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说课稿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职业高中色彩教材的内容,是一节关于色彩基础知识课。我们对于 色彩很熟悉,但平时并不会很积极、有意的观察和了解,本课则是要让学生深入 的来了解色彩的特点,感受色彩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并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各 样的色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本课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着 密切的联系,对于色彩的一些科学知识,需要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教学重点 在于对色彩的特征、内涵等美术方面的刻画。
本课的目标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重了解、研究表达色彩分类与要 素,第二课时则进一步了解色彩的调和与应用。在这里我将以第一课时作为我的 说课内容。
二、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了解人类色彩的特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 力。
教学重点:对色彩的色相的刻画。
教学难点:用不同方法来表达色彩以及表达色彩的情感意义。
三、 教法分析:
大自然和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对于色彩,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因而在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世界的色彩的精彩和神奇,并通 过欣赏课件出示的精彩图片,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进行大胆的 想象和表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组织学生自己学习、自主 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 的主体地位。
四、 学法分析:
要让学生们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本课中我设想运用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观察,自己先讨论色彩的不同特征与 对应的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肯定,使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我让学生在发现过程中再进行一次次的小练习,使学生的发现得到巩固和形 象表现。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运用了多次的观察、比较、总结、创作环节,帮助 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去画,从而使学生能更为大胆自由的进行 表现。
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我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的素描和人 物速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学们稍加思考后回答:都没有色彩。这样立即引起 了他们对色彩的注意。然后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切身感受一下:如果着个世界 没有色彩,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同学们会说是痛苦伤心的。由此来教育同学知道 色彩的重要性,并导入新课。
(二)新授: 首先,我用提问引起学生注意:色彩时时刻刻存在吗,那么色彩是怎样产生 的?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互相观察周围的色彩(这样互相观察的方式比直接看图 片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更贴近生活),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色彩的不同, 此外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的人色彩也有不同。从而上关于光与色的关系、色彩 三要素及色彩的情感等内容。
(三)深入 我神秘的告诉同学们:“你知道吗,色彩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许多变化哦”, 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被调动起来,这时课件出示各种表情图片,“看看,他们的色 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立即恍然大悟,原来是在不同灯光下人的色彩会发生 变化。接下来再详细的分析几种灯光下的色彩变化。
在初步了解了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后,我出示几幅简洁的范作,请 学生用同样简洁的方法画\\一画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色彩。这个小练习的目的是巩固 之前学习的色彩的特征。
另外,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颜色,情感也不同 (四)欣赏构思 在欣赏过有色彩作品以后,请学生对三原色进行辨认,对间色和复色进行学 习,根据三原色动手制作 12色环一些关于色彩的美术作品,并且对一组明度不 同的女孩服饰按高低排列,使学生了解更多表现色彩造型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 想像、构思,思考自己用什么样的色彩、什么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想法与情感等。
(五)作业评价 学生进行关于色彩的造型表现,可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鼓励学生 大胆的想像,创作内容上可以新颖、多样、别具一格,并提醒学生可以将前两次 作业的内容融合进现在的创作。
