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苏联改革及其解体过程。2、通过学习,初步锻炼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赫鲁晓夫改革
2、难点:苏联解体
三、教学要点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改革的经过及其内容
3、改革的效果
4、勃列日涅夫改革
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八一九”事件
3、苏联的解体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今日世界,已经没有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力挽狂澜以及在战争后与一个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美国相抗衡的号称“北极熊”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通常所说的苏联。现在,俄罗斯联邦可以说已经成为苏联庞大遗产的的继承者。那么,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是如何解体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带着这些一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新课讲授】
资料:斯大林晚年政治体制僵化的表现
“斯大林模式”的运行已经偏离常态,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
师:在弊端和问题面前,由于斯大林在世时体制已经僵化,而且也没有人敢于对斯大林的做法提出异议,可是随着斯大林的逝世,转机出现了。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师:其中,有一次关键性的会议,就是苏共“二十大”。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大会闭幕前夕,赫鲁晓夫突然召集代表开会,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秘密报告》,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严重错误极其危害,但对斯大林的错误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把个人崇拜的根源简单的归结为他的“不良品质和性格”。报告在苏联国内造成了思想混乱,
2、改革经过及其内容)
师: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哪些方面的修整?
生:经济、政治领域
师:首先,赫鲁晓夫的改革在政治体制领域首先是平反冤案和加强法制。
其次,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首先,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调整农业政策的同时,赫鲁晓夫还大力提倡垦荒运动,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农业又陷入了困难境地。
第三,工业管理体制方面,赫鲁晓夫也作过改革的尝试。其中的动作是将原来由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改为由经济行政区管理。
3、改革的效果)
师:那么,赫鲁晓夫的改革有没有取得成效呢?
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是浅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意志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后期,随着他本人政策举措的失误、权力集中程度的提高,苏联体制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再度凸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又朝着危机的方向发展。
4、勃列日涅夫改革
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师:第一,改革的背景: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其经济实力却一直远不如美国。进入70年代之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苏联不仅在科技水平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经济实力也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同美国继续争霸了。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
其结果,造成了否定革命历史、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导致了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出现党派林立、纷争不已的局面。到1990年,伴随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尖锐并表面化,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2、“八一九”事件)
师: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冲击了高度集权的旧体制,却没有建立起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替代机制,
师:面临联盟解体的威胁,戈尔巴乔夫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即在确认各加盟国主权的基础上缔结一个新的联盟条约──“主权国家联盟条约”。
政变者在当晚组成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八一九”事件引起国内外的强烈震动。叶利钦指责政变是违反宪法的行为,呼吁人民群众起来反击。到21日,政变失败已成定局。
影响:“八一九”事件的结果与其发动者的愿望相反,进一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这一事件虽然以戈尔巴乔夫的复职告终,但真正的胜利者却是叶利钦。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已失去实际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
3、苏联的解体
苏共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前奏。由于失去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核心,残存的中央政府已没有力量阻止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继立陶宛和格鲁吉亚在“八一九”前宣告独立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在8月21日和22日也宣告独立。尤其是8月24日乌克兰宣告独立引起了其他共和国的连锁反应,短短一个月内,又有7个共和国(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亚美尼亚)相继宣告独立(土库曼和哈萨克分别于10月和12月宣告独立)。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和中亚五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等六项文件,正式宣告11个原苏联共和国以创始国身份自愿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与此同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师:可是,也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但也有人说: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生:后者的观点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课堂小结】
师: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布置作业】
1、完成历史地图填充册
2、思考:苏联改革与苏联解体之间有何关系?
