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开学第一次教学沙龙上要求我做课,我按照进度选择了毛泽东的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与一般写具体事件的新闻有所不同,它的主体是对一年多来蒋方溃败原因的分析及对己方一年多来经验、教训的总结,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又加上材料本身离学生的实际较远,学生天生排斥不感兴趣,所以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有不小困难。那么怎样找准突破口来进行教学呢?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特点将教学重点设计为“了解新闻特点”和“把握战争主题”,教学难点设计为对新闻“主体”部分内容的理解。(为什么要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总结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中,先从新闻结构的“导语”和南阳历史“背景”入手来启发学生去“发现”:知道“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再看结语又说“王凌云(逃)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毛泽东“预言(推测未经历到的事)”“王凌云如不赶快逃跑,必然被我军所擒”。按理新闻的主体顺承导语之意必定是交代“我方如何发动攻击,王方如何守御;我方攻势如何猛烈,王凌云如何招架不住到四日终于弃城逃跑”的事实经过。可文中主体却在谈占领南阳的军事意义及对我军一年多来经验、教训进行盘点。我们如果将“标题”看作“话题”,一般而言“导语”就应在扩展“话题”,“主体”则是进一步具体地来写“话题”;而该则新闻“导语”是扩展了“标题”这个“话题”,而“主体”仅仅写了一些与“话题”相关的可以用来指导日后工作的“处事金针”。
然后设计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个是让学生来做“新闻评论员”说一说: “‘一年了,才登报’是否与新闻报道要‘及时’这个基本特点相矛盾”的问题。学生认为:①“四日逃跑,五日即见报”算得及时;②对一年多来的经验、教训立即总结是及时。笔者由此追问:三月、半年也可以总结,岂不更“及时”?学生研究后回答:拿下南阳,使得我方很多个根据地终于连成一片,且隔断了“汉口块”与“徐州块”敌军的地面联系,这是我军一个划时段的胜利,所以攻下南阳才总结,“深远意义”显而易见。
另一个是让学生来做“军事观察员”,说一说:新闻应该报道已经发生的事,而结语预言“王凌云前途黑暗”是毛泽东信口开河吗?否则又有何根据?诚如前述,我方众多根据地已连成一片,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是用来更好地指导日后扩展根据地、壮大我军力量的工作;同学们还从结尾的文章中找出“南阳到襄阳没走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的据点”这样的原因,当然这些也是取胜因素。而必胜因素,主要包含在两个妙喻中。毛泽东引用()蒋军智勇双全将军白崇禧的话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来说明“军事要塞被共产党抢了,可以派重兵去抢回来;而共产党解放了该地区并做通了老百姓思想工作,老百姓一致拥护共产党是最令国民党头痛的根本问题”这个道理。借比喻设喻,毛泽东认为“一个根据地是一棵树,而我方已建立连片根据地,已长成森林且根深叶茂”,解放区广大老百姓衷心支援解放军、解放军英勇作战是“王凌云在襄阳不远逃必定被俘获”的事实根据,让人信服这是即将可以实现的事实。最后小结时我又就这一问题点到了“正义之战必胜”这一主题。
整节课按照“211三案引学”教学模式,将对新闻的结构“五部分”和记叙“六要素”作为课前预习来处理;课堂上集中探究的两个问题,其一“报道是否及时”主要是为实现“了解新闻特点”这一教学重点而设。其二“预言王凌云的暗淡前途是不是信口开河”主要是为实现“把握战争主题”这一重点而设。两个问题的探究结束,教学难点“主体部分为什么概述战绩总结经验教训”也就顺利得到突破。“当堂练习”的题目也是结合学习重点而设计,“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新闻材料首先学生比较感兴趣,三道题目(拟标题、找导语、说结构)都是对新闻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这样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对教材的处理做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我觉得学生易于接受,教学者也能教得较为有条理。而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将“语文”和“军事”两个角度相交融,在讲军事形势时却从不脱离文本,析导语,谈比喻,议新闻特点……不知不觉中一堂课就过去了,学生也学得饶有趣味。
不足之处就是在课堂探究过程中两个问题探究结束后,笔者主观地认为学生可能还对这一问题——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总结经验教训?——缺乏正确全面的把握,所以又做了一番设问和讲解。由此导致后面做练习时间紧张而拖堂,现在想来这一环节还是没必要的“蛇足” !另外,课堂节奏感觉还是快了点尤其是应该给足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语文课是需要安静思考的。
篇二
1、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⑴ 语文体验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⑵ 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体验文章所表现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并进行对比分析,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⑶ 课前准备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了对新闻的文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了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⑷ 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角,又是小组学习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⑸ 学生通过绘制地图、写作导播词、解说词、新闻播音、节目主持等,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
⑹ 学生对新老师、新课堂产生了兴趣,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
篇一
