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什么是周长08-02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认识周长》教案(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我校张秋霞教导在本次太仓市级教研活动中执教了“认识周长”,我参与了其磨课的过程。张老师尽管任教小学数学时间不长,但是她的数学功底很扎实,对于数学教学颇有见地,而且文章写得也不错。在磨课的过程中,我愈加有这样的体会。
在这节课上,张老师非常准确地把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她的思路非常清晰,从认识边线——认识一周的边线——认识周长——计算周长——自己测量数据计算周长 ——了解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脉络非常完整且有条理。在认识边线中,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她又分了两个层次,一是借助有边框的平面图形认识边线,二是找出没有边框的物体某个面的边线。通过这两个层次,学生对于边线从具体实现了向抽象的有效过渡,对于边线,他们的认识就突破了“有线”向“无线”的飞跃。这对于学生准确建立周长的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认识一周的边线中,张老师也煞费苦心,从学生指一指揭示“一周”,再利用另一个素材,通过教师指,为学生提供辨析的一次机会,以此让学生牢固树立“一周边线”的概念。教学进行到这里,“周长”的概念可谓“呼之欲出”,张老师通过屏幕演示,用线绕树叶边线一周,拉直,用尺量出长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周长就是一周边线的长,另一方面则向学生预示了测量周长的方法。在计算周长一环节中,张老师同样分成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她出示了教材提供的两个图形,让学生说说求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就是求“三角形”、“四边形”的什么?以此强化学生对周长的认识。然后出示数据,让学生分别计算。第二环节她出示了课后的一道练习题,有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通过这项练习,一则可以巩固周长计算,另则可以生发多样化的计算,引出简便的计算,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可以说,张老师的这节课层层深入,是一节有着浓浓“数学味”的课。当然作为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是不影响这节课的整体效果。
听后,教研员杨老师对此课作了详尽的点评,在肯定的同时,杨老师提出了许多意见,对于这些意见,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在这里提出,以求引起大家的讨论。
1.杨老师认为数学中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而不应该是老师告知。我想,在这个观点上,杨老师太过偏激,她忽略了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适时点拨学生的疑难困惑。试问:如果“方法”都能由学生探索,那么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何况,有很多的方法学生根本就探索不出,尤其对于像我们这样生源的学校。在课上,学生自己测量圆形物体时,的确没有出现滚动的方法,那么教师将其介绍给学生,也不失是一种教学策略。在这里,我想说,关于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行的探索习得,另一方面通过有意义的接受也能让学生从中习得。
2.杨老师提出教学中素材不要多换,要用足、用好。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要辩证地看。用足、用好教学素材这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因为更换了素材而被认为没有用足用好。记得2001年我执教省级教材培训会的一节课,当时用游乐园的一个大情景贯串整个教学过程,著名特级教师沈重予老师来听我试上,当下就提出,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反复利用一个情景,会让学生的视觉产生疲劳,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而频繁的更换情景,则令学生目不暇接,不利于他们静下心来思考。因此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只要把握好度即可。在课上,张老师利用一个宣传牌,让学生指一指帮助理解一周的含义;再利用另一个宣传牌,老师指,从而让学生进行辨别。如果在这里,教师不更换宣传牌,那么在学生已经正确指的基础上再故意指错,老师是不是显得太做作?
3.杨老师提出,将图形剪下再认识“边线”比不剪下认识“边线”要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同时杨老师还介绍了自己上课时的处理方法。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杨老师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设计意图,关于“边线”的处理我在“评课的艺术”一课中有具体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述。何况,每个人认识的角度不同,决定了他们在处理教材上方法的不同。可能杨老师的处理方法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别的不同的处理。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正因为不同的思路都能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才能成为一门艺术引起无数有志者为之不断探索而乐此不疲,如果只有一条路,那么,有了那些特级教师们的努力,我们就只需步其后尘,无需努力了。
以上只是自己不成熟的一些想法,如能引起某些讨论,那可就是我写这些文字的目的所在。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旧教材是把对周长的认识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编排在了一起,而现在我们是用一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县直小学,学生大都来自县直各单位,具有较好的家庭背景;学校是全省一流的名校,教学条件优越,多媒体教学设备齐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又由于一些图形都是学生所熟知的,所以学生学起来比较顺利。
四、教学设计
(一)描一描,说一说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图片,想欣赏一下吗?请看(播放课件)这些树叶漂亮吗?想不想描下它们的形状来?
