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12篇《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展,它进一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渗透了函数与不等式的思想,为以后内容学习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领悟到“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是十分很好的素材,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方程的建模思想学生还是初步接触,寻找相等关系对学生来说仍相当困难,所以确定“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等关系”为本节的难点之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方程的解对客观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二。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1) 结合生活实际,会在独立思考后与他人合作,结合估算和试探,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本节的三个实际问题,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其合理性
(2) 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1) 本节的内容就是通过列方程、解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估算与试探的思维方法也很重要,这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 七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建模还比较陌生,建模能突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又是课标所大力倡导的,因而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有用的数学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数学活动中,有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更接近生活,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师生合作,探索解决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1) 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2)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2.目标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品质,这是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关键
三、教材处理与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拟定两课时完成,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探究Ⅰ、探究Ⅱ)。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本节课采用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课中以设疑提问、分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
一、课题名称: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比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洁明了,省时省力;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慨括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3)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去分母解方程。
难点:去分母时,不含分母的项会漏乘公分母,及没有对分子加括号。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引导发现法,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我手中有6,x,30三张卡片,请同学们用他们编个一元一次方程,比一比看谁编的又快有对。
学生思考,根据自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程度自由编题。
问题2:解方程5(x-2)=8
解:5x=8+2,x=2,看一下这位同学的解法对吗?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后,就知道其中的奥秘。
问题3: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减少2000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
2、探索新知
(1)情境解决
问题1: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____度;上半年共用电____度,下半年共有电_____度。
问题2:教室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根据全年用电15万度,列方程,得6x+6(x-2000)=150000
问题3: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
6x+6(x-2000)=150000
↓去括号
6x+6x-12000=150000
↓移项
6x+6x=150000+12000
↓合并同类项
12x=162000
↓系数化为1
x=13500
问题4: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
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
设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6x+6(x+2000)=150000
(学生自己进行解决)
归纳结论: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率和去括号法则化简。(见“+”不变,见“—”全变)
去括号时要注意:
(1)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
(2)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2)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
例题、解方程:3x—7(x—1)=3—2(x+3)。
解:去括号,得3x—7x+7=3—2x—6
移项,得3x—7x+2x=3—6—7
合并同类项,得—2x=—10
系数化为1,得x=5
3、变式训练,熟练技能
(1)解下列方程:
(1)10x-4(3-x)-5(2+7x)=15x-9(x-2);
(2)3(2-3x)-3[3(2x-3)+3]=5;
(3)2 (x+1)+3(x+2)-3=-4(x+3)
(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3)学校田径队的小刚在400米跑测试时,先以6米/秒的速度跑完了大部分的路程,最后以8米/秒的速度冲刺到达终点,成绩为1分零5秒,问小刚在冲刺以前跑了多少时间?
4、总结反思,情意发展
(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①本节主要学习用去括号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②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转化思想。
③注意的问题: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乘数与括号内多项式相乘,乘数应乘遍括号内的各项;在实际问题中,要会找等量关系。
5、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98页习题3.3第
1、2题。
(2)选做题:
①解方程:3x-2[3(x-1)-2(x+2)]=3(18-x)。
②杭州新西湖建成后,某班40名同学划船游湖,一共租了8条小船,其中有可坐4人的小船和可坐6人的小船,40名同学刚好坐满8条小船,问这两种小船各租了几条?
六、课后小结:
本节课突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和实际问题引入课题,然后逐步给出解答。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
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在设计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尝试得到解决,归纳出去括号解方程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
从设计上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南岭中学范荣华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2、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3、通过用一元一次方程刻画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归纳、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由实际问题建立方程,模型思想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是在几岁开始参加工作的吗?老师给出一个条件,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我的开始工作年龄:我的开始工作年龄乘以3再减去3等于60。
2、指名回答并让他说说是怎样算出来的(方法可能是算术方法或方程方法)。由方程方法引出复习:什么是方程?
