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8篇

《归去来兮辞》赏析: 篇1

李白有两句名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这两句话来赞美《归去来兮辞》再恰当不过了。

汉魏六朝,文风绮靡。陶渊明的出现无异于在花团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绿叶,又好像在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贵妇人中走来一位不加修饰的清纯少女。返璞归真,崇尚自然,这既是陶渊明生活的准则,也是他创作的准则。然而,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很不够。陶渊明不是像一般人那样观山川以悦目,他是把田园自然风光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是在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黑暗之后转向大自然而获得的一种觉悟。这种觉悟是用人格生命换来的,因而他格外珍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句话表面看似乎是在安慰自己,实际上是在反省自己。他在《归园田居》诗中写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是多么沉重的语言!这是何等沉重的心情!“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表面看诗人是在谴责自己走错了路,实际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在这样一种心情驱使下,诗人归心似箭,让船儿快快地行,恨不得天快一点亮起来,看见自己的家门,欢喜之情无法言表,连奔带跑,回到家中。这种心理描写,其语言虽不像小说那样细腻罢了,但它更能给读者以想像的空间。与官场相比,田园风光是这样的令人清爽。“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天真烂漫的小孩让诗人看到了纯洁和质朴。我们可以想像:童仆在说什么,稚子的童音又在说什么,还有那没出场的爱妻,她大概一句话也不说,而是斜倚柴扉望着丈夫,或是系着围裙,双手沾满了面粉,深情地冲丈夫微笑呢!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接下来,诗人写身处庭院房舍的悠然之情。这里有小径、松菊、酒盏、壶觞、庭柯,无违心事,有悠然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官场如何黑暗?诗中无一句交代,但田园的美好,不正暗示出了官场的可憎吗?这是一种“暗比”,文字上没有对比,但诗人心中时时在对比。“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其实不是在写云和鸟,而是诗人心灵的表露。宋人叶梦得评说:“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则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像,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像。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像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导入语:“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保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同学们,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里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满、鸡犬相闻、男女耕作的田园农村美景,也有淳朴热情的桃源民风,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陶渊明,我们曾经在他的《饮酒》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归隐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继续感受他的隐士情怀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问1: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如实词“来、胡、谏、觞、容膝、盘桓、遑遑、乘化”,虚词“而、以、兮”,汇报课前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预习成果。

明确:胡:何,为什么。谏:止,挽救。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问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注释,学生归纳文章大意。“请同学们概括本文大意。试着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归纳”同桌自由交流,并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回答。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问1: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问学生“陶渊明身上有着浓厚的隐士标签,他为何要隐逸?请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赏析。”

明确: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问2:在作者归隐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结合作者其他作品《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为主要原因。联系《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既自以心为形役”说明了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不愿被官场世俗之事劳神,喜欢躬耕于田园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园诗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发生平志愿是达则兼济天下,期待百姓远离压迫剥削的理想追求。但因官场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坚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归隐田园。(板书:本性爱自然、厌官场世俗、好田园之乐)

问3:从这些主要原因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读文,并举手发言。

明确:本性爱自然,讨厌官场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板书:高尚的理想志趣,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受了其中厌恶官场黑暗,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你能找出其他对于官场厌倦的诗人作品进行分享吗?让学生课下进行搜集整理。(比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情感。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归去来兮辞》译文: 篇3

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儿们守候在门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学法指津 篇4

(一)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读注释,初步了解文意。

2.反复吟诵,思考本文的形象及情感思路。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把握全文主旨,和表现主旨的方法。

2.分析人物形象。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问题探究

1.本文具有怎样的文体特点?

本文是篇辞赋。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本文写于义熙元年(405),陶渊明41岁,因为家境贫困出任彭泽令,不久产生厌倦的情绪,80余天后,终于桂冠而去。在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写下了这篇辞赋。文中内容夹叙夹议,想像之景,真挚之情,和谐交融,浑然为一。从我们今天来看,本文是一篇想像作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2.本文是循着怎样的一条情感思路来叙写的?

