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二、揭题导入,初读课文
1、板题,读题。
2、学生自由读文后,“开火车”读,力求把字音读准。
3、同桌互读互查,交流对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的理解(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懂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后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生:琳达的母亲、父亲和女儿在他们死后都把眼睛无偿捐给了他人,琳达得到受助者深深的敬意与谢意。
2、再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表格,理解文章脉络。
1965年炎热的夏日 母亲因病去世 父亲给“我”上了一课
1980年的一天
1986年的这一天的两周
又三周后
同桌交流后指名交流评议。
四、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谁的眼睛是永生的?你从“永生的眼睛”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段后,细细品读,将自己的体会记在书上。
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后指名说。
生1:我认为是父亲的眼睛永生了,从他说的话中,我懂得了帮助别人是最有意义的。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父亲的话(4、5、6、7自然段),结合你们课前的调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读后,同桌交流调查体会后指名说)
生:现在有许多人都不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可琳达的父亲能这样想,确实令人敬佩。
生:我在调查时很多人不接受我的采访,他们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现在读了“父亲”的话,我感受和体会到他们给予别人的是一份多么无私崇高的爱啊!
师:大家的发言令老师感动,你们经过自己亲身体验真正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心愿。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心愿呢?
生:我的眼睛能给失明的人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快乐的事。
生:我认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能够帮助他人。
生:别人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师:同学们都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这很好。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父亲的话吧!(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生2:我认为温迪的眼睛是永生的眼睛。小温迪虽然去世了,但她的眼睛使两位盲人重见天日,这两位盲人因为有了温迪的眼睛,他们的生命从此有了光彩,生活充满了阳光。
师:说得不错。让我们一起读读写温迪的段落(9―15),再体会体会。(学生个人读后指名读)
师:再读读温迪和妈妈的对话,想想如果你是小温迪你会怎么做?(同桌讨论交流后指名说)
生:如果是我,我想我会很害怕的,根本不会想到要把自己的器官献给别人。
生:我想我会很不理解外公的做法,不过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会象温迪一样乐意把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师: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的温迪他们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
生3:读了这篇课文,我最敬佩的是琳达,她能将自己父亲和女儿的眼睛无偿捐献,这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
3.再读你感受深的句段,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用适当的语气读。
五、拓展延伸,整合信息
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整理成书面形式,在班内评比展览。(提示:可以是调查报告、倡议书等)
教学反思:
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结束后,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从解读文本成为“读者”到感悟课文成为“学者”,最后提升认识成为“作者”的过程中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质。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升华。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2.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捐献器官的资料,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欧洲谚语:“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桌永恒的筵席。”正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人间处处显真情。可见,善良和爱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我们领略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和受众人爱戴的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这都源于他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源于他们对世人的一种大爱的精神境界。今天,让我们带着一颗温润的心,一颗感恩的心,走进琳达一家,领略他们一家三代无私而伟大的爱。
二、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
a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次,遇到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b 读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
捐赠� 角膜� 给予� 重见天日� 不假思索� 平静� 热泪盈眶
3.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角膜”以及对“角膜”的认识及其捐献角膜的意义。
三、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琳达,琳达的父母亲,还有琳达的女儿温迪,她们对捐献眼角膜的态度一样不一样?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a� 出示句子。“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琳达对捐献眼角膜是怎样的态度?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读句子,体会琳达的气愤。对父亲的气愤正好说明了琳达对母亲那深深的爱。难道父亲就不爱母亲了吗?——不是的,那是因为——出示 )
b� "琳达,"父亲做在我身旁,平静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哪个词表现了父亲对捐献角膜的态度?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他和妈妈很久以前就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
c 体会爱
琳达想到的是母亲,是自己的感受,那是一种——(小爱);父亲想到的却是他人,是他人的健康,他人的幸福,那就是一种—(大爱)呀!
