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三年级语文下册:《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三、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非洲木雕工艺品图片、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卖木雕的少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积累了哪些四字词语呢?
1、复习词语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清晰可辨
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五官端正语无伦次
2、运用词语
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是非洲的两大特色,想不想去看看?
(1)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谁能用一个或几个积累的四字词夸夸它吗?(课件出示)
(3)出示“木雕图”(看了这些木雕,你脑海中蹦出了哪些四字词语?)
二、品读课文
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1、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谁遇到了遗憾的事?
2、出示句子: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引导理解:遗憾
3、质疑:读了这个句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②他怎样做才能不遗憾呢?(课件出示)
4、指导自主学习。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①理解少年为什么遗憾?引导学习第一次对话。
②指导朗读(读出年“诚恳”、“猜测”的语气)。
③理解“我”为什么遗憾?
④小结:
过渡:“我”带着遗憾离开了出售木雕的摊点。少年是怎样做的?(等、赠木雕)
交流第二个问题(他怎样做才能不遗憾呢?)
①理解我是怎么做的?
②研读第二次对话(课件出示)读10-15自然段
③少年送给“我”的木雕是什么样子?(体会“拳头大小?的木雕)怎么会沉甸甸的?
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里少年在干什么?这个小象墩从何而来?沉甸甸仅仅是重量吗?
师:“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少年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只木雕,这木雕里饱含了对我沉甸甸的情谊。(板书礼轻情意重)
④当我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却连连摆手,不要钱,这是为什么?(板书我们是朋友)
⑤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非洲少年为何单单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请读一读。
三、补充资料: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四、情感升华
师: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赢得了非洲少年的感情!我们已被黑人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黑人少年说点什么?
(1)学生自由表达。
(五)布置作业
1、填一填: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德(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2、把你要对这位少年说的话写在写话本上。
3、阅读《同步阅读》中的文章《新结识的伙伴》,把感受写下来。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通过的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会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大胆尝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由于种种原因,整堂课下来,自己觉得有许多不足之处,譬如:在课堂教学中自己的激情不够,对于学生的回答也没有精彩的评价,再者,课堂气氛不活跃。
一、说教材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下第7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
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其中选木雕和放弃买木雕为课文的3-9自然段;送木雕为课文的10-15自然段。14自然段的“我们是朋友”为文章的中心句,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
为了突现印度少年的美好心灵,作者主要刻画了人物的言行外加外貌描写。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考虑,站在“每堂课务必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的角度,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积累四字成语
2、读好课文,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3、感受中国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理解中心句,为什么说“我们是朋友”
二、说教学法
为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显语文学科的本体特点,我打算从读入手,以求读中感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像的能力;并结合学生质疑,教师梳理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所以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拉近学生跟文本的心灵距离。
2、形象感受法:语文是感性的语言。图画再现构思新颖的坐凳,表演还原买木雕和送木雕的情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质疑探究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紧紧围绕“遗憾”和“朋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读、思、议、划、找”,培养他们自主探究,乐于参与的能力。
三、说教程
带着这样的理念,我将本文的教学分为以下四大板块: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课前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和印度友好往来的资料,是学生初步获得跟课文有关的资料。导入时,教师再系统地出示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拉近跟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一定的朗读实践,使他们充分地钻研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并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的认读本课的生字。
初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还一定要让孩子讲清楚讲完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学习了词语,我将重心放在了文中的四字成语,如“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等,因为这是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
3、紧抓“遗憾”,体会情感
抓“遗憾”组织教学是我教学的中心环节。
出示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了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中国而感到遗憾。
请学生认真的读这一自然段,读着读着,同学们,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疑问呢?
学贵有疑,学生们肯定会提出:
少年为什么遗憾呢?“我”为什么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中国而感到遗憾呢?……
所有的答案都在书中,我们再好好来读读课文的3-8自然段找找答案吧!边读边找答案,在自己的答案边写上自己的批注,以此培养孩子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我相信可爱的孩子们肯定会找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文字毕竟是平面的,如何在学生的脑海里树立起立体的形象呢?而且三年级的孩子虽然已开始从形象思维像抽象思维过渡,可直观形象的物体还是会牢牢的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教师适时出示自己事先收集的坐凳的图片,学生的注意力即刻被这些构思新奇的坐凳给吸引住了。
是呀,坐凳如此构思新奇,怪不得“我”会“爱不释手”。于是又一个疑问自然产生了:“既然爱不释手,就买了呀,又为什么会有遗憾呢?”