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
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实物投影展示)
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描的对吗?表达得非常清楚,请回。
3你们是从哪里开始描,又到哪里结束的?(说得真好!谁再来说?)
4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动态演示),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5再来看(出示图),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
请拿出纸,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一笔描出来。
描完后在小组里相互交流一下。
刚才同学们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找一找,摸一摸
1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周长,也可以下位找。(指导:地面周长、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鞋底周长)
2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三)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是吗?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2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估计的准不准呢?谁来量一量?(注重测量方法的指导:腰围怎么测量?)告诉大家测量结果。
3根据这个结果,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
谁来说说自己的腰围?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 cm左右。
4小结。
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所以想邀请你们参加下面的闯关比赛。有兴趣吗?
请看(出示):这里共有3关,每闯过一关都会得到相应的分值。最后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胜利者!有信心吗?让我们充满自信迎接挑战!
(四)闯关练习
1先看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这里有3个图形,请你选择其中1个图形。看课本45页第2题,做在书上即可。都完成了吗?好,请你看仔细,答案马上就要揭晓了(出示答案: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13 cm,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是10 cm,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是8 cm)。
选择长方形的能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吗?有不同方法吗?大家真聪明,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面我们还要研究。
第一关谁成功了?请为自己加上100分!
下面两关需要小组合作完成,要求小组内每人都会才能加分。明白吗?
2继续闯第二关。(课本45页第3题(2))
请看(课件出示图):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继续看,把第二个正方形沿虚线剪掉一块,变成了这样。它的周长是哪一部分呢?(指名说说)
这一关的问题就是: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请小组利用学具讨论。
好!它们的周长一样吗?哪组来说明理由?(可展台演示)有不同的方法吗?
我们再来看看(根据学生回答演示移动的方法):让两个图形的边重合,可以看出,这几条边(闪动)分别相等,只来比较其余两边是否分别相等就行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闪动竖边并移动)这两条竖边相等,(闪动横边并移动)这两条横边相等,所以它们的周长相等。
谁闯过了这一关?祝贺你们!每人加200分!
回想一下,刚才大家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图形周长的?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闯最后一关!
3第三关。(课本45页第3题(1))
请看(课件出示):这是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我们分别剪一下。
问题是:它们两个的周长还一样吗?为什么?小组利用学具赶快讨论。
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理由?我们来看一下正确答案(课件演示)。
这一关哪组闯过去了?请加上300分!
现在算算自己得了多少分?祝贺你们!其他同学不要灰心,有信心赶上他们吗?希望你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下一次迎头赶上!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微机向学生展示了许多漂亮的树叶,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以后,学生有了得到树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树叶的轮廓,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教师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第一关中,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三关比较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比较图形的周长,掌握了比较的方法(移动、测量),再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就容易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时,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隔着很厚的衣服从外面测量腰围,出现了很不准确的估算结果。
六、案例点评
本案例较好地体现了《标准》的精神,首先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然后把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放在一块,让学生去描,给了学生一个直观感知的过程。估计腰围、测量腰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了感性材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描一描、摸一摸、估一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验。在知识的应用上,教师的设计也别出心裁,用闯关游戏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并能指出和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一节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的一节课,这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认识平面图形是学习的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
1、创设情景,感知周长。
师: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好吗?
(演示动画:两只小蚂蚁比赛谁爬得快,找了两片相同的树叶,要求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一周。红蚂蚁爬到一半的时候,就没有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了,而是从树叶的中间先爬到终点;而黑蚂蚁是沿着树叶的边缘爬的,比红蚂蚁后到终点。)
师: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说说你的理由。
(落实到规则上来。强调是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一周。)
师:你们真是公正的小裁判,黑蚂蚁才是真正的冠军。
师:(出现表示树叶周长的边框。)我们的冠军黑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了一周,那黑蚂蚁究竟爬了多长呢?同学们想想,这实际上是在求什么?
生:求这片树叶一周的长度。
师:树叶一周的长度就叫做这片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数学王国里的一个新朋友------周长。(板书:周长)(齐读课题两遍)以前听说过周长,从字面上理解,周长是什么意思?
