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小学的教学设计(优秀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1

一、感受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老师好,欢迎大家来到音乐课堂。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森林中生活着许多的动物,你们看这是谁来了,(PPT小狗小猫),小狗是怎样唱歌的,同学们用你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一下。

小猫是怎样唱歌的?谁来模仿一下小猫的叫声?(指名模仿)”

师:你们看又有谁来了?ppt 小青蛙,小青蛙是怎样唱歌的?

师:我们学过一首小青蛙找家的歌曲同学们还记得吗?

好大家一起表演唱小青蛙找家。

师:你们看又有谁来了,老虎 老虎怎样叫,老虎叫的声音很大很宏亮

师:“老虎和猫的叫声对比,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交流)

师:老虎的叫声很大很宏亮,小猫的叫声很小很温柔。

同学们再看,这位同学在干什么,用力打鼓,咚咚咚、咚咚咚。声音大,轻轻的敲,通通通,声音小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歌曲(大鼓和小鼓吗?)

一起演唱大鼓和小鼓。

师:大自然中的声音有大也有小,在音乐中,声音大,声音响亮,我们就叫它强,用“F”表示,声音小,声音低,我们叫它弱,用“P”表示。

师: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很多,

师:你还能模仿生活中其他强的声音吗?学生回答(近处的雷声、牛叫等等,) 弱的声音还有哪些?(小雨的声音:沙沙沙、蚊子飞的声音:嗡嗡)

三、游戏体验感受音的强弱

1、按老师的强弱要求,模仿动物的叫声。分组模仿,1组模仿小狗叫声,2组模仿小青蛙叫声,3组模仿小鸭叫声。(老师出示“f”或“p”)同学模仿动物叫声。

师:看到同学们演唱的这么好,小动物也高兴地唱起了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播放小动物唱歌的录音,师: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小动物在唱歌?(学生回答)

告诉你们这首歌的名字叫《小动物唱歌》,板书:小动物唱歌,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

2、学生齐读歌名2遍:小动物唱歌。

投放歌词图片

3、老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2遍。

投放歌曲图片

师:同学们在歌曲中找找刚才学的“f”与“p”这两个记号都在哪?两个可爱的小符号“f”表示“强”,声音要大点;“P”表示“弱”,声音要小点。

4、教师范唱,学生小声跟唱

5、跟录音唱3遍,纠正存在的问题。学生齐唱,学生表演唱。

同桌互相表演唱,

7、学生小组展示。

五、创编歌词(小组讨论——分组展示)

谈话:大家想想,除了小猫和小狗,你还想唱唱哪些小动物呢?把他们编创到歌词中唱一唱。(小鸡、小鸭、小牛等)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一起唱歌、跳舞,大家一定很开心吧!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

着许多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可是我们从电视、报纸上看有的小动物正在面临被吃掉的灾难,有的小动物生活的环境也遭到破坏,那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呢?小动物请老师给小朋友捎来了几句话:它们希望每一位小朋友都来爱护动物、关心动物。 同学们能做的吗?好,努力奥,下课。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2

在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讨热潮中,有关专家大声疾呼:“应当设法唤醒儿童沉睡的右脑。”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引导下,一切教学活动几乎都是围绕发展左脑功能进行的。学生终日淹没在书山、题海之中,背范文、做题目成了他们活动的主要内容,致使儿童左脑超负荷运转,右脑失去启动机会,越学越呆板,越学越笨拙。这就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右脑掌管形象思维,左脑则掌管抽象思维。思维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核心。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对象,就难以进行抽象思维。日本有位著名医学博士最新研究认为:右脑是“祖先脑”,储存着从古到今人类500 万年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右脑存在的潜力约为左脑的10万倍。激活右脑,让儿童获得外部感知表象后,内化成“脑图”、“脑声”等形象(即“在脑子里绘画、录音”),接着外化为书面表达,是协调左右脑功能,开发大脑智力,提高课堂作文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

从这一思想理念出发,参照全国“九义”教材三年级“基础训练”中“按顺序记叙一个有趣的游戏”的要求,我设计了一堂作文课。

[题目]馋猴推车

[要求]