学生再次读课文,先同桌互相演演课文的5-8自然段。再请两个孩子演,演好了之后,问问演“少年”的孩子为什么你的眼睛里流露出“遗憾”的神情。理解人物,不仅仅借助言行,更要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那么少年和我一直遗憾下去了吗?有没有不再遗憾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鼓励孩子们认真地读读课文的10-15自然段。
读吧,好好读再来好好演,在演一演中将学生再次带到当时的具体情境中,在演一演中帮助孩子们更深刻地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这里有一个词,我觉得我们值得非常注意,那就是“沉甸甸”。文中第10自然段说: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件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这么大。
文中第6自然段也有个“沉甸甸”,是这样写的:我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让孩子们比较朗读这两部分。又有疑问了:大象墩沉甸甸还说得过去,为什么小象墩也沉甸甸呢?不是只有拳头大小吗?探究得知,原来小象墩并不沉甸甸,沉甸甸的是印度少年队我们中国人民那沉甸甸的友好情感呀!
于是中心句顺势展示——课文的第14自然段:“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文中连用了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情感。孩子们,怎样的人你称之为“朋友”?你的朋友有谁?为什么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远隔千里会是“朋友”呢?在一次一次的解疑中感受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
最后再通读全文,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课文的完整记忆!
4、拓展延伸,积累词语
课文只是学习的例子。中国跟别国的友好往来不止文中一个故事,肯定还有很多很多,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熏陶他们的美好情操。
文中的四字成语,也可以说是中国汉字的精髓之一。让学生认真地摘抄吧,积累下来为自己所用。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生字,理解“象墩、爱不释手、栩栩如生、语无伦次、遗憾”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我”和少年之间的对话以及少年在暮色中等“我”的片断。
3、通过默读,找到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通过人特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把握课文情感
教学流程
一、小诗导入
小朋友们,在最近学的一些课文里,徐老师总觉得被一种情感深深打动着,于是写了几句诗与大家分享一下:
朋友
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有朋之远方来的笑脸
朋友是天涯若比邻的心境
朋友是患难见真情的感动
朋友
是阮恒颤抖举起的生命小手
朋友
是大地无情面对地震人人献出的那份爱
朋友他跳出个圈
跨越国界
迈向大洋彼岸
架起中非那抹友谊彩虹
于是
一个不知名的少年
用那小小的木雕
诠释礼轻情义重的友谊真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这节课我们就去结识这位卖木雕的少年,去看看他的那只木雕,掂量那份情谊。
1、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学生自由读文。要求生字读正确,课文读流利
3、检查词语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清晰可辨
琳琅满目构思新奇栩栩如生一模一样
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五官端正语无论次
(1)开火车读
(2)模是多音字
三、看瀑布
1、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词)
还有一个词,不好念,得多读几遍。看谁读得顺溜。(学生练)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也称维多利亚瀑布,在世界十大奇迹中排名第七。作者此行去非洲之前,朋友就叮嘱她:一定要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2、要不我们也去欣赏一下。
(出示图并解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全貌呈“之”字形,绵延97公里。其中的主瀑布高达122米,宽达1800米。瀑布倾泻而下,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激起阵阵水雾。每当日落或日出时,在太阳光的照耀下,一条绚丽多彩、经久不散的彩虹飞架在大瀑布和对面的悬崖之间。因此当地人也叫它“彩虹之家”。
3、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理解:名不虚传什么意思?(换词:名副其实)从这段话的哪些词,你还可以感受到这里名不虚传?体会游人如织(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说明游客特别的多。)
4、朗读指导(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里非常有名,游客非常多?评:听出来了,这里真是一个名扬中外的旅游胜地)
四、识少年
1、就在这名不虚传的瀑布附近,作者结识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他们仅仅只有两面之缘,却让作者永生难忘。这是为什么?请默读课文3到9段,划出少年言行的句子,看看第一次相遇,少年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少年印象记)
2、第一次印象(3到9段)
找:孩子们,我和少年第一次相遇,你都找到了少年的哪些言行?