生:周就是一周,长就是长度,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教师引导)
2、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摸一摸
师:(拿一个三角板)孩子们,你能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周吗?(学生边指边说)
师:(走到学生中间,任意拿起一本数学书)问:你会指出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吗?学生回答。
师: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平面图形,放在课桌里的,请孩子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摸一摸它的一周。
(生自由的摸。师巡视。)
师:你是怎么摸的?(请两个孩子来描述一下自己摸的情况,主要是引导孩子说出“刚好摸了的一周。)
(注意观察学生有没有摸完,或是摸过了的情况,如果没有,教师可以故意摸错给学生看,让学生充分理解一周是由起点出发,最后回到起点。)
(2)描一描
师:你能在这张纸上描出这个图形的一周吗?来,试一试。
(生开始描,师巡视)
师:谁上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找两生上来展示。师引导:你描的是什么?引导孩子说出“我描的是的一周”。再得出“那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并鼓励孩子,你能把这句话连着说吗?)
师:孩子们,刚才你们都描出了图形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课件展示刚才两个孩子所画的'图形的一周。)
(3)想一想
师:下面我们来想象一下,另外这几个图形的一周如果描下来是什么样子呢?请闭上眼睛,你也可以用手比画比画。
师:好了,请看屏幕。(课件里展示相应的图形及其周长。)你想象的是这样吗?
(4)找一找。
师:那你还能不能在我们的周围找一个物体,说说它某一个面的周长!
(学生边摸边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参与到其中,引导孩子说,这一周的长度是的周长。)
师:你还能看得更远,更宽一些吗?(用手势表示出来。)
(5)说一说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师:周长,就是指的围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6)指一指:你能指出下面哪些图形的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
(强调能指出的图形是围了图形一周,,而有些图形不是围一周。)
师:孩子们真是很有智慧,所以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指围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强调“围”字)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
(过渡):咱们已经认识了周长,其实周长的知识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周长的世界,共同去探索周长的秘密。
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陈老师这里有一个三角板,如果要你来测量它的周长,你会怎么做?
(一生叙述。师点评。)
师:请孩子们合作,测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把结果写在图形的下面。
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长方形:为什么可以只量两次?)
(三角形:测出三条边的长度,然后加起来。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厘米。)
(正方形:只量一条边,然后乘4就得到正方形的周长。师引导:你量了几次?为什么只需要量一次?)
(五角星:只量一条边,乘10就可以了。)
师:在求图形的周长的时候,都是把这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合起来,就得到了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还敢挑战难度更大的图形吗?
师:如果要你来量这个圆的周长,你想怎么量?
(生思考5秒钟。陆续有人举手了。)
师:小组内先商量一下,看看你们需要什么工具,老师可以提供一部分,如果没有,你也可以说出你的思路,我们一起来讨论。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如果你的方法能够与别人不一样,那就最好了。
(生操作。师巡视,引导出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办法有:1是用毛线绕,然后量毛线的长度;2是用圆在直尺上滚;3是把圆折起来,如果对折一次,就用量的结果乘2,如果对折两次,就用量的结果乘4;4是用直尺在圆上一厘米一厘米地量;5是用软尺量;6是先把这个圆画出来,再用线绕。)
师:你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又获得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哪个小组首先来汇报?带上你所使用的工具!(孩子上来。)
师总结:孩子们刚才想出了很多的方法,都测出了这些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它们的周长。
孩子们回家后还可以找一些不规则的图形,量一量它们的周长。
三、联系生活、应用周长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什么?(周长)周长很高兴认识了我们这些聪明可爱的小朋友,他很乐意和你们一起学习。如果你是“周长”你怎么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师:那孩子们再想想,我们认识了周长,掌握了测量周长的方法,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没有用呢?
(几生举例。)
师:周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孩子们请看……(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
师:你知道自己的腰围吗?想不想马上来量一下?
生:想。
师:好,请孩子们先起立。先摸一摸腰在哪里?大概就是肚脐这个位置的一圈。腰围就是我们腰的一周的长度。
我们由两个孩子合作,互相量一下对方的腰围,再比一比。
四、课堂总结
师小结:希望孩子们能把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内容、第84页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在指一指、描一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练习。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计算出周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教具准备:树叶、尺子、软尺、细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圈”和“周”的联系。
1.出示学生篮球场的情境
经常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小美计划每天绕着篮球场跑一圈,我们看看她是怎么跑的。(出示动态演示跑步)
师:小美跑得对吗?为什么?你觉得她应该怎么跑?
生1:她跑得不对,没有绕着篮球场的边线跑。
师:这一次,小美又跑够一圈了吗?应该怎么跑?
