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山中访友 教学实录(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容] 精讲第五自然段。
[过程] 分四个环节:感情朗读、品析句子、体会写法、仿写片段。
一、 感情朗读:
要求: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朗读,读得亲切、热情,象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争取当堂会背诵)
朗读方式:自由读、比赛读、单人读、齐读。
气氛高涨,效果不错。
二、品析语言:
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喜欢?
学生A:我喜欢“喂,淘气的云雀,你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这一句,抓住了云雀的特点,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云雀很单纯。
学生B:我补充,还写出了云雀的乐观。
老师:很棒,见解独到。
学生C:我喜欢“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瀑布、男高音,多有气势呀!也是拟人的修辞方法。
学生D:我喜欢“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读了这一句,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
学生E:“挺拔的身躯”还写出了悬崖很高。
……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几乎没有我说的机会)
学生F:老师,这一段的每一种景物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老师:总结的很好,这就是写法上的特征。
三、体会写法:
老师: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看这一段在写法上除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齐答):排比。
学生G:还有,是第二人称的写法。
老师:你真会读书。
老师:有什么好处?
学生A:读起来有气势。
学生H :第二人称读起来亲切。
老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现在我们就仿照本段的写法写出你走进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四、仿写片段:
前三个环节进行都很顺利,到了仿写时,学生有点不知所措,开始交头接耳。正在这时飞进来两只麻雀,在教室里东飞西撞,怎么也出不去,学生倒显得很活跃,我当时看着学生的表情是又好笑又好气,我想不能急,看情况再说,大约有五分中,我走上了讲台,这时的学生猛醒过来,都看着我,似乎在等待一场暴风雨的到来,我看了看同学们,然后看着小麻雀,笑着说:“你好,淘气的小麻雀,你盘旋低飞,是留恋我们六一班学生吗?”话音刚落,同学们不约而同的“哇”了一声,然后又不约而同的说:“就是。”便动笔写起来。这时的教室很静,我巡视着,看写的差不多了,便让小组交流推荐,然后在班上朗读。
听着学生的习作,我很激动,他们的想象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其中一位同学写到:
静静的夜空哪一个不是我的朋友?你好,圆圆的月亮,你捧一个圆盘,是设宴招待我吗?你好,调皮的小星星,你眨着眼睛,是与我逗乐吗?你好,北斗七星,你拿一把大勺,是要把银河水洒向大地吗?
(在掌声中我们结束了这一课)
师:(李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上课!
生:(精神抖擞,声音响亮的)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山中访友》。刚才李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也很有感触。文章题目是《山中访友》,我今天是宜都访友,我第一次来宜都。
生:(笑)
师:文中有一句话,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茫茫天地间,我们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今天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因为到宜都来这辈子或许不会只有一次,但今天毕竟是第一次。
大家想想,茫茫天地间,我和大家在这个舞台上相遇,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以后可能还有机会遇到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和所有的同学上一节课了,正所谓空前绝后,这就叫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缘分。这篇文章李老师也才接触,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用手势告诉我。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请明确地告诉我。
生:(同学们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
师:(环顾整个教室)喜欢这篇文章,证明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有谁告诉老师,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了?
生1:我觉得就是弄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师:(点头)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什么。读懂还有什么标准?
生2: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自己和作者有一个感情上的共鸣。
师:(赞许地)说得多好,要有情感共鸣。
生3:要一边读课文,一边能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生4:还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师:(快速地接过话题)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
生:我联想到了山里的景色。
师:嗯,不错。刚才李老师就由文中作者和蚂蚁的缘分,联想到我和大家地相遇,也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展开联想。
生5:我觉得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白他的用意。
师:(肯定地点头)怎样叫读懂一篇文章,同学们说得很具体,也说得很全面,我以为关键有这几点:最起码字要认识,大家在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
生:(面面相覻,默默无语)
师:李老师有一个不认识的字,“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涧”字什么意思?谁告诉李老师呀?
生1:就是从山间流下来的水。
师:非常好。你怎么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
生1:(笑嘻嘻的)我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做思考状)
师:(摆手)不管它叫什么,知道曾经学过,掌握了这个字就行了。
生2:我以前学过一个词叫“山涧”。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生:有一个地方我不明白。第61面的“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中的“逝川”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帮助他?
生:“逝川”就是流去的一去不复返的河流。
师:“逝”就是流逝。“川”就是河流。(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河流)古人写“川”就是这样的,像流水一样,具有曲线美。
生:(学生大笑)
师:今天,李老师要告诉大家一种阅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读一篇课文。刚才同学们说过读懂一篇文章要明白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我补充两点:一是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二是读一篇文章,要发现问题。
生:(疑惑地望着老师)
师: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不是说明你没读懂课文,恰恰说明你读进去了。越是动脑筋,越是发现的问题多。请同学们把“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八个字写在书上。
【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读进去)●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师:刚才那位女同学说,读文章要让自己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就是读出了自己。读出自己就是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思想,相似的情感。有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得流泪,是《红楼梦》里面有他的表姐,有他的表妹吗?
生:(摇头,笑)没有。
师:那是因为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前几天,李老师给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一碗参汤荞麦面》,讲的是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的故事,读着读者,我就流泪了。后来,我跟同学们说:“李老师失态了,但请同学们理解李老师。因为老师在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我的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生活的,这叫什么?这就是读出了自己。
师:什么叫“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不同意的观点做上记号。读出问题就是质疑,研究。告诉同学们,无论什么样的大作家写的文章,你们一定不要迷信课文,不要迷信作者,更不要迷信老师。
师: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就是老师交给大家的一种阅读态度,这就叫读懂了文章。
师:下面我把课文给大家读一遍,有不懂的地方,注意勾画。李老师不一定读得准确,请同学们认真听,跟老师提出意见。
师:(范读课文)山中访友,李汉荣……(看看同学)我发现姓李的人都会写文章。(得意的笑)
生:(哄堂大笑,舞台上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息。边听边勾画)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最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个词?同桌互相交流。
生:(热烈的交流,朗读)
师:谁来谈谈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喜欢瀑布大哥。“你好,瀑布大哥!……从古唱到今。”“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好像在讽刺人间为了利益而做的一些可笑的事。
师:嗯,他也产生了联想。由瀑布想到了人们的一些唯利是图的做法。只有大自然是最慷慨的。
生2:(饱含感情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读的'多有感情呀,请再读一遍。
生2:(富有深情的朗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他读出了自我,他好像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桥。
(全班同学大笑)
生2:我们从出生到老去,仿佛就是短暂瞬间。
师:而我们此刻度过的这一刻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时间的紧迫感就是这样的。
生3:“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它写出了雷阵雨的气势。仿佛是一千个侠客在吼叫一般。
师:天上有侠客吗?
