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小黑板、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测试百米跑步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整理和练习。
二、基本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师傅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徒弟的3倍少18个。
(2)一堆黄沙运走了30车后还剩下16吨。
(3)一条围巾的价钱比一副手套价钱的2倍多25元。
2、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学校舞蹈队有x人,歌咏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歌咏队有( )人;舞蹈队和歌咏队一共有( )人,歌咏队比舞蹈队多( )人。
(2)踢毽的和跳绳的每组都是x人,踢毽的有5组,跳绳的有8组。踢毽的有( )人,跳绳的有( )人;踢毽的比跳绳的少( )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 )人。
三、练习与应用
1、求x的'值
(1)三角形面积275cm。 (2)长方形周长9m。
第(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方程的依据以及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第(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交流时师随机板书不同的方程,并让学生说清列方程的依据。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x+1.5×2=9 (x+1.5)×2=9 x+1.5=9÷2
问:这几个方程哪些你会解了?请你说说应怎样解?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注意个别辅导。)
交流完后,让学生解自己所列的方程,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程来解。
指名3位学生分别板演。再集体交流。
2、第6题、第7题、第9题、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第8题
猎豹追捕猎物时的速度大约是一名优秀短跑运动员百米赛跑速度的3倍,大约比这名运动员每秒多跑20米。这名运动员每秒大约跑多少米?这只猎豹呢?
先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体育课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是每秒多少米?
再让学生解答问题,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想。
四、思考题
盒子里装有同样数量的红球和白球。每次取出6个红球和4个白球,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原来有红球多少个?
学生读题后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明“取出的红球比白球多10个”。
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些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一、激趣导入
1、屏幕上出现“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知识、学识、文化……)
2、屏幕上出现“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学、问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第二十七课。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我知道大家课前一定做了充分的预习,那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呀?
(生:4个自然段)
2、我想请4位同学来读一读,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好不好?
(生:指名读,并作点评)
3、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很多有学问的人,小时候都是非常好问的;学和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多问问题,才能学到知识;学和问不能分开;……)
4、通过预习,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地去学习、体会课文,相信大家对两者关系的感悟会更加清楚、明白。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后完成屏幕上的内容。
(生:按课文的内容完成填空)
2、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下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第一自然段。
3、在书中找找看,都向我们举出了哪些具体的事例?
(生:哥白尼、沈括)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你对哪个人比较感兴趣呢?
(指名说)
2、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再来认真地读一读,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谈谈你的收获,说说你觉得哥白尼或者沈括身上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学生进行汇报。
哥白尼: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哥白尼——好奇、好问
哥白尼从小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对科学奥秘的不懈追求,为其将来可以成为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学习了这部分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生: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沈括: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沈括——好问,善于观察和思考
通过大家的汇报不难看出,只有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够求得真知。
课文中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学习第二段
1、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他们距离我们都十分的遥远。
那么我们现在又面临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快在书上第二自然段找找看。
2、老师找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很新鲜是不是?面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大家来说说看,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多问问题)
3、古人云:“能者为师”,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只要他确实……向他请教)
4、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你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理解)
5、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这样才能学到更好的知识。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找到了可以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在本节课结束之前,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发相关卡片)
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来,谁想读给大家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
老师由衷地希望你们可以利用好这一把把金钥匙,让它可以真正成为开启属于你知识殿堂的大门!
课文首先提出观点,接着举
例说明“问”的益处,然后再举例
说明“勤学”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加减运算,能正确地列出8的加减算式。
2、尝试用三个数字在符号板上摆出不同的加减算式,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和减法的互换关系。
3、积极地动脑思考,主动探索数字在算式中的不同位置。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学过7以内各数加减法及8的组成。
2、物质准备:
——教具:符号底板(底板分成四格,两格上写有加号和等号,另外两格写有减号和等号,符号中间有空间便于写数字),8、3、5三个数字各一张,笔一支。
——学具:《幼儿用书》(P14、15、16),幼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奇怪的门卡。
——教师:爸爸带花花到其他城市去游玩,他们住饭店时,服务员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教师(出示符号底板和8、3、5三个数字):服务员说,当他们用这三个数字在门卡上摆出四道力口减算式,才能顺利地拿到门卡进房间。你们愿意来试试吗?
