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小编沉默为家人们找到的9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
【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了曲折的情节,学习本文,让学生结合所学小说知识,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了解本文主旨。
【教学对象分析】
社会主义和社会人们也崇尚金钱,与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有何本质上区别?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是评价不是批判,老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对小说人物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怎样,探究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
探讨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古今中外,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小说叙述我的一家人对于勒叔叔的态度的不断变化,就是想表达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二、范读课文
1、学生板书生字词:
挣衣冠整齐栈桥恐怖糟蹋氓赖赚赔偿褴褛拟定别墅覆盖骄傲撬牡蛎女婿哆嗦恭维煞白嘟囔保佑诧异狼狈不堪拮据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福音书2、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本文作者莫泊桑。
三、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上述词语在本文中的含义
四、略读课文
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五、学生评价哪些同学讲得好,还有哪些不足或学到了哪些写作技巧
〖教学反思〗
课前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不够,多音字、形近字混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让学生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人物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通过讲故事,�
三、讨论
本文用第一人称讲述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各自的言行神态,探讨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有什么评价?
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心理,理解小说的主题,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得出结论。
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
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
四、拓展练习
这篇小说在选做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兔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探究。
〖教学反思〗
学生比较合理地围绕主题,再创造,特别是在拓展练习时,平时极少发言的2个学生,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同学共同探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时运用的主要方法,《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二)能力训练点
1.绘行写神,深入细致的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情节 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欣赏课文朗读视频,理清情节脉络,然后从分析人物形象着手,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分析人物性格
2.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
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得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 教学课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由于文章情节生动、曲折、有趣、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宜充分欣赏课文朗读视频,从而理清情节,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
2.学生在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理解小说的主题。
3.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个性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用心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潜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述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述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潜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述、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主角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潜力。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的确。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精彩论述。
投影: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便是纯粹的金钱。金钱能使冰炭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形同陌路。法国优秀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以他卓有成就的小说对此作了准确犀利的阐释。这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小说,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 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资料,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拮据(jie2ju1):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o4):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a4):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a4):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1an21u3):(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an4)牡蛎(1i4)
2、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教师明确: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菲利普夫妇:恐怖——期望——恐怖——仇恨。
3、学生讨论:
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人胜,关键在于设置了悬念,构思巧妙,请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此刻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4、学生精读全文,思考:
(1)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资料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2)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FI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4)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一结果(逻辑)
期盼一破灭(心理)
开端一发展一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一结局(技巧)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归结:
(1)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最后。他被送到美洲。之后,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期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明白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3)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
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明白了于勒的状况,于婚事不利。
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必须和他相认。
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
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
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
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期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 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四、研读探究
1、分主角朗读。
主角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2、学生合作探究:
(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述,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学生研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明确:
(1)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述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有关作品的主题能够理解为: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应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取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2)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样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情绪。“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赏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小说语言。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请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创意性的结局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品味
1、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思考:投影: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1)请同学们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期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明白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明白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1)①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期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以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期望”,此刻这种期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起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2)这默念的三句话中,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没有什么不同。但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无义寡情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之后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状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资料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1)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明白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情绪,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最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体验反思
1、教师简要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2、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就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堂练习(视状况完成)
(分发讲义资料)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但是父亲的期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之后我们最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之后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之后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能够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2、十年中,“我”的父亲那“与日俱增”的“期望”是什么照你看,在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上,父亲与母亲有无不同
3、“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情绪之后又是怎样的情绪(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4、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述,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述的作用。
5、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6、对“我”心里默念的话,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力求清楚地交代于勒的身份。
B.证明“我”此时的复杂感情。
C.强调“父亲的弟弟”,证明“我”对父母的困惑、不满。
D.强调“我的亲叔叔”,证明“我”对叔叔遭遇的同情。
参考答案:
1原先称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之后则称“这个人…”“这个流氓”。从称呼的变化,能够看出她嫌贫爱富、自私冷酷。
2、“我”的父亲的“期望”是盼望发了财的弟弟回来,能带给他财富。“我”的父母在对于勒的基本态度上没有什么不同。
3、出发时,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骄傲”;之后则“大家都不说话”。
4、前一段景物描述衬托出全家人当时快活而骄傲的情绪;后一段则衬托出全家人失望而沮丧的情绪。
5、证明于勒很少得到温暖或进一步证明于勒确实很穷。
6、A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杯具,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完美心灵的答案。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煅炼学生口述能力,培养学生语感
过程与方法:小组学习、自主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金钱与亲情的关系,启发与鼓励学生自我表达。
教学设计:
一、导入:首先谈话导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
1、了解预习情况,理清人物关系(课件出示)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
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你能给这个人物写一个名片吗?