3、揭示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学习目标。
二、探究问题情境、建立方程模型
1、师生共同探究问题情境一。引导观察阅读课本P130插图:
①思考:题中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它们有怎样的关系?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方程?
②引导交流,师评议补充。
2、让学生按照探究问题一的方式,思考解决P130—P131剩下的四道题。
教师巡查并提示找出已知量、未知量及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还要注意题目中的不同单位。
3、引导交流学习结果。
4、小结:这些现实问题包含各种不同的数量关系,但这些不同的数量关系都可以用方程这个模型表达。方程这个数学模型是我们解决现实世界许多问题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式,这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进一步体会到。
三、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1、议一议:前面我们所列出的方程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全班交流,引导归纳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练习: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2+5=32x2103m2x30y0xx1xy134、介绍“方程的解”的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如,x=2是方程的8x-5=11解;x=6是方程40+10x=100的解。(提示判断方法: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中)
四、巩固练习
完成P131 “随堂练习”。
五、教学小结
1、学生:说说在这一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现实问题,并建立方程模型,认识了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还知道了不同的数量关系可以用方程这个模型表达,以帮助我们简便、有效地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完成P132“习题5.1”。
2、阅读P129导学部分丢番图的墓志铭,列出求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的方程,并尝试求出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2、会从题目中找出包含题目意思的一个相等关系,列出简单的方程。
3、掌握检验某个数值是不是方程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讨概念,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方法,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体现数学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三、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配套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老师学会了一个魔术,情你们配合表演。请看大屏幕,这是20xx年10月的日历,请你用正方形任意框出四个日期,并告诉老师这四个数字的和,老师马上就告诉你这四个数字。
生1:24,
师:2,3,9,10
生2:84
师:17,18,24,25
师:同学们想学会这个魔术吗?
生:想!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学会。
2。突出主题,突出主体
(1)师:看大屏幕,独立思考下列问题,根据条件列出式子。
A、 x的2倍与3的差是5
B、长方形的的长为a,宽比长少5,周长为36,则=36
C、 A、B两地相距18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驶30千米,乙车得速度是甲车速度的1.5倍,经过t小时相遇,则=180
生:(1)2x—3=5(2)2(a+a—5)=36(3)30t+1.5(30t)=180
师:这些式子小学学习过,它们是()?
生:方程。
师: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等号的两边分别叫做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现实,学生齐读)
2、师:小学我们学过简易方程,并用简易方程解决应用题,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际应用题,用方程解答起来更加方便。请自己阅读课本P/79—81,(课本内容略)并把课本空空填写完整,不懂的和你的同学交流。还要回答下列问题:
(1)你是如何理解“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2)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3)什么是的解?你找到验证的方法吗?
师:在阅读P/80例题1时老师做出友情提示:
(1)选择一个未知数x
(2)对于这三个问题,分别考虑:
用含x的未知数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用含x的未知数表示这台计算机的检修时间;
用含x的未知数分别表示男、女生人数。
(3)找一个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学生讨论出上述答案后
师:大屏幕显示上述问题的答案
三、体现新时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大多数学生完成课本阅读和解答好课本问题、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请几名代表学生汇报所列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
师:(强调)
(1)方程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数;
(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
【这一小小的点拨,有画龙点睛之作用,突出方程的实质性含义,为以后列出更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精彩的舞台
师:本节知识也学完了,你能解释课前老师魔术中的几多秘密?
设任意框出的四个数字的第一个为x,则:
生1:x+(x+1)+(x+7)+(x+8)=24;
生2:x+(x+1)+(x+7)+(x+8)=84
师:很好!如何算出x的值,是我们下一节课要探讨的问题(继续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老师想当堂检测一下谁掌握的最多,最好,请看大屏幕。
五、基础巩固与知识延伸
(1)基础练习见同步练习册
(2)拓展练习如下;
1、下列四个式子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1+2+3+4>8
B、2x3
C、x=1
D、|10.5x|=0.5y
2、已知关于x的方程ax+b=c的解是x=1,则=
3、下面有四张卡片,请你至少抽出三张卡片编写两道一元一次方程,并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你和谁不谋而合!
