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1、会认“颐、耸、阁、舫、眺、堤、态”这七个生字;会写“殿、廊、柱、栽……”十一个字。
2、会正确地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堤岸、眺望、姿态不一”这些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及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结构严谨,文脉清晰的特点及感悟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字词的书写。
【教学难点】
字词的书写,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感悟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多媒体──观看颐和园美景图
1、看颐和园的图片:
同学们,游览了雄伟的长城后,今天老师想带着大家去另一处地方看看。
2、揭示课题:
这么美丽的风景是哪里呢?
⑴ 出示课件:
18、颐和园
⑵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写作的思路
1、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⑵ 边读边思考颐和园带给你怎样地感受。
2、检查生字词:
出示课件:
颐和园、柱子、栽种、狮子、朱红、大殿、长廊、耸立、琉璃瓦、佛香阁、金碧辉煌、葱郁、画舫、几乎、远眺、堤岸、姿态不一
先指名读──再齐读。
3、整体感知: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反馈交流:
导:读了课文后你能来说说颐和园是个怎样的公园吗?
⑴ 学生找到第一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导: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齐读第一段──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你知道了颐和园的哪个特点?
(大、美)
老师插入一个知识:
颐和园占地290.8公顷=29080000平方米约5000个校园大。
导:了解了这个知识后你想说些什么?
齐读这句话:
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吧!
⑵ 学生说“美丽”找到最后一段“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
齐读这句话──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的感受。
引到第一段导:
请不同的学生找。
三、再读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自由读2~5段:
说一说小作者游览美丽的颐和园时,一共去了几处地方,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反馈交流:
导:小作者先游览了哪些地方,再游览了哪些地方呢?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导: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呢?
3、理清文章思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导:我们从这些句子中明白了作者游览的顺序,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美丽的颐和园吧!
四、 精读课文
引:你最喜欢颐和园哪处景点呢?选择相关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交流:
1、精读第二段:
齐读第二段 读了这段话后你体会到了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⑴ 出示长廊的图片:
我们一起先去领略一下这条美丽的长廊看看他的魅力吧!一起读!
⑵ 读完后问感受:
我觉得这是一条很长的长廊。
在文中找句子: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齐读这句话──讲说明的方法 读了这句话后你想说什么?
这句话说明了长廊的长(列数据)。
⑶ 这条长廊很美丽。
在文中找句子: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
齐读这句话──说说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景色十分美丽)。
导:如果当时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伴着徐徐微风,你正走在这条长廊上,深深地呼一口气,你会感到怎样?
指名请同学读──齐读。
⑷ 朗读体会:
① 找到“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再次齐读第二段:
带着你们的感受,伴着音乐,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二段吧!
2、精读第三段:
⑴ 找到“佛香阁”“排云殿”:
走完长廊后作者又去游览了哪些景物?
⑵ 教学“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① 找出这句话:
文中是怎样来描写佛香阁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
② 齐读这句话。
③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在图中找一找作者所说的佛香阁是哪个建筑。
④ 看完图后,再自由地来读读这句话,谈谈佛香阁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解释“琉璃瓦”。
理解耸立,体会佛香阁的高。
⑤ 想着佛香阁的样子,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⑶ 教学“排云殿”:
① 找到“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
导:作者又是如何来写排云殿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句话,说说作者在描写排云殿时哪个词语用得好?从这个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② 理解“金碧辉煌”:
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 齐读这句话(先看图,排云殿):
这一排排金碧辉煌的排云殿多么漂亮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话。
3、精读第四段:
⑴ 找到:
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导: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作者是在哪个角度看的?看到了那些景物呢?
① 找到“宫墙”:
齐读这一句话。
文中用了怎样的语言来写宫墙的呢?
② 体会掩映。
③ 从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互相衬托,互相遮掩。)
④ 体会颜色:
找到描写表示颜色的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⑵ 找到昆明湖:
看着这么美丽的昆明湖,我们一起把作者的语言来读一读吧!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指导:
读得轻。
齐读这一句话。
⑶ 体会“滑”:
拓展:
假如此时你正坐在船上,听着悠悠地桨声呼吸着新鲜空气你有什么感受?
⑷ 找到“城楼和白塔”:
① 作者是怎样观察到城楼和白塔的。
② 齐读第四段。
4、齐读第三四两段:
导:我们在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了这些美景,让我们伴着音乐,随着作者再去走走吧!
5、第五段:
⑴ 自由地读第五段:
找到“堤岸”,读相关的句子。
⑵ 找到“小岛”读相关的句子。
⑶ 找到“十七孔桥”:
导:说说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找词语
柱子多──找词语
狮子多──找词语
想象一下狮子会有哪些形态?
齐读2~5自然段。
导:作者一路带我们去游览了那么多的景点,让我们再次去感受一下吧!
五、结课、布置作业
1、提醒难写的字,及容易写错的字:
栽、雕、廊。
2、画词语、抄词语。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长、奇、美
山脚: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山上: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美丽的景色通过读、赏,感受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但是实际教授起来感觉有些乱,对学生的问题把握不到位,归根到底是对教材的钻研不透。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3自然段,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和课文的优美语言。
3、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仿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练习有感情读文,从语言文字中想象,体会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生手机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颐和园风景的图片,问: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板书课题,注意“颐”字里面是个扁扁的口。
是的,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神奇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颐和园,去领略那里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重点提醒“堤、耸、舫”三字的读音。(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哪个?