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为五个阶段:

①从开头觉今是而昨非,写作者的思想斗争:想辞官归隐,却又似割舍不下;想积极入世,继续仕途,又与自己心性不合。最后决定归隐田园。

②舟遥遥以轻飏载欣载奔,写回家途中的欢快与急切心情。因为已解决了思想矛盾。

③僮仆欢迎抚孤松而盘桓,写回家后幸福愉快的日常家庭生活。

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或棹孤舟,写回家后的社会生活。

⑤既窈窕以寻壑结尾,写回家后的反思与感悟。

这五个部分表现的正是作者情感发展过程,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情景描绘中,以形象托出。本文开头一句,实际是作者经历了这一番情感发展之后,喊出的一句富于内容的话。

3.从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点?

①发乎真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发自内心,又出于真情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多么真切!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百里之遥本应驾轻就熟,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写得真实而动人。

②情托于物:好的散文总是写得自然真切的。而要写得自然真切,必须要有寄托物,以便将自己的思想、见解、感情诉诸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真切、生动、感人,韵味悠长。而这一点,本文堪称典范。

能力训练

1.下列四组句子中带点词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B.实迷途其末远

觉今是而昨非

C.实迷途其未远

三径就荒

D.归去来兮

已矣乎

2.写出下面文言句式的名称: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复驾言兮焉求()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这心情是怎样产生的?表达了作者(不超过8个字)原因是①②(共不超过20个字)

4.问征夫以前路的'原因是什么,选出最合理的一项:()

A.恨晨光之熹微

B.高兴之中走错了路

C.不认识回家的路

D.想赶快回到家中,生怕走错了路

5、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只提松菊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松菊(限4个字),提松菊以(限2个字)

6.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含义相近的陶渊明其他诗篇中的两句诗是哪两句?这些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性格?两句诗是,表现了、的性格(限8个字)

7.作者一会儿要息交以绝游,一会儿又有农人告余以春及,这不矛盾吗?为什么?

8.宋代著名诗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渊明不为诗,写胸中之妙尔。学了本文后,你怎么看陈的话?

9.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恰当的二项是:()

A.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句诗是诗人内心的呼喊,表现了作者是个热爱劳动,反对不劳而获的人。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在家中是一个强劳力。

B.引壶觞以自酌一句,表明作者回到家中畅饮的情状,为了喝个痛快而免去仆人侍候的俗节,自斟自饮。

C.策扶老以流憩抚孤松而盘桓这几句是作者眷爱丘山的具体体现,而无心知还二语富于哲理,引人深思。

D.悦亲戚之情话将有事于西畴几句蕴含着浓浓的情趣。这几句如数家常的脉脉含情的话,正飘散着作者村居生活的一片淳美气息和盎然情味。

E.本文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在日常普通生活的描述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并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厌恶官场,具有高洁志趣的诗人形象。

学习重点 篇5

1.理清本文的情感思路;

2.学习本文的寄托手法。

学习目标 篇6

1.了解本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的寄托手法;

3.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教学过程]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1.符合《归去来兮辞》的情境氛围和人物情感特征。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归去来兮辞》的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

评价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相关链接】

1.陶渊明

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唐惟少陵。(王圻《稗史》)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卿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能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之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奄俯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晚节范其万一也。(苏轼《东坡诗话录》)

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朱熹《朱子文集》)

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谙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姜夔《白石道人诗说》)

陶渊明大要出于《论语》谢才颜学,谢奇颜法,陶则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为尤上。(刘熙载《艺概》)

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荚,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陶渊明》)

2.《归去来兮辞》

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宇,字字尘外。(毛庆番评选《古文学余》)

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闲关也。(王通《文中子·立命篇》)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欧阳修引自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

南北文章之绝唱。(宋·洪迈《容斋随笔》)

盖其词高甚,晋、宋而下,欲追蹑之不能。(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3.陶渊明的。艺术影响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李白)

焉得思如陶谢手。(杜甫)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陆游)

4.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非土族出身,因而很难在当时东晋严酷的士族门阀制度下,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

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归去来兮辞》原文: 篇8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