六、小结作业
第一节:从问题到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条件: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第二节: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要变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第三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1)审题: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
(2)找出等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
(3)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检验后写出答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
2.掌握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转化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
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知识复习
(二)引导探究:带括号的方程的解法。
例1.2(x-2)-3(4x-1)=9(1-x).
解:(怎样才能将所给方程转化为例1所示方程的形式呢?请学生回答)
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1,得:
遇有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
(三)练习:(A)组
1.下列方程的解法对不对?若不对怎样改正?
解方程2(x+3)-5(1-x)=3(x-1)
解:2x+3-5-5x=3x-1,
2x-5x-3x=3+5-3,
-6x=-1,
2.解方程:
(1)10y+7=12-5-3y;(2)2.4x-9.8=1.4x-9.
3.解方程:
(1)3(y+4)12;(2)2-(1-z)=-2;
(B)组
(1)2(3y-4)+7(4-y)=4y;(2)4x-3(20-x)=6x-7(9-x);
(3)3(2y+1)=2(1+y)+3(y+3)(4)8x+4=2(4x+3)-2(-3+x)
(四)教学小结
本节课都教学哪些内容?
哪些思想方法?
应注意什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中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逆运算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并在前一章刚学过整式的概念及其运算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的意义,建立方程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用尝试检验法来求解,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
综上分析及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⒈.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⒉.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方程,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⒊.体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尝试检验法
⒋.回顾理解等式的两个性质,并初步学会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用尝试检验法求方程的解
难点: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设计中,注意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天平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
三、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为: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观察归纳,建构新知——交流对话,自我探索——
理解性质,应用巩固——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所以,我设计如下问题:
xxxx年夏季奥运会上,我国获得32枚金牌。其中跳水队获得6枚金牌,比射击队获得金牌数的2倍少2枚。射击队获得多少枚金牌?
如果设射击队获得x枚金牌,那么跳水队获得(2x-2)枚金牌,所以得到等式:。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选一选]: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
⑴5x=0;
⑵42÷6=7;
⑶y2=4+y;
⑷3m+2=1-m;
⑸1+3x.
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进一步回顾掌握小学已学过的方程的概念和列方程。也为下面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建构做好准备。
[练一练]:请你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下列问题中的条件,分别列出方程:
⑴奥运冠军朱启南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决赛中最后两枪的平均成绩为10.4环,其中第10枪(即最后一枪)的成绩为10.1环,问第9枪的成绩是多少环?
设第9枪的成绩为x环,可列出方程。
⑵国庆期间,“时代广场”搞促销活动,小颖的姐姐买了一件衣服,按8折销售的售价为72元,问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
设这件衣服的原价为x元,可列出方程。
⑶有一棵树,刚移栽时,树高为2m,假设以后平均每年长0.3m,几年后树高为5m?
设x年后树高为5m,可列出方程。
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足球分赛场---秦皇岛市奥体中心体育场,其足球场的周长为344米,长和宽之差为36米,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则长为(x36)米,可列出方程。
【通过丰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加深对建立方程这个数学模型意义的理解和体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观察归纳,建构新知:
[议一议]:观察你所列的方程,这些方程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先鼓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在原有方程概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观察、归纳自我建构新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有困难可提示:上述所列的方程中,方程的两边都是__式,只含有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__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我国古代称未知数为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叫做一元方程。)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的印象后,紧接着给出几个式子让学生判断,为的是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对概念的认识。练习有梯度、有层次。
最后总结提出:要成为一元一次方程需要几个条件?
[做一做]:
⒈.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⑴5x=0; ⑵y2=4+y;
⑶3m+2=1-m;⑷x-=-;
⑸xy=1
⒉.你能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吗?