于勒的名片
姓名: ( )
国别: ( 法国)
生活年代:( 19世纪后期 )
主要事迹: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
获得荣誉:正直的人、有良心的,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 这个家伙
这个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
2、学生自由结合文本,了解于勒的际遇。
3、围绕于勒的个人际遇 ,对他个人的称呼,或者评价是怎样的,你能从文章中找出来吗?
4、结合对于勒这个人物的平价,让学生围绕于勒地评价展开对课文人物形象地分析,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设问:人们对待于勒的态度有什么样的不同?
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从文章中找出向对应的语句,加强师生的对话。
三,赏析人物的描写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紧紧结合语言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抓住神态描写,分组讨论,具体分析。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学生根据讨论,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神态。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古往今来,人们对金钱物欲的渴望,往往会超越真理、良知的防线,我国古代苏秦也有这样一段富有戏剧性的际遇。(补充苏秦的事例)
2、 课内小练习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___;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_____;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____;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____;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3、下面几则关于金钱的名言,或许让我们理智的看待金钱,千万不能沦为金钱的奴隶。
1.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
2.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出示小黑板)
四:课外作业设计
假如时过境迁,于勒又发达了,他给菲利普夫妇又来信了,请你以“于勒叔叔又来信了 ”为题目,写一篇小短文 。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2.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3.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的情节,体会巧妙地构思。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从学生自身出发,为文章的讲解做准备。】
我们大家多数同学都有兄弟姐妹,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之间一定是亲密无间,但是如果有一天你们在金钱、地位上发生变化,你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禁得起世俗的考验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课堂实录
一、了解作者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了解关于课文的文学常识。】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著名的有长篇《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短篇《项链》、《菲菲小姐》、《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检查预习
【设计意图:这几次环节,意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为老师正音做准备。】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拮据jié jū 栈桥zhàn 煞白shà 撬开qiào
诧异chà 牡蛎mǔ lì 褴褛lán lǚ
2.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苍白,没有血色。
撬开:用棍棒后刀、锥等的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头,使缝隙增大。
诧异:惊讶,觉得十分奇怪。
牡蛎:一种软体动物,又叫蚝,肉鲜味美,可食用。
褴褛:衣服破烂不堪。
三、走进课文,熟读小说,了解情节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使学生对文章有总体的了解,为后面的分析、讨论做准备。】
1.关于小说的知识复习。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情节的安排分为四个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2.速读课文,理清情节。
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1—4 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3.浏览小说,思考问题。
(1)于勒的命运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怎样?
明确问题:
(1)于勒命运:
早期放荡(第6段)
中期阔绰(8-10段)
老年落魄(29段后)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①赶(第7段)“送”、“打发”表面上用词很客气,实际上暗示菲利普夫妇的狠心,:惯例一词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冷漠关系。
②赞(第8段末,12段)母亲的话。
第3、4段,13、14、15段,语意反复,同样的情景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在他们的生活中却出现了无数次,足已写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企盼之情。
③(躲)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小结: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可以说是反复无常,然而变化的外衣下,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变的内心:那就是金钱至上的丑恶灵魂。
4.分析文中对于勒的不同称呼。有什么意味?
