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初中数学说课稿(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难点为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相关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平行线、四边形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简称“三线八角”),其中同位角4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2对、
(2)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键,是弄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线所截、也就是说,在辨别这些角之前,要弄清哪一条直线是截线,哪两条直线是被截线、
(3)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两旁找内错角、要结合图形,熟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特点,比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4)在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应当沿着角的边将图形补全,或者把多余的线暂时略去,找到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进而确定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
三、教法建议
1、上节课讨论了两条直线相交以后所形成的四个角,这一节课是进一步讨论三条直线相交后所形成的八个角,所以在教课过程,要运用基本图形结构将所学的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向学生展示、
2、在讲三线八角概念时,一定要细致地分析、顾名思义,把握住两个关键的环节,“三条线与一条线”,尽量给出变式的图形,让学生分辨清楚、
3、这节课虽然不涉及两条直线平行后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问题,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平行线的图形让学生见到,对下一步的学习很有好处,例如,平行四形中的内错角,学生开始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在这一课时中,出现这个基本图形,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例题口答“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从图形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三线八角”基本图形,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讨论评价、变式练习、回授、
2、学生学法:主动思考,相互研讨,自我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生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二)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疑点
正确理解新概念、
(四)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类角的特征,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一组练习创设情境,复习基础知识,引入新课、
2、通过学生阅读书本,教师设问引导,练习巩固讲授新课、
3、通过师生互答完成课堂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使学生掌握“三线八角”,并能在图形中进行辨识、
(二)整体感知
以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以指导阅读、设计问题、小组讨论学习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与∠3,∠2与∠4是什么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如图,∠1与∠2,∠l与∠4是什么角?它们有什么关系?
3、如图,三条直线 AB 、CD 、EF 交于一点 O ,则图中有几对对顶角,有几对邻补角?
4、如图,三条直线 AB 、CD 、EF 两两相交,则图中有几对对项角,有几对邻补角?
5、三条直线相交除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其他相交的情形吗?
学生答后,教师出示复合投影片1,在(1、2题的)图上添加一条直线 CD ,使 CD 与EF相交于某一点(如图),直线 AB 、CD 都与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 AB 、CD 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这样图中就构成八个角,在这八个角中,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前面已经学过,今天,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板书】 2.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法说明】通过复合投影片演示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产生过程,并从演示过程中看到,这些角也是与相交线有关系的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是相交线的又一种情况、认识事物间是发展变化的辩证关系、
尝试指导,学习新知
1、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67页例题前的内容、
2、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1)同位角:∠4和∠8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同位角吗?
(2)内错角:∠3和∠5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内错角吗?
(3)同旁内角:∠4和∠5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同分内角吗?
(4)同位角和同分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这三类角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对上述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学生间互相评议、
4、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所发表的意见进行评判,归纳总结、
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不同旁找内错角,因此在“三线八角”的图形中的主线是截线,抓住了截线,再利用图形结构特征( F 、Z 、U )判断问题就迎刃而解、
【教法说明】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几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深化教学重点,使学生看书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学生互相评价可以增加讨论的深度,教师最后评价可以统一学生的观点,学生在议议评评的过程中明理、增智,培养了能力、
投影显示(投影片2)
例题?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l与∠2,∠1与∠3,∠1与∠4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2)如果∠1=∠4,那么∠1和∠2相等吗?∠1和∠3互补吗?为什么?
[教法说明]例题较简单,让学生口答,回答“为什么”只要求学生能用文字语言把主要根据说出来,讲明道理即可,不必太规范,等学习证明时再严格训练、
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投影显示(投影片3)
【教法说明】本题是对简单变式图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第2题指明第三条直线是 c ,即 a 和 b 被 c 所截,如 c 和 a 被占所截,则结果截然不同,因此遇到题目先分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栽,这是解题的关键和前提、
投影显示(投影片4)
【教法说明】本组练习是由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找出构成它们的“三线”,或是由“三线八角”图形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两者都需要进行这样的三个步骤,一看角的顶点;二看角的边;三看角的方位、这“三看”又离不开主线——截线的确定,让学生知道:无论图形的位置怎样变动,图形多么复杂,都要以截线为主线(不变),去解决万变的图形,另外遇到较复杂的图形,也可以从分解图形入手,把复杂图形化为若干个基本图形、如第2题由已知条件结合所求部分,对各个小题分别分解图形如下:
投影显示(投影片5)
【教法说明】学生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对找这一类的同位角,找这一类的内错角,找这一类的同旁内角有一定困难,为此安排本组选择题,有利于突破难点,第2题中学生对 C 、D 两个图形易混淆,要加强对比以便解决教学疑点。第3题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的3对同旁内角。另外本组练习也为后面的练习打基础。
投影显示(投影片6)
【教法说明】本组题目是上组题的延伸,再次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生解决此类题常常因考虑不全面而丢解,要使学生养成全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第2题以裁线为标准分类求解,分别把 AB 、BD 、EF 看成是截线找三类角,这样既不遗漏又不重复、
(四)总结、扩展
1、本节研究了一条直线分别和两条直线相交,所得八个角的位置关系,掌握辨别这些角位置关系的关键是分清哪条线是截线,哪些线是被截直线,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不同旁找内错角,只要抓住三线中的主线——截线,就能正确识别这三类角、
2、相交直线
3、教师指着图中的一条被截直线,问:“这条直线绕着与截线着与截线的交点旋转,当同位角相等时,两条被截直线是什么关系?”
