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如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生物》说课稿优秀10篇,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提高我们自身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流程:
任务一:自主探究完成学案。
1、要求:阅读教材划出自认为重点的句子。
2、在我们的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也可以借助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
3、生物是由构成的。
任务二:合作交流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
要求:指出那些是生物并说明存活的理由。
(一)水面上有一只母鸭领着一群小鸭。水中有游鱼、水草、小虾,草地上还有野兔、蛇,腐烂的老鼠上面有苍蝇等昆虫飞舞。另外,草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二)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三)你能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了吗?
生物的基本特征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DNA复制"这部分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这一节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的复制》这一部分内容也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DNA复制的过程,特别是半保留复制。
4、教材处理及课时安排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只安排一个课时。教学顺序是"推测-实验证据-复制过程" 进行。
二、说学法:学生应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来学习本课内容
三、说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把DNA复制过程编制成动态过程,使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像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且适当配合练习,将知识化难为易。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关于DNA分子的复制的教学,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课题下的,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
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导及问题探讨,激起学生和兴趣。然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
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的时间。接下来设置问题:"DNA是如何复制的"?
让学生积极讨论。然后才引出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复制过程的推测,从而得出DNA 的半
保留复制过程。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充分利用课本的彩图来分析、学习科学家对DNA复制过程所做的经典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也掌握一种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析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后重带、中带、轻带表示的DNA分子的双链构成怎样的,在整个实验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细胞中提取出的DNA离心结果说明了什么。通过层层分析,学生不仅能够自已得出结论,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半保留复制。从而也得出了DNA复制的定义。最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提出相关问题:
⑴什么是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⑵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
⑶简述子链形成过程?
让学生充分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播放多媒体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动态图解。归纳出复制三点过程: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②合成互补子链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
以上过程可配合板图进行归纳。通过这个过程得出DNA复制的特点:
(一)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是一种半保留复制,即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二)DNA复制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准确复制,从而保证了子代和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
设问:DNA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
通过设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DNA复制的全过程。接下来让学生总结出DNA复制的四大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是通过水解ATP提供;
④ 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最后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出DNA复制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意义:DNA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物种得以延续。
应用:目前DNA分子广泛应用于刑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如:DNA分子是亲子鉴定的主要证据之一。把案犯在现场留下的毛发、血等进行分析作为破案的证据,与DNA有关。
五、设计课堂练习:
设计一题典型课堂练习:即有关半保留复制及计算的习题:
典型例题
基上连续培养。从分析得知,第一代大肠杆菌DNA储存的遗传信息与亲代大肠杆菌DNA储存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若连续培养三代,此时,含
标记的DNA分子约占大肠杆菌DNA分子总量的多少?其原因是多少?
【答案】以亲代DNA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而成;25%;因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进一巩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知识。
一、说课程标准:
本节课是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下的二级主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是在学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基础上设置的,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问题后,认识昆虫的主要特点(生物习性、形态结构)、昆虫与人类生存及整个生物圈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从而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有益昆虫,控制、消灭有害昆虫虫,并学会自主探究、应用创新,形成生态观念、和谐意识。
三。 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选出本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根据学习主题创设适合目标达成的学习环境,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教学的三维目标 ①以家蚕为例,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②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及特点,认识动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和谐意识和生态观念。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②难点:变态发育的概念、过程及分类。
五、说教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思想。”我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利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的教学理念。
六。丰富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