对于勒的称呼从情感和用词上可以分为两类:(1)褒义的;(2)贬义的。
分析:对于勒的称呼变化多次,用什么称呼取决于于勒是富有还是贫穷,能为他们带来什么。通过于勒称呼的变化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创作于勒这一形象的深刻目的:借小人物来反映深层的社会问题,揭示亲情在金钱、利益面前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不堪一击。在当时的社会里,金钱能左右人们的社会关系、能操纵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课后小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队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观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于勒人物的分析,通过对菲利普对于勒称呼的分析,我们能初步感受到金钱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那下一节课,我们就结合文本,找到人物的的有关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课后习题
1.整理课文的生字解词。
2.条理地梳理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人与人,人与亲人之间应有的关系;
2、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导学导读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莫泊桑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读他笔下的人物,可以是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充分显示出他的社会风俗画家的才能。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都有独到之处。
2、学习字词: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
给加点的字注音:拮据jiéjū栈桥zhàn煞白shà撬开qiào
诧异chà牡蛎mǔlì褴褛lánlǚ阔绰chuò
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苍白,没有血色。
撬开:用棍棒后刀、锥等的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头,使缝隙增大。
诧异:惊讶,觉得十分奇怪。
牡蛎:一种软体动物,又叫蚝,肉鲜味美,可食用。
褴褛:衣服破烂不堪。
3、指读预习提示,明确学法。
4、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问题,完成调查表
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调查表
流浪汉于勒主要情况调查表
姓 名于勒性别男年龄50多岁
籍 贯 法国哈佛尔
主 要
经 历青年时期没钱,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年时期有钱,正直、有良心
老年时期没钱,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主要社
会关系哥嫂菲利普夫妇、侄子若瑟夫、两个侄女、二侄女婿
5、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标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先后有哪些称呼。
明确: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
坏蛋流氓无赖
↓↓↓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
小子这个家伙贼讨饭的流氓
三、师生对话
话题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为什么前后不同?
于勒穷富:穷→富→穷
坏蛋正直的人小子
称呼于勒流氓有良心的人这个家伙
无赖好心的于勒贼
有办法的人讨饭的
话题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怎样变化的?
学法指导:跳读课文从称呼入手体会其态度的变化。
明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讨论结构,归纳小说主旨。
1.分段提示:
小说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依照“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情节,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开端——盼于勒。
第二部分(5——19自然段)发展——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自然段)高潮——见于勒。
第四部分(48——49自然段)结局——躲于勒。
2.归纳小说的主旨: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采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世界,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因贫穷而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五、课堂拓展:
根据小说内容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或俗语进行评说。
名人如是说:
罗兰: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三毛: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其他: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钱能使鬼推磨。
名人如是说: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龙应台
六、课堂总结
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充分描绘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穷则兄不认弟的惨象,艺术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七、布置作业:
练习六。
1、练习复述《我的`叔叔于勒》。
2、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情)揭示人物性格的阅读方法。
2、认识菲利普夫妇十足的拜金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一、承前导入
1、抽查字词掌握情况;
2、回顾段落划分及大意。
二、局部探究
1、试找出文中对“父亲”、“母亲”的神态描写的句子,细细品味,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神态描写:
①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②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③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
④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⑤他回到我母亲身边,是那么神色张皇。
⑥结结巴巴地说------
⑦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⑧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⑨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小结:生动的神态描写揭示了菲利普夫妇急剧变化的复杂的内心活动。
2、品析人物的性格
菲利普、克拉丽丝:爱慕虚荣、冷酷自私、唯利是图。
若瑟夫:纯真、诚实、善良、慷慨
点评: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
于勒:早期: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期:正直、有良心
后期: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3、问题探究:
①小说中的若瑟夫,作为一个孩子,目睹了父母对叔叔于勒的冷酷无情,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心理活动:当他知道那个又老又穷的水手就是叔叔于勒时,他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并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
点拨:这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
