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最新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最新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导学案;问题导引物理进入高中阶段变得相对抽象难懂,成了许多同学的软肋,如何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设计也是一线物理教师颇为踌躇的问题。笔者通过学习新课改精神,也钻研了许多物理名师课堂心得,结合一线教学实践,优选了三点高中物理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因素展开讨论和解说。

一、巧设学案引导,规范课堂流程

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我们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案设计。以导学案为准绳,让同学们事先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第一步,设置预习方案。导学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事先预习,从此同学们的预习不再盲目,而是有了准绳可依,他们可以根据导学案的提示和启发来了解新知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方法。例如,我们在教学“电磁感应”时,可以如此设置预习方案:(1)认真阅读文本,概括教材中提到的几种磁生电的物理实验(2)详细了解这些实验的目的和步骤,然后对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反复思考,回答结论的具体内容?

第二步,设置基础知识的导学案内容。通过阅读,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物理信息,对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了明确的把握,这个过程当然也需要导学案的指导。例如:教学“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时,我们这样设置导学案:让同学们观察加速图片,然后思考问题“如果粒子质量为x,带正电荷a,其在静电力作用下由正极板向负极板运动,该过程中静电力对它做的功:W=( );速率为v,它的动能为Ek=( )。这样设置导学案,简明扼要地通过最直接的问题概括了本节知识重点,有效节约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效率。

第三步,设置练习学案,练习学案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切忌不要太难,能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概念,掌握运用技巧即可。例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时,笔者就通过设计一些判断对错的练习题,来引导学生注意细节和概念。如判断对错:(1)只要接触面相当光滑,物体在水平面上就能匀速运动下去。(2)虽然接触面光滑但是物体也会出现变速运动。

总之,导学案好比爬山的绳索,让同学们在课前课中有法可依,如此方能更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二、设置探索问题,启发学生探索

为了创建高效课堂,教师必须要重视合理引导课堂问题,把握课堂节奏。因为,在物理课堂上,虽然教师预设了课堂内容和情境,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仍然避免不了许多“生成性”问题的出现,因此教师应该有解决这些突发状况的能力。例如:教学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内容。

师:在进行学习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论,请同学们观看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请同学们仿照“位移―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建立一个“速度―时间”图像来表达二者变化的关系。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画一画,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

(生独立完成。)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活动我们知道了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对应v-t图线与t轴所围成的面积,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否也对应v-t图线与t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方式来进行验证?

生讨论:可以将匀变速直线运动先转为匀速运动,然后在进行验证。

生:可以分步骤进行变速情况的计算,然后在整合计算验证结果。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采用何种方式进行验证感觉困惑,耗费了5分钟的时间仍然没有得出较好的结论,这时教师就要把握课堂节奏,对小组讨论内容进行指导,让学生尽快得出结论。而这部分的设计其有效性就有待商,应该进行相应改进以提高。

三、设置典型练习,强化实践运用

为了更好地创设高效物理课堂,必然少不了一定的课堂练习内容,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能够逐步提升学生应用物理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得出物理学的结论不是目的,而是要应用这些结论,从而把教学推向高潮。在精心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生活化的内容,例如:火车车厢的编组工作,生活用电事故问题等。其次,要重视练习题目的灵活性。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巧用错题等内容来提升学生的灵活应变和创新解题的能力。另外,物理练习题要重视突破“思维定势”,因为定势思维是很可怕的,教师要鼓励学生仔细分析,全面对比,保证用创造性的眼光来看待物理学习题。

概括地讲,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创设必须要重视导学案设计,确保能够合理调控课堂内容,并设计有效的练习活动,让物理课堂变成为高中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天堂。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 篇2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应当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级等基本要素。这里必须明确,我们不能把教学设计仅仅定位于解决知识如何讲授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强调“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具体来讲,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通常应包括课前分析、实施过程和课后反思等三个基本环节。

一、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一是课前分析。它包括教材分析:包括课标的要求,每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特点和作用;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的关联等;分析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等;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培养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定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包括教师如何教学生和学生如何学两方面的实施策略的选择;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等。

二是实施过程。指对教学过程与策略方法的设计,即解决目标实现的途径问题。它包括:设计问题的展开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的情境;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探究的、体验的;预设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以利于调整;设计和准备相关的材料和使用方式;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

三是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效果,及时作出自我评价;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等。

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根本性追求是为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不断超越而奠基,期望他们能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因此,作为教学设计,就不能在仅仅是考虑如何实现教材知识的简单授受,而更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开发以及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创造性、自主性的选择与设计。就教学实施层面来看,新课程的上述基本理念所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实现要求,就是直接指向了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真正解放。