一、通过声、像、演等手段激活右脑,引发学生作文兴趣,唤起大脑有序形象。

二、能把表演的内容记叙清楚,做到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三、通过观察、思考、想像,在形象中感染,达到写文与做人合一,提高品德素养的效果。

[教具]

配乐故事《馋猴推车》磁带(或儿童音乐磁带)、“馋猴推车”活动小图片和放大活动彩色图片(8幅)、毛驴和猴子头饰、 儿童带斗小推车等。

[教学过程]

一、听配乐故事,初入情绪。

1.导入:小朋友们都喜欢听故事吧?今天老师播放一段故事,听后要请小朋友回答:故事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什么?听完这个故事,老师还要请听得最认真最仔细的小朋友上台来表演这个故事呢!

2.播放配乐录音故事(亦可一边轻放儿童音乐,一边由授课教师娓娓道来):

一个秋天的中午,小毛驴去山上采栗子。他采了满满一车栗子往回拉。山边一个小猴子闻到栗子的香味,舔着舌头说:“栗子,好香!”这时,小猴子看见了毛驴拉着一车栗子走过来,心里想:我去帮小毛驴推车,一直推到他家,小毛驴一定会给我吃很多栗子的。于是,小猴子就去帮小毛驴推车。小毛驴见小猴子这样热心帮助人,连声说:“谢谢!谢谢!”他们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一直向前走着,走着。可是小猴子太馋了,他一边帮着推车,一边偷吃栗子,光挑大的吃,吃一半,丢一半。走了好大一会儿,小毛驴拉着车,已经走到自己家门口。小毛驴拿出一条毛巾擦擦汗,回头看看自己采来的栗子,忽然发现车上装的栗子少了一大半。小毛驴想:这一定是贪吃的小猴子干的。于是大声喊:“猴子!猴子!你在哪里?”小猴子早就躲起来了。小毛驴觉得自己上了当,气得直翻白眼。路边的小红花向他眨眨眼,好像在说:“谁让你答应馋猴推车呀!”

3.听后反馈思考题,并在黑板上板书故事题目:馋猴推车。

二、观察表演,进入具体情境。

1.挂出用彩色笔画的有山间小路和小毛驴住房的两块布景。请两位同学戴上头饰,“毛驴”拉上装满栗子的小车,“猴子”在后面推,按故事内容表演。做到有动作、有语言、有表情神态。

2.表演前板书要求:“仔细观察留脑图,一幕一幕记清楚,图、声、意、感交替出,先后排序最重要。”

3.表演结束,一切实物情景成为过去。小朋友脑子里一定留下了一幅幅“馋猴推车”的行为印象图景,还留下了他们说话的声音,留下了他们当时当地的想法和感觉。请一两位同学上台按故事先后顺序,说说自己脑子里留下的脑图、脑声、脑意、脑感。(脑图指观察到的动作和场景在大脑形成的图像;脑声指听到的声响和话语,形成的声像;脑意指意会到人家在想什么;脑感指对人家感觉行为的理解印象。)

三、图、脑对照,物我合一。

1.给每位小朋友发8张“馋猴推车”小图片(无序号)。 要求每人按照自己观察表演后形成的有序“脑图”,在课桌上给系列小图片排序。

2.请一位小朋友做代表上讲台将8 张(无序号)“馋猴推车”放大彩色图,在黑板上排序。师生共议,说明图序正误,并说出理由。

3.各人校对桌子上小图片排序正误,并标上序号。然后看图片(或不看图)轻声地把故事自述(或同桌互说)一遍,做到我口说我“脑”,“脑图”符合观察到的实际情景。

四、启发再想像,下笔写作文。

1.指着有序彩图提问:图与图之间,按照内容发展和顺序,是不是可以补上一些图?(如第2与第3幅图之间,可否补上“毛驴”和“猴子”对话的情景图?又如第8幅图之后, 可否补上猴妈妈猴爸爸责备小猴子贪吃、不诚实的情景图?)

2.接着随机提问:小朋友,看了表演后,你们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小猴子这种错误会改正吗?

