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优秀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

3、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联系说话写话,推销课文中的新型玻璃,并写出自己设计的新型产品。

重点难点: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平时屋里有土可不太舒服,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都讨厌灰尘。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2、出示生字生词指明带读: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

三、依照提示,自学讨论

1、指明读阅读提示。

2、先默读思考: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灰尘的特点灰尘的作用使用的说明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要及时表扬合作很好的小组。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1、指名读4、5、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2、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灰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六、作业

1、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2、完成指导丛书的练习

板书设计:

灰尘的特点灰尘的作用使用的说明方法细小削弱阳光列数字、做假设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做假设具吸湿性调节气候,气象万千做假设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⒈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削弱、柔和、朝晖、庞然大物……”。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⒋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喜欢灰尘吗?师生交流。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害。

⒉灰尘在平时真的令人讨厌,因此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

⒊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想:假如没有灰尘,到底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⒉出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尘埃(āi ) 直径(jìng ) 散射(sǎn) 较(jiào)短

削(xuē)弱 朝(zhāo)晖 单调(diào) 调(tiáo)节气候

⒊交流:假如没有灰尘,到底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三、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⒈默读课文,看看为什么没有灰尘就会这样,灰尘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灰尘有什么作用?用“~~~~~”画出来。

⒉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⒊全班交流汇报。

⑴灰尘的特点:

①小。从哪儿感受到?

句子: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这句话是怎样写出灰尘“小”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庞然大物”是指庞大的东西。这段话首先运用列举数字的方法介绍了灰尘的大小,接着又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灰尘非常细小的特点。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使说明的事物更加具体、真实、生动。)

朗读体会。

②散射光线(散射七色阳光)

③具有吸湿性能

⑵灰尘的作用:

①阳光变柔和

②天空色彩富于变化

③形成小水滴(小水滴形成云雾、雨、雪、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等自然现象)

⑶最后的叹号,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灰尘的赞美,我们真的离不开灰尘,让我们借用书上的几个假如再来赞美一番这灰尘

①引读几个假如。

②说一说从这几句话中发现了什么?

(句式相似,都强调了灰尘的作用大,但强调的角度不同。这三个句子都采用“假设”的说明方法写的。)

4、5、6三个自然段都先写了有了灰尘怎样,然后写假如没有灰尘怎样,这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⒋补充课外资料:作者运用假设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灰尘的作用之大,除了书上写的这些作用外,你还知道灰尘有哪些作用?

⒌灰尘的作用可真大呀,就让我们再一次来赞美并感谢它们吧。

从第4-6自然段中任选一段,细细品读,用“正因为大气中有了灰尘, 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式来说说。

四、明白道理,拓展思维

⒈怪不得作者第一自然段中说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让我们在来看一看第一自然段,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⒉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举例说明。(如鸟粪、电视、网络……)

板书设计: 12*假如没有灰尘

大小及来源 列数字

散光 柔和

散射七色光 色彩富于变化 对 比

吸湿 小水滴 气象万千 假 设

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总体感觉思路比较清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一,学生对字的读音掌握不够好,比如“朝晖”这个“朝”字在初读课文时强调了读音,但在后来的朗读中,还是有好几个学生读错。这可能是进入五年级后,我对阅读理解的教学加强了,而对字词的教学减弱了,学生还不能很好适应所致。其二,在教学时,我对一些描写的教学引导过细,以致教学时间不够,在一堂课内没能完成整篇课文的教学任务。略读课文上成了精读课文,这是我对略读课文的重点把握不够所致。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证的看待事物。

3、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查字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

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新型玻璃,知道了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许多帮助,我们都对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感到欣喜,可你们知道吗,我们身边最不起眼的灰尘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

出示生字生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示。

a.默读课文,看看灰尘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灰尘有什么作用?用“~~~~~”画出来。

b.与同组同学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

a.灰尘的特点:

(1)小。

(2)来源于土壤和岩石。

(3)在空中飘浮。

b.灰尘的作用:

(1)反射光线。

(2)反射光波较短的光线,吸收光波较长的光线。

(3)灰尘具有吸湿性能。

通过学习我们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了解,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况呢?