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都应当通过教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教师一切教的行为设计,都必须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个立足点。概言之,即因学定教。其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应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首先加以关注的。

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而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其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新理念。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要树立崭新的设计理念,即一定要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与以往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采取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方式,架构起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即,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其中,这里所说的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着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入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新课程方案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

二、教学设计模块课程特点

1.综合性。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即每一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学生在模块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

2.独立性。即模块都是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特定的主题内容。模块和模块内容之间虽有一定的学科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不很密切,并不一定都具有必然的序列递进关系,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灵活性。传统的高中课程往往以单元的方式来设计,单元与单元之间往往表现为一种线性关系,学习必须要个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灵活性较差。而新课程所采用的模块方式,由于不同的模块均有着不同的主题,模块之间相对独立,这样,在呈现并列关系的模块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并决定从哪一模块首先开始教学,甚至若有必要,也可以在模块之间进行跳跃性选择。

4.开放性。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线性的梯装序列,而是课程内容得以用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关联,这就打破了传统课程相对封闭的弊端,它一方面对教师与学生的经验融入课程,沟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也为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进入课程,实现模块主题的不断更新而提供了前提。

总之,教学活动设计时,只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探讨。但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不懈努力、追求,总有一天会达到预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民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案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Z1期

[2]仲建毅。为学习而设计——刍议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个性化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科书;装帧设计;个性化

教科书作为传授知识、涵养健全人格、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载体,被誉为“民族魂”。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陆费逵曾说:“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在乎教科书”。人们对教科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予以了充足的论述,而对教科书装帧设计的意义及特殊性要求鲜有述及。中小学教科书作为特殊类的出版物,面对特定的群体,其受众面广,发挥的作用大,各方面的要求更高,其装帧设计相对于其他类书籍,也有其特殊的要求,探讨教科书装帧设计的要求,能为更好地提高其质量,提供充分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引领:教科书设计的社会性指向

教科书在内容方面的教育功能不言而喻,由于面对的是儿童这一特殊受众群体,装帧设计方面的社会性要求也有特殊性要求,其“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性

对于学生来说,教科书就是他们了解“书”的最直接范本,因此,教科书在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排内容的同时,其装帧设计的方方面面也是按图书设计的相关规范,而且要求更为严格。其装帧方面的各要素,诸如,开本、用字、版面、规格、体例,封面、插图的配置等,均严格按出版物要求进行。

2.时代性

教科书不仅内容要随时展现时代思想文化的精髓,装帧设计还需紧随时代的步伐,反映时代的律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时代进步的“晴雨表”,以清末民初教科书为例,时代变革的气息通过教科书传递到学校、学生,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助推了社会的进步,教科书的装帧也成了显现时代前进的重要载体之一。

二、实用:教科书设计的功能性要求

教科书的服务对象明确,相对于其他类书籍使用频次高,在功能性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应注意以下方面的要求。

1.适合性

教科书设计首先要符合其身心认知特点,不同学段的教材设计,其方法、风格应有所不同,如小学各学科教材,特别是低年级教材,可以借助图画的形象直观,来配合识字教学。同时,过多的内容不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因此,单页面上的内容量一定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耐用性

教科书使用的对象为学生,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他类书籍,书页易折角破损,特别是小开本的课本,页码多,翻动的频率高。因此,教科书在设计时,在材质、封面、封底、装订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才能经受使用的考验。

3.便捷性

为了便于学生的携带、存放,教科书在设计时,对各年龄段有所考虑。印张方面,在服从于内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高低年龄的特点,低高年龄段的印张数有所不同;开本上,也应采用不同的规格,比如小学各科教材多采用32开本。这是由于小学时期属于知识启蒙阶段,课本的知识量小,正文字号大且行距疏,一般多是以图为主的彩色本或双色本。

4.卫生性

在纸张的运用方面,虽然教育部规定儿童教科书用纸的白度为75%~76%,但在实际出版的教科书中,依然存在课本用纸太白的现象。白度过高会令反射光线增强,从而引起视觉疲劳。目前,已有部分教科书采用了护眼效果较好的泛黄纸张,黄色是反射光波频谱最小的特定色度,虽然其亮度稍逊于白色,但这种视觉环境比较舒适安全,符合卫生性的要求。

三、审美:教科书设计的艺术性旨归

由于中小学生的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尚不成熟,审美习性和能力与成人有别,因此,在教材、教辅的装帧设计时,审美元素的呈现也应更有利于对学生审美教育。