【教法说明】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强了知识问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最后用是合式小结、可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预习,寻找答案。系统性,最后用悬念式小结,可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书预习,寻找答案。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72页B组第4题、
【教法说明】课本练习穿插在课堂练习中完成,故只留一道提高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继续探究,提高学生思维广度
作业答案
4、答:(1)设 E 是 BC 延长线上的一点,∠ A 与∠ ACD 、∠ ACE 是内错角,它们分别是由直线 AB 、CD 被直线 AC 截成的和直线 AB 、BE 被直线 AC 截成的。
(2)∠ B 与∠ DCE 、∠ ACE 是同位有,它们分别是由直线 AB 、CD 被直线 BE 截成的和直线 AB 、AC 被直线 BE 截成的。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单项式》。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整式》,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和列式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由数到式转变的起始课,为以后学习合并同类项、函数以及方程等内容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归纳概括,但是本节课还需要学生对概念进行辨析,这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本学段的学生受挫折能力不强。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与能力,教学中我会注意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定义及相关概念,能准确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归纳单项式特点的过程,提高总结归纳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单项式的定义及相关概念;教学难点是: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的次数,同一个单项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而且通过练习题来补充讲解知识点,以更具体形象的方式加深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
(四)小结作业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的原则,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课件演示课本中的实例,并应用多媒体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多媒体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由因式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问题1: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后,展示三种做法。
问题:小颖用的什么法?——公式法
小明的解法对吗?为什么?——违背了等式的性质,x可能是零。
小亮的解法对吗?其依据是什么——两个数相乘,如果积等于零,那么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问题2:学生探讨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错的原因在哪?你会用哪种方法简便]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如果a·b=0,那么a=0或b=0
(如果两个因式的积为零,则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反之,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层含义
①a=0且b≠0 ②a≠0且b=0 ③a=0且b=0
问题3:
(1)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来解?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关键是什么?
(3)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方程,必须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吗?
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解。这种用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因式分解法。
这是我会提示学生: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三)巩固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遵循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先引导学生练习,练习如下:
用分解因式法解下列方程吗?
在学生做练习时,进行巡看,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个别题目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后,补充一道习题,目的是提升学生对因式分解法的理解。同时也起到了分层次教学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最后是小结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整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考虑带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布置作业,作业分为必做、选做两类,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x<10。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x<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p="">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x<10=化为:< p="">
y=-2x2+20x(0<x<10)……………………………(1)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y=-100x2+100x+20d(0≤x≤2)……………………(2)< p="">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2)y=4x2-1
(3)y=2x3-3x2(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六、作业:略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配方法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用配方法公式法后,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一、“说课”的意义、内容、要求
1、“说课”的意义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街准备地在一定的场合下,分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及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目标、讲解教学方案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理论指导的教学研究与交流的活动形式。
“说课”与上课都是为了搞好课堂教学,所不同的在于“说课”不仅要说准备好的教学方案怎样教,而且要说为什么要这样教,运用了什么教育教学理论,要说备课中的有关思考。为此,还要运用“任务分析的理论与技术”对教学目标的充分分析,揭示学生所应形成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倾向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条件。这样,使教学原理和教学型论得到最佳的应用与发展,使备课的过程趋于理性化。一般说来,上课的直接目的是在课堂内教学生--面向学生,“说课”的直接目的是在某种场合与同行交流--面向同行。“说课”可以是课前对教学方案设计的阐述,也可以是课后对教学方案设计的分析与介绍。