(一)故事导入,为新知识学习“抛锚”目的: (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研究昆虫发育历程与真实相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毛毛虫的靴子》:故事大概:森林里有一个蜘蛛鞋匠,会用豆壳、树叶等为动物们做各种好看的靴子,毛毛虫也想做一双,蜘蛛考虑到天气快要变冷了,就给她做棉鞋,可是毛毛虫的脚太多了, 等那么多的鞋子做好之后,已经是冬天了,蜘蛛找不到毛毛虫,就把他的靴子挂在树枝上。第二年春天,在一个茧子里出来一只美丽的蝴蝶,她看见很多漂亮的用树叶做的靴子挂在树枝,就把刚生的“蛋”放在里面,过了几天,孵出了很多毛毛虫宝宝。
(二)提出问题,突破难重点
达成:①分组自主探究: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联系实际、阅读课文、对观察、思考进行分析、讨论题。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发表组内的学习认识。教师在过程中引导、评价。
目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引导攻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
(1)提出思考题:
① 靴子做好了,毛毛虫去哪儿? (蛹)
② 春天,从茧壳里出来的蝴蝶是谁? (成虫)
③ 蝴蝶的宝宝是谁? (卵)
④ 蝴蝶为什么不认识它定做的靴子?(完全变态发育)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思考讨论练习题
( 创设认知冲突,促进知识同化)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看动画的基础上,参照课本内容,做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排序。
让学生在找出图片正确顺序的基础上,联系看到的童话故事,进行比较思维。
学生经过思考、比较后不难发现童话中毛毛虫的经历就是课本的插图,也就自然归纳出昆虫生活史
总结四个阶段:卵(蝴蝶的孩子)—幼虫(毛毛虫)—蛹(渡过不良环境)—成虫(蝴蝶)
(2)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蝴蝶不认识她自己定制的靴子?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是“形成结构和生活习性显著不同”,由此理解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的科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发育过程中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一、说教材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内容定位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通过前四章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别,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特征的回顾、总结、深化,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为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但对这些生物的分类方法还没有系统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一些分类的方法,对学习本节课有基础。教师应重要的向学生传授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指示和技能。
三、说教学目标
1、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能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通过小组讨论,建立起生物分类的方法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3、意识到生物分类的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为说出分类的依据。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选择以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法相结合,用多媒体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在本节课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我将着重强调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堂一开始,我会询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去动物园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动物园中场馆的分布,他们是随机分布的吗?有什么样的划分依据呢?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之后,继续设疑:同学们刚才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无意中已经应用了生物分类的方法,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让我们以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的身份,来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一些常见的生物进行分类吧!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展开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卡片。同时提出要求:观察这些卡片有什么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些卡片分开。组织学生讨论,各小组是按照什么将这些卡片分开的。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进行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食物特征的方法将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或东西整理出来头绪来。从而引出“分类”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常根据事物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的特性,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整理,这个过程叫做分类。
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分类的感念,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同时为学习生物的分类做铺垫。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动物和植物)。让学生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首先观察各种生物的特征,比较这些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让学生上台操作多媒体来将不同的生物放入相应的框内。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参照“探究竟”里的方法,重新设计一个分类思路,把以上生物再分一次。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可能不太科学,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和相互评价,讨论各自方案的优缺点,通过相互补充使分类方法更加合理,总结出分类的方法。
多媒体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通过思考“探究竟”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最后教师通过PPT展示出不同人的图片,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分类依据进行分类。让学生明确分类的依据不同,分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明确生物研究中常用的的分类依据。
3、联系生活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有关分类的事例,以此训练学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技能。
4、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足之处我将给予补充。课下搜集资料,找一找生物分类学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的知识点,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直观系统地展示了鱼的分类和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从种到界》是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一定的标准,各种生物可分成不同的类群。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对提出的问题,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4.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
2.通过对本节学习,学生对课本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同学们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质