生3:没有,它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一千个诗人”也是比喻的手法。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
生:我也喜欢第5段,里面称呼有“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等等,把山泉比作姐姐,把溪流比作妹妹,把白云比作大嫂,把瀑布比作大哥,给人以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的感觉。
师:哦,这位同学提醒了我,全文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呀?
生:(齐声说)拟人。
师:文章在哪个地方开始采用拟人的呀?
生:第一段。
生:第四段。
生:第二段。
(学生众说纷纭。李老师笑着不断地摇头)
师:有的说第一段,有的说第二段,我觉得不是,比这还早。
生:(恍然大悟,大声喊道)题目。
师:对了哦,是题目。《山中访友》中的“友”,就是指的大自然。想想: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注意,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这可是一个科研难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用许多比喻?
生1:因为那些事物都是抽象的,为了把它们写得形象些?
师:NO。
(生哄堂大笑)
师:(环顾四周)我就喜欢同学们有一些思想碰撞。
生:用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精神表现出来。
生: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好像和大自然很亲密。
师:大自然本身就有生命呀。(生窃窃的笑)
师: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各抒己见,道理就会越说越明。
生:用拟人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有亲切感;用拟人把自然的活力表现出来,好像有生命的张力。
师:哦,生命的张力。她用了“张力”这样一个词。不错。
生:作者采用拟人,把自然写的更活泼了,更亲切了。
生:我也认为采用拟人是为了展示各种抽象的精神。如写“老桥”就是为了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认为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他们写得更生动,更亲切。
师:(大声的)真好,他把我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真不该点他发言。
(全班同学开心的大笑)
师:(小结)大自然本身就是我们的朋友,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真情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才是第二位。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同学们在油菜花地上课、雪地“一班”造型、在草地学狗叫、在草地接受大自然的召唤】
师:(介绍图片)李老师也喜欢和大自然为友,我和孩子们在油菜花地里上课,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包括听我课的学生,都是我的朋友。
师:还有,我和我的学生们在雪地里打雪仗。(笑,指着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呀?
生:“一班”。
师:嗯,对。同学们真聪明。不是同学聪明,而是我们的造型聪明,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体造型艺术。看这个“一”字,很有笔锋咧。(生大笑)我们写的是美术字,我们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就像大自然的婴儿,躺在宇宙的怀抱里。还没等我们爬起来,他们想把我活埋了,让我在雪地长眠啊。
(学生哈哈大笑)
师:汪汪……(学狗叫)这是我在草地里学狗叫。
师:(指着在田野游玩的一幅图)这是我们在召唤大自然,也在接受大自然的召唤。和大自然相亲相爱,这是一种最高境界。
师:可是有很多人却不以大自然为友。我想大家听了也肯定很伤心的。在“国庆”长假期间,在乌鲁木齐市的景区,当时景区很脏,结果韩国八十名游客,包括三十名儿童自发的、自觉的捡起垃圾,让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感到脸红,没有人阻止他们。捡完后,没有觉得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继续游玩。这是一种多么真挚多么可贵的感情。
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发现。(停顿了一下)大家讲得真好,我都不需要讲了。
生:我喜欢这一句:“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前面作者是把自然当作人来写,而这句是把自己当作自然在写。
师:(赞许的点头)说得非常好。这里把自己赋予植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满世界都是雨,惟有……给我的恩泽”。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我联想到我们应该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接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生:我喜欢这一句。“你好呀,悬崖爷爷……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悬崖是很可怕的,但是作者把他比作“隐士”、“禅者”,这是因为作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对待自然。
师:说得好。只要心态好,周围所有的一切就是好的。
生:我喜欢“采一朵小花……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我觉得大自然非常纯洁,不说是非。
师:非常好。大自然比人类要纯洁得多。
生:我喜欢“俯身凝神……也做了一会儿患难兄弟”。这里“好不动情”充分说明作者把蚂蚁当作了朋友。
生:“捧起一块石头……深意地仪式”。说明他特别爱大自然。
生:我喜欢文章地结尾。我想到了一句景点的公益广告词“除了带走你的记忆,什么也别带走”。
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带回了一路月色。这暗示着什么?
生:时间是晚上了。
师:作者什么时候去的呀?这说明什么?
生:早上去的。这说明作者在山里玩了一天。
师:作者就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很富有诗意。
生:我喜欢“喂,云雀弟弟……”这句写出了它们从不搬弄是非,而是注意欣赏好风景。
师:时间到了。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特别短暂。我想,要是我是你们的老师该多好,我就可以接着上课,真想再跟你们上一节课。请大家允许我拖两分钟?
生:(大声地、齐声地)好。
师:我把我的想法跟大家说一下,本来老师想给你们一种读书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可是这节课,我们只解决了“读出自己”。过去读课文都是老师讲课文,可是只要每个同学都把自己要放进文章中,哪里还需要老师讲呢,大家讲的都很好呀!如果说我今天讲了的话,就是在讨论中告诉大家一个问题,任何写作手法都不是为用而用,而真情实感是它必须要有的。
师:那么,什么叫读出问题呢?就是要读出疑问,我在读书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你们如果有相似的问题,下次上语文课可以跟语文老师提出来。如60页,为什么要说“古老而又坚韧的灵魂”?