3.拿掉图片,请小朋友按照自己有序形成的“脑图”、“脑声”、“脑意”、“脑感”把这个故事内容写下来,还可以加进各人想像的内容。

最后提示动笔口诀:“头不抬,眼不斜,想不断,写不完。”

附:课堂作文实例

[采用以上设计, 笔者曾在一个二年级小班上过一堂情境作文实验课。下面是一个七岁半的小朋友写的作文实录。当时,让随堂听课的家长们检阅篇篇学生习作,都惊异不已。

执教的我看到这篇习作,亦顿发“三个没想到”的感慨:一是没想到一个二年级(上学期)的小朋友能当堂写出五六百字的记叙文;二是没想到小朋友能用上“改过自新”(虽然用法上欠妥)、“悄悄溜走”、“于是”、“夸奖”等词语;三是没想到小朋友想像力如此丰富,续写了这么多合理的内容,反映了儿童向往“有错就改,纯真做人”的美好愿望。]

馋猴推车

秋天到了。毛驴从山上摘了一大筐栗子放在车上。他说:“这么多栗子,怎么拉回去呢?”猴子wén(闻)到香wèi(味),跑出来一看,原来毛驴在拉一车栗子。猴子就说:“毛驴哥哥,我来帮你推车吧!”毛驴说:“真谢谢你,小猴子。”于是,小猴子就帮毛驴推车。他边推边偷吃栗子。推到bàn(半)路的时候,小猴子都把栗子吃了一bàn(半)了。快到毛驴家门口的时候,小猴子就qiāo qiāo (悄悄)地liū(溜)走了。毛驴到了家门口,一看车上的栗子少了那么多,就大声喊叫:“小猴子!小猴子!你在哪儿呀?”小猴子不见了。毛驴想:这件事一定是他gàn(干)的。于是,毛驴就把栗子放在家里,出去zhǎo(找)小猴子的爸爸、妈妈。毛驴把这件事告诉了小猴子的爸爸、 妈妈。猴子爸爸、妈妈听了,很不高兴。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他们对小猴子说:“你以后要是这样,就不让你进家门。”小猴子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感到很难过,再也不gǎn(敢)那样做了。从cǐ(此), 小猴子变得gèng jiā(更加)聪明了。后来,大家都很喜欢小猴子。小猴子的爸爸、妈妈也jīng(经)常夸奖小猴子。小猴子很高兴! 可是,毛驴还不知道小猴子已经gǎi(改)过自新了,总是觉得自己当时很shǎ(傻),再也不gēn(跟)小猴子玩了。后来,毛驴听到大家说小猴子已经gǎi(改)过自新了,马上拿了三斤栗子到小猴子家去,对小猴子说:“你喜欢吃栗子吗?”小猴子说:“是的,我很喜欢吃栗子。”毛驴说:“那就把这三斤栗子shōu(收)下吧! ”小猴子说:“谢谢你,毛驴哥哥。”毛驴说:“不用谢。因为听到大家说你已经gǎi(改)过自新了,我才来的。你以后再也不要做那样的事了,知道吗?”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用一组较有方向性的线条来表现雨滴。

2、回忆雨中人、事物的特征,并将他们表现出来。

教材简析:

本课其实是在上一节基础上进一步表现线条,(不规则的点线练习)采用什么材料均可。

教学难点:

感受并用不同工具材料表现淅沥的小雨。

课前准备:

(1)教师要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雨中人物、景物、动物的特征。

(2)教师、学生共同准备一些雨具展示在教室中。

(3)教师搜集一些有关雨景的照片、录像。

教学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并交流雨中实物与平时不一样的地方:在雨中,人们是什么样子的,小动物怎么样了,树木、花草有没有变化,汽车开过积水的路面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用喷壶向打开的雨伞上洒水,引导学生听雨声、观察雨水顺着伞流下的样子;向装有水的水盆里洒水,引导学生看雨滴在水里的样子;向花盆里洒水,看泥土淋雨后颜色的变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与众不同的雨景特征。教师在适当时机出示相应图片、录像对学生进行启发。

