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最新4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小学科学说课稿最新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及老师们:

大家好!

我上的是小学四年级上册大象版科学第六单元第一节《饮料瓶的知识》的内容。

现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饮料瓶的知识》是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动物家族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体会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开始。通过学习对饮料瓶知识的认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紧密联系,加深对自己周围的环境的保护。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饮料瓶所蕴藏的知识

(2)学会使用废旧饮料瓶进行制作及实验活动

(3)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饮料瓶的活动,探寻饮料瓶的相关知识;

(2)利用饮料瓶进行科学小制作的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观察、想象、探究合作的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习惯和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的创新精神,渗透法制教育,懂得爱护周围的环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饮料瓶蕴藏的科学知识。

难点:饮料瓶上的信息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比较和实践运用

四、说教学方法

1、针对科学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来学习相关知识点,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2、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抽象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平时喜欢喝饮料吗?(学生回答)都喝过哪些饮料?(指名学生说说)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种饮料,看看大家喝过没有?请看大屏幕。师:喝完了饮料,你们注意观察过饮料瓶吗?(学生回答)从饮料瓶上你看到过什么内容?(学生回答)这些知识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入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饮料瓶的知识。(板书课题:饮料瓶的知识)

二、授新课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饮料瓶,仔细观察,看看从饮料瓶上能发现什么?可以在小组内探讨,交流,并把观察的内容记录下来。(小组活动:学生观察并记录)

(1)师:通过观察你们从饮料瓶身上都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

(2)师:饮料瓶上的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到底有哪些作用呢?(学生交流)

(3)师:对于饮料瓶你还想知道什么?请把你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交流)

(4)师:请同学们把我们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吧!

(5)课件展示饮料瓶的知识饮料瓶上的知识饮料瓶的信息商标条形码质量安全标志网址、地址、电话环保标志绿色产品标志保质期产品标准号信息的作用“商标是商品的脸”。有了商标,就能区别相同产品的不同来源,有助于维护合法权益。能告诉产品的价钱、厂家,起防伪、价格作用。它表示此饮料质量绝对安全,请放心的喝,大胆的喝……。它告诉我要想了解此种饮料的一些情况,可上网查找。它告诉我,喝完饮料后,不要乱扔饮料瓶。它能告诉我此饮料为绿色产品,无毒无害。在规定的条件下保证食品质量的日期。每一种产品都有它的生产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是合格的,反之,则认为是不合格产品。因为产品众多,每个标准国家有统一的编号,就是标准号。表示正在申请中的商标,使用时间:从拿到受理通知书到拿到注册证书期间。圈加R表示已经注册的获得商标法保护的商标。使用时间:从拿到注册证书开始使用。TM标志R标志

三、饮料瓶的应用

(1)好,刚才我们从饮料瓶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那饮料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用处呢?(学生回答后展示自制作品及课件内容)

四、手工艺制作欣赏。师:老师的制作很有限,这里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用饮料瓶制作的小工艺品,请观赏。(课件播放:小制作的画面)

五、课后小结:师:同学们,废旧的饮料瓶除了可以回收再利用还可以变废为宝。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许多饮料瓶的知识,得到不少收获,请同学们今后把我们今天学到的饮料瓶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去,以便让我们消费时更安全!

六、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自己制作一个小玩具或工艺品并写上小标签向其他同学解释制作过程和用途。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本单元认识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本课是依照“问题――实践――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局部:1、通过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实验,使同学知道什么是斜面。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作用,这局部内容分为两段:首先认识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认识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3、指导同学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实验验证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注意控制变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拟达到以下目标: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同学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要以同学的经验为起点,重视同学的实践操作,本节着重于让同学在体验中学习。课前我仔细研读教材,结合实际对分组资料进行了变通,如斜面坡度的大小改用一个纸盒的几个不同高度的立面来控制,用一厘米宽的纸条来控制塑料板斜面探出局部的一致性,这样一来使同学的操作更规范易行。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同学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同学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协助,实现每个同学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为了取得合作的实效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小组分工明确:实验前确定了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协调大家的工作,布置每人实验操作的顺序。这样大家分工明确,操作时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取得较好效果。

(2)成员轮流实验:操作时,我建议同学每人操作实验中的一个步骤,这样依次轮换,做到人人有参与,人人有收获。

(3)和时记录:人人有实验记录单,既做观察员又做记录员,防止同学松懈。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用谈话法说运河桥的斜坡引出斜面,再配合教材明确什么是斜面。教师做明确说明: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问是搬油桶还是借助斜面滚油桶到车上更省力呢?说斜面能省力光凭感觉还不行,还要用什么来证明。

2.斜面是否省力要靠比较才干判断。问同学怎么设计证明斜面是否省力的实验呢?

