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小学语文说课稿【精选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教学内容:
《浪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教材分析:
《浪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大海特有的景致:沙滩、浪花、贝壳、小虾。其中,最逗人的是浪花,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课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儿童的口吻,描述海边的景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迈着”“搔痒”“捧来”“轻轻的”“悄悄地”等。
2、能力目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等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为扩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教材持点、学生的年龄持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变式教学法、动作演示及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实现与文本对话。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趴在桌面上,闭上眼晴仔细倾听,感受一下,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放海浪声)
2、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大海风光。
小朋友,海美吗?(美)沙滩美吗?(美)浪花美吗?(美)想到海边去吗?(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一起看美的大海、美的沙滩和美的浪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想,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之前,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海浪声”“海”“浪花”引入教室,让“海浪声”“海”“浪花”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使学生对教材由“远”及“近”,由“近”感“真”,由“真”感“亲”,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二)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并通过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模仿浪花的动作、用词说话、找关键字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又”等词语,体会文中“我”和“浪花”的快乐。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用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低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理想目标并不容易。因而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显得更为重要。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做动作学习词语,让学生模仿“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还让学生“悄悄地搔痒同桌的小脚丫,感受被浪花搔痒的感觉”等做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自主探究、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播放《海底世界》动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表达自己对海、或浪花、或沙滩、或海底世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组合和调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性的材料。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动画,把学生的视野及情感向纵深拓展,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把情感释放出来。
(四)课堂小结,分享快乐。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收获,让学生体验收获,分享快乐,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观察法”“随机点评法”及“激励”等方法。
“观察法”是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探究精神。
“随机点评”“激励”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点评和激励,这些评价方法能及时沟通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调控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自由自在地感受秋天的美,产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2、把自己看到的秋景说出来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做到注意听别人讲话,能较清楚地用普通话说话,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课前准备:
1、课前由家长带孩子到野外玩耍,收集一些有关秋天的图片、照片或采集的果实。
2、老师课前准备许多有关秋天的词语卡。
3、一幅秋天的图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歌曲《秋风起》。说说这首歌唱了些什么。
2、对!红树叶、黄树叶,片片飞来多像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呀!它在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二、创设情景,集体交流
1、秋天到了,天那么高,那么蓝,秋姑娘走过丰收的田野,走过瓜果飘香的果园,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秋色。请把你们照的相片和收集的图片、秋天的果实拿出来,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相机点拨指导)。
2、每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汇报。请小朋友们听仔细,等会儿我们评一评谁说得。(引导全班同学用心倾听,积极评价。)
3、孩子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收集到了一幅秋天的图画。请你认真地看一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4、师有意设问,多方进行交流。
师:你从哪里看到秋天来了?
生:树叶黄了,说明秋天来了。
师:说得好!老师送你两片写有“树叶”、“黄”的叶子词语卡。
用同样的方法指导:“苹果红了”、“菊花开了”、“稻子熟了”、“枫叶红了”、“燕子南飞”……
师:孩子们,想一想,现在刮的风叫什么风?生:秋风。
师:现在下的雨呢?生:秋雨。
师:孩子们真聪明!奖励你们“秋风”、“秋雨”的词语卡。
师:人们常说“秋风秋雨渐渐凉”,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三、拓展交流
1、孩子们,咱们到校园里再找一找秋天吧!如果你找到了,可以告诉同伴或老师。
2、(回到教室)大家到校园里找到了秋天,谁都觉得自己是秋天里的一员啦,是吗?在这里,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几个赞美秋天的词语呢。看谁能猜一猜,拼一拼,认一认,谁先读出,就把这张卡片送给他。(秋风送爽,落叶沙沙,春华秋实,秋风红叶)
【说教材】
《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随文识字5个,会写4个字。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5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教师策略】
1.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透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比较、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抓关键点的方法】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本事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本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经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到达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经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教师就问:你们明白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经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仅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资料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并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我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当怎样改。最终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经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并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所以,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当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一、说教材:
《穷人》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淦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桑娜的矛盾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学思路及教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桑娜抱回孩子和渔夫同意抱养孩子的部分。
上课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旧知:通过两个问题:“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回顾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之间进一步明确课文思路及桑娜一家的贫穷,为引出下文和理解下文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需要支架,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是我所抓的支架就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和渔夫提出抱养孩子的语言描写。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通过课件出示的“学习向导”,明确了学习的方法,“找一找后品读”。待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了两处句子。
第一个句子是“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后,让学生围绕这句话提一个问题,“桑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做不可?”然后小组交流解决。让学生明白桑娜抱回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并让学生读出这种体会。设计意图是使阅读更加自主,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二个句子是“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首先让学生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然后让一位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把这些语句朗读给大家听。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评读的方式,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指导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了学生语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这一处的心理活动描写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体会,学生明白了桑娜哪些有担心、害怕、坚定的复杂心情及这些心情产生的根本原因----桑娜一家很穷。再一次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并要求学生读出桑娜紧张、担心、害怕、后悔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变化。学生自由练读后,再次指名读,教师加以评价。使朗读经历了由“初读到品读到感情朗读“的过程。通过悟读,进一步体会到了桑娜善良的美好心灵。