生:(迫不及待的高高地举起手)
师:(递过话筒)哦,你要说?
生:因为古桥在这里站了几百年,默默地奉献着,它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坚韧地精神。师:时间长说明古老,一直站在这,说明坚韧。
师:又比如说60面,最后一个字,为什么说“吻着水中地岩石”,“吻”字用的好不好,你把它想深了,想透了,就明白它的妙处了?
又比如61页最后一段,“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既然是“白云大嫂”,为什么又说是月亮的好女儿”?我觉得这句比喻不是很恰当。另外还有一句,第二自然段“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什么叫“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们要敏锐的发现隐晦的问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写作上的疏漏。
另外“我也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第一、这个“仪式”是什么仪式?第二、为什么说是“短暂的”?第三、为什么说这仪式是“别有深意的”?我们带着问题去读,就会更深入的领会文章的内容。
师:(看手表)今天老师和大家度过了愉快的四十七分钟。我把我的邮箱留给大家。
生:(高兴的用笔记着)
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照片)李老师给大家看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作为我和大家短暂而别有深意的告别仪式的礼物。这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这是我实习的时候给学生上课,(边看边笑,指着一张照片)你们看这张象不象李老师?
生:(齐声)不象。
师:(开怀大笑)虽然今天的时间很短暂,但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老师马上就要离开宜都了,但是你们会永远在李老师的心里定格。你们现在多少岁?
生:12岁
生:13岁。
师:即使你们活到八十岁了,在李老师的心目中,你们还是十二、三岁。好,下课。生:(齐刷刷地站起来)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镇西兄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整个课堂,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注意了对学生注意力的驱动和自主合作精神的鼓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共同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并且教会了学生一种阅读态度和方法:“读出自我,读出问题。”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倍感阅读的快乐。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及时地进行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一、温情地觅友
(播放描绘大自然的音乐同时屏幕展示葱郁的森林画面。)
师: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唧唧喳喳:看到了树木、花草。听到了流水声、鸟叫声。闻到了花香。)
师:想说点什么?
(生沉醉地:大自然真美!令人陶醉!)
(音乐渐止,生睁开眼睛。)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去访友,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一个清新的童话般的世界。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课文,用笔标出文中所写景物。
(学生浏览课文,按要求标注。)
师:请一位同学将所标景物说给大家听听。
生1:文中写到的景物有:风、古桥、树林、鸟、露珠、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
师:讲得不少,其余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2:还有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月色。
师:这样多的景物作者是怎样将他们有条有理的介绍给我们的呢?
生3:按一天的顺序。
师:一天谁的顺序呢?
生3:一天作者时间的顺序。
师:嗯,先不着急确定答案。我建议大家和这位同学一起来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走出门……” “……我也该回家了……”)
师:现在你能告诉我作者是怎样将所有景物有序的介绍给我们的吗?
生3:应该是一天中作者所走过的顺序。
师:也就是作者的行踪啊。你能随机应变,我很欣赏。现在同学们不但把景物找全了,而且还理顺了,好眼力!当然读书光是眼到是不够的,还要——
(生和:心到。)
二、用心地问友
(一)找出不解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你心存疑惑的地方,并标上问号。
(生轻读课文并勾画不解之处。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质疑情况,适当引导。)
师:同学们书上标着的一个个问号真好比智慧的火花。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4:把每个人的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生5:这样时间不够用。不如让各小组先讨论解决一些小问题,然后把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提到全班来,大家一起讨论。
师:同学们赞同吗?
(生:赞同)
(二)小组交流
(生四人一小组合作解决、探究本小组成员所提问题。师巡视,及时了解各小组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师: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啦?
生6:有的问题我们能解决,意见一致,有些问题谁也说服不了谁。比如:作者明明是位男性为什么要插朵花做一回女性?
师:问得好!请其余同学在书中相应处做上记号。
生7: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变成一棵树?
生8:请大家帮我们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用人类的称呼来称呼大自然的景物?
生9:我们觉得文章的第七自然段中的“又感动人又吓人”应改为“又吓人又感动人”这样与前面的两个比喻句才对应。
师:同学们所提问题既出乎老师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四个问题提得有质量,好!那么我们该循着一条怎样的路径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呢?
生10:让我们再读读课文吧,也许答案就在文中。
师:我赞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生边思考边读书)
(三)全班解决典型问题
生10:我想说说第三个问题。
(师微笑点头)
生10:作者用姐姐称呼山泉,用妹妹称呼溪流,用爷爷称呼悬崖,用弟弟称呼云雀,让我们读来觉得倍感亲切。
师:这种亲切感与我们生活中哪种感情相似?
生10:与我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之间的感觉有点相同。我想,在这儿作者把自然的景物当作了家人来写了。
(师板书:家人)
师:自然界的景物成了家人,那么这山林就成了——
(生齐答:家园)(师板书:家园)
师:请这位同学试读这节的前六句,让我们感受家的温馨。
(生11读书)
师:读得如何?
生12:读得比较流利,感情丰富。
生13:我觉得感情不够丰富。
师:那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感情不够丰富?
生13:对山泉、溪流、瀑布的喜爱和赞美。
师:你能给我们示范一下吗?
(生13读)
师:同学们觉得如何?
生14:把喜爱和赞美的感情读出来了,听起来觉得很温暖。
师:评得好。同学们一起来读这一自然段。我建议分角色,你们看女生读到哪?
(生齐说:读到白云大嫂,剩下的男生读。)?
师:诶?这是为何?
(生七嘴八舌:前面的景物被作者比作了女性,后面的景物比作了男性。)
(生分角色读第5自然段)
师:同学们的朗读真是入境啊。现在请一个同学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对第3个问题进行小结。
生8:用人类的称呼来称大自然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温馨,我想这也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吧?
师:小结得准确、到位补充得有水平。有同学来谈谈其它的问题吗?