2、“说课”的内容与要求
由于“说课”的时间限定(比赛时,一般不超过20分钟),因此应简要而概括地说明所定课题的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其设计思想等。具体地说:
(l)教材内容
说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的教材内容所要求完成的任务:说明该内容在本单元、本章乃至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有时可以从该内容在学科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对旁学科的影响等方面加以阐述),该内容在教材的逻辑结构与学科逻辑结构中所处的角色,教材编写的意图、特点及重点、难点、关键,该内容的学习类型,并应从课程论的高度,依学生的认识、思想方法、能力、人格因素等不同的层面来审视该内容
(2)教学对象
分析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点、技能、方法、能力;
分析学生的生理、心理基础,即该内容与学生现时的年龄特点是否匹配,如果不甚匹配,作何种方式的处理:该内容与该年龄学生的一般学习方式、习惯、态度是否匹配,如果不甚匹配,如何处理;
分析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如何对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分层递进从而达到整体推进。(3)教学目标
分析该内容在认知、操作、情感领域的终极教学目标,力求终极目标制定得全面、准确、恰当。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应提倡目标的多元化,即从单一的知识目标扩展到能力目标,从认知目标扩展到操作目标、情意目标。根据终极目标制定出相关联的从属目标。
(4)教学方案的设计
①说明整个方案的设计思想,即整体设计思想,它是整个方案灵魂,应泛溢出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
②说明教学过程,即教与学两种活动有机结合的安排与构想,及其理论依据。特别是新课引入阶段,为什么要这样引入,有什么优越性。
③说明教学方法,即说明教法的选择与组合,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与组合及其理论依据,说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设想。
④说明教学媒体,即说明选用哪些教学媒体(包括教具),为什么选用这些媒体,这些媒体具有什么不可替代性。
⑤说明典型坏节的设计,即说明如操作、观察、讨论等环节的价值取向及其理论依据。
⑥说明范例设计,即说明选择这些范例有何必要性,有何种方法论或其他理论与实践的价值。
(5)教学评价
分析教学反馈与调节的措施,分析训练题的功能与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否符合反馈矫正原理,等等。
在具体撰写某课题的说课稿时,并不要求说课稿面面俱到,包罗上述所有的内容与要求(由于时间性,不可能做到),而应该有所侧重,写出自己的特色。
二、“说课”的评价
“说谍”的评价是与“说课”的内容、要求密切相关的。同时,由于“说课”是说课者以语言表达的,因此“说课”的评价必然与语言表达的素质相关。我们可从“要求--内容”、“内容--要求”两种不同的分类来设计两份评价表。
评价表一
1、科学性:(30分)
教材分析、把握正确;(10分)
教学内容的确定,学习类型的确定正确;(10分)
教学目标制定全面、准确、恰当。(10分)
2、理论性:(30分)
整体设计构思新颖,有理论依据;(10分)
典型环节设计符合教学原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10分)
教法选择、媒体选择合理,有理论依据。(10分)
3、实践性:(l5分)
设计方案对设计者所假设的教学对象(学生)具备可操作性和实践性;(10分)
设计方案对其他执教在具有可重复的操作性和实践性。(5分)
4、逻辑性:(10分)
“说课”者的语言表达条理消楚,层次分明,富有逻辑性。
5、艺术性:(5分)
“说课"者的语言表达字正腔圆,悦耳动听,富有艺术感染力。
6、时间性:(5分)
“说课”不超过20分钟。如超时,依超1分钟扣2分,超3分钟扣5分处理。
评价表二
1、教材内容(20分)
(1)教材把握的适切度。(10分)
指教材分析正确;对教材要求完成的任务的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领会、学生学习教材的学习类型的理解等,正确、得当。
(2)重点、难点、关键的表述的正确性。(10分)
2、教学目标(20分)
(1)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l0分)
科学性指教学目标制定切合学生实际,指教学目标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想如何做;全面性指目标的多元化,认知、操作、情感等领域都应体现;层次性指目标反映出了解、理解、掌握、应用四级水平。
(2)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具有可测性。(10分)
3、教学设计(45分)
(1)整体设计新颖、合理,有理论性。(10分)
(2)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符合教学原理,切合学生实际,适合教学要求。(10分)
(3)重要教学环节的设计合理,能用教学理论加以阐述。(10分)
(4)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10分)
(5)注重反馈、矫正,使学生对教学目标有较高的达成度。(5分)
4、语言表达素质(15分)
(1)逻辑性。(10分)
指语言表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富旬逻辑性。
(2)艺术性。(5分)
指语言表达字正腔圆,悦耳动听,富街艺术感染力。
根据实践表明,在评比要求不十分高的情况下,使用“评价表一”比较简易,方便;在评比要求较高的情况下,使用“评价表二”虽较繁复,但较可靠。
三、“说课”的价值
1、“说课”具有营造,实践与理论研究氛围的价值。随着每周五天工作制的实行,随着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方案的实施,减少了数学课的必修课的课时;随着上海提出实现一流教育的目标,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围绕着如何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各种研究进一步在全市范围内深入进行,“说课”活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展自然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对广大教师而言,“说课”是现实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体,因此他们是“说课”活动的主体。通过这种具有坚实群众基础的活动,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前所未有的教学研究的氛围。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有关因素(如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典型环节及学生活动等等)进一步实现优化,使教学更加科学化、更加艺术化、更加情感化,这就需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同时要改造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益,必然促使人们对教学能手的教学特色和成功经验寻求理论依据。于是,通过以某课题作为载体“说课”,不仅加深了对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特色的理解,而且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使用这样的教学媒体,……即充分理解各自的理论依据。这样,从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教育统计学等全方位地进行学习研究,反过来这种学习研究推动了对新教材的研究,有利于课改的推动,新教材的全面推行使用。
2、“说课”具有提高教师素质的功能的价值。如果把60年代、80年代教师进修机构举办的“教材分析”的培训看作“说课”活动的雏形的话,那么这样的说课涉及的内容及其研究往往是经验型的,缺乏理论性,而且往往落在少数教研人员或极少数有经验的骨干教师身上,由于广大教师长期处于充当群众的角色地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现在,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说课”活动,调动了教师的内因。广大教师为了说好课,为了寻求本人教学特色的理论支撑点,不仅认真钻研教材,而且自觉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国内外有关的教育信息资料,吸取了丰富的理论素养。通过“说课”的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理论素养与教学实践水平迅速提高,使教学实践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这样,他们就更增强了学习教育理论的自觉性,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理论素养的提高与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使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有了良好的师资基础。