生1:不够,没有跑回到起点。
小结: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最后回到起点,这样跑才是围着篮球场跑了一圈,这一圈在数学上称它为“一周”。(板书:一周)
师:你知道篮球场的一周有多长吗?小美爸爸测量出篮球场一周的长度是66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一周的长度”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体验,理解周长的本质。
1、认识平面图形的一周
出示平面图形长方形、三角形、圆
师:你知道这三个图形的一周指的是哪吗?说一说、指一指。
师:你能找到身边物体的表面,指一指它的一周吗?(学生找一找、摸一摸)
师:你真厉害!老师为你骄傲!现在有些物体表面的图形跑到练习纸上了,请你描一描它们的一周吧!
学生在练习纸上描一描活动一中古画表面、绿色小旗表面、五角星表面、树叶表面、钟面的一周。
学生展示描图形的一周。
2、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我想把这幅古画的四周装裱上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呢?实际上就是要算什么?怎么做?
生:用直尺量出每一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师:你真棒!经过测量,古画每一条边的长度都是5分米,我需要花边的长度是多少分米?
生:20分米。
师:你们真聪明!把古画四条边加起来得到的20分米,就是这幅古画表面一周的长度。那绿色小旗表面一周的长度又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师:那五角星表面一周的长度呢?
3、找到测量不规则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方法,化曲为直。
师:树叶和钟面的边线不是直的,你有方法能测出它一周的长度吗?
生:用细线绕一周,再把细线拉直了用尺子量。(化曲为直)
师:树叶表面的一周指的是哪里?用什么方法测出它一周的长度呢?
生:用刚才绕细线的方法。
师:刚才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树叶表面等图形,我们都能通过测量,算出它们的一周的长度。(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
4、质疑辨析,概括概念。
出现角、不封闭图形,组织辨析。
师:弯弯曲曲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这些图形,都能算出一周的长度吗?
生:能。
师:那这两个图形谁来找一找它们的一周,并算出它一周的长度?(出示角、不规则图形)
生:算不出一周的长度。因为角和另外那一个图形从起点开始沿边线回不到起点。(学生指一指)
师:这两个图形和上面的图形区别在哪里?
生:这两个图形从起点沿边线回不到起点,没有封闭起来。
师:像角没连起来,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叫不封闭图形。
师:那像长方形、三角形、圆等这些图形能够从起点沿边线回到起点,没有缺口的,我们叫什么图形?
生:封闭图形。
小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板书)
三、练习巩固
1、下面各图形中,哪些是封闭图形?描出封闭图形的边线。
(课本84页第1题)
2.下面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是怎样想的?
3.一块长方形草地被分成A、B两部分,小鹿和小马分别绕A、B跑一圈,它们跑的路一样长吗?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第83页“做一做”。
2、回家算一算家里饭桌表面、电视机显示屏表面等物体的周长。
板书: 周长的认识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86~87页的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一些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测量周长记录单
学生:直尺、软尺、线、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播放蚂蚁沿树叶边线爬行一周的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蚂蚁爬行的起点和终点在同一个点上,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
提出问题:在数学上,蚂蚁爬过的这一周的长度叫做什么呢?
教师顺势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利用视觉,感知周长
教学例1。
1.视觉感知桌布周长
出示情景图(例1左图)。
提问:想给桌边镶花边,你知道应该镶在什么地方吗?
指名上台指出:花边应镶在桌布边沿。
出示模拟桌布并演示镶花边,引导学生发现花边围了桌布一周,感受桌布的一周。
指出: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布的周长。
2.视觉感知树桩面的周长
出示情景图(例1右图),指导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你知道树桩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树桩面的边线,并指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的周长。
三、触摸感知,联想周长
教学例2。
1.触摸感知,认识课本封面的周长
让学生观察课本封面,指一指课本封面的一周。
2.启发联想
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周长并描一描它们的一周。(如课桌面一周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铅笔盒面一周的长度是铅笔盒面的周长……)
3.深化概念,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长方形及六边形,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并描一描它们的一周。
4.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认识: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5.巩固练习
运用周长的概念判断哪条绳子的长度是奖状框的周长。
四、动手测量,认识周长
教学例3。
1.小组内测量周长
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纸杯杯口的周长各是哪一部分的长,再讨论三角形、纸杯杯口的周长的测量方法,最后小组测量周长。
2.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测量方法及结果。
3.小结
五、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中,智慧的人们利用周长来解决了不少问题,如:知道了自己的腰围,就可以买到合适的裤子……同学们,请用你们敏锐的观察力,在生活中找一找能用周长来解决的问题,想想解决方法,找找问题答案吧!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整理知识:
1、 同学们,前面我们复习了垂线、平行线以及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征等内容。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总复习。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看到这个长方形,你想到了哪些有关长方形的知识?