(让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其他学生帮忙纠正)
在认识概念时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
例如:判断“5=x”和“x-(x-1)=1”两类型的式子
没有出现就算,有出现的话,教师不要马上给出判断,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经过一番对与错的碰撞,教师揭开“谜底”,并且渗透了认识事物要看其本质的教学思想。
(三)交流对话,自主探索
在小学里我们还知道,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你们知道“练一练”第⑴题的方程=10.4的解吗?
你们是怎么得到的?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能说出该方程的解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
强调:我们知道x只能取10.5,10.6,10.7,10.8,10.9。把这些值分别代入方程左边的代数式,求出代数式的值,就可以知道x=10.7是()方程=10.4的解。这种尝试检验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做一做]:
⒈判断下列t的值是不是方程2t+1=7-t的解:
⑴t=-2;
⑵t=2
追问:你能否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使它的解是t=-2?
这里的追问把练习提高一个层次,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全面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等概念。
⒉解方程:
⑴x-2=8;
⑵5y=8
(让学生思考解法,只要合理均以鼓励。)
除了这些方法,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如果方程比较复杂,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探索更好的解法
(四)理解性质,应用巩固
实验
如果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归纳等式的两个性质
⒈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⒉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说明:课本指出:“在小学我们还学过等式的两个性质”,但目前小学生尚未学过或未正式学过等式的两个性质。所以在此对等式的性质先作一番介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天平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天平和等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掌握等式性质。(具体、形象)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对教材进行处理。
解方程例⒈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⑴x-2=8;
⑵5y=8
(学生已经用其他方法求解过这两个方程,这里是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求解,教师再加以引导。)
例⒉解下列方程:
⑴5x=504x;
⑵8-2x=9-4x
(教学时,首先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求解这两个方程,并从中体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然后提问学生:你是怎样解方程的?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其他解法吗?从中让学生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根据是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成“x=a(a为已知数)”的形式。并引导学生回顾检验的方法,鼓励他们养成检验的习惯)
例题由浅到深,学生易掌握。对(2)有难度,可加提示:为了使含未知数的项都集中到等式的左边,应对方程做怎样的变形?依据是什么?为了使常数项集中到等式的右边,又应对方程作怎样的变形?依据是什么?渗透化归的思想。
[做一做]:
(五)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说一说]: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另外你有什么感触或疑惑?
总结理清知识脉络,强化重点,内化知识,培养能力。
作业的设计采用分层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 || = 9,则 = ;如果 2 = 9,则 =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 、 互为相反数则 )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如:
(5)如果 ,则( )
A、 互为倒数
B、互为相反数
C、都是0
D、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 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 米,那么长为( +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
A、 +25=310 B、 +( +25)=310 C、2 =310 D、 2=310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 平方厘米。
5、小芳买了2个笔记本和5个练习本,她递给售货员10元,售货员找回0.8元。已知每个笔记本比练习本贵1.2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 元,则每个笔记本要 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
A、 B、 C、 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B、 C、 D、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比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进行了10场比赛,且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甲队一共得22分。求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 场,则平了 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
答:甲队胜了 场,平了 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 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 的 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四、课外作业P151习题5.1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学实录及反思
临沂高都中学 王兴玲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整个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好它的原理、方法及实质则显得十分重要。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为什么要列方程、怎样列方程、怎样简捷地列方程等来阐明列方程的优越性、实质性及规律性。具体设计如下:
一、引言——故事的开端(为什么要列方程)问题1:临沂高都中学组织学生参观小埠东橡胶坝和沂河大桥(多媒体展示小埠东橡胶坝的图片、沂河大桥的美图等)
师:在途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一起解决。在参观小埠东橡胶坝时,朋朋感叹道:“这座橡胶坝真是宏伟壮观,不知道刚才参观的沂河大桥有多长”?小波马上说:“我知道,小埠东橡胶坝长1135米,是沂河大桥的2倍还多55米。”朋朋想:那么沂河大桥有多长呢?同学们能帮朋朋解决这个问题吗?