②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A: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就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B: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小孩的眼光,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C:用第一人称来写,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自由。
4、小结: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三、品味小说的情节美
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
点拨: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
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
点拨: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③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点拨: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四、问题探究
探讨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点拨:
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不是于勒。虽然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这个人物也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但判定作品中某一人物是否主人公,关键应看这一人物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作者设置于勒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菲利普夫妇的活动是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于勒的命运不同,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也不同。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钱,金钱的得失与有无,决定了他们对于勒的亲疏好恶,决定了他们自身的喜怒哀乐,拜金主义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还通过菲利普夫妇最终抛弃于勒的结局,形象地揭露了拜金主义者六亲不认、丧失人性的丑恶灵魂。可见,菲利普夫妇是小说主题的承载者,他们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五、拓展提升
课本中有幅插图,是“我”给于勒叔叔钱的情形,这是整篇小说中最温情的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练习小说内容,给这幅画名个题目,并说说你的体会。
题目示例:“熟悉的陌生人”:那个人是我的叔叔,虽然以前从未谋面,但从小到大,他的名字却经常萦绕在我的耳畔,那时我们是多么盼望能见到他啊,似乎是那么的熟悉。而如今真正见到了,却不能相认,又觉得是那么陌生。我真看不懂这个世界了。
六、作业
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发挥你的想像,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一)谈话导入
1、人与人,人与亲人之间应有的关系;
2、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P168)
(二)导学导读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P168)
2、学习字词: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
给加点的字注音:
拮据jiéjū栈桥zhàn煞白shà撬开qiào诧异chà牡蛎mǔlì褴褛lánlǚ
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苍白,没有血色。
撬开:用棍棒后刀、锥等的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头,使缝隙增大。
诧异:惊讶,觉得十分奇怪。
牡蛎:一种软体动物,又叫蚝,肉鲜味美,可食用。
褴褛:衣服破烂不堪。
3、指读预习提示,明确学法。
4、教师范读全文谎?伎蓟?植糠帧⒐槟啥温浯笠狻?
5、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躲”,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
讨论明确:第一部分(1——4),盼。第二部分(5——19),赞。
第三部分(20——47),见。第四部分(48——49),躲。
(三)布置作业:练习六。
第二课时
课时目的:学习第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承前导入
1、抽查字词掌握情况;
2、回顾段落划分及大意。
二、讲析一、二部分
1、指读第一部分
2、讲析并板书
(1)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境。“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了。
①样样——都要节省(无一例外)总
二②请吃——不敢答应(以免回请)拮
③买货——减价底货(拮据至极)分——穷
段④长袍——自己做的(无可奈何)据
⑤花边——计较半天(爱慕虚荣)
(2)三、四自然段,通过父亲“只要一看见……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行动和语言两方面简练、生动的描绘,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永不变更”意味着父亲那句话已说过无数次了,极写盼望之情的强烈。
(2)小结: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
3、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小说在此设下悬念。请大家速读第二部分(4——19),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4、速读后,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板书:
于勒行为不当
叔叔这之前坏蛋流氓无赖
(从前)分文不值恐怖打发他到美洲去
“吃得一干二净……”
父亲还大大占用……对比
的弟做上了买卖……很大的买卖
弟那时候能够赔偿……损失希望盼他回国
(现在)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于勒一回来……境况就不同
5、明确:(1)引起菲利普夫妇“恐怖”的最根本原因是:“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2)于勒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是因为:于勒来信表示“希望能够赔偿……损失”,从而“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3)同样是“于勒”,为何菲利普夫妇对他的评价先后不相同,亲疏前后不一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金钱。
6、教师简析十三至十九段。
(1)13——15,照应第一部分,再次竭力渲染,铺排盼望之情,也为后文于勒再为“恐怖”作好铺垫。
(3)16段中的“上千种计划”,富有讽刺意味,毫无着落的财产,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十分可笑,也显得可怜、可鄙。
(3)17、18段笔触幽默有趣:姐姐们28、26岁了还“老找不着”对象,从一个新的角度是“拮据”;公务员看中二姐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含蓄的指出,他是看到即将到来的财产才上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4)19段,顺着二姐结婚的情节,自然的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情节。
7、小结: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写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作者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不同的情况和菲利普夫妇对他由“恐怖”转为“希望”的心理变化。
三、作业:完成练习一。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执教:程红兵
评析:钱伟康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生:“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花花公子”。
师:“花花公子”是对于勒的评价吗?
生:不是。花花公子是说有钱人家的子弟,而于勒家不是,于勒家比较穷。
师:对,请继续找。
生:坏蛋、流氓、无赖。
师:这是直接指于勒吗?