3.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根据同学的汇报,教师小结:先称出物体(小车)垂直时的拉力,然后记下物体(小车)在斜面运动时的拉力,再进行比较。教师逐一出示为同学准备的资料,并演示组装、分发资料和实验记录单。实验要求:

⑴、由小组长分派每人操作一个实验步骤。

⑵、把小车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均匀上行,在小车运动过程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

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⑷、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你的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

⑸.同学分组讨论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最后小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同学通过上一个实验发现了同样的物体省力情况不同。问同学答案。希望同学找到可能是由于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的原因。

接着让同学猜测从低处到高处走楼梯和爬梯子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斜面坡度的大小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省力情况,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坡度的四级梯度要依照先高后低的实验顺序进行,可以把塑料板搭在小车外的纸包装盒的几个高低不等的立面上作前三个坡度,最后最小的坡度用塑料板搭一支笔来完成。为保证对比实验中塑料板搭在斜面以上的局部也相同,借助两厘米宽的纸条使露在斜面以上的局部和纸条宽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实验记录单)

四、学以致用

先启发举例:通过教师用线在圆珠笔上绕两种螺旋线让同学观察后比较哪种螺丝更容易拧进木板中去,问同学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然后想一想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再问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

用了斜面。

最后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简单机械?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缺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

7、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展开自主的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二、说学情

虽然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岩石以及岩石的用途,但对岩石风化的原因却知之甚少。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内外去搜集、去探究、去观察、去验证。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能对岩石的最终变化结果进行合理的推想,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了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

四、说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起手来,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能够积极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课下可让学生到图书室、上网查阅资料,搜集了解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使课题加以延伸和拓展。

五、说活动准备

带盖塑料瓶、碎石块、酒精灯、镊子、火柴、花岗岩(小块)、水、防护镜、石膏、绿豆等。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我首先出示一块岩石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它上万年前就是这样吗?那上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吗?让学生自由回答。(再集中呈现岩石图片) 欣赏后再提出问题来研究。

(二)、作出假设

是啊,岩石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谁的作用使岩石发生了变化呢?我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把猜想的岩石变化原因画或者写在记录表中。再全班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假设,适时板书:冷热、水流、生物、风、火山、地震……

(三)、自主探究

在自主探究环节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有趣的活动。

活动一:水流对岩石的作用

在这个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水流对岩石作用的模拟实验,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提醒。比如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可相机提问:你观察到岩石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瓶中的岩石有没有变得像这块鹅卵石一样光滑圆整呢?为什么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岩石变化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过程。

活动二:冷热对岩石的作用

本活动也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把岩石放到酒精灯上烧,表示热,烧完后放到凉水里,表示冷。冷热变化代表的是白天和夜晚的冷热差别。在实验过程中可相机提醒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给岩石加热的同学带好防护镜等。学生回报交流发现的问题后教师小结。(冷热差别使岩石体积收缩和膨胀,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活动三:生物对岩石的作用

在这个活动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在石膏中种绿豆的实验(课件出示图示)——向杯子里倒入石膏糊,洒上几粒绿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放入盛水的盘子。同学们认为几天以后会有变化吗?(发芽的绿豆能从坚硬的石膏中钻出来吗?)学生猜想后接着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学生讨论后小组领取材料,开始在石膏里种种子,教师巡视指导。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生物对岩石的作用,亲自体验观察、验证的乐趣。

(四)巩固小结

岩石在自然界当中,会受到气温变化、植物生长、水流冲刷、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就叫做风化。