问题
1、小埠东橡胶坝长1135米,是沂河大桥的2倍还多55米,那么沂河大桥有多长?
生1:沂河大桥长为
(米)(师板演)师:除了列算式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可以列方程
师:如果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设哪个未知数为x? 生2:设沂河大桥的长为x米。
师:根据怎样的相当关系来列方程?方程的解是多少?
生2:根据小埠东橡胶坝长1135米,是沂河大桥的2倍还多55米,列方程1135=2x+55,解得:x=540(教师板演)
师:以上两种方法,大家比较、体会一下,我们为什么有时要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呢?列方程有什么优越性?
生3:列方程就是直来直往。
师:非常棒,列方程是顺向思考,而算数方法是逆向思考,较繁琐,且有时易出错,所以才需要学习:一元一次应用题(教师板书课题)
师:有的同学习惯了算数方法,不愿意列方程,但有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用算数方法不易解决,如下面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本节课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背景引入,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学内容并不陌生,关键是要学生清楚问什么要用列方程来解决问题,列方程比直接算数列式有何优越性,小学中的算术可以吗?问什么要换个角度研究呢?)
二、故事的发展——怎样列方程
师:参观完大桥后,在途中我们遇到一位老大爷正在吃力地拉着一辆装满大米和面粉的手推车上坡,几位同学立即上前帮助。有个同学问道:车上的面粉一袋重量为多少呢?(引出问题)
问题2:一辆手推车装满时,可装半袋面粉加180斤大米,或者4袋面粉加5斤大米,求一袋面粉的重量?
师:谁能很快的用算术方法解决?(生思考)
师:能否通过列方程解决呢?生1:设一袋面粉的重量为x斤,则(教师板演)
师:请问等式的左边表示什么量?等式的右边表示什么量?(引导学生解释题意)
生1:都表示手推车满载时的重量 师:这就告诉我们怎样列方程? 师:列方程的实质—分析题意的过程中,先随便“拽出”一个量,根据题意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它”中间用“等号”连接即可。能理解吗?
生2:随便“拽出”一个可以吗?
师:嗯,那我们来试一试。你说一个量吧!生2:4袋面粉的重量? 师(板演):4袋面粉的重量可以用4x表示,也可以用 表示,所以可得方程
师:能否用这种方法来列方程呢?小组合作,列出方程越多越好。(生合作,讨论,得出下了方程)
生(众):表示半袋面粉的重量,得:表示180斤,得:
表示5斤,得:
表示一袋面粉的重量,得:
(师板演,共列出7个方程)
师:黑板上的方程中,那思维快捷,方便? 生3:表示:“满载”
师:这表明,随便“拽出”的一个量是否恰当,对方程的快捷有很大的影响,刚才老师说的“方程的实质”应怎样改进?谁试着说说?
生4:可以把随便“拽出”一个量改为:“选择一个合适的量” 师(板演):归纳总结:“选择一个和适量,两种方法来表示,后用等号去连接。”
师:下面同学们独立求解本题答案,然后小组长检查。
(设计意图:设计随便“拽出”一个量,变式出了问题的一系列不同解法,最终归纳出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在解题中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故事延伸——参观景点
接下来同学们来到了临沂市展览馆,遇到了下面的问题:
问题3:有5名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参观临沂市展览馆,教师按全票价每人7元,学生只收半价。如果门票总价共206.5元,那么有多少名学生?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写出过程
(等绝大多数学生完成后,提问学生解题过程,师板演,引导:怎么设未知数?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量?用的是哪两种方法表示的?答案是否正确?)
