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通用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编的《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通用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1

一、语文课堂导入的原则

一节语文课,导语的设计应该是精心安排的,或者具有形象美,或者具有情感美,或者具有思考美……而这些正是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开始。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入中,轻松愉悦地进入到语文学习的情境中。但是,无论怎样精彩的导入,都应把握几个原则:第一、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其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新内容;第二,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程度及认识规律。导入新课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层次等,做到有的放矢;第三,要紧扣、深挖、妙用教材,依据教材特点,设计要有针对性;第四,“导入新课”的基础是“导”,既然“导”,在情境设置上就尽量简洁明快,达到目的即可,不可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第五,教师要精心设计锤炼自己导入课堂的语言,努力做到既要准确、精炼,又要生动、充满趣味。

二、导入的方法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俗语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古人亦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若以悬念疑问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旦有了这种欲望,就非要寻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所以,这种导入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我在教授小说《丹柯》一文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鲁迅先生曾对悲剧有过这样一种解释,他认为“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那么,在悲剧小说《丹柯》中,“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给人看”的又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这些话题来欣赏小说作品。在教授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可笑可憎的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回了家”“上了床”“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过了一个月,死去了”。别里科夫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是自杀,还是他杀?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别里科夫的真正死因。

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诱”下,急于想找到正确的答案,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

2.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兴趣。直观情境导入,即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照片、投影片等直观形象,营造情景,导入教学。此种导入的方法往往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化抽象为形象的同时,也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

一次听课活动中,一位教师教授《说“木叶“》一文时,这样设计导入:她首先拿出了两片树叶,然后说道:“我刚才经过校园的时候,特意找了两片树叶,大家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一片是刚摘下来的绿叶色泽鲜润、饱满;一片是地上的枯叶干燥色黄、疏朗空阔。)学生顿时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同样是一次听课,教师教授的是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前导入时,教师选取了散文中的几个场景,例如,山脊上的小屋,绿荫掩映中的小屋,夜幕下的小屋等,制作成美丽的画面呈现出来,以此吸引学生对小屋的神往,然后带着学生去欣赏散文,学生带着深厚的学习兴趣去解读这篇课文,劲头高涨。

3.巧借诗文,营造氛围。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语文课应该运用诗词,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渲染一种清丽典雅的文化氛围,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也能让学生感受诗词本身的美,陶冶学生的心灵。

一位教师在教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课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但是,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是否也能引起无限遐想?你们想到了哪些与月亮相关的诗句呢?学生在教师所营造的氛围里,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积极地思考,回忆出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词名句,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积极地回忆之后,教师做出总结: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中国古代诗坛,有无数诗人,因为一轮明月成就了千秋美名,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就是其中一位,他借着一轮明月,“以孤篇压倒全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他笔下的那轮明月吧。在诗歌所营造的典雅氛围里,学生沉浸其中。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总能和诗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教授《项羽之死》,可以由历代诗人对项羽的评价引入,例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教授《将进酒》,可以从余光中的诗《忆李白》引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4.联系“旧知”,“温故”导入。联系“旧知”,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教师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识探求的好奇心。这种方法依据的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一位教师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一文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2

一、温故知新,由旧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教师从学生的旧有的认知结构本身入手,通过复习旧知而引出新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最是适合温故知新的回忆导入。我设计如下导语:在初中我们曾经学过的词——《沁园春·雪》。在那首词里,不但描绘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界的壮美,更是用他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发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在年轻时下的另一首壮歌——《沁园春·长沙》。这样很是容易激发学生的浓烈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故都的秋》一课时,我从学生在初中就学习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起手导入。让学生领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中游子的“断肠”是通过描绘萧瑟的秋景而得。从而让学生领悟:《故都的秋》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

在具体导课时,教师要准确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由旧入新。但同时切记不可主次不分,把大量时间都纠结在旧知识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重回忆,而轻新知了。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钱威在《语文教学艺术导论》中说过:“它(导语)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观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所以在导语设计上充满悬念,让学生顿生疑虑,激起学生寻求答案的强烈兴趣,带着兴趣听课,效果自佳。例如我在讲《烛之武退秦师》时,先问:“‘三寸不烂之舌’说的是什么意思?”“小国在大国面前就一定是弱者吗?”“口舌劝退强师需要怎样的语言逻辑呢?”“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以言词来解国之困?”这样的导语,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了学生的获胜欲望,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蜀道难》时,导语如下:自古蜀道艰险,行人难以通过,历来为兵家重地,围绕着它留下无数的传说,文人墨客们也常对此感叹不已。那么蜀道到底有着怎样险奇和魅力呢?今天,我们就从李白的《蜀道难》中获取答案吧。

