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初中数学说课稿(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轴对称图形”是第五章“轴对称”的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则重要内容,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实际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的应用。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很多事物,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形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折纸、剪纸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三、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以“感受生活——动手操作------共同探讨——归纳总结————应用实践”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
1、教 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电化教学。 在课的开始,结合多媒体动画,从优美的生活场景中抽象出蝴蝶、蜻蜓、树叶这三个轴对称图形,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法:观察猜想、共同探讨、动手操作、归纳总结、应用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可见,“学会学习”本身比“学会什么”更重要。
3、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前制作动态演示的多媒体课件;模具、实物、投影、胶水。
学生准备:剪刀、各种美术颜色、美工刀一把、白纸若干。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有关画面)
故事引入:(师讲故事的过程中播放动画)
实验探究
探究一
问题1:这些美丽的图形来自生活。认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问题2:你能将图中的窗花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吗?其他图形呢?(在学生通过观察、概括、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验证:方法一:动手操作“扎纸”实验。)
方法二:利用多媒体,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总结,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这样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同伴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练习: 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的图形,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找出它们的对称轴,有几条呢?
探究二
学生活动:做“印墨迹”实验: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有什么特征?
完成上面实验后,启发引导学生有什么发现?在于同伴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轴对称的概念:
接下来给学生例举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在加深印象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问题3:你能说出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吗? 先给学生一分钟时间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特征,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具有 代表性的图片。最后教师加以点评,得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拓展应用
1、让学生设计一个优美的轴对称图案。展示自己的作品,体会创作时的快乐和意想不到的图案美和成就感。
2、欣赏反思,提升认识。师:请看这里!音乐声中,教师配音介绍,学生谈感受。舞姿优美典雅的舞蹈——“千手观音”、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历史悠久的北京天坛、巍峨高耸的法国埃菲尔铁塔、
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体会或困惑? 课后作业
1:教科书第117页习题5.1的第 1、2、3、题。
2:教科书第114练习第1、2题
五、教学实践活动的收获与反思:
1、在学习中实践 ,我学习了金石中学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学能力。
2、在实践中反思 ,在实践研修的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课堂不只是教师个人的舞台,还应是师生心灵对话、情感交流的舞台。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搭建起师生互动的教学交流平台,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理念、情感和体验,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3、在反思中收获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会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走出自己的一路风采。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配方法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用配方法公式法后,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一、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矩形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积累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这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既是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其它特殊平行四边形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也为今后学习其它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及本课内容的特点,运用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
1、理解矩形有关概念,根据定义探究并掌握矩形的有关性质。
2、了解矩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根据矩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1、经历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掌握几何思维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根据矩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应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几何直觉向思维逻辑转化的习惯,进一步体会类比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交流,引出矩形的概念,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情感态度: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矩形的特殊性,探究矩形特殊性质。
四、教法及手段: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采用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PowerPoint,几何画板)、实物投影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设计环节如下: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动手操作 得出定义、引导探究 得出性质、运用新知 解决问题、归纳小节 巩固新知、分层作业 学有所得。
在本课各个环节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问题生活化
设计中我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标要求。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1我展示给同学们一张校园门口的照片,让同学们感受生活中到处传递着数学信息,通过观察、搜集并分析熟悉的图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引出活动2 ; 性质应用中计算电视屏幕的大小,也是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问题,有的学生还不知道电视的大小是指的对角线的长短,通过这道题目,让学生了解到生活的常识,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
2、创设自主探究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矩形定义的探究,学生拿出自制平行四边形学具,分组活动,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交流,引出矩形的概念,把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迁移到矩形的概念与性质上来,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并通过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矩形性质的探究是让学生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观察、测量、分析、证明等手段,让矩形的性质在活动中"浮出水面"。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在评价中对活动积极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增强学生创造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性质1是学生小组交流完成的证明。而性质2要求学生认真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在此基础上请一个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余学生观察其板书正确与否。培养几何直觉向思维逻辑化转化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同时也积累了良好的学习经验。
3、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解题习惯。
本节课新知应用环节,我设计了3个题目。练习1是性质的定义的直接应用,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与矩形中所包含的基本图形,从而让学生感受矩形与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有密切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联系与延伸,培养几何直觉向思维逻辑转化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例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性质应用的同时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和格式,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练习2是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做到学用结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的热情和情趣。
4、教学活动中注重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首先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能力、基础不一,把学生编排成探究小组,在探究中注重组内帮带,以互帮互助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提高,其分组的原则是:数学成绩优秀的,组织能力强的、动手能力强的、成绩中等的、基础差的。 其次是作业的设计体现的是层次性。我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必做题较基础,可以发现和弥补课堂学习的遗漏和不足。备选题则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另外数学日记是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5、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节课是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表述、归纳的能力。 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以上,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天山六中裴焕民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从而达到不同类别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所谓分层教学(同班、同年级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对同一个班内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优、中、差生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合讲分练,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从最低点起步,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做到“分合”有序,动静结合,并分层设计练习,分层设计课堂,分层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各得进步。