生15:我想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做一回女性。
(师微笑点头)
生15:因为作者被大自然的美景陶醉了,而大自然的美只有女性的美才能与她相配,所以作者悄悄做了回女性。
师:女性的美是什么风格的?
生15:柔和的。
师:讲得好。那么站在我们教室外走廊上即可远眺的凤凰山也属柔和美吗?
(生七嘴八舌:刚强的美、刚性的美、阳刚之美)
师:用哪个词恰当?
(生齐声:阳刚之美)
师:看来大自然的美并不是刚才这位同学所说只有女性的美才能与她相配,大自然也有男性美的一面。只不过在本段中作者所描绘的是她柔美的一面。下面就请女同学来读这一段,试读出大自然的柔美。
(女生齐读)
师:请男同学说说女同学的柔美表现到位了吗?
生9:温柔是蛮温柔的,要是速度再慢些就更好了。
(一生:请刘老师读。同学们笑。)
(师范读,生点评。)
生17:刘老师读得柔柔的,轻轻的,挺能打动人的。
(师生笑。)
师:同学们,在风光无限的玄武湖我们也能欣赏到争奇斗艳的鲜花,在座的男同学有没有人摘花自戴的?
(生笑:没有。)
师:作者身处大自然时为何作出了与处尘世时不同的举动?
生16:有人的时候作者不好意思戴花,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没有别人了,他放松了,就敢按着自己的真正想法去做了。
师:你的回答不禁使我想起了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叫做“游山,为寻真。”这其中的“真”也许就是真实的自我状态吧。嗯,同学们体会得可真透彻。其余的问题还有人想谈吗?
(师板书:游山,为寻真。)
生18:我想想说说,作者为何把自己想像成一棵树。
(师微笑赞许的点头)
生18:当作者进入大山的时候,被树林中的小鸟,露珠感染了,将自己融入了自然,分不清自己是树还是人了。
师:正是“神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啊,也就是说作者的身体与自然相融合,心也像大自然一样——
(生七嘴八舌:清新、开阔、旷达。)
师:看来,大自然不仅可以让我们寻到真我,还可以使我们心胸旷达。咱们给刚才的上联对个下联吧。
(师板书:玩水, 以旷怀。)
(生齐读:游山,为寻真。玩水, 以旷怀。)
师:既可寻真,又能旷怀,大自然可真了不起啊。同学们也不简单,不知不觉已解决了三道难题,这第四道难题就真把我们所有人都难住了?
(生迟疑,不语。)
师:别怕,咱们还是试着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吧。来读“赶快跑到……患难兄弟。”
师:遇到这样的雷阵雨“我”沮丧吗?
生18:我因为能看到雨又有地方躲雨,不沮丧。
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的说这样的享受是大自然给予他的——
(生:恩泽)
师:在这里作者对自然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呢?
生18:对自然的感谢。
师:能不能换一个情感色彩再浓些的词呢?
生18:感恩。
师:真好。
(板书:感恩)
师:那么与蚂蚁兄弟的邂逅,作者说是——
(生15:缘分)
师:表达了自已对这份情的——
(生9:珍惜)
师12:这所有的感恩,珍惜之情都是由谁带来的?
(生1:雷阵雨)
师:由此可见这场不期而至的雷阵雨带给作者的是感动居多还是吓人居多?
(生6:感动)
师:现在能否告诉我,作者为何不考虑句式的工整相对,而把“感人”放在前把“吓人”放在后?
生19:作者在这儿要强调的是感人而不是吓人,所以把“感人”放在前面。
师:你的回答真好,你也有着如作者一样纯净敏感的心灵啊。同学们刚才所提的四个问题涉及到了本文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内容中心。这不正是打开一篇文章的金钥匙吗。带着这把钥匙建议同学们再回到小组中去,把一开始虽讨论但还未透彻的问题再明确一下。
(生回到小组再次商讨所提问题。)
三、深情地诵友
师:感受着同学们讨论的认真劲,接触到同学们纯净如水的目光,我仿佛与同学们一同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了啊。让我们伴着音乐尽情的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
(生:敬佩、感恩、珍惜……)
师:选你最能入境的一段摇头晃脑的读。
(生伴乐自由读)
(指名读)(生读第3自然段)(师指名评点)
生20:读得挺好的。读出了作者对老桥的敬佩。
(分角色读第七自然段,男生读出雷阵雨的阳刚之美,女生读出无比的感恩之情。)
师:同学们自我评价一下,刚才的朗读如何?
生21:蛮动情的。
师:想想为什么我们的朗读能如此感动自己?
生22:我们读得流利。
生23:我们理解了作者内心的感情。
生24:有轻柔的音乐伴奏,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同学们不但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真好。
(出示朗读要求:语音准确 语速适中 感情充沛)
四、尽情地咏友
师:看着同学们能这样真诚的走进大山,走进作者的心灵,老师也怡然啊,愿这堂纯净的语文课能时常浮现在你们的脑海里,在你们迎着晨风来校求学的时候,在你们披着夕阳满载而归的时候,或者在你们于小河边淘米洗菜之时,在不经意间能与大自然撞个满怀,永远保持心灵深处的那份清朗与感恩。
(出示小练笔: 沐浴朝阳,你一定有过被抚爱的感动;凝望日落你的心中一定有过刹那的灵动……请用你的笔记下这心灵瞬间的感动 ,这是自然给予我们的恩泽。)
小巫
教学目标 :
1、知识能力目标:
*扫清文字障碍,老师进行正音、释义:幽径、逝川、青翠、湛蓝、禅心、波光明灭等)。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意境,找出所访之“友”具体所指;鉴赏文章的诗化语言,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之美地同时,让他们知道尊重自然,珍视生命。
4、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艺术特色,赏析优美文句。
5、难点:对艺术特色的讲解。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结合。
2、学法引导:学生自读,找出问题,师生探讨。
3、课堂组织形式:教师讲授为主,四人小组讨论为辅。
4、教具:多媒体、课件。
5、课程资源利用:模仿课文,写百字短文。
6、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及过程:
1、导入 新课: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都有围绕着一个明显的主题——四季与自然。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你们来说,自然是有些陌生的,潺潺的流水、婉转的鸟鸣、幽静的山谷远离了你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自然的文章,我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体会完之后能够爱上大自然,当然文字的表现力是有限的,直观的感受还是你们真正走进自然。
2、板书课题并播示课件:《山中访友》。
3、提问: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在你们看到这个题目而没有阅读课文之前,你想到的是什么?或者说你期待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一篇游记;一段故事;写山中的朋友(猎人、隐居者、僧道等)……
4、(出示课件:“友”字的小篆字体)
提问:先撇开你们的想法,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图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屏幕上的图画画的是什么东西?——爪子?树枝?