(1)“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2)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3)“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4)少年的眼晴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再读:那你能再读读课文,揣摩一下,当时少年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1)当_____________时,少年说:“买一个吧!”
(2)当_____________时,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3)当_____________时,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您是中国人吧?”
(4)当_____________时,少年的眼晴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交流:
过渡:你能读明白少年那一丝遗憾的神情吗?(学生谈)细细来品味一下课文10到15段,看看他们第二次相遇。
3、第二次印象记,自由读,找找少年是如何弥补这一丝遗憾?还可以拿起笔在边上写写你从中读明白了什么?
重点句:“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那位黑人少年可能干什么去了?
(既然只有拳头大小的小象墩作者为什么用上“沉甸甸”一词?)
理解:沉甸甸(专程、专雕、两国友谊)
孩子们,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赢得了非洲少年的友谊,才会专门为我雕刻,专程为我送来这象墩,让我无憾地离开非洲。
4、这木雕还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木雕吗?这里面饱涵了什么?
(这份情、这份谊,每刻一下都包含着少年对中国人民的那一份情谊。这样的木雕小象墩,怎能不让作者感到沉甸甸呢?)
5、这个可爱的非洲少年,话语不多,却默默地用行动传递着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少年行为真可以用一首小诗来表现
细微之处见真心
枝枝叶叶总关情
人生所贵友情见
天涯海角也若邻
你也能写几句话来夸夸黑人少年吗?
六、小结
作者的这趟非洲行,让她永生难忘。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卖木雕少年美丽的心灵,这一切都震憾着作者,也震憾着我们,愿中非人民的友好关系,也愿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不断延续下去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设计特色:
创设情境,诱发参与;读中悟情,合作学习;盘活课堂,落实主体。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读中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世界地图,介绍非洲,相机出示智力题:这里的什么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
2、播放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风光图片,配乐介绍。引导学生读p112第二自然段,要求找出形容瀑布的词语。
3、导入故事: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4、板书课题。
5、过渡: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学生抢答,并根据课前预习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2)欣赏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风光,感受美丽风景。学生看后找词:"名不虚传""十分壮观"。
(3)学生齐读课题。
创设情境,诱发参与。在课程开始我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图片让学生欣赏,渲染气氛,揭开课题,把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带入到课文的学习情境中,设想在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思考主要内容,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1、学习字词。
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词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词语,请学生认读。
请学生交流读懂的词义。鼓励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词义。
3、请学生叙述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按要求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当小老师带读。
4、学生交流读懂的词义,不懂的做好记号。4,学生齐读词语。 5,学生叙述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鼓励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去解决生字新词,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引领学习"买木雕"。
(3—4自然段)
根据学生叙述,提出思考:"我"为什么特别想买木雕。要求学生再读课文(3—4自然段)。板书:买。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这些坐凳构思新颖,大象雕得栩栩如生。"两个句子。
鼓励学生找出木雕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的词语。
突出显示这些词语,出示木雕的图片。
指导朗读。
出示填空。
1、学生再读思考。
2、学生汇报。
3、学生找出木雕给"我"留下的印象,画出来。"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颖""栩栩如生"。
4、学生观看木雕图,理解这些词语。
5、学生品读句子,指名再读。
6、学生填空: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得( )。
抓重点促表达,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的运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等词语时,我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且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在学生领会的基础上,要尽可能使学生通过练习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读中悟情"弃木雕""赠木雕"。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卖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不便携带,只好放弃。非洲少年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他等在宾馆门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教学后,我反思如下。
一、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性学习策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词句的积累是最常见的。《卖木雕的少年》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像“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很多词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语言材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它们从文中找出来,积累下来。
“积累最终的目的是运用。”我们并没有止于积累,而是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谁能用上节课积累的识字词语说说大瀑布和木雕给你留下的印象?”“中非人们有过怎样的交往?谁能简单地说说你搜集的资料?”……都是在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词语。
二、注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学习方法。
1、渗透解词方法。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学中,我老师重视词语教学,注意渗透解词方法。比如,教学“构思新奇”一词,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爱不释手”,让学生懂得通过语素分析,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这和本课的背景有关,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中国曾经在20世纪60、70年代援助过非洲,给非洲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学生并不知道这一历史背景,我能在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有关中国和非洲密切交往的资料,并告诉他们搜集和文章相关的资料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课文,强调这一方法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