——幼儿思考。请个别幼儿来演示,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算式,集体检查。鼓励幼儿用三个数摆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
2、幼儿操作活动。
——看房子特征列算式。观察8座小房子,根据房子的颜色,在加减符号旁边填写数字,列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
——观察左边的数字,请你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观察三组蔬菜,想一想:哪两组蔬菜力口起来和下面的数字相同,请画线连起来。
——带领幼儿分别打开第15、16页引导幼儿练习8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加减运算。(也可以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本;舌动只完成一页练习,其它练习放在曰常或区域中进行。)
3、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操作活动。
——引导幼儿观察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发现两道加法算式的数字都相同,但加号两边的'数字位置不同;两道减法算式是等号两边的数字位置交换了。
——请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结果,看看有没有同样的发现。表扬正确列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的幼儿,然后结束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关数的整除概念,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提高判断能力,能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概念之间相辅相承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数的整除概念。数的整除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复习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部分知识。(板书:数的整除复习概念)通过这节课复习,我们要准确掌握概念,并理解概念,弄清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复习过程
1.复习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请大家看投影片上的三道算式:
①106=1.6 ②382=19 ③156=2.5
(1)第①和②、③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2)②和③相比较又有什么不同?(板书:整除)并追问:什么叫整除?
(3)观察整除式382=19,谁能被谁整除?为什么?
(4)在38能被2整除的前提下,38是2的什么? 2又是38的什么?(板书;倍数、约数)
(5)什么叫倍数?什么叫约数?
(6)倍数、约数能单独存在吗?它依存于哪个概念?
(7)从382=19这个式子中,可以看出38是2的倍数,还能看出38是谁的倍数?那么38可以叫做2和19的什么?(板书:公倍数)
(8)2和19只有38这一个公倍数吗?有多少个?为什么?
(9)既然2和19的公倍数是无限多个,那么有最大的公倍数吗?有最小的吗?是多少?
(板书:最小公倍数)
(10)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11)依据382=19这个等式,谁能用整除、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来说明等式中3个数之间的关系?
2.复习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1)我们已经知道38是2的倍数,2是38的约数,除2以外,38还有哪些约数?(板书;1,2,19,38)
(2)2的约数有哪些?19的约数有哪些?
(3)观察38,2,19这三个数的约数,你能指出它们的公约数吗?(板书:公约数)
(4)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为什么?
(5)38和2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38和2的什么?(板书:最大公约数)
(6)38和2的最大公约数是几?38和19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7)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8)2和19有公约数吗?是几?有最大公约数吗?是几?
(9)2和19的最大公约数是1,2和19是什么关系?
(10)什么叫互质数?(板书:互质数)
(11)请你举出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
3.复习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1)观察38,2,19的约数的个数,并以此为标准,给这三个数分类,可以分几类?
(2)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板书:质数、合数)
(3)如果把382=19改写成38=219,2和19叫38的什么?为什么?(板书:质因数)
(4)说2和19是质因数对吗?为什么?
(5)质因数能单独存在吗?它必须依存于什么概念?还有什么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6)把38这个合数写成2和19,这两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叫什么?(板书:分解质因数)
4.复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1)在计算中,我们常常需要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我们可以根据数的一些特征来判断。我们都学过哪些数的整除特征?(板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2)38,2,19中哪个数能被2整除。为什么?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3)能被2整除的数叫什么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呢?(板书:奇数、偶数)
(4)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的依据是什么?
(5)能被5,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6)改38中的一个数字,使它能被3整除,怎样改?
(7)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你能分别举几个数吗?