生:不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说的,但实际上暗指于勒。还有“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师:很好,这个同学找了很多,还有没有?
生:“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对,这几句话很重要。现在我把同学们找的主要的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请同学们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请按时间顺序说。
生:“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师:对,占了钱。他们对于勒采取什么态度?
生:把他赶走了。
师:你怎么知道是赶走的?
生:课文用“打发”一词,可知是把于勒赶走的。
师:下面依次有哪些话是在同一情况下说的?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师: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么说?
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师: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干什么?
生:到海边的栈桥上等于勒回来。
师:这位同学说“等于勒回来”,这个“等”字用得好不好?请说说道理。
生:不好,“等”字不能说明这一家人此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盼”字,文章哪些细节体现了“盼”字?
生:“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师:于勒在不在这只船上?
生:不在。
师:你怎么知道?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竟”表示意外,父亲希望于勒能出乎意料地来到身边,表现了他急切盼望的心情。
师:说得好。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师:这句话是体现“盼”吗?
生:这句话主要体现这家人高兴、得意,还有几分骄傲的心情,把信给别人看,为了炫耀。
师: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师:很好,10年时间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希望,反而增加了。还有吗?
生:“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这笔毫无着落的钱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可以看出他们急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分析在理。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了急切盼望的心情。请同学们认真看。生:“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师:他们真的看到了吗?
生:没看到,是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幻觉,人到了急切的程度才会出现幻觉。
师:说得好,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再看其他几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最后几句话是在见到于勒时说的,当他们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时,菲利浦夫妇就大骂于勒是贼是流氓。
师:是当面骂的吗?
生:不是,是背着于勒骂的。
师:为什么要背着?
生:生怕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同时也生怕好不容易找到的女婿知道这件事,因为这位女婿是冲着于勒那封发财的信才下决心求婚的。
师:后来这一家人又怎样了?
生:为了避开于勒,他们改乘另外一条船
。师:我们把情节理一下,请看板书:
赔钱……盼
占钱………赶
有钱……赞
没钱………骂 避
从以上板书可以看出,小说情节不长却也曲折起伏,特别是后面情节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的话,应该分在哪里?
生:从开头到旅行之前为第一部分,从动身旅行到最后为第二部分。
师:我用一幅对联概括两大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
生:人不如钱。
师:请解释一下。
生: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
生:“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生:“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后来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师:同学们拟得非常好,跟老师想的一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现在我们再来作第二次分类,看看我们前面找出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些都是大家的看法。“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流氓”,“这个贼”是母亲克拉丽丝说的。“这个家伙”是父亲菲利浦说的。“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若瑟夫说的。
师:很好。这么归类以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同一个人前后态度截然不同,母亲克拉丽丝开始极力夸赞于勒,后面又恶意咒骂于勒。师:由此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请谈谈你对克拉丽丝的看法。
生:这个人太无情义,满脑子只有金钱,非常自私、势利,只管自己的得失利害。
师:菲利浦夫妇都是小人物,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坏蛋,但由于他们对待亲兄弟的态度,我们从心底鄙视他俩的人格。还有什么发现?
生:菲利浦夫妇有些不同,克拉丽丝骂于勒是贼是流氓,菲利浦只说于勒是这个家伙,说明菲是有点同情于勒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比较细致,但我们看看菲利浦是不是同情于勒?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菲利浦最终没认自己兄弟,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由此看出他也是无情的,他也是以金钱为重的,菲与克只是有点程度不同罢了。
师:很好,具体说说。
生:克拉丽丝更泼辣,更冷酷,更有心计,因而她也更令人讨厌。
师:这一家人都是一个态度吗?你们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若瑟夫和他的父母不同。
师:好,我们来齐读文章写小若瑟夫的一段话:从“我看了看他的手”———“我的亲叔叔”。(读略)
师:同学们还没有把文中的感情读出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里一共三句话,前二句写谁?
生:写于勒。
师:是谁的目光看于勒?
生:若瑟夫的。
师:我读一下,你们看这目光包含了什么?(师读
)生:目光饱含了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
师:第三句是写谁的心理活动?