[板书]: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改革的经过及其内容
3、改革的效果
4、勃列日涅夫改革
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八一九”事件
3、苏联的解体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启蒙运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启蒙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7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理性时代的到来、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扩展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启蒙运动的背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和启蒙运动的影响等知识点。启蒙运动是继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欧洲漫漫的长夜呈现出了黎明和理性的光辉,使欧洲近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摆脱了封建神学和教会的束缚和影响,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因此,本课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同学。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说出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分析史料,理解启蒙运动的内容,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
小组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启蒙思想的学习,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对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了解,树立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创新,追求真理。
四、说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难点】
启蒙运动的影响、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出示先贤祠的照片,介绍先贤祠的作用和伏尔泰的地位,进而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理性时代”的到来
这一子目的内容,我采用层层设问的方式来突破。首先用幻灯片出示“启蒙和启蒙运动”的概念,接着出示问题:他们用什么来启迪人们的斗争意识?什么是理性?启蒙思想家们理性的思考想要构建怎样的社会?学生回答问题,可以深刻理解其概念。对启蒙运动背景的探究,我会出示材料,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进行分析,由此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学生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之后,提问:根据刚才的学习,分析启蒙运动最先发生于哪个?为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我会在此基础上对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2.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本子目的内容较多,但线索比较明确,因此我会采用史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进行突破。我会运用幻灯片放映呈现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言论和著作,请同学们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在三人的代表作和主张,并以列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史料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点知识。
3.启蒙运动的扩展
对于康德的思想,我会结合史料进行简单的介绍与总结,引导学生对其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4.启蒙运动的影响
对于启蒙运动的影响以及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这两个难点知识,我会采用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结合的方式进行突破。首先我会出示史料,要求同学们结合史料进行小组讨论。之后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启蒙运动在思想解放、对资产阶级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巨大影响,并深刻理解启蒙运动对于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扬。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于难点知识的理解。
(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说一说你对其思想的理解。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首先,我说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XXX》是人教版必修XX第XX单元第XX课。本课的知识、理论、方法是学好以后内容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开篇点题(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于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主要史实,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老师启发为先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大量史实、图片等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在小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讲授……,培养或激发学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是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只有理解和掌握……,才能形成关于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
……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基于本课的特点,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图表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基于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以此,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答”向“学会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1、合作学习: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然后由各组派出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通过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教学的目标。)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四大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1、 导入新课:(2~3分钟)学生尚未进入状态,可以通过讲故事、谚语、歇后语、笑话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由上节课讲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性提问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从整体把握教材,从背景、过程、结果三方面入手,着重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首先,(1)通过展示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以及教材提供的资源,总结……
其次,(2)通过设置问题,……,讲明……,使学生理解……
再次,(3)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
最后,(4)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资料,小组讨论……
3、 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在新课讲完后,简单扼要地总结本课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 布置作业。
最后,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我进行分层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上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下接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在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说教学
(1)知识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概况和特点;在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实业家;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2)能力方面: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原因和结果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统治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其深刻的原因。一、辛亥革命的推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封建障碍。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三、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提倡国货。这些是内因。四、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主要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难点: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特征。由于此部分知识比较分散,学生对这一特点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较低层次上。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民族主义工业这一阶段发展的概括等多角度、多层次、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的特征,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对新时代到来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说教法
提问启发,通过提问,能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从而引出本节所讲内容。
讲解法,针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讲述解释,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讨论法、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民主,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与学的活动。
说学法和学生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加深。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引用材料、形势示意图、设计表格,帮助学生概括、归纳、比较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原因与结果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教学反馈、板书设计、布置作业等六部分。
说教学反馈及自我评价
本课教学重难点集中,为巩固教学成果,设计基础训练和能力提升的练习,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散思维。
说总体设计构想
立足教材实际,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既体现学科综合思想,又渗透新课程意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管理。
一、教学目的
知识和能力: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过程和方法:
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
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
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
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
三、课堂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比如说中国古代最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1、“完全形成的人”
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 氏族社会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氏族指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所以最先出
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第一个阶级社会。
四、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
五、教后
第一课 人类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出现的概况、氏族社会形
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
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
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二、教学重点 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 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让学生阅读导言中的故事。问保守势力为什么要谩骂、攻击达尔文、赫胥黎? 因为后者的观点违背了他们一直信奉的上帝造人说。
在漫长的古代,人们一直坚信人是由神创造的,让学生例举东西方神创造人的传说。 亚当和夏娃的传说 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 达尔文、赫胥黎他们认为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由古猿进化而来
自学: 1、 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2、古猿是今天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它是怎样进化成人的呢?