(五)运用拓展

1、自由活动

出示图片:山下的这些碎石,不断地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本活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实验,推想岩石变化的最终结果,让学生推想出地球上土壤的形成原来是由岩石风化造成的。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2、课题延伸

课下让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了解著名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通过这一课后拓展活动使学生对岩石风化有更全面的认识,让学生在丰富视野的同时,关注与岩石风化有关的研究,把课堂探究活动拓展至课后,关心科学、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科学学科是在遵循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启动的全新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亲历科学》是科学课的起始课。全课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学生常见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学习提出问题。第二部分是一个“吹纸片”的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吹乒乓球”,目的是通过完整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初步体验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进行观察、实验、记录等探究活动。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情感目标:

1.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及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与他人交换意见。

2.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喜欢大胆想象,有乐于探究的愿望,能对探究有趣现象背后的原理产生兴趣。

3.感到科学课很有意思,对科学课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材料:

纸片、漏斗、乒乓球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同学们,又到了我们的Science、科学课的时间了。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好吗?(好)那我也非常高兴。我希望同学们在游戏的时候不仅要玩儿得开心,还要把你的小眼睛擦亮认真观察,用你的小手做好记录,行不行?(行)

二、进行第一个游戏:吹纸片

1.提问引发兴趣,鼓励学生猜想:

师:同学们看(师拿一张纸并向纸吹气)纸怎么飞起来了?

生:因为老师吹它了。

生:因为老师一吹有气了,所以纸就飞起来了。

师:那如果我拿两张纸从上面把它掰开像这样拿着(师一手拿一张纸,捏住纸上沿的中间部位,然后分开)我从上边向两张纸的中间吹气,这两张纸是向两边分开呢?还是向中间靠拢?或者有其他的可能?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们积极发言,发言的学生都认为纸会向两边分开。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三页,看下边的猜想与假设,书中给我们写出了两种可能,你认为是那种就在后面打对沟。如果你认为有第三种可能,就把它写在(师指书)这条横线上,再在后边打对沟。下面就把你的猜想用对号表示出来。

(学生完成猜想与假设,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猜想纸会向两边分开。)

2.进行实验游戏

师: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同学们要像我这样拿着纸(还像刚才那样,一手拿一张)从上面向下吹气,试一试就知道了。我要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先吹,另一个人把你看到的现象认真记录在3页下的横线上,(师在书上给学生明确指出来)然后两个人再调换。为了看的清楚,同学们可以多试几次。好了,开始吧!

(学生进行实验游戏。教师在巡视中发现,有一个学生拿着纸向上不停地吹,便暗暗记住了)

3.汇报看到的现象

师:谁愿意把你看到的现象说〖〗一说?

生:我看到的现象是纸向中间靠拢。(几乎同学们都说纸向中间靠拢。)

师:你们看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老师我们看到的是向两边分开。

师:那你们能给同学们再演示一下吗?

(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稍稍用些力。)

师: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们看到纸向中间靠拢。

师:刚才老师看到那位同学不停的向上吹纸,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我发现从下面向上面吹纸,纸会向两边分开。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请同学们都试一试。

(学生亲自体验从下面向上面吹的感觉。)

师: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看到纸向中间靠拢。

生:我看到从下面向上吹,纸也向中间靠拢。

(学生在演示过程中发现,无论是从上向下吹还是从下向上吹,纸都会向中间靠拢。)

4.解释现象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把你的解释填在4页上边的方框里,然后再和同桌的、前后位的同学说说,听听他们的解释。开始吧!

(学生在书中写出自己的解释,然后和同桌的同学、前后位的同学交流一下。教师要给学生稍长一点的时间,并在巡视时对语句不通顺的学生略作指导,另外还要注意有创意的想法,在发言时要给他们机会。)

师:现在谁愿意大胆的说说你的解释?

生:我认为是因为你一吹两张纸中间的空气就没有了,所以两张纸就吸在一起了。

师:看来你真的动脑筋思考了。

生:我觉得是因为他们两个是好姐妹,所以不分开。

师:你真实一个可爱的孩子,冒出这么可爱的想法。其他同学,你的解释呢?

生:我觉得这种现象与空气有关。

师: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为什么认为它与空气有关呢?