1.丰富性

教科书肩负着系统性的美育功能,因此,除了在内容选配时注意表现“美”的全面性外,在设计方面,也要尽可能采用各种艺术手段展示,真正使教科书充分发挥它的系统性美育的功能。

2.生活性

学生的审美认知还不丰富,需要一个系统渐进的点化过程,设计时应切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力求简洁、明净、和谐、雅致、生动,生活气息浓郁,易于儿童吸收模仿,真正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启智的目的。

3.渗透性

教材设计的方方面面在体现美的时候,和教材内容一样,不能采用灌输说教的方式,应采用“寄寓”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美、体悟美、欣赏美,起到一种春风化雨的艺术效用。

总之,相对于其他类书籍,教科书装帧设计有其更高更严的特殊性要求,需要设计者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面对新的情况,新的要求,在中小学教科书设计方面,也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宋元放。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3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59.

[2]钱旭升,朱玉香。“装帧视域中的小学教科书质量分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2).

教学设计的标准范文模板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蒙、喃”等7个生字,会写“并、夜”等8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体会到“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情感目标:培养起学生爱护动物,爱护小生命,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初步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认识“蒙、喃”等7个生字,会写“并、夜”等8个生字。

2、难点:

从父亲和“我”的对话中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

心愿,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共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能说出几种小鸟的名字?

2、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小鸟的文章…….(齐读课题)

3、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到下面的“树叶”中找一找,借助拼音读一读。

4、齐读带拼音的字。

5、学习“蒙、喃、味、浓、腾、猎、黎”7个生字重点读准后鼻韵母的字“蒙、浓、腾”,“腾”是后鼻音(提示:“腾”在“热腾腾”一词中变读为一声); “蒙”字有几个读音等,

6、齐读生字及它们的组词(幻灯片显示)(1-6共8分钟)

7、学习“并,夜,喜,重,味,轻,刻,群”8个生字学习的内容:读音、偏旁、结构、换偏旁、加偏旁、注意写法、组词…(12分钟)

8、指导写字(我会写)

(1)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排列的距离应当大致相等;

(2)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可以没有)。

(3)让学生描红、临写,亲身感悟字的写法。示范书写“喜、重”二字,让学生观察、体会,进一步感悟前边发现的两条写字规律。

(4)其他字,重点说“夜、味、轻”“夜”右边是“夕”加撇,“味”强调“未”与“末”,“轻”强调“车”变为偏旁时的笔画顺序。(共15分钟)

9、课件显示飞快闪过的没标音的生字及组词,检查学生刚才的生字学习情况并巩固对生字的认识(开火车读)

10、摘枫叶(我会读)(9-5共5分钟)

第二课时:

1、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解说,引导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在欢快的鸟语

声中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同时将学生带进课文,提出疑问:“我”和父亲走进树林里,他们做了些什么?父亲和鸟又有什么关系?

2、学生带着疑问读1-4段(齐读)

3、文章一开头就说父亲是……(学生回答),教师复述故事,同时范读第三段。

4、“雾蒙蒙”——在雾蒙蒙的天气里也能看得清

你看到过雾蒙蒙的天气吗?在雾蒙蒙的天气里看东西是怎么样的呢? “树林边”——不用走进树林用眼睛望,用鼻子闻就能知道有不少的鸟。

结论:父亲对鸟非常的熟悉。

“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请学生喃喃地说一说父亲的话。(全班将1-4段读一次)(1-4共10分钟)

5、父亲望了望,闻了闻,就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了,可是我却…….父亲真是神了, “我”就站在父亲的身边,却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听见一只鸟叫。可见,父亲平时对鸟的观察和了解,父亲很喜欢鸟。他是怎样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呢?请同学们齐读下面的段落(一直读到“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然后告诉老师,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中可以看得出来。(学生回答)

6、父亲说话很轻,为什么?(父亲爱护小鸟,怕惊动它们)(请学生轻轻地读一下父亲的话)

7、可是这时“我就提出了疑问:鸟也有气味?”父亲是怎样回答的呢?同学们

一起来读读父亲的回答。

8、动手的理解“焐”, 用热的东西接触凉的东西,使它变暖 (我手很冷,你的脸让我焐一下好吗?用自己的手焐一下脸吧。)热腾腾的真舒服,指导用“热腾腾”这种ABB形式的词来说一说。你看到过什么是热腾腾的呀?(热的饭菜,刚烧开的水,刚出炉的包子?)那时热腾腾的气味,你一闻就能感觉到了吧,同样的,小鸟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父亲就闻到了小鸟的味道了,原来如此!