作业展评时,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把问的权利和评的权 利都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自由的表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对别人作品的看法等,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我设计了“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的环节,在课堂激将结束时,问学生:“这 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 甚至会从来时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 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感受色彩心理为主,以学生的自主探 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 氛活跃;从教学效果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七)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总体感觉比较顺畅。从最开始的初步感受,到了解定 义,到分析方法,到自主研究,再到最后的练习,难度逐步加深,学生不仅知道 了书中的方法,还发现了学生作业中的其他画法。在这一节课中强调了学生的自 学自主研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的作用。特别是在发现学生对于 分析用色方法上有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给学生详细的指导:一幅画中花是 什么色?叶是什么色?这两个颜色是什么关系?绿色是翠绿色吗?它里面混入 了什么颜色?红色呢?6767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新的方法并了解分析的 具体步骤。当分析《玛丽莲梦露》时,我明显感觉轻松了:这幅画用了颜色?它 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很快答出了用了蓝色、绿色黄色等,我再把学生的话进 行提升:它们是邻近色、对比色等。学生了解了分析方法之后,我就放手让他们 研究。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有小小的遗憾:在导入时,如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 强调一下色彩的强烈对比给人的感觉,使学生明白:不同的搭配给人不同的感觉, 并无好坏之分,只有用得是否恰当。卧室要给人安静的感觉,即使是儿童卧室, 色彩对比也不能太刺激,以免给人无法安定的烦躁感。
另外,在讲评时,由于时间不足,所以有些着急,是由教师点评的。实际上, 很多内容学生已经说出来了。比如:一组介绍说,本组所用的方法是“同一色加 不等量白色”,这时学生中有反对的声音,应该让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这是“主 色与装饰色”的方法,因为使用了蓝色与黄色,黄色面积小,是装饰色。这时, 我再问一问:怎么改就变成了“同一色加不等量白色”?(变黄色为白色)效果 可会更好。
以上七点是这一节课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教师批评 指正。
《藏羚羊跪拜》是长春版五年下册第4单元动物之美的第2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叙述了一只藏羚羊为了保护自己肚中的孩子,向猎人跪拜求生,但最终没有逃脱猎人的枪口,而猎人为之感动,从此不再打猎的故事。作者意在借这一凄美、悲壮的故事,唤起人们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健康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部分词语。
⑵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关注文中细节描写,体验藏羚羊震撼人心的母爱力量,把握老猎人的形象及情感变化。
⑶在阅读、交流、及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品读、联想、推测等阅读策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用质疑重点句子的提问策略深入阅读。
⑵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⑶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改进、自我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愿意与人交流,通过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
⑵通过本课学习,建立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健康情感。激发深层次思考,培养续写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藏羚羊跪拜的细节,从而感受动物的灵性。树立关爱动物,关爱自然的观念。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行为变化体会老猎人的思想性格,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时代性、社会性,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脉络,记下初读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感悟藏羚羊悲壮求生的一幕,反复朗读体会描写藏羚羊跪拜的文字。感悟“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然后,从人物的描写中体会老猎人的心理行为变化,把握老猎人这一人物形象。
详细的过程不再细述,具体说一下本节课的设计:
一、 关于自主学习。
这一课运用了集体补充指导式。学习指南的第一点都是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该项任务学习,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经历自我独特的认识和感受。这是与以往教学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是以往学习要求是由教师口述出来的,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不够引起足够的注意。还有以往自主学习都是直接在书上进行批注阅读,节省了大量时间。但同现在的学习卡比起来我觉得学习卡更加合理。因为标注书上的只是个人的最初见解,不可能十分完善,也没地方不断修正,而学习卡可以传阅后进一步完善答案,更适用一些。无论学习卡还是指南,都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沉下心来,默默地去理解感知。
二、关于合作学习。
指南的第二项是小组合作交流。这与以往教学也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交流的方式。对于没有进行过这种交流的班级我设计了游戏“热山芋”。这是我在书中看到的一种“热山芋法”,就是在小组内有序传阅自学成果。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明白这种方法不仅是传,还要读懂传来的答案,解决自己棘手的问题。我创编了笔袋热山芋游戏,传阅中仔细观察每个笔袋不同特点,这就是子课题,得出笔袋共同特点,这就是总答案。学习中用热山芋法在小组内交流,做到了每人读其他五个人的答案。最大限度获得了信息的交流,汲取五人的营养后热山芋传回自己的手中在进行二次感悟,认识得以升华。尤其是班级所有差生得到了最好的兼顾。就是他自己的感悟再怎么局限读了其他五个人的见解也会进行自我修正。真正是活而有序,动而不乱,合而有效。完全克服了以往“一人说大家听,信息不够;抢着说乱哄哄,信息不清”的状态至于学习卡完成情况因为要互相传阅,又有小组长组织,没有一个不写的,还都想写好积极汇报,汇报时是提升的成果,差生也可以和优生一样回答问题,不存在差生问题。汇报时完全听得清清楚楚,如果不为了给听课老师看,没必要展示。