明确:这是朋友的“友“字的篆书写法,和现在的简化字相去甚远,从这个字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古人的一些生活的智慧:两只右手并排相列,表示握手,老祖先从握手的象征意义里造出了一个“友”字,也就是我们“山中访友”的这个“友”。
4、讨论:从篆书“友”字的造字本义出发,我们来一个四人小组讨论:朋友之间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关系来相处?
明确:平等、诚信,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联系前面的《论语十则》: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进入课文)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步履进入课文,看看,他和山中的那些“朋友”是否有你们所认为的那些关系?
6、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访问对象,指出他所要表达的感情。
明确:古桥——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归鸟;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7、扫清字词:(幽径、湛蓝、禅心等)
重点讲解:逝川——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弃昼夜。”
8、艺术特色的讲解部分
a请同学学们尽量找出文中的优美句子,特别是一些拟人比喻句,选出你最喜欢的,然后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它。
b理解艺术特点之一:景物的人格化。
*解释人格化——赋予无生命或者有生命无思想的事物以人的生命思想或行为。(不要求学生完全领会,但应该大体理解)
*结合古代诗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我笑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
*指出人格化的艺术效果:拉近了人与物的情感距离。
c重点分析:
*第三自然段写古桥时的人称变换之美。
*第四自然段对树的描写。(联系已学课文《童趣》和“庄周梦蝶”的故事)
——人格化的具体表现。
d理解艺术特点之二:时空想象的张扬。
*时间上:横亘古今,短到一瞬,长到“几百年”、“远古火山的爆发”。
*空间上:小到芥末之微的“落叶”“蚂蚁”,大到“苍天柏树”、“高高悬崖”。
8、研讨与练习:
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明确:(结合“友”字造字本意)作者是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他把自然界的诸多景物视为朋友知己,平等、真诚相待,尊重并赞美他们。
9、拓展:
“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等主题。
10、作业 :
体会作者写作方法,特别是学习人格花手法和诗化语言,选择自己身边无生命或有生命无思想的事物,和它对话,进行心灵沟通,写一篇150字左右短文。
作者邮箱:
一、谈话导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著名诗人李汉荣先生的一篇散文,题目叫《山中访友》 板书课题
师:“访”就是 ?
生:这个“访”就是拜访、访问的意思。
师:是呀,山中访友,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请大家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疑问,读完之后可以提出来,开始。
师:谁来说说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首先拜访了古桥,接着树林 鸟儿 露珠 清凉的山泉 溪流 瀑布 白云 云雀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雷阵雨
生:还有落叶、落花
生:大自然中每一个都是他的朋友。
二、以疑激趣,精读品悟。
师:刚才读完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刚看课题以为是拜访人,默读才知道是拜访大自然。
师:是啊,明明是拜访山中的一切,为什么题目是山中访友呢?
生:为什么不带礼物?不邀游伴?为什么不坐车去?
生:为什么他要踏一条幽静?
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从刚才这位同学朗读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很开心,很轻快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生:我觉得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出一走出门世界就是美好的,不管走到哪里世界都充满阳光。我还想读一下。
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提出问题,默读此段,读中理解“德高望重”。
师: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拜访了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嘴是不要张开的,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学生读第三段。
生:作者认为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
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德高望重, 望是什么?
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的意思。
师:对呀,是威望,是声望。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声音来。
师:为什么说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
生:因为这座古桥是为人们服务了很多年的。
师:文中说?
生:文中说“你把多少行人……”看出做出过很多贡献,虽说服务了很多年,但还是很谦虚,还是俯身凝望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还体现出老桥的忠诚
生:我补充刚才张超的发言。我从这个自然段还看出了他之所以把这座老桥称作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还说明这座老桥是非常古老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弓着腰,俯身凝望。默默为人民付出,而且时间过了这么久,他还是在哪里,所以说从这里我看出他是非常古老的。
生: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
师:这是一座怎样的老桥呀?
生:他已经非常古老啦,从“岁月悠悠”看出来。
师:仅仅从岁月悠悠看出来吗?这么多年过去,老桥依然如旧,他仍在为人们——
生:服务。
师:是呀,谁还想说?
生:我从这里看出了这位老桥是很忠诚的,一直默默无闻地为人类作出贡献!
四、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位忠诚的老桥,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作者该怎样向他倾诉呀?谁来读?
学生读“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依然如旧”。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
生:尊敬。
师:你觉得你听出了对老桥的什么?
生:怀念。
师:还有吗?
生:我听出他读出了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读出了朋友之情,还有补充吗?
生:听出他和这个老桥十分亲切,没有约束。
生:听出了感激之情。
师:用一个字说,情(板书:情)
师: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所以他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是他心中有情,正是他的联想才使他的文字才这么传情,才使同学们读来这么动情。
六、潜心会文,品词析句,自读自悟,感悟“知己”。
师:如果说古桥在他的心中是他的老朋友,那么树林在他心中又是什么?谁想读?
指名读第四段
师:树林是他的什么?
生:知己。
师:大声说。
生:知已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称为知己?
生:我说知已就是非常有交情,可以知道你内心在想什么。
师:知己是这样,你说!