(三)复习概念间的关系
(1)在刚才复习的这些概念中,有哪些概念不能单独存在,请你列举出来。(板书:倍数、约数、质因数)
(2)倍数、约数、质因数分别依存于什么概念?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依存关系。(板书:依存关系)
(3)哪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4)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叫什么关系?(板书:包含关系)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382=19这个等式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不仅整理出了数的整除有关概念的网络图,还通过分析了解了概念间的关系。
(四)练习
(1)填空。
①在自然数中,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一个数是( )。
②所有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
③能被3和5同时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 );最大三位数是( )。
④小于10的所有质数的和是( )。
⑤一个四位数,千位上的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百位上的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十位上的数是自然数,但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个位上的数是最小合数,这个四位数是( )。
(2)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①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 )
②最小的质数是自然数中全部偶数的最大公约数。 ( )
③任意两个自然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 )
(3)思考题。
有14,30,33,35,39,75,143,169八个数。①把这八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②把这八个数分成两组,每组四个数,且使它们的乘积相等。应该怎样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教学。
1.通过一题多问,从具体到抽象,把本单元的主要概念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即:
复习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复习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复习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复习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而有目的、有计划的将这部分知识进行了系统整理,使学生对这块知识一目了然。
2.进一步分析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明确概念间的不同关系。从而提高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约数和倍数与整除的依存关系等。
3.应用概念综合练习。
练习充分,有层次,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明白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
3.通过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迁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意义,掌握法则。
教学难点
推导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二)导入新课
通过分数乘以整数意义的学习,使我们看到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教师逐次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正确列出算式,说出算式的意义。
投影:
的3倍是多少。)(板书)
投影:
一半。)
其中的一份。)
师:结合题说一说,把谁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把一瓶桔汁平均分成2份,取1份。)
少。)(板书)
投影:
先观察图,然后列式,结合图说出算式意义。(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3)不出示投影图,你自己还想知道多少瓶的重量呀?
分别列式,说意义。
列式?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5)观察概括:观察(2)、(3)、(4)几题的列式,乘数是什么数?(分数)(板书)被乘数是什么数?(分数、小数、整数)我们统一叫做一个数。(板书:一个数)
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6)练习:说说算式意义。
2.推导法则。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那么一个数乘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呢?
耕地多少公顷?
(把一公顷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一份,是1小时耕的。)
拿出发的纸,说明:这张纸表示1公顷,你能折出一小时耕的公顷数吗?并用红斜线表示出来。(把结果贴在黑板上)
①再贴出一张折叠后的结果。
这1份占1公顷的几分之几?怎样理解?(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1份,边说边用虚线延长5等分的线。)
论,后订正,板书)
分数有什么关系?(原式两分数的分母相乘。)
并计算出结果。
汇报、订正并板书。
贴出在折纸上表示的结果。
观察:原式和结果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概括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讨论、订正)
(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练一练
投影订正三种做法:
比较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好?注意:先约分再乘。(板书)
(四)巩固练习
(做本上或投影片上)
1.计算例2中算式的结果。
投影反馈时,强调先约分。
3.第7页,第1题,看图填空。(做书上)
4.先说过程,再说结果:
5.第7页,第4题,列式计算。
6.判断: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意义是什么?法则是什么?应注意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切忌结论式的教学,充分利用这节课的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教案设计重视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意义;用动手折叠、画,讨论等形式推导法则。使学生加深理解。教案中注意扶放结合,如例3第一问,是老师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分析思路,而第二问则是放开让学生依照第一题的解题思路学生自己列式、画图、说意义、推算结果。总结意义和法则的结论时,都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基本信息
课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学与问》教学设计
作者及工作单位
五指山市毛阳中心学校 黄海萍
教材分析
《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在上课时让学生先归纳段意,再进行指导讲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1、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2、揭提板书:学与问。
学生回答:说理文
学生齐读课题
先让学生回忆说理文的结构,了解文体的特点,理清结构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
2、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学生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回答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1、出示哥白尼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2、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
3、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
5、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出示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请用文中句子回答,并把文中的“你”改成“我”。
学生简介哥白尼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节并思考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学生齐读
指读,齐读
指名学生说
学生回答
指名说,齐说
学生齐读
把这两句话说给自已听
指名说,齐说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刻体会到“多问”的重要,同时结合重点句子的人称改写,让学生以“我”的身份去说,这既是人称改写的训练,又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落实。最后以名言总结,其目的是将“好问”在学生心中扎根。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沈括是什么人?