教学重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我还采取大量的图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在课前运用互联网准备各种图片和相关问题,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
1、在上一节课我们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我们将动物分成有脊椎的和无脊椎的两类,我们将植物分成有种子的和无种子的两类。那么我们能概括一下我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吗?(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方式)
2、展示幻灯片。太空人小明,他要给我们班同学寄一封信,谁来帮帮他如何填写通讯地址?填写通讯地址,其实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寻找不同的等级。(学生帮助小明填写通讯地址:银河系、地球、中国、北京、海淀区、101中学,初二一班。)
3、你觉得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分类的不同等级的单位及生物是如何被列入到这些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的`。
(利用两个提问一个事例来导入新课,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分类等级(以马为例,结合教材图片)
1、区别种与物种
展示不同颜色马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斑马和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总结。(它们虽然长的很像,却属于不同的物种,列为同一个属)
2、区别奇蹄目和偶蹄目
展示图片驴和犀牛,提出问题,哪个与马、斑马最像?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它们是同一个科,马科。演示图片羊,比较羊和犀牛,哪个与前面的几种动物最相似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判断比较难,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图片。马、犀牛、羊、鹿等动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们的指甲一样。这是马的蹄,它仅第三趾发达,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说,马有一个蹄。旁边的这是犀牛的,它有三个蹄,它和马的蹄的数目都是奇数,所以这两种动物属于奇蹄目。再看看羊,它有两个蹄,长颈鹿也有两个蹄,都是偶数,所以它们属于偶蹄目。可见,犀牛和马、斑马、驴更为相象,同属于奇蹄目。
3、区别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
演示图片: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和鸟、青蛙有什么不同吗?同学讨论2分钟,教师引导总结,它们都有毛,胎生,恒温,都能哺乳。分别总结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的共同特征。
4、区别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门
利用摸摸自己的脊柱,区分鱼和一些低等动物蚯蚓等的不同,引入脊索动物概念,区分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5、区别植物界和动物界
虽然蚯蚓无脊椎,鱼有脊椎,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动物界,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植物界。问题:植物界和动物界的生物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植物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吃植物或其他动物。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按照从种到界的分类等级,了解了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现在请从界到种来总结马的不同分类等级。
学生总结:我们先从植物和动物中选定马属于动物界,根据马有脊柱将它定在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中有鸟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鱼纲、哺乳纲,马是胎生,哺乳,恒温的陆生动物,所以属于哺乳纲;它有一个蹄,所以区别于有两个蹄的羊等,和犀牛一起属于奇蹄目;然后找到马科,马属,最后到种,马种。
提问题:
1.哪个分类等级中动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哪个最多?
2.哪个分类等级中的动物的种类最多,哪个最少?
引导学生回答:
1.界的共同特征最少,种的最多:
2.界中的动物种类最多,种中的最少。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练习时尽量地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一不定期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难易适中。我安排了三个练习
1.帮助小明寻找他的亲缘关系。
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小明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偶蹄目、类人猿科、人属、人种。
2.植物的分类等级
演示油松和毛白杨,打乱分类等级进行分类。
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裸子植物亚门、松柏纲、松柏目、松科、油松。植物界、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杨柳科、杨属、毛白杨。
3.林奈和双名法
演示植物标牌,展示生物的学名。学生自学,教师总结。
4.布置课外作业给校园植物挂牌。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从种到界》一课的设计过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的《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学方式方法、技术准备、教学流程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器官、系统的概念以及绿色开花植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它既是细胞和组织知识的深化和发展,还将为学生学习生物体各种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打下基础。因而本节内容与各章节关系密切。在教学中十分重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今后学习生物学知识至关重要。
二、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节课的语言理解表达问题较多,对他们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组织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器官和系统没有认识,因此本节课重点从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宏观结构入手,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人体的消化系统等,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 学习目标分析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描述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观察、讨论、探究、交流与表达,让学生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描述植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基于器官、系统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些难度,因此确定器官、系统为本节的一个难点;由于人体的结构层次比植物体复杂,再加上人体的结构层次不能直接观察到,因此这部分内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 教学方式方法
1、 教法:
A、 这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所讲述的知识大多是微观的,知识难度较大,因此,我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微观结构宏观化,以形象思维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B、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学法
A、 复习与回顾-----提出问题----确定学习目标-----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练习与提高
B、 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C、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五、 技术准备
本节课使用的软件,主要设备为:PPT演示文稿;交互式触摸一体机
六、 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引入课题;第二环节:目标展示,明确新知;第三环节: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1、 教师出示植物体的叶片,学生回忆植物体的叶片中都有那些组织?
