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敬业的小编首席给大家找到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最新9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三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一样之处,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就应逐� 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十分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应对这些问题,应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透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潜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课文,六个阅读链接和六个综合学习,针对不一样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明白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透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状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的构成,真正学会学 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透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我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我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我的教学行为,使自我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诗的材料》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资料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预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个性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此刻,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齐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30篇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立刻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透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我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以前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我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我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我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潜力,期望能冲破瓶颈,开拓教学的新天地。
三年级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写作方法。所以在教学《风筝》一文时,我自己先读几遍,让自己有对文章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并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因为“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此基础上,我深深体会到作者怎样用朴实的语言把文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生动展现出来。那么在教学中,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去理解、体会这一点呢。最后我决定以朗读为突破口来挖掘文本。这就是在“读”上下功夫了。
第一课时教学比较简单,就是引导学生识生字词,然后反复练读课文,当然读课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至于使学生厌烦。在熟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文意。所以第一课时重点放在“读”上:读生字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复杂多了。除了各段落的自由读、齐读,还进行指名读,同桌交流读,小组竞读等。而且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找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①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的意思,以此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
②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
③在理解“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时,逐字理解意思,再整体解释词义。在这指导的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有关心情变化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细心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朗读精彩时,我都能给于一个鼓励的微笑,当某个孩子胆小声音微弱时,让其他孩子给他鼓掌。看着孩子们因鼓掌而激动的脸庞,我不禁也深深感动了,不经意的一点掌声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啊!但就朗读而言,学生的思想感情还没有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让他们齐读,效果会更好,充分体现团结的力量大。
可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不过也有不足之处,如文章的细节挖掘得不够;指导朗读评价性语言较少,教学的有些环节不是很连贯等。这些都须要多磨炼,多给自己敲敲警钟,尽快适应一些规模较大、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在以后的日子里争取更大的进步。
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了一点收获。
一、 认真备课,提高教学效果
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觉得孩子总不认真的听课,不专心,常开小差,常常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反省后觉得是自己纪律没抓好。后来看了一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才有所感悟。这位老师在里面写到“在我们班上课,孩子想开小差都难!”这是因为她有足够的自信让孩子一定愿意听自己的课。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就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乐于学习。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变化最大,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要让学生先学会预习。语文预习简单而实用,编首打油诗,只有二十字:读思存疑问,课前十分钟。用心能坚持,等同半天功。具体分析有:
(一)、细读。课前认真阅读每一篇文章,读准字音,读清字形,读明字义,读对节奏,读懂情感,读出诗文的音乐美。“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二)、深思。预习中边读边思,读后深思,由表及里,理清文章的层次,总结文章的内容,鉴赏文章的技法,思考文章的哲理和蕴含的情感。
(三)、疑问。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了课文里的问题,提前在心中存留疑问,然后在课堂上有心听讲,有的放矢,就能解决预习时发现的问题。如此这般,容易和老师互动交流,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预习的好处很多:能够强化听课的针对性,以便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能够提高课堂笔记水平。当学生学会如何预习时,那么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将有所提高。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
《元帅的故事》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主体课文,课文里面主要介绍了朱德和彭德怀两位以身作则、不搞特殊的元帅,在学生初读《元帅的故事》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收获,学生居然能简单的概括出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可见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的重、难点就转为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了,这也正是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该怎么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呢?我想,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他们的疑难处予以点拨,这是最理想的方法了。