师:现在同学们能否归纳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呢?组内讨论。
生4:先认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生5:选择一个合适的量,设未知数
生6: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用等号连接 生7:最后解答
师补充:很好,但有时我们要检查一下所求得的值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然后作答。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①审②设③列④解⑤验⑥答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较自然的引入新问题,归纳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效的拓展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回程途中
师:在回程中,同学们坐在车里,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
问题4: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甲骑自行车,乙开汽车,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出发经3小时两人相遇。已知在相遇时乙比甲多行了90千米,相遇后经1小时乙到达A地。问甲、乙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师:这是哪种类型的应用题? 生1:相遇问题
生2: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
师:很好,行程问题,在行程问题中3个基本数量是什么? 生(众):路程、速度、时间 师:有什么关系? 生(众):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师:对于行程问题,我们通常借助什么数学工具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生3:画线段图
师:好,那么我们一起画出此题的线段示意图吧!(师生合作,画出线段图)
师:如何设未知数?
生4:设甲的速度为x千米/时。师:恩,乙的速度如何表示呢?
生4:因为3小时乙比甲多行了90千米,所以1小时比甲多行了30千米,即乙的速度可表示为(x+30)千米/时。
师:非常好,可是选择哪个量,列方程呢?路程?速度?还是时间?
组1:我们组选择A、B两地之间的路程,得:4(x+30)=3(x+x+30)(师板演)组3:我们组选择相遇前甲行驶的路程:3x=1×(x+30)(师板演)组4:我们组选择相遇前乙行驶的路程:3(x +30)=4(x+30)-3x(师板演)(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
师:解完此题,看看有何启发?小组讨论。
师总结:①在本题中,线段图可以使我们更简明地理清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②一题多解,开阔了我们的视野③此题,速度为所求,用x表示,时间给出具体值,是已知;则可用路程来列方程。即在行程问题中:已知一个量,设出一个量,剩下一个量列方程。
反思:以故事为主线,对问题进行拓展,变式练习,拓展视野,同题归类。
问题5:学习了以上知识,你是不师想大展身手呢?
将学生分成两组:组
1、组
3、组5为一大组,组
2、组
4、组6为一大组(也可男生、女生)以竞争的形式完成课后三道练习题。
过程略„„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竞争的形式完成习题,目的师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法,通过习题的讲评,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五、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惊醒归纳,总结
使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列方程的实质,掌握其中的规律。
教后反思:
① 小学里,学生接触过应用题,在初中阶段,有的学生还是钟情于算术方法。本节课让学生真正领略方程的代数思维不同于算数思维。
② 以外出游览的故事为主线,突出课堂的故事性 ③ 一题多解,同题归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④ 渗透助人为乐的德育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人文性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解方程,会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方程的解;
2、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诱导
同学们: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重124t,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1t,你能计算出这头大象的体重吗?
如果设大象的体重为x t,蓝鲸的体重应如何表示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思考并回答:25x-1=124,)我们把这个式子给它起个名字,叫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那——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114页-115页练习前的内容,对照课本找出自学提纲里问题的答案。
要求:先完成得请你帮帮没有完成的同学,不会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同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自学提纲。老师可以先进行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展示归纳做准备。
附:自学提纲:
1、什么是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未知数通常用什么表示?
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
3、在课本“例1”中,你知道这些方程中等号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4、什么是方程的解?x=1和x=-1中哪一个是方程x+3=2的解?为什么?
5、什么是解方程?