(2)建议学生将向要表现的主体画在画面的显著位置,而且要画的大一些,然后再添加与主体有关的背景。添加背景时,教师出示范作并示范如何“被遮掉一部分”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如:雨伞将人头遮住一部分。鼓励学生将画面自认为最满意的部分或自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涂色,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用彩纸剪贴、色纸画等形式表现画面。

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家尝试在深色的纸上用银色中性笔画出雨滴的样子,或用珠子串成串,拴在伞边上,转动伞,感受下雨的情景。

教学评价:

1、是否表现出了下雨的主题。

2、是否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表现雨景。

3、能否说自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札记:

在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人们的反应时,我请一位学生上来学学下雨刮风时的各种声音,另一位学生拿着雨伞配合着声音表演风雨中行走的困难。学生们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通过观看,发现了在雨中走路的样子与平时的不同之处,在绘画时自觉地将之表现了出来。回忆以往教学时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却不能准确表现人物动态的情况,我深切体会到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带来的好处。

小学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懂得应孝敬父母,回报亲情,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在家做个好孩子。

2、从小要培养自己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学生。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在家庭中与长辈之间的礼仪意识,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和谐相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渲染学生情感。

同学们爱听音乐吗?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播放《找爸爸》和《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

2、引发思考,组织交流。

师:听了这两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相信大家一定会想到很多,谁能把自己的想到的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学生发言。

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是我们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那就应该用感恩之心对待父母,孝敬父母。可是,我发现,在有些同学的家里总会有不和谐的音符出现。

师:看到这些情景,你又想说些什么?

(学生结合画面及自己实际的生活把家庭中的不良行为交流感受。)

3、情感共鸣,导入新课。

师:那么,大家希望拥有一个怎样的家庭生活呢?

创建和谐家庭,我们共同来创建一个文明、快乐的和谐家庭。

(板书课题:共创和谐家庭)

二、深入交流

1、谈身边故事,树立正确形象。

(1)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亮点

师: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是我们祖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明礼仪,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财富。

共创和谐家庭,就要懂得家庭礼仪。现在,在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活动在家庭中懂得礼仪的好孩子。他们是校园课间的文明之星、礼仪之星。

下面,我想请大家说一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说说那些活动懂礼仪的好孩子在家庭中都是怎么做的?

(2)组织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通过身边实例,明确生活中应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在家庭中,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尊敬父母,关心父母。

师:在传统教育国学经典《弟子规》中就有这样的概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

你能根据把这几句话讲解一下吗?

注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爸爸妈妈教导我们时,要专心地听。对爸爸妈妈的批评,我们要诚恳主动地接受。

出门前应向爸爸妈妈道别。单独外出时,要征得爸爸妈妈同意并说明去向。放学或外出回家后,应向爸爸妈妈报平安。

3、联系实际,讲述正确礼仪

师:我们一起学习,并且知道家庭礼仪当中,最重要的是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这也是对父母孝敬的一种表现,现在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在家庭中还要有些什么礼仪?

学生分小组讨论,全班共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把学生所说做适当的总结,得出家庭礼仪主要还包括:主动分担家务,注意个人卫生,用餐礼仪和待客礼仪。这些礼仪在《弟子规》中也有相同的内容,下一节课,我们再详细的进行学习。

三、总结激励

在这节课中,大家交流了许多共创和谐家庭的礼仪,这多么令人欣喜!相信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共同努力,让我们和父母之间和谐相处,相亲相爱,那么我们的家庭一定会时时刻刻充满阳光。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5

古诗《小池》是统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六组组课文《12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古诗通过对细流、树阴、水面、小荷、蜻蜓等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的勾画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初夏风景画。这一组课文写的都是夏天的美丽景色,而《小池》这首诗又是这一组的第一课,目的是让孩子在古诗中初步地感受夏天的美丽景色。

《小池》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但在部编版教材中,却安排到了一年级下册,这对于古诗底蕴严重不足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在古诗《小池》的教学设计上,我充分地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学识基础和年龄特点,努力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淡化古诗意思的讲解,而是从整体入手,抓住古诗写景的特点,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以图解诗,以景悟情。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画中与诗文对照,感受古诗文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一、以诗引诗,加大积累,加深品味。

