——
(学生有的读,有的背,非常投入。)
师:学到这里,你知道这一小节写的是樟树的什么了吗?
生: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外形。
生:写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师:课文在第五小节也写到了樟树。放声朗读这一小节,看看这一小节写了樟树的什么。
(幻灯片出示第五小节,学生朗读思考后举手。)
生:这小节写了樟树的香气。
师:这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还在哪里?
生:樟树的香气是本身的。
师:“本身”说明什么?
生:说明樟树的香气是自己身上的,不是别人给的。
师:有个成语叫“天生丽质”(板书词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樟树的可贵之处还在哪里?
生: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具体说说怎么样就是永久保持了?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真了不起。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是樟树最可贵的地方。来,一起读。
(幻灯片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得很好)
师:这一小节写樟树的香气拒虫,写完了吗?
生:没有!(学生纷纷说。)
师:还有哪里写到樟树的香气拒虫的?
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
师:停停停,打断一下,我听这是写石榴树的,跟樟树有什么关系吗?
(幻灯片出示“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学生默读文字,开始思考。一会儿。陆陆续续开始举手。)
生:我觉得有关系。
师:有什么关系?
生:他是把别的树根樟树进行对比。
生:我们可以看出,樟树比石榴树可贵。
师:仅仅是石榴吗?
生:不是,还有别的树。
师:那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来呢?
生:那太多了,没意思。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行了。
师:哦,这下我明白了。同学们可真聪明呀!
师:下面,我们一起对比着来读这一段。女同学读“别的树木”这部分,请男同学读“而樟树却不招虫”这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不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长得蓬蓬勃勃的。
师:这讲的是樟树的生命力。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枝干非常粗壮,伸得远远的。
师:这讲得是樟树的外形。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生:宋庆林故居的樟树的香气可以永远保持。
师:这正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仅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有拒虫地香气。
师:用上了关联词语“不仅——而且——”,把前面和后面联系起来说,真棒!
师:同学们,现在樟树咱们已经非常了解了,可是天下那么多樟树作者为什么不写,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咱们上课之初提出的问题。
(学生面露难色。)
师:这样吧,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宋庆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前,咱们都查了资料,下面知道的自己站起来大胆地说。
生: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
生:宋庆龄帮助孙中山闹革命。
生:宋庆龄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
师:她是共产党的朋友。
生:宋庆龄做过国家副主席。
生: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没有去,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
师:对。蒋介石和汪精卫一个是反动派,一个是卖国贼,汉*。
生:我知道他们后来还叫人威胁宋庆龄,要暗杀她。
师:可是宋庆龄有没有害怕?
生:没有!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啊!
生:宋庆龄后来还帮助过法西斯。
(学生笑起来。)
师:不对,法西斯是坏蛋。宋庆龄怎么可能帮他们呢?看来你还不知道法西斯是什么样的人。
课后一定要查清楚了。
生:宋庆号召吁大家要爱护儿童。
师:对。她是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师:同学们,咱们谈了这么多,那么,宋庆龄跟樟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有三三两两的举手、。)
师:或者说,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吧。
生:我觉得宋庆龄长得很漂亮,就跟樟树一样。
师:这个说的是外表。谁还想说?
生:宋庆龄没有被蒋介石和汪精卫收买,就像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师:这说到了宋庆龄的品质。
生:宋庆龄做了许多事情,就像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说得多好呀!
生:宋庆龄为人民作了许多贡献,就像樟树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为人们作了许多的贡献。
生:宋庆龄一生都在为人们服务,就像樟树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师:多么崇高的人那。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到宋庆龄故居来瞻仰,都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那两棵樟树下留影了吗?
生:知道了。
师: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
生:宋庆龄。
师: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
生:宋庆龄。
师:是呀,难怪人们——
(学生读最后一小节,“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师:像这样,表面上写一个事物的,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一起读——
生:借物喻人。
师:好,现在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走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近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宋庆龄。
(学生动情的朗读起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学到了一个词,“蓬蓬勃勃”。
师:这是词语积累。
生:我学到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仅生命力很顽强,而且它还有香气,可以拒虫。
生:我学到了今后我们遇到不懂得词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这是学习方法的收获。
生:我学到了,今后我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写。
师:说的好,学到的东西就要运用。
生: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对比的方法。
生:我知道了宋庆龄这个人很了不起。
(还有许多学生举手想说。可惜,下课铃响起。)
师: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很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大声的)高兴。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