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优秀5篇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细心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5篇新鲜用语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自清短篇散文 篇1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

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

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

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

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

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

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

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

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

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

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

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

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

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

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

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

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

--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

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

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

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

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

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

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

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白马湖》朱自清

2.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

3.朱自清《扬州的夏日》欣赏

4.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5.朱自清人物生平

6.朱自清的背影 课堂教学实录

7.朱自清日记中的陈寅恪

8.朱自清《背影》名句

9.朱自清作品《致亡妻》的赏析

10.朱自清《白采》原文欣赏

谈朱自清散文的真善美 篇2

在我国文学界,朱自清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散文家和诗人,他从一开始的写诗到后期的文学创作,他的散文在文学界有很好的声誉,他的散文以真实地表达感情和优美的句子为主要风格,在我国的文学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郁达夫对朱自清有着非常高的评价,曾经说朱自清的散文具有诗的韵味。可以说,他的文章之美是仅次于冰心的,因为他的散文具有真、善、美的艺术风格。

一。“真”的艺术风格

1.情感真实。朱自清的散文抒发的是自己的真实情感,只有使感情真挚,才能够打动人,不然,是不能够打动任何人的,比如,在《背影》这篇文章当中,作者通过写跟自己的父亲在月台的场景,又仿佛听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叮嘱。

2.思想真实。朱自清的文章大部分写的是日常生活当中的事情,很少涉及哲理性的东西,虽然是寥寥几笔,却能让读者看到他真诚的灵魂。像《择偶记》、《冬天》、《儿女》等,这些都是朱自清的优秀作品,都是朱自清和亲人之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像《别》也是反映作者真实生活的。这些散文,无论在写法上,还是在表现格调上,都是不一样的,或者比较欢快一些,或者比较低沉一些,或者比较朴实一些,或者比较幽默化,但不管怎样,都是反映作者真实生活的。

3.内容真实。像《择偶记》这篇文章,是叙述作者四次找对象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作者自己的真实经历,由于当时是在封建社会的社会背景下,因此作者在十一岁的时候就开始找对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医学不够发达,因此第一位和第三位小姐在患上肺痨后都相继死去。经过作者的一番描述,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有一些了解,这正是作者“真”的艺术风格的展现。

二。“善”的艺术风格

1.关注女性。首先是关注女性的命运。朱自清的散文《阿河》是一部关注女性命运的文章,阿河是一位封建社会下的妇女,她性格单纯、率直、活泼可爱,主动地跟着别的妇女学习,比较贤惠,作者对她特别喜爱,也希望她能够超越自我。可是在封建社会中,她是结婚的人了,并且阿河对自己的丈夫很不满意,阿河希望结束这段不幸福的婚姻,能够跟别的妇女学习新事物,然而阿河的这种愿望在当时的社会中没能够实现。最后,阿河没能够学习到新事物,没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作者是非常喜爱阿河的,希望她能够过上好日子,可是由于作者能力有限,也没能够帮阿河实现她的愿望。最终,只能是在心里默默地为阿河祈祷,祝福阿河。作者是非常欣赏阿河的,希望她能够不断进步,然而,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作者也只能是对女性的命运“关注”罢了!

2.关注社会。朱自清的散文涉及的题材比较多,涵盖社会的多个层面,其中,有抨击人口买卖这种制度的,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这篇文章中,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丑恶的一面,作者感叹生命居然是有价格,可以买卖的,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同时,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买卖人口现象进行了批判,阐明了腐朽的封建社会贩卖人口的制度是造成小女孩可怜命运的根源,这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社会人们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三。“美”的艺术风格

1.美的韵味。朱自清的散文具有美的韵味,虽然他的语言显得比较平淡和朴实无华,但是韵味丰富。在《匆匆》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形容时间的流逝可以从水盆里和饭碗里过去,可以从身上跨过和从脚边飞去,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感慨时间的流逝,不禁会让人们想到时间是多么的宝贵,一定要珍惜时间,但是作者能够做到的,只有“匆匆罢了”,作者的哀愁就像轻轻的`烟和淡淡的雾,缓缓地升起和冲散,最后阐明了“时间只要流走便不会再回来”这个道理,作者运用比较朴素和淡然的语言,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慢慢逝去的无限感叹。