生:若瑟夫的心理活动。
师:“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
生:“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生读)
师:这一遍读出了感情。若瑟夫与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有何作用?
生:突出了双方的性格。
师:对。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生: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师:好。下课。
【评析】听程老师上的《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感到很有特色,兹略述于后。
1 精选教学切入口。对于小说的一般教法,或从整理故事情节入手,或始于人物形象分析,而程老师却另辟蹊径,他把菲利浦一家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作为切入口。由于菲利浦一家对于于勒发迹和落魄的不同的反应,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也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程老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主题,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世态炎凉和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乃至语言文字的全方位理解,进行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
2 充分调动语文因素。既然是文以载道,我们当然应当以文明道,那种贴标签,或是不着边际的架空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请看程老师的示范,他抓住一个“盼”字,引导学生联系小说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菲利浦一家企盼于勒回来,决不是什么亲人团聚,而是在他们看来,于勒能带来世 这样的阅读分析,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一体,既使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更使学生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
说明: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篇目,做学生时学习,做教师时教读。读了很多遍,教了也不止一遍,学生在变化,教学设计也在变化。
前天,集体备课时,组内薛莲凤老师的关于此课的教学设计,吸引了我的注意。
我突然想起,自己就此文本思考并实践过的一个教学设计,曾经获得了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十一次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0月24日已经发表在博克上,即《〈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今天,征得薛老师同意,现将此设计贴出来,以与各位同仁共享。
下面是薛老师关于本课的思考:
西安爱知中学薛莲凤
《我的叔叔于勒》是个老篇目,我学过也教过很多遍了,这几年再读经典,如教师用书有关资料五所说,“每一次读,心头就像压着一块石头,感到一种无法排解的悲哀。”它不是如马恩所说“资产阶级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也似乎不完全是对可怜又可鄙拜金相之菲利普夫妇的讽刺。这篇文章在语文能力上注重巩固学生分析诸多描写方法作用,在情感价值上引导学生理解世事多面、人心冷暖,不绝对批判是种宽容,不盲目赞扬是种智慧。
重点:
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②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难点:
①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预习题:
阅读全文,勾画文中所有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句,做出部分详批。
第1课时
一、
1、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2、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二、交流探究
交流预习内容:分析文中所有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句。
(一)第一阶段:
1、第3段,“衣冠整齐散步”
2、第3段,永不变更的话,第13段母亲的话“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一个有办法的人。”第14段父亲的话永不变更的话。
3、第16段,上千种计划包括置一所别墅。
4、第20段、第48段中哲尔赛旅行去与回时的两处景色描写。
5、第21段22段,父亲被高贵的吃法打动,“郑重其事”带女儿女婿走去,母亲振振有词的安排。