二、分层教学必要性分析
1、教学现状呼唤分层教学的实施
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学习,这样,在同一班里,学生的知识、能力参差不齐。但是,应试教育留下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为了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减轻部分学生过重的负担,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要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必须实施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的有用之人。
2、新课程改革呼唤分层教学的实施
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包括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到
“引”;知识技能掌握理念的转变——从“满堂灌”、“书山题海”到“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强调自我的情感体验;教材观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材变成我们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工具之一;评价机制的转变——从“唯分数论”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但也是现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
在新课改中实施分层教学法的目的是逐步树立学困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中等生的学习潜力,扩大优生的`学习面。为了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要采用针对性的矫正和帮助,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及时反馈,从中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3、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存在的,特别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及环境、教育条件都有所不同,还有社会因素(即环境、教育条件、科学训练),这些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学生所表现出的数学能力有明显差异也是正常的。
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着个体差异
(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钝,有的人形象思维强;有的逻辑思维强;有的人记忆力超人,但推理能力较差;有的人记忆力较差,却推理能力过人。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的数学状况不一样:有的学生数学十分优秀,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基本还没入门,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3)学习品质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认真,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数学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了信心。
4、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数学教学采用的是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教参,在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产全“顾中间、丢两头”。如不因材施教,就使部分学生就成了陪读、陪考。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能力稍差的学生就可能变成了后进生。有研究结果表明:教师、
家庭、社会、学生、学校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是形成后进生的原因,其中有50%的原因是来自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误。我们的基础教育既要注意确保学生的共性需求,又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进行分层教育确有必要。
5、分层次教学能够有效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
按照教育家达尼洛夫关于教学过程的动力理论之说,认为只有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与对他们的要求是一致的,才可能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从而加快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这两者的统一关系若被破坏,就会造成学业的不良后果。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由他们生理和心理的一般发展水平与对某项学习的具体准备状态所决定的,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构成因素中既有相对稳定的因素,又有易变的因素。相对稳定的因素,决定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的范围,决定了学业不良学生要取得学业进步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易变的因素,使学生能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提高或降低自己的实际可能性水平,从而促进或阻碍学习可能性与教学要求之间矛盾的转化,加快学习成绩提高或降低的速度。由此可见,分层次教学是着眼于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关系的一种极好的手段,使它们之间能相适应,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
三、分层教学研究的目的意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十七世纪提出来的班级授课制以其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校工作的计划性和实际社会效益风行了三百多年后,其固有的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因材施教等种种弊端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日益进步,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的增长和变化,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做出辉煌的贡献后逐步显现出其先天的严重不足。教师在班级授课制下对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分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
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1、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2、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的核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分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
3、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不仅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设定指出方向,而且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数学的需求,并为学生学习数学可能产生的差异性留有充分的余地。
五、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首先,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
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①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②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③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苹果为宜,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④零整分合原则:教学内容的合与分,对学生的“放”与“扶”,以及课外的分层辅导都应遵守这个原则;
⑤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止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⑥积极激励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及时表扬激励,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六、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与措施
(一)分层建组
把学生分层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基础。学生的分类应遵循“多维性原则、自愿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的智能,技能、心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
我的板书本着清晰、简洁、直观的原则,呈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板书如下: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课时)》,所选用是人教版的教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而这是在学习了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分式加减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而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亦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目标: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这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那么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要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而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突破难点: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在例题的引导分析时,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本课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让学生在练习题中巩固难点,这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说学法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对分数乘除法运算比较熟悉,再加上对本章第一节分式及其性质学习,抓住初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心理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适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一方面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再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后总结概括:
(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
(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
(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为:
设计意图: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故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 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学习结果让学生作为反馈,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 第1、2(必做) 练习册P (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