三、展示归纳
1、请有问题的同学逐个回答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生说师写;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3、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四、变式练习
1、2题口答,要求说理由;其它各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后,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再让学生汇报结果,并请同学评价、完善,然后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附:变式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5x=0;
(2) 1+3x ;
(3) x2=4+x ;
(4) x+y=5 ;
(5)3m+2=1-m ;
(6)x+2>1
2、请你说出一元一次方程2x=4的解是———,解是x=-2的一元一次方程: 。
3、已知关于X的方程2X +3=0为一元一次方程,求k的值。
4、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y本,找回4.4元,列方程是
5、设某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某数比它的2倍小3;
(2)某数与5的差比它的2倍少11;
(3)把某数增加它的10%后恰为80
6、若x=1是方程kx-1=0的解,则k=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学生进行自主小结,再由教师概括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83页习题3.1 第1题。
教学目标
1.熟悉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
2.通过具体的例子,归纳移项法则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能判别解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重点是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
重点是移项法则
教学流程
1.提出问题:解方程:5x-2=8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求解,再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分析。
方法1:
解:方程两边都加上2,得5x-2+2=8+2
也就是5x=8+2
合并同类项,得5x=10
所以,x=2
3.理性归纳、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独立发现移项法则。)
比较方程5x=8+2与原方程5x-2=8,可以发现,这个变形相当于
5x-2=85x=8+2
即把原方程中的-2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教学建议:关于移项法则,不应只强调记忆,更应强调理解。学生开始时也许仍习惯于利用逆运算而不利用移项法则来求解方程,可借助例题、练习题使相互逐步体会到移项的优越性).
方法2;
解:移项,得5x=8+2
合并同类项,得5x=10
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x=2
4.运用反思、拓展创新
[例1]解下列方程:(1)2x+6=1(2)3x+3=2x+7
教学建议: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求解方程,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例2]解方程:
教学建议:①先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采取多种方法,教学时,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中的解法,只要学生的解法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②在移项时,学生常会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等。这时,教士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必要时,可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两种方法解例1、例2中的方程,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并自觉地改正错误。
5.小结回顾: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师强调:移项法则。
6.布置作业:(略)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等积变形”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形语言分析复杂问题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的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变胖了”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内容:同学们自己预习的基础上,用已经备好的橡皮泥,自制“瘦长”与“矮胖”的圆柱,观察分析个中现象。
考虑几个问题:
1、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有何变化?
2、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
3、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目的:让学生在玩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学生能够认识到: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形状发生了变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手压前后体积不变,重量不变。
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
内容:例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目的: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效果: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有的学生还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
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 10cm
高36cm xcm
体积π×25×36 π×100x
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
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由题意得
π×25×36=π×100x。
解之得x=9。
此时有学生将π的值取3.14,代入方程,教师应在此时给予指导,不要早说,现在恰到好处!
(1)此类题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已约去,无须带具体值;
(2)若是题目中的π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π值取到什么精确程度。
过程感悟:本节内容通过一幅几何图形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而实际操作的过程有同学将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需要教师把握教育机会,引导学生作出相关的解释。
分析: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长acm,宽bcm
高36cm xcm
体积π×25×36 abx
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内容: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40厘米长的铁丝,以小组作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近似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小组内六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我们知道,感知到的东西往往没有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来得实在。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脑几个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中不备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最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实际效果:
长(cm)宽(cm)面积(cm2)
长方形1 15 5 75
长方形2 13.6 6.4 86.4
长方形3 12.8 7.3 93.44
长方形4 11.6 8.4 97.44
长方形5 11 9 99
长方形6 10 10 100
由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到的近似值已反映出来一个很好的规律。
学生:由操作的过程,同学们作出的长方形形状有“胖”有“瘦”,反映到表中数据为,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逐渐变短,宽随之逐渐变长,面积在逐渐变大。当长与宽一样长时面积最大。
过程感悟:不要把学生逼太紧,不要怕完不成进度,这个过程进行完后,学生对课本设置相关内容就剩下规范解题过程了。学生的理解远比直接先讲教材的例题效果要好的多。
环节四:练一练,体验数学模型
内容:课本例题
目的:体验“数学化”过程,进一步理性地感受上一个环节中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判断推理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例2、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米。
(1)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
(2)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1)相比,有什么变化?
(3)若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2)相比,有什么变化?
实际效果:学生掌握很好。课本已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留做课后作业。
环节五:课堂小结
1.通过对“我变胖了”的了解,我们知道“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变形前周长等于变形后周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其中也蕴涵了许多变与不变的辨证的思想。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学习中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再由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