生:两个人对对方都是知己知彼的。
师:无话不谈的,请你讲。
生:我认为知己就是能向别人倾诉的。
生:两个人是非常亲密的朋友。
生:我认为知己就是两个人能够互相分享快乐和分担痛苦的至交朋友。
师:说得真好,知己就是至交,你有这样的知己吗?
七、拓展想象,加深感悟,感情朗读,体会“知己”。
师:请大家看文中的这两句话,认真读读,你觉得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之间确实是知己。别忙着回答,读出声音来,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看出。
生:从无边的青翠, 每棵树都望着我看出。
生:无边是无限的,把所有的都给知己。
师随学生发言在大屏上勾画下列词语:呼唤、交换眼神、迎面送来、望。
师:在鸟儿的呼唤中,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有怎样的知心话跟作者讲啊。
学生不能说。
师引导:大家看,走进这片树林(强调“这片”)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他和这片树林是非常熟悉的。
师:是呀,这片树林是作者是多么熟悉的呀,也许他小时候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
生:他在这里嬉戏。
师: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
生:我认为他会来到树林里大哭一场,向树林和小鸟倾诉他的心事,好象能安慰他。
师:如今,现在作者又回来了,这些树和鸟会说些什么知心话?鸟儿会说——
师:我是你的知己,你想跟我说什么?
生:今天怎么样?
师:我很好,又来看你了。谁还想跟我说?
生:你有什么烦恼,我来和你分担。
师:话说的不错,但不像知己在跟我说。
生:最近过的怎么样?
师:过的很好。
生:你这次来是来玩,倾诉烦恼,还是抱怨?
师:我一开始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怎么会抱怨呢?你就是山中的鸟儿,你就是山中的露珠……谁还想说?
生:你最近有什么开心事,跟我们讲讲吧。
师:你看多亲热的知己呀!
生:老朋友,你回来了,我很想念你。
师:我也想念你呀!
八、导读质疑,领悟写法,读中入情,读中入境。
师: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师:“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
生: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师: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
生: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师: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
生: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写法。
师:用了拟人的写法,鸟儿、露珠、每一棵树就有了人的情感,人的行为。
师: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也在望着每一棵树,就这样,作者有了这样的感受,请大家看看课文,接着读。
生读:“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
师:此时此刻,作者也变成了山中的树、鸟……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板书“物我相融”。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他甚至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树,他与树已经“物我相融”。
九、自由朗读,感悟“友情”。
师:请大家大声读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作者觉得山中一切都是他的朋友。
师: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你还能感受什么?
生:我还能感受到他和山中的这些朋友非常热切。
十、创设情境,体会“友情”。
师:下面,让我们也跟山中的这些朋友热切地打打招呼吧,你想跟谁打招呼?
生:学生接读第五自然段
生:你好,清凉的山泉……
师:站着孩子,谁还想来打招呼?
生:你好,汩汩的溪流……
生:喂,淘气的云雀……
师:谁还想打招呼呢?
生:你好,川流的瀑布……
生:你好,陡峭的山崖……
师:大家看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会这样打招呼,师范读。自然把话筒给学生,学生接读这一段的句子。
十一、配乐美读,拓展“友情”。
师:请坐,你感受到了那份情了吗?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没有感受到它像热情的小诗,谁还想读
老师把文章排成诗歌的形式,打在大屏幕上,配上音乐。
学生读。
师;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谁?
生:绿油油的小草
生:连绵起伏山峰
生:五彩斑斓的蝴蝶
师:还有很多很多,你愿意也跟他们热切地打打招呼吗?你想跟谁打招呼?是可爱的蝴蝶?是漂亮的野花?还是其他的?谁先来?
教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可爱的蝴蝶————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
——————————————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是邀我与你共舞吗?
生:你好,勤劳的蚂蚁,你在地上爬来爬去,是想到我身上来玩吗?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邀我与你……
师:是欢迎我的到来吗?行不行?来,请你再说一遍。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欢迎我的到来吗?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漂亮的衣裙,是要参加舞会吗?
师:你看他的想象。
生:你也,黝黑的公蚁,你在地上不停地搬运着东西,是邀我与你一同当搬运工吗?
生:你好,翠绿的小草,你在微风中摇曳,是向我打招呼吗?
师:摇曳,多美的摇曳呀。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大家也许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
十二、回顾问题,交流总结
师:你看此时此刻,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山中的一切都成了他的朋友,他已经与山中的一切——(指板书:物我相融)
生:物我相融
师:现在你能谈一谈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吗?
生:因为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大自然的朋友,山中的每颗树都是他的朋友。
师:为什么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呢?因为山中——
生:有情
生:之所以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是因为山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他的朋友,他和山中的一切都结着深厚的友谊。
师:之所以,是因为用得好。
生:我觉得作者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是他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把它们都当作自己的朋友一样对待,都是那么的亲切、亲热,而且,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让人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有无限的喜爱之情。
师:而且,两层意思,第一层,因为有情,第二层,让我们体会到,多好。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在作者的散文《又见南山 》里有这样的话,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是呀,山中访友,饱含着作者对南山的无限眷恋,蕴含着作者对大山的一往情深。山中还有好多的朋友,我们没有拜访,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词句和表达上的特点,等着我们下节课继续寻访。下课。
板书:
山中访友
古桥 物 老朋友
树林 我 知己
…… 相 朋友
融
(情)
教学目的: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
4、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大诗人李白的长眠地太白镇。同学们知道李白为什么会选青山作为长眠地吗?(示大青山图)因为青山风景秀丽,大山深处有美景。今天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与李汉荣先生一起进山访友吧!(图示标题)我们看看山中究竟有哪些好朋友。(出示图片)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可配乐)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或由教师指出重点字词。(出示幻灯)
栀(zhī)子 憔(qiáo)悴(cuì) 湛(zhàn)蓝 携(xié)来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逝川(流淌的河流)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三)、研读与赏析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明确图示)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图示)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从称呼上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归纳(图示):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所以视大自然看为朋友,为我们等外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这样倍感亲切、动人,使作者的孤独之旅成为欢欣之旅。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图示):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合作实践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图示)运用第二人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2、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试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注意称呼的选择。示例:
A、你好!云雾姐姐:你让我忘记了许多愁苦,得到了许多欢乐,在走进你的同时,我有了腾云驾雾的感觉,让我尝试了飞翔。
B、你好!落叶,你曾为脱离母体而哭泣,曾为散落空中而忧愁;但当你感受到大地的气息,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你不再哭泣,不再忧愁,而是无私的将生命的最后一刻献给了大地,一如生时的超脱和平静。谢谢你,落叶。
C、你好!石桥啊,你没有卢沟桥的壮观,也没有长江大桥的雄伟,但你在我心中却十分高大。你每天都躬着身躯,让人们踏着你的脊背,你默默无闻,让我们看到你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D、你好!雪妹妹:你那么干净洁白,你是美丽的化身,你从天空富有诗意的落下来,跳着优美的舞蹈,我喜欢你!