2、 出示西红柿果实的幻灯片,让小组讨论、交流西红柿果实中都包括那些组织?这些组织按怎样的次序排列?引出器官的概念。介绍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六大器官,得出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3、 出示胃的幻灯片,学生回忆胃所包括的组织,介绍人体常见的
一些器官。由食物的消化、营养的吸收引入系统的概念。介绍人体的八大系统,得出人体的结构层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能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技能目标
1、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菌正反两面方面作用(有害和有益)的学习,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细菌和人类的关系。3.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法设想
1、直观教学法:通过课件的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2、目标导向法: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发现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
3、推理法:培养学生学会辨证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学习透过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方法。
学法指导
1、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疑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比较法:通过分析细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细菌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比单纯的观察更进一步。
教学过程
导入
观察:(展示腐烂水果的图片)你熟悉这种情形吗?你能解释其原因吗?讨论交流:细菌,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字眼,但你对它了解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细菌的一些认识。
细菌是如何发现的呢?
阅读课文:请你阅读书本P58-P59的相关内容,从中你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细菌的发现
1、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
2、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提出巴氏消毒法)
你知道常州的品牌牛奶吗?红梅牛奶,它是利用什么样的消毒方法吗?引出巴氏消毒法,并作简单介绍。
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1、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2、巴斯德的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勇于实践,就能发现自然界的奥秘。
从生物学的角度,细菌有什么样的形态结构呢?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观察:展示细菌的形态图,了解细菌的三种形态。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观察: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引出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和寄生)细菌的生殖
我们熟悉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种子和孢子),那细菌又是怎样繁殖的呢?观察:课件展示①细菌的生殖过程,学生说出生殖的特点:二分裂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学生谈启示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吗?
1、炎热的夏天,食物容易腐败,但放在冰箱里的食物为什么就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呢?
2、为什么晒干的香菇、木耳比新鲜的更容易保存?
3、在我国秦朝修建长城时,建造者的食物之一是存放在罐子里用盐腌制的蔬菜,你能说出腌制蔬菜,为什么能保存较长时间的道理吗?
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细菌的生存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有机物和适宜的温度)
这两天,我们已感受到天气的寒冷,那细菌是怎样度过这寒冷的环境的呢?引出芽孢结构
观察:展示芽孢的形成过程和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强调芽孢是细菌的一种休眠体。从生殖特点和芽孢结构,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与它的分布广泛相适应的特点。
细菌和人类的关系
通过你的细菌的了解,你认为细菌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弊呢?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1、学生交流
2、视频播放:视觉强化,让学生对细菌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感受细菌对人类既有益又有害,且利大于弊。
?学以致用:
?某商家最近推出了一种能强力杀菌的品牌香皂,想请你对该香皂的杀菌效果做实验鉴定。你打算如何来设计这个探究实验?提示:
1、你的假设
2、实验材料
3、你的探究方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1、微生物的特点;2、微生物的种类;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节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独立的体现,却与今后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对于十大主题中的《生物技术》,有一种奠基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及其种类
(2)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繁殖特点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分发实验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动。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学法
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活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1、临境入兴,激发动机(预计耗时5分钟)
以情境图片、文章开篇,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简要介绍、讨论这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2、归纳小结,直击主题(预计耗时10分钟)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提示学生三个关于微生物的要点,突出重点。同时进行知识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再举例,教师稍作评价。
通过比较不同的图片,提出微生物的分类。按细胞结构特点,分别展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1)单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特点,最后展示细菌时,分别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
(2)多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这类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解释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关系。
(3)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为简介其营寄生生活埋下伏笔。
问题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场所,学生回答,教师简要评价小结。
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其他恶劣环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
3、动情晓理,深入钻研(活动预计耗时17分钟)
问题引入,处理本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提前布置活动的结果,比较不同环境中实验材料的变化,小组提交活动结论。小组提出活动中存在的疑问,师生讨论解决。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小结,验证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地方存在微生物。
通过本活动探究主题,可以提供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活动的机会,安排在课外开展探究可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安排其它教学内容,安排课堂交流,可让学生感受获得成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交流归纳能力。同时还可复习实验法七步骤,复习变量和实验对照组的设置,科学探究的过程和要求。完成难点的突破。
再提出问题,引入微生物的多种生活方式,在生物圈中的多种作用,处理第二、第三个教学重点及相应的教学难点。(预计耗时10分钟)
考虑到教学时间、学生一堂课的知识承载力,我对本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详略处理。
分别展示相关图片,但重点介绍过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解者的作用。对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示病毒这类微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对比绿色植物,简介充
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实现横向联系和旧知识的复习。
在展示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图片后,教师进行小结: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
