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优秀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细致的小编沉默给大伙儿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优秀7篇】。

观潮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一)、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初步认识什么是涨潮)

二、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设计意图: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设计意图: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课前的交流不能满足学生,而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种视觉的冲击会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设计意图: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三)布置作业

1、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2、选作题

a  编写广告语。

b  通过网上图书馆搜集一些图片或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文本后,从读中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并能够熟记心中,对于精彩词句的积累必不可少,能够学有用。学习本篇课文后,相信孩子们一定兴趣极浓可以让学生继续搜集更多的资料以满足求知欲)

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平静

声          形    色

远        像闷雷      一条   白线

稍远                  长  粗  横贯

潮来时:     近                     白色城墙

再近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来后: 平静

(设计意图: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观潮 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2、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

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上黑板板书。)

3、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板书:天下奇观)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一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⑴ 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涨(zhǎng)起颤(chàn)动      风号(háo)浪吼(hǒu)

⑵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⑶ 指名读课文,正音。

⑷ 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⑴ 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⑵ 同桌交流。

⑶ 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

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

⑴ 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板书:

观 潮       潮来前: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

2、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指导朗读。)

(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3、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4、小组合作学习:

⑴ 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⑵ 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⑶ 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5、反馈交流:

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⑴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远 近)

⑵ 远:

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⑶ 近:

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

(看录像片断。)

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⑷ 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6、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7、小结:

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⑴ 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⑵ 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小学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二、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音乐录音带、词语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潮”。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3.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4.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三)再读全文。

全班齐读课文。

《观潮》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观潮 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 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 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真是这样吗 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 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 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 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 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 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 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 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 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 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板书设计◆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篇6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二课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三、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四、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2、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还记得课文为我们都展示了哪几个画面吗?

生: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画面。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领略这“天下奇观”吧!

你们要去找找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设计理念: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读书欲望)

(二)感悟文本

1、自读感悟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并简要写下你的体会。(课件出示)

(设计理念: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读书师要有适时的读书笔记)

2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

预设:

A我从这句感受到大潮的奇“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还没见到潮水,就听到了声音,真“奇”!

师:我们先听到了声音,声音是什么样的?书中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的?

生:书中是用“闷雷滚动”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的。

师:闷雷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生:轰隆隆的声音,不响亮。

师:是啊,比较沉闷的雷声,那快来读一读吧,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有感情读文。

B“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才看到一条白线就有那么大的声音了,而且浪潮还是那么的整齐,好像训练过一样。

师:是啊,一条白线出现了,响声也————越来越大!这时候人们也跟着潮水沸腾起来了!你快把这时的情景读出来吧!

C“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谁再来把你的体会读一读?

生有感情读文。

D“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对面那排房子那么高,想象一下那排房子就是浪潮,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设计理念:用身边的事物去想象当时的情景,更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E“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太壮观了,那样的场景怎能不叫人称奇呢?

师: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这样的气势可真是奇观啊,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生有感情读文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让我也有些忍不住去感受这奇观了!

(师范读)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把你们的感受用你们的读书声表达出来吧。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F让我们近距离的去看看这“奇观”吧

播放幻灯片,师引读。(设计理念:有声音和图像的展示,更容易带动起学生的激情,更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

师:谁能再来把这壮观大潮读一读?

(生再有感情读文)

读得多好啊,让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这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请注意:潮来了!

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设计理念:之前的是静止的图片和声音,再到动感的视频,让课堂有层次性,也让学生更有兴趣,更好的去理解课文。)

今天,我们观看了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如临其境,我们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同学们,让我们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的赞美之情吧!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师:你认为哪个词更能展现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适时板书:风号浪吼)

师:你能再把当时的气势展示出来吗?

指导学生朗读。

B你的朗读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当时的壮观,文中的“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设计理念:这个小题的出示,从而引出下文,使课堂更有连续性,还培养了阅读理解的能力)

生:不能去掉,因为潮来之前,江面也是很平静的,潮水去了,江面还是很平静,所以“恢复”一次不能去掉。

6、品读“潮来前”的“奇”。

师:的确,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期盼。谁来把潮来前的美景给我们读一读?

引导生读潮来前句子,体会潮来前江面景象及大堤上人们的期盼。(相机板书:风平浪静)

(三)回归整体,拓展升华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神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这样的壮观之景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感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作者不仅带我们观赏了这神奇的壮观之境,还让我们学会了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整体上潮来钱。潮来时,潮来后为写作顺序。在描叙潮来时的壮观时,作者又是以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为线索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大潮的神奇!

(四)作业布置

小练笔:课下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仿照课文中潮来时的景象,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一处景物。

《观潮》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与大海对比让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五、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