E、你好!柏树,你用臂膀组成了绿荫,为我们遮挡强烈的阳光,用树叶做成了一张张邀请卡,邀请四海的亲朋好友,我带着敬佩祝福你四季常青。
(指几名同学读出自己的句子,评析。)
(五)、体验与反思(图示)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图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作业:(图示)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题目、作者)
二、 整体感知:
1、 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黑板显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 唱和(hè ) 湛(zhàn )蓝 栀(zhī )子
玄(xuán )奥 清澈(chè ) 禅(chán)心 犬吠(fèi )
憔(qiáo )悴( cuì ) 树冠(guān ) 凝(níng )静
2、 教师范读: 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体验与反思: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 ——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附: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构思新奇)
(多媒体展示:背景图“原始森林”、课题《山中访友》)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没有读过课文,请展开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
生: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
生: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
生: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
师:可作者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听作者给我们讲述他山中访友的经历。
(多媒体展示: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记)
师:听了刚才优美动情的朗读,谁能说说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蚂蚁、白云
生:还有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这些都是自然界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大自然是他的亲密的朋友
师: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的贴近,关系是那样的密切,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中,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浏览课文)
师:谁能说说,好,你说。
生:我喜欢老桥,(深情地朗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老桥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服务着,它宁愿自己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我喜欢它那种坚韧的意志。
生:我也喜欢古桥,我特别想与它交朋友,因为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但正是这种岁月的磨练能把坚韧与豁达给予它。
(全班同学鼓掌)
师:说的真好,曾诗怡同学的真情告白,让我们感受到了古桥平凡而伟大的灵魂。还有哪些山中朋友让我们特别喜欢?
生:我最喜欢的是:“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他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从他身上我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生:我最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我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我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我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师:从大家刚才的交流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山中朋友的美丽,而且得到了许多珍贵的启迪,相信大家已经深深的体会到了。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说成是“山中访友”?而不是“林中观景”?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四人小组讨论)
师:有了答案吗?谁来说说。
生:我们小组认为,“山中访友”,能体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崇敬大自然的情怀,把大自然当成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无话不谈的知音,而林中观景让人感到没有活力,不亲切。
生:我们的观点与他们差不多,因为作者在作文时,已经到了无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里已经成了一个个玄奥而善良的思想,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不是只用眼睛去观赏他们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在交谈。
生:我认为,“山中访友”,更加形象生动,给读者更大想象空间,使文章富有了童话般神奇色彩。
师:我也认为“山中访友”比“林中观景”更富有丰富新奇的想象,它把我们带进了那童话般神奇的世界,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变成了一棵树,体会到了人与大自然那种无我交融的心境,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呢?让我们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齐声朗读全文。
(师生同读,音乐声起)
师:合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再一次深深得陶醉在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接下来让我们来聆听一段来自山林间的真实旋律,想象你新生了一对翅膀,也飞到了山中,用心去感受它。
(多媒体展示:画面,音乐。学生聆听)
师:大自然用惟美纯真的旋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图景,此时此刻你们的心中或许已经有了不同的美景,请四人小组交流:把刚才听到的,感受到的、想象到的,口头描述出来并且记录下来,让我们集思广益,看看哪一组想象最丰富,语言最生动。
(学生讨论交流,音乐声循环播放。音乐停)
师:看大家讨论很热烈,相信你们的想象一定很丰富多彩,哪一组先来描述。
生:我仿佛听到了风精灵带着一阵花香飞来了,在树林间穿梭,回旋,每一株树都被这奇异的味道陶醉了,翠绿的双手有节奏地摆动着,白云见了忍不住要与他们共舞,呼唤着她们的女儿—雾来完成这个心愿。
师:这一组同学想象很新奇,他们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山风扑面而来,闻到了山野间飘来一阵阵花香。
生:我看到阳光,它射进了树林,大树爷爷们用翠绿的叶子剪刀,将阳光裁成许多块,送给小鸟们,送给小草们,送给每天陪伴树爷爷的小蘑菇们,鸟儿们收到了树爷爷的阳光片,歌声更宛转,小草收到了阳光片,把阳光当作被子,暖暖和和地盖在身上,伸伸懒腰,渐渐入睡。
师:这位同学描述的很生动,充满了童心童趣。
生:我感受到了:潺潺的溪水,平静而柔和,忽然,一块巨大的岩石挡住了溪水的去路,这下小溪急了,用整个明镜般的身躯与岩石搏斗,一块碧蓝的翡翠霎时间就碎了,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咚咚的回声漾出连绵悠长的旋律,此时此刻,似乎我也化作一颗水珠,在溪水中欢跳,在岩石上留下可爱的脚萤
师:听了她的描述,我也仿佛听到了小溪欢快的歌声,看到了一位凌波仙子,在愉快的漫步嬉戏。