6、第27段、28段、31段、32段、34段、36段,46段。父母的惊慌、暴怒。(但32段学生对父亲迂回冗杂的问话背后的紧张,有些学生理解会有偏颇)
7、第42段中我眼中的“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及我心里对于勒叔叔身份的三次强调。
小结:(部分示例)
虚荣:第3段,生活拮据的我们一家每周穿戴整齐地每日去海边散步,期盼遇见已阔绰发迹的于勒叔叔,表现了这种穷人对富人本能的羡慕崇拜甚至谄媚讨好,羞于以困蹙示人而百般掩饰贫穷的自卑怯弱,自卑之极表现为虚荣。
贪婪:第16段,对于于勒的一封信,我们便认定他回国是十拿九稳的事情,可见我们对他回国来改变我们生活的希望之深切。大家拟定的计划没有对亲人的一丝思念半点担心,全是对他的钱的种种安置。
自私:第34段“呆直”“煞白”及吞吞吐吐的语言细致且具体刻画出了父亲此刻的失望、落魄、难以置信,是原以为飞黄腾达的于勒能带给他们财富的美梦破灭,与自己弟弟的安危困苦没有关系,而且更进一步,其中还有紧张、恐惧是害怕于勒再次回来坐吃山空成为负担吧。
刻薄:第38段或第46段,母亲的暴怒源于气急败坏恼羞成怒,而此时于勒并未危及干扰到我家生活,母亲却骂他“流氓、贼”等,可见她的促狭与刻薄。
母亲精明:第31段,母亲看到落魄的于勒后,相比于父亲她临危不乱,反而指挥若定、敏捷果断地做出一步步的部署。表现出她的精明刻薄。
我的善良:第42段,这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这三个称呼强调了“我”与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以及“我”对此的认同、不排斥,更有深深的同情,变现了“我”朴素的善良,赤子般的纯真。三句对此自然关系的肯定也表现了我对父母行为的困惑、苦闷。
(二)第二阶段
文中第18段,讲了这个即将成为我二姐夫的“公务员”,他为什么向我二姐求婚?文中又说他诚实可靠,人是复杂多面的,请
第1段、我父亲工作到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第2段、我母亲精明打理拮据的生活。
第8段、我6段我叔叔挥霍无度,但在第8段中他的歉意中表现了他的良知,及第9段中
他落魄之时写信给哥哥嫂子,怕哥哥嫂子担心他,看出他的并非薄情寡义之人。
(三)本课小结:
请小组讨论小结,塑造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1、神态、动作、语言。
2、虚实结合
3、环境描写
第2课时
一、柴静有一段话:我们做记者的,几年下来,有个变化,以前采访时总觉得对面是好人坏人,现在觉得有好事坏事,老曾曾经说:“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则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则为小人。”
我们今天不去从对人的评价讨论中探究主题,我们努力去区分事之好坏可为与不可为。请大家思考回答:文中哪些事是一定值得肯定的,哪些事是一定值得否定的,哪些事是可以理解的。
事例:
1、于勒挥霍无度甚至逼得父母动老本,享乐到自私是完全要否定的,而他有心怀歉意,在再次落魄至于流浪无异时,也没有去想着投靠哥哥嫂子是可以肯定的。
2、菲利普夫妇虽然尽所能地生活,但是依旧拮据困苦,连女儿的婚事都受到影响了,他们对于勒不相认退一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我”给了叔叔五个铜子小费时,母亲的暴怒是必须被否定的。因为与亲情相抗衡的天平另一端是全家生机甚至是女儿幸福时,我们退一步能接受他的冷漠,而当亲情无法抗衡的是天平一端放着的五铜子小费时,人心自私到冷漠,冷漠到阴暗。这是必须批判的。
3、菲利普夫妇从前面的期盼、希望甚至谄媚到后面如遇瘟神的躲避厌弃,强烈的先后反差,是人的主观情感以财富地位改变而改变,西方之于勒与东方之范进都受到此遭遇,周围人的趋炎附势是由其生存境遇决定的,这点是可以理解的,但其中反射出来的人性中自私势力善变是值得否定的。
4、渴望于勒回来改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希冀享乐是贪婪不可以肯定的。
二、请思考如果文中的“我”可以做主,他在当时会把于勒叔叔领回家吗?如果是成年后的他,会吗?
当心性受到物质的挤压时,会有怎样的变化。
“我们无法嘲笑于勒,也无法嘲笑我的父母。小说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生活,反思我们的人生,反思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此篇小说外部尺幅很小,而内容的尺幅极大……它可以让一代代的儿童都不要忘记,更不能轻视自己少年时期的人生观察和人生体验,并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对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三、请思考文章的主题。概括全文后,探究主题。
挥霍无度的于勒叔叔被遣送到哲尔赛岛后寄信说自己发了财,由此引得生活拮据的全家人长达10年之久的遥思远怅,全家人因二姐婚事哲尔赛旅行偶遇了卖牡蛎的于勒,父母多年美梦破灭后如避瘟神般惶恐躲避,而我因赠与他五个铜子小费也被母亲训斥。人道主义作家莫泊桑写出了对生活勤恳但拮据艰难的小人物种种辛酸,包含着对幼年的“我”没被物质左右时朴素、纯真、美好初心的肯定与赞扬,把在物质的挤压与压榨下暴露膨胀出的自私、市侩、冷漠之人性弱点给予辛辣讽刺无情批判,表现作者对于如何抵御物质对人性的侵蚀人成长中种种美好品性缩水的反思。
四、发散训练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