2.美的语言。另外一个方面,朱自清的一些描写景色的文章非常优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像《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作者写的是在月光照耀下的荷塘和在荷塘上美丽的月色。作者使用了非常多的博喻和通感等修辞手法,作者用星星、明珠和美人来比喻荷花,把荷花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荷花的清香形容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给人以听觉上的强烈震撼,把荷花的清香完美地表达出来,能够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作者跟读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这种描写荷花的语言手法别具特色。

拓展阅读: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冼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欧游杂记》《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等,着有诗集《雪朝》(与人合着),诗文集《踪迹》,文艺论着《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春》以被选入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中。

名字寓意: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朱自清之名是他19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屈原被流放时请太子卜为自己占卦时说的话,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生平介绍

朱自清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19入高等小学,于19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至1925年去清华大学任教前,出版了诗集《踪迹》和诗集《雪朝》第一集。其中《送韩伯画往俄国》《光明》《羊群》《赠A·S》等,暴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革命的赞美。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着委员会”召集人。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溃疡,但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那可贵的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朱自清先生在签名前体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

毛泽东曾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篇3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摘 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真挚朴素、意境优美的风格在近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先生的散文善用寓情于景、以物载情的方式通过景物、事物的描写展现出深刻、触动内心的情感。利用最简单的白描手法透过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感情力量。散文风格虽朴实无华,但先生的散文常用词缜密,描述景物细致入微、恰到好处,为文如作画,精工细琢、浓墨重彩,让人每每阅读都能穿越字里行间进入当景遇见当人接触当事体会当情。形象生动而有韵味的创作特点使每个字都赋有力量,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是朱自清先生的风格。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记录了时代的变化、残酷的现实、文化的衰败与进步,让后人能够从他的散文中感受的那一世人的情怀。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写作背景;特点;情怀

一、朱自清散文的写作背景

对于作家而言,散文作品的思想往往是自身内心的情感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引发的,所以想深刻的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内容,定要了解贯穿作者当时处在的创作境况。

(一)社会背景

世人皆知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的拓荒者之一,大部分的创作都处于旧中国时期军阀割据,帝国势力日益猖獗的时期,当世祖国在风雨中像一粒渺小的砂砾与帝国主义做斗争,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知识分子朝不保夕。作为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在众多先生的散文也都渗透着时代的声音。

(二)家庭背景

朱自清生于官宦家庭,父亲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官职虽然不大,却对于家中的长子朱自清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从小接受过极严封建教育的朱自清,在青年时期萌发出了新思想。有一腔青年报复的他毅然决定离家闯荡,父亲的封建家长专制思想与朱自清的个性自由解放思想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与父亲的关系多年没有得到缓和的朱自清,内心的曲折情感也常体现在散文细腻的描写中。著名的散文《背影》便是最好体现朱自清对待父亲的怀念、踌躇、愧意。

二、朱自清笔下的经典

(一)《匆匆》

《匆匆》是朱自清的即兴之作,在看见了眼前的春色之后,不免生于感叹。触景生情、托物载情,利用燕子、杨柳、桃花等事物描绘出一个淡淡的画面,呈现出大自然的枯荣、光阴的飞逝,使大自然的代谢与自己无形的日子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自身怅然若失的情绪。

《匆匆》创作于‘五四’落潮期,现实给予了朱自清不断地打击。他站在‘中和主义’的立场上执着的追求着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却只能在堕落的社会中彷徨、踌躇。全文都透露出他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当时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二)《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通过月色与人的沟通进而淡化了梦境与现实的距离。将妻儿熟睡的梦幻状态与自己在黑暗中独自面对月光的氛围融合成梦境与现实的统一。利用梦境与现实的错位描写方式,宣泄压抑了已久的愿望,企图让自己从当世的黑暗政治中脱离出去。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自清面对这黑暗的世道,彷徨愤懑却又无法解脱,怀着愁苦的心思创作了这篇散文。体现了大革命失败后,朱自清内心憎恶却无力救世的痛苦,与不愿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清高思想。