《朱德的`扁担》在品读课文,理解课文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对“井冈山”等词语感到陌生,我又稍加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会师”,学生在自己的“半知”和教师的讲解中理解了。第二自然段介绍去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我先提问“朱德是怎样挑粮的?”让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的句子,再边看图边用自己的话说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由此产生对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抓住“一道”、“一块儿”这两个词语,体会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接着,我让学生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又赶做一根扁担?”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在这里说得很合理到位,通过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有了更好的体会。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三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就应逐� 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十分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应对这些问题,应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的构成,真正学会学 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透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化。如在教学《诗的材料》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资料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预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个性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三年级的小学生,刚刚由低年级步入中年级,大多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更谈不上什么积累的方法,开学初,我了解的学生的积累很多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运用的不多;能自己独立看课文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为此,在近一个月的课堂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三年级的小学生,课堂积累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积累,我觉得应该像春雨潜入夜般使学生感受积累的快乐,并渐渐学会积累的方法。
《火烧云》一课教学片段
课堂练习: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1、填空:
1)用书上的词语填空
2)用自己想出来的词语填空
2、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练习说话
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教学反思:
1、用书上的词语填空的设计,使学生认识了描写颜色的词语有很多;用自己想出来的词语填空的设计,对学生来说:一是创造同时也是一种积累,体现了教与学的层次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2、用三个“一会儿”练习说话的设计,首先使学生认识到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而且快,其次,我想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什么事物也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发生变化呢?在老师的启发下,有个别学生想到:变色龙颜色的变化,有个别学生想到火烧云形状的变化,也许是三年级的小学生,类似的观察,感受,积累太少,总之,这个练习说话把学生们难住了。接下来,我又进一步引导:还可以说说人,如:小弟弟,小妹妹;还可以说说小动物,如:小猫,小狗,这下,同学们的日常积累被充分激活,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可以说,这样的练习在丰富学生积累。因为在两次写话的练习中,学生很会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能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描写事物的学生也不少,学生们会运用积累,这应该是积累的最终目的。
3、当然,在重视学生积累的同时,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积累的丰富,我还引导学生注重课外的积累,如:生活积累,课外阅读的积累,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不论是生活积累,还是课外阅读的积累,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尤其是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积累的联系,以便使学生们的积累被激活,再丰富。
《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伊林娜在朗志万的启发和鼓励下,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勇于实践。文章情节简单,但却富于情趣;语言平实,却给人以启迪。故事紧紧围绕伊林娜的情绪变化顺势展开,教学时我
课堂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试验导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两块橡皮,谁愿意来估量一下它们的重量,学生回答一块稍轻,一块稍重,我又问如果老师站在高处,同时往下扔,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有的同学说,重的先落地,有的同学说,轻的先落地,还有的同学说同时落地。那么到底怎样呢,相信学完课文后你会自己找到答案。对于这一生活细节,孩子们有过想法但没有实践经历,强烈的好奇心会趋使他们兴趣盎然的走进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
二、拓展阅读,搭桥铺路
按照自己以往教学的惯例,我通常是先带领学生学完课文后再拓展同步阅读上的文章。但是今天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先带领学生阅读了阅读书上的《伽利略的实验》,让学生明白伽利略那不惧权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学会伽利略那遇到疑问时敢于动手实践,直到把问题弄清楚为止的精神,为学生理解朗志万的良苦用心和动手做做看得重要性搭桥铺路。
三、学习课文,升华主题
有了以上的基础,加上课文浅显易懂,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的含义,为了升华课文的主题,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伊琳娜,此时此刻你会对郎志万说些什么?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这两个角色进行互动,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设计了此环节,“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或疑问?你是怎么做的?”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当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时,自己会先思考,如果实在做不出来,再向家长和老师请教。而大部分学生都称自己以前害怕困难,懒于思考,但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明白了产生疑问时要多动手做做看,一定要想办法弄明白。
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课文以“我”曾经想当拳击手为线索,通过描写小熊可爱的外形和以往与“小熊”形影不离的点点滴滴,来表达我与朋友小熊之间真挚的情感。于是“我”自责不该忘却“小熊”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主意,并且立誓“永远也不想当拳击家了”。全文语言极富儿童化,生活化,作者感情投�
在《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的叙述中,通过大量的人物的对话叙述了“我”的往事,正是这些对话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父亲、母亲和“我”,在“我”的爱好上所表现出的各自不同的态度,以及“我”的改变。课堂上,我通过阅读感悟写法,教学生写好人物的对话。
1、要围绕中心写好对话。就是要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恰到好处的,有选择地写。
2、要表现人物的性格。人们常说,语言从思想中来。通过人物间的语言描写,能够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人物的本质。
3、要结合其他描写。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手势、动作,同时也会有一些表情、神态,因此,在写对话时,应该有选择地写出人物说话时的表情。这样写可以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
《群鸟学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以上教学设计是本学期我在某实习生上课时所做的课堂摘录。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这堂课是她精心设计过的,其中体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应该说是个不错的设计,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开篇的质疑问难,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三个对比环节的设计也较巧妙,突出了小燕子的“刻苦”,有一定深度,语言训练也比较到位,最后自然地引出了学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最后的分角色表演给孩子的语言表达提供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
这堂课的设计充满了童话的色彩,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教师在努力创设童话般的课堂情境时,却被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给破坏了。我们把第五个环节放大了来看一看:也许这个教师想尊重科学,在教育孩子们要做个勤劳、刻苦学习的人时还应多了解“真实”的科学,跳出文本,理性地看待鸟栖息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好像为孩子们精心编织的童话梦一下子被莫名其妙地惊醒了,如果我是听课的孩子,也许我会想,刚才还夸小燕子刻苦学习呢,现在老师说那些鸟本来就不需要搭窝,难道不可以懒惰吗?这简直就是自相矛盾嘛!这样的引导也和先前创设的课堂情境不相符。这位教师为了不误导学生,让学生说说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中其他没学会搭窝的鸟住在哪里,看似在拓展延伸,相机渗透科学知识,而事实上则起了反作用。我们是要尊重科学,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不要囿于文本知识,这样的出发点原本是很好的,可是在实际操作上欠缺考虑,出现了导的方法问题。我想,在说明科学真理的同时,能不能不破坏这个童话的情趣呢?让它自然地出现并为学生所接受,而且又能和文章说明的道理保持一致?下课后,一位一同听课的老教师说的话简直一针见血:为什么要破坏这么好的童话情境呢?教师可来个顺水推舟嘛!因为小燕子刻苦学习,搭的窝又暖和又结实。而猫头鹰、麻雀、乌鸦他 难道这不比一本正经地告诉孩子:其实这些鸟是用不着搭窝的,你知道他们住哪里吗?要好得多、有趣得多,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吗?你看,话一转,稍做改变,照样能说明科学知识,照样能告诉孩子多看书能掌握更多知识的道理。听了老教师的点评,我暗暗叫绝!
新课改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无论如何,应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如何正确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关系,仍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