在开课导入时,我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件出示“春暖花开”的美图,在瞬间吸引了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吟诵关于春天的古诗,学生在自己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轻松背出了《咏柳》、《春晓》、《村居》,初步感受到古诗美妙的韵味。然后自然过度到初夏时节,课件再出示《小池》的画面,以图解诗,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到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语文课堂一开课就充满浓郁的诗味。

教学设计如下:

1.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春天的美丽图画。

师:看,春天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多美呀!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春天的诗,哪些小朋友能给我们吟诵一首?指生吟诵。

师:春天悄悄过去,天气渐渐热起来,初夏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古诗《小池》,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2.谁积累过这首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指生背古诗?。

3.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初夏时节的一处小池塘。课件出示《小池》图。著名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诗句《小池》。?

4.简介诗人:让我们走近作者,认识一下杨万里。课件出示,师解说:杨万里是宋代的大诗人,最善长写山水田园诗,一生写诗两万多诗呢!被誉为一代诗宗。

课末,学完杨万里的《小池》这首初夏时节写景诗后,我又引出杨万里的另一首盛夏写景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在读和简单的品味中感受到夏日西湖的美丽。这样设计,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同是杨万里的诗,一首展现的`是初夏池塘的生机美,一首展现的是盛夏西湖的惊艳美,对比着来学习,发现诗境却完全不同,但学生却学的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丽。

教学设计如下:

师:《小池》让我们欣赏的是初夏的小池塘。初夏一过,盛夏来临,(课件出示盛夏荷塘图)这婀娜多姿的荷花就成了池塘的主角。他让杨万里诗兴大发,提笔又写下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古诗)

1、师范读,配上古筝曲《渔舟唱晚》。

2、生练习朗读。

3、指个别生诵读。

4、问:同学们,在这首诗里,你们从哪儿感受到这是夏天?

生结合诗中的句子和词语谈自己的认识。

4、这就是西湖六月的美景!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读出盛夏池塘的美。全班配乐齐读。

5、美丽的夏日,让我们记住了杨万里的《小池》,也领略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情画意令人陶醉,大自然的美让人感叹。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夏日还留下了哪些名诗名句呢?回去好好找一找,把他补充在课文里,好吗?

二、淡化讲解,以图解诗,以景悟情。

传统的古诗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少,他们在一年级上册只学习了一首汉乐府诗《江南》,所以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是很薄弱的。所以我淡化诗意讲解,而是从整体入手,抓住古诗写景的特点,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以图解诗,以景悟情。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画中与诗文对照,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

教学设计如下:

1、学习第二行诗

师:泉水流呀流,流到了小池里。你们看,池水美吗?(课件出示池水和树阴图)仔细看图,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多生自由表达,师相机板书:树阴

师:大家说的真好,初夏时节,天空多晴朗,树阴在水中多美丽,你们喜欢这晴天柔和的风光吗?树阴也喜欢,这就叫:树阴照水――

学生回答:爱晴柔。师相机板书:爱晴柔

感情朗读:你能读出这种爱吗?谁能爱得再深一些?

学到这儿,我们发现小池是那样的清澈、那样的宁静。难怪诗人会如此疼惜,如此喜爱。让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诗人对小池的爱。

2、学习三四行诗

师:小池中间还有什么景色呢?你看到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件出示小荷和蜻蜓图)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表达。师相机板书:小荷尖尖角、蜻蜓立上头

师:同学位观察得真细致,描述得真有趣。诗人杨万里也看到了,他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诗句,学生齐读。

三、以读为本,读中解义,读中悟情。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阅读教学如此,古诗教学更是如此。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

对古诗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我以正确读――熟练读――感情读为途径,配以音乐读,体会情趣读,多种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品读悟情,从而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美的感染。

教学设计如下:

片段一:

1.打开书P68,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然后圈出生字,拼一拼,记一记。

……(省略识字过程)

3、生字宝宝们藏到课文里,你还会读吗?指生把整首诗读正确。

4、老师范读,读出诗的节奏。

老师读得好,是有窍门的,诗就像歌一样,是有节奏的。

5、课件出示:带停顿现的古诗。学生按节奏练习朗读古诗,再指生朗读。

片段二:

1、出示第一行诗,指一生读。

师:这句诗里诗人写了什么景物呢?