生:因为我一吹两张纸中间的空气就被吹动了,然后就发生了这种现象。所以我认为与空气有关。

生:老师,我也认为与空气有关。

……

师:正象有些同学说的那样,这种现象与空气有关。同学们想,如果我们不向两张纸的中间吹气,还会有这种现象吗?

生:不会。

师:当我们用嘴吹纸,让纸中间的空气动起来的时候,才会发生这种现象。所以准确的说这种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就把这种意思在书中记下来。

(学生在书中记下正确的解释,对于他们自己的解释,教师没有作让他们改动的要求,学生愿意保留就保留。)

三、总结游戏方法,鼓励做吹乒乓球游戏。

1.总结游戏方法:

师:吹纸片的游戏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先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再做游戏,在游戏中观察现象,然后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最后同学们又解释了这种现象。(教师边说边板书这五个方面)

2.进行吹乒乓球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的吹乒乓球游戏,我想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步骤(指板书)照书上的样子,分小组做一做。组长要先把你们小组的猜想记下来,然后到前边拿一个漏斗。同学们,这漏斗和书上的不一样,要含者漏斗的嘴吹,不要扎了嘴。组长要继续把你们在游戏中观察到的现象、对这种现象提出的问题,和你们小组的解释都记录好。咱们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配合得好。同学们开始行动吧!

3.学生分小组做游戏。(教师巡视注意提醒组长做好记录,同时对做得不太成功的组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巡视中有一个学生兴奋的告诉老师,他发现把球放在手心里,用漏斗对着球吹气,球也没有掉下来,老师当即表扬了他。)

4.汇报游戏结果:

师:哪位小组长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游戏记录告诉同学们?

生:老师我们小组看到乒乓球没有掉下来。我们的问题是乒乓球为什么没有掉下来?我们的解释是与空气有关。(引学生到多媒体前展示记录。)

师:和同学们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做这个游戏的,好吗?

生:好。我们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面,然后用力吹,多吹一会儿,就看到了这种现象。

师:能再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吗?

生按照刚才的做法又成功的做了一遍。

师:哪位小组长还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游戏记录?

生:老师,我们小组一开始没有成功。后来又做了几次,才做成功了。我们的问题就是这是为什么?

师:那能给大家说说原因吗?

生:一开始我们吹的时间短,力气也小,所以没有成功。后来我们慢慢体会到力气大一些,吹得时间长一些,乒乓球就不会掉下来。

师:听了你们小组的汇报,我非常高兴。同学们也要像他们这样,遇到问题不怕困难,积极研究,最后你一定会成功。

师:刚才老师看到第五小组的一个同学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我想请他给大家展示一下。告诉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把乒乓球放在手心里,用漏斗对着它吹气,乒乓球也不会掉下来。同学们看!

(这个学生按照刚才所说认真的进行了示范。)

师:这个同学是一个细心观察、肯动脑思考的好孩子。我们的科学课就需要这样的孩子,老师希望在以后的科学课上你们都能像他这样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其他小组你们的结果是怎样的?

生:我们看到乒乓球没有掉下来。

生:我们也看到乒乓球没有掉下来。

(其他小组的游戏结果和上述几组一样。)

师:在漏斗的下面放上乒乓球,向下吹气,乒乓球却不掉下来,这种现象也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同学们,刚才我们所做的这些就是我们的Science科学课,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非常有意思。

四、总结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科学的兴趣。

师:我们的Science不仅有很多有意思的游戏,还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能帮我们解决一个个“为什么”以后同学们还要多观察、多思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小小科学家。

教学反思

本课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手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了科学的探究过程,揭开了科学课的神秘面纱。本课使学生感受到科学不是高深莫测,而是无处不在。在吹纸片游戏中学生从下向上吹的发现、在吹乒乓球游戏中,学生把球放在手心里吹这些发现都使我欣喜若狂。他让我感觉到科学是最能引起学生兴奋点的一门课程,只要教师精心备课、课上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那我们的课堂就一定生机昂然。同时,在吹纸片游戏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生从下向上吹的发现让我欣喜,也让我深思。他使我想到如果我把要求说得非常清楚,还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吗?我深深得体会到一位科学教师一定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在课上语言必须清楚、明确、简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