3.出示补充资料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看了这一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结合资料体会器官捐献的意义。)
小结:是呀,原来有那么多患者急需器官捐献移植,那么多人热切地盼望着这份礼物,这份礼物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所以父亲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这个伟大的决定,你会为琳达的父亲感到——(骄傲)敬佩 高兴
是呀,难怪温迪说(出示)“妈妈,我真为你、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温迪为外公骄傲是因为——————————,
温迪为妈妈骄傲是因为——————————。
难怪温迪说:“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送给失明的人,让他重见天日。”
(齐读,个别读)
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温迪?
有这么一位善良,可爱的女儿,琳达怎么能不感到骄傲呢?
(齐读)“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句式训练:琳达为温迪的__________感到骄傲。
温迪的___________, 怎能____________感到骄傲呢?
四 、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故事讲到这儿,并没有结束,就在琳达的父亲去世的两周后,传来了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噩耗(出示)
在一次意外交通事故中,琳达又失去了她那可爱的、才华横溢的女儿小温迪,这对于一个刚刚失去父亲,旧痛未愈、新伤又起的琳达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呀!她应该咒骂老天的不公,应该哭诉自己凄惨的命运,而博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可是她没有,她是平静地签署了女儿的器官捐赠同意书。此时,温迪的话还萦绕在她的耳边:“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此时此刻你为谁而骄傲?
这个时候这封信一定能够抚慰这位伟大母亲的心灵。(出示——)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你怎么理解“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这句话?
2.是呀,永生的眼睛是温迪外婆的眼睛,是外公的眼睛,是温迪的眼睛,也会是琳达的眼睛。出示____
①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②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献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③深圳眼科医院医生姚晓明母亲捐献角膜,他亲手为母亲摘除角膜。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做标题?(小组讨论,再指名汇报)
五、总结
永生的不仅是温迪外婆的眼睛,外公的眼睛,温迪的眼睛,邓小平爷爷的眼睛,吴翼飞的眼睛,姚晓明母亲的眼睛,更是千千万万颗爱心!
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父亲����� 关爱他人
琳达����� 捐献角膜
温迪������ 无私奉献
学习目标:
1、掌握6个生字,理解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生动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父亲捐献角膜这一举动的深远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4、从一个新的视角感受琳达一家三代人的善举,对光明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以及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5、从重见光明者的角度更深层次地感受光明的可贵,生活的美好。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1、按照课文前的“连接语”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器官捐献的知识。
3、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周围人对捐献角膜的态度。调查表如下:
姓名年龄职业学历
①您听说过捐献角膜吗?()
②您身边的人捐献过角膜或接受过角膜捐献吗?()
③您对捐献角膜的人是什么态度?()
A.觉得了不起
B.认为出风头
C.无所谓
④您会捐献角膜吗?()
⑤您对我国捐献角膜的现状有哪些了解?()
教学程序:
一、配乐谈话激趣引读
1、师: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看到光明的可能。
2、(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湛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最美的诗章也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感慨,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备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想到了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像她想象的一样用三天宝贵的时问,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升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海伦·凯勒没有实现的梦想我却圆了,因为我接受了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手术,接受了一位名叫温迪小女孩的馈赠,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你可知道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曾经的恶梦已经离去,可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3、师: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的人的呼声。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呈现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永生的眼睛)
二、自学课文感悟内容
带着“为什么你觉得爸爸和温迪很高尚”这个问题去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可以设身处地地去想,可以有感情地去读,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做上批注。感到疑惑的地方多读读、多想想,做好记号。
三、合作交流多元理解
1、自学完的同学可以在组内交流读文后的感受,互相质疑。
2、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画的部分,并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分角色替每个人物说明他自己的观点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很有爱心,他给盲人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正是这种爱心,教育、感染了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
4、指导感情朗读。重点指导人物对话。(你觉得谁的话最感人?读一读。感动了自己,就读出你的感情,也让听的人受感动。)
5、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节。
6、重点研读:
(1)“骄傲”一词,文中几处用到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
(2)出示句子: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①“这一刻”是哪一刻?
②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③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你能读出“骄傲”的情感吗?你能表现出“骄傲”的神情吗?
7、师加以引导:父亲离去了,他的爱心离去了吗?(帮助学生体会到爱心是永生的,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8、学生谈过后,师小结:这几句话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想法。读书的时候就要像这样,抓住重要词句,反复去揣摩、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