森林古猿
3、“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
4、世界主要有哪三大人种?人种差异出 www.bai huawen.com 现于何时?人种差异出现的原因?
5、最初的人类社会被称为什么社会?能说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社会?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哪些社会?
(三)讲解:第一阶段:“树猿” 时代:2000万年至500万年前, 化石产地:欧洲、亚洲、非洲 大小:体长约60厘米 体型像黑猩猩,它可以四足行走,也可以两足行走,爬树、吃果实
第二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非洲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露西”
特征: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不能进行真正的劳动,属于从猿 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第三阶段:“完全形成的人” 坦桑尼亚“能人”
特征: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进行真正的劳动,已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是“完全形成的人”。
思考:1、在从古猿向人进化过程中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直立行走。(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因为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南方古猿露西脑容量约400毫升,与古猿相近 、 早期猿人“能人”脑容量约800毫升 、 晚期猿人北京人脑容量约1043毫升 、 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1500毫升左右)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
人和动物分属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结果,而劳动离不开工具,不管是石器、还是现代机器,这些工具是人类制造并使用的。而动物是不会制造工具,最多会使用天然工具。如一种海狸用石块敲碎贝壳,猩猩用树枝钓白蚁吃等。
3、南方古猿是人吗?人类什么时候形成?
是直立行走。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正是南方古猿出现的时期。
4、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启发思维:什么促使其直立行走,要生存,就要劳动来获取食物)
生产劳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要用手,促使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劳动要使用工具,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
小结:人类由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生产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因为劳动促使手脚分工,开始直立行走,进而促进脑的发育;劳动的需要,开始制造工具并进行生产劳动,人类形成了(指完全形成的人),因为能够制造工具和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运用:探究动脑筋——火的使用体现人类形成后改造自然的能力。如钻木取火,体现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生产劳动。所以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如火可以作为武器,也可提供熟食,增强人的体质,但不具有决定意义。
(结合书本两幅头像感受人类的进化) 我们现代人属于哪个阶段?
今天的人类依然在进化,但及其缓慢,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想象未来人类进化的形象?(外星人)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差异显现出来。
(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热带的黑人、温带的黄种人、寒带的白人。)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辨析现代社会有人宣言“种族优越论”,“白种人是秀的种族”观点。能举例。
第二大问题:氏族社会的产生?
1、人是社会的动物,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区别于大自然)
2、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结合书本介绍他们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
3、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什么?(联系现代基本社会组织即社会细胞是家庭。氏族出现于晚期智人阶段,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稳定的社会集团,如一对父母生下的子女及孙辈等就构成有血缘关系的稳定的社会集团,联系中国古代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盟战胜蚩尤部落的传说)
氏族先后经历了哪两个发展阶段?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什么不同点和共同点?4、探究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或如何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氏族的出现?
生产力发展: 旧石器时代——采集狩猎经济——妇女占主导地位; 新石器时代——农业、畜牧业经济——男子占主导地位;
社会的进步:主要指婚姻关系的变化。 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社会的进步:主要指婚姻关系的变化。 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5、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实行族外群婚,能避免近亲结婚对人体质的危害;
氏族以血缘为纽带,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6、说说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围绕氏族社会的产生,我们主要了解了什么是氏族?氏族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氏族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明白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大问题:原始社会的解体?
1、讨论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了统治阶级和统治机构等——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与氏族组织相比,国家有哪些不同特征?