我又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渔夫语言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能够体现渔夫善良品质的句子。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把思维的方向指向关键词“熬”,让学生思考“熬”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了一个“熬”字,表明了渔夫收养孤儿的决心。通过这个熬,让学生想象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再读一读渔夫说这句话时的动作、神态。让学生围绕描写渔夫神态的语句提问,(想一想渔夫严肃什么?忧虑什么?)再一次地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接下来,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分角色朗读后,在全班内评读,在评读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课文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谈学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最大收获,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学习穷人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同时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即通过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待学生谈完感受,教师也交流了自己的感受,主要目的是通过一段富有哲理性的话,使学生受到人生启迪。
最后,通过“作业超市”这一新型的家庭作业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三项作业的设计均于本课的主题思想有关,意在于通过灵活的作业形式,使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加强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一.说教材
《将心比心》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的意思,懂得人与人之间应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根据教材编排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根据课文的两件典型事例,体会“将心比心”的意思。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朗读、体会,组织学生讨论。
2、结合典型事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学法指导为:
通过阅读思考、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及扩展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特点,为了突出“听说读”的训练,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我以身边的小事引出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紧扣课题的意思,以引出今天的课文。
(二)检查预习,巩固基础知识。
检查预习的方式由小老师抽查,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归纳事例时,我相机板书重点内容。
(三)合作探究,体会事例,理解“将心比心”。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探究点和一个课堂延伸训练点。为了让学生在理解事例中体会“将心比心”的含义,我又在前两个探究点中分别安排了两个小点和一个补充训练,补充训练是针对全班同学而设计,由点评学生引导解答,以帮助学生理解,也达到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培养“小老师”的讲解能力。
此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对课题的理解,我小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我安排了分享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例。
(四)当堂训练
这个环节重点安排了理解课题的练习和写话练习。模仿课文的语言描写,写几句人物的对话,选用第二题中的短语,注意对话语中提示语的位置。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第二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选编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为了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本篇课文也不例外。同时,它也为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方面埋下伏笔。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本节课应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随遇而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拟人的习作方法。
3、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取先扶再放手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指导学生以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的方法读懂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来弄懂课文的后两部分。在学习了蟋蟀的住宅特点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让学生介绍住宅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题目——蟋蟀的住宅,激发学生体验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拟人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我先说:“同学你们知道吗?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个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信吗?今天呀我们就一起到蟋蟀的住宅里亲自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好吗?”适时导入课文,以此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蟋蟀的住宅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考问题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哪几方面的内容,在教师的适当点拔下学生可回答出来:如何选址、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三部分内容,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学习蟋蟀选址这部分内容
我提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呢?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接着,我让学生读出画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我问学生,蟋蟀在选择住址方面是否讲究,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后,我板书:慎重、不肯随遇而安。然后我让学生说说对“随遇而安”的理解。教师小结,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让学生谈谈读了这句话想到的。教师适时小结,并点拨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采取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学习剩下两部分内容(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
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学生围绕着“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挖掘的”这两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他们喜欢的问题来研究,教师参与其中,然后集中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外部:朝阳 内部:光滑、简朴、卫生)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蟋蟀挖掘住宅时,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学生汇报我板书(扒 搬 踏 推 铺)从蟋蟀的这一系列活动,我们能体验到蟋蟀的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板书:伟大的工程)接着让学生谈谈工程的伟大之处,想对蟋蟀说的话以及从蟋蟀身上学到的东西,教师小结:蟋蟀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师。我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蟋蟀这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蟋蟀的住宅只不过就是一个小洞,而作者却说他是一个住宅,作者把蟋蟀当成人来写,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中有多处运用了这种写法,出示: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让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在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长时间的观察才写出这样优美的文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了学生要认真观察的兴趣。
(五)、交流收获
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又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做以总结:《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它让我们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同学们,为了能继续拥有这份乐趣,让我们也学学作者,细心观察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教师号召学生观察事物并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本堂课是北师大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春天中的一篇课文。
这首儿歌,通过想像和比喻,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诗化了农民伯伯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伯伯们辛勤劳动的劳作场面。
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和谐,富有诗情画意。读了这首诗,要让学生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之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
二。学生的分析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于感性的知识接受的很快,思维活跃、想象力强、知识面广及有初步的空间概念,喜欢动手动脑,并有个别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让学生通过对儿歌的学习,来感受春天,感受自然,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儿歌,认读学习生字,能流利正确的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内涵。
2、能力目标:
朗读、背诵、独立识字、想像力及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
3、德育目标:
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来感受春天,感受自然,并能体会到劳动的创造力和劳动创造美这一道理。结合学校进行的小种植活动,来教育学生对劳动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
1、看图观察,说一说图上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图来记忆课文。
2、出示课题,动态的表现出“插秧”。
(二)课文
1、过渡到对课文的学习,配乐听教师范读,标记出不认识的生词。
2、自由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选择要学习的字词,并能根据提示拼读,组词,理解。
2、学习完生字后,进行词语的抽读巩固复习。
(四)在课文中识字
1、学完字词后,返回到课文中,在文中通过朗读来加深记忆。
2、请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全班评议。
3、对于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教师板书到黑板上。
(五)难点理解
“插秧”怎么会插到蓝天上、白云上、青山上、绿树上?