你们知道泉眼是什么吗?课件出示泉眼图,看,这冒着泉水的地方就叫泉眼。

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是怎么流的?(无声、细)

师:看,这就是泉水的细流,课件出示细流图。

师:这细细的泉水悄悄地流,没有声音,多安静呀!谁能读出这种静?(指生读,女同学试读。)

师:这细细的泉水慢慢地流,不急也不抢,真轻柔呀!谁能读出这种轻?(指生读,男同学试读。)

这细细的泉水可是泉眼妈妈的宝宝呀,宝宝要出门了,妈妈心里多么舍不得呀,诗中哪个字写出了泉水妈妈的不舍?(板书:惜)谁能读出这种不舍?(指生读,全班齐读。)

初读阶段,我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圈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其次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品读阶段,我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等,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

一节课,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把握重点,灵活识字,规范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作为第一学段识字的重要目标。本课时要求学生会认“泉、流、爱、柔、荷、露、角”7个生字。由于多数生字字形较为复杂,所以在识字教学环节中,我的设计努力做到有层次、有梯度。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从看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说识字好方法,到读准词语,最后生字回归诗文认读,每一个步骤都能扎扎实实地去落实。我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鼓励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识字,把理解字义和识记字形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领悟生字的特点。

教学设计如下: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P68,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然后圈出七个生字,自己拼一拼,记一记。

2、课件出示:带上拼音的生字,

师:这些生字宝宝你会读了吗?

指生拼读生字,老师强调“流”的声母是“l”,不要读出“niu”

3 、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开小火车拼读。【】

4、交流识字方法: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识字经验汇报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说到哪个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泉”字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师小结:“泉”字是象形字,古人看到水从山洞里流出来,就创造了“泉”字,本义就是泉水。

(2)课件出示“爱”字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师小结:手捧着东西送给朋友,以此表示喜爱、友爱。相机用“爱”组词并说一句话。

(3)学生能用“加一加”或“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流、柔、荷、露”。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记“角”,如:墙角、羊角、牛角、衣角。

5、课件出示词语:泉眼、细流、树阴、喜爱、晴天、柔和、荷叶、露出、爱惜。

这些词语你认识吗?

6、课件出示古诗。生字宝宝们藏到课文里,你还会读吗?

本课时要求学生会写“无、树、爱、尖、角”5个生字。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写字基础,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五个生字的教学应该有主次之分。在写字教学中,我是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来提醒大家注意字的写法,学生能抓住田字格横中线和竖中线的关键笔画去观察,对字的写法掌握较好。节省出来的时间,我用来重点指导字形复杂的两个字“树、爱”的书写,并给与了学生充分书写的时间,不让写字流于形式。

教学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5个会写字。

师:同学们,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书写的5个生字,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学生能在自己已有的写字经验基础上指出:

“尖”注意上面不是“小”,第一笔是竖不带钩。

“无”的竖弯钩要甩出去,竖写在竖中线上。

“角”上小下大,最后一笔竖在竖中线上。

2、师重点指导:

师:树和爱这两个字比较复杂,我们重点来学习。师边讲解边示范。

“树”左中右结构,每部分较为瘦长,横撇穿插到点的下方。

“爱”上中下结构,爪字头小,秃宝盖扁宽,友的撇捺舒展。

3、学生执笔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存在的不足:

1、这堂课教学设计到位,但由于自己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导致学生对诗句的品读少了,在关键问题的回答上的也浅了,所以课堂的亮点和精彩点没有生成。

2、想象环节的设计处理欠机智。如:从这个“立”字,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蜻蜓?当有学生谈到:这是一只在休息的小蜻蜓,它正立在荷叶上欣赏小池的美景呢!此时,我应该放大对这位学生的鼓励,并顺势引导学生想象:想一想,小蜻蜓和荷叶会悄悄地说些什么呢?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既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又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

以上是我执教古诗《小池》后自己的反思,在新教材的教学上,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通过这次研讨课,自己收获了很多。学无止境,希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道路上能再接再厉,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