开学第一次教学沙龙上要求我做课,我按照进度选择了毛泽东的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与一般写具体事件的新闻有所不同,它的主体是对一年多来蒋方溃败原因的分析及对己方一年多来经验、教训的总结,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又加上材料本身离学生的实际较远,学生天生排斥不感兴趣,所以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有不小困难。那么怎样找准突破口来进行教学呢?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特点将教学重点设计为“了解新闻特点”和“把握战争主题”,教学难点设计为对新闻“主体”部分内容的理解。(为什么要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总结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中,先从新闻结构的“导语”和南阳历史“背景”入手来启发学生去“发现”:知道“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再看结语又说“王凌云(逃)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毛泽东“预言(推测未经历到的事)”“王凌云如不赶快逃跑,必然被我军所擒”。按理新闻的主体顺承导语之意必定是交代“我方如何发动攻击,王方如何守御;我方攻势如何猛烈,王凌云如何招架不住到四日终于弃城逃跑”的事实经过。可文中主体却在谈占领南阳的军事意义及对我军一年多来经验、教训进行盘点。我们如果将“标题”看作“话题”,一般而言“导语”就应在扩展“话题”,“主体”则是进一步具体地来写“话题”;而该则新闻“导语”是扩展了“标题”这个“话题”,而“主体”仅仅写了一些与“话题”相关的可以用来指导日后工作的“处事金针”。
然后设计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个是让学生来做“新闻评论员”说一说: “‘一年了,才登报’是否与新闻报道要‘及时’这个基本特点相矛盾”的问题。学生认为:①“四日逃跑,五日即见报”算得及时;②对一年多来的经验、教训立即总结是及时。笔者由此追问:三月、半年也可以总结,岂不更“及时”?学生研究后回答:拿下南阳,使得我方很多个根据地终于连成一片,且隔断了“汉口块”与“徐州块”敌军的地面联系,这是我军一个划时段的胜利,所以攻下南阳才总结,“深远意义”显而易见。
另一个是让学生来做“军事观察员”,说一说:新闻应该报道已经发生的事,而结语预言“王凌云前途黑暗”是毛泽东信口开河吗?否则又有何根据?诚如前述,我方众多根据地已连成一片,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是用来更好地指导日后扩展根据地、壮大我军力量的工作;同学们还从结尾的文章中找出“南阳到襄阳没走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的据点”这样的原因,当然这些也是取胜因素。而必胜因素,主要包含在两个妙喻中。毛泽东引用蒋军智勇双全将军白崇禧的话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来说明“军事要塞被共产党抢了,可以派重兵去抢回来;而共产党解放了该地区并做通了老百姓思想工作,老百姓一致拥护共产党是最令国民政府头痛的根本问题”这个道理。借比喻设喻,毛泽东认为“一个根据地是一棵树,而我方已建立连片根据地,已长成森林且根深叶茂”,解放区广大老百姓衷心支援解放军、解放军英勇作战是“王凌云在襄阳不远逃必定被俘获”的事实根据,让人信服这是即将可以实现的事实。最后小结时我又就这一问题点到了“正义之战必胜”这一主题。
整节课按照“211三案引学”教学模式,将对新闻的结构“五部分”和记叙“六要素”作为课前预习来处理;课堂上集中探究的两个问题,其一“报道是否及时”主要是为实现“了解新闻特点”这一教学重点而设。其二“预言王凌云的暗淡前途是不是信口开河”主要是为实现“把握战争主题”这一重点而设。两个问题的探究结束,教学难点“主体部分为什么概述战绩总结经验教训”也就顺利得到突破。“当堂练习”的题目也是结合学习重点而设计,“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新闻材料首先学生比较感兴趣,三道题目(拟标题、找导语、说结构)都是对新闻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篇二
1、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⑵ 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体验文章所表现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并进行对比分析,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⑶ 课前准备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了对新闻的文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了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⑷ 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角,又是小组学习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⑹ 学生对新老师、新课堂产生了兴趣,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 掌握新闻常识。
⑵ 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2、能力培养点:
⑴ 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⑵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设想】
1、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2、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dvd 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溃退( )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
2、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2、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四、达标反馈
讨论课后练习三。
五、学习小结
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六、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过程〗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⑴ 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⑵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课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⑴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⑵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教学设计:
一、阅读课文
1、在文中圈出新闻的六要素
原因:蒋军因全军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和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
2、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3、文章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概括出个层大意。
1)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 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3)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
4) 回顾过去一年来拿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思考:
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而是们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