生:听着悠扬宛转的音乐,似乎自己真的生了一对翅膀,拍打着飞向那葱郁的白桦林,宝蓝石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白云,它们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或聚或散,还时不时地变换形态。在这样的天空中飞翔真舒服,喳喳的云雀在空中微微荡漾,似乎在对我说:小鸟小鸟,我的好妹妹,你在城市生活的好吗?快点回来吧,湛蓝的天空依然等着你……。
师:这位同学想象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听到了小鸟们的窃窃私语,文美,情更美。
(结束语)每一组的表现都很不错,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我们只有在大自然这么宁静和谐的气氛里,才会奔涌出这么多的新奇美妙的灵感,课后希望同学们多亲近自然 ,与自然为友,相信你们会留恋往返,受益匪浅。
开学的第一天,崭新的课本发下去,我首先请学生浏览全册课文,看看本学期要享用的精神大餐的菜谱——目录,初步感受课文的总体内容,然后锁定第一组课文。这组课文安排的主旨是“感受大自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轻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读着这优美的导语,我充满热情地邀请学生:“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玩呢?最想到哪里玩呢?”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好多人都说想到草原去玩,那里辽阔无边,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做游戏。我顺势说:“草原是好玩,不过老师今天先带你们到山里去玩,访问山里的好朋友!”这样就导入了第一课《山中访友》。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写的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情,注意画出优美的词语以及生字,在有感悟的地方做上记号。我特别提醒学生,要有一副好心情,面带微笑,跟随作者山里边走一趟。学生或自然或很搞笑地带着笑脸有模有样地朗读课文,一边用彩笔在书里圈圈画画。读完以后我请学生反馈交流。我没有给学生设置什么问题,学生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因此回答很踊跃,现在的学生好多都很有“经验”,他们手里的参考资料并不比老师少,所以他们所提的问题几乎都是课文重点,考试的要点,答案也接近标准。
但有一个问题的答案却让我们大家都为难了,那就是作者山中访友究竟是在哪个季节。学生黄宇嘉说是在秋季,理由是秋风才比较凉爽,秋天落花、落叶才比较多。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特别表扬了他。但马上有学生说是在夏季,因为教学用书里边是这样解释的: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哦,这倒是个问题呢。按理我们没有必要去拘泥哪个季节,但要是考试时候应该填什么季节呢,答案可是要唯一呀。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当然没有给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栀子花在哪个季节开放?一年24个节气有什么特点?只有夏天才下雷阵雨吗?哪个季节露水比较重?
上课后学生回家翻日历,问家长,找来了许多资料:
栀子花:四季常绿灌木,木本花卉。高1余米,叶对生或3叶轮生,有短柄,叶片革质,倒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顶端渐尖,稍钝头,表面有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托叶鞘状。花大,白色,芳香,有短梗,单生枝顶;花萼裂片倒卵形至倒披针形,伸展,花药露出。花6瓣,有重瓣品种(大花栀子)。花期较长,从5-6月连续开花至8月。果熟期10月,果黄色,卵状至长椭圆状,有5-9条翅状直棱,1室;种子很多,嵌生于肉质胎座上。
从查找的资料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查找的过程中,我们还获得了许多乐趣,这就是在做学问呢,人认真起来是多么快活呀,还有,我们以前不太在意的民俗文化竟然是这样的神奇,真是生活处处皆语文呢,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大语文观啊。虽然我现在还模糊作者山中访友是哪个季节,但我却很开心,因为从愉快的教学自然地拓展开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就这一点令我很满足。开学的第一天,崭新的课本发下去,我首先请学生浏览全册课文,看看本学期要享用的精神大餐的菜谱——目录,初步感受课文的总体内容,然后锁定第一组课文。这组课文安排的主旨是“感受大自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轻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读着这优美的导语,我充满热情地邀请学生:“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玩呢?最想到哪里玩呢?”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好多人都说想到草原去玩,那里辽阔无边,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做游戏。我顺势说:“草原是好玩,不过老师今天先带你们到山里去玩,访问山里的好朋友!”这样就导入了第一课《山中访友》。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写的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情,注意画出优美的词语以及生字,在有感悟的地方做上记号。我特别提醒学生,要有一副好心情,面带微笑,跟随作者山里边走一趟。学生或自然或很搞笑地带着笑脸有模有样地朗读课文,一边用彩笔在书里圈圈画画。读完以后我请学生反馈交流。我没有给学生设置什么问题,学生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因此回答很踊跃,现在的学生好多都很有“经验”,他们手里的参考资料并不比老师少,所以他们所提的问题几乎都是课文重点,考试的要点,答案也接近标准。
但有一个问题的答案却让我们大家都为难了,那就是作者山中访友究竟是在哪个季节。学生黄宇嘉说是在秋季,理由是秋风才比较凉爽,秋天落花、落叶才比较多。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特别表扬了他。但马上有学生说是在夏季,因为教学用书里边是这样解释的: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哦,这倒是个问题呢。按理我们没有必要去拘泥哪个季节,但要是考试时候应该填什么季节呢,答案可是要唯一呀。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当然没有给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栀子花在哪个季节开放?一年24个节气有什么特点?只有夏天才下雷阵雨吗?哪个季节露水比较重?
上课后学生回家翻日历,问家长,找来了许多资料:
栀子花:四季常绿灌木,木本花卉。高1余米,叶对生或3叶轮生,有短柄,叶片革质,倒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顶端渐尖,稍钝头,表面有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托叶鞘状。花大,白色,芳香,有短梗,单生枝顶;花萼裂片倒卵形至倒披针形,伸展,花药露出。花6瓣,有重瓣品种(大花栀子)。花期较长,从5-6月连续开花至8月。果熟期10月,果黄色,卵状至长椭圆状,有5-9条翅状直棱,1室;种子很多,嵌生于肉质胎座上。
从查找的资料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查找的过程中,我们还获得了许多乐趣,这就是在做学问呢,人认真起来是多么快活呀,还有,我们以前不太在意的民俗文化竟然是这样的神奇,真是生活处处皆语文呢,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大语文观啊。虽然我现在还模糊作者山中访友是哪个季节,但我却很开心,因为从愉快的教学自然地拓展开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就这一点令我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