三、关于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补充究竟补充什么。这个问题看似课堂随机出现的问题,实际应该是教师心中备而待用的问题。也就是教师心中有当堂要学的所有内容。这样一旦汇报不到位教师就要有幕后走到前台拍砖引玉。
1、一般常规问题。比如“狩”读音。“逮”中隶字最后一笔学生没汇报教师就要引导。课题跪拜的理解尤其重要,汇报出则以,没汇报就要引。
2、有关联想、推测。学生关于藏羚羊跪拜细节学得会比较好,但是很难发挥联想挖掘藏羚羊内心活动,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结合神态、动作引读有关心理活动的补充从而引出深入研究的问题“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的含义,进行讨论。还有就是“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这一性格特点学生在自学关于老猎人的描写中都能理解。难就难在他对人慈善,对动物并不慈善。对高原精灵藏羚羊的慈善仅限于微薄的一点点”心头一软”“双眼一闭”杀生还是主要的。而对于“久久难以入眠”是的心理推测就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因为学生小没法理解失眠,也不理解失眠会想事情。这里教师点拨,再加上发现小羊时心里推测就会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老猎人对动物的善念真正点燃,慈善的形象在学生心里趋向完善,埋枪埋葬了什么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理解了,不必另外花费精力。至此老猎人形象走向完善,整体感悟一下猎人最终弃恶扬善的形象。如果只抓住“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理解,不理解埋枪不把握最终走向慈善的形象,就不会真正把握文章主旨。
四、关于学习指南的设计。
1、字词的学习要求不应该与检测卡同时发放,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学生除了生字词语外还能学的更多,而不是局限检测卡上有限的内容。在学生宽泛的学习后再发放检测卡。如果学生拿着检测卡学习,那不是自学,是在写老师布置的练习。阅读学习指南应该具有宏观指导性。每个指南适合一个大问题,而不应是细碎的小问题。小问题则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就是一个一个的回答问题。比如阅读指南一简言之就是体会跪拜描写,深思母爱神圣的含义。指南二就是从人物描写体会猎人心理变化,感悟人物形象。
五、关于阅读线索。
如果从“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生发开去阅读理解,猎人形象得以突出。藏羚羊这个主人公地位就会削弱,有点喧宾夺主。猎人的转变是藏羚羊神圣母爱感召的结果。教材说明很清楚:文章叙述了一直藏羚羊为保护自己肚中的孩子,向猎人跪拜求生,但最终没有逃脱猎人的枪口,而是猎人为之感动,从此不再打猎的故事。两个形象,两个主旨。不是以猎人为主,猎人的形象主要在藏羚羊跪拜后变化。学习文章先理解藏羚羊跪拜及神圣母爱,后把握猎人形象,顺文而下,水到渠成。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千法万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每读一遍教材,就有一种不同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散文,写老师教我们踢毽子,刚开始练习时,毽子一点儿也不听我们的话,后来“我”按照老师说的去做,每天练习,毽子就变得听话了。课文不仅表现了踢毽子给孩子带来的快乐,而且渗透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本文语言活泼生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很能激发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说学情
《毽子变乖了》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学生们经过前面十篇较长文章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识记生字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课文的方法。但是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还未养成,学习还在经历由扶到放的过渡阶段。在第一课时,孩子们已经初步读通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会读字、会写字。
三、说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6个生字词,了解“高与低,陌生与熟悉”两对反义词。
2、学习听读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到“我”学会踢毽子的过程和乐趣。
3、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懂得用心与坚持的可贵。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简单的朗读技巧,有感情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
四、说过程
根据以上目标,综合各种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我设计了“激趣巩固,高效识字;整体感知,高效听读;合作探究,高效阅读;当堂评价,高效拓展”四个导学板块来组织本堂课的教学。
导学一:激趣巩固,高效识字。
活动1:出示一组草莓蛋糕图片,每张图片下都藏着一个生字宝宝。然后让每个学生都当小小纠察员,听两个组的同学开火车读字组词是否正确。
活动2:出示词语,请全体同学拍节奏读词语,然后隐藏拼音,再让两个组的学生开火车读。
活动3:出示两个句子,请小老师朗读句子,书空写生字,说说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⑴毽子在她的脚上美妙地飞舞着,要它高,它就高,要它低,它就低,要它停在肩上,它就停在肩上。
⑵毽子跟你们还很陌生,它当然就不听话。
第一学段学生识字与写字的首要目标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这一版块,我先用学生喜爱的的蛋糕图片吸引他们的注意,然后采用了游戏读字、拍手读词和当小纠察员、小老师等方法。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巩固旧知时也能做到兴趣盎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听”和“认真读”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的手、眼、口协调能力。另外,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的练习,让学生不仅会认单个的生字词,而且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真正实现了激趣识字的高效。
导学二:整体感知,高效听读。
活动1:导入新授
首先,我拿出一只毽子,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踢毽子。
活动结束后提问:毽子在他们脚上乖吗?你们想让毽子变乖吗?如果毽子在你的脚上很乖,你会觉得怎么样?那这个课题该怎么读呢?