3、“说课”具有为学校进行教研活动提供实用的活动模式的价值。
目前各中学的教师多以年级组形式办公。不可否认,这种办公形式给学科的教研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少数学教研组组长(甚至备谋组长)对年级组办公形式下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感到力不从心,感到缺少一种常规有效的活动形式将全体学科教师经常凝聚在一起进行实实在在教学研究活动理论学习。现在的“说课”就为学科的教研活动提供了一种实用有效的活动模式。“说课”可按备课组、教研组、学校(甚至区)这几个层次开展活动。
备课组是“说课”的最基本的单位。每学期中备课组每个成员承担1~2个重点课题,每次活动研讨一个课题。这样就形成了经常性的“说课”。
教研组的“说课”活动,每学期至少可以安排4次,即每次交流一个年级备课组推出的“说课”范本。
学校(或区)一级的“说课”活动,每年1~2次,以示范、交流、评比为主。
通过层层“说课”活动,学校的教研活动就能“活”起米,“动”起来。
四、结论
“说课”的产生可追溯到50-60年代,但是形成规范并在全国流行却直到90年代初,这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它是教学实践呼唤教学理论的产物;是新时期高素质学生的培养目标对高素质教师要求的呼唤的产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呼唤的产物。
“说课”具有营造实践与理论研究氛围的价值,具有提高教师素质的功能价值,具有为学校进行教研活动提供活动模式的价值。这些价值的总和就是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说课”活动的开展,必将对提高教育质量作出不可低估的贡献。
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学生参与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背景:】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图形的认识的应用教学时,处理定理时,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题:课本p123证明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他们可能出现的情况。
【活动过程】师:谁能总结一下判定两个角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闫家衔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前面,度量,而刚才第一条,第二条的叠合法。(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别同学在讥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那你准备应该怎么做呢?生:嗯,(一下子来劲了):接着这位同学上黑板画了图,写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闫家衔同学真的不错,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还给出了说理,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来总结一下菱形的证明方法。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得出了这些方法。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闫家衔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生:??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他的方法恰好是我前几天才预习过的,所以一下子??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理念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1、活动、合作是现代课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参与,才能合作创新。
2、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
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
3、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有几种方案等问题?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4、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从不同方向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
2.能熟练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简单性质;
3.初步了解函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作图过程中由一般到特殊方法的转变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作图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美;
2.经历作图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次函数解析式的基础上,从图象这个角度对一次函数进行近一步的研究。教材先介绍了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列表、描点、连线法,再进一步总结出作一次函数图象的特殊方法??两点连线法。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教材以议一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函数解析式与图象二者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图象及性质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会熟练作出一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一次函数及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学情分析
函数的图象的概念及作法对学生而言都是较为陌生的。教材从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开始介绍,得出一次函数图象是条直线。在此基础上介绍用两点连线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在函数解析式与图象二者之间的探讨这部分内容上,不要作更高要求,学生能回答书中的问题就可以了。教学中尽可能的多作几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一次函数的图象是条直线。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下图是小红某天内体温变化情况的曲线图。你知道这幅图是怎样作出来的吗?把每个时间与其对应的体温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这些点,这样就可以作出这个图象。
二、新课讲解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和对应的因变量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下面我们来作一次函数y = x+1的图象
分析:根据定义,需要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许多点,因此我们应先计算这些点的横、纵坐标,即x与对应的y的值。我们可借助一个表格来列出每一对x,y的值。因为一次函数的自变量X可以取一切实数,所以X一般在0附近取值。
解:列表:
描点:以表中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
连线: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y = x+1图象(如图)它是一条直线。
三、做一做
(1)仿照上例,作出一次函数y= ?2x+5的图象。
师:回顾刚才的作图过程,经历了几个步骤?