3、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情感。例如,在体会“我”的遗憾时,能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能体现“我”遗憾的句子。在品读句子的同时,抓住“构思新奇”、“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等词语,体会木雕的精美,“我”很喜欢却不能带走时的遗憾心情,为少年真诚的赠送木雕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4、读写结合。“阅读是为了更好的写作。”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通过补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更好地刻画少年的品质。在感情朗读对话的基础上,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再让他们写几句话夸夸这个黑人少年,让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并正确运用四字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动。
【课前准备】
搜集非洲有代表性的图片(植物、动物、人种等),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以及非洲的木雕图片,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师介绍大瀑布及其地方特色,展示图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多媒体展示四字词语,请生读,一边读一边归纳。
(景色)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物品)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人)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 爱不释手
3、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1、朗读第2-4自然段,想想“我”是如何被精美的木雕吸引,从而激发了“我”购买的欲望的?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填一填。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_________,这里________,景色十分_____。摊点里陈列的木雕________,________。其中坐凳_________,大象雕得________,我一看就________。
2、这么美丽的工艺品,却没有买成。“我”和少年的心理有什么感觉?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个句子。
出示句子: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思考:我为什么会感到遗憾呢?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出示吴晴选的木雕,理解“爱不释手”的意思,来体会作者对木雕的喜爱之情。)
3、卖木雕的少年怎么样?他说了什么?想象他会有什么想法?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请求)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有礼貌 诚恳)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猜测)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遗憾)
①思考:少年为什么会感到遗憾呢?
②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
4、面对这一份遗憾,少年做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10~15自然段,用“——”画出少年语言和行为的句子。
我们住的宾馆就在瀑布附近。晚饭后,我们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瀑布的响声清晰可辨。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他听到谈话声,来到我们面前,原来是白天卖木雕的那个少年。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①设计情境,想象当时的场景,模拟“我”与少年之间的对话。
② 少年送给“我”的木雕是什么样子? (体会“拳头大小?的木雕)怎么会沉甸甸的?
③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里少年在干什么?这个小象墩从何而来?沉甸甸仅仅是重量吗?
④当我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却连连摆手,不要钱,这是为什么?(我们是朋友)
5、师生合作读10——15段
过渡: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非洲少年为何单单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7、补充资料: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8、让我们再一次回读一下这两组对话,从对话中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深厚的友谊吧。
a、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b、“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9、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这最后一段,写到了少年的( )、( ),使我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 )的黑人少年。
四、情感升华
1、木雕少年的笑容回荡在我的记忆里,现在“我”已经带着心爱的木雕回国了。同学们,我们深深地记住了这一位善良、友好的伙伴,深深地记住了他那不大标准却又真诚的中国话——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2、对于这句“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大声地回答:
不论贫富与距离,我们是朋友;
不论肤色与种族,我们是朋友。
3、此时此刻,你想对黑人少年说点什么?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
27、买木雕的少年
买 卖
我———木雕———少年
送
【教学反思】
一、感悟积累,综合训练
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了“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爱不释手”等词语,学生能够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并通过多媒体出示木雕图片,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运用,这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次,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揣摩、咀嚼,在比较中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景,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二、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在读的训练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采用配乐、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朴实、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补充资料,深刻理解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多媒体出示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使资料与课文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四字词语。
2、通过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了解非洲吗?
非洲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生活着与我们肤色、生活习惯完全不同但却同样热情、淳朴的人们,有景色壮观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还有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非洲木雕(课件出示非洲的风土人情、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介绍木雕工艺,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去非洲旅行,去认识那里的一位新朋友——板书课题:卖木雕的少年。
(二)、合作交流、检查预习。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什么?
2、这些词语你一定都会读了。(课件出示生词)
3、还有一些词语藏在句子里,你会读吗?(课件出示句子,并适当理解四字词语,体会四字词语的生动)
4、还有一个长句子谁来读?(课件出示句子)这个句子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把它读一遍。
(三)、紧扣“遗憾”,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1、读3——6段,感悟 “遗憾”。
品读“我”的遗憾。
⑴、你有过遗憾的经历吗?课文中的“我”为什么感到遗憾?(“我”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板书:我、遗憾)
⑵、自由读课文3——6段,找找看从哪些词语句子能体会到作者的遗憾?边读边画一画。
交流:
“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刻得栩栩如生。”
“摊上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我”是从这么多各式各样、精美的木雕中仔细挑选出的象墩,却不能买,多么遗憾呀?你再来读这句话。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爱不释手却不得不放下,真是遗憾。我们一齐再读这句话。
品读少年的遗憾。
⑴、只有作者感到遗憾吗?生:不是,还有谁?