最后由学生自行对比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质的速度,得出结论:生物繁殖速度极快。
一、说教材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是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的第6章第2节。本节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基因工程的理论部分,第二课时为针对安全性问题的讨论。本次说课为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前面第一节学习过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后,学习人们是如何定向地、快速地改变生物性状的一种方法。本节课也是在讨论当下热点话题——转基因安全性问题。可以说本节课对培养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中参与社会生活和个人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此时的学生,已经学习过DNA分子的结构,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势与不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平时的生活里也或多或少的对“转基因”这一名词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如何操作的,以及怎么看待转基因生物尤其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还没有自己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应该对于学生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讲解这部分的时候要注重运用比喻的方式,组织学生积极思考,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基因工程概念,辨别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说出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2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3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读书指导、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有怎样的优、缺点。针对这些不足,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在一种生物上产生特定的性状呢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通过多媒体展示转基因抗冻西红柿的实例,解决上面导入的问题。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基因工程的原理部分我打算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工具和操作步骤等基本概念。
难点部分的基本工具我会用形象的比喻,将限制酶比喻成基因工程这场“手术”的手术刀、接受手术的是DNA分子,并且让学生们注意概念里的两个“特定”,可以结合DNA分子的特异性进行讲解。将DNA连接酶比喻成缝合刀口的针线,将运载体比喻成抗冻基因进入西红柿细胞之前要搭载的“大巴车”。运用语言直观的同时,我还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在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这部分,我还是利用这个例子不变,结合多媒体动画展示操作步骤。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语言互相说一说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加深学生对基因工程原理的理解。总结需要学生注意的部分,比如,比目鱼上的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要用同一种限制酶剪切,这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就可以碱基互补配对,再用DNA连接酶连接起来。将重组的DNA分子导入到西红柿的细胞里,这里用的词是“导入”等等专业性术语的介绍,规范学科术语。还有让同学们思考,是不是所有的质粒、动植物病毒、噬菌体都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等一些细节问题。
接下来是基因工程的应用部分,围绕作物育种和药物研制的应用,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我打算让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我还在大屏幕展示更多、更新的应用,以培养学生关注时下热点话题的`态度。进而引发思考,人类是否可以为了“一己私利”,有权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地球上的生命人类创造的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危害整个生物圈,包括人类自身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反思结束第一课时的内容。
3、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巩固。
4、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留了开放式的作业:阅读教材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准备下节课全班带着这样的议题展开辩论。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含了本节课的全部核心知识点,尤其是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以及操作步骤,以便学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
一、说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系统进化树,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植物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初识不同的植物类群。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说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处偏远农村,该校生都是来自大山的孩子,对常见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说熟悉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常见的植物有密切接触,有深刻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学经验基础。
四、说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为2课时,此节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欲望。对此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利用周末采集样本,同时,还利用学生中午休息时间,带领大队长一个班12人上后山采集样本,回到学校后,由大队长随意分配样本到各位小组中。这样,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内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课中:一、通过以上创设的情景,引入新课,二、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三、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认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说教学准备:
1、准备植物系统进化树图片,学生采集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
2、实物材料及用具:学生采集新鲜的水绵,葫芦藓、墙藓、铁钱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带球果的杉枝、带花及果实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实物、放大镜、镊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采集活动和生活中对植物的感性认识,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活动: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运用课本植物系统进化树的认识,帮助学生对植物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采用提问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逐一分析藻类植物:
1、结构: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还有少数种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分类:据藻类植物呈现的颜色的不同可以将藻类植物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4、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药用,如海带、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胶、琼脂、碘酒在医药上有广泛的用途。
利用对比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结构、特征、分类。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本课总结
及时反馈与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设计
七、说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从课堂回答、反馈练习、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回答通过不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课中练习巩固反馈是一般的知识性练习题,目的是检验学生当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深化和应用。
八、说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着眼于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发展多种能力。教师要多联系生产实际,让学生边联想、边思考,从中发现新知识,并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