学生反馈后,老师叫大家认识并标出停顿和重音符号,再指名示范朗读,齐读课题:毽子/变乖了”。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实物展示和表演踢毽子活动,让孩子们在新奇和欢快的氛围中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表演之前,我明确要求大家仔细观察,准备用一句话说说他们的表演。学生一般都会认真看,仔细想。这样做,不仅会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而且会使他们觉得有话可说,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另外,对课题的朗读指导,又为下一学习活动的展开奠定了感情基础和朗读技能基础,实现了新课导入的高效。
活动2:听读课文
先出示听读要求,让学生弄清具体要求后,播放录音,最后汇报交流。
①姿势要正确,并做到“眼睛看着书、手指着书、心里想着故事内容”。
②要小声模仿感受句子的停顿和语气。
③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④有答案后用举手坐端正的姿势告诉我。
我的这一设计,是让学生在明确要求的指引下,有的放矢地进行听读活动。这有利于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眼到、手到、心到”的读书习惯,听读的效率和答问质量也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导学三:合作探究,高效阅读。
活动1:分组学习。先明确语文学习小组长,再出示任务,让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比比哪些组完成得又多又好。
★:小声朗读第三段,想想:毽子不乖时会怎么样?老师是怎么说的?
(用波浪线划出相关句子,再有表情读一读。)
★★:大声读第四段,思考:毽子变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找出文中描写毽子美妙飞舞的句子,划上横线。然后练习一边做动作,一边有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这一环节,让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目的是充分利用生带生的积极性和广泛性,达成高效阅读。一年级小朋友的阅读方法还未完全掌握,所以我在每个任务前或后都有具体的阅读指导,学生选择任务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该做什么,该想什么,该准备怎么交流反馈探究成果。
活动2:交流展示,读中促学。
交流一:毽子不乖时会怎么样?老师是怎么说的?
出示1:脚一踢,它就/到处乱飞。
让学生自己说该读出什么语气,该怎么标朗读符号;教师在白板上示范后,
学生在课本中标出停顿和重音符号,再练习朗读。
出示2:毽子跟你们/还很陌生,它/当然就/不听话。如果你们/经常和它
玩儿,熟悉了,它就会/变得听话了。
先指名模仿老师的语气读;再找出本句中的反义词,用这两个词做口头造句练习。
交流二:毽子变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出示:我/每天都抽时间/和毽子玩儿。
过了不久,毽子/也能在我们的脚上/美妙地飞舞了。
对这两个句子的分析,除了朗读示范和指导,我还设计了几个问题:你认为第一句应该重读什么?这个词说明“我”练习得怎样?第二句该读出什么语气?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这两话连起来说一遍吗?在反复的读和说中,学生就逐步理解了用心与坚持对学会新本领的重要作用。
交流三:找出文中描写毽子美妙飞舞的情景的句子,有感情朗读。
出示:毽子/在她的脚上/美妙地飞舞着,要它高,它就高,要它低,它就低,要它停在肩上,它就停在肩上。真是/听话极了!