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关键词】学案;学案导学;合理设计

1.提出问题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学习经验,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编写的学习方案。其操作的一般步骤是:课前学习――课堂研讨――课后照理三个环节,这种教学方式的功能体现在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升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近年来运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笔者也发现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学案设计与减负增效相违背

在运用“学案导学”时,学案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那么学案就成了一种累赘,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无效的作业。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课前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学案内容,可教师却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常规的教学内容。对一节课而言,知识内容的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已经做了预习工作,教学的重心在无形之中已经前移,课堂中用于相同内容的教学时间理应相对减少,可是我们还是发现不少的教研活动课未能按原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没有完成的教学内容势必拖到课后,形成学生继课堂教学之后的再次负担,这与“学案导学”减负增效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问题二:学案成了一种课前的教学控制

“学案导学”的过程体现了先学后教,而现实中的“先学后教”,只是非常形式化地把“学”转化为“教”的第一步,也就是有些教师认为“非常之重要”的一步(教研活动课中,可以消除学生不能完整地回答出“定义”“定理”等的后顾之忧),学生“先学”是为了“后教”,于是教师给学生设计的学案成为了一种概念、思维的强加于人的形式,常用语有:“这就是什么”,“它就有这样的性质”,“就这么去做”,等等。从本质上讲这样的学案已经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教学控制,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不但没有从教材的框架中被解救出来,连课余时间都被一分一秒的固化了,再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便是无任何意义了。

问题三:学案没有层次感,学生发展受限

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是一个个体差异大、层次复杂的群体。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很少顾及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不同、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的浓厚程度、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均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如此以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长期使用没有层次、更新与发展的学案,学生的情感与潜能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会受到挫伤和压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将被扼杀掉,教师的倦怠不降反增,最终课堂平庸变质、激情磨灭,教学方式出现了难堪的轮回。

2.分析与解决问题

问题产生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有教师的教学经验与观念;把控学情的能力与意识;学案设计与学生课前学习的质量;与学案同构的课堂教学技术途径;学校管理与保障制度;学生对学案本身的重视程度与操作方法;等等。而课前学习环节中的学案设计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因素,因为它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整体布局与进程,是“学案导学”教学方式特点与预期优势的集中体现。下面让我们对现状本质进行分析,把握学案设计发展历程的脉络,并从不同的典型案例特征中汲取相应学案设计(片断)的策略。

策略一:创设情境,提前探究,形成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常设置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能很好地驱动教学内容的深入开展,但情境的创设、生成、发展、获得问题解决过程需要较多的时间。为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将必要的问题情境放在课前,让学生提前思考。

在实践中,教师要经常自我反思:情境创设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对内容的学习带来促进作用;问题设置是否有较强的目标性、针对性、有效性;教学内容已经前移了多少,这些内容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是否真的减轻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

策略二:概念教学,层层递进,探究本质

在实践中,对于数学预习,很多教师对学案设计也像教材一样,以演绎的方式直接呈现结论,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了现成的结论。这个过程中学生失去了研究问题的热情,失去了思考问题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失去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意志品质的磨练。因此这样的教材式的学案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的探究了失去的兴趣,对数学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我们在设计概念课的教学时还要注意一些问题:学案不是教材内容的复制,也不是教师课堂讲授的简单组合,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反思、自主总结的方案,它的情境以及探究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内容及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学案内容应难度适宜,学案要有基础性,使学生在自学后都有收获;要有开放性,使不同学生自学后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课堂学习的兴趣。问题的设置应有目标,可观察且便于测量,这种观察与测量不仅仅适合学生的操作方便,而且也适合教师对学生预习的评价方便。

策略三:精心设计,分层递进,共同发展

实践中,教师不可能为一节课设计不同的学案,但是如果是一张没有递度、分层的学案,将会导致优秀生原地踏步,后进生无法上进。分层递进学案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因为这种学案设计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学案设计方式,它强调了“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递进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递进学案设计还需注意:首先要改变理解上的差异,虽然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但不是说学生发展一定会不同,就像平行线,永不相交;其次学案设计后续工作要做好,因为学案中没有明确区分谁做哪题、谁不用做哪题,所以有些题目学生有能力去完成的,结果偷懒,所以教师要认真检查学案的完成情况;最后分层递进学案设计要有递度,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解题意识、分析能力,等等,巧设悬疑、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3.结束语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学案设计是否成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编制学案的智慧,比课堂上教学的智慧更难发挥。但相信通过教师努力钻研教材、细心分析学生个体差异、参考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时反思与总结,学案将更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让学生更能切身体会到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进一步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雪梅。“学案导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应用。数学教学通讯,2007.01.

[2] 渐秀江。关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个误区。中国教师,2010.01.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