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的应用(精选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比例尺的应用(精选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的应用》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28页。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巩固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连比中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与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与分数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关键:

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你可以想到什么?

(1)某班男、女生人数比是5∶4;

(2)柳树、杨树棵数比是1∶6;

(3)科技书和故事书比是5∶4。

2、练习:

(1)学校有故事书8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之比是2∶3,科技书有多少本?

(2)改编1题中的故事书80本为科技书有80本。

分析:每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想想你能列出几种不同的解法?

二、新授

1、出示例2:一种混凝土,由水泥、沙子和石子按2∶3∶5拌制而成。要配制这种混凝土6000千克,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1)想:2∶3∶5叫做水泥、沙子和石子这三种量的连比。意思是这种混凝土里水泥占2份,沙子占3份,石子占5份。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讲评。

2、试一试:一种青铜,内含铜88份,锡10份,锌2份。要炼制这种青铜400吨,需要铜、锡、锌各多少吨?

3、补充: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三、练一练。P64。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与上堂课有什么不同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28页。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求比例尺计算。

2、掌握根据比例尺求图上的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从中感悟到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单位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学具图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教师在音乐中朗诵描写奏的诗歌,音乐停,师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感受到春的气息,想去旅游)

2、揭示课题: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首先要做什么呢?(找地图,了解城市情况)从地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比例尺、图距、实距、方向)师: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在生活中的运用(板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二、自主探索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想去的地方,老师想带你们到南京玩一玩,你想吗?(想)

2、出示下面地图,思考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到想去的地方的方位,比例尺是多少,可以看出居住地及旅游的线路

4、学习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假设我们到南京旅游,住在金陵饭店,想去南京博物馆参观,你能计算出从金陵饭店到南京博物馆的距离吗?试试看。

(1)学生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要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解比例尺的方法做,也可以用其它公式做)

(2)学生试做,并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采用不同方法解答,说一说每一种方法思路及注意点)

5、学习求图上距离的方法

(1)出示:已知南京博物馆长600米、宽300米,现在做成比例尺是1:10000的平面图,你能求出南京博物馆在图上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

(2)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答,也可以用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解答)

(3)学生试做并板演。

(4)集体订正,说一说,每种方法的思路及注意点。

6、学生看书3738页,提出不懂的问题,集体解决。

三、反馈提高

1、学校的操场长300米、宽100米,要把平面图给制在作业本上,你认为选用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

(1)1:1000

(2)1:2000

(3)1:5000

(4)1:10000

选第(3)个最合适,让学生说明原因

2、量一量下图中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距离各是多少厘米,然后算一算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实际距离各是多少米?指名板演,并说一说列式的依据及解题思路。

3、根据条件绘制金山镇镇区平面图

(1)金石路在繁荣路和开发路之间并与两条路平行,距繁荣路300米(在图上画出金石路)

(2)金山小学在金中路东侧,在开发路北100米处,(标出金山小学位置)

四、小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测量出学校的实际长和宽,然后选用适当的比例尺一出学校平面图。

比例尺的应用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页的例7,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了解家到学校的大概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2、做“试一试”。

(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4题

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  做练习十一第5题。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4、  将下列各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1)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2)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0       40       80     120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                           的地图上,小丽量得某省会城市与北京的距离是32.5厘米。这个城市与北京相距多远?

(4)做练习十一第3题。

(5)学生阅读“你知道吗”,选择两个比例尺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应用

5×8000=40000(厘米)       解: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

40000厘米=400米              5:x=1:8000

x=40000

40000厘米=400米

答: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400米。

课前思考:

这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比例尺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让学生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来求实际距离或者是图上距离。解决这类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应该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行解答。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时,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帮助学生把握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

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以及学生的不同解法,可以归纳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在计算的过程中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注意单位的统一。在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实际距离时,要和学生强调解设中单位还应该是厘米,因为图上距离的单位就是厘米,所以要统一。

课前思考:

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在理解比例尺时,一定要结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

教材上介绍了3种解题思路,但我觉得前两种的思考方法是一样的。且第2种思路中“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这样的理解有跳跃性,我觉得还是让学生理解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00厘米”,最后让学生看问题所求的单位名称与计算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样,需要统一单位,这样学生比较好理解。

用比例的方法来解答这类问题,可能学生对这样的解法和方程解有一样的感觉,怕麻烦!但作为一种新的解题思路,必须让学生掌握,所以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这两种思路都掌握。在以后的练习中,如果题目没有要求解题方法,那么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答。

沈老师提出对比例尺的变式,我觉得不要介绍的好,学生只要用比例尺意义来理解,要么体会到是放大与缩小,用倍数来解答,要么根据比例尺列比例式解答。因为在变式中是将比例尺看作一个数来理解了,但学生印象中的比例尺是一个比。这个思维的跳跃太大了!我在前几年六年级教学中使用过这种方法,效果不好!