(指名表演读后,评议朗读情况。再请同学找出句中的反义词,结合动作理
解:“高”、“低”。然后让学生看插图观察学生们的表情和动作,进一步体会同学们的惊奇与羡慕之情,最后师生一起表演读这一段文字。)
在这一版块,我非常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的情感和画朗读符号,提高朗读水平。我也很重视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通过比比探究成果、小组表演朗读、个人读、齐读、观察课本插图、师生合作表演读等形式,让他们确实感受到了踢毽子的乐趣,真正实现了合作探究,阅读文本的高效。
导学四:当堂评价,高效拓展。
活动1:读一读,用“一点儿也不”说句子。先读例句,再补充句子找到规律,最后和同桌互说。
例句:毽子一点儿也不听话。
天气一点儿也不。
一点儿也不。
活动2:你们平时爱玩什么?碰到过像“毽子变乖了”这样的事情吗?
一年级学生乐于向其他人交流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这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积极因素。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我在这一任务后提供了一个说话的模式:“我喜欢。一开始。后来。我心里!”还出示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尽量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会说。实践证明,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说话欲望。再加上电子白板系统中的话筒扩音效果良好,他们说得很流畅很完整,也很能吸引人,大大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功欲望。
这些拓展评价练习,不仅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示范性,而且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为的是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5册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它告诉了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优美真实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把它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它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们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首先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模拟调查,渗透新知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并且采用新颖而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再运用模拟调查的方式,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刚才的课件观看,听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学生心里那么多的“问号”就会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显。
(三)、自主释疑,知识反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让学生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是讨论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想,有针对性去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弄明白“所有靠斧头得到一切”不仅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头得到的房子、家具还有靠斧头得到的所有不错的生活。讨论中——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疑问。这些想法,都使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此时,正是讨论的最佳时机。讨论时,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露,使课堂讨论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讨论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对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发展思维、深化主题
孩子们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而且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潜能。学完全文后,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2、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情怀,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
(2)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学习和积累描写动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把“读与写”有机联系起来,开展“读动物,写动物”的活动。
(3) 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教学重点:
(1) 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 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及拟人化语言的运用。
4、教学难点:
对人与动物之间信赖关系的理解。
二、说教法
对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采用“读——赏——联——议——悟”的教学组织方式。
(1)读: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2)赏:
本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领悟、赏析并学习“拟人化”的手法也是教学目标中的一点,所以应到学生赏析文章中优美的词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3)联和议:
联系现实,拓展课文学习的范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阅读过的相关材料,以拓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学生就“人与动物”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信赖的创造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
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展示珍珠鸟的图片及课文主要内容的图片,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帮助等。
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并力求做到读、写、说的结合。在阅读和讨论活动中,强化“说”和“写”的训练。
三、说学法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也是给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一个锻炼。
3、学会联系实际,并有所感悟。这是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能培养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
四、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由“人与鸟”的关系导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自己与鸟儿之间的难忘的故事。
这样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以丰富学习课文的阅读经验;并将阅读课文与理解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而且提示本文学习的重点是“人与鸟”的关系。
2、整体感知:
结合几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多媒体课件出示:
(1)归纳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我的举动)
(2)珍珠鸟对我有什么反应?
(3)我从和珍珠鸟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
让学生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逐渐明白人与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种彼此信赖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想利用这几个问题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
3、阅读赏析: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学习任务,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因此,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和欣赏作者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大胆地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在课文中加批注,表达自己对语句的鉴赏评析。欣赏并学习课文的优秀的表达技巧,如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对动物各种描写方法的学习,及融情于景、融情于动作、融情于场面的写法等。
4、拓展延伸:
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习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如何把“信赖”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为自然、为社会、为人类创造出更美好的境界呢?