二、复习知识:
1、由长方形的周长你还能想到什么图形的周长?你是怎么想的?分别是怎么计算的呢?(板书公式)
2、计算周长时,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
3、除了想到周长的计算,你还能想到什么?
4、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由长方形的面积你还能想到什么图形的面积?你是怎么想的?这些图形的面积分别是怎么计算的呢?
5、计算面积时,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这么多的公式怎样记忆比较快?(板书公式)
6、小结:从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图形计算公式,通常是把它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公式进行计算的。(板书:转化)
7、对于这部分内容,还有什么问题?什么地方最难?
三、 巩固练习:(课件)
1、判断:
(1)一个长方形长20厘米,宽10厘米,它的周长是30厘米。( )
(2)半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3)一个梯形,上底4厘米,下底6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15厘米。 ( )
(4)在同一个圆中,半圆的周长比圆周长的一半长。 ( )
(5)一个三角形,底6分米,高5分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分米。( )
(6)一个边长5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20平方米。( )
(7)一个圆,直径是2厘米,它的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 )
2、抢答题:
(1)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上底与下底的和是5分米,它的高是( )分米。
(2)小圆半径2厘米,大圆半径3厘米,小圆周长与大圆周长的比是( ),小圆面积与大圆面积的比是( )。
(3)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三角形的面积大8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4)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上底和下底的和是5分米,它的高是( )分米。
3计算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五、总结,注重体验
六、作业,留有回味。
思考题:下边的两条线段互相垂直,上面一条长2厘米,下面一条是上面的2倍,你能根据这两条线段,想象出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能分别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吗?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一些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突破方法:在“围一围”“议一议”“量一量”“试一试”等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突破方法:
在具体活动中,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法:
迁移类推、动手实践和观察法。
学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帕、树叶、线、直尺。
学习准备:
树叶、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师讲述《新龟兔赛跑》的故事:龟兔第一次赛跑,小兔子由于过于骄傲和轻视对手意外的失败了,这一次它决定要认真的和小乌龟重赛一场,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播放《新龟兔赛跑》的动画。(小兔子沿着跑道的外圈跑,而小乌龟却沿着跑道的内圈跑,小乌龟再次胜出。)
教师:小乌龟为什么能再次取得胜利?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有的同学说小乌龟跑得路比小兔子短一些,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
感受周长:
请学生小组合作在老师发给的跑道图上用红笔描出小乌龟的路线,再用蓝笔描出小兔子的路线。
教师介绍:小乌龟跑步的路线是图中跑道内圈的周长。
小兔子跑步的路线是图中跑道外圈的'周长。
(教师顺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围一围
(1)(出示手帕)师:看看老师手里是什么?
生:手帕。(★)
师:对,老师觉得这个手帕不够漂亮,想让手帕变漂亮些,于是要给它镶上花边,你知道该镶在什么地方吗?哪位同学能上来告诉老师,帮帮老师的忙。指名上台指出:花边应镶在手帕边沿。
学生上台演示。
师:同学在镶花边的时候,刚好围了手帕的一圈,一圈呢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周。老师现在把同学镶的花边用线画出来。从这一点开始围手帕刚好一周回到原来这个点上,这条线的长度就是手帕的周长。(教师课件出示:围手帕一周的长度就是手帕的周长。生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看到书上例1,动笔画出桌布的周长。画好之后,同桌互相检查。
(2)(出示树叶)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树叶)谁来指出它的周长?
学生上台演示。
师: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生:我是从树叶这点开始沿着它的边围一周。(教师出示课件围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生齐读一遍。)
2、启发联想。
我们刚才指了指手绢、树叶的周长,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面的周长,能用电子白板上的话来说一说吗?
生1:围课本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本的周长。
生2:围水桶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水桶面的周长。
生3:围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
3、摸一摸。
师:我们用手指了周长,那同学们我们能摸一摸周长吗?
生:能。
师:同学们刚才说到课本封面和课桌面的周长,那你们能试着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吗?(教师板书:摸)
师:课本封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手帕是什么形状?
生:正方形。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各不相同。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它们,可以概括为?(图形)
那也就是说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形哪些是它的周长?
师:为什么第一个和第三个不是它的周长?
生1:第一个图形围多了。
生2:第三个图形没有围满一周,也就是围少了。
师:围图形周长时,一定要注意是围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4、量一量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的周长呢?那现在请拿出你们准备的树叶、直尺、线,同桌齐动手量一量树叶的周长,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量的?