课件出示: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点头。卖木雕的少年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⑵、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交流:他需要钱;他看到我非常喜欢那个木雕,却不能买;因为我是中国人,是他的朋友,不能带走心爱的东西┄┄
让我们再读这几段话,感受作者和少年的遗憾,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10——15段,弥补“遗憾”,品悟“沉甸甸”的友情。
师:读到这里,老师不禁要问,难道少年会遗憾地看着 “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吗?请同学们自由读10——15段,看发生了什么事?
课件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⑴、白天遗憾地分别,晚上少年送来了这个小象墩,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少年送我的这个小象墩从何而来?
看来这小象墩来之不易呀,但他却不收我的钱?他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是呀,中国人是非洲人民的朋友(课件补充中非友谊资料)
⑵、“我们是朋友。”
这些真诚的、无偿的、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的帮助只因为五个字——生:“我们是朋友”。
因为铭记着中国人的帮助,为了不让我遗憾的离开,在夜幕中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出现,也是因为这五个字——生:“我们是朋友”。
即使历尽辛苦才找到这个小象墩,即使非常需要钱,但却决不收钱,还是因为这五个字——生:“我们是朋友”。
⑶、品味“沉甸甸”的友情。
课件出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这时候你觉得这个“沉甸甸的东西”仅仅是一个木雕吗?少年交到我手上的分明是一份沉甸甸的——友谊呀。齐读。(板书:我们是朋友)
(四)、拓展延伸
1、写话练习。
师:就这样“我”带着这个小象墩,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友谊踏上了回国的航班,回国以后,我把这个小象墩放在书桌前我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起那个非洲少年。今天,我又一次想起这位真诚的朋友,我想给他写一封信。(课件出示)
2、四字词填空。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瀑布前摊点上陈列的木雕()、(),其中大象雕得(),我捧着它()。
(五)、总结全文。
师:很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见过这位少年,但是只要一看到这个木雕小象墩,我就会想起他的话:中国人是我们都朋友。是呀,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非洲人都会铭记这五个字:我们是朋友。推荐阅读:《罗红叔叔在非洲的故事》。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尽可能发掘来自学生、教师、社会的各种资源,扩展课程资源的范围,并以教科书为依托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篇教学设计针对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一定的语言场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关注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使得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运用,同时收集整理了大量背景信息,以期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落实“爱是相互”的主题。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通过事情的叙述,勾勒出一个纯朴而又美好的非洲少年形象,折射出爱是相互的主题,正因为中国人对非洲人的爱,所以让非洲少年把我们当朋友。课文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极尽能事反映了非洲木雕的美,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运用。文章中两处少年和“我”的对话,也是反映全文主题的重点部分,需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体会非洲少年的内心,感受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谊。此外,三年级学生对于非洲了解甚少,它可以说是第一篇让学生了解非洲的文章,因此在课前需让学生了解有关背景,课时教师也要提供有关感性的资料才能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感悟。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生字,会写卖、售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4、请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5、教师准备一段介绍非洲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及课文配乐录音。
6、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第 一 课 时
资料共享
1、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找到了吗?谁来给大家进行展示或介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
2、老师找到了一段非洲南部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请大家一同观赏。看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观看录像后自由表达。
4、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学习。
a.小组长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带领小组成员认读生字,并想办法快速记住字形。
b.认读生词卡片,讨论词语意思。
c.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d.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4、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
1、自主阅读思考:
想想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探究结果,相互启发,一起再来深入探究。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感悟少年的思想感情,相机指导朗读。
4、说说卖木雕的少年是怎样一个人。
第 二 课 时
品读入情
1、激情导入:同学们已被卖木雕的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动人的情景。(播放配乐朗诵的课文录音)
2、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请大家畅谈自己的感受。
3、把你们深切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吧!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全文也行,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自己读也行,与别人分角色读也可以。
4、朗读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学习发现
1、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新发现。
4、每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大家大胆公布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启发学生从文章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探究、发现。如课文里有许多四个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总结收获
1、想一想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2、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读读写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快速认读。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字写美观。
3、教师范写个别生字,如掏、辨、齿等。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评。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复习巩固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遗憾、一模一样”等词语。
2、细读描写少年言行的词句,运用联想、体悟等方法感悟文理,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通过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了解中非人民的友谊。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两组四字词语,读一读。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清晰可辨
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2、找找两组词的规律。
3、引入:上节课我们来到的非洲南部,这里的瀑布和木雕深深的吸引着我们,这里还有什么也吸引我们?(少年)
(二)、研读少年。
1、、课文中哪些句子在描写少年的,找出来读一读。
重点指导“诚恳”和“五官端正”
2、这位看起来五官端正和待人诚恳的少年,他的内心还有一种更让我们感动的东西,让我们再走近他看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走进一个人的内心,眼睛是最好的途径。文中那句话是写少年的眼睛的?