通过演示课件演示来解释现象,并请学生上来尝试。
(六)色彩的内涵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色彩,并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春天的颜色
(七)有感情的读课文
回到课文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色彩和美丽的境界。
(八)课文的引申
1、再学生充分领会到课文(包括图、音、语句和韵律)的美之后。进行德育教育,出示学生的美术画、长高了的水稻等图片来发现人们生活中创造的美。
2、出示学校小种植活动的图片,让学生们体会到,“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美,在劳动中的人才是最美的。”这也是本堂课的主旨所在。
一:关于教学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文中插图形象鲜艳。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会“间、岁”两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二自然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规律。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1、情境教学法。用画面呈现华山的景色,用语言描绘登山的真情实感,用音乐渲染寇准“咏华山”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从而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另一方面,《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此,在教学中创设了让学生动脑找一找“华山的景色”,动手贴一贴“华山的景色”,动口读一读“华山的诗”等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2、朗读感悟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感情的熏陶。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媒体创设,表演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读书、发现。并注重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如比赛读、表演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激情,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课一开始,我先跟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紧接着我说“华山可是一座很有名的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顿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上的气氛也轻松愉快。
二、品读感悟,入情入境
(一)第二自然段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学习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段,既要让学生领悟本段的文,又要让学生把诗和文联系起来,借文悟诗。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这一段中的文,无论是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啊!华山真高啊!”。那该如何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华山的“高”,读出华山的“高”呢?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描写山顶景观的句子突破这一难点。以问题“站在华山上,小寇准和先生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动脑找一找描写“华山景色”的句子,其间还让学生动手贴一贴“华山的景色”,比如“远远近近的山、太阳、白云”等,在不断的互动下,使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感情的熏陶。因此,我还让学生在以上基础上充分地读,通过抓住关键词语“除了、都、远远近近、那么”等品读感悟。然后以问题“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跑到自己的脚下,白云也跑到山下面了,太阳公公离我们那么近?”自然而然的引出关键句“啊!华山真高啊!”,接着以个人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欣赏体味,入其境,悟其情,真切地体会到华山的“高”并读出华山的“高”。读完后,我让学生说说“爬这么高的山,容易吗?”从而引出句子“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体会登山的艰难。
通过上一部分“文”的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华山的“高”。我抓住寇准的激动、惊讶的心情展开追问“小寇准看到这幅美景心情怎么样?”让学生想象寇准的心理。随后我说“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古诗《咏华山》。”通过借助学生的内心体验,自然的引出了古诗。《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 、欣赏和评价能力,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着这条原则,我在教学古诗时安排了这样的流程:第一步:要求学生读得流利,读得有节奏。第二步:要求学生能读懂。让学生找一找第二自然段中哪两句话就是诗意。并稍加点拨“齐、举、回首”的意思。第三步:要求学生读得有韵味,有感情。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一个“读”字,瞄准一个“悟”字,让学生在一读、二读、三读中尽情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
(二)第三、四自然段
等学生读好古诗后,我也入情入境地学先生的样子“好诗!好诗!”,抓住关键词“好诗、连连点头、称赞”读好第三自然段,明白先生为什么要称赞寇准。接着,我问“这么好的诗,寇准几岁就写出来了?”让学生感受到寇准的聪明才华。
三、总结深化,升华情感
我回到课题指出:用诗来赞美华山就叫——《咏华山》。然后配乐让学生齐读全文。《新课标》提倡整块阅读。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联系性。在媒体播放的音乐声中,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把前面读书过程中的感受用自己的有声言语尽情地表达了出来。最后,我简介华山的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祖国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升华了情感。
四、自主探究、重点指导
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通过让学生“读生字,记字形和笔顺,学偏旁,看范写,动手写一写,评议你我他”这几个过程来教生字“间和岁”。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板,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通过在黑板上描绘美丽的画面展现《咏华山》这首古诗的情境,旁边呈现重点句“啊!华山真高啊!”。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的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