出示句式:假如没有灰尘,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说明方法

我们能这样清楚、明白地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来告诉我们的?(列数字、做假设。)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与灵动的课堂,是为学生创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时空。课堂上,当学生的思维一旦被真正调动起来,他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具有足够的教学智慧,在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成”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即时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火花,点燃精彩的课堂。

二、案例的描述

那天,在没有安排预习的前提下,我直接出示了“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境地呢?”这一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被迅速调动起来了。

有的说:“那有多好,可不用天天打扫卫生了。”

有的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灰尘让我们厌恶,没有灰尘,不是太好不过吗?”

有的说:“灰尘还危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没有灰尘,人们的健康或许可以得到一些保证。” ……

同学们各谈各的,但观点都是一致的──灰尘有百害而无一利。没有灰尘,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我马上反问:“难道灰尘没有一点益处?”学生被我这一问,顿时来了兴趣,我马上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文中寻找答案。

一会儿,学生马上从书中圈划出了灰尘的作用。

“原来,灰尘可以削弱太阳光,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我们无法睁开眼睛。”

“灰尘还能反射光波较短的紫、蓝、青三色光。假如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灰尘还有吸湿功能。”

“如果没有灰尘,就不会有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大自然会是多么单调啊!”这时,我突然发现平时很羞于发言的小玲也举起了手,为了对她的难得的勇气表示鼓励,我马上请她来发表意见。

“原来,灰尘是好东西,那以后我们不要擦灰尘了……”

哈哈哈,顿时,课堂上响起了一阵哄笑,有的学生甚至一边用手指着她,一边发出“仄仄”的声音,连一旁听课的老师也禁不住偷偷地笑了起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尴尬,我没有硬牵着学生回到原有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心慌意乱,更没有对这个学生的回答嗤之以鼻,批评训斥,取而代之的是巧妙引导,并进一步启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很丰满,很生动。

“同学们,你们刚才不是说了好多灰尘的作用嘛,那小玲说灰尘是个好东西也未尝不可。”我故意对小玲的发言加以肯定。

“那灰尘有很多弊端,怎能就判定灰尘是好东西呢?”一位学生显然很不服气。

“灰尘有利处,也有弊端。”还有一位学生补充。

“事物既有利处,又有弊端,这叫什么?”我看时机成熟,马上抛出这个问题。

学生沉思了片刻。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为学生的悟性感到高兴。

这时,小玲又信心实足地举起了手,“老师,我该这么说,其实被我们深恶痛绝的灰尘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我们要正确认识,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向小玲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我也深深被小玲再次举手的勇气而折服,孩子脸上的笑容更为灿烂了,整个课堂中也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随感

上课前,我精心准备了教学方案,并没有想到七年级的学生还会作出“原来灰尘是好东西,我们以后就不要再擦灰尘了……”这样的总结。课后,我在想,倘若当初这个学生说出这句令满堂学生与老师哄笑的话后,我马上给予训斥并及时纠正,倘若当孩子有了生成活动以后,我没能注意倾听,没能筛选和提升来自学生的信息,并作为新生成的教学资源,也许,学生只能一知半解地去领悟所谓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即使是一些被人们看成是“废物”的东西,往往也有其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而且,对于刚才发言的那位学生,经过别人的取笑,她不可能再兴趣盎然地继续学习,不可能再继续畅所欲言,这对她今后的语文学习都会形成一种障碍,甚至会蒙上一层阴影。

我庆幸自己当时的敏感与智慧,及时地调控了课堂。在学生发生错误后,将错就错,因势利导,适时反问,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到这个关键问题上来了,在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他们会自主地想方设法去探究问题,寻求正确的答案。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四、案例点评