(1)、出示句子: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读词“遗憾”:什么叫“遗憾”?谁也遗憾?为什么遗憾?
(2)、出示句子: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哪里表现出我很遗憾?
读句子: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指导读出犹豫矛盾的心情。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看“省略号”,想像我当时还会说什么?理解“语无伦次”。
(3)、说说少年的遗憾是什么?
3、面对这一份遗憾,少年是怎么做的呢?在他的言行中又有什么最让我们感动呢?默读课文10——15自然段,读读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一想,那个地方最让你感动,用笔划一划。
交流:
(1)、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他听到谈话声,来到我们面前,原来是白天卖木雕的那个少年。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点拨:“专门”可以换那个词?(特意)说明什么?他这时可能怎么样?
少年知道我住的宾馆吗?猜猜他是怎么找到的?
指导朗读:体会少年找我等我的不容易。
(2)、“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象墩?(一模一样)你能描述一下这个象墩吗?
这个一模一样的象墩少年是怎么来的,他可能会怎么做?
指导朗读并小结:看来少年为了给我这个象墩付出了很多辛劳呀,的确很感动。
(3)、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点拨:“不要钱”面对钱,前面是怎么样的(恳切地)现在却不要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打个“?”)
“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好像对中国人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你能从前面其他地方看出来吗?(您是中国人吗?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
4、莫西奥图尼亚瀑布景区每天游人如织,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而少年却为什么特别喜欢中国人,把中国人当作自己的朋友呢?(打个“?”)这与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友谊有关,中国人民一向把非洲人民当作自己的朋友,曾多次向非洲各国进行无私的援助和支持。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生了一件让中非人民至今还难以忘怀的事,就是关于中国支援非洲建造坦赞铁路的事。老师找来了这份资料,请每个同学认真读一读,在你特别感动的地方用比划一划,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的。(发资料)
交流:有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到?
你有什么想说的。(少年会说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跟这事会有关系吗?)
引导:建造铁路让中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一份友谊还在延续着,课后可以关注新闻或网上看看中非之间交往的实例。
现在你明白少年为什么会不要钱了吗?(中国人无私奉献)你明白少年为什么把中国人当自己的朋友了吗?(中国人也把他们当作朋友)
5、小结引读:孩子们,这一个朋友包含了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是双方的,正是因为这一声“朋友”才使少年知道我带不了心爱的木雕遗憾时,眼里流露出……
正是因为这一声“朋友”才使少年那么辛苦的给我做了一模一样的小象墩,还专门送来说——“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正是因为这一个“朋友”,他会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正是因为这一个“朋友”,让作者会感动的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正是因为这一个“朋友”,让少年心里由衷的发出微笑——“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6、这个“笑”里,你读出了什么?
总结:这笑里包含了少年为朋友达成心愿的快乐,包含了少年为朋友无私奉献的快乐,也包含了少年对中国人民的那份深厚的友情。这就是少年心中那份最让我们感到的东西。
这一笑,抹去了我心中的遗憾,也抹去了少年心中的遗憾,只留下这句让我们感到的话:我们是朋友!、
(三)、作业
课文学完了,但这个诚恳、友善、带着迷人笑容的'少年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你最想对这位少年说什么,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