同桌交流合作。
指名汇报:
生:我量出的树叶周长是26厘米,我们先用线围树叶一周,再用直尺量线的长度。
请同学们看到书上例2。
追问:刚刚我们量了树叶的周长,那你能想办法量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演示交流。
(3)代表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先量了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它的周长。
生2:我们是用线直接沿着长方形的边围了一周,再用直尺量出线的长度,就知道它的周长。
5、试一试。
动手比较图形一和图形二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8页“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内容?
生:周长。
师:什么是周长?
生: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在围图形的周长时,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只围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显示生活里的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物体的边线。
1、出示一面无边框圆形镜片
师:这是一面镜子,老师每天早上用它的时候都是这样拿的(演示手势)很小心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镜子是玻璃的,没有边框,易划手。)
那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解除这个麻烦呢?
我也想过给镜子镶一道金属边框,可我怎么知道这个边框倒底要多长? (可以用软尺量一下。)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量哪里吗?
点名指一指边线,如果学生指着边线上的某一点,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师:同学们刚才所指的,其实就是这个镜面的边线。
2、(出示数学书)师:你能指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在哪里吗?引导学生指的方法(从某一个点出发,沿边线绕一圈,回到起点)
谁再来指一下三角尺的边线?生指,师生指。 同桌互指三角尺的边线。
3、出示想想做做2
师: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大家任意挑两幅图描出它的边线。
学生独立描出第二题图形的边线,并相互交流。
师选取两位同学的作业做对比,指出画时应贴近边线画。
二、认识周长
1、(出示例题图)
师:儿童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在哪里?谁来指给大家看。
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动态画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边线。
师:游泳池池口的边线的长也叫游泳池口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
谁再来说说什么是游泳池口的周长?指名说,互相说。
2、刚才我们所指的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的长其实就是什么?(课件出示。)谁再来说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3、你还能指出这是什么的周长吗?谁来边指边说。
三、测量计算周长
1、(出示一片树叶)师:你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课件演示)树叶的周长到底有多长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想到用工具去测量,再追问:你们想用什么工具,怎样测量?
指名讲解测量方法。(用线围周长,作记号。再用尺量线的长度,就是周长。)(教师说明:选整厘米数)
分组操作
指名上台演示测量。师辅助。(注意:起始点,并要贴近边线量)
指名讲解测量方法。(用线围周长,作记号。再用尺量线的长度,就是周长。)(教师说明:选整厘米数)
分组操作
指名上台演示测量。师辅助。(注意:起始点,并要贴近边线量)
2、(出示试一试左边一图)师:这个图形的周长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测量工具?为什么?能一下子直接测量出周长吗?那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测量每条边的长度,课件出示每条边的长度。)
追问:知道了每条边的长度后,该怎么得出周长? 指名回答计算方法。
然后独立测量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
小结明确:一个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这个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之和。
四、拓展提高
1、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方法。
指名回答,阐述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2、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教师说明题目要求,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各图形的周长。
指名回答正方形周长、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指名回答第三幅图的周长长度。(可能有同学会认为是30厘米)
指名上台指出该图形的周长。
同时出示各边的长度。并指名计算周长长度为26厘米。
提问:为什么有同学算出来是30厘米,有同学却算出答案是26厘米?
同桌两人讨论一下,课件演示。 引导学生发现:在计算的过程中有同学误把2厘米的两条边也算在了周长内。
五、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能指出物体的周长,能测量这些物体的周长,能计算物体周长的长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4页.练习二十的第l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并能根据它们的含义和公式计算所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具准备:
教师把教科书第134页的两个图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教师:我们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多边形和圆的周长的含义。然后,教师用教科书上的结语进行概括: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计量周长要用什么计量单位?(要用长度单位。)
教师:我们还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然后,教师用结语进行概括: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平方千米。)
请你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大小。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中间的图,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直接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左图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长一些(它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那么两斜边就要长一些);右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不相等,但是周长是相等的。
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下面的图。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请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先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然后,复习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基础,正方形的有关公式是在长方形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三角形和梯形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导出的?(通过实验导出的。)
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表示什么?它是哪两个数量的比值?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教师:从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最基础的?(长方形。)
教师还可以把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整理成下表: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1题。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做练习三十的第2题。
题目中没有给出数据,让学生先判断要求面积需要哪些数据,然后自己想办法量出数据,再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看学生做题有什么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3.做练习三十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一说思考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明道理。必要时,教师可以画图演示。
4.做练习三十的第9题。
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明白题中所说的事情,然后指名说一说题目中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学生明白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4、5、6、7、8、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