三、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一)情景交融、刻画意境

朱自清的创作风格一直是‘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朦胧的月色、田田的荷叶、潺潺的溪水无一不是他笔下精工细刻之物。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好物美不胜收。他善于利用景物来表述自己的。内心,不会过于夸大、不会过于委婉,只是恰到好处的通过一种隐晦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现实与虚拟的结合、景物与情感的交融都会让读者有一种处于画中的氛围,产生身临其境的幻觉。

(二)文质并茂、赋有情怀

朱自清的散文都有浓厚、真挚的感情投入。或温厚、或平淡、或伤感、或幽默,触动自己的同时也扣人心弦。先生原本就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在源于处于当时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世人皆是情绪变化波动较大,经历过封建教育又迸发出新观念的朱自清自然赋有很多情怀。因此,每篇散文都赋有极强的镜头感,字句中所透露出的情怀丝毫不会因为是显示在纸张上而有半分减少。

(三)用词精巧、缜密恰当

朱自清的文字特色独具匠心,虽散文篇幅大多不长,却常能恰到好处的描绘出他人长篇大论都不能完全呈现的画面。散文中常有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先生不仅能够描绘出动与静的状态,更是能够通过不同的词汇将动静的程度都表述的淋漓尽致。散文中的每一字句都缜密恰当而赋有力量,搭配巧妙,韵律感极强。读起来颇有听觉美感。

(四)朱自清散文引发的世人情怀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常给予世人一种难以忘怀的亲切感,朴实的写作风格推动着自己只写身边而不写天边。景物也好、事物也罢,字里行间都是生活中最平凡的一幕,透过自己的感受、诚挚的描写,扣响人们的心弦,引发世人内心深处的共鸣。无论是当时处于旧中国时期的人们还是当代人都能够透过文章感受到先生的情怀。就像作家赵景深所提: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从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正是因为先生的真诚、坦荡,才使后人读起来也感同身受,完全体会。简简单单的几笔真心话,却总是有无形的力量,打动着读者的心。

结论

作为一位生活在黑暗大背景下,却又能够细腻维护自己纯洁内心的作者,朱自清先生用文字表达着他的内心情感,抒发着他的抱负与情怀,也唤醒着当世人的麻木心灵。他的感情是时代赋予的,对待散文的意境刻画、情景交融、精巧细思的态度是先生给予我们后人最好的榜样。先生通过自己创作散文的鲜明特色,有力的证明了也能够倍出佳作,这也使得他独一无二的写作风格在中国的近代文学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笔。

参考文献:

[1]于健。试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J].黑龙江科技信息。

[2]邓凤。论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J].中学教学参考,2011.

[3]马运动。试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J].语文学刊,2011

从《背影》谈朱自清散文文风 篇4

好的散文,在于能百读不厌,在于能从简单的文字中体会文字之下的那种“情”的东西。《背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清新古朴的文风贯穿于散文的始末,虽说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就是在这些很平凡、朴实的字中,表达出了这种深深的父子之情,让人在阅读中被这种真实的感情所打动,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的表达。

一、《背影》的写作背景

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形成和他当时的写作背景是分不开的。《背影》是朱自清在1927年创作的,当时正是北伐战争的混战时期,战争的失败加上生活的`变故使朱自清非常痛苦,因此这时候他的散文文风也随着这时特殊的感情而有所变化,散文变得质朴,而且口语味道浓厚,最突出的一点,这时期的感情非常的细腻,文章的构思自然,结构缜密,感情自然地流露于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造作之意,这在散文的创作中是非常难得的。