我们可以为课堂教学中没有预约的“生成”喝彩,可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这都要求我们的教师善于抓住契机,做个灵敏而懂得把握教育机智的人。因为一堂好课的出彩之处,可以是预设的,但更多的是生成的细节让人为之耳目一新,为之喝彩。

类似于“灰尘是好东西”这一类现象,在我们的教室中每天不知道要发生多少起,然而它们往往就让这些教学资源如流水一样地消逝过去了,没有留下任何记录,更不要说让它点燃孩子心灵的智慧和思想的火花。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行为处事过于按部就班,过于追求直接的对应。也就是说,要有智慧的行为,先得有智慧的眼睛和追求智慧的头脑,有一颗对最寻常的经验敏感的心灵。

1、对全部的教育目标从总体融汇贯通:

有效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不可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方式。多数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有效的、尤其是灵活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是某个特定领域中可以称之为“专家”的标志。对于教室里的问题解决而言,一个新手教师要成为一个专家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储存”,是她充分掌握了全部的教育、教学的目标。这种掌握不是按照目标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分类标准一点一点地掌握,然后按照类别和顺序一次一次地呈现的方式,而是全体综合的掌握,然后在具体的情境中需要什么就能够提取什么的方式,即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对于已经记忆和形成良好组织的目标的“再认”,它保证教师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表征问题。教师打破刻板的按照预先的进度和计划“上课”的教学方式而进行随机的教育和生成的教育的最关键的环节。

2、养成常向自己提问的习惯:

一切教育教学,无论灵活的或刻板的,都不能免除一定程度上的事先的设计和预期。既然有预期,也就必定有预期不到的情况,因为教师对于动态的课堂情境和学生状态的把握,必定只能是局部的、大致的和推测性的。我们传统的教育,基本上只管教学的进度而不顾及对于学生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会遇到很多问题和挑战,因为一切都按照她预先的思路来进行,如果有什么意外,她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或者采取强制的措施。然而我们现在既然提出要“对学生作出合适的反应”,要尊重儿童的需要和权利,也就是要在相当程度上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无论我们设计多么周详的教学和课程,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都会碰到来自于学生的大量的挑战。这挑战中有些会使我们超越原来的设计水平,有些会使我们降低原来的设计水平,还有一些则迫使我们完全放弃并且另起炉灶。

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非常戏剧性地体现在:当教师的设计和预想同学生的反应不相符合时,这种不符合的程度越是遥远,并且教师最终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既不违背设计又满足学生的需要,那么教师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就越是能够得到充分体现。而这一切得以产生的前提是:教师能够将学生对自己的挑战,转化为自己对自己的疑问,转化为一种积极行动的动力。

3、在同一个时间里注意不同的事情:

一个教师不可能享有牛顿那样的闲暇,可以一天到晚都思考一个问题而不干别的事情;而且教师的教学智慧的产生,不能完全是头脑中的顿悟,不能脱离开具体的教学场景,而往往是从什么地方产生问题,就从哪里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并且就在同一个地方来解决问题。这不是说教师不能够在下班之后从同事的聊天中,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相关的启示和领悟,但是我们更提倡现场的、就地解决的、互动中的发现和解决。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在一边做着日常的事情,一边不放弃对于以前所产生的问题的关注。所有不曾解决的问题,悬在教师的心口上,成为一根十分敏感的“弓弦”,不论在什么时候碰到合适的刺激,就会一触即发,豁然开朗。

4、从日常经验中得到发现的惊喜:

日常生活经验是人类一切科学和职业经验的最丰富和最基础性的“母体”,如果硬性地抛开常识的“庸见”,必定使我们自己的视野大大受限,就像文学作品失去它创造力的源泉一样。相反,如果我们保持开放的心胸,保持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鉴赏性的敏感,那么我们的教学过程必定不再是照本宣科的、枯燥的,我们的随机教育和生成教育就会真正成就我们的教育事业,使它成为一门实践的艺术。

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一双锐利的眼睛,要“于无声处”去聆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