这个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悟“人与动物”的关系,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
5、自结:
可围绕“如何批注”、“如何赏析”、“如何描写动物”、“如何联系现实”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
6、作业布置:
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写片段作文,以某一动物为对象,字数300字。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石头书》是义务教育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本课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是一篇有趣的科普作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熏陶的好体例。
我们学校的科技展厅里有一些化石和动物的标本,学生已经参观过,并且也像文本中的川川和磊磊一样对它们非常好奇。因此,当他们接触到这篇课文时,马上会进入文本所描写对话情境中。
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并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我拟订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其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结合课文语境,特别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来理解石头是一本怎样的书,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来看我觉得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有关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来优化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教时。
第一教时,我准备安排“疑问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三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我准备先板书课题,当你看到这三个字时,想到了什么?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教师小结:同学们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这么多问题,真好!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要把问题弄明白为止,学生齐声说:对!教师归纳: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就叫刨根问底(板书:刨根问底)那么,就让我们轻轻打开书,到课文中去刨根问底吧。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布置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如“堪、炭”是前鼻音,壳是多音字,还要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如第七自然段,要指导学生读通读顺。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法理解部分词语,如借助媒体展现雨痕、波痕、矿物的画面,让学生理解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样的。通过理解“刨根问底”的“刨”是“挖掘”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找出他们问了哪些问题,请男同学问,女同学读叔叔的回答,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在这一教时的最后,是“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一环节。通过分析字形、示范书写、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在田字格内把字写端正、匀称。
第二教时,我将在第一教时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重点对话部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教师有机调控,学生自主参与达到逐步到位,对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也准备安排三个环节,分别是:复习检查,作好铺垫;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总结课文,延伸拓展。
课始,先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然后对上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让学生说说通过上一节课学习,对课文有了什么了解,从而为精读课文作好铺垫。在第二个环节“精读课文,理解感悟“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段,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看一看、议一议等形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的愿望。进而读懂石头书。比如在学习课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时,我准备进行这样的预设:
1、请同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边读边想川川和磊磊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读懂了吗?
2、学生自读课文第六至九自然段。明白他们的问题是石头书上有字吗?有画吗?根据叔叔的回答学生明白了石头书和语文书一样,上面有字、有画。
3、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仔细读读,找出描写石头书上的字、画的一段,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先后顺序出示相应的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一步: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鼓励:你真行,一边读一边将“石头书”与“语文书”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有相同的地方。石头书上的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明白。
第三步:借助媒体,使“雨痕”这个石头书中的'字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感受。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下,体会出“雨痕”是“雨点留下的脚印”,教师出示放大的雨痕的图片,教师总结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些字呀,可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呢。所以,指板书,大家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这句话,把句子中包含的情趣表达出来。
其他“波痕”“矿物”我也将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在讨论“波痕”时重点抓住“波浪留下的足迹”引导学生体会波痕就是石头书中的字,也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懂,所以指板书: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通过读读、想想、看看、等方法,紧扣“石头就书”来品悟文本内涵。
第四步:教师过渡,石头书中的画能看懂,学生读书上的话“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五步:借助媒体,使“树叶、贝壳、小鱼”这些石头书中的画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体会。你说你认识石头书中的画,那么你上次参观了我校的科技展厅,你说说看到了哪些画呀?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估计会说:恐龙蛋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等。教师小结:所以,石头就是书。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把他们那种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表达出来。通过读读、想想、议议等方法,紧扣“石头就是书”来品悟文本内涵。并在这过程中,形成这样的板书:
石头书字:雨痕、波痕、矿物
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课文的最后一段对话化石说明的问题,我准备联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来学习,如果我们在这座山上发现有树叶的化石,说明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什么?学生通过想想、议议发现曾是密林,我随即利用媒体把“密林”点红,出示密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读好“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
其他的“大海”“高山”我也准备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让学生明白“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再出示课文第一段,怪不得“他们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原来,教师引读““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
学完课文,进入第三个环节,“总结课文,延伸拓展“。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让学生当一回解说员,在创设了一个情境,我校的科技展厅缺少一个解说员,教师作当场测试进行选拔,题目:向游客介绍“石头书”……
板书:石头书
字雨痕、波痕、矿物
画(化石)树叶密林
贝壳大海
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