3、指名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4、完成题目。
a、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7、他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9、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10、出示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出示最后一段)
2、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5、送给大家一首诗:问到底(出示)
学生默读
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指名简要介绍
学生说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学生齐读
学生说: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自由读,独立思考
学生齐读
学生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齐读
指名读,齐读
指名读,齐读
紧扣开头的中心句,结合具体事例,当堂练习,学练结合,让学生经历求知的过程,在体验中,收获方法,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我在学、我在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学会”的智慧。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2、了解一个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并把自己感想的也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和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自评
师评
同学评
总评
认真专注(20分)
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主动参与(20分)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我都举手了
自由表达(10分)
发言时声音响亮
善于合作(15分)
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独立思考(15分)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敢于否定(10分)
敢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欣赏自我(10分)
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扬。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另一个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让学生明白“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勤学好问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答案。
在整个教学中,我认真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为主,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更加能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在知识的天地飞得更远。”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再联系实际生活,才能学以至用。
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阅读积累很有限,在提问到相关课外知识时,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回答完整,这说明以后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并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7、“练一练”,第39页练习六第16~2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找乘积是1的两个数”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过程,认识和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朋友”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能说说教室里哪些同学是你的朋友吗?
指名回答。
谈话:在将近六年级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朋友”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一些关系,比如两个数的乘积是1,就可以说是这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哪些数之间有这种关系呢?怎样找这样的两个数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1、理解倒数的意义。
(1)出示例7,学生独立完成。
(2)引出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 和 互为倒数。可以说 是 的倒数, 是 的倒数。
引导:请大家仔细观察,刚才我们找出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些算式里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指出: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的评议。
(4)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小结:倒数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数,而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当两个数乘积是1时,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2、归纳方法
(1)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分别找出 和 的倒数吗?
提问: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各组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小组讨论:引导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名回答:找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1。
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第17题。
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的倒数,并选择几个数说说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六第18题
学生独立宛成,再集体交流,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3、做练习六第19题
练习之前明确要求:观察每组的3个数有什么共同点,写出的倒数又有什么共同点,带着问题边写边观察。
全班交流结果,板书每组里各数的倒数。
提问:你发现每组数和它们倒数的特点了吗?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交流。
提出:从这四组数可以看出: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几分之一的倒数是几,几的倒数是几分之一。
4、做思考题。
启发:联系倒数的意义想一想,要使三个分数乘积是1,[板书:( )×( )×( )=1]必段符合什么条件?
引导:通过交汉我们知道,三个分数乘积是1,其中两个分数的乘积和第三个分数互为倒数,你能在这七个分数里分别找出这样的3个分数吗?试着找找看。
学生先尝试练习,再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计划: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教学内容:
P7“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对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整理的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信息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一下。
二、回顾与整理
1、出示小组讨论题: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2、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把各自思考的情况在小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讨论题(1) 可以让学生说说首先要将这样的方程作怎样的变形,并提醒学生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讨论题(2)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本单元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所举例子说明解决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180+6x=330 27x+31x=145 x-0.8x=10
2.2x-1=10 15x÷2=60 4x+x=3.15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解这些方程的准确率,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它的铁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5倍多197米,公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3倍少421米。
①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长多少米?
②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长多少米?
** 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后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师随机板书: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5+197=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3-42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
** 问:在列方程时应该怎样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
(2)练习与应用第3题
** 先让学生看图后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 问:这棵树苗从80厘米长到104厘米,经过了几个月?你怎么知道的?
** 问:你能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随机板书:
小树原有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小树现在的高度
(3)学校印制画册一共用去1740元,其中制版费300元,其余的是印刷费。每本画册的印刷费是3.6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
** 学生读题后,教师先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册印刷费”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制版费,另一部分是印刷费,也就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
** 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 交流时让学生结合所列的方程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整理与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 P7“练习与应用”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