生:经历了列表、描点、连线这三个步骤。
师:回答得很好。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今后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去作出更多函数的图象。
师:从刚才同学们作出的一次函数的图象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次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
(2)在所作的图象上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纵坐标,验证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y= ?2x+5
四、议一议
(1)满足关系式y= ?2x+5的'x 、 y所对应的点(x,y)都在一次函数y= ?2x+5的图象上吗?
(2)一次函数y= ?2x+5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关系式y= ?2x+5吗?
(3)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个点作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也称为直线y=kx+b
例1做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教师点评:作一次函数图象时,通常选取的两点比较特殊,即为一次函数和X轴、 y轴的交点,在列表计算时,分别令X=0,y=0就可计算出这两点的坐标。正比例函数当X=0时,y=0,即与x 、 y铀的交点重合于原点。因此做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只需再任取一点,过它与坐标原点作一条直线即可得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从而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练一练: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 ?5x+2,???? (2)y= ?x
(3)y=2x?1,(4)y=5x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在作图时,只需确定直线上两点的位置,就可得到一次函数的图象。一般地,作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
六、课后练习
随堂练习习题6.3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通过对一次函数图象的认识,得到作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殊方法(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让学生能够迅速找到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数形结合,找准这两个特殊点坐标的特点(x=0或y=0),让学生理解的记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首先我用苏轼的《题西林壁》巧妙地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认识到视图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早有亲身体验,只是还没有形成概念,然后我再用“粉笔”这一简单的教具,让学生再次体会,加深认识,这样,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既有自然地导入课题,又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然后,我不适时地出示“三视图”这一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视图就是由立体图形转化成的平面图形,并不断地训练、讨论、总结,得出画三视图的正确方法。这时教师要巧妙点拨,学生如何从正面、上面、侧面三个角度来观察,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能力。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与上面的过程恰恰相反,需要学生根据视图进行想象,在大脑中构建一个立体形象。我引导学生利用直观形象与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联系,通过归纳、总结、对比的方法,有效的突破这一难点。
为了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用一些小立方体随意摆出几种组合并描绘出它的视图,再由视图到立体图形的课堂训练。
最后,让学生归纳所学知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使知识系统化。
以上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望老师们不吝赐教,我不胜感激。
评课记录
开发区李玉:于坤老师这节课有几个突出特点:
1、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本节课用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引入课题,从横、侧、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来观察庐山,引出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个切入点非常好,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多找这样的例子。如在教七年级《代数式》时,有的老师这样引入“童年是美好而幸福的,大家还记得那首“唱不完的儿歌吧”,然后同学们一起念“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腾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腾两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12条腿,扑腾三声跳下水……”,然后问: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唱完这首儿歌?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有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腾n声跳下水,将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一下子表现出来,令学生顿觉耳目一新。
2、注重过程教学和学法指导
在教学画圆柱体、长方体、球体和圆锥体的三视图时,老师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它们的三视图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记忆、变式练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观察老师手中的教具、学生自己的学具或学生自制的模型,再找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观察实物或学生看书、计算、画图、独立思考、猜想———小组讨论交流———让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小组补充说明———师生交流总结———拓展应用的模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3、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法指导
教师在本节课上处处关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肯定、被激励之中,时时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学习的空间:如观察、讨论、动手摆放学具等,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充分思考并给予适时的点拨。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学生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次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