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也就是抓住了一堂课的把手关键。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产生疲劳。如果一节课的导语就让学生恹恹欲睡了,那这堂课也很难成功。而良好的情境则可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的世界。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师创设情境,就是要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之作,务必创设绝佳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这首气势恢宏、震铄古今的豪放之词。设计这样的导入:文人墨客,得遇名山大川,必有所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滁州游玩时而悟“与民同乐”的感叹。而在元丰五年。坡漫步长江之畔,望着滚滚向前的长江水,凝望赤壁古战场,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体味苏子笔下的赤壁,感受文豪内心的独白。这样的导入。首先从感情上蓄足气势,引导学生进入壮美的苏词。

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就能让我们的学生从此“入门”,领略篇篇佳作的神韵。

四、借用教具,帮助领悟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导语可以唤醒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思维,渲染课堂气氛等。而适当的教具就能承担“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

在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了解甚少,所以我先是展示诸如天坛、太和殿、东四牌坊等图片,让学生先在视觉上有所感知,然后让他们试着概括“特征”为何。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如学习《边城》之时,先放了《千里之外》的高潮版“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的音频文件,由于是学生熟悉的音乐,容易引起共鸣,所以,自然地引入了学生陌生的边城、沈从文世界。

沁园春长沙课件范文 篇3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备课;高中语文

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初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在这一重要环节上,《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问题》一书曾提出了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几个错误做法,认为它们是“备课中的缺失”。针对这些缺失,笔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首篇课文《沁园春·长沙》为例,看看名师郑晓龙是如何避免缺失,展现备课艺术的。

其一,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确定教学目标,是开展成功的教学设计与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一个文本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怎样才算清楚?除了需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外,还必须考虑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在上位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例如教授《沁园春·长沙》,在分析学情与文本定位的基础上,就可以基本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准确默写;

2.感受本词的意象意境,理解鉴赏本词情景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鉴赏意象选择、着色及意境营造的技巧;

2.鉴赏本词炼字炼句的妙处;

3.写出感想,积淀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理解本词中抒发的革命豪情;

2.思考并树立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这样的一份教学目标,既考虑了学情,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三维目标清楚明白。它们又分别体现了普通高中课程的五大目标,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目标设定准确,为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其二,忽视教学起点

任何课堂都有自己的“起点”,而“起点”的选择应该遵循什么?是教材的起点内容,还是自身的经验储备?我们在教学起点上往往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的情况,其实学情分析才应该是我们备课的起点,而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起点才是恰当的课堂教学的起点。只有分析好学情,才能建构适合学生的知识支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对学习者的分析一般应包含分析学生语文学习的准备状态,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知识结构的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风格及其对语文学习的影响,甚至还要预测学生语文学习未来的发展水平。

其三,注重预设,忽视生成

备课,年轻的教师总认为备的越多越好,设计得越完美越好。殊不知备课最讲究的就是考虑周到,留有余地。在备课时,考虑一定要全面周到,尽可能将课堂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包括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困惑,会出什么状况,会从哪些角度去思考,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等等,必要时甚至写出教学过程中应该说的每一句话,推算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但周到的考虑不能扼杀教学的生成,教学设计方案中所写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能全部予以表现,必须留出必要的空间,让学生去发挥、去创造。因此,教师在周到的设计中还要讲究弹性,包括教学目标的弹性,教学内容的弹性,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讨论。在文本解读方面,更要留出甚至制造空白点(不确定点)让学生去填补。总之,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应当在考虑周全的基础上,呈现弹性化、开放性的特点。

其四,重教而不重学

备课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不光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更要注意学习方式的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学习方法指导的设计。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为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必须考虑并主动加强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大到一个系统,有的小到一个点。教师都需要悉心揣摩,认真把握,并在备课中多方思考,精心设计。当然,设计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通过点拨指导,促成学生快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下面是郑老师所选用的教法、学法及其说明:

1.朗读背诵。通过朗读理解,记忆在心,求得基本的收获。

2.想象描述。画面不能复活心中,再现眼前,就不能感受深刻、理解深入。听来的毕竟隔一层,自己心到神知,说出来,写出来,才能更有效地沉淀积蓄成营养。

3.引领示范。空泛教条地鉴赏,只能得到虚飘的印象;教给方法,做出示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才能养成习惯,提升能力。

郑老师的课堂,学法重于教法,无论是朗读背诵,还是引领示范,形式朴实无华,却体现了诗词诵读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鉴赏中教师引导的必要性。但教师只是引领,而不强牵。郑老师选择的信息描述法,注重个性化阅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且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毫无疑问,这三大方法为本教学设计的实效性提供了保证。

最后我想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引用的克拉斯诺达尔斯克市历史教师的一句话作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以此与正在埋头备课的各位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郑晓龙,张茂娥。《备教策略》.《语文教学通讯》

[2]欧阳芬,谭立义。《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问题》.吉林大学出版社

[3]《语文课堂教学准备技能》.网络文章。道客巴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