3、你认为与奴隶社会相比,原始社会有哪些优点?公有制,天下为公;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4、你认为残暴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设计相关问题,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五)堂清 ; 题略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美苏争霸》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有关二战后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国际格局的形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美苏争霸的概况,认识美苏争霸的原因及后果。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
首先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其次正确认识美苏争霸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在历史上落后的国家建成高度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另外对待今日的美国,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它的霸权政策,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它政治谋略的合理部分,这是一个合格的具有民族危机感的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理智的分析。
本节难度大:内容抽象概括,且概念多,观点多,理论敏感点多。
3、教学重点: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中苏联的战略意图与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因为这两点的掌握对于学生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帮助。
4、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美苏争霸中,既有紧张又有缓和的局面。因为教材对此只作概括性的列举,并未具体分析,难以理解。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此外,他们的信息来源较广泛,思想前卫活跃,对美苏争霸多少都有一点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因此要在课堂教学抓住学生思维热点,既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美苏争霸,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
三、教学策略
1、教法运用
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
2、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四、过程设计
1、导入。 地图,显示美苏方位。
提问(1)战后初期,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主宰的国家是哪两个?
学生回答:美国、苏联。直接导入本课主题。
2、破题。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任何一节历史课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的是从破题入手,使学生形成本节教材最基本的历史概念。
提问(2)什么是美苏争霸?
指导学生阅读、概括教材有关内容,形成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形式(现象)和内容(实质)两方面对这个概念进行解析。
3、分析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问题(3)美苏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在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及教材挖掘和分析上,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其根本原因。在这里我让学生看一段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4、梳理过程。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旨在弄清美苏争霸的基本过程。
方法: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
问题(4)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起止时间、双方首脑、代表事例、基本态势?
这里涉及到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下大力气,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我主要是用表格的形式归纳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而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教材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如:
在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的学习中,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出现"古巴导弹危机"?这里通过古巴导弹危机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结论: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播放视频资料使学生的参与程度得到提高,再现历史情境,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第二阶段的学习中,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苏联为什么要入侵阿富汗?在这里展示世界地图,指出苏联和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通过设置如下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全球四大洋,苏联仅有一洋不临,请问是哪一洋?苏联要控制印度洋必经哪里?苏联控制印度洋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至于如何理解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这里关系到美国的两任总统及他们的对外政策,只要对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理解美国政策调整的本质了。
在第三阶段的学习中,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是"星球大战计划"?美国为什么推行这个计划?对于这个问题,我预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让有准备同学讲解"SDI"及"NMD"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对80年代美苏两国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美国推行这一计划的目的是企图在美国经济复苏而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之时,乘机击垮苏联,夺取世界霸权。
为什么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的时刻又有剑拔弩张之时?其实说紧张尚可理解,如何看待缓和呢?这是本节的难点,这里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掘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根本原因,得出这样的结论:双方的意图在于"以退为进";根本原因是双方军事经济实力的消长。这样做可以深入浅出地解决了本节的难点问题。
问题(5)战后苏联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苏联在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战略意图,因为教材中已经有叙述,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表格将知识归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苏联在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会有这样的对外政策?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制作表格的时候,将苏联每一阶段政策制定的背景考虑进去了,并且还增加了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的有关内容,以便学生复习和将知识系统归类。
5、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设计一些具有思辩性的问题,分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辩论。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如:
问题(6)美苏争霸给美苏两国经济及世界局势带来怎样的影响?从美苏争霸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注意引导学生分别从对美,对苏及对世界局势等三方面分析其影响, 学生根据课内外所掌握的知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实事求是地逐一列出美苏争霸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6、板书设计
7、总结与反馈
主要任务:巩固和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一)小结:
1、美苏争霸过程中,互有攻守,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双方的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
2、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利益
(二)从争霸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给学生命制4道左右选择题,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一.说教材
儒家思想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宋明时期成为官方哲学,明清出现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历年高考也多有涉及,因此本科十分重要。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A.通过复习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B.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及归纳、概括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C.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教学重难点:
①儒家思想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②通过问题探究,政史结合得出结论。
三.说学生:
高三学生已经对必修一、二、三及选修都已学过,还有一些电视剧的演播,学生还是比较了解的。
四.说教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I.导入:先通过二个题来回顾知识;
II.全程分析儒家思想(3.4.5.6.7),得出结论;
III.儒家思想的综合评价(8.9.10),得出结论;
IV.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11.12),得出结论。
V.预示高考,布置作业(问答题)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专 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宋史》等相关文献和表格资料,了解宋初专 制主义集权加强的背景,客观地分析出加强集权的措施给当时北宋带来的作用,同时掌握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史料分析等方式,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放置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加以分析,客观地评价这些措施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到专 制集权的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北宋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
【难点】
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谜语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与王安石有关的关键词:“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改革家、《梅花》”,在学生明确是王安石后,我将进行设问: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是怎样的状况?他进行的变法又为什么会失败?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出示谜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进入课堂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宋初专 制集权的加强
首先,我会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时间轴并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北宋采取集权措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确其原因是吸取五代十国分 裂割据的教训。其次我将展示《宋史》的史料节选,请学生根据史料总结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紧接着,我将展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此之后,我将用讲授法,讲解重文轻武的措施。最后,我将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明确这些措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另一方面影响了行政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增强史料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我会出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北宋周围有哪些民族政权?在学生明确辽、西夏后,我将出示《宋书》的史料节选,分别请学生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此之后,我将出示北宋军队人数和军费增长的表格,请学生从表格中归纳出当时北宋冗兵冗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图片分析能力。
(三)王安石变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会提问:面对统治危机,北宋统治者进行了哪些改革?学生结合教材明确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会通过介绍让学生明确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结果是失败的。之后,我将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王安石变法涉及到哪几个方面?变法的原则和目的又是什么?在学生明确富国强兵等答案后,我将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节选,请学生观看纪录片,总结出王安石在富国和强兵中采取的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最后,我将讲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用人不当,另一方面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四)南宋的偏安
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出南宋和金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学生归纳完毕后,我将出示岳飞的《满江红》,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和岳飞有关的故事,感悟岳飞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古诗,体现历史学科综合性,培训学生人文素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概况,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表格作业,能使学生系统地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宋史》等相关文献和表格资料,了解宋初专制主义集权加强的背景,客观地分析出加强集权的措施给当时北宋带来的作用,同时掌握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史料分析等方式,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放置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加以分析,客观地评价这些措施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到专制集权的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北宋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
【难点】
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谜语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与王安石有关的关键词:“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改革家、《梅花》”,在学生明确是王安石后,我将进行设问: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是怎样的状况?他进行的变法又为什么会失败?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出示谜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进入课堂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首先,我会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时间轴并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北宋采取集权措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确其原因是吸取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教训。其次我将展示《宋史》的史料节选,请学生根据史料总结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紧接着,我将展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此之后,我将用讲授法,讲解重文轻武的措施。最后,我将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明确这些措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另一方面影响了行政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增强史料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我会出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北宋周围有哪些民族政权?在学生明确辽、西夏后,我将出示《宋书》的史料节选,分别请学生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此之后,我将出示北宋军队人数和军费增长的表格,请学生从表格中归纳出当时北宋冗兵冗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图片分析能力。
(三)王安石变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会提问:面对统治危机,北宋统治者进行了哪些改革?学生结合教材明确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会通过介绍让学生明确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结果是失败的。之后,我将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王安石变法涉及到哪几个方面?变法的原则和目的又是什么?在学生明确富国强兵等答案后,我将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节选,请学生观看纪录片,总结出王安石在富国和强兵中采取的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最后,我将讲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用人不当,另一方面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四)南宋的偏安
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出南宋和金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学生归纳完毕后,我将出示岳飞的《满江红》,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和岳飞有关的故事,感悟岳飞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古诗,体现历史学科综合性,培训学生人文素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概况,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表格作业,能使学生系统地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