《背影》属于朱自清中期的一类散文创作,这时期他的散文不再像以前那样借景抒情,而是走上了追思、追忆之路。社会的这种巨大的变迁淡化了他革命的意识,减退了当年的热情。留给他的更多的,是变革的痛苦,加上家境的逐渐衰败,妻子的亡故和多子的拖累,所有的这些,给他带来太多的艰辛,因此他的散文追忆较多,这种追忆性的散文也成了他解决痛苦的一种方式。

二、朴实文字中真情的流露

《背影》以描写为主,在这种平易的描写中,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通过描绘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表达出父子间的真情。

《背影》作为一篇散文,没有长篇的字符,只是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字,简单的叙事。很简单的一件事,就是描述一个年老的父亲,送儿子去北京念书,在车站离别的这么一个很普通的场景。也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个场景,但是作者却用他的笔,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把这种真挚的父子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后不由自主地去感动,眼泪不由自主地想要往外流。我想这就是一篇好的散文的魅力所在。

《背影》中作者的笔触是简单细腻的,简单的叙述,却使一位慈父的形象跃然于纸上。父亲稍有衰老,肥胖,衣着朴素,办事严谨,可性格却有些迂腐,看似客观实际的描写,其实却是与作者家庭当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感情氛围相照应的,也就是和文章开头描述

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是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可见,作者文思的缜密,文章的描写处处都有伏笔,结构非常严谨。作者和他的父亲是有一些隔阂,但是作者从父亲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描述上,不仅仅是去体会人生的悲凉,感叹社会的不平,从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对父亲的怨,估计也都随着作者的眼泪,化解得无影无踪了。这也正是朱自清散文细微之处见真情的一种体现。

还有散文中对这种父爱的描述,也是非常的细微,从这些看似很平常的细微之处,把一个老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把父亲的这种爱,通过父亲简单的话语,还有习惯性的动作展示出来。由开始的,父亲本不打算亲自送“我”上车站的,而心里还是不放心,到最终还是自己送“我”去。这一系列心理的细微变化,写得很生动传神。到车站后,作者买票,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又忙着用稍显迂腐的语言和脚夫们讲价钱;上车以后,给 “我”拣座位,铺好大衣,嘱咐“我”路上小心,要警惕,不要受凉,并要茶房多照应“我”。这一连串动作的描写,看似简单,其实也是现在生活中父子关系真实的再现。特别是后来又拖着沉重的身子,开始爬下月台,接着穿过铁路,又爬上月台,买了橘子以后,又爬上爬下,也是一连串动作的描写,真实有序,把读者的思绪不自主地提高到一个深度,眼前浮现出这个稍胖、稍迂腐的父亲的形象。

朱自清的散文就是这样通过层层的铺垫,细微的描述,使整篇散文线索清晰,脉络明朗。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能把读者一步步地引入散文的意境,身入其中。就好像自己身临其境一样,就好像描述的是我们自己的一件事,这个父亲,就是我们的父亲。让读者的感情,也在这种平和的意境中,得到感情的升华,情不自禁地感动、流泪。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比现在好多哗众取宠的散文,更多了许多内涵的东西。

三、素材选择独具匠心

记得鲁迅曾经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

画他的眼睛。”因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语)。因此,大多数人写作时选取的对象素材往往都很分散零碎,只有找到特定

的角度,才能把这些光束进行重新聚合,形成焦点。但是朱自清偏偏选择了避重而取其次,选一个背影作为写作的角度:用父亲在火车站爬月台时的背影,“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旁人,可能这是一个很失败的角度,但是却正是因为作者的这种独具匠心的选材,更生活化,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把艺术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也把他们的父子之情,拉得很近。把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背影之上;把这种父子之间分离时那种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背影上。

这就是《背影》在朴实中表达情感,把自己对父亲的深情,寄托于对背影的平易描述,把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也通过背影表达出来,还有那些细微的语言文字。“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也充分体现在他的散文之内。

综合来说,这种朴实的文风是我们现代散文最该借鉴的一个东西,也是我们喜欢看,应该大力提倡的东西。

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朱自清 篇5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