4、指名读文,想: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美)课文中有两处直接点明颐和园很美,在哪儿呢?(提示文章总分总的写法)
5、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交流资料,了解历史
1、课文的第一句话点明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你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交流资料)
2、课件出示图片,师小结。
3、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领略美景
这么美的地方,我们赶快去瞧一瞧吧!
1、了解游览顺序
① 默读2-4自然段,划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
② 指名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
2、领略长廊之美
① 自由读文,同桌说说你感觉到长廊有什么特点?是从书中的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长 一眼望不到头(颜色美、形状美)
七百多米长273间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说明长廊的长?
读句子
美画 (内容多、题材多样)
花(品种多、数量多)
② 那么,文中的佛香阁和排云殿景色如何?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自学,写批注。
3、领略建筑之美
①佛香阁高 耸立
美形状美八角宝塔形三层
颜色美 闪闪发光
②排云殿大一排排
亮金碧辉煌
③小结,练习背诵。
五、练习写话
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回忆当时的游览顺序,写一段话。
六、颐和园的美景还有很多,让我们继续期待下节课昆明湖和十七孔桥之旅吧!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的特点及美景,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3、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有序观察能力和按地点转换顺序,有序有重点描写见闻。
4、概括中心,体会作者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
二、教学准备
1、《颐和园》多媒体课件
2、组织学生搜集中国世界遗产资料
3、世界遗产风景书签
三、课时分配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师语导入:在我国的首都北东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那里风景秀美。是古代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花园。今天老师作一回导游,寻着作者的足迹,带同学们去领略——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2、简介颐和园。
(出示课件)感性认识颐和园的几个主要景观。
3、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灯片,检查字音正误,区别字形,理解词义。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认识的字、词,并回答认识理解这些字词的途径及方法。让学生从中交流学习经验。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让学生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学生分组接力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4、自由读并讨论、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
(三)合作学习
1、小组交流:作者的游览顺序。
2、默读课文。思考:哪几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1、欣赏长廊部分:
(1)朗读训练:找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朗读。
(2)思考:长廊有什么特点?
(3)出示课件,指导看图(长廊图)板书 : 长廊 长、美、奇
(4)在长廊中游赏,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划出有关语句,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
(5)出示文字灯片。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①
导语:走在长长的长廊中,饱赏那美景,让人神清气爽,下面让老师带同学们去游览万寿山。
2、欣赏万寿山部分:
(1)指名读3、4自然段。学生评朗读的效果。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特点?
(3)播放一段万寿山录像片。
(4)设问,在万寿山上看见了什么?
板书: 佛香阁 排云殿 鸟瞰颐和园大半景色。
(5)出示灯片,图文对照找出各景物并重点理解“金碧辉煌 葱郁 掩映”的意思。
(6)师对照图着重介绍佛香阁,排云殿两面大景点。板书 : 雄伟壮丽
(7)出示文字灯片②,生填空练习。
②
登上万寿山,站在职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 。正前面,是 向东远跳,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 和 。
(8)师小结。置身于万寿山中,欣赏其美景,给人感觉如何?启发想象。
(9)生小组交流。
4、小结学法,自学第5自然段。
(1)自由读、自学讨论。a、从万寿山,就来到了哪里?b、昆明湖,十七孔桥各有何特点,划出有关词语。
(2)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图文对照,并理解“姿态不一”意思。
板书: 昆明湖 物多景美
(3)齐读第5自然段。
5、师小结。a第二段描写了颐和园的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段与段之间又是如何过渡的呢?划出过渡句。
6、齐读第1自然段。
(1)导语:《颐和园》的美景可以看出北京的颐和园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2)出示文字灯片③
(3)齐读
(4)小结:这是全文中心句,总起全文。
7、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设问:游览完颐和园后,给人的感觉如何?(让人流连忘返)
(3)齐读。
(4)小结:这一段是起总结全文作用。
四、课外拓展
1、复述课文内容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美丽的长廊让人神清气爽,雄伟壮丽的万寿山使人大开眼界,物多景美的昆明湖让人心旷神怡,置身于这美丽的在花园中,真叫人流连忘返。
2、学了这课文,你感受如何?请你把颐和园的美景告诉大家。这是游记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课文是按参观(地点转换)顺序写的,全文结构特点,总一分一总。
3、讲述学生自己眼中的世界遗产知识。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均有发放风景书签激励学生环节]
五、教学赏析:
1、《颐和园》
是第七册的一篇写景的讲读课文,它具体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赏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围绕这一中心,作者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几大景点描写,为此,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景物美,理解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及仔细观察能力,掌握按参观顺序(地点转换)有序有重点叙述见闻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巧妙地将风景书签激励学生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起到课堂生机灵动的效果。
2、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直观展示各景点特点,让学生从感性,直观认识景物特点。通过助于学生从动态中去欣赏美景,理清景点的结构布局。文字灯片,有助于学生重点词句的理解,总之,集图、声、像等为一体的教学媒体,有助于本课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思路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颐和园)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画出二--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你从哪句话看出的,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学习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或句子感受到的?
(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
(1)“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2)“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滑”可以换成“划”吗?为什么?
3.指导朗读
(3)指导朗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拓展练习:说说石狮子有的在( ),像在( )。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当小导游介绍你喜欢的一处景点。
2、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3、。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知道游览景点的文章应怎样写了吗?(按顺序、抓特点、突出重点)
六、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