课前思考:

潘老师设计的教案总体的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我基本采用这一教学设计。由于刚放过三天假期,所以我想大部分学生对于放假前学习的“比例尺”这一部分知识应该遗忘得差不多了。那么在课始部分我们就可以借助复习题帮助学生复习比例尺的意义,以及两种不同的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例题7时,学生们一般都喜欢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算术方法来求出实际距离。而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学生不太容易想到。课上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里要关注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情况,当列出比例式后,可以再让学生说说比例式中的两个比分别是表示哪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为什么它们可以组成比例式等。

练习十一的第5题是让学生自己确定比例尺,课前需要学生了解自己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还需要指导学生量一量教材上第5题的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然后再确定比例尺。

练习十一的第4题也需学生自己去准备一张中国地图,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编一道实际问题。由于学生所准备的中国地图的比例尺是不同的,图上测得的上海到北京的距离也是不同的,但通过计算学生会发现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却是相同的。

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感觉自己课前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够充分,没有仔细阅读教材。虽然解决这类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计算。但是这节课还是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比例式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方法。从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来看,一开始很有必要让学生用比例式来求实际距离或者图上距离。因为尽管课上一再强调在解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单位,但是在练习中仍然有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在学生熟练了以后,接下来的练习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完成。

其次,我本来认为根据比例尺的定义可以得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这两个公式,正如高教导所说上完两节课后,感觉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本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学生自己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之后,自然而然会解决。如果强行让学生去记忆,太匡死学生的思维了。

在练习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求长方行草坪的面积或者是操场的实际面积,但是题中却没有明确具体的单位,有的学生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有的学生用平方米做单位,我和学生讨论后的想法是是因为没有明确要求,两种答案都可以,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平方米做单位更恰当些,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

课后反思:

应该说现在的教材中关于比例尺的应用凸显了比例尺的含义的理解,当学生对比例尺的含义真正理解了,那么他们就会灵活运用比例尺的含义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在学习例题7时,两个班中的大部分学生都马上想到了根据比例尺1:8000,说明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8000倍,那么从题中已知的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就可以指导实际距离是5厘米的8000倍,所以很多学生都用5乘8000来计算。这样的计算方法比较简便而且容易理解。如果老师不规定他们用比例来解的话,一般学生都不会去主动选择这种方法。课上,我也没有特别强调后一种方法,但在作业中我请学生用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其中一题。结果发现在设实际距离时出现单位名称不统一的情况,也就是说将两个单位名称不一致的数组成了比。这一问题要及时解决,还是要引导学生从比例尺的意义来分析错在什么地方。还有不少学生直接根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来列算式计算,应该说这种方法是最简便的,但在书写格式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150千米除以5厘米等于30千米,这样的表达值得探讨。不知这样书写的学生是否真的理解这一算式的实际意义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30千米。

沈薇老师谈到的操场的实际面积的单位名称,我想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们能理解应该用平方米比较合适,只是在解答时往往由于懒于改写单位名称就出现了用平方厘米表示操场的实际面积,这样做不能算错,但显然不合适。

课后反思:

今天的课上得很郁闷,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是假期后的第一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有的环节出现了包办代替的现象,这是本节课的最大遗憾。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合作,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从而获得知识。

课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加强了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在例题教学中,正如我课前预计的那样,学生都是根据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来列式解答的,并且两种想法就是教材上介绍的方法,学生的第2种解法比教材上更完整(先单位换算,统一单位后再进行计算)。没有学生想到用比例解答。于是在我的引导下,马上有部分头脑灵活的学生首先认识到第3种方法。于是我接着就强调了比例解的书写格式与注意点,提出用比例解的必要性。在巩固练习中,我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其中必须有一种是比例解,所以在解答时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我觉得这个时间花得值得。因为有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的训练,学生对每种列式的依据比较清晰。

课后与同组老师谈论了孙老师提出的疑义,我认为是正确的,学生